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课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9-01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一门特殊学科,高中的时候是文科生学习,而大学的时候又偏重于理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既要将一些很抽象的东西用形象思维讲出来,又要用文史知识将其解读出来,这样,就会给中学地理教师一个更高更强的挑战,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摆在老师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又怎样让学生全方位地学好地理呢?课外实践课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大突破口。
那么,中学地理外实践课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传统的地理课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单一,知识性强这一共同特点,而这一特点对于既想教授明白知识又想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的老师来说,一般很难兼顾,而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和精力高度成熟和发展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有意识地注意一件事物,所以,很多学生自然也将地理看成是“副科”,一方面没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努力学习这一科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整体来说并不理想。
地理实践课是指教师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室之外的另一个场所或户外进行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而相应的会让学生激发出内在强大的热情,去感受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型,在学生强烈的兴趣的引导下,他们自主学习的要求更加强烈,于是在形同游戏的体验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最佳方式。之后再转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那种被实践课弄兴奋了的精神也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所以,那种自然产生的新奇感也变成了对地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其次,课外实践课可以拓展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课外实践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内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室内教学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范围加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思绪飞扬,产生更深更广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另外一种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在室内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进行,每天学生都要走进唯一的屋子,如果教师再稍微忽略一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要么会有学生学不进去,要么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么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产生倦意,诸如此类的审美疲劳现象总会发生。一旦有了另一片天地供学生去尝试,就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形式的变化下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也会弥补诸多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而地理教师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教起来也更有劲头。
第三,地理课外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是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文化最快最扎实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学的知识如果基础牢固的话,一生都不会忘记。学习地理更是如此,地理涉及许多天文、地理、人文的知识,用形象记忆更加方便,课外实践课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成长需求,让学生在实际接触和实践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举一反三,在头脑中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当学生用实践的刺激产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地理的理论高度就会和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基础更加扎实,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如带领学生到有独特地貌的山间去考察岩石,到野外去看水流,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如看到高山,会让学生体会地壳运动时的内在的力量,看到湖泊,会让学生看到平静的湖面之下千百年之前那一伟大的地理变化,看到峭壁,会让学生感受山石经过千万年风化之后的奇异变迁。如此种种,课外实践课会让学生将本来会觉得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名山大川的雄壮之美,又让学生知道形成这些美景的内外原因,这样上地理课,谁能说不是另外一种美呢?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能,成为地理课堂的延续和补充。《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活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我在地理课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论文、地理小调查等活动,并合理规划设计,顺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就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意义谈几点个人认识:
1 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
我曾带领八年级学生做“我们家乡所属水系的(沙颍河)调查”、“学校北侧小黄河古道主要污染源调查”。在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分工,对调查做周密部署。回到学校以后,小组之间做充分的交流和论证。在汇报成果形式多样,有班级办成墙报、有的班级开展演讲活动、有的班级进行正、反方辩论对抗赛……,似乎整个学校都沸腾了。自从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以来,很多以前不愿意上地理课的同学,都爱上地理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课后学生提问的多了,对地理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多了,看地理课外书的人多了,不愿作笔记的少了,课堂上打瞌睡的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高。
2 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更趋融洽
随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自然就多了起来,这时,老师就成了学生解决疑问的好帮手,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办公室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的学生多了,常常是师生共同讨论、调查、查资料,想办法做出质量较高的作品,共同想办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师生接触多了,老师帮助的多了,自然地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精神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键词:
地理课堂;地方特色;高中生
地理生活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因此如何使地理知识真正贴近生活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所寻觅的。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以本地资源为主,使学生身边的地理资源融入于地理课堂中,从而转变传统地理课堂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实现地理知识走出神圣的地理课本,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并带有趣味性的学科。这样一来,学生会迸发出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热情,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不言而喻。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均可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有关章节,以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关地理资源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以期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和愿景。
一、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意义
将高中地理课堂赋予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又融入于单调无趣的地理知识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生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不仅更易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地理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优化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课堂的传统模式是以地理教师为核心,学生主要靠教师的讲授获得地理知识。在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学生不知所以然的学”的现象,教学效果极其不佳。众所周知,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地理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中,教师将学生所生活的当地的地理资源与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糅合为一个整体,并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寻找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转变顽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有效、新颖的课堂模式以完成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授以高中生独特的学习思维
具有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满足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学习其他知识的门。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所在当地的地理资源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地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逐步养成书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惯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其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授以学生独特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高中期间繁重的学习任务,用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排解课业压力。
