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旅游的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旅游的内涵

篇1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篇2

二、旅游产品策略

1..美丽杭锦旗――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中国杭锦旗――田园风光无限好;产品内涵,乡村自然生态、观光农业、田园风光等;宣传口号,杭锦旗――幸福家园。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省内及周边地区大众性市场;目标群体,修学旅游市场、注重体验和参与以及渴望体验新鲜淳朴乡村生活的青年旅游市场、婚庆蜜月旅游市场、寻根怀旧、回归自然的中老年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注重乡村田园风光意境的保护和营造,将各类农作物生产情景同乡村的幽美生态环境相结合,体现“回归家园、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内涵。重视乡村农事活动和农牧业文化的开发,可利用湖泊、蔬菜园、果园、牧场等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开发如种菜、瓜果采摘、垂钓休闲、放牧等旅游项目;参与制作奶食品的过程等,增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如可以选择几家规模较大的牧户,整合成一座具有规模的大型展示厅,展示整套民间作奶食品工具,演示工艺流程,让游客了解其步骤,也可以让游客在牧户指导下参与体验。

2.休闲杭锦旗――度假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休闲杭锦旗;产品内涵,乡村休闲度假游;宣传口号:魅力杭锦、休闲之乡。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中高收入的中青年阶层以及中高收入的家庭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和中老年康体养生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整治景区内的旅游环境,改善道路两旁的环境卫生状况,规范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统一设计景区解说牌、垃圾桶等,材质可用木质,颜色与环境协调;治理河道、湖泊里的生活垃圾和污染,使建筑风格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修整和拆除影响视觉效果的设施等。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如客房、餐饮、停车场、娱乐设施、活动安排等方面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设计,如开发特色餐饮、家庭野外休闲、老年康体养生等系列产品,内部交通特色化。针对游客需要,开辟综合性的度假村,融健身、休闲、观光等各类活动于一体,采用分时度假、乡村会所等形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近期开拓周边市场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远程客源市场的游客,综合考虑游客消费水平、个性需求的特点,在软硬件设施上应追求品位较高、规格较高、服务一流的目标,为客人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氛围。

3.欢乐杭锦旗――节庆旅游产品

(1)产品策划:产品品牌,欢乐杭锦旗――节庆之旅;产品内涵,乡村艺术节庆、历史节庆和民俗节庆、宗教庆典旅游;宣传口号:欢乐节庆――风情杭锦旗、多彩文化――绚丽杭锦旗。

(2)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中高收入的中青年阶层以及中高收入的家庭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和中老年康体养生旅游市场。

(3)开发思路: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艺和节庆文化。做好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的产品组合和内涵提升,形成以节庆为核心的民俗风情系列产品。开发主题不同的产品形式:可建立民俗风情园,如开展民俗歌舞表演来展示民俗文化;根据游客量规模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来营造节日欢快的氛围和展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设计游客参与环节,让游客参与乡村特定民俗节庆。可针对婚庆市场,开发乡村蜜月度假旅游。应积极策划乡村节庆旅游系列的节庆活动,近期借助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的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来提高知名度。

4.主题乡村旅游产品

(1)兵团乡村。产品策划:产品品牌―兵团乡村;产品内涵―兵团文化;宣传口号,追忆・回味――那段兵团岁月;兵团乡村――知心人家。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有兵团建设经历的旅游者及其子女和亲属;或对知青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

开发思路:建好兵团纪念馆,反映知青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示知青生产、生活用具及其他与知青有关的文物等,展示主要内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到此落户的知青基本情况和历史贡献;有关在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英雄人物及知青出身的典型人物。建设知青文化园,园内建知青雕塑、知青纪念墙、知青纪念碑等,主要以弘扬老一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宗旨。复原典型的知青住宅,收集知青当年的生活用具、衣服等,突出“兵团乡村――知心人家”的主题,让老知青们重温当年的情怀,让游客和知青亲属们了解和体会知青往昔的生活。收藏反映知青的电影、电视及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和当年知青中广泛流行的手抄本,特别是反映上海知青在此生活的著作《知青部落》。建立影视演播厅,根据需要进行演播,还可刻制光盘对外出售,建立小型图书馆对外借阅及出售。策划知青文化艺术节,通过一系列歌曲和舞蹈节目的演出,如曲艺、相声、小品、诗歌、朗诵等,让知青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和交流;举办知青联谊会等活动,给老知青提供一个追思回味的空间。

