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生态前景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丽生态前景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篇1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S7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31-01

Abstract Five kinds of walnut forest economic culture model of Bijie City(forest vegetables and chicken understory,Pinellia ternata,understory dangshen,forest understory seed potato and soybean)were researched from artificial investment,technology investment,capital investment,market prospect and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under walnut forest in Bijie City was Pinellia ternata.

Key words walnut;under forest economy;comprehensive benefit;Bijie Guizhou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1]。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复合高效的林业生产模式,投入少、见效快[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发展和生态h境保护协同推进。对毕节市5种核桃林下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对毕节市发展林下经济提出对策建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财神镇倮布嘎村的核桃林下,试验林为2003年造林,品种为香铃核桃,造林密度5 m×6 m,树高约3.5 m,土壤属紫色土,地理位置东经104°35′51″,北纬26°13′31″,海拔1 812 m,平均气温13 ℃,平均年降雨量835 mm,年无霜期为275 d,属温带气候。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的时间为2015年1―12月,包括核桃林下种菜养鸡、种植半夏、党参、脱毒马铃薯、大豆5种模式,林下种菜养鸡采用圈养的方式进行。林下种半夏采用分厢起垄的方式进行,林下种植党参采用育苗移栽、分厢起垄的方式进行,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按常规的种植方式进行[3-4]。每种模式的种植面积667 m2,每种试验重复3次,计算5种种养模式的投入产出,通过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各种林下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种养模式的人工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包括整地、种菜、养鸡,需投入540个工/hm2,林下种植半夏需投入900个工/hm2,林下种植党参需投入750个工/hm2,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需投入315个工/hm2,林下种植大豆需180个工/hm2。从人工投入的方面看,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下种植半夏、林下种植党参、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林下种植大豆。

2.2 5种种养模式所需的技术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需的技术包括大白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鸡苗防疫治病。林下种植半夏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分厢起垄、种植季节的掌握、肥料的合理施用、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半夏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育苗、移栽、肥料的合理使用、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所需的技术包括整地、栽植、除草、病虫害防治。林下种菜养鸡的技术难点在于鸡苗的防疫治病,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容易造成鸡苗生病、死亡。林下种植半夏和党参的技术难点在于适生地的选择、种植地块排水、种植时间的合理确定、肥料的合理施用[5-6]。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是常规的农业生产,种植农户都能掌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种模式的技术难易程度依次是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半夏和党参、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和大豆。

2.3 5种种养模式所需的资金投入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需资金投入包括购买疏菜种子、鸡苗、鸡饲料、防疫治病药品、人工费用,需138 150元/hm2。林下种植半夏所需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半夏种子、人工费用、肥料、农药,需19.2万元/hm2。林下种植党参所需投入包括购买党参种子、人工费用、肥料、农药,需84 150元/hm2。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所需投入包括脱毒马铃薯种子、人工费用、肥料,需4.05万元/hm2。林下种植大豆所需投入包括大豆种花、人工费用、肥料,需15 975元/hm2。按投入从高到低依次为林下种植半夏、林下种菜养鸡、林下种植党参、林下种植脱毒马铃薯、林下种植大豆。

2.4 5种种养模式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

林下种菜养鸡所生产的肉鸡属大宗消费品,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大,限制老百姓发展的积极性。林下种植半夏所生产的半夏产品属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并且半夏的生产受地域的限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高。林下种植党参所生产的产品,属于滋补中药材,市场需求量有限,价格波动较大,且生产费工费时,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林下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属于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容量大,价格相对较低,生产费工费时,经济效益不高。林下种植的大豆,也属于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容量大,价格一般,生产没有马铃薯费工费时,经济效益比马铃薯稍高。综合市场前景、用工投入、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5种种养殖模式相比较,发展前景较好的是林下种植半夏。

2.5 5种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核桃林下种植半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4种种养殖模式,而林下种植大豆、党参、马铃薯和养鸡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余4种种养殖模式按经济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下种大豆、党参、马铃薯、林下养鸡。核桃林下种植半夏的经济效益分别是种植大豆的13.3倍、种植党参的15.8倍、种植马铃薯的15.9倍、林下养鸡的17.1倍。

3 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生产的角度,任何一种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都需要资金、土地、技术、人力。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而且是这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资金、土地、人力都具备,但缺技术,结果项目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或者是技术、土地、人力都具备,但缺资金,导致项目粗放经营,实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失败。从销售角度看,林下经济产品和其他市场经济产品一样,其销售受到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价格变化、产品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中,有时是一哄而上,对该产品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成本、价格的变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而导致项目失败。林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大部分资金是政府投入,因此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十分重要,政府决策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产品的生产,包括资金、土地、技术、人力,还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包括该产品市场容量的大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产品价格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只有综合分析产品生产、销售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决策。

4 参考文献

[1] 饶晋辉.广东大埔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园艺文摘,2016(5):223-224.

[2] 陈富美.丽江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浅析[J].绿色科技,2016(1):42-44.

[3]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5):264-268.

