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题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教学课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篇1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六、运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过程

(一)、构建体系、实施方案、随时调控

1、宣传发动所有地理教师都参与课题组,并积极与电教中心相互协作配合。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设了校园网络中心。本课题组可以随时优先使用以上各种资源。

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5、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组织全体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挖掘教学潜力,要求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适合学生的新课型。经过学习、讨论、观摩等,我们在课上创设情境、提供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反馈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注意日常研究中的记录、收集和材料整理,撰写论文。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购买了一些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VCD和课改资料,组织学习,启发思维,激发灵感。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课题组成员较好地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与“实践研究法”相结合。

“实验研究法”: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办法,提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重点实验对象。进行重点实验时,对共变量实行有效控制,实验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围绕实验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实验结果分析的辅助材料,以提高实验效率。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2)因变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读图能力。

(3)干扰变量的控制:

a、实验对象的选取:采用按学生成绩分层取样的方法在高一年级选取学生成绩相同,其他客观条件也相同的班级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b、保证授课时数相同,不得随意增加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辅导时间,避免实验结果失真。

c、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教学水平相当,实验方案一经设定,实验过程中必须坚持实验班按实验方案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上迈出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

1、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较高业务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

2、学生信息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开发、建设了地理教学资源库。

(三)实验效果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实验结果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年级调查人数感兴趣不感兴趣无所谓

20**级高一25178.49%13.15%8.37%

20**级高一25474.41%15.75%9.84%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表2)。(表中四个班是高一年级进行分组实验。对比班在传统教室上课,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它课堂效果检测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2: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效果检测比较

班级均分标准差r值显著性水平

高一(4)(5)对比班81.7011.602.370p<0.01

高一(6)(7)实验班89.108.58

(四)理论认识

1、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品质创造了条件。

(1)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

(2)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3)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造了情境化学习环境。

(2)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能力。

(4)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形态。

(五)教师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教师们均能随时将实验体会、感想和收获,撰写成教育论文,在课题实验进行期间,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了校、区、市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征集,且多次担任校、区及全市公开教学观摩课任务。

四、课题成效

1、形成一批研究的物化成果。(1)内容较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库(2)多媒体课件、素材(3)教师论文(4)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2、汇总实验材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成果资料;

3、课题组结题报告、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

4、本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是课题论文、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可操作程序、软硬件资源、文本及音视资料。

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如何能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4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问题研究”板块,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亮点,体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出现了课堂教学与“问题研究”严重脱节的情况,现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两者进行整合,让“问题研究”真正地走进课堂,也让地理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一、整合的必要性

1.“问题研究”的教学现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一章节后都有“问题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可以说目前的地位比较尴尬。但笔者发现学生在闲暇之余却经常有意无意翻看此部分内容,可见对“问题研究”的兴趣很高。

2.“问题研究”设置的出发点

“问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是地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教会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问题的同时,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探究和创新意识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问题研究正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问题研究”中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时展紧密相连。让学生参与到现实问题的讨论中,摆脱传统教学过于机械、沉闷的课堂模式,让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整合的途径

1.设置情境进行整合

合适的情境设置不仅有助于“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情境设置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整合。设置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研究”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第一章“问题研究”为:“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笔者在实际指导学生研究时把情境设置为一次旅游,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直观显示新加坡的自然、人文条件。先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然后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参与者。此外,让曾经到新加坡旅游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增强同学们的认同感。这样通过多方面、立体化的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等,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2.适当调整案例,让问题研究更贴近生活

教材中的部分“问题研究”选取的案例与我们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不利于问题研究的开展。那我们就不必局限于课本上的案例,可将案例进行适当调整,选取身边相近的案例。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研究的开展,又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如第四章“问题研究”内容为“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材选用我国西南某乡的发展经验,而笔者所在学校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乡土人文条件都相差甚远。笔者把研究对象改成学生所在家乡后,学生立马熟悉起来,既有一种亲近感,又多了一份身上的责任感,都愿意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上,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此方法在进行“北京私家车――北京的私家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等问题的研究时同样适用。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调整,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注重各门学科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地理学科是一门基础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进行“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整合时,我们要发挥基础科学的作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各门功课知识,体现“我学为我用”,更可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框架结构。