(2)水上乡村。产品策划:产品品牌―水上乡村;产品内涵―黄河乡村旅游;宣传口号,水上乡村之旅,快乐河套人家。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呼包鄂客源市场、京津唐客源市场、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目标群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旅游者。

开发思路:整治黄河水域环境,治理少量白色垃圾。增加游船和快艇,策划水上项目和娱乐。加强沿黄河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建设解说系统,增加相应的商务设施和休闲设施,开发较高层次的休闲度假和会展旅游产品。

(3)新农村参观访问旅游产品

产品策划:产品品牌―中国新农村;产品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宣传口号――新农村、新杭锦。

市场开拓:目标市场,全国、省内和周边地区客源市场;目标群体,省内外城镇建设的参观访问旅游者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兴趣的旅游者。

开发思路:选择一个新农村基地,建设农村风貌展示馆,展示国内外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变化,以大量的图片为支撑,国内外典型的农村发展为重点,反映国内外农村的发展历程。完善新农村内的接待设施,满足游客现代化的需要,卫生条件状况应参照规定的国家标准执行;在接待设施内部装饰上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农村生活气息。修建休闲广场,可以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演艺等,也可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完善新农村的配套设施,包括娱乐中心、健身中心、文化中心等。做好村庄内部的亮化工程,在灯具的选择上要体现古典、复古韵味的款式,不宜过于现代。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应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在近期内吸引大量客源。

三、发展战略途径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杭锦旗内现有乡村旅游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阶段各异,相关政府部门的旅游投入能力有限,建议政府部门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机构,制造良好的投资舆论,营造优越的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密切与相关投资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以此推动本旗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现代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本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杭锦旗区位优势明显,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目光放在“河滨沙海草原”这一大的环境中,施行“捆绑发展”“联动发展”,要求杭锦旗各乡镇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上应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强化形象,塑造品牌

为了提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增强杭锦旗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针对杭锦旗的乡村旅游产品特色,要着重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并在强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更新营销手段,加大形象驱动的力度,强化整个杭锦旗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效应,并进行个性塑造,积极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尤其要在强化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杭锦旗乡村旅游的地域文化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实施强品牌发展战略。

4.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篇3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篇4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最初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形式出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已,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因此,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农村,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最近几年,它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历史遗存和传奇传说众多。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修身养息陶冶情操的场所,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通过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可以把先进的科技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推广,有利于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一些陈规陋习,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加深对农民的了解,增强对农民的感情。有利于建立新形势下的城乡关糸。

2、有利于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例如乱堆乱放垃圾到处扔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在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上花大气力,在家前屋后植树种花,克服掉一些不良的习俗,编织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田园风光,给游客以优美的环境享受。这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市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市是一个12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有利于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

并且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盖益。曲霞印达村几年前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近几年通过发展特色旅游,2012年全村总产值达2、8亿,农民人均收,15898元。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认识片面。

目前部分人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囿于资金缺乏,往往在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论证、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开发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甚至对旅游景点牵强附会起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

由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较低层次上,真正懂得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十分突出,使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园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此外,我市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形成的特质也是不一样的,即每一个乡村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开展乡村旅游时,应将这一地域的内涵特色挖掘出来,以此来明确定位、突出主题,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造成了旅游区缺乏鲜明的主题,给人大而杂的感觉。

7、乡村旅游规模小,档次低,分散零乱。

我市乡村旅游现在主要分布在东边和北边几个乡镇,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单一,一些旅游项目布局不合理,项目间缺乏统筹协调,缺少有机联系,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实现不了全市一盘棋的统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加上乡村旅游分散零乱,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使得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

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科学论证长远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例如:曲霞印达村在灯文化上下功夫,做到以灯招商,以灯引商,以灯致富,以灯发展,以灯经商,制作带有政治意义和传统意义的各种灯展。其中有中国第一航母、神九、世博会中国馆、水立方和郑和下西洋一帆风顺宝船。每年举行元霄灯会,7月30日河灯节,8月初8葡萄节,10月初8庙会节,正在形成以吃老灶头、品农家乐、尝蟹黄包、钩生态鱼、采甜葡萄、观印达灯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3、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我市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当地政府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引导乡村旅游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增强农民参与意识,确保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农民的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甚至做到无中生有,人有我特,增 加旅游收入,使广大农民真正从乡村旅游中得到实惠。