篇3

作者简介:钱 多(1983―),男,江苏姜堰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5103

1 引言

花境是植物配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花境是人们参照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的自然式花带,其艳丽的色彩和丰满的群体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园林中,花境不仅增加自然界的景观效果,还有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同时花境既可以表现植物个体的自然美,又可展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2 花境规划的特点与现状

2.1 花境规划的特点

花材作为配调,由各种花卉共同形成季相景观,即每季以5~10种花卉为主,所谓花境规划,就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基础上合理配置各色花卉草木的规划,通过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花境的规划形式上沿着长轴方向演进的带状连续构图,带状两边是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直线或曲线。其基本的构图单位是一组花丛。每组花丛通常由5~10种花卉组成,一种花卉集中栽植。犹如林缘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自然景观。花丛内应由主花材形成基调,次花其他花卉为辅,用来烘托主花材,共同形成季相景观;植物材料以耐寒的、可在当地越冬的宿根花卉为主,间有些灌木,耐寒的球根花卉,或少量的1、2年生草花。

2.2 花境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花境规划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花境规划中盲目的大面积使用色块组合。绿地规划必须以人为本,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同时大面积草坪的养护工作量也十分惊人,无疑使本来不足的养护经费带来更大的缺口。我国国林中用在花境规划上的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与“园林之母”的称号很不相符。如在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有上千种,而在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广州目前也只用了300多种。

花境中各种各样的花卉配植应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整体构图又必须是完整的,还要求一年中有季相变化。几乎所有的露地花卉都可以布置花境,尤其宿根及球根花卉能更好地发挥花境特色,并且维护比较省工。但由于布置后可多年生长,不需经常更换,所以对各种花卉的生态习性必须切实了解,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予以合理安排,才能体现上述的观赏效果。

2.3 居住区花境规划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是“以人为本”进行建设的。花境景观设计要符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社区功能的更高要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及花境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强调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着眼点,并在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彩和香味,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丰富居住区花境景观的层次与色彩,增添居住区的生气和野趣,最终实现绿地达标、花木成景和情景交融的目标。

3 南京市居住区花境规划分析

笔者走访了南京几个主要的高档居住区,如天润城、东郊小镇、汇林绿洲等就调查现状分析,优缺点均有。优点包括小区绿化功能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采用南京市的乡土树种,如香樟、雪松、桂花等;多数小区植物景观层次分明,采用了丰富的立体绿化手段。缺点则为绿化设计所用的观赏植物种类较少;草地与乔灌木比例不协调;即时效应与长远效益不协调;多年生宿根花卉和水生植物应用较少;生态综合效益不够明显。

3.1 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居住区花境规划应与社区公园的花境建设相协调,从而体现居住区花境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居住区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选择不同的基调花木,突出居住区花境主题。

(2)以落叶乔木为主,在不影响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置比例控制在 3∶7左右较为合理。同时配植观赏价值高的小乔木、灌木和开花地被以增加层次感,要有完整的整体效果,又要有单株观赏的意趣,还要考虑到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变化,突出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使乔、灌、花和草相结合,处处郁郁葱葱,达到绿、美、香、彩漫溢的景观效果。

(3)利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攀援植物进行竖向植物造景,使其沿着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阳台、楼顶攀援覆盖,形成垂直花境景观。

(4)加强花境景观与园林式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使绿化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营造较为完整的景观效果,并以此削弱建筑形体的生硬感。

(5)注重观赏花木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植物的“形”(对植物进行不同的搭配,其干、叶、花、果和姿态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会产生形态、色彩和季相的变化),引申出“神”(意境)。

3.2 花境规划的景观塑造

花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有景,所以规划时要注意季相的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但居住区绿地不同于公园绿地,面积较小,而且单块绿地面积更小,如果在一小块绿地中要体现四季变化,势必会显得杂乱、繁琐。如果第一个花境绿地中都体现四季变化,那么,整个居住区花境也没有主次,没有特色。

(1)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一个片(几幢居住建筑)应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一个条(单幢居住建筑前后)应该突出某个季节的某种植物为主,这也是绿地特色的最好体现。如以春天的白玉兰为主,或以夏天的石榴为主,或以秋天的银杏为主,或以冬天的蜡梅为主。

(2)基调树的统一,一个居住区花境两旁的行道树、背景基调树统一,使之在变化 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基调树一般取常绿、落叶、乔木、灌木各一,而行道树落叶,如马褂木,银杏等。

(3)块面效果。植物与植物搭配时,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黄土不见天,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在这一群落的第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一个块面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宜过多,而开花、矮小、耐修剪的花灌木应占较大的比例。如木槿、孔雀草、玉簪、醉鱼草、火炬花、连翘、丰花月季、常夏石竹、桂花等,当这些植物开花时,使之形成各种颜色的色块。

3.3 花境规划的意境挖掘

(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居住区的命名有联系。每个居住区都有自己的命名,居住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居住区绿地意境的体现以为居住区命名扩大了影响。如果居住区的命名无法为意境创作提供条件时,规划者应从另一些途径来创作特定的意境。

(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的,但又不是虚幻的。居住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感受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意境的体现如果虚幻,居民在小憩、游览时不能感受出来,那么花境将失去它精神上的价值。当然,恰到好处的点景(对联、命名、题咏),能提高居民小憩、游览时对意境的感受。这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

(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作意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优美的姿态。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丛――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利用沁心的芬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利用美的芳名。合欢――全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境规划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外,如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花境规划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才属于不断摸索和研究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居住区花境规划进行应用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居住区整体绿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2] 刘 燕.西方现代花境植物配置手法的借鉴[J].安徽林业科技,2004(1):6~9.