(三)增强高中生的家乡认同感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等教育部门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培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能以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教师将原本书本中的例子替换为学生身边的实例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在学习与当地一些熟悉的地理景观相糅合的地理知识时,学生会产生无尽的自豪感;当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会深深地爱上自己的家乡。
二、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策略
构建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探索。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成功组织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课下做足工作。而且,教师应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景观都适合引用到地理课堂,也不是把地理景观生拉硬套于地理知识之中。
(一)有效替换书中案例
替换书中案例,重在“有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所有案例都是经过一批行业内的学者专家经过仔细的斟酌、思量所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们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替换时,绝不能随意运用不切实际的当地地理资源。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的地貌发育》时,书本上引用“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作为案例分析,该案例大致阐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同时配以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图更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学习到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大致过程。黄河流经开封,开封的地貌是由黄河冲积而成,虽然如此,但流经开封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不问初衷只是简单地将“开封的黄河冲积平原”的案例引用到地理课堂中必会适得其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迷惑和困扰。因此,我们在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要不忘我们的本质追求,不忘初衷,实施有效的案例替换。
(二)引导学生探寻实例
学生往往能熟练地掌握经过自己主动探寻后获得的知识。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其效果将远远高于教师直接按照地理课本照本宣科的讲授。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身边的地理资源并有效的与书本知识相契合,可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又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编者为满足大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选择了“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和“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从小生活在开封市的高中学生来说,上海、荷兰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本节课中这两个案例很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为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应结合开封市及周边县进行讲解本节课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城市的不同等级”时,教师可把开封市与其所管辖的县进行比较分析,并适当加以讨论。教师还可让来自不同等级城市的学生自主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城市概念、大小、功能等。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总结理论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高效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三)就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知识时常见而又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众所周知,在大学的地理教育中,培养单位会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实地学习、考察。而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由于时间、培养模式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开展相应的远足实践活动。但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宗旨之一就是立足本地,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资源,使之融入于地理知识之中。例如,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知识,从而讲述了有关农业的知识。开封是一个农业大市,本节课的讲解可以从开封的农业入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开封周边的农村实地考察,把地理课堂开在乡间,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配合以书本编排次序引导学生实地了解开封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情况。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上知识,又能充分了解这片养活自己的土地。
三、结语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一个开展地理教学的新思路,也是较新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堂中深刻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并进一步增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因此,在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时,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从而构建更加完美的地理课堂以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此外,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己当地情况,搭建赋有当地特色的地理课堂,并养成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思路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更为优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司雯,尹丽云.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33.
[2]熊安新.让学生的思维飞一会———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87.
前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在课堂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导课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将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其心智起到了启迪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即将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好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课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促进地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内容要求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先声夺人,“将第一槌敲在学生心上”,课堂伊始即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不同特点的导课其教学功能也各有异同,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
导课设计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其一,导课内容与实时方法需要贴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为整节课堂服务为基本点,否则一旦脱离实际要求,再优质的导课内容也会失去其应用价值;其二,导课内容设计需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课堂开始时就将学生思路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性
导课必须具备启发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地理新知识,并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需着重考虑到启发性这一要求。
(三)简洁性
导课设计需以简洁明了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进行,以迅速巧妙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内容当中,从而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新颖性
高中地理课堂中,若学生对课程内容感觉兴趣盎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导课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新颖不仅仅是为了给课堂制造欢乐,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合理调控,让师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达到思想共鸣和默契交流。导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导课内容、导课方式三个方面,生动、风趣的语言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新颖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贴合实际的内容则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未对导课进行设计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导课与作秀挂钩,每节课一开始就自顾自的讲解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难以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若未意识到这点,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导课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
某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课方式单一、没有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导课语言过于平淡浅白,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强,难以促进学生思考;3、导课内容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或宣兵夺主或过分强调某一事实,对学生造成误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导课艺术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不断吸收现代化教学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导课艺术,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启迪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教学思想和经验与同事共享,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不断尝试或更新不同的导课方法。