5、统筹规划,重点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的“四大板块”。

优先打造黄桥旅游板块。充分利用黄桥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客流、带动大项目落户,扩大全市旅游的影响。

全力打造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宣堡古银杏群落独特的自然优势,以银杏养生为主轴,融合旅游、宜居、文化等多重元素,以生态景观为轴线,以水系为载体,将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打造成以银杏养生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不断强化城区旅游板块。包括以庆云寺为龙头的西郊佛教文化风景区、仙鹤湾风光带南伸北延工程、“三馆”建设、杨根思国防教育园建设等,通过打造城市旅游功能片区,将旅游元素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发展,进一步强化城市休闲游憩功能,提供优良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积极发展沿江旅游板块。抓住我省建设长江风光带的有利时机,利用好10.5公里长江天然湿地岸线、万亩江心洲、300多亩夹江水域等沿江资源,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做好规划,注重环保,推进整体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长江湿地公园,开发融湿地风光、水上游乐、江鲜美食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篇5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体目标市场,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体验、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的乡村旅游,其可持续发展至少应有如下内涵:

第一,旅游资源供需双方需求的持续性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为乡村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乡村旅游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娱乐身心的需求。

第二,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具有强烈的经济性,但若把经济效益当成惟一追求,在趋利性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风貌将会遭到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保证乡村旅游发展不超过乡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和乡村文化特色的关系,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协调,借以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第三,乡村旅游资源要共享、公享。一方面,同代人之间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旅游需要,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其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代际共享。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取得不少成绩。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示范镇的建设,农家乐的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等,都推进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等理解不够全面,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观。项目上马一窝蜂,项目功能、特色雷同。

开发项目城市化倾向明显,在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上有很大欠缺。旅游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特色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活动单一,缺乏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农家乐在景观、经营与活动方面,大多未能拉开档次,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

(二)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是贵州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保住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部分旅游经营者诸如饭店宾馆乃至游船等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产生并排出大量废水,致使周边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游客在参与乘船、划船等旅游项目时,随意往水里乱扔废弃物等,同样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加之部分地区相继推出各种农家乐旅游项目,虽然部分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但也为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埋下了隐患。贵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各族群众收入较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加快发展,以改变当地经济的落后面貌。受此因素影响,部分政府官员对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短视现象,决策过程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出现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或重复建设等不良行为,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浪费,直至出现资源退化现象。

旅游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有体现,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容易滋生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不良思想,并疏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一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旅游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方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农家乐将会造成噪声、固体垃圾等污染。另外,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并形成人声鼎沸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这些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各种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为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都来自当地农民,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都未从事过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不够,对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了解,在旅游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致使管理水平低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贵州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教育宣传工作主要针对以下两个对象群体:第一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教育,努力对其传授生态科学知识,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其头脑,这一方面目前做得不够;第二表现为并未找到对广大成年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主要依靠其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这是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要不断提高开发乡村旅游的认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农村产业布局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在对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区位优势,在产品开发中着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乡土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注重农业特色资源和农村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闪光点,把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习俗等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首先体现在树立生态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不足,在这一点上要教育好作为旅游主要推动者的市民,使他们意识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对游人给予正确的宣传教育,号召市民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再次,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必要的学习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

(三)注重环境建设

篇6

1、近年来,生态旅游盛行,乡村文化进一步被大家所关注,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乡村文化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范围内,通过组织与规划,利用乡村环境,农林牧渔生产、民俗节庆、民俗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

十二五期间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基本形式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农家乐”、“渔家乐”、“乡村酒店”等都属于乡村旅游范畴。而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游客享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和地方文化,以及低碳出行、生态环保。

乡村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旅游,它源于乡村特有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它是一种差异性文化,使得游客在这种差异性驱动下,产生出游的动机。这种成因我们通常叫差异性原理。乡村体验反映在各种乡村元素中,它涵盖邻里关系、村落风貌、风水地形、风物习俗、民众言行、饮食起居各个方面。开发、保护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乡村文化空间,保护一个活的文化肌体。

2、为什么乡村独有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生活在人造环境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压抑问题越来越突显。人们渴望接近自然,向往乡村。这就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繁荣发展的市场。其中具有乡村代表性的土特产、手工艺品成为旅游者的新宠。政府的扶植和支持推动了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

