建筑服务业市场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服务业市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服务业市场

篇1

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县级技术推广机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同专业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定位是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的职能,构建公益型推广模式,主要推广以下几类技术: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的相关技术,以及对整个国家、地区产生总体性影响的技术;难以保密的公益性技术;一些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公益性明显的技术。 同时,提供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活跃农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满足合作社实体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继续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在信息传播、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农民经纪人立法工作,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的发展,扶持农民创业。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2.市场建设

篇2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台湾的制造业逐渐向岛外转移,岛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业占台湾GDP的比重显著提高,2005年达到73.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由于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政策上的偏颇,岛内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航运、旅游等行业内优化过程一直未能展开,发挥优势,反而有向下沉沦的趋势。服务贸易逆差幅度不断扩大,2002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时,当年的服务贸易逆差32亿美元,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上升为58亿美元,当前台湾正致力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协助服务业转型升级“知识型服务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然岛内市场的局限。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进行了准确的功能定位,凭借着行业和区位比较优势,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水平现居于全国前列,在全国呈现逆差的大形势下保持顺差,逐步取得了产业主导地位。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投资、消费、集群效应得拉动影响,北京市服务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保险业、保健业、异军突起,规模扩大,成为首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到2006年,北京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05.1 亿元 ,增速为 11.9% ,占整个地区GDP的比重达到70%,高居全国第一。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北京和台湾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

从两地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北京服务贸易开放度高于台湾,从2002年到2004年两地开放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分别达到39.5%和17.3%,2005年略有下降,分别为34.2%和 16.8%。北京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高于台湾,这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旅游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有关。

三、北京与台湾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比较

由于两地的服务行业统计分类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我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行业统计的分类标准,将服务业分为:(1)运输服务、(2)旅游服务、(3)通信服务、(4)建筑服务、(5)金融服务保险服务、(6)计算机和信息服务、(7)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8)其他商业、(9)私人、文化和娱乐服务 九大类,对两地的服务业分类进行了统一。两地的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竞争力系数表如下:

从整体情况来看,台湾服务业除金融业和其他商业呈现微弱的比较优势外,其他行业的都处于比较劣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和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系数竟达到-0.6和 -0.8,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不仅如此,2005年服务业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系数普遍低于2004年,可见台湾的服务业的竞争力在走下坡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待发展和提高。

北京服务业中,竞争力最强的部门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其中、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其他商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北京的服务贸易是由这些行业发展起来的。北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旅游业的开放较少受到限制和垄断,因此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北京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异军突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发展也非常迅速,相对于其他部门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尽管在2003年,北京的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指数达到0.0685,但是到2005年,竞争力系数已经下降到-0.75595。与台湾相同,北京的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系数也只有-0.8 ,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

就两地服务行业比较来看,北京对台湾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而且北京的这些行业本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的运输、通信、保险服务对台湾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却是处于劣势地位的,需要将来进一步发展。台湾的金融业竞争力系数仅为0.034483,但与北京-0.783236的极强的比较劣势相比较,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从国际竞争力指数的符号还能看出来,台湾的运输、旅游、通信、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的服务贸易都呈现出逆差。北京的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的部门有运输、通信、金融、和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北京的服务业的发展和台湾具有相似性,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两地的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发展都有待提高,北京的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台湾有极强比较优势,而台湾资本密集型的金融行业对于北京存在较强的比较优势。

四、北京与台湾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从“钻石模型”要素的每一方面对北京和台湾两地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知识型服务业,这种知识型服务业除少数几个行业,如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外,绝大多数的现代服务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然资源,完全是靠智力系统支撑的,而北京恰恰在智力系统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岛内对研发服务需求的市场规模太小,信息不透明且研发服务交易机制不完备,使得研发服务人力资源的经验累积不足,尤其是目前岛内对人才问题的焦点,基本仍锁定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被忽视,导致服务业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相对缺乏。

(二)对服务的市场需求

台湾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岛内 GDP 比重虽已超过70%,但是服务业内需的导向特征仍未改变,岛内市场狭小,产业不易达到规模经济。近年来随着岛内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与民间消费扩张力的减弱,使消费业增长动力减弱。同时随着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加速外移,服务对象不断流失,市场需求萎缩,而岛内多数服务业未达到国际化水准,无法追随外移的客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相比之下,北京市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来自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北京为中央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和国际交往服务的需要。按照这“四个服务”的要求,北京发展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能有力的拉动北京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贸易相关产业协调与支持

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在不同区域集聚发展的特征,首都功能核心区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功能拓展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初步呈现融合互动的态势,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关联。根据对信息、汽车、医药的部分代表性制造业咨询服务业务的调查,近一半的企业有外包研发和在研发、物流、咨询、营销等方面服务需求,80%以上的企业有委托第三方物流业务、研发业务以及外包售后服务业务。从企业层面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开始向服务业转型,以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是联想公司,积极推动以服务价值为核心的战略升级。