(二)导课艺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手段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步引到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上,激发学习兴趣,以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时需注意以下事宜:以师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导向;以教学资源作为开发充足的基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需与真实地理现象和事件相符。例如在学习《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星空的魅力,在观赏星空景象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向往念头,教师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星空情境当中,再以星空图为出发点,向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本节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我们身处的地球在星系中的方位等,通过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是指教师在开课前,对近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以语言或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简述或演示的方法,以诱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由于许多新闻事件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以高中地理知识架构为依据对时事素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导课时使用,时事导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搜集国内外发生的地震、海啸等事件,制作图片或影响素材,在开课时为学生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结束后顺势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如“地震的 发生机制是甚么,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需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等,在学生与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渐凸显出来,本次的知识点教学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3、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在教授新课前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感知不足的弊端,并可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季风》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作为导课内容:取线香两支,关闭教室门窗后点燃,让烟雾垂直向上,在线香左右等距离各放1000w的电炉一台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再将电炉和冰盆互换位置,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此时学生可发现,烟雾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这时教师可简要讲解实验原理――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较低;冰盆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以此引申出气压高低的“季节转换”产生季风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优秀的导课艺术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桥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需重视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导课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发挥导课艺术的教学魅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一、在知识的新授中迁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创设积极的情境,开展迁移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老师具体、生动、亲切感人的情感‘移情’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同老师一起探索‘地理课王国’的奥秘。”0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太阳光照图是自然地理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初中地理中的经纬度分布、高中地理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必须要对这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对这类图形进行有效迁移,才能解决这类困难。
二、在知识的比较中迁移
通过对相似点、重点、难点知识的比较,再辅以典型例题的分析,在比较中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在知识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实现气候知识的迁移。再如“长三角”与“珠三角”比较,通过比较,对课本“珠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的知识实现了迁移,从而加深了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的再发展的认识,理解了我国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自觉地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迁移
作为高中毕业班,实际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大搞题海战术是不对的。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要注重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在知识迁移前,要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下一步的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工作,以典型例题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做好练习、试卷的复评工作,对练习、试卷要反复体味,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气候类型的判读这一类练习时,先要学生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再归纳、总结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然后再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就能自己很快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轻松。
四、在第二课堂中迁移
1 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有“地”无“理”和有“理”无“地”这两种不良现象,如何更好地使“地”和“理”有机结合?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理性认识实现迁移,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统一,真正的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比中工厂、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发展中的有机农业等均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内容列入调查分析中。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考察,还是从事社会调查、走访等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搜寻、分析……这样迁移既能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课堂上实施“学讲”一体化,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以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用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强调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来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以学生“学进去”的成就感和“教别人”的表现欲,满足学生认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我在讲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一节时,设计了一组关于南方与北方地区居民生活习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读图、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合作完成探究问题,让学生分别互相讲解,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鼓励内向的学生在自己信赖的同学面前大胆发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牢牢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给学生创设富有情趣又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中、经历中感悟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地理的魅力。引领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提升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增强适应家乡环境的能力。又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我们家乡、祖国,极大地增强爱家、爱国的热情,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三、教学问题情境化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概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式”的学习。一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过空泛,学生便会产生疑惑,没有发言的勇气。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普遍存在问题内容简单、呈现方式单一、设问缺乏情境性、问题呈现模式直接、缺乏思维性和探究性等缺点。“盐”很重要,但我们不能直接食用。同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情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无法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知识源于现实、知识源于生活”的基本思想,把教学主题中内含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回归到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使其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有意义,从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个体知识联结起来。比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引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设置如下三个问题:①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②“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们哪位能帮我解决?③孔子为什么不能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设问,学生兴趣盎然。又比如,在讲授《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我国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在俄罗斯会有这样的说法吗?由此引入俄罗斯地形方面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应试教育依然轰轰烈烈的今天,很多教师为了达到短期的应试效果,课内“满堂灌”,课后“题海战”,剥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彻底失去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新课程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以占用学生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的行动过程。只有有效教学才能让地理走出“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才能让地理学科中蕴藏的科学道理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上台讲课的“参与教学法”,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操作学习法”,以及“知识竞赛法”“模拟旅游法”等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1.1 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 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性活动。把家乡当作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性活动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这种学习的意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如果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也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