田园景色和浓重的乡村文化氛围决定着该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乡村文化内涵来源于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切身体验,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近期,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培植地方文化,如民俗表演、婚庆和赶庙会等。可见,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是旅游借助文化搭台,以达到丰富自身的目的。从理论上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使文化失去了它原有的真实性。

乡村文化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是乡村广大劳动人民通过生活世代积累而形成的,如农耕文化。后来通过旅游的方式,乡村文化才被传播和交流。所以,乡村文化的本质是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乡村文化不要刻意挖掘,要顺其自然,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反之,旅游的本质是游客通过旅游而增长见识,放松心身、娱乐康体、体验文化的一种过程。只有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的保护和促进旅游的发展。

3、乡村旅游如何反应文化的内涵?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原有的乡村文化7如何反映乡村文化的真实性7有人提出,乡村旅游是无景点的旅游。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乡村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强调的是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过分的人为造景和开发都偏离了乡村旅游的初衷。一个偏僻而人民生活安祥的地方,一个具有浓重地方文化氛围的村庄,才是旅游者所向往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在国内出现了一些为旅游而商业化的文化现象,如为旅游建造的巨大塑像、景区的观光电梯等,这些只能说是一种旅游商业行为,不能和原生态的文化本身联系在一起。随着旅游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东西可能也会脱去它文化的外衣。

北京密云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渔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密云水库的鱼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大品牌。依托水库资源与渔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密云政府每年都举办“鱼王”美食节,美食节庆典非常隆重,邀请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评出前三名鱼王,并有歌舞表演,鱼王竞拍多项内容。竞拍所得的钱全部捐献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作为保护潮河和白河的源头经费和支持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经费。这样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也推动了环保、教育事业发展,还起到了文化宣传作用,提高了当地人们的文化品位,可谓一举多得。

4、在乡村景区独有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篇7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篇8

    乡村体验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给都市人提供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等体验的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

    一、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石家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以采摘游为主要活动形式,基本还停留在“摘农家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阶段。

    2.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在发掘当地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还做得不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3.乡村旅游产品整体营销观念薄弱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大旅游的整体观念不强。乡村旅游企业存在单枪匹马打市场者多,团结协作、联合促销者少现象。

    4.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规划和策划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突出乡村特色不够。

    二、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制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旅游业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应该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

    2.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现代旅游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者日渐成熟,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追求,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

    3.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

    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期望能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4.旅游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人们希望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5.产品呈现生态化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要实现资源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等。

    6.产品实现组合集成

    旅游者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子产品的相对独立形成菜单式模块化,又要使各子产品能够自由拼装无缝连接,使旅游者能自主便捷地设计组装中意的旅游产品。

    三、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乡村作为承载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场所,乡村旅游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旅游活动。

    2.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原味性

    石家庄城郊乡村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只有将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品性

    乡村旅游产品应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为游客提供货真价实的高品位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是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4.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内容的差异性

    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应紧密结合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重复。

    5.突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性

    只有多样性才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多样的乡村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对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的体现,也是深层次经营的结果。

    四、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农业旅游园区

    石家庄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有良好的基础。赵县万亩梨园、栾城草莓基地、藁城千亩黄杏园、赞皇的大枣、元氏县石榴、鹿泉上寨乡大枣、鹿泉市紫藤葡萄等,已成为石家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这些农业基地为基础,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农业旅游园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乡村DIY活动中心

    石家庄城郊农村还可开发乡村DIY活动中心。具体包括乡村特色传统工艺品DIY(捏面人、泥塑、脸谱、风筝、老式玩具等)、乡村传统食品DIY、农耕作业(松土、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亲自驾驭农耕机具如收割机、牛车、耕耘机、插秧机等。

    3.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或高收入阶层进入乡村进行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的信息中心和中介机构。乡村俱乐部应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特点,充分融合地方性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不仅体现在居住特色、装饰特色和服务特色上,还要体现在乡村俱乐部提供的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4.乡村博物馆

    石家庄城郊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丰富,可开发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现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要别出心裁,特别要搜集对农业历史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时代性的重要文物,从更高层次和深度上丰富陈列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发展。此外,乡村博物馆应配套建设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并开办与农业和农村民俗有关的各类节庆娱乐活动。