步入21世纪之后,台湾制造业甚至连IT产业的主力和核心产品也纷纷向岛外加速转移,增加了台湾“产业的空洞化”的隐患,缺少了制造业尤其是核心技术产业支撑,岛内的服务业缺少强有力的后劲,近几年来发展缓慢,有的行业甚至在走下坡路。

(四)服务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能力

服务贸易竞争潜力的发挥,说到底要落实到服务企业的竞争力上,要求服务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施战略管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和集中度。长期以来,北京大量服务企业产权界定不明,存在着保守、垄断的色彩,比如在金融领域,很大程度上是靠制度发展来获得竞争力。在许多涉外服务领域,我国服务人员对国际性业务甚至不如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么熟悉。另外,北京服务企业普遍存在重竞争策略、轻竞争战略、重价格竞争、轻视服务质量的倾向。在一些垄断性的服务行业,企业内部服务质量不高,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从根本上阻碍了北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相比之下,台湾在发展服务业的起步上较其它亚洲地区都快,许多的外国品牌也都将台湾当作品牌进军亚洲的试验场所,所以台湾地区的人民都比北京的人民早接领悟到服务业的真谛。服务业是“人”的产业,重视的是和人互动的感觉;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劳务。从企业战略和结构层面上看,台湾的服务业发展是成功的,台湾的服务业以“以顾客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与服务行为关键点,也真的有执行力;一个毕业生或打工族在进入服务业最先面临到的工作态度就是“以客为尊”,“用微笑面对每一个既有及潜在的顾客”,台湾企业不断地在教育新进的员工“服务”的真谛,所以台湾的成功,建立于“服务顾客”之上,让顾客有备受尊荣、物超所值的感觉。“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也才能训练员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建立员工的向心力”、“不断创新”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五)机遇和政府

今后,北京发展服务业充满机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4~2020 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市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这个规划意味着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北京奥运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给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巨大商机,为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如现代流通业、现代租赁业、现代餐饮业、旅游、广告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局限于人口数量与地域范围,台湾为海岛型小型经济体,要使服务业获得大的发展必须借助岛外的地区作为腹地,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机会点。无论是从地缘经济关系抑或两岸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大陆市场具有许多台湾业者所能开发的潜力。随着大陆服务业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人民的消费性需求不断增加,必然扩大两岸服务产业合作的空间,带给台湾业者转型或拓展市场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当局政策的偏颇,两岸关系正常不能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业向大陆市场的开拓。

结合上面的分析,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北京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服务市场、服务人力资本、服务资本三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的是,台湾相对于北京有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产品三大要素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优势。因此,北京和台湾的服务业现阶段发展水平已进入创新为主导的第三阶段,需要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的支撑,需要向国际化发展。

五、两地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

首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经济,因而北京应把知识技术密集性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北京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服务市场、服务人力资本、服务资源三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知识密集性的生产业,如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这些行业可以提升北京服务业的内部产业机构,从而发挥北京服务业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北京应该加快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重视发展带有浓厚北京特色的新兴的会展业、文化创意行业。

台湾服务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台湾政府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助服务业向知识型服务业转型,为台湾经济发展再创“二次经济奇迹”。在产品的附加价值链中,由研发创新、设计到制造加工,以至营销等的各项活动,其附加价值曲线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左端是上游的材料、零组件、研发、创新,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业,附加价值较高;右端是下游的品牌、通路、营销、物流、金融,多属于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中间是需要大量劳力的组装、代工,附加价值较低。台湾企业可以凭借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产品的三大要素方面的优势选择附加价值较高的两端发展,建立高效率的营销通路,开创自有的“台湾品牌”,与欧美知名品牌竞争,进一步开拓营销国际市场。不仅如此,台湾也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条件吸引国际级的物流业入台投资,协助台湾企业发展成国际级的物流、运输业,提升经济发展。这样,台湾的仓储、运输、装卸承揽、报关、保险、金融等相关产业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

(二)认清自身发展不足,经验互鉴,优势互补,实现两地服务业发展的双赢。

两地都在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时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任务都迫在眉睫.北京作为大陆服务业发展的窗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拥有高增长、大市场、低成本和后发优势,但缺少技术和管理经验;台湾作为曾经在经济上取得飞跃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出色的管理经验,但市场狭小,资源和劳动力短缺。这种互补的经济结构,加上北京作为首都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投资环境作后盾,不仅有利于两地更广泛深入的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从中得到互惠贸易和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有利于台湾在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养、金融服务和物流管理等诸多服务优势与北京服务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增进两地的整体经济福利,促进共同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赵书华.国际服务贸易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朱晓青. 加入WTO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华文出版社,2005.

