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如何发展城市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如何发展城市经济

篇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全国13亿人口中农民工就有2亿多,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如何承接和消化进城农民工群体,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障农民工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农民工是推动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回顾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农民破产来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没有这个过程,农业国永远富不起来。城市化的推进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城市只有116个,而现在大、中、小城市有667个。21世纪,我们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城市化问题,一个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最可行的出路是通过城市化,也包括小城镇化。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规模预计达到1500个,每年的城市化增长率是1.5%,大约有10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因此,农民工进城是我国工业化前进道路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将经历数十年之久。因此,真正重视农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内容。

2.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更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较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他们在工厂、矿山、建筑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担当“主角”,成为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潜力的人力资源,甚至于许多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几乎到了离不开这些农民工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工潮的发生和流动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现实要求。在这样一个客观的历史趋势面前,我们要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能够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公平的对待,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利益。

3.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如何处理各个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促进农民工与城市中其他社会利益群体的和谐,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但在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环境下进行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政策选择上,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城市政府,还大多从以城市居民为主这一思维逻辑出发,忽略了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这个文件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因此,把解决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摆到重要的位置,让农民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渴望的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平等的权利分享是实现城乡和谐、工农和谐,最终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中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分析

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有了四倍的增长,然而这部分并不是均匀地分配于所有的中国公民。其中得益最少的就是农民。这已经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农民工已成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和经济压力。首先,他们与城市居民身份地位的根本不同,使他们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民工能够做到的只是被动的接受有限的资源和岗位;其次,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自身的贫困而缺乏谋生技能,很难为自己创造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政府管理体制落后,社会救助系统疲软等原因,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往往面临着务工技能弱、就业难度大、权益保障差、生活质量低、遭遇社会不公平等众多的问题,各方面的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在城市,大部分人群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形成了初步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但在这张安全网中,却很少看到农民工的身影。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份最新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

过去许多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天我们不应该让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仍然继续。尊重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给农民工一个平等的生存条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制度和机制构建上促进农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

在文明社会里,帮助弱者、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运用国家权力切实维护弱者的合法权益,铲除产生不公正待遇的土壤,既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更是一个民主政府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对农民工基本利益保障措施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要清理和改变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的转移。

其次,设置管理农民工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中。整合有关政府机构职能,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协调农民工的机构或部门,专门负责与农民工相关的技能培训、就业管理及相关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

2.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

应根据当前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和规范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关系。制定实施细则,严格用工制度,规范劳动关系。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

3.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从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定合同抓起,严格把关与监管,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基金制度,尤其是建筑行业可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出资建立,保障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同时,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现实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按时、足额为务工人员交纳工伤保险费,维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同时,应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为规模就业和职业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建立医疗保障。现阶段职业相对稳定、达到政府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工作单位的农民工,应纳入所在务工、城镇的养老保险;对流动性较强,但职业比较稳定的正规性用工,应允许其养老金的跨区域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跨区域接续,对临时性务工人员,可视情况参加原籍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4.切实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农民工进城后都需要一个将原来的知识重新转化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接受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是极为必要的。要切实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应本着“政府拿一点,农民个人拿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可采取内引外联,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性,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5.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工维护其合法权益

根据中国工会十四大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发(2003)21号文件精神,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尽快地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入会提供法律依据,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维权协调机制。

建立各类法律援助机构,进一步完善对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适当简化手续,有针对性地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对合法权益的保护,帮助农民工处理劳动争议及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为农民工在司法诉讼中提供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华建敏: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认真解决农民工问题[N].人民日报,2006,11,08

篇2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gional economy began to steady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begin to emerge, in order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sues, and explore a feasible practice roa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on how to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xpect to be able to co-ordinate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在我国,城乡的统筹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性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也在逐步改变,为了能够有效稳妥的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对城乡资源以及城乡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作用。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中央连续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积极对城乡建设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我国从早期在较为发达地区进行的城 乡—体化模式的探索,到后来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活动,直至到进行城乡统筹相关政策要求的出台,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对于我国的城乡的建设和筹划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2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中产生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具备了较为强大的工业建设基础。同时工业化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相应的工业生产规模也不断进行发展和扩大,工业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化的建设,城镇人口,城镇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工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2.1工业化、城镇化逐渐成为了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到了2011年,我国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已经分别达到了分别达到46.8%和51.3%。同时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对人均GDP起到的带动作用为633元。在高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低成本的土地资源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士地对资源的供给能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土地的低成本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而有效促进了推动了高速工业化,土地的资本化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然而不同于其他相关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不协调。但是,与传统发展方式一样,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模式也存在不协调、不健康同样不可持续的相关问题。