[3] 夏宜平,顾颖振,丁 一.杭州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调查[J].中国园林,2006(12):89~94.

[4] 顾颖振,夏宜平,丁 一,等.论花境的造景形式与分类[J].广东园林,2006,28(5):17~19.

[5] 袁 娥.师法自然,构筑美景――花境设计与营造[J].园林,2004(11):28~29.

[6] 纪书琴.北京地区花境植物资源及其应用[J].北京园林,2007,23(3):20~23.

[7]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篇4

“百节之乡”

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这块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民族节日集会点,可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民族节目多达135个,居全国之首,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主要传统节目有芦笙节、苗年节、吃新节、爬坡节、姊妹节、木鼓节、牯藏节等,节日活动丰富精彩,主要有跳芦笙、斗牛、赛马、吹芒筒、跳木鼓、踩铜鼓、对歌、斗鸟等,参加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各村各寨的节日时间常常错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使游客在任何时候来凯里都有可能碰上民族节日。“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更是举世瞩目,享誉国内外。

“芦笙之乡”

在凯里,芦笙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芦笙在苗族人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要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就有芦笙。苗族人民是用吹芦笙、跳芦笙来交流感情,青年男女用芦笙来表达爱意,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皆可用~把芦笙细细倾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的之乡”、“歌舞海洋”的称誉。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举行小规模芦笙会,最后到舟溪甘囊香芦笙会举行总会,以此迎新贺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凯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芦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鉴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社会影响,201 0年凯里市委、市政府将第十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正式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赋予芦笙节更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芦笙节“百头牛王竞高低,干对银角奇艳,万支芦笙奏欢歌”的缤纷壮观场面,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宾客。

“东方斗牛之乡”

苗族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凯里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跟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凯里各种大小集会、节日活动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动,共有大小斗牛场一百余个,由此又被誉是“东方斗牛之乡”。“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牛王争霸赛,有来自云南、广西和省内各地的膘肥牛王前来参战,比赛现场入山人海,场面壮观,精彩刺激,惊心动魄。

乡村旅游充溢民族风情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朴神秘,在东南边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被誉为“中国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粮仓、百年古歌、百年古树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怀恩堡。在西南部有风情浓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间绘画之乡石青、芦笙制作之乡新光。在西北面还有神秘的麻塘悼家寨;有古朴神奇的石龙西家寨。

凯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有古朴多姿的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热烈豪放的苗族飞歌、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叙事歌,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工艺独特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艺术品,令海内外宾客陶醉,被称为“民族民俗的博物馆、艺术的海洋”。

凯里民族饮食独具魅力。到了凯里,你可以先去品尝一下亮欢寨那色、香、味独特的苗家酸汤鱼,看苗家芦笙歌舞表演。也可以到民族商贸饮食一条街的侗寨楼去品尝侗家的腌鱼、腌肉、烧鱼、羊瘪等特色菜肴。城市建设彰显苗侗民族文化

在凯里城区主要街道的建筑、灯箱广告、公交车站,你随处可见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整个城市充满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气息。市内有最具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场,围绕着体育馆看台的风雨长廊长达58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长廊;有具苗、侗民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馆内分设12个展厅,参观博物馆你会领略到苗侗文化厚重、丰富、多彩的内涵;有体现以苗族民间文化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广场。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还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凯里民族文化园。

“根据凯里厚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等优势资源以及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把凯里培育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符合凯里实际的。”市委书记杨正明这样说。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凯里市重申城市发展优势,把经济建设和旅游文化发展有初结合,将凯里城市发展定位为培育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建筑形态、产业发展上注入民族文化特色和个性理念,努力塑造凯里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竞争力。

“文明”“绿色”凸现城市魅力

篇5

1.1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篇6

(二)省、市基础数据。河北省2011—201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5.6%、46.8%、48.12%、49.33%;通过参阅《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5年、2017年及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分别达到51%、53%、56%。沧州市2011—201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3%、44.03%、45.18%、46.21%;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来沧州调研时的要求,沧州到2020年要实现城镇化率60%的目标。

(三)数据差别。通过与省、市同年度城镇化率的对比,我县2011—2015年的城镇化率均明显低于省、市5—10个百分点。我县以前确定的2017、2020年城镇化率也与省、市相差悬殊。

