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1.网络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及知识丰富

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具有其它的传播工具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低廉的信息传播成本。伴随着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网络进入高校学生的公寓之中。网络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使用信息网络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也丰富了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知识面,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其它传播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即具有及时、大量、便捷、低廉等特点,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提供多种信息形态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和网络资源。

3.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教育阵地,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网络不仅是一个储存、利用、采集、传输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整个网络世界的一份子。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为理论知识的推广和运用增加了一个新的阵地。同时,通过网络,使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家长和朋友都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是原来的教育空间变成为当今全世界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世界育人创造了一个好的网络环境和教育模式。

4.网络提高了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广泛性等特征,网络的运行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网页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非常快捷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从而全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要措施

1.建立校园信息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

重视校园网络论坛的舆论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校园网络论坛是反映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我们了解、掌握师生思想行为动态的一个窗口,但同时也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地。它作为学生自主抒发感情和观点的空间,只能疏而不能堵,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这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政工干部密切关注论坛,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并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力图发现、解决问题于未然;同时,对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念及时进行指正,使网络舆论处于可控状态。

2.构筑民主渠道,积极推进民主科学管理

网站可以设立“意见和建议”专栏,广泛收集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相关调查表明,本着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和教工,就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同时,也对高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尖锐的批评。高校各级领导、校内各单位应该密切关注论坛,积极引导网上意见向促进民主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化,对涉及分管工作、本职工作的批评、意见、建议要及时做出反馈。

3.设立专业网站,进行网上咨询、辅导答疑

有条件的骨干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使学生有问题时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在网上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不仅可以对学生在网上表现出的疑惑、不满进行释疑和开导,更重要的是能成为一个正确的思想源,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健康成才的方向上来。

4.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

首先,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高校应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及时性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在政治理论教育部网站和学校论坛上创建专门的心理咨询版块,对学生在情感、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及时进行指导。其次,开设网上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网上开设就业信息网,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摆正自己的择业坐标。再次,创造教育性、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专栏。避免政治学习和日常活动读报纸、念文件等呆板灌输的传统教育形式,使形式政策教育生动活泼。

篇2

2实践向度:健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公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机制灵活,凭借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公寓着实需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坚信:“要实现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价值观”。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在大学生教育体制方面,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合理的公寓工作管理队伍。大学生公寓学生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公寓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徐贵权教授说“: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社会适应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种适应代表着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良好的关系,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人或群体通过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对此,民办高校需要打破传统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进一步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规律。第一,建立和完善专职公寓辅导员管理制度。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同时结合公寓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就是对公寓辅导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第二,建立和完善公寓管理委员会。由学生工作处负责领导公寓管理委员的日常工作,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公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组成公寓管理委员。通过上述安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公寓楼层有专职的公寓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公寓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将公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值班过程中,公寓管理委员会需要不定时的走访学生宿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并满足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进而为大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帮助。

第三,在公寓内部,组织大学生成立相应的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为公寓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育人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学生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第四,在学生公寓组织成立基层党支部。在开展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公寓基层党支部发挥着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将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堡垒作用覆盖到每个同学,进而对每一位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便于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网络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及知识丰富

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具有其它的传播工具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低廉的信息传播成本。伴随着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网络进入高校学生的公寓之中。网络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使用信息网络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也丰富了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知识面,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其它传播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即具有及时、大量、便捷、低廉等特点,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提供多种信息形态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和网络资源。

(三)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教育阵地,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网络不仅是一个储存、利用、采集、传输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整个网络世界的一份子。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为理论知识的推广和运用增加了一个新的阵地。同时,通过网络,使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家长和朋友都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是原来的教育空间变成为当今全世界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世界育人创造了一个好的网络环境和教育模式。

(四) 网络提高了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广泛性等特征,网络的运行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网页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非常快捷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从而全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校园信息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

重视校园网络论坛的舆论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校园网络论坛是反映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我们了解、掌握师生思想行为动态的一个窗口,但同时也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地。它作为学生自主抒发感情和观点的空间,只能疏而不能堵,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这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政工干部密切关注论坛,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并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力图发现、解决问题于未然;同时,对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念及时进行指正,使网络舆论处于可控状态。

(二)构筑民主渠道,积极推进民主科学管理

网站可以设立“意见和建议”专栏,广泛收集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相关调查表明,本着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和教工,就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同时,也对高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尖锐的批评。高校各级领导、校内各单位应该密切关注论坛,积极引导网上意见向促进民主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化,对涉及分管工作、本职工作的批评、意见、建议要及时做出反馈。

(三)设立专业网站,进行网上咨询、辅导答疑

有条件的骨干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使学生有问题时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在网上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不仅可以对学生在网上表现出的疑惑、不满进行释疑和开导,更重要的是能成为一个正确的思想源,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健康成才的方向上来。