[3]迈克尔.波特 国际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篇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其固有的承载体的作用,同时还包含着在国民经济活动链中联结生产与生活的作用,影响公共投资和个人消费倾向的作用以及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建筑业管理体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建筑业的发展;法律意识和法制建设有待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市场主体行为不够规范,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制度还处在完善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监督措施乏力;违背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对公款投资项目造成严重干扰。

作为深化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有形建筑市场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各方将建筑工程交易活动从无形走向有形,从隐蔽走向公开,从无序走向有序,受到市场主体各方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是,有形建筑市场在体制和管理各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运行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2.1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

建筑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一种确定、优化、成型的枢纽作用,建筑业对高敏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变革也有着重大的作用,是把固定资产转变为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资本领域等的参与能力也越来越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建筑业可以称得上是整合资源形成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有直接的影响。

2.2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要求新型建筑管理体制

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越来越快,由前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能源资源投入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政府有相应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建筑业作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适应经济转型的变化,就必须对建筑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3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3.1 推动建筑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竞争力

建筑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柔性化、个性化趋势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也只有放松规制政府才能保证自身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放松规制可以激发市场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放松规制实际上是市场权力的回归,同时也意味市场主体责任的强化。政企分开、产权多元化等措施,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也有利于强化市场监管,坚持公正执法,有利于消除各种形式的行业保护、地方保护。同时也只有消除了地方或行业保护,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才能真正以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为重,才能发挥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2 进一步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不断改进管理方法

随着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提出,与社会各层面通过合作、协商、合作伙伴、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可。实际上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这种社会监督更高于政府监督,它不仅包括对政府监督之退出领域的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对象的再监督,也包括对政府监督自身的监督。

根据建筑业的现状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当前应突出资金、服务和机制的建立,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调整建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3.3 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来求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可以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业。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进程,对投个资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程项目,实现工程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国内建筑业如果想要进军国际化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完善服务业的资质管理方式,创新建筑业的服务模式。

其次是积极引导建筑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醒目管理精益求精,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高效和精确,所以建筑业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经真理,尽快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再次是支持建筑业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国家应该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业进行战略重组,对有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工程公司进行扶持,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建设多变的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地进行磋商和多边谈判,加强国内参与海外承包监管,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发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政府为之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4 结语

建筑管理方法探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创新的成功实践,已经能够给我们描绘出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远景:建设主管部门既要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又要致力于引导市场的发展;既要有效地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又不能成为行业企业的代表从而导致忽视公共利益。通过构筑新的政府部门、公共利益与建筑市场主体的合作关系,使得政府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包括本行业发展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徐波.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前景分析[J].建筑经济,2003年第4期

篇4

分行业指数6升2降

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为91.9、85.5和92.6,由降转升,分别上升0.3、0.3和0.2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为96.5、99.4和92.4,继续上升,分别上升0.5、0.5和0.4点;住宿餐饮业指数为75.9,由升转降,下降0.3点;社会服务业指数为95.0,继续下降,下降0.1点。8个分行业指数均位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工业指数由降转升。反映对宏观经济形势看法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产品订货量指数上升1.4点,生产总量指数上升1.6点,销售量指数上升1.2点;反映资金状况的流动资金指数上升1.4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科技投入指数上升0.7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生产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5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1.5点。

建筑业指数继续上升。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来自国(境)外的工程合同指数上升0.8点,新开工工程量指数上升0.8点,工程结算收入指数上升0.7点;工程结算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新签订的工程合同指数下降0.8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3点。

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指数由降转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4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收费价格上升0.4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6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7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房地产业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仍然保持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高位。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8点;反映市场状况的新开工面积指数上升0.9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指数上升0.7点,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7点;流动资金指数、融资指数均上升0.2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4点;盈亏指数上升0.9点。但是,反映市场状况的房屋竣工面积指数下降0.5点;反映成本状况的竞拍土地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3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7点。

批发零售业指数连续4个季度上升。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3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上升0.6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出口指数上升0.6点,商品销售指数上升0.8点,商品库存下降,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7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7点。但是,反映成本状况的经营费用上升,指数下降0.5点,商品购进价格上升,指数下降0.5点;流动资金指数下降0.9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

社会服务业指数继续下降。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5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量指数下降0.7点;企业营业成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9点;盈亏指数下降0.9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服务预订量指数上升0.6点,业务收费价格指数上升1.0点;流动资金上升0.9点,融资指数上升0.6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7点。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小幅回升。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上升0.7点;反映市场状况的营业收入指数上升0.7点,销售价格指数上升0.6点;业务成本下降,指数上升0.2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0.4点,应收账款下降,指数上升0.5点;盈亏指数上升0.6点。但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下降0.6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2点。

住宿餐饮业指数由升转降,处于8个分行业指数的最低位。行业总体运行指数下降0.6点;企业综合经营指数下降0.3点;反映市场状况的企业业务预订指数下降0.6点,企业收费(服务)价格指数下降0.7点;员工平均薪酬上升,指数下降0.6点;应收账款上升,指数下降0.6点;盈亏指数下降0.7点。较好的是,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上升0.9点;流动资金指数上升0.6点,融资指数上升1.0点;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0.3点。

总的看,大部分行业对宏观经济、行业总体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感受较前趋好,融资和效益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8个行业的投资意愿都较前增强。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应收账款有所上升,突出的是8个行业的人力成本都有所上升。