(四)设想建议

1、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要做大,必须解决好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通过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农民进城,膨胀县城规模和人口数量,以县城周边、开发区周边及杂技大世界周边村为重点,圈点出多个区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新民居项目,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可创业。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镇规模及实力,完善提高“三大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人口聚焦能力,增强除县城外其他镇的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权向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2、推进教育资源向县城、乡镇驻地集中。推动产城教融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实施初中向县城、小学向乡镇驻地聚集,形成产城教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3、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人才。靠聚集产业、繁荣县城经济来增加县城人口数量。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杂技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城镇特色工业园,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杂技大世界为中心,整合县乡旅游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发展杂技旅游相关产业,在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二是依托杂技旅游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通过大招商、招大商,谋划启动星级宾馆、商贸中心、物流园区等服务类产业建设,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三是依托大运河、104国道、冀鲁连接线,全力打造“城乡经济走廊”。对104国道、连接德州公路以及乡镇政府驻地主干道进行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建材市场、家居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繁荣城乡经济。四是采取积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扩大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吸引外来人才来吴创业发展。

(五)前景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我县确定的2017年、2020年的城镇化率偏低,通过采取以上政策措施,现对今后几年我县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进行预测,分别是2015年达到44.5%、13万人,2016年达到47.5%、13.94万人,2017年达到50.5%、14.88万人,2018年达到53.5%、15.83万人,2019年达到56.5%、16.78万人,2020年达到60%、17.89万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万人左右,至2020年与沧州市城镇化率达到一致。

(一)我县基础数据。2011年绿地率27.63%,绿化覆盖率31.13%,人均公园面积8.7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5.72%,绿化覆盖率39.93%,人均公园面积11.7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7.17%,绿化覆盖率42.66%,人均公园面积12.34平方米;2014年绿地率38.46%,绿化覆盖率43.01%,人均公园面积12.59平方米;2015年绿地率39.09%,绿化覆盖率43.76%,人均公园面积12.59平方米。

按照《__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建成区面积每年递增0.5平方公里(2014年建成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每年增加6000人左右(2014年县城常住人口为6.25万人)测算,2017年绿地率41.

1%,绿化覆盖率44.9%,人均公园面积13.51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8.05万人);2020年绿地率44.2%,绿化覆盖率47.3%,人均公园面积13.8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9.85万人)。2014底年我县“三绿”指标在沧州市各县市中位列第三位。(二)省、市基础数据。河北省2011—2013年三率指标分别为:2011年绿地率37.32%,绿化覆盖率42.07%,人均公园面积14.26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7.24%,绿化覆盖率40.98%,人均公园面积14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7.28%,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园面积14.05平方米。

沧州市2011—2014年三率指标分别为:2011年绿地率31.12%,绿化覆盖率36.36%,人均公园面积9.63平方米;2012年绿地率32.02%,绿化覆盖率37.2%,人均公园面积9.94平方米;2013年绿地率32.2%,绿化覆盖率37.05%,人均公园面积10.6平方米;2014年绿地率32.44%,绿化覆盖率37.08%,人均公园面积10.68平方米。

(三)数据差别。我县“三绿”指标与省、市两级同年度对比情况来看,我县2011—2014年度“三绿”指标与沧州地区基本持平,人均公园面积高于市区2平方米,但是“三绿”指标与省相比还有差距,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基本持平,人均公园面积低于省级指标1.6平方米。

(四)设想建议

根据我县园林绿化实际情况,对比省、市各项指标,还存在部分差距和不足,现依托县城总体发展建设规划,为有效提高人均公园面积提出如下设想建议:

1、规划建设运河以东、汽车站西侧占地50—100亩的植物园,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在运河城区段沿河东岸建设绿化景观带,有效对接国家“大运河”文化经济走廊战略。

2、加快东湖公园项目建设步伐,打造生态公园建设新亮点。东湖公园规划占地面积97902平方米,建成后可以较大提升我县建成区人均公园面积。

3、建成区现有公园游园主要分布在长江路以北区域,按照《__县绿地系统规划》及布局合理配套的要求,计划2016-2020年在长江路南建设大型主题公园一座。以国家级园林县城为标准,依据县城总体规划设计,结合城区水系建设,合理布局公园建设位置。拟选位置三处:一是在宣惠河与桑兴河交汇处及桑兴河沿岸位置;二是钱塘江路与华山道交叉口的东南角水塘位置;三是王庄西侧、泰山道东侧水塘位置。

篇7

中图分类号 F30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64-01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求高附加值、创汇型的种植业时,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幅源辽阔,气候地跨三带,是世界公认的花卉宝库,因此无论从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是从市场的广阔前景分析,花卉产业必将成为新兴的效益农业之一[1]。

1 我国花卉业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127.02万hm2(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关行业,而国际上花卉业与苗圃业等是分开统计的),销售额1 279.45亿元,出口创汇6.20亿美元。花卉出口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但内销呈增长态势。全国种植面积3 hm2或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花卉企业达1.5万家,设施栽培面积达13万hm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2]。

2 存在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花卉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平均产值为11万元/hm2,单位面积产值仅是荷兰的10.36%。花卉种植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化,档次、质量低,设施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市场上往往出现生产旺季产品滞销,冬、春节日消费旺季缺货的现象。