篇4

一、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现在,高校学生更多的在学生社区内进行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因此,学生社区的形成决定了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学生社区的形成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不能清楚的看到其存在的潜在弊端,那么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概括起来,现在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学生社区还未准确定位

从高校社区出现开始,国内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定位就不明确,导致多数人认为大学的教育仅仅存在于课堂上和书本里,忽视了学生社区在学生生活、活动、娱乐交际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另外,还存在对于兼负高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变换没有很清晰的认知,使得学校与学生关系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纯粹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重管理,轻服务”,影响了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

2.缺乏交流,需搭建沟通平台

学校管理者制定的校规校纪及政策很多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但是由于学校没能搭建很好的学生社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领会学校的意图,学校管理者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动态,往往容易在细节上给学生造成困难,这样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和不满情绪。

3.管理方式落后,传统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近些年来,高校的学生社区相关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脱节,尤其是对学生社区的相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由学校后勤以及物业来管理。这种方式使得院系管理和社区管理没有相互联系和互动,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完全脱离了院系,脱离了给予他们正确指导的辅导员和教师们的视线。造成德育和智育形成隔阂,直接影响了学生社区的风气养成和学生对社区的感情认知。

4.学生社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大学普遍还在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学生社区的工作人员却没能随之增加,更严重的是学生社区的工作者基本是由物业人员来管理,在人员配备上只是要求能够完成一些诸如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一样的工作类型即可,没有考虑到学生社区对学生应在生活和思想上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缺乏对他们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进行有计划、系统地培训等,影响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5.工作对象高度复杂

在大众化教育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情感遭遇、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造成社区内个体差异复杂化,各种矛盾、心理和情感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疏解,给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区是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成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学生社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有资料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社区度过的,在学生社区里,学生完成他们的课余学习,娱乐休息,思想交流,文化交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社区这一重要思政教育阵地,与学生进行更加良好的沟通和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引导,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

随着大学生“宿舍区”向“学生社区”的转变, 大学生成了这一社区的主体。大学虽然算得上一个小社会,但毕竟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情况大不相同。转变以往落后的工作观念,以大学生社区建设为依托搭建好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实践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转变以往社区管理职能单一化模式和重管理轻育人的旧观念,把社区管理和社区育人相结合。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大学生互助组织的构建,引导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及大学生社区信息咨询中心等,使学生在助人中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学术型社团的建设,依托学生组织广泛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类读书竞赛活动等,丰富社区的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社区的和谐发展,弥补课堂生活存在的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社区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阵地和途径,也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舞台。

3.学生社区的稳定有助于维护高校稳定

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由于该社区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人员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社区成员在校期间,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有固定的作息制度和管理制度,相比较社会其他社区群体而言具有可控制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制定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防患于未然,可切实维护社区、高校的稳定。

篇5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思想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自我教育。因此,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规范。在高校进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本性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深度的贯彻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使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何为“人性化”教育

人性是指人的基本属性,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有性质。因此,所有的人都有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活动实践中之间生成并发展出来的基本特性。人性化则是人们的实践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也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展现。在高校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量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任性的关怀与照顾,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2.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缺失问题

2.1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多以学校的政治必修课为主要场所,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其内容的空泛使学生很难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全面性,忽视了教育精髓的展现,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2.2教育目标相对笼统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视角来对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目标相对笼统,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进而无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学生们的特点不同,在进行学习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归咎于学校没有进行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总方向的发展不能够取代具体的教育目标,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2.3教育模式单一、滞后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授课方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以说教为核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4教育主体不明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限制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中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内容,这种单项的知识传播不能够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开展策略

3.1要为学生的发展、完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高校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大德育观、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高校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时,不应该只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而应该让其进行教学参与,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制定教学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在旁边予以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照顾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物理环境;教师需要树立平等意识,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2要构建人性化的德育机制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们知识,还需要使学生们的个性得以施展并且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对学生们的制约与控制活动,而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人性、唤醒人性,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教育进行自我的教育与规范。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在教学上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行为上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需要理解学生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一名学生都够获得帮助与指导,最大可能的实现所有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3.3推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性化要求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成材,是人性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3.4要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文环境的营造是“人性化”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需要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建立有效的载体,开展广阔的平台。人文校园的建立需要依托校园的环境建设,无论是校园的规划还是景观环境都要呈现和谐关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史陈列室,带领学生参观,感受文化底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感;加强志愿者有关的活动,学生们既能够丰富社会经验,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士,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融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

4.结语

人性化的教育是当今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也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同时,人性化也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面对21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彻人性化的教育原则,而且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思考实现这一目标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娄进举,闫荣双.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工作前行――人文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54-56.

[2]刘晓,于丽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06-207.