    5.乡村田园公园

    石家庄城郊乡村自然景观秀美,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将山丘、河流、水池、草地、农田、林地和街头广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乡村田园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去处。

    6.乡村民俗度假村

    石家庄城郊还可发展乡村民俗度假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生活体验的机会和场所。民俗度假村要打造安静、接近自然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供运动和游憩、人际交往的平台。

    7.古村落

    古村落指的是至少在民国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石家庄城郊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于家石头村就属于此类。石头村属于遗产性古村落,可以利用古民居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空间的完整性和村落农耕文化的丰富性,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升为传统村落持续利用的生命力。

    五、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应做好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按照近、中、远期的规划设计,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的组织。

    2.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资金紧张,是困扰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地方的旅游资金支持,积极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进行旅游项目投资,鼓励乡村原有居民申请小额信贷进行先期投入,制定并积极推行有关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招股集资、入股集资、集资联营等形式鼓励、吸引当地和外地有条件的农民或企业家投资开发与经营。政府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宣传服务费用成本低,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者与乡村体验旅游经营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提供双方信息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农家旅馆的位置、价格、卫生状况、就餐情况、通讯情况、周围环境等等游客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站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生动活拨、真实而有说服力的乡村体验旅游活动内容。

    4.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因为乡村很难吸引外地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可以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教育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技能建设,为石家庄城郊乡村体验旅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智: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3]成都城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篇9

中图分类号:F59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5-02

1 贵州省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背景介绍

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省内安顺布依石头寨、黔东南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个民族村寨被选中成为旅游扶贫试点。目前,贵州已有16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特色村寨游且以民族文化为主要体验项目。形成了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另外,贵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属乡村旅游。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贵州乡村旅游的年收入已逾55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多达230万人。按照计划目标,至2017年,贵州省将建成100个以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0个左右重点村寨,突出示范和重点经营户建设,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20%以上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是以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是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中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无论是对境内游客还是境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对于贵州旅游产品的建设、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加强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和调整贵州省旅游业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2 相关概念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山野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状态以及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把乡村文化作为内涵,目标市场针对都市居民,为了满足旅游者娱乐、学习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从而开展的融观赏、考学、实践、体验、购物、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2]。

2.2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我国多数地区的民族村寨的发展都离不开乡村民俗文化,原因在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使都市旅游者体验到淳朴乡情以及民俗文化的魅力,带领旅游者了解不同地方民众特有的民风民俗和生活常态。因此可以定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为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设施和异域、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并满足其购物观光、娱乐休闲、考学体验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消费体验民俗文化的一种旅游活动[3]。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民俗风情,其独特的创造性与民族异域性是吸引旅游者的真正魅力所在。

3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3.1 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民俗文化性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发生地是在乡村地区,乡村的山野风光、生活和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习俗、民族节日等是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4]。

3.2 旅游资源的原生性

乡村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抑或文化模式都保持相对自然原始状态。

3.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农村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属性,景观资源丰富(如农村的民俗文化、婚丧嫁娶习俗、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生产生活工具、乡村工艺品等)[5]。

4 贵州省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意义

4.1 促进居民脱贫致富

如表1所示,贵州乡村旅游的接待游客数量从2011年4458.35万人次发展到2015年的98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从147亿元上升到430亿元,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扩宽纯收入渠道,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

4.2 调整贵州农村产业结构

F州省传统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相对单一,而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服务业(食宿等)、物流业、特色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有效的扩展和延伸了产业链条[6]。

4.3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贵州原有经济条件的落后,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缺乏物质支持,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同时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实现也相应提高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得许多濒危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得到复苏,并整合融入到旅游市场中重构,得以更新重生。

5 贵州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5.1 资源多样,内涵丰富,分布集中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兼收并蓄、内涵丰富,涵盖巴蜀文化、粤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其核心是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全省分布着4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讫佬族等人口超过10万人,故而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省域内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民族艺术、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等文化景观“多元共存,共生共荣”,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节天天有”的多彩贵州民俗风情[7]。

贵州各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于贵州省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形成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集中连片的特点,尤以黔东南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州最为集中。这有利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重点布局和重点突破。

5.2 原始性和神秘性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由于特殊的地貌背景,贵州省在工业化开发上不具备其他省份的自然优势,工业化程度的落后也使其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神秘感强,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渗透较轻。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的人群沟通困难反而促使形成了不同地区形成了形形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原生性、稀缺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5.3 区位优势突出,旅游市场广,开发潜力大