3 发展趋势

为迅速摆脱简单的农事化操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与措施。花卉业有以下发展趋势:建立全国性网络流通体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种花深入人心;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的建设;产业化区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场;品种结构向高档化发展,价格日趋合理化。

我国花卉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懂得借助花卉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我国花卉产业30余年来稳步发展,花卉行业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他们携带强大的品种和技术优势来到中国,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带动中国国内企业积极主动地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使我国花卉产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3]。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花卉产品陆续进入中国,但当时大多是从国外直接进口,通过商在中国销售,品种数量少,价格较高,并不能进入普通家庭。后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外资品牌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公司,尤其是21世纪初,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以品种和品质引领着国内盆花市场迅速发展。以大宗进口盆花种类红掌、凤梨为例,从最初价格高、品种少发展至今,已成为盆花消费领域的主打产品,并且经历了迅速增长、相对饱和、亟待转型的发展过程。

花卉发展进入瓶颈,转型发展已悄然进行。以大花蕙兰为例,连续3年低迷的行情,让商家损失惨重,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大花蕙兰生产企业也做了一些调整。以低成本高品质战略占领市场、拓展切花市场、研发小型大花蕙兰品种、开展功能性大花蕙兰产品研究,如利用大花蕙兰假鳞茎或花朵开发出生发、黑发洗发水和低糖大花蕙兰糖果、饮品,拓展了大花蕙兰的用途和功能[4]。

4 面临的主要机遇

在2015年中国花协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分析了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形势。新常态下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前花卉产业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花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二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决策的出台,以及部门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使花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三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花卉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四是经济新常态为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力。要利用好新机遇,谋求花卉产业新发展[5]。新常态下我国花卉产业呈现的新特点:投资正由注重传统花卉种植业向投资花卉全产业链延伸;花卉正由排浪式、模仿型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转变,由节庆消费、集团消费向日常消费、大众消费转变;我国花卉出口成为拉动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主要是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现在正逐步转向差异化、质量型为主的竞争;花卉生产正由劳动、土地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花卉“大路货”供给能力超出需求,产业呈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新特征[6]。

5 参考文献

[1] 华新.中国花协召开2015年常务理事会议[J].中国花卉园艺,2015(15):10-11.

[2] 王新悦.盆花:突出自身优势 寻找国际伙伴[J].中国花卉园艺,2015(15):18.

[3] 陆继亮.大花蕙兰产业发展新方向[J].中国花卉园艺,2015(16):11.

篇8

在新东方、双威教育、正保远程教育、诺亚舟和弘成教育之后,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和学而思教育的相继上市再一次带起了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教育行业的热情。以联想投资为例,不仅与和君咨询共同投资深圳聚成公司近亿元,还在近日投资了包括北京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多家民办教育机构。此外,教育行业内的并购事件也频频发生。7月14日整体招聘方案解决提供商科锐国际收购康肯公司,上市公司诺亚舟以1.26亿元收购深圳文泰教育70%的股份,殷库资本将斥资3 5亿元收购东方大学城10%的股份。

不过,看似美艳的“茧”过程,也都曾经历过若干迂回曲折。“成蝶”之前茧蛹的蛰伏似乎没有例外。

以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和学而思教育为例,经过了几年前风险投资的注资之后,一直处于蛰伏阶段,直到如今才能“破茧成蝶”,展现出让人惊艳的美丽。那么在如今的教育市场中,那些蛰伏多年的“茧蛹”现状如何,有哪些是值得人们期待其成蝶之丽的呢?中国教育的下一站,又将走向何方?

“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吴晓波在他的经典著作《激荡三十年》中如是说。

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历史远远没有三十年,但是仅仅是在这磨一剑的十年之中,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风险投资的中国史也可谓是风云变化。而中国的教育市场,也在风险投资机构的眼中从最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渐变成为炙手可热的金矿。

掘金教育

风险投资永远是逐利的,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一直被风险投资机构所忽略的教育行业才正式走人投资家的视野,到了2007年已经达到了投资的高峰期。

2007年10月9日,安博教育集团(Ambow Education)成功完成了中国教育领域一笔巨额私募融资,南麦格理银行集团(Macquarie Bank Group)为主导,现有股东华威创投(CID)、思科(Cisco Systems)以及新投资者艾威基金(Avenue Capital)等共同对其投资5400万美元,超过同期宣布成功融资的其他三家教育机构融资总和,并且公司在2008年再次获得包括,英联投资在内的1.03亿美元注资。而巨人学校、新世界教育以及华育国际教育也分别在2007年9月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资本对于教育行业的狂热程度只有数据才能证明,据披露,2008年中国教育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21宗,其中20宗披露投资金额案例共涉及投资金额18.58亿元人民币,2009年教育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9宗,涉及投资金额6.88亿元人民币。尽管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2009年教育行业的投资金额无法与2008年相比较,但是作为股权投资机构的避风港,仍然成为了风险投资机构的重点投资领域。

“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由于这个行业抗风险能力很强,因此风险投资才会将其作为关注重点。”赛富亚洲合伙人羊东说。