篇6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59-01

1 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目前学生中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学习努力。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环境中,面对学习、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学生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存在诸多问题。

1.1 信息传递的多样化使学生思想受到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科技手段的运用与普及,使得高校信息交流以及思想上都不再与社会封闭隔绝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上、课堂上、讲座上接受思想教育,更多的还习惯从网上接受各种思想获取各类信息,从而对出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听、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和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日显突出,不少学生表现出思想认识矛盾。

1.2 培养方式的革新引起学生价值观的改变

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出现,打破了原来高校学生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愁分配的局面。学生既要读书,又要考虑毕业去向和物质利益,思想和心理压力增大。有的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思想顾虑重重,甚至出现认识上的模糊,行动上的茫然。与此同时,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使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更加广泛;求知、求实、求乐的要求日益迫切;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自主意识、前途意识、成才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表现出他们对高校的基础设施、物质条件、教学环境、生活标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精神文化提出多层次的需求。在价值观方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看重收入待遇,看重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其自我意识过剩,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法制观念,缺乏诚信。

1.3 生源背景的差异性影响到学生间的协作

高校学生生源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增多,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引发的对社会的认同差异和不同心理期待,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表现得越益显著,出现了高校里“王子与贫儿”同在,“校园贵族和寒门学子”并存的情况。如何作好贫困生工作也成为高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出现的这些新的矛盾,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彻底解决此类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便成了当务之急。

2 多维度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2.1 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推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另外,入学教育是新生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课,是管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入学教育,做好学生遵纪守规的思想基础教育。入学教育搞得扎实有效,就能使每个新生起好步。

2.2 建设校园文化

高校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需要创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所谓育人靠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文化活动中发展教育。结合传统节日,开学典礼, 毕业典礼等, 开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我院新生学前教育,文化博览节以及美育学校等。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以院报,广播站,宣传橱窗等为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爱院情怀。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管理,趋利弊害,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加强同学生的沟通。深入开展大学生社实践活动,让思想教育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3 提升师资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专职队伍的主力军,在整个教书育人的大环境里,在完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有用人才的总目标下,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进一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高校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而在此同时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选择力又相对较弱。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是一项需认真思考的课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做好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要做到为人,为师,为学的统一。在政治上,是旗帜;在学业上,是导师;在品行上,是典范;在情感上,是朋友;并要做到这几者的统一。

2.4 扩充工作内容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使得学生工作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单一的管理思维模式必定应付不了日益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和管理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育为主,以管理为辅,注重德育首位与智育本位的统一。辅导员可以说是咨询员,服务员,管理员和指导员,同时具有管理作用,教育作用,也可以说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集多种身份于一体。

3 结论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现象的影响,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辅导员更应在教育实际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总是沿用以前的做法去做很多事情都会面临不合适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发展的“灯塔”。就像在海岸、河道和港口中为船只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指引大学生发展的“灯塔”。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要坚持大学生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大学生的前进发展。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引好大学生的前进发展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武器。在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人既是管理工作的客体,也是主体。在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物质资源配置,改进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应用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实现的。大学生都是需要一点精神鼓励的,精神动力不仅仅是人自发形成的,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灌输。一个高校只有做足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人与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大学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假如一个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从大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排除出去,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创新。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教育的新途径,勇于开拓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四有”大学生而努力。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伴随着高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完善,高校管理工作逐步向“以人为本”过渡,高校的发展向先进国际水平看齐,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相互融合在一起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深入学生当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解决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提高凝聚力。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对高校改革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从容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学生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建立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的建设越来越完备,这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如网站宣传、建立微博等。这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信息。高校要重视微博的参与性和平等性,吸引师生在微博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微博空间,使学生和教师主动传播“美、善、真”的信息,共同抵制“丑、恶、假”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的建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些先进个人的奉献精神、事迹、思想品德,将引导大学生的言行,并使他们沿着的榜样的方向前进,去努力奋斗,使榜样成为全体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通过榜样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们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形成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要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塑造与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与榜样成为一个整体,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与自我激励。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地发挥出榜样的激励作用,指引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总结

篇8

(一)来自学生的挑战

学生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工作的,因此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来自学生。一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一个辅导员要面对的学生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相处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重大挑战。二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之间各方面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素质、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三是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最近媒体报道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注意程度也日益加深。很多学生入到大学后,在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时,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不能很好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也就容易产生孤独、抑郁、自卑的心理问题。在网络报道的,不乏有很多来自名校的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来自学校的挑战

学校是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舞台,学校能否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直接关乎着学生辅导工作开展的实效。一方面是保障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高校的核心力量是讲师和教授,辅导员很多只是再做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事制度的变革,辅导员在学校绩效工资、职称制度评定中相对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辅导员在辛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获得一种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此外很多学生辅导员对学校给予他们的待遇不满意。另一方面是辅导员管理模式滞后。中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辅导员则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各个系部则是学院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不能将这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紧紧交给辅导员一人,而应该要求学院各职能部门、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出发看待辅导员工作,学院的不同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来自自身的挑战