2.2土地城市化速度大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我国的土地政策为“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规划进行修编、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样使得城市圈的范围不断进行外移,逐渐扩大了城市的版图。在此期间。城市面积相应的扩张的速度年均水平达到了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仅为3%,同时除去相应的农民工,户籍人口很低,这样形成了城市扩张过程中,地大人少的局面。同时城市用地多为通过征地的形式获得,这些地区进而成为农民与相关政府部门冲突的多发地。

2.3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中,主要形式为通过土地出让以及土地抵押两种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相应的债务风险。

到了2010年底,据统计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到了10.7万亿元,其中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来进行偿债的债务比例达到了地方政府中偿还债务总额的37.96%。

2.4用地结构相对不合理,进而对土地进行粗放利用。

在我国,据统计在工矿仓储用地占建设用地供应有着较高的比重,同时相应的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也有着较高的比例,能够达到30%,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远远高国外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建设容积率仅为0-3~0.6。在城市用地中相应的划拨用地占有着较高的比例,土地资源的配置处于一种非市场化的阶段,大量的广场,办公大楼由政府进行划拨,在城乡接合部有着很深的矛盾。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对城市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居住需求,而在原住农民以剩余土地成为独立于住房市场之外的集体土地,同时成为了房屋租赁的一个重要的“灰市场”。这一方面为城市化流动人口提供了相应的居住以及生活空问,有效较低了相应的城市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则造成自然环境的矛盾,同时滋生了大量违规建设,违法建筑的现象,这样不能使土地真正体现出其相应的价值,同时显现出众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3.如何实现工业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统一协调

总体而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较为复杂和艰巨,在筹划过程中会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城乡规划部门要综合考虑农业发展状况、城镇化道路的建设、农村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学科的难题,为此相关人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而寻求一个较为合理有效的突破口。目前从如何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一个有效实现城乡统一市场,这样能够使相关资源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进行有效的流转,进而有效解决相关要素资源价值流失的相关问题;

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使之能够全面覆盖到相关的城乡领域,特别进行网络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使之能够有效在农村地区进行延伸。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相关问题;

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具体内容有实现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平等、公共基础教育;

④充分依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相应的内在作用规律,着力加强对于相关薄弱环节以及关键着力点,进而制定相应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以及相应的支持政策体系。一是,消除相应的体制,进而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共同进行发展的发展机制。第二,充分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包容性的角度,充分结合宏观以及微观两个角度,进而指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使之与农民工人口增加的现实相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而加强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第三 ,加快对于农业经济的转型,逐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 的快速发展,有效实现相关产业的衔接作用,有效改善轻重工业的平衡局面。第四,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县镇的建设,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转型,进而为农村劳动力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积极推广相关的农业科技技术,积极发挥科技对于农业产业的引导作用,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农业产品的水平。

4、结语

有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相应地 区的具体状况特征,积极做好相应的城乡统筹工作。总之,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 考文献]

篇3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调查了解,在夜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能够吸引大众夜间消费的场所和消费项目少。一是休闲娱乐场所存在“贵族化”倾向,消费价格高,只适宜少数消费群体,缺乏大众喜好且适合其消费承受能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服务。二是在购物方面,大型商店夜间一般都不营业,夜市中存在的主要是档次较低的购物场所,如地摊,商品价格虽便宜,但大多数人觉得商品质量不高。由于主要的商品供应商缺位,极大限制了夜市的购物消费功能。

2. 消费项目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夜间是人们休闲的时段,夜间消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发展城市夜经济应注重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当前存在的一些消费项目还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3. 缺少特色。一是各城市夜经济的消费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二是同一城市中各夜间消费市场也缺乏自己的特色。

另外,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市民滞后的夜消费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夜经济发展。许多人还不能把夜消费特别是休闲娱乐消费看作是正常的消费行为。