如在“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此类问题研究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政治学上所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建大坝、开发北大荒的行为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社会经济利益,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与此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建大坝导致渔业减产、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等问题;长期开发北大荒则导致黑土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问题。人类向自然过多地索取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惩罚。人类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建立更加稳定的人地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这也反映了政治学上所讲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地关系也是如此。

4.建立机动灵活的研究机制

新课程更加关注研究性学习,规定其占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密切相关,体现了以学论教的评价机制,注重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重新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和研究能力等现实问题,在问题研究的项目选择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引导者身份协助其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收集、分析信息,碰到困难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探索、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养成。

5.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每一章“问题研究”内容的设置都是与本章内容紧密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新旧知识中找寻规律,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及升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必修三在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选取的是“西气东输”问题,从西气东输的线路、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还有很多,如南水北调、晋煤外运、西电东送等。在学习了“西气东输”之后,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相关问题也迎刃而解。将相关内容如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整合,可以很好地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篇3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部分是人教版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明显变化之一,每章的末尾都增加了《问题研究》,旨在利用本章节的地理知识、原理、方法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认真研究本部分内容,结合新课改的相关理念以及本地实际情况,运用于地理教学中,不但会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观察身边地理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下面就以《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例,在备课过程中,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发现就教材的案例而言,很不适合我校学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我校距北京较远,实地调查几乎不可能,除了课本给予的资料外,只能通过其它方式获得资料;二、有部分学生为住校生,上网查阅资料也不方便,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大城市的交通状况缺乏较好的认识;三、学生对北京了解太少,可能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因此,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的住校生每周返校时都要经过一个公交车站——新店子站(位于遵义东南方的城郊结合部),这个车站及其附近经常堵车,同学们都有共同的认识并为此而深感烦恼。由于他们了解这里并关注这里,(因为返校时这里堵车经常导致他们上晚自习迟到。)实地调查具有可行性。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提前一个星期为同学们拟定了一个题目为《分析遵义新店子站及其附近交通拥堵的原因》并布置下去,把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第一小组:调查新店子站及其附近的交通拥堵情况;第二、三小组: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第四、五小组:请同学们为缓解这里的交通拥堵状况提出对策。这个问题的探究引起同学们积极响应。他们的积极响应给我也增添了信心。

在上课时,第一个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调查情况,调查对象多样,信息也比较准确而详细,而且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还利用了统计图表。直观地展示新店子站及其附近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规律。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体现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二、三小组在分析原因时,还亲自绘制了交通地图,并注明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让我折服,他们从多个角度(如道路网的布局、车辆数量、车型、道路宽度、商业活动、两侧建筑物分布状况、地形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分析,是某一个学生很难完成的,这里让我进一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应积极倡导。第四、五小组在提出对策时。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如修立交桥、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等。这些建议都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当每个小组展示成果结束时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特别强调在问题探究时每个同学积极参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把他们生活化的语言换成了地理的专业术语,在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在每组展示结束以后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我觉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研究》部分,不能总是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资料,应该大胆取舍。在紧扣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更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大胆创新和拓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才能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篇4

(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加上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

(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

(3)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丰富、充实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以期达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策略一 正轨。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

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根据课标要求编写导学案、活动案、反馈案。

(1)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培养起“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4)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5)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

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具体看:

(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感应度。

(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策略二 导轨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策略三 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同时要知晓其他模块的主要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策略四 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

篇5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忽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仅有助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篇6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篇7