分项指数7升1降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为105.7、103.2、89.7、99.1、107.9、91.3和70.5,分别上升0.4、0.2、0.3、0.2、0.2、0.6和0.5点;成本指数为101.4,下降0.4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成本指数和劳动力指数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

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继续上升,其中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与上季度持平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4、0.5、0.4、0.5、0.3、0.3和0.2点。

综合经营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后下降,本月再次回升,其中除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1和0.3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6、0.5、0.8、和0.6点。

市场指数由降转升,其中除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3、0.1和0.5点外,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分别上升0.3、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产量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订货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4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销量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5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加或不变,比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71%的企业反映产成品库存理想或一般,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

成本指数由升转降,其中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分别上升0.4、0.6和0.2点外,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下降0.5、0.5、0.5、0.6和0.4点。调查显示,85%的企业反映本季度生产成本同比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8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员工平均薪酬增加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79%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升或不变,较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

资金指数连续3个季度上升,其中除批发零售业指数下降0.2点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上升0.2、0.5、0.2、0.1、0.2、0.5和0.3点。调查显示,62%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比去年充足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8个百分点;46%的企业反映融资情况容易或一般,较上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

篇5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分析 服务业的贸易开放度是指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 值的百分比。反映了一国参与世界服务贸易的程度,也反映了一国经济 增长对国际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关的计算公式为:TIS=(TSx+ TSi)/GDP;TIC=(TCx+TCi)/GDP。其中,TIS、TIC、TSx、TSi、TCx、TCi 分别表示服务贸易开放度、货物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出口额、服务贸易 进口额、货物贸易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口额。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 易的进出口总额几乎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430.65亿美元上升到2006 年的1917亿美元,年平均增速为14.54%。尽管十几年来中国的GDP也 以12.93%的年均速度递增,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即服 务贸易开放度仍然基本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服务贸易日益 开放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偏小是不容置 疑的事实。十几年来服务贸易开放度始终都在货物贸易开放度的1/5以 下,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地位还相当薄弱。2004年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为8.16%,这已是服务贸易开放度有史以来的最高 值,但仍远远低于同年货物贸易的开放度70.01%.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它在各国经济中重要性的日益提高,国 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正确认识和客 观评价本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本节在服务贸易总体 和行业层次上选用TC指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我国服务贸易国 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对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世 界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进行了定位.

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称为贸易竞争力指 数,用来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即TC指数,是一国服务贸易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值。TC指数 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 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 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 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 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其 中,X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额,M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进口总额.

通常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商品的净 出口国,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

运输行业。运输服务业通常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我 国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1999-2006年间,运输行业的TC指数均为负 值,2007年运输服务贸易的逆差达到48.4亿美元。一般来说,运输服务 与货物贸易的关系较为紧密,一国货物贸易较强往往可以带动运输业的 发展。而我国运输服务业却在货物贸易连续顺差的情况下TC指数连 续为负值,说明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受到严重的考验。自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这项服务越来越 偏向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资本、技术服务两方 面较为薄弱,比较劣势越来越突出。因此,改善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 力,必须加大资本、技术的投入.转贴于

旅游行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支柱,2007年上 半年,出口总额达到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实现顺差33.4亿美 元。1999-2006年间TC指数均为正值,且数值基本稳定,表明我国的旅 游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旅游业的优势在于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 富。但是,旅游业的TC指数数值不高,比较优势仍然有待提高,市场潜 力有待开发.

通讯服务。通讯服务项目的TC指数不太稳定,有负有正,其中2001 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为负数,其余年份均为正数。通讯服务在 我国具有国家垄断性,2002年、2003年体现出来的比较弱的优势主要靠 国家垄断获得。可见,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 深入,服务市场不断开放,各种垄断逐步打破,我国通讯服务将面临着来 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建筑行业。筑行业的TC指数由2002年开始由负数转向正数,并 且逐年提高。这表明我国劳动净输入的现象正在改观,劳动力素质和建 筑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程承包、劳务输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

2007年上半年,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8亿美元,同比增长 48.3%,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提高.

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音像服务这五个 项目中,除了金融服务在2001年的TC值为正数之外,其余均为负数, 呈现出比较劣势,竞争力水平低下。由于相关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技术的 积累不够完善,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比较劣势最大, 说明我国在这种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相当低。而美国的服 务贸易TC指数始终为正,其竞争力较强的行业是特许费服务这样高附 加值的行业。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首先,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制定现代服 务业的发展战略,打破行业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程 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服务 贸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其次,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的区域结构。一方面,统筹规划全国服务 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依据自身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 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使东、中、西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实现服务 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在继续开拓现有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 开拓具有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市场.

