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信息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教育信息化

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研究———兼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42-47.

〔2〕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5-11+28.

〔3〕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49-51.

〔4〕于波,熊美保.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16(12):43-44.

〔5〕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53-55.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多需求;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提出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从概念上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理念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教育信息化不仅表现在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还应表现为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方位使用,体现出信息对教学的帮助。其次,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囊括教学管理和高校行政管理多个领域,包括高校科研协作平台管理过程。最后,高校教育信息化不仅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过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还应涉及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推广。

二、基于多需求视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

需求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部驱动力。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它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标,满足指定的需求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此,这种理念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经典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系统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基于生态教学观的高校信息化教育模式(从过去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师生的和谐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信息使用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高校需要满足教学对信息化的多种需求。本文从需求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基于教学理论的需求、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基于信息化资源的需求、基于信息化评价的需求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多需求视角下的发展对策,以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1.基于教学理论的需求

伴随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教育信息化是更新高校教学观念,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状况的有效方法。教育信息化使高校教育从过去的传统、保守转为大众、开放,拓宽教育的时空领域,教学手段也朝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很多教学理论都热衷于研究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如怎样制作多媒体动画、怎样实现在线教学网站方式等,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育的实施者,即相关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不过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高校应该扩大人的理论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作用,缩小信息化在教学方式改变上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好比一个小区不会因为引进智能物业管理设备(监控、报警、门禁等)而辞退物业服务公司,却可能会因为有了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而思考怎么样让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方便、快捷。教师应从自身条件出发,考虑具体的教学信息化环境和信息能力,结合教育信息化实际因地制宜地研究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学理论。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于教育的期盼,探索信息化教育的着力点,将两者进行完美结合。现阶段,一些教学理论包括“学教并重”的协同教学理论、数字化学习理论、移动教学理论等多宽泛的指导性特点,由于其偏向概念化,和具体课堂教学操作有部分脱节,所以我们需要把应用研究重新分类,通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知识背景,定向研究各门课程、各类学科,集结不同的理论思路。

2.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

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必需性以及采用何种形式、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在思想和实施之间存在差距,甚至过分推崇传统的手写板书、讲稿、教学文件的形式,“粉笔+课堂口授”是他们的不二法宝,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是多余的,没有多大必要。在信息使用上,掌握信息技术和对信息的运用没有实现整合,没有深挖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信息素养体现在高校教学上是表现为对教学信息的识别、采集、分析、加工、使用,从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促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首先应树立现代教学信息化理念,培养信息意识。教学理念和意识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势不可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主动学习信息化理论知识和技术,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其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导学者、助学者,课程互动、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具备课堂设计能力,根据所教授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结合班级教学内容分析课堂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教学元素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最优化设计,形成一定的信息教学设计能力。高校应该加快信息教学资源库、教学信息平台等环境建设,加大教师信息化日常教学应用的方法培训和资金投入,使教师能熟练设计、掌握教学信息资源并和课堂教学完美融合。

3.基于信息化资源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仍存在不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现象比较突出。信息化资源建设基础薄弱,横向的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信息流动不畅,资源分散形成信息孤岛。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内部使用,但由于未和公众网络联通,很多教学信息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一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制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表现出质量参差不齐,反复建设等情况,这样反而浪费教育资源。对于信息化资源来说,应该统筹规划实施,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议可以参考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常青藤盟校”联盟的形式,呼吁我国有影响力的高校多方参与形成信息化资源共享同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产生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国家应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鼓励社会资金、第三方力量参与进来,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效率,消除地区间信息硬件贫富差距。同时,不断丰富网上教学内容信息资源库,形成更多的信息化课程。引导教师参与或主持信息化资源的研制,从信息课程文化理念上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知识模块、体系的充分融合,从手段上,将信息技术结合到课堂教学的前期备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中去。

4.基于信息化评价体系的需求

旧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是参照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使用手段、相关的教学内容、学习学制而制定,并未把信息化使用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衡量中。有些高校虽然改变了评价标准,考虑到信息化对教育的重要性,但只是偏重表面的硬件数据,如考核计算机教室、数量、多媒体设备等,缺乏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深入考核和测评。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准确、符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估指标参考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形成以学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联合的形式构成信息化评价主体,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信息化绩效指标评估体系。依据该信息化评估指标对照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发现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将来更好地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评促建。