提问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传授知识过程当中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提问内容与问题方式能极大的拓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问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技巧的研究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提问教学,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要遵循普遍性的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提问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如何合理的设计出每一个问题,都直接影响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合理的提问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参与环境保护”这堂内容当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自身经验来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看法,例如在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以及在旅游当中又发现了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等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这也就进一步达成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从而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此来提升课堂提问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二、提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所涉及的问题一定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单纯从教学内容当中拿出知识点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不但提不起兴趣,而且长期还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而教师运用合理的提问,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研究,从而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地理课程当中内容较多且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例如在讲授气候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中日两国的气候、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不但能够有效地区分出两国的气候与文化的差异,而且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学生们比较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提问当中,教师只有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索,进而也就达到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问内容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相关联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自身的生活为基础,如果一个人对某类事物产生兴趣并且这种兴趣的程度都是与其个人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所以,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当中,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人生活来设计提问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解决问题时能够充分的理解课堂内容。比如在讲解热力环流这堂内容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市区温度要高于郊区温度的原因进行思考,并且再考虑其影响因素都有哪一些等等,这样的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住处以及生活体会来进行联想,从而深入的考虑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而就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终使得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上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科学设计出课堂提问的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再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参考来逐步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以后再结合课堂内容。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当中,必须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过渡。比如在讲授大气环流这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简单讲解单圈环流在没有地偏向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存在,但是如果将地转偏向力这一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大气运动又会怎样运动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就顺利的将知识点从容易向比较难的程度进行过渡,从而也就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来让学生去自主的探索关于大气环流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探索能力,从而提升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当中,科学合理高效的提问教学应当与课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使得提问教学的作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发挥到最大。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接着教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使得学生将以往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接,以此来全面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篇8

使用幽默趣味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乐学。现代教学理念已跳出传统框架,将让学生“会学”和“乐学”成为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师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言幽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地理学科的内容较为广泛,自然人文兼备,比较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增色添彩,学生思考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科学严谨,更富有感染力。地理学科作为一种科普知识,它的表达在语言上要求其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从而使学生得到准确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因为好的启发性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新课程下理念,地理教师的语言日益丰富,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调控好语言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自主营造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地理有用性”引导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表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积极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所起的作用。“地理有用性”可以有效激发这种兴趣。“地理有用性”教学是指地理在地缘政治、国际经济程序、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地理有用性”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修正以往错误的认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实施“地理有用性”从而使其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在进行“地理有用性”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这样能够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启发心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灵活组织“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的目的。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打造“生动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打造地理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做好宏观调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风尚,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篇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设置了“问题研究”的教学栏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认为应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见在“问题研究”的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具体而言,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借我一双慧眼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难点。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通过设计一些简单阅读材料活动或者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例如,笔者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结合实际,变为“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请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路口观察校门口道路交通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后,发现以下一些可能引起道路拥堵的原因,如,路口红绿灯的时间长短,行人及非机动车随意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路边商铺占用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行车引导标志设置不明显导致司机临时变道而引发路面交通混乱等等。

二、“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生存”――培养学生收集、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运用是地理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过程。收集地理信息有多种方式,如,通过阅读地图和各种图表、查阅书籍,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获得二手资料,也可以通过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师应该在学生收集资料时,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做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归类整理。

如,在“绿色食品知多少”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每个小组相关的调查任务。有的小组负责问卷调查,调查大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有的小组负责走访超市,比较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价格差异;有的小组负责收集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包装袋;还有的小组负责在网络上搜集有关绿色食品的文字资料和视频材料。最后各个小组将材料和实物在课堂上汇总、展示,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成本高。因此,在采取措施时也是针对问题来解决,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与扶持;二是降低产品价格。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学生联系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研究”新设于每一章节后,与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紧密的关系,且都是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联系到所学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不能脱离实际来空谈“问题研究”,特别是必修2和必修3中人文类的“问题研究”,有的题目可以拿来进行本土化的开发,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在设计“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时,针对学生生活的地区就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农民工大量迁入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分析当地农民工进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探究农民工行业转移的特点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利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对本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

对于复杂的“问题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降低难度。如,在“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这一问题研究中,在思考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时,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商品粮?什么是商品粮基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样层层降低难度,学生就非常容易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即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既便于学生回答,也便于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是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美国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科学探索者》指出,“也许你没有意识到,其实你每天都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并去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时,会用到许多许多科学家们也在使用的技能”。我们的“问题研究”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

篇10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的新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而在新课标中,高中地理采用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中地理具有开放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地理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强调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利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深入学生之中,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天气变化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风景名胜方面的知识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文化景点,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的地形、气候、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特点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总而言之,主动性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