再次,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我 国服务贸易外部条件恶化,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应进一步加大对服务贸 易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 贸易的影响,并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颖.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篇6

在2013年第三季度,14%的雇主预期将增加员工数量,只有2%的雇主预计将减少劳动力。调查显示,45%的雇主表示未来三个月不会改变现有员工数量。然而,该调查还显示中国雇主的招募计划有可能同比增长13%。

“全球的经济环境仍然不确定,欧元区的萧条以及美国等贸易大国对中国外贸需求的疲软,会对未来几个月中国的雇佣前景产生影响。”万宝盛华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张锦荣先生说:“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仍然在影响雇主的招募计划。随着中国企业低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中国的企业需要突破重围,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重新构造竞争力基础。而对于中国的雇主来说,新一轮的经济正在孕育,为下一年储备他们所需的人才并执行相应的人才策略尤为重要。”

服务业呈现强劲雇佣预期

参与调查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制造业、矿业及建筑业、服务业、运输及公用事业、批发及零售业等6大行业的雇主均表示,2013年第三季度仍会有人才需求。然而,与同季度和同年度相比,六大行业的雇主预期招募步伐将有所放缓。

尽管如此,服务业的雇主对未来三个月的人才招聘计划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服务业预计增加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与预计减少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几乎为6:1。44%的服务业雇主预计将在下个季度维持现有员工数量。而金融、保险及房地产行业和矿业及建筑业的雇主预期招募步伐有所放缓,矿业及建筑业的雇佣预期在未来一个季度呈现出最弱态势。

“尽管受制造业放缓、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服务业增长同样放缓,但服务业雇主仍然在招募人才。”张锦荣先生说。

华中华西区仍有市场容量

从区域来看,参与雇佣前景调查的四大区域的雇主均表示出积极的招募计划。华中及华西区的雇佣预期最为积极乐观,雇佣数量同比增长15%。

篇7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3―0050―04 收稿日期:2006―11-09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中大国,两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居于重要地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世界排位是:制造业出口和进口均位于第3位(分别为7620亿美元和6601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7.3%和6.1%;服务业出口位于第8位(812亿美元),进口位于第7位(853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3.4%和3.6%。印度对外贸易的世界排位是:制造业出口第29位(898亿美元),进口第17位(1316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0.9%和1.2%;服务业出口第10位(676亿美元),进口第10位(674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2.8%和2.9%。可见,中国的制造业排位相比服务业而言更靠前,而印度的服务业排位相比制造业更靠前,虽然印度对外贸易的总体实力不如中国,但其服务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服务业出口的世界排名由2004年的第16位迅速上升至2005年的第10位,进口由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上升幅度在世界各国中少见,发展潜力可观。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5~2004年间,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均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量上看,中国增长了237%,印度增长了467%,而世界平均增长水平是83.9%。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的增长情况看,中国增长了191%,印度增长了287%,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是77.5%。就中国和印度的情况进行比较,印度的发展速度比中国更快,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增长率约是中国的两倍。从分部门情况看,虽然在运输和旅游服务的增长上,中国均略高于印度,但在其他服务贸易领域,印度的发展则大大超过中国:1995~2004年,印度其他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1146%,进口增长了509%,中国的相应数字是282%和144%。同时,印度其他服务贸易出口的绝对值也从2000年开始超过了中国。

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水平。用公式表示为:RCAij=Xij/Xit/Xwj/Xwt。

根据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公式,对1995 ~2004年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在1995~2004年间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值均大于1,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运输服务和其他服务则不具有比较优势,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印度1995、1996年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此后的1997―2004年,其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表明印度在这两个服务部门出口上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但印度的其他服务部门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比较优势上升。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的统计中没有细分其他服务部门具体包括哪些部门,根据印度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可以基本肯定印度其他服务贸易部门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印度的软件服务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服务贸易总量上看,中国仍然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世界市场占有率高于印度,世界排名也先于印度。从分部门的贸易竞争力看,两国在运输服务上均不具有竞争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竞争力较弱;中国在旅游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印度则在其他服务方面具有相对强的竞争优势。从两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上看,印度的平均增长率高于中国,特别是最近几年更表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

三、中印服务业市场开放比较

中印两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开放本国服务市场做出了承诺,具体表现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和“第2条最惠国待遇豁免清单”。其中,中印两国均做出了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和旅游服务。

(一)商业服务印度对商业服务部门的4个分部门做出了市场准入承诺,包括:A类(专业服务)、B类(计算机及相关服务)、C类(研发服务)和F类(其他商业服务)。中国对商业服务中的A类、B类、D类(房地产服务)和F类做出了承诺。

通过对中印两国商业服务市场准人承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国都承诺开放4个分部门,但又有区别;印度承诺开放的c部门中国没有承诺,而中国承诺的D部门印度没有承诺。印度对研究与开发服务市场的开放表明印度在人才资源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同时也表明印度对科学研究的重视。而中国对房地产服务市场的开放则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欢迎外资的进入。虽然两国都对4个分部门做出了承诺,但中国承诺开放的具体项目要比印度多:中国共对4个分部门中的22个小类做出承诺,而印度只对8个小类做出了承诺。从两国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内容看,中国对外资开放的幅度要大得多:印度对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均规定了5l%的外资股权最高限额,而中国承诺开放的商业服务部门基本上均承诺外资可在合资企业中拥有多数股权(没有上限),同时承诺在2~6年过渡期后允许外资独资。