事实也正是如此,伴随着环球雅思赴美上市,安博教育在纽约交易所挂牌,这两家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获得风险投资注资的教育机,构尽管实现上市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但是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投资风险小、投资回报高的项目用三年实现上市还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两家教育机构的相继上市,教育行业中的资本动作频繁。诺亚舟斥资1.26亿元并购深圳文泰教育70%的股份,深圳聚成公司获得由联想投资领投的近亿元人民币,而联想投资还在近日投资了包括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内的多家民办教育机构。有传闻言风险投资机构殷库资本将斥资3.5亿元收购东方大学城10%的股份。

伴随着中国不断高升的GDP,伴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在教育行业中掘金已经成为了风险投资所热衷的事情。早在四年前,风险投资已经在中国教育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投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市场中的企业大幅增加,行业的细分化也日渐明显。早期教育、中小学教育、民办学校、考研培训、语言培训、IT教育、职业教育、公务员培训等细分市场都出现了大量的企业。

3000亿元的蛋糕

频频动作的教育行业已然发出一个信号:教育已经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了。

资本的逐利性致使其投资的行业必定是市场中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行业,这一点在教育行业中显现得尤为明显。

教育之于中国消费者,一直是非常注重的一个领域,每一个家庭都希望给孩子以最好最充足的教育,伴随着中国家庭收入的增长,每一个家庭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都市白领而言,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机构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正因如此,风险投资人对于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前景都非常看好。

曾经被誉为新东方创立之初三剑客之一的杨继作为天使投资人,相当看好教育培训行业。“中国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是很大的,即使在一线城市达到了市场饱和,还有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更为广阔的基层。”

“中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算是促进中国教育市场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这个行业可以预期的市场是很大的。”羊东表示, “以新东方为例,尽管上市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其股价一直保持很好的状态,而且大部分教育机构选择在海外上市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外国人对于中国涉及消费类的企业非常认可。中国的消费人群十分庞大,这对于消费服务企业而言就是最广阔的市场。”

根据《2009―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培训业规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7年中国培训业收入达到1000多亿元。2009年全国培训机构约10000家,其中,北京有2000家,上海1500家,广州1000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更令人惊讶的是,《2007―2010年中国培训市场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当前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约150亿元)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年产值。

教育培训行业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可,更有人称教育培训行业已经成为了21世纪最为朝阳的产业之一。曾几何时,只有学校和行业企业才会开办的培训班已经慢慢扩大到了社会力量,培训公司甚至是个人办学等多种办学主体,而整个教育培训市场也变得更为纷繁错杂。不仅仅是中国的各方力量开始进入教育

培训市场,众多的外资培训机构也开始陆陆续续进入中国,希望在这个外资企业不断进入、留学人数不断攀升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与国内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并且从中分食这一块巨大的蛋糕。

不过,也正是因为参与者众多,以及市场的复杂化,使得行业内鱼龙混杂,教育机构的资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资本在关注中国教育市场积极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更要从中拣选出其优劣之别。

中国教育市场之乱象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元,并且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因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的创业者扎堆教育培训,目前中国已有近5万家教育培训机构,而在一轮跑马圈地之后,一些初具规模或者拥有某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确实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然而随着各种形态的培训班数量的不断膨胀,很多人对于那种作坊式的短期教育培训班提出质疑,这样不具规模的非正规培训班的办学资质是否合格?同时,一些曾经被认为具有教育培训实力的外资培训机构也在经营上开始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倒闭的现象。

也许对于很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2009年真的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不少教育培训学校纷纷陷入品牌“倒闭门”。从2009年10月份开始,灵格风英语培训学校在深圳、上海以及武汉的分校相继倒闭关门,而不久之后,其在广州的培训学校则被新动态教育集团所收购。就在同一个月,北京的瑞来英语培训中心也正式宣告关闭。而在12月,凯恩英语培训学校更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停课倒闭,更让人错愕的是就在关门的前一天,瑞来和凯恩还在招生。

类似于瑞来和凯恩这种违规办学的教育培训机构,最终因为经营难以为继而关门的情况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已经不是个案了。除此之外,教育培训市场中还存在很多乱象。

首先是在招生中进行虚假宣传,毫无行业诚信可言。以曾经作为南昌市“明星学校”的南昌少春中学为例,近年来不断擅自虚假广告并且违规收费,最终被教育部门暂停了少春中学、少春文化艺术辅导中心、少春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幼儿园)的招生。另外还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完全没有经过注册,根本不具备培训教学的条件,亦或者是通过散发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的恶性竞争方式来招揽生源。尽管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繁荣的教育市场却鱼龙混杂,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教育市场遍地黄金却难掩乱象丛生。

事实上众多教育培训机构之所以会如此之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不注重对于自身品牌的打造,更多的原因在于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的多头管理和多重标准。目前中国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成三类,一种是在教育局登记注册,一种是在工商局注册,还有一种则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注册,因此监管方面必然会存在冲突和重复。

篇9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B

对于当代文化游客来说,外出旅游不仅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返璞归真的需求。因此,对目的地的深度游览便成了人们追求更高档次生活质量、出门旅游的首选。