“集体组织,自由活动”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自由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老师的依附,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避免了教师有意无意的干涉,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形成独立人格;学生自由组织学习群体,有助于在群体中培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自由组织的活动群体会使他们感觉到轻松,互相信任。小组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辩论,使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2.设计地理活动课的四个原则
2.1 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2 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2.3 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2.4 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3.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3.1 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3.2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3.3 设计网络活动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材,叙述性内容少了,图像和活动课的内容多了。而在各种图像中都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学会巧用地图,以地图做引线,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借助地图来认识地理事物,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所以说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对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知识意境,化文为图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全面具体地掌握知识点,就采取“填鸭”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去理清课文思路,再由学生死记硬背下课程的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把握。这样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得快,也忘得快,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在教学中把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像,引导学生首先读好地图,分析图像,从地图中发现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研究教材,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及重难点,找出它们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读图析图
地理教材中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有不少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如果单用口头讲解,不但不易讲清,而且学生理解也很困难,学生一时对地理原理难以理解,如空间地域分布、地理现象时空变化等。此时,如果把每节课的知识点采用图像教学,就可化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描述,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有极大的帮助。如:初中地理教材在讲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学生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比较难懂的,但它又是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意义的关键,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的。这时,如果先让学生读懂黄赤交角变化图和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变化图,并从中分析找出变化规律,记住了这个变化图就等于记住了这节课的难点要点,以图解文,以图记文,这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地得以解决。
三、做好双边活动,填图练图
地理教材中对不少原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繁琐而零碎,学生学习时无从着手。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图像教学方法,把一些地理原理、发展变化规律设置成地图,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练习填图,从亲身填图实践中总结出某个地理变化规律来。比如在讲《澳大利亚》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地填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人口、地形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等,然后根据地形及气候分布规律来总结出:澳大利亚气候对植被、人口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形成原因;澳大利亚养羊业和耕作业的成因等,从而分析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深刻的内涵。
四、以地图为引线,理清知识体系
一、归纳总结式结课
大多数教师常在课堂临结束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归纳总结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放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心得,用知识框架整理本堂课的内容,自编歌诀、顺口溜等总结学法和收获。
二、延伸式结课
地理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向其他学科的延伸能使地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最大限度地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以及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如,《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的教学可这样结课(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山水的成因,多少年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那好,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桂林的风景到底有多美,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活动课,大家一起走进桂林,欣赏桂林好吗?”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把眼光从课内伸向课外,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动之以情的结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气氛推向,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的语言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结课适时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最高目标。例如,笔者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这一节课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很多有关自然资源有限性和人类对其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案例,让学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是这么结束本节课的: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保护它,珍惜它,
我们责无旁贷。
只要我们愿意,
只要我们有心,
一个举手之劳,
可以为濒危的地球带来重生,
可以为燃烧的地球带来希望。
笔者把这段话用很抒情的语气做成录音,当录音播放到“我们责无旁贷”的时候,全班同学跟着齐声朗读起来,那一瞬,从学生的眼睛里可以读出保护资源、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正义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四、余音绕梁式结课
讲究课堂圆满性的教师一般都深知“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的却是真的结束了。”所以,在结课时常常可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学习的期待。
例如,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第一课时讲“三圈环流”,第二课时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可用下节课的开头一段文字作为结课,即“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通过悬念创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继续把问题探究下去,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五、拓展式结课
一节好课所涉及的知识绝不止课标要求的那些,为了丰富学生知识,需要教师提示一些本节课隐藏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东北地区农业”时,结课时可以问:“现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做出决定,不再开垦北大荒,你怎么看待北大荒历史上的垦殖”,在讲“冷锋”时,会讲到冷锋伴随的寒潮、沙尘暴等,结课时,我们可以问:“沙尘暴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学生课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六、学习巩固式结课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及开放性的练习。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能力。例如,在讲“经纬网”时给学生留以下问题思考:
1.有一个人要修一座房子,要求四面留门且各门都朝正北方向,该房子应修建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2.两个人相对而立,但又都是朝正南方向,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