(二)通信服务 印度对通信服务承诺内容涉及通信服务的C类(电信服务)和D类(视听服务)。中国对通信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内容涉及B类(速递服务)、C类和D类。

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加入WTO后都积极致力于通信业的改革和开放,但是从两国通信市场开放的具体承诺可见,两国的开放力度都不是很大,这与国内通信服务仍欠发达有关,也与长期形成的行业垄断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有关。比较中印通信业市场开放的具体承诺,虽然分部门的开放力度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印度开放的分部门要多一些,开放的力度也要大一些。究其根源,与印度更重视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致力成为“世界办公室”的经济发展策略不无关系。

(三)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 中国对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的以下小类做出了承诺:一般建筑工程、一般土木工程、组合安装工程、建筑表面修饰工程、其它。承诺的内容包括:自加入时起外资可以设立合资企业,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入后3年内,

允许设立外资独资企业。

印度只对该部门中的B类(一般土木工程建筑)做出了承诺,承诺的内容是:外资可以通过合资进入该领域,但外资股权最高不得超过51%。

对比中印两国对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承诺内容,很明显中国对该产业的开放范围与开放程度都要大于印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产业比印度的要发达得多,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四)金融服务 中印两国关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主要包括两部分:保险业和银行业。在保险业对外开放上,印度承诺开放的业务范围小于中国,仅限于非寿险和再保险两个分部门,而中国开放的业务范围则包括了4个分部门。此外,比较两国承诺的开放内容可见:印度主要承诺的是“跨境提供”服务方式,而对“商业存在”形式则基本没有承诺;而中国则对4种保险业务均承诺外资可以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直接经营。因此,在保险业开放方面,中国的开放力度要明显大于印度。

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开放方面,印度承诺开放的业务范围要广泛一些,但同时对开放内容也有诸多限制条件。中国承诺开放的业务范围相比而言要少一些,开放内容上有些部分突破了印度承诺的内容,如外资可设立独资公司、对外资银行或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不设数量限制等,但总体来说,两国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都不是很大,这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还不很发达的现状有关。

(五)旅游服务 中印两国有关旅游服务的开放范围均包括两部分:A类(饭店和餐馆)和B类(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印度的承诺内容主要是:外资可以通过设立合资企业进入,但外资股权不得超过51%。中国承诺的内容是:对于A类业务,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入后4年内,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对于B类业务,允许外资设立合资旅行社;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人后6年内,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子公司。此外,对于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两种服务方式,印度均没有承诺,而我国的减让表中均标明没有限制。由此可见,我国对旅游服务的开放力度明显高于印度。

四、中印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自由化框架建议

从以往的实践看,中国与印度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国均是发达国家和其他亚洲国家,相互间的服务贸易流量还很小,由于缺乏一定的基础,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印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应当遵循从易到难、个别突破的原则。

(一)在WTO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承诺基础上进一步开放 中国和印度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均对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做出一定承诺,但总体而言,服务市场开放的程度还很有限,相互间开展服务贸易还存在诸多障碍。两国在商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在服务贸易自由化领域,应当首先比照各自对WTO各成员的服务市场开放承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各自的服务市场,使两国间的服务贸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在个别服务贸易领域先期开放 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设计应是在普遍承诺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但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考虑到中国、印度现有服务市场开放承诺的情况,中印服务贸易自由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首先相互开放部分服务贸易领域。根据前述分析,中国和印度两国在服务业各分部门的竞争力有所不同,在某些领域(如旅游、运输等)中国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如软件服务)印度具有相对优势。中印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应当从这些双方具有一定互补性的服务领域人手,相互开放市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具体设计中,一定要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获得优先进入对方市场的权利。只有各自做出一定的让步,才能使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设计最终能够获得通过。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个别服务部门(如旅游、运输、教育、金融、专业服务等)的市场开放作为自由贸易区总体框架文件的附件,具体规定各部门的相互开放义务。

(三)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应当囊括所有四种服务贸易方式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分为四种,即跨境服务、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虽然有些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以境外消费为主(如旅游),有些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以跨境服务为主(如电信服务等),而更多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是以商业存在为主(如专业服务),但基本上所有的服务贸易领域均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将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因此,在每一服务贸易部门的相互开放承诺中,应当包括对该服务部门四种服务提供方式的开放承诺。

(四)协议应以肯定性清单方式对开放领域进行明确规定纵观现有各区域贸易协定中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的内容,对于市场开放的内容,有些协定采取肯定性清单方式,即在协定中列出成员政府主动地或积极地在选择的基础上承诺开放的部门和分部门、服务的提供方式,有些协定采取否定式清单方式,即在协定中列出限制开放的部门,除此之外的部门和非一致性措施均应逐步自由化。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与区域贸易协定参加方相互开放市场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相互开放市场范围大、程度深,只有少数领域还保留与自由化不一致措施的,将会选择否定性清单形式,只对个别部门或分部门的排除自由化义务进行规定;而相互开放市场有限,只有个别部门或分部门先行开放,大多数服务贸易领域暂时还无法实现自由化,则应选择肯定性清单方式,对市场开放的领域和开放程度予以限制。由于中印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还处于初期阶段,相互开放的服务部门有限,因此选择肯定性清单方式更为适宜。

