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46-01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必须打造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学习来说,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阐释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就是具有相当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历史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一般大多说人认为:优质高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1]。新课程的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就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许多老师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教师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讨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同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老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的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者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的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4、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注重作业的重要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作业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结合课堂内容,精心的进行作业题目的设置,要注重选择一些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联系比较大的题目,或者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把握,形成学历史、评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结语
近几年,有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有效教学的概念,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在一节课,也就是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要能够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曾经有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去获得这些知识,并进行自我的加工、探索,最终化成自己的财富,而不是被老师压迫着去学,那样学到的也只是皮毛。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够以自己为主体,而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不要一味单方面的灌输学生知识,还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联系与讨论中去,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初中历史教学高校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
一、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首先是要用爱去感化学生。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爱的前提下,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激并乐意去接受老师所给予的爱,从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才得以实现。第二是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与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平等的,不要把他们当做是被管的对象,对他们要有尊重,这样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原有的教学效果。最后就是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具有那个年纪所特有的纯真与渴望,老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苦衷,要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提倡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程一般都是为我们讲述据我们的年代比较救援的一些事实,而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事实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体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材料,比如文字图片表格或者是一些实物,等等。经过情境的重新设置,以及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学生想象了历史,也重温了历史,更加对历史有了一个体验和领悟,通过这个,学生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产生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倾向,这种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说再多的话也达不到的。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是有生命的,它不只是教科书上那一堆死板的文字,它还是生动形象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应该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要促进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让学习,要把教学工作的重心从教授转移到引导上面,要通过最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掌握一些的学习方式,并从这些学习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节完美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很高的出席率还要有高的学习效率,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肯定会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材、如何看懂历史图片、如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构建策略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有深入地理解,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现状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简单明了。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当前正值创新教育不断推进之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关键看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是否吸引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包括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还包括优良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等。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只有尊重学生,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长处和不足,用宽容的心态纳学生,以坦诚的胸怀理解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和尊敬,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应怎样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以学生为本,提高历史课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提高历史课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觉地形成学习能力,与所有的学生一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历史教学组织。历史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师生互动交流。二是历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历史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适时自学探究点拨,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根据有效教学的实施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指导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课堂练习等形式,主动灵活地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思考,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讨论与精讲部分的比例,做到对症下药,灵活确定。讲练重在一个“精”字,就是破难点,对学生已经领悟和无师自通的内容不讲。那么,精讲讲什么呢,要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中的信息反馈,教师在此基础上恰当选择,选择精讲内容和教学方式,一般精讲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难以弄清的重点和难点;②学生易忽视混淆的内容;③必要时,对知识作系统归纳,使学生知识条理化。精讲过程侧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自己作结论。教师依据学生自学情况,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一步步从未知走向已知,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加深了记忆,又可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
四、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新课程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树立合作理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偏离主题,不能只是搭空架子、华而不实,而要实实在在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对待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置之不管,而应指导学生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相长”的道理就在于此。
追求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行为是多余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对学生的表现,有时给予的赞赏是过分的,言过其实,有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表现,该肯定的没有给予肯定。有些学习内容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达标,而一些教师却只顾发挥自身“讲授特长”,没有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根治这些“毛病”,既能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又能推动学生发展。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收获,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听力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当就目前的听力教学现状来看,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听力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结合自己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集中体现在:(1)许多教师认为:既然听力是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平时就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力教学,结果搞题海战术,过分强调多听、多做练习,一味求量不求质。(2)听力训练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往往放一至两遍录音,放完后逐一核对答案或者逐题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听力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差异性。(3)使用先成的配套听力练习,难以进行内容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4)一些教师不注重听前活动和听后任务的设计,从而把听力教学纯粹定位在“听”上,无法让学生将通过听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综合能力。(5)部分教师课堂用语错误以及语音语调不准,导致学生不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语言输入。
要走出听力教学的误区,使听力教学发挥它有效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讲究策略,以此来切实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实效性。
二、重视基础训练
在听力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多关注学生听力技能方面的训练、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以及心态的调节等,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忽视了听力的基础训练,结果部分学生读音不标准,其固化的错误读音影响了自身的听力水平。因此,要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力习惯,让学生区分和模仿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扎实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尽可能做到每个音节、单词、词组和句子的语音语调准确。同时,教师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连读、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听音判断的准确性。通过朗读单词、词组、意群和核心句式,熟悉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在大脑中储存足够的语言材料。长此以往,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能从大脑中灵活地调取相关的信息,提高听力理解的正确率。另外,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单词、习惯用法和固定结构的积累,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未曾见识过的单词与固定结构肯定无法听懂,对输入的语音编码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理解,也就不能达到听力训练的目的。
三、注重听力策略
1、听前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听前活动的意义作了相关说明: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和布置任务。笔者认为初中教师也要在听力活动开始前认真分析听力材料的中心话题,找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补充能有效减轻学生理解负担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信息,激发学生想听的愿望。听前活动不是简单的介绍知识,而要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教师可利用情境、图片、视频或某些情节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词汇、句型等,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
2、听中要求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抓住主题大意和主要信息,并且要能进行合理的推理以及抓住细节;听音时要培养记忆的习惯,记住一些人名、数字、地点等等。教师所设计的听力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容易的听力活动会让学生兴趣索然,无法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反之,太难的听力活动又会让学生产生不安及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听力活动的难易度,使之循序渐进,形成有效的听力任务链。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泛听与精听相结合,可要求学生只听懂听力材料的大意,注意听关键词和关键句;也可要求学生完全听清听力材料的所有内容,不仅能听懂每句话的意思,而且还让他们关注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重音和习惯表达等等。精听和泛听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3、听后延伸
听后可将听力材料的主题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延伸,教师要深入挖掘听力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设计考查学生说、读、写技能方面的一个或多个的延伸任务。
四、规范课堂用语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10-02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那么,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哪些策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呢?