一、深度游概述

(一)深度游内涵

“深度游”指的是旅行者应该对旅行目的地进行切身体会,用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某项主题旅游中去观察与了解,深刻理解某项旅游的宗旨,尽可能的熟知当地社会的人文与风情,最好能与当地居民请教,学习简单的本土语言,切身体会当地的文化蕴含。游客不要盲目的追随旅游团或者其他旅游中介,应当在旅游之前,对目的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等进行简单了解,然后对此次旅游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地图进行对比,让旅行更有效率。杜绝“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和以购物为目的的传统旅游方式。

(二)深度游特点

文化和深度游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文化是深度游的基础,游客需要储备当地文化的知识;深度游是对文化的一种探索,对另一种文明的追寻与体验。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城市的资源,增加其附加值,充分发挥其长处。每个旅游地都可以形成只具有当地特色的无可替代的新业态,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深度游所需的条件

首先,从游客角度说,自身至少要满足三大条件:1.充裕的时间;2.良好的经济支撑;3.对深度游的认同和向往。

其次,从深度游目的地上说,也应该至少满足三大条件:1.值得人们深度旅游的景点;2.此地的服务设施应当实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此地应当具备独特的文化以及吸引游客的附属产物。不断地发掘和外延其娱乐设施,以给游客更好的旅行体验。

二、深度游在黑龙江的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16年7月18日提供数据,上半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05.56万人次,同比增长18.96%;实现旅游收入744.06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8.8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1.32亿元,同比增长16.17%;接待入境游客43.56万人次,同比增长31.86%;实现旅游创汇2.06亿美元,同比增长47.07%。上半年全省接待俄罗斯游客3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3.64%。

国内市场从国内客源市场来看,黑龙江省形成了以省内为基础市场,华北为近程市场和沿海、中西部地区为远程市场的国内市场格局。

国外入境市场从国际客源市场来看,黑龙江省旅游目前形成了以俄罗斯为基础市场,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为近程市场,欧美为远程市场的国际客源市场格局。黑龙江省确立了“国内旅游打基础,国际旅游上档次”的市场开发思路。

(二)黑龙江深度游现状

1.黑龙江省深度游采取三种模式

(1)自助游。自助游对深度游而言,由于自助游得旅行者自己精心设计路线和安排旅途中的方方面面,里面包含旅行者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存在着旅行不成功的机会成本,应该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旅游形式。就自驾游而言,路途遥远,拼车也会更划算。但是在成本最高的同时,自助游是深度游质量最高的一种旅游模式,自由的旅行路线,旅行路上充满对未知文明的向往与不断探索,即便搭上了现代文明便捷的快车,也不受商业的蒙蔽和束缚,且随着人们的意愿不同,旅行方式也多样化。

(2)跟团游。这是一种传统的旅行模式,在这种旅行方式中,一路与志同道合的人为友,而且费用均摊,成本也会相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旅游形式逐渐的商业化,使旅游慢慢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3)打工换宿游。这是近几年兴起的方式,最初是从国外传入的。虽然国外的打工换宿更像是在旅游中旅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志愿活动,但由于国情差异,传入国内后更加类似于旅行者通过自己在青旅的劳动获得相应的食宿或者旅费补贴。

2.获取深度游资源的三种途径

目前,黑龙江获取深度游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通过自己的了解或身边朋友的介绍景点

这类方式的好处是通过亲身体验的经验能让旅游的质量更高,旅游者深入的了解能为深度游的开展带来便利;不足是光靠口碑宣传,毕竟阅历有限,有些尚未开发的景点不易被发现。

(2)通过旅行社了解当地景点,旅行社分为线上和线下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旅行社的旅游信息更系统,消费者能有更多的选择,完备的信息也能为旅游带来便利。不足是旅行社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集体,旅行社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使旅行者不能原汁原味的享受到真正的深度游。

(3)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资源等新兴旅游中介了解

这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中介,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定期推送使人们了解到旅游信息。这类方式推送的信息,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和不能刷屏式的推送,所以旅游质量都很高,但是就微信公众号本身而言,不能通过有效的宣传使人尽皆知,而且无法保证每个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三)黑龙江省深度游存在的不足

第一,目前黑龙江深度游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专门提供深度游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台供人们选择。第二,未充分将国家政策与深度游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黑龙江省服务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普遍未达标,缺少长远的意识。第四,人均收入不高,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第五,旅行方式单一,热门景点商业化,旅行人数尤其在节假日,呈现爆满的情况。第六,未能有效利用地理优势,帮助外国友人在黑龙江实行深度游,使其深入体会黑龙江的本土文化。第七,对于黑龙江的本土企业,未能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

三、黑龙江深度游的发展前景分析

黑龙江的旅游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下给黑龙江提供的机遇优势,为黑龙江深度游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

(一)省内旅游资源优势

1.具有垄断性资源。黑龙江的冰雪资源以及森林生态资源相对于全国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使黑龙江在旅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由于历史的积累,“七三一”遗址、金源文化等都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