(五)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安排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指减少贸易和投资程序,使经济交易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以加快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便利化对自由化至关重要。如果贸易和投资的有关障碍根据协议从法律上排除了,但货物、服务、资本的流动程序依然繁琐,仍然会阻碍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形成一些事实上的障碍。便利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三大类。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印自由贸易区可以优先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便利化:统一技术标准和规则、简化审批程序、便利人员流动、相互承认对有关资格的认可、实施电子商务等。

(六)紧急保障措施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于服务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还没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但是由于服务贸易的许多部门涉及国家安全,服务贸易保障措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国国内法均有关于服务贸易领域紧急保障措施的规定,已有的区域贸易协定也大都有相关规定。中印一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内服务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有必要在协定中规定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条款,为国内产业在遭受严重损害时提供救济。

篇8

拥有高度发达服务业的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22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7.6%,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92倍,以后差距逐年缩小,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到2868亿美元,但同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到801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2.8%,仍是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79倍,超出中国5142亿美元。以2009年为例,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70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86亿美元,仅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中国的出口规模远远小于美国,仅接近美国出口规模的27%;美国服务贸易进口达到331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1%,而中国为1528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比仅为5%,中国的进口规模也远小于美国,约为美国进口规模的48%。在贸易差额方面,2000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顺差,尽管2000年至2005年顺差额持续下滑,但2005年之后其顺差额基本呈现递增趋势,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还是达到1390亿美元。而中国自2000年至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且规模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58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逆差额增长到2009年的296亿美元。10年间,美国服务贸易累计顺差超过7927亿美元,而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超过1041亿美元。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越滚越大的贸易赤字趋势,但美国服务贸易不断增长的顺差能部分冲抵其在货物贸易上的长期逆差,而伴随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放开,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由此可见,与美国相比,中国进出口规模较低。在美国服务贸易高度发达的背后,是美国国内雄厚的服务业发展。自二战以来,美国服务业飞速发展,从1960年至今,美国服务业产出在经济中的占比由58%上升至80%。而中国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实力比较落后,近年来服务业产出在经济中占比仅为40%左右。正是凭借在服务业的强大实力,美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也长期领先于世界,处于高度发达水平。

1.2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自1992以来,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在其总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2009年达到32.68%;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总体水平不高,同一期间最高为1996年的12%,2009年为9.67%。2009年中国有5个服务贸易行业实现顺差,除其他商业服务外,还有咨询、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服务。其中,咨询服务从2007年之前一直处于贸易逆差,自2007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从2007年7亿美元、2008年的46亿美元,至2009年的52亿美元的顺差额,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第一大行业。咨询业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在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基础上其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也得到一定积累并不断发展。建筑服务自2001年之后一直处于顺差,且增长速度很快,原因在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借力于国家政策性支持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持持续上升的增长态势。2009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到294亿美元,其中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和保险服务业位居逆差金额前三位。这3个行业自1997年起一直居于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前三位,且逆差额一直呈扩大趋势。而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可以看到,其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中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额从1992年的20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6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近4倍,其出口占比相当于中国同项目出口占比的58倍,远远高于其他项目,成为除其他商业服务外增长最快的项目。除此之外,在通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方面,占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9%,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上,出口额与美国差距较大,出口占比仅为5.5%,尤其是金融保险业,美国出口额是中国的62倍。在资本密集型的运输业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上,尽管两国差距逐渐缩小,但至2007年,美国这些行业净出口额仍达到中国同行业出口的2.5和3.2倍。通过以上中美服务贸易结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运输、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与美国相比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很小,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比例失衡。美国则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通过不断扩张和垄断性贸易,获取了大量国际服务贸易顺差。

2中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基础

2.1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形成中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大背景

当前,以服务业为特征的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在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调整,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服务贸易行业正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美国更是自上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大量产业转移,将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心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特别在竞争业方面,美国相关政策一直趋于放松管制,使市场机制在竞争业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由于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促进本国出口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经贸战略之一。美国希望通过服务贸易获得巨大利益用以补偿货物贸易上的逆差。同时,美国跨国服务企业也希望能够更多参与中国市场,从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中获益。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不仅有劳动、资本还有技术,这无疑会通过国际投资中的技术外溢,提高中国服务贸易产品质量,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所以,中国应利用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和竞争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抓住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带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中国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2.2中国巨大的潜在需求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广阔空间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GDP总量紧随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在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尽管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是顺差的,但服务贸易则是逆差的。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世界排名第4位。与货物贸易55%增速比较,中国服务贸易2009年增速82%,可见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需求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从中国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而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26.2%左右,与美国相比要低23个百分点,所以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服务业目前尚不发达,导致很多高质量的服务需求难以通过国内供给满足,这为美国向中国出口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其次,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加上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品质不断增长,消费市场从国内转向国际,消费热点集中在教育、旅游、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上。而中国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通讯、金融、保险、运输等行业还存在较强的垄断性,严重阻碍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而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放开,中美服务贸易之间会有更大空间和合作领域有待开拓。