1 活而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堂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组织好新课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关键环节。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谈谈“直观导入法”和“语言导入法”。
1.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指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影视甚至电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这些内容入手,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例如,在学习种子结构的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观察采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外形、颜色是否一样,然后把种子解剖开来,观察种子的外皮、子叶和胚,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的时候,笔者将大鱼缸搬到讲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外形、鳍的作用、呼吸等教学内容;在学习有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时,笔者用一段白鳍豚的生存状况录像片段作为导入……
这种类型的导入方式,能最直接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积极的探求知识的状态。
1.2 语言导入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启发,带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方式也是千变万化。例如,复习导入法:“刚才我们复习了苔藓植物,知道它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类比它高等的,有真正的根,也出现了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植物——蕨类植物。”悬念导入法:“假若你是一名法医,你能凭借事故现场的材料来判定其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为破案提供线索吗?学了今天的细胞结构的有关内容,你就能找到答案。”故事导入法:“我认识的一对农村夫妇,他们都是直发,但是他们却生了一个卷发的儿子,丈夫因此就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要和老婆离婚,每天非常痛苦。同学们,可以给他什么劝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遗传变异的知识。”谜语导入法:“一个姑娘本领多,天天在家织网罗,织成网罗无事做,专网蚊虫与飞蛾。”解题导入法:“遗传病顾名思义,这类病能遗传,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身边有哪些可以遗传的病吗?”……
总之,好的导入法应该具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导入法的应用不仅仅在一节课的开头,在一节课的各知识段落之间,设计更小巧、精悍、转折衔接自然的趣味性导入,以适应初中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持久、易疲劳的特点。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启迪学生的思维
初中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体验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生物学又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器官时,笔者利用心脏的模型,将心脏的4个腔展示给大家。同时,结合猪的新鲜心脏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与4个腔相连的血管。学生通过实物和模型相结合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掌握了心脏结构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生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如果只记忆叶片各部分结构的话,对照课本观察叶片的结构模式图就可以了,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建立。于是笔者就利用叶片结构的模型,与课本上的模式图相结合,请学生来自学这部分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既从平面结构又从立体结构来综合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智力的核心因素,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可见,通过直观教具的应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构建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核心。
3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方面,即所谓的生生互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每个个体的主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个体的力量,自己与小组不可分割。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能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这里笔者谈两种合作学习的技巧。
3.1 轮流写作
这是一个简单且常用的合作学习方法,适用于两人、四人或五人小组。在轮流写作中,每名成员都会轮到。例如,在教学“人体的食物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让学生写出消化道的组成。笔者事先把消化系统的图贴在每组的小白板上,每个小组有一块白板,小组成员轮流写。第一步,一个学生单独在白板上消化系统图中写出消化道的一个结构;第二步,下一个组员添加上自己的部分;接下来是第三个组员……直到白板回到第一个学生手里。可以多次循环,直到写完为止。然后再叫学生轮流说出各结构的功能,在对学生白板上的答案进行评价时,也采用轮流批改的方法来进行。
3.2 多边会议
“多边会议”是一个著名的合作学习方法,也是笔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时,笔者布置预习提纲:
1)什么是骨连结?骨连结有几种形式?并举例。
2)关节分为哪几部分?关节的结构具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
3)观察课本P17图15-17,认识人体主要骨骼肌,完成相关表格内容。
4)足球运动员最发达的肌肉在什么部位?说出其中的理由。
5)骨骼肌包括哪两部分?骨骼肌有哪些特性?