参考文献:

[1]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连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篇4

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措施和建议

1.更新信息化观念、加强信息化传播推广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又是该进程的实施者和监控者,对于他们来说,要树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的现代观念。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党和国家、对社会负责,应该铭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观念的更新外,信息化的传播推广也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可经常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农业院校之间要增强相关合作,建立横向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与其他相关组织广泛沟通,加强信息化的传播与推广。2.注重信息化整体协调、建立信息化统筹规划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化的实用性,应该注重信息化的整体协调,对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在协调方面,应该注意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采购部门应该对设备需求进行客观地分析,广泛征求设备使用者的意见,必要时可以邀请设备使用者一起参与招标工作。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之间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和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设备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在使用设备时都应该严格遵守设备管理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教师应该履行相应的监督辅导义务,在学生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加以管理,做到辅导学生遵守规则,正确使用设备。在统筹规划上,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决策机构将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信息化决策机构可以由校级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校级领导负责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决策;管理部门则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包括前期的信息化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中期的人员培训以及应用推广,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等;各院系负责人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落实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接,同时组织本院系教师全力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网络课堂的推广、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等。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硬并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建设与应用并举,两者兼顾。做到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这是其一,其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其三在选购设备和技术手段上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卓越,更不可盲目攀比,实用性和适用性才是我们做出选择判断的标准。①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校园网的建设上,首先应该提高主干网络的稳定性,增加核心设备的使用,使得网络中心由单一的星形结构变成多核心的网络结构,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需要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教师可在学校范围内随时随地上网,大大增加“即时”信息的获取。最后可建立校园专网。校园专网的建设分为两种:一是为满足特定的安全需求而设立的专网,如财务网和一卡通专网等,这些专网独立于校园公用网络;二是为完善校外对校内资源的访问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而建立的VPN虚拟专网。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应该充分重视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方面,应该确保系统不被非法监视和破坏,谨防系统被黑客、病毒攻击。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传输安全和信息的存储安全。对于信息的传输安全,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安全强度,可以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链路层加密、IP层加密、应用层加密等来确保信息的传输安全。对于信息的存储安全,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对于各种功能文件,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用户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等。在基础设施应用方面,要逐步完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步伐。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一要提高思想,充分认识“一卡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二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配合,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建设进度;三要切实把关,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使得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的运行极大的方便教职工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数据平台方面,应建立以学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的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权限访问管理,最终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及实时性。②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据调查得知,不少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信息资源不丰富,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逐步完善。具体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可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优质资源。三是自主制作,这要由院系全体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及院系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常学科教师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因为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素材。4.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①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校内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建议学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和督促教师的自学。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除了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传统品质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做到将信息网络上的知识与传统课堂传递的知识相结合,持续了解和不断更新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向学生传授,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思维。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上,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因势利导,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内容;其次,加强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研究,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素养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途径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5.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体制,注重信息化管理高校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还是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化政策和体制的支持。①建立信息化制度体系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不仅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有章可循,而且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制度的层面,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建立信息化制度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学校内部考评制度的衔接。在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与绩效水平联系在一起,能够促进各个部门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职工信息化激励制度。将信息化应用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充分应用信息化。②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过程,为了保证它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高效可靠的运行,还应该成立专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组织机构应该包含领导机构、专家机构以及操作实施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并监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决策者的级别越高,表明学校推进信息化的决心越大。专家机构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对信息化建设中的设计问题进行审定和论证,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专家机构的成员一般由校领导聘任,其研究领域应该涵盖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等。信息化实施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门,它不包括参与特定项目的具体院系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应用,培训工作的组织等,该机构一般由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③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需要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在信息化的建设、推广应用及管理中做到协调统一。6.利用农业高校优质资源,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①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农业数字化农村,需要政府部门、研究院、高等农业院校的多元化支持,将各自的长处集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中,农业高校应该依靠校园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如惠农科教信息港,形成与研究院、学校、政府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传播。为农村农业的各种信息及时的处理、集成、,为农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资料。②农业专家和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支持学校应建立一个由专家联系农村的交流平台,让农业专家能够及时的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的农业管理知识,构建出一个专家咨询系统。通过网络的远程农业教学和虚拟化的农业试验,将先进的生产教学方法、试验具备的条件、研发成果等优质资源传播到广大农村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他们不但精通农业信息化知识,还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当中圆满的完成各种工作。农业院校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要利用农业院校的专业知识,还要发挥出农业研究院、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结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培养出大批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其中,政府应加大人员的系统培训,挑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提高信息化知识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造就出具有信息搜集、加工、应用、完善、预测的农业人才。再让这批人才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的方面很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尽快缩小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作者:丁立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篇5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纪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波及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形势,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同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素质,这种要求是对学生的全面的要求,涵盖能力、素质、心理各个方面。而高校在面对这种要求时,唯一的应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面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下的不相适应,各个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主体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班级也可以组织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补缺,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要对大学生在面对信息化之下的素质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一只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门化师资力量,运用新技术去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带给学生的消极不好的影响。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其次,让学生自己成为网络上的主角,弘扬积极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老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彼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单单是老师的责任,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台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范,构筑起对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覆盖,在整个学校,形成对学生信息化下的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取代传统素质教育模式在信息化发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篇6