3促进中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对策

3.1发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优势,提高中国服务贸易水平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要继续巩固传统服务贸易优势,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承包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增强国际合作。在旅游业方面,应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对产业链上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应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将目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此外,政府应立足于国际市场需求,顺应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不断发挥传统优势同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将战略重心侧重于对中国总体竞争力有影响的产业与行业,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要提高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另外,中国服务企业应在中美贸易合作中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继续促进新型高科技服务行业的发展,在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由逆差转为顺差并不断增长的态势下,大力推进新兴的金融、计算机、保险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继续提高中国现代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

3.2发挥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服务贸易产业链的延伸

篇9

服务业活动连续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2.8%,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成为拉动非制造业上升的主要动力。从行业来看,这种回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是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批发业指数结束回落走势,其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有回升。批发业活动的回升意味着企业的采购活动趋于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造企业后期生产持续扩大的意愿较强。二是在暑期消费效应的带动下,居民消费活动明显趋旺。一方面体现在与居民购物相关的邮政快递业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暑期旅游带动运输业、旅行社和景区活动明显回升。

基础建设需求有望继续发力。在建筑行业进入相对淡季的情况下,与基础建设需求相关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却呈现了淡季不淡的特征。其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本月升至60%以上的较高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新订单指数本月升幅明显,环比上升3个百分点以上,指数达到54%以上的高位。与基础建设投资相关行业供需的活跃,反映出投资需求的稳定。据此判断,下半年随着前期集中审批的基础建设项目的陆续释放,基础建设投资有望对经济运行形成较为持续的拉动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 E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WTO 之后,建筑业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工程硬项目投资和建设方式多元化,外资、企业出资和私人投资等等项目逐渐增多,而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则不断地减少,而且建设组织模式国际化,在国内的建筑业上将会更多采用国际上的组织模式。建筑法体系化和建设管理不断信息化也是建筑业的发展成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传统的建筑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建筑业的发展,就应该及时地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市场规范的,法制建设和建筑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和招标投标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的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会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干扰。

二、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来看,建筑管理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一种确定、优化、成型的枢纽作用,建筑业对高敏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变革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建筑业是我国我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筑业的主要作用就是配合投资建设完成国家规定的建筑任务,建筑业只是一种配属队伍。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特性,不再是政府或者某个行业的配属队伍,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有的管理、 专门技能等,与投资商之间建立和一种非常广泛灵活的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业不仅仅提高了建筑质量,而且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投资周期,服务也在不断地深化。我们知道,建筑业是把固定资产转变为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资本领域等的参与能力也越来越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建筑业可以称得上是整合资源形成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结构转型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管理体制。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越来越快,由前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能源资源投入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政府有相应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建筑业作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适应经济转型的变化,就必须对建筑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三、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就应该完善政府的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建筑管理体制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建筑业服务。政府应该进一步放松对建筑行业干预的普遍性,把建筑行业所从事的建筑活动作为管理对象,而不是以企业为管理对象,向真正的市场监管转变。加强对公共利益的市场监管,加强对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交易的监管,强化对建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等设计公民财产和生命的监管。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规范市场机制。主要是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推出机制,要求政府必须重视传统行业的退出机制,保证机制行业发展的稳定。 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建设,完善建筑企业的市场体系,逐步打破政府设置的市场准入,转变为行业准入,依法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行业协会,对于扰乱社会秩序和恶意竞争的企业取消会员资格。依照法律法规约束建筑市场主体的行为,严格监管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使建筑市场的公平有序。 不断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建筑业的企业结构调整,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再次,政府应该积极为建筑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除了采用投资等对生产力进行整体布局,更重要是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规范、管理、服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放松规制,适合建筑业服务方式的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要求。通过放松规制保证企业自身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不断地激发建筑企业市场主体自身的创造性,强化市场主体的责任,市场权利回归到企业手中。

2、政府通过对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来求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可以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业。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进程,对投资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程项目,实现工程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国内建筑业如果想要进军国际化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完善服务业的资质管理方式,创新建筑业的服务模式。

其次是积极引导建筑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项目管理精益求精,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高效和精确,所以建筑业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经真理,尽快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再次是支持建筑业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全球资源的配置,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让建筑业走出国门,不能只看到企业国内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国家应该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业进行战略重组,对有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工程公司进行扶持,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建设多变的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地进行磋商和多边谈判,加强国内参与海外承包监管,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发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政府为之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四、结束语

创新建筑管理体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政府职能与建筑行业。政府需要完善监督机制与建筑管理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建筑行业需要倡导信息化与产业化。只有做好建筑管理体制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市场的规范性与公平性,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管理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途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管理机制水平,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