首先,在网络时代,知识的共享性加剧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这就对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辅导员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刚刚参加工作,人生阅历不多,缺乏工作方法与技巧,在工作中很多知识亟须学习,另一方面在知识共享性高的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很多高校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强,在面对这样特别优秀的学生时,这便对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很多高校学生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可度不高,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如专业教师,是一群可有可无、能力不强的教育工作者。正是这种不客观、偏颇的观点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信心。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目前高校中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辅导员的心里和心态都发生了改变。不少辅导员并不安心本职工作,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最后,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年龄、男女比例结构失衡。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年轻的辅导员比较,多,很多高校女辅导员较多,男辅导员较少。这种学历结构的差距和男女比例的失调都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应对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面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自身以及社会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反应,切实为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9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只放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上,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较少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重视运用心理学理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人为地把心理层面的工作与思想观念层面的工作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般的心理问题随意地上纲上线,视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从而使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入耳入脑”。由于工作方法的简单,态度上的生硬,学生容易产生抵触、逆反情绪,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其实,某些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问题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因此,思想教育必须遵循心理学原理,必须包含心理教育的成分。不难想象,如果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活泼健康的性格等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而要解决心理问题,单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不够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战线”,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其意义不仅表现在心理咨询为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减少、避免了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有效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某些棘手问题,而且表现在心理咨询的助人态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二、心理咨询以调整人的心理偏差和心理失衡,保障健康心理,塑造良好人格为终极目标,是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补充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过多负性生活,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缺乏情感关怀与温暖,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和支持,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认知,导致危害社会、伤害他人和自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遇到由于消极认识失败和挫折而产生情绪反应。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咨询中心的测验结果,才能进行心理治疗,消除、矫正或缓和咨询对象已有的心理偏移和心理失常的症状,改变其异常的行为方式,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塑造健全的人格。所以说,从教育的目标来说,高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理论,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并健全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定量评估体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和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神经症、情绪问题和学习问题,其他如自我评价(形象)问题、自我发展问题、个性问题、就业问题、性问题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涉及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内容。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既然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需要层次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去满足不同的需要,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四、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唤醒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有效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篇10

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惯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从内容、手段、方法、载体、环体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新颖独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无声息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虑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原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非常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忽视了手段和方法的适宜性,以致于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劳而无功”却在社会、学校“背”上骂名,最终呈现出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的状态。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一方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创设。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外虚内实”。表象层面上不能显得目的性太强,“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学生的反感,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了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骨子里面确实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绝不是简单、单纯的交流聊天,承载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经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是雅致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活动是巧妙的。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的警觉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艺术。另一方面,尝试师生交往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对话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话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坚决革除传统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开展工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视眈眈”“众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势,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对话的基础。因此,双方要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忘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尊卑,彻底抛弃“不愿谈”“不敢谈”“不能谈”的心理障碍基础,从心底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真正朝着师生间无所不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状态和境界。

二、切忌只顾把控话语权而不契合学生实际,始终坚持互动交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话语权的把控。正确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正确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错误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谬误的观念象疾病一样流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效应。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把控不应凭借教育者的优越地位,而是靠要讲究艺术和技术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一味只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理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觉地把自身塑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示范,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工作出发点来“取悦”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工作开展起来不能契合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学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两条“平行线”,不能产生“交集”,更无从去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单方面主导而不调动学生参与,始终坚持合作教育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加剧了其个性的形成和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他们自身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轻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毕竟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会完全成熟和正确,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熟和成长。一方面,要变“单主导”为“双参与”。“互动”才可能“和谐”。社会学上的“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众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积极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消极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消极的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有双向互动,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模式,转而谋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参与,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长的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实现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传统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过程就完全演变成了教育者个人在唱“独角戏”,“台下”的观众都“心不在焉”,无论多么“精彩”都不会获得“观众”的掌声。而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双方共同主导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期待出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标变成自身成长的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而把教师的职能从过去的强行灌输转变为指导引导、营造环境,由过去的“绞尽脑汁”要学生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心情舒畅”地保驾护航,学生自主地吮吸成长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顾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学生感受,始终坚持沟通理解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触摸(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必然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师生之间的价值或者观念的共识,开展起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讲求教育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主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摸清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开展工作才是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是摸清情况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教育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学生一线,和学生打成一遍,做学生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有依据,工作措施很科学,实施起来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考虑学生感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问题,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主张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然学生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工作的措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争取学生的参与,主动邀请学生的配合,主动赢得学生的支持,师生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轻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顺理成章地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0).

[3] 陈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0(03).

[4] 李小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