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体现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数字化,要求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育过程在体现智能化,教育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充分体现开放、交互、协作和共享的特点特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目标。国家也多次相关规划、政策、法规来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以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必备的几种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英语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化,英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重要。同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为英语教育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其中提出了生均座位数7个的最低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水平,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部门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对于网络建设、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热度非常高,但对于英语教育的信息投入则不足,对于英语教育信息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严重认识不够,而且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更新和建设。

2.2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均衡

在高校英语教育信息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势,没有能够为英语教育提供支持。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90%,而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一共仅占10%,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

2.3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不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女老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基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女性普遍对信息技术具有恐惧心理,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普通不足,这也导致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英语老师的课件制作普遍比较粗糙,内容普遍比较简单,形式相对不够丰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吸引力显得不足。

2.4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质量不高

高等学校基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本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地和使用地,信息技术在高校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对民间以新东方为代表的英语培训机构,高校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不丰富、教学沟通的信息渠道不畅等多个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3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软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首先是必须构建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这是英语教学应对信息化浪潮,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是网络设施,信息化是在网络上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通过网络来构建信息资源(英语教学素材),现代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网络一般是采用ATM进行分组的交换网到以ATM+TCP/IP网络协议;其次,英语教学基于其包含语音教学的内容的特性,很早以来就有语音室建设,这也是最原始的信息化硬件建设。现代语音室建设包括网络服务器、学生学习终端、教师主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视频交换机等设施;再次,硬件的建设是为了支撑软件的运行,因此也必须加强数字语音软件的采购、英语学习的资源软件、英语教学的素材软件、其他资源如电子课本多媒体体光盘和数字课件等;然后,?@些数量巨大的音频视频资源需要高密存贮设备来进行保存,所以必须配备调整的基于网格的网络服务器和具备三级缓存的高存贮的硬盘设施。

3.2 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篇7

二、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基于网络、通信、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汇总目标各要素至数据库,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服务的一种技术方法。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体现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高校的基础建设、资源分配、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取得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在软件应用方面,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并未形成功能健全、操作简便的成熟化系统。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硬件过关,软件缺乏的现象,很多已经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尚停留在处理编写文字和存储图形的阶段,不能胜任复杂环境下处理和交互信息的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国家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次,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兼容性差的问题。由于高校与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化进程不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不同厂家搭建,采用的数据格式和用户信息格式各不相同,不同系统之间很难实现互操作,造成资源隔离、数据的重复录入和缺损严重,不同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传递。仅就学生信息一项内容来说,大多数高校存在不同部门同时拥有但无法兼容的问题,当某一部门更新学生信息后,其他部门无法及时获悉,导致该部门的学生信息无法更新,严重影响各部门间共享同步资源,使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优势。再次,虽然大部分高校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管理建设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对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的重视不够,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彼此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畅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许多高校甚至存在系统一次性建设的问题,当系统建成后缺乏利用率,丧失了信息化系统本应有的促进高校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不仅需要信息化技术,更需要适当的管理理念,当二者结合后才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只有有效地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拉近与世界高水平院校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在校园网平台下的实现