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旅游业也从传统的观光阶段向体验休闲阶段过度,独具魅力的乡村民俗更是受到青睐。

从文化的角度看贵州是个大省,是一块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对旅游潜在市场的新引力极大。同时伴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崛起,入黔旅游的便利性大大提升,总之,今天的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处在一个极佳的历史际遇上。

5.4 政府支持力度强

贵州省政府在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和基础旅游设施的改造提升等方面不论资金投入还是心血的倾注力度都较大,2016年起,贵州省旅游局每年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专项资金多达5000万元,同时为贫困户提供贷款贴息,并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担保贷款平台。为了全方面的保护和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8]。

6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开发保护并举

固本培元,坚持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为第一要务,涸泽而渔的旅游发展模式必不长远。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特点的民俗文化(民族建筑工艺、悬棺丧葬文化等)要重点研究保护。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坚持完善政策管理和加强技术支撑二者并举,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6.2 提高认识,摸清家底,搞好乡村民俗旅游规划

制定科学的全省乡村民俗旅游开发规划,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全省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别特征和地域分布进行调研考察、登记造册,对重点文化资源做好完善的开发、发展与保护的旅游规划,同时,各乡村民俗景区景点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具w的实施计划[9]。

6.3 整合资源,挖掘内涵

系统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区域联合,把贵州乡村民俗旅游区与省内颇具特色的喀斯特自然风景区和邻省一些著名景区联合起来,形成旅游网络。如贵阳-榕江-从江-黎平-锦屏-隆里-镇远-凯里-西江-广西桂林的黔东南旅游线;建设以喀斯特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址与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风情相结合的贵阳(花溪高坡苗寨、天河潭镇山布依文化村、红枫湖景区)-安顺(龙宫、黄果树、屯堡文化)-安龙、兴义(苗绣、腊染、贵州乡村龙、马岭河风景区)-云南昆明的黔西南旅游线等。同时,对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发掘、升华以致凝聚区域特有的个性化精神,将民族文化中别具特色的民间节日、生活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来,设计和创造出多元化的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6.4 改善设施,提高档次,创建品牌

多渠道融资集资引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全方位综合开发,确保乡村民俗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服务完善、合理衔接,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民俗旅游区的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旅游公共厕所、交通道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完善乡村民俗旅游服务设施,优化乡村民俗旅游区的大环境,使游客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提高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层次和综合效益,进而实现品牌效应[10]。

6.5 培养人才,提升管理,完善服务

宏观上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如与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定点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档次和接待质量,管理体制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制度。

6.6 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贵州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名度不够响亮,故而应重点利用港澳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促销窗口,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电视、报刊、展览、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介绍,提高乡村民俗景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大吸引力[11]。

参考文献:

[1]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2]骆 诚.浅析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1):60.

[3]白 娜.参与型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4~17.

[4]查爱欢.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邓 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乌蒙论坛,2013(4):49~53.

[6]刘 瑞,苏维词.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167~170.

[7]王丽芳.浅析乡村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205,152.

[8]黄欣伟.兴义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篇10

(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像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而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旅游经验相对缺乏,致使多数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是小型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经营和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乏,在产品设计方面互相模仿,很少主动地创造能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富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导致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主体有两大形态,一是以到“农家乐”吃农家饭为主,二是以“收获品尝型”为主。奉化的“农家乐”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存在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足的现象,没有构成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同类产品的重游率低或游客滞留时间缩短等现象。“收获品尝型”产品则以匆匆的“观花、摘果”一日游产品为主要形式,同时,由于“观花、摘果”产品的季节性强,导致花开、果熟季节景点游客拥堵,旅游质量难以保障,而其它季节则门庭冷落。

(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参与体验性弱

旅游是一种体验,休闲时代的体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休闲旅游应突破原始的表面层次的被动式的体验,从而达到一种被动式经历与主动感悟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旅游者来乡村旅游其参与互动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互动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目前奉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走马观花式的观赏乡村自然风光或者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观光产品为主,即使一部分乡村度假型旅游中设计了让游客参与和体验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节庆艺术及健身娱乐活动的内容,但是就其开发层次而言,仍然处于表面层次的开发,只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或对乡村生活片面简单地抽取,缺乏创新设计的乡村旅游产品,影响了游客的参与体验。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