6)完成《生物实验册》填写。
因为第一步在小组构建时就已完成,所以在进行第三步前,笔者适时地进行了分工:A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2题,B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3题,C组的三组重点讨论第5题;分配任务以后,各组进行第三步讨论解决问题;第四步教师叫每组的4号学生进行白板展示,写完白板后,再叫每组的2号学生来回答和解释本组的答案。而对于第1、4两题,学生口头回答就行。
4 将课本资源和多媒体结合运用——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生物学有许多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审时度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时,因排泄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生理活动,而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组成、尿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浆的5种主要成分(水、无机盐、尿素、蛋白质、葡萄糖)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颗粒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本上尿的形成示意图做背景,做成尿形成的动态课件,即:当血浆通过肾小球时,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颗粒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会看到全部葡萄糖颗粒、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颗粒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而从肾小管最终流出的水、无机盐、尿素等颗粒则成为尿液。这种动态过程突出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使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很好地区分开来,使学生能对尿的形成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5 动手做实验——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物体表面蚯蚓爬得最快。
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动手做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
总之,要综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创新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中还要包容多样,鼓励独创,支持新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学习园地才会百花争艳,竞放异彩。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中,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伴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初中生物,虽然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但很多生物教师却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也纯粹是为了知识的巩固和验证教师的观点,并为真正树立生物实验对学生综合
能力培养的意识,未将实验教学与学生自身发展有机结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部分实验器材都需要教师自己准备,再加上大量的实验前工作准备,比如:细胞样本的选取、光学仪器的调试等都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所以就影响了教师的实验教学热情,转而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手段,学生也会很少有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
此外,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前讲授实验的
目的、步骤等细节,让学生有章可循,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和学生的意愿。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其营造轻松、民主、独立的课堂环境,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效性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领,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会引导式教学,知道学生掌握实验的步骤,规范其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习。
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实验的每一步涵义进行了解,讲解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安放距离桌边一掌,5~7 cm;对光时候,应物(物镜)、目(目镜)、通光(通光孔、光源)成一条直线,平面镜用于强光,凹面镜用于弱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1 cm,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比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纠正转动转换器时扳物镜的错误操作等,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及观察与分析能力,促进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及拓展。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的应用,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任务的设置、明确实验目标、了解实验器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其全方面素质。
2.合理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法,合理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实验过程。而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及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叶的结构”的实验教学中,在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之前,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备这些功能的原因是什么?叶的结构又是怎样的?等等,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实验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探寻问题的答案。
3.生物实验教学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将为生活所服务。为了达到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拉近生物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现象,更好地为生活所服务。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就可提前为学生分发各类种子,并让其进行播种,引导学生对种子的破土、发芽、生长等状态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理论,最后在实验学习中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观点,加深其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要想实现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就必须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创新能力,开发其智力,拓展其思维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整天忙忙碌碌,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学生也学得很累,每天起早贪黑,紧紧张张,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些中学更有班容量大,教师所授班级多,学生偏科等特点,急需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为了探究出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我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特意组成了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改进和提炼总结,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的方面来看,最直接、最重要的无疑是课堂授课效果,而影响授课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备课质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教学环节;从学的方面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学”与“教”又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这两方面分开来要求,为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追求有效课堂”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为什么要从作业谈起呢?大家都知道,教学环节是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而学生只能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兴趣的培养是个长期不懈的复杂工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什么学生最关心的就是作业的多少,而无一例外的是都喜欢老师少留作业。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从作业入手,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布置的作业少而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对老师特别感激从而产生“向师性”,对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乐学爱学,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功夫要用在课外,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根本之根本。我们都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例题,看第一遍,老师知道如何做了,看第二遍,知道解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看第三遍,就能够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在备课和判作业方面,应下大功夫。课下做大量的课外题,只为课上有限的45分钟里选用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集体备课后,再针对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上课的每个环节;哪儿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哪儿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哪儿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都要用红笔在教案中勾画出来;在上课前,还要把教案在头脑中过几遍,理清思路,才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课后,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把成功和不足以及改进措施都及时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三、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每节课都要提前进入课堂,把要讲的题写到黑板上或把学案发给学生,虽然没打扰学生的课间状态,但看到老师,学生说笑的同时会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也就能充分保证课上的45分钟。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和上课的每个环节。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有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般说来,可以首先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可以采用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两两配对式、接力循环式等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成员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五、精讲精练,抓基础促提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今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就精心设置好问题情境,放手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到老师该讲之处,就扎扎实实地讲清楚、讲透彻。课堂练习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新授课的内容重基础,都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巩固性练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学生只有对知识掌握牢固才能算会,只有学会了才能有兴趣,才能继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习题课上,设计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适时拔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依次达成各层次的目标,都能学有所获。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角色地位由“权威”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传递反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历史成绩不断进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几位老师所教班级、负责的年级在市统考中获得优胜、优秀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17-01
初中物理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学科,学好初中物理,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打下基础,也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习物理知识需要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不能盲目死记硬背,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做题中,需要正确运用方法,提升学习效果。而类比教学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教学策略,它运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通过类比推理,创新思维,获得新的知识。结合建构主义和新课程理念,运用类比教学策略,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