2.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丰富。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明、满族文明和金源文明是黑龙江多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后形成的。正是由于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提供了丰富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3.具有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由于黑龙江垄断性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的原因,黑龙江长期接受着国内外游客,围绕旅游所需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己经形成了一整套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二)省内地理位置优势

纬度最高的优势。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空、公路、水路,且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优势使黑龙江成为了连接中国和国外的重要交通要道。

(三)政策优势

1.“一带一路”战略给黑龙江的带来了机遇。我国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确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使中国与路线所经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加大了经济往来和文化沟通;从黑龙江省的角度来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使得我省对这次发展机会格外珍惜。黑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独特联系,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枢纽。依次我省提出了构建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并且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之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M成部分。

2.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就已经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近年来,我省也一直在加强完善旅游城市的建设,更加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如今,哈尔滨正处于转型期,以现有特色为基础,力图打造一座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3.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旅游业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出台了各种政策大力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深度游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打造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针对黑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越,可以将黑龙江打造成一个以冰雪为主导,多种文化融会贯通的美丽北方城市的形象。在全面爱健身的当今社会下,可以发展更多的深度游旅游形式,如:徒步穿越雪乡森林,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北方的冰雪特色。大力发展黑龙江天然滑雪场,注重其滑雪质量和服务质量。并且可以打造黑龙江省世界青年滑雪组织,定期组织一些比赛和活动,加强影响力。同时可以将黑龙江的冰雪和文化想融合,打造属于黑龙江独特的旅游文化。利用黑龙江多文化,且多种文化因为没有有效传承而濒临灭绝的情形,把这一劣势转为优势,发展成为黑龙江独有的深度游文化传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甚至学习。这一方面能有效保护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塑造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形象。通过一些营销方式及对产品进行包装以增加其附加值,通过宣传等广告效应使其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合理的价格策略,给黑龙江深度游定位。

(二)在一带一路条件下,注重国际游客的深度游

1.语言上的障碍和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虽然大力培养了对俄的人才,不过留在黑龙江的并不多。所以,在深度游开展的前期,政府需要大力的投资,引入优秀的人才。

2.黑龙江省从业于第三产业的人员服务质量不合格,且对当地旅游景点的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无法对民俗文化有差异的外国游客进行很好的讲解。黑龙江政府应该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3.制定多条旅游路线供游客选择,制定出黑龙江深度游一览表,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表中包括黑龙江民俗文化、黑龙江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等。

(三)打造黑龙江本土企业,使其成为旅游新特色(以哈尔滨秋林里道斯公司为例)

1.可以使其特殊生产工艺部分公开化,供人们参观。

2.可以让人们学习模拟生产,这一过程有助于游客切身实际的体会秋林公司的工艺流程,使游客对公司产品更放心。

3.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对游客进行面包生产培训等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公司的影响力。

4.开展活动收集创意点子,进而帮助企业不断创新,更贴近人们的需求。

篇10

社会工作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乡镇、社区的社会工作人员。竹溪县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为主体,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领域显现。据统计,目前,全县民政系统现有社会工作人员165人,其中社会服务人员91人,社会管理人员74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尚存在起步较晚、工作规模小、人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等困难和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整体组织效率不高。无论是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甚至包括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不够。

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竹溪县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竹溪县有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城镇“三无对象”200余人、农村五保对象4914人、孤儿538人、托养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0余人。而截至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只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兼职,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为200多名重点扶助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竹溪县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竹溪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知识、技巧的培训,缺乏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待遇较低,基层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

四、面临一系列体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创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而竹溪县在社会专业人才的用人制度上还相对滞后、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其余诸如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举步为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症结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的双重缺失。竹溪县仅有1所职业技术学校,相关的培训机构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功能不足,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不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实习和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践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都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而社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欠缺。

二、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进程。目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及其相关待遇难以落实;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台,社工岗位不明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职业化的岗位体系;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服务评估、岗位配置、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少吸引力。政府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制度,导致财政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对于社工付出以及发挥的作用,社工薪酬偏低。缺少吸引力,难以吸引和留住比较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人才管理统筹协调的合力不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组织、编制、人社、民政、司法、工、青、妇等十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在工作推进中缺少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和统筹协调。

五、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认知、认同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有待优化。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需求没得到有效的开发,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的社会宣传不够,公众对社会工作和社工的认知率偏低,充分发挥社工潜能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关爱、关心不够,爱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和社会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前景分析

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目前,随着就业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弱势困难群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日益凸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既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就竹溪县的社会工作发展来说,我们认为应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救助,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现有人员的数量、服务水平等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通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二是在社区建设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类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类社会问题的衍生地,无论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教育就业,还是纠纷调解,都需要社区工作者来完成。就西关社区来说,整个社区管辖人口达2万人,而工作人员仅有十几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只有通过社会工作来加强社区管理,社区才能建设和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目前,竹溪县60岁以上老年人有6.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18823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0.6%。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独立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独居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此,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探索建立贯穿考试、登记、执业准入、考核评估等各环节的职业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二是参照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探索制定包括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和职级体系,明确职级任职资格条件和程序,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