近年来,校园网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中小学,高校的校园网规模较大,性质特殊,因此采用的构架为单区域,下图所示为校园网平台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

校园网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整的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形式的教学工作中建设有效的网络环境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资源丰富、信息获取快捷方便的资源库。基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信息化只是作为共享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而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才能在实质上完成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高校应对教育信息库的建立投入足够关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库需要具备科学、全面的资源分类整理,海量资源的容纳等特点以及对变化信息及时更新。教师使用的资源库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质而不同于一般的数据资源库。高校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侧重于教学与科研,这就要求资源库具备以下特点: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丰富多样;教学辅助课件种类涵盖各学科且内容生动,方便调用;试题针对性突出,起到对学生课后强化训练的作用;案例鲜明具有代表性;文献资源浩如烟海,方便查找。由于高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具备以上特点,管理人员要留意优秀教育资源的收集,下载最新的教学数据,经过挑选、整理后进行汇总,采用管理系统上传至资源库,以方便教学人员使用。2.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高校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分配,为领导层、教学人员和学生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信息。以校园网为依托,分别针对高校管理者、高校学生及家长、对外宣传人员建立三个各具特色的网络平台。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对学校运作、行政管理及校内活动的关注是其主要需求,管理层平台应主要负责各部门学院公告及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安排。该平台为各二级学院教师提供了一种获取实时教学咨询,交流科研心得和就某一问题广泛探讨的手段。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校园网上针对他们建立的平台主要用于与教师及校方领导的沟通联系。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探讨、沟通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向各学院的辅导员反映大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信息,进行教育咨询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这就为沟通校方与学生及家长建立了一座畅通无阻、方便快捷的“桥梁”。此外,针对高校宣传者的校网平台主要负责面向社会宣传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采取的创新型方法,方便有意报考该校的学生对学校进行了解。面向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利用各方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3.高效的教师培训途径。知识更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十分迅捷,极大冲击了教师行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培训、进修才能满足时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另一大优势是保障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将难以获得的学习资料以文字信息、视频和音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发送至教学工作者手中。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及时更新学习资料,使教师完整地掌握一手教育信息,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其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国家栋梁的培育者。4.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高校教师员工和学生个人信息的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电子档案替代纸质形式不仅能保障档案内容的安全性,为档案查找带来极大便捷。校园网中,教师只要在保密权限范围内就可以对档案进行即时查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查找时间和保存档案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效率,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便捷。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化手段,更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园网平台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高校资源实现了有效分配和共享,为高校各部门以及高校与社会各层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俊 单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9-02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各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各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建立一个灵活、统一、开放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整体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

云计算技术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其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在教育领域,各个高校都在开展云计算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结构及其运作模式。

一、云计算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是海量性,云数据管理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同时能够进一步融合进而优化;第二个是异构性,云计算通过传感器等所采集到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往往不同的传感器,在采集方面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数据资源具有很大的异构性;第三个是不确定性,云计算之中的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对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和传输处理,才能够获取有效而且十分准确的数据。

二、现价段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差异很大。著名大学师资雄厚,实验室和计算机设备等基础硬件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然而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地区以及办学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原因,普遍存在基础硬件设备老化过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软硬件环境都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等状况。现实的情况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能支持新科技的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顺应新技术的新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给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二,各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在高校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限,硬件资源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高校重复投入,花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建设别的高校已经做得很成熟的项目。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内对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的教学成本和教学质量进行优化。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是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我国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框架,这一基础架构包含了高校教育信息化所须的一切软硬件资源环境,这些资源环境整合之后,可以便捷高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学生。