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性是休闲旅游产品的内容和深层表达,是休闲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休闲旅游的突出特征。当前,奉化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体现乡村民俗、社会风情、乡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乡村休闲产品较少,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的设计布置文化气息不浓郁,也未能充分体现当地乡村特有的意象。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只是浅层次的到“农家乐”吃农家饭的形式,而奉化现时的“农家乐”大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不注重搜集挖掘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不够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

(四)乡村休闲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启动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但是,目前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与乡村旅游的连接性不强,并没有真正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虽然“村村通客车”工程在奉化已完成,但多数进村公路级别低,路况差。二是很多乡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标识系统,使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地后东绕西转,交通成本上升。三是乡村景区内指示系统和解说系统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指示牌和解说牌。四是与乡村休闲旅游者主要交通工具——汽车配套的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等设施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五是有些乡村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与秀丽的乡村风光形成巨大反差。六是休闲旅游者非常关注包括“保险”、“救援”等项目在内的“救援系统”,但是目前奉化乡村关于维修援助和安全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都比较欠缺。奉化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也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现代化视域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径探讨

(一)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现代化视域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必须满足市场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对现有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优化现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让乡村休闲旅游向更高层次持续地发展,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由同质化竞争转为差异性竞争,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一是丰富表层体验的山乡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以山村独特的山野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山乡旅游,营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山乡风情,让游人观赏林木葱绿、民居掩映的美景,尽领山乡绿野风情。与此同时,沿山发展山地乡村度假,尽显“山水人家”情趣。二是创新开发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如开发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奉化市为例,花果观赏体验型以萧王庙街道林家村万亩桃园、溪口镇三十六湾村花卉园林、西坞街道尚桥茶园等为代表,其他众多乡村为辅助,主要利用农村原有的成片果园、茶园和花木,为游客提供赏花、剪花、插花,观果、摘果、尝果,采茶、品茶等旅游活动场所,使游客既愉悦身心又从较深层次体会花文化、果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亲近自然、挖地种菜、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农耕的辛苦与快乐,体验乡村生活的简朴和耕种收获的喜悦。总之,乡村休闲旅游要避免开发成只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形式,应把乡村特色资源、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合而为一,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使游客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价值都是经由文化表现出来,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是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有助于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有利于加大乡村休闲旅游的辐射范围。据报道,国际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有强烈的关注,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大动机之一,而乡村旅游产品正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因此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时要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创意、文化包装、文化经营等方式精心打造文化主题型乡村旅游产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突出“文化”的灵魂作用。对乡村特有的名人轶事,以及与建筑、娱乐、餐饮、文学、休闲等方面相结合的民风民俗,广泛收集整理,融入文化因子,特别是融入非物质文化因子,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以此培育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与吸引力,丰富游客的视觉、听觉、文化感知与心灵之旅的内容。以奉化为例,可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设计一些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以增加旅游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也可把溪口镇岩头等古村落特色建筑与文化作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而且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达到对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还可以注重搜集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文物特产等资料,使之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使游客乐在其中,受教育在其中。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首先要把第一产业做强,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持,因此应该把乡村旅游资源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注重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高起点、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做大做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以奉化为例,可结合东部海洋农业区、中部城郊农业区和西部生态农业区“三大农业区”格局,重点形成金峨至滕头的城郊田园休闲带、三十六湾至岩头的休闲观光精品带、冷西至黄贤的生态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带。一方面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鼓励沿线村民发展水蜜桃、竹林、花卉、苗木、草莓、芋艿、葡萄、名优茶、名特畜禽、海水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指导各村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使休闲旅游向农业渗透,农业与休闲旅游联姻。在推进农业产业资源整合,把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打造特色化的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最终推动奉化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乡村的休闲旅游业。

(四)加强外引内联,形成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当地政府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主导力量,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审批、规划、评估以及管理方面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监督。外来资本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力量,通过筹措外来资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广大农民是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毋庸置疑,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应该是农民。政府应通过外引内联,让外来企业与当地农民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如借鉴近年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促进外来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又如针对休闲旅游中家庭、小团体、自驾车出游比例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况,引导外来企业与农民共同建设适合家庭住宿的房屋、有利小团体聚会的场地,以及为自驾旅游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标识系统,规划和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等,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及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建立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分工,并带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些都将有助于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的打造和乡村休闲旅游多元化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