一、新旧知识类比,拓展知识架构
新旧知识类比,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性,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和探究,促进学生构建新知识网络和框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初中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基础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助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自主学习和体验。运用新旧知识类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助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内能”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运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导学生结合“机械能”进行类比分析,深入探讨机械能的宏观层面以及内能的微观层面的不同点,分析其相似点。机械能是宏观层面物体的动能和相对位置具有的势能之和,内能是微观层面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引力、斥力产生的势能之和。同样,密度、电阻、比热容的学习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经验,得出相关规律
联系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得出相关规律,更好地总结经验,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完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又反过来不断促进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将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类比,促进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相关知识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由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原理出发,分析扁担、天平等常见事物,了解力与力臂的反比关系。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探讨“将桌子推动前不断增大推力,桌子不动,在推动后,维持一个不变的力,桌子匀速,增加力,桌子加速”等规律。
三、学科知识类比,促进融会贯通
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教师应找出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契合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是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多学科综合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学科知识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关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时,结合物理与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类比化学中讲述的化学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探讨寻求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方法,综合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能源,再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能量转换效率的学习。“透镜”的学习与轴对称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类比分析。通过综合学科类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实践类比,促进自主探索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由实践反过来得出理论是拓展理论知识的方式。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类比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自主探索和实践,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架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物理学科本身隶属于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强调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充分运用类比教学策略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一、简析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教学策略应用的不当之处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物理学科在对现象、规律等展开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类比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在新知识和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更容易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完成知识间的迁移[1]。但通过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大多需要进行更深入地论证,一旦在教学中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相反的效果。比如,在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学习中大都是借鉴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引入方法和研究方法,很多时候都没有说明为何可以进行类比的特征依据,使得学生往往都只关注公式的形式,从而产生歧义。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决定了导体的电阻等,这种认识完全混淆了物体状态特征同物体本身属性意义上的不同。
二、如何有效地将类比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当中
(一)通过新知识和旧知识间的类比来实现知识迁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教学策略时,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进行清楚了解,然后寻找新知识同以往学过知识间存在的相似性或是可以连接的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进行新知识的分析和探究,实现知识框架和网络的重新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可以创设在初中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范围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过的知识类比新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其实践探究和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利用类比方法学习密度、比热容、电阻等描述物体自身属性的物理量;或者在进行内能的教学时类比机械能,虽然前者是微观层面,后者是宏观层面,但二者之间还是具有相似的点,内能是分子运动产生的动能与分子间作用力产生势能的和,机械能是物体运动时产生的动能同其所处位置存在的势能相加的和。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规律和道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类比物理知识,然后将得出的规律、结论等再运用到生活当中服务生活,改善生活[2]。教师可以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又比较常见,学生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现象类比到所学的物理知识上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当我们用力推小汽车的时候,小汽车就会向前行进;当我们无意间撞击到玻璃时,在玻璃碎裂的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疼痛等。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搜寻脑海中关于生活事件的记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相似性和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再进行科学系统地解释。
(三)在学科间进行知识的类比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多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多注重利用学科间相似或相互契合的点来应用类比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3]。比如,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知识联系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当中,用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来解释燃料燃烧是怎样产生有害气体的,燃烧当中又有哪些物理现象,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然后在联系生物有机质燃料等探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的能力,这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而初中物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论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物理教学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它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引发好奇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等来展示情景,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并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比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的课题。
策略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好老师的同时要当好他们的朋友。师生以朋友关系进行交流,会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我们正是这种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和示范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猜想”过程中学生猜想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还猜想出“与接触面的面积、材料性质、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有关”,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做实验:除了课本实验,把“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再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来验证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顺利完成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猜想也得到了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控制变量”的方法。指导学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增加了亲近感,树立了信心,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营造了宽松、活泼、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策略三: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现象等信息能否有效采集,对采集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及至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探究活动的难易,引领学生通过多向互动,优化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根据课本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后,填完表格,只能得到几条结论,难以得到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教师引领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在学生做三次实验后,可以再让学生与某次实验物距相同,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成像、像距的情况,和原来的成像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成像的情况,不仅与物距的大小情况有关,焦距的变化也会改变成像的情况。再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成像的情况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呢?在学生基本明确成像的情况是由物距、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的之后,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我们在课后实验拓展上创新。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如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等,有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特别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废弃物做实验,如用空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用吸管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贴近生活。
策略四: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按三至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等,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策略五: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 “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防止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切实让学生经历由部分探究到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没有深入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