(一)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层,为高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第二层是应用接口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面向开发人员,为开发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第三层是教育应用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主要包含:用于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和作业系统;用于教学资源开发的文档处理软件、课件制作和演示软件等;为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较底层的虚拟计算资源;基于云的虚拟计算实验室。第四层是用户接口层,在客户端为用户访问教育云提供接口。

(二)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运作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已经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和相配套的信息中心,并且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在一些名牌高校,由于应用需求大,并且拥有充足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信息中心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因此,类比因特网,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由若干个级别的云平台组成,分布在我国几大地区的若干片组成类似于主干网的片区云,每个片区云由若干个信息化建设非常好的示范性高校信息中心形成的局域云组成,这就像因特网里的局域网,这些局域云为各高校提供资源服务。局域云是对特定高校的信息中心进行升级形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由各个高校自行完成。由各个高校局域云互联而成的片区云则是依据现有的教育网。每个片区云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实现对片区云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最后,各个片区云的互联形成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整个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中,最底层由各个高校局域云共同建设和管理;应用接口层由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各个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并最终实现标准化;教育应用层则可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具体的需求,由高校或是教育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开发。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优势

在传统模式下,开展高校培训实践活动,首先需要购买服务器和服务器软件,租用网络,开发培训平台,形成培训活动的基础设施。在培训期间,需安排专门人员对硬件、软件和网络进行维护。这种传统的模式存在软件平台的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不便于资源的共享、缺乏弹性和灵活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云计算模式下,教育云用户首先向教育云管理机构申请培训活动所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然后由软件开发人员使用教育云应用接口层提供的开放平台和API开发培训平台,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使用教育应用层的教学资源开发程序开发多媒体课件。在培训活动进行期间,培训平台所需的全部软硬件都在云端,供有需要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同时进行,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其次,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和巨大的网络吞吐量,在满足培训期间对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性能要求的同时,也节约了维护成本;最后,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在教育云上,而且系统使用教育云提供的统一接口进行开发,从而使得资源的共享变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重点,云计算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云计算技术作为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实现高校教育技术改革的突破,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长足动力,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孙传明,路红,廖龙龙.基于云操作系统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开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6):80-85.

篇9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求人们把学生就业的单位这个重要的一方综合到系统中来,高校、学生与就业单位形成互联沟通的有机系统。社会上的各个公司需要人员时,把需求的岗位、职务、人数、能提供的福利待遇等通过学校到高校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查看招聘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也可把个人的简历到平台上,供用人单位选择。高校的学生可联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聘请有社会实际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培训和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和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成为单位所需的人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经过考察后有选择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参观实习,为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尽早了解社会,体会社会所需,使学生所学不会和社会脱钩。要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所遇到的问题,对高校改进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演变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建校短短的几年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还不是很完善,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待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

1.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简陋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简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而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民营高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信息化平台也受到了阻碍,学院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未能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在学院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学院很想为学生多考虑,更全面些,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学院没有广泛、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供学生反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个人能力、解决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院的信息化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果能加入就业信息、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的信息化教育的平台会极大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学生了解专业的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各个专业在学生入校前都已经设定好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学生入校后是按照学校所设计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虽然设定的培养方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学校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围绕学生喜欢学的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延伸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等开展教学。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渠道,收集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等等的建议,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就能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本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海口经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科研型人才。就拿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会展等多个专业,但是在入校之前或者进校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的理解甚至还是停留在表面,对自己的实习、就业方向都不明确。学习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误认为工作后就是做管理人员,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初在酒店做服务员也很不理解,觉得低人一等。

3.缺乏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学生实习时学校未能在信息化方面起到帮助的作用,有些学生实习就业时不是所学的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房地产销售实习,还有的做文员,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收入较高,文员比较轻松。学习旅游管理、高尔夫、会展策划、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渠道大部分是酒店,少部分在旅行社。学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做营业员或收银员,大部分同学的专业也是不对口。

转贴于

4.缺乏就业合理反馈渠道的信息化平台

高校学生实习后就业是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期望岗位和企业提供的岗位差距较大、薪酬低、福利差等困扰着所有的大学生。例如: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误认为酒店管理毕业后一定从事的是管理岗位,但就业后从事的是服务岗位,为此有很大的失落感。怎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不要太计较岗位职务和工资待遇,只是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要有不怕苦、不怕受委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的思想。在学校时就要教育和引导。二是要适应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的角色的改变,在学校时有些学生会偶尔迟到、旷课。学院的电梯明明写着:“教职工用,学生请走楼梯”的字眼,但多数学生找个机会就去挤电梯,这些不良的行为在学院时只是教育为主,但到社会上进如企业以后,遇到与企业制度不符的行为,企业往往是以罚为主、教育为辅,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很多学生到企业后很不适应。学校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向前辈学习,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准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院如果能提供一个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和用人单位能提供岗位所需人员的能力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校学不到但又喜欢的行业要求学校提供一个培训,学校通过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的培训形成的渠道,学校和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反馈和沟通,能很好地验证社会上所说的认为大学生毕业一定要做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吃不了苦,受不了委曲,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建立一个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平台,在高校、就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用人单位和及时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招聘岗位、条件,也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有所侧重,更能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新平台的建设提供这种平台以及渠道,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传达出所需人才的信息,信息传出后又能得到及时地回应,使企业招到所需人才,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海口经济学院只能通过每年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殊不知,也许为时已晚。

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学院的分管领导要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过程,考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成果,及时找出阻碍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能很好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起到引导、监督、推动作用,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高校教育信息化体制改革创新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

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把高校、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全面地整合为一体,高校的就业办能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和技能操作的期望。只有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才能更好地根据双方反馈的信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队伍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院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学院信息化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上会出现误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要提高信息化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深入实践的调查能力。其次,参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信息化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除学院的专职信息化教师外,可找一些计算机精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维护,减少专职教师的工作量。

3.提高信息化效率

民营高校的资金有限,为避免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资金投入硬件、轻视人员培训的现象,高校信息化平台能反映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状况、招生情况、教师短缺情况及其使用效益,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4.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有时更新不及时,造成信息的不畅通,每天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要及时输进平台,方便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当前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院要及时更新数据,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篇10

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校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各高校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从尝试引用计算机技术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前各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存在的阶段。本文对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

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的前提,教育管理的最大目的并非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相关教育者要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将结果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管,将信息化管理转变为知识性管理,把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学资源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知识集合,并为这些知识开展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知识资源的制造、传送、运用及共享,反映出适当的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实时掌控、决策及咨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健全“一卡通系统”,合理归整信息资源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一大标志。建立“一卡通系统”,可以使原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孤立、不协调得到一定的归整,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达到管理流程重组的目的。

“一卡通系统”包括统一的身份确认系统及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确认系统中有全校所有使用该系统用户的基础信息,这些用户的基础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标准,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生的变化可以立即在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得到反映。学校有关用户及行政工作的数据均统一存储于身份确认系统中,并被身份确认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数据能够同步;校园门户网站是把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为使用、归类并组织所有数字及信息对象,创建索引,并提升筛查、整合及检索的能力,对信息目录及内容开展有效的管理,进而让师生使用这些信息时更为方便。

三、设立新兴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转换现有的以业务机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运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情况下,统一创建一个校园公共教育网站,加入与信息时展相适应的新兴网络管理系统,改进并完善校园网内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全方位的流通及共享,为整个学校提供现代化的网络办公及教学环境,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的沟通。同时,学生运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网络办公、教学、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校园公共教育平台。

四、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就要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团队,在专业的技术团队中加入全能型人才,以促进全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组织一定的在职学习及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组织一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与技能等与综合素质有关的培训,提升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质,让其养成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依据其岗位特点,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此外,对各层级教育管理者开展岗前培训及综合信息素质的考评,从而提升其综合信息素质。

五、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制订、颁布并实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及评价体系,使学校各个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时,遵照相关的规定得到共同发展,从而引导并促进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并提出要求,而规范是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保障教育管理的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学校在开展管理与决策中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并关注对过程进行管理及控制,这是一种大家参与、全程监控的具有群众监管及高透明度的管理方法,在客^上使管理无序产生的责任推脱得以消失,确保管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除上述之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