二、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培养正确的夜消费意识和夜消费观念,消除社会偏见。

2. 商家应认真研究人们的夜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消费服务项目。

3. 科学合理地制定夜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同步发展低、中、高档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大众夜消费项目,如在高校集中区规划大学夜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夜间露天KTV、图书展、文艺表演、趣味演讲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鼓励学生参与。其次,可以修改工作作息制度。向北京学习,引入“错时”上下班制度,不但可以去除市民因休息不好而影响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享受夜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不但可以调动城市夜经济,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 打造夜生活特色街区。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打造文化娱乐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饮食消费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等。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市民需求,建设一些临时性夜生活服务街区。

5. 打造夜经济特色品牌。(1)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如,有的美食街区可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吃、名菜,有的可专门经营本地的特色菜肴。我们可以借鉴天津发展夜经济的方法,在就餐期间推出特色文艺演出,形成特色餐饮文艺品牌。(2)建设特色文化夜市。可以挖掘利用本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能够天天演出的实景剧目,打造特色演艺品牌。如在保定市可将保定老调、徐水舞狮、涿州皮影等打造成自己的特色演艺品牌。(3) 积极引进外地的艺术形式并经常邀请外地艺术团体到本市演出,使人们足不出市即能现场欣赏各地的优秀文艺节目。

6. 设计适合夜间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应充分挖掘本市的旅游资源,完善夜间旅游的基础设施,设计一些弘扬本市文化、突出本市特色的夜间旅游项目。

7. 加大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为发展夜经济创造良好环境。(1)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夜间营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其有利润可赚。并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适宜夜间消费的服务项目。(2)工商、城管、卫生、公安、文化、环保等政府部门要适应发展夜经济的需要,并加强市场监管,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3)增设金融服务设施。各大银行可以在繁华地段的相关夜生活场所开设自助银行、ATM机,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4)加强对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大众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市民参与夜经济创造基础条件。(5)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艳青,宗成华,赵佳娜. 石家庄“夜经济”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杨冰. “夜经济”升温有待特色助推[N]. 河北经济日报,2010-02-02.

[3]于萍. 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 改革与战略,2010(10).

[4]刘毅. “夜经济”让城市更绚丽[N]. 石家庄日报,2011-07-22.

[5]张素薇. 衡水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实现途径[J]. 中国商贸,2010(20).

[6]对河北省发展“夜经济”的几点思考[EB/OL]. http:// chinadaily. com. cn/hqgj/jryw/2011-03-30/content_2170659. html.

_______________

篇4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投资项目正在不断地扩大。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在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需要适应宏观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遵守经济发展的规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基建投资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计划性,消除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使建设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如何使造价良性地为经济服务,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热点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技术装备等优势,通过不断创新而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工程造价管理,应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运用主动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工程建设各阶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建设项日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以期实现降低成本,获得更大效益的目标,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现就如何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

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和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逐步实现由市场形成要素市场,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监督,规范流通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组织严格资源认证,发挥好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才能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全团队造价管理

全团队造价管理由于工程建设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供应商等各方之间经常由于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造成工程进展和管理上的困难,引发利益冲突,因而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也难以得到保证。全团队造价管理就是要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来推动项目完成,最终实现“多赢”。进行全团队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全团队的合作促进。它处于合作各方的中央,与任何团队成员均无经济利益关系。各团队成员按照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要求,围绕合作促进开展工程项目活动。这种管理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协商、指定一系列的造价管理合作文件,以此来规范管理活动,保证信息交换,避免和化解纠纷。管理活动的中心是适时地开展团队成员间的思想沟通与信息交换,保证全面造价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的真诚合作,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建设项目造价的全面降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三、按比例分配设计费用

我国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是按投资额的百分比计算,使得造价越高,收费也越多。这样的取费办法,难以调动设计者主动地考虑降低造价、节约投资,更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若在批准的设计限额内,将设计部门通过认真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保证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技术、优选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材料、新工艺所节约的资金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设计部门,以奖励调动设计部门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是大有潜力的,也是控制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办法。设计金额的有效控制,必然对经济适应性产生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

四、加强全面风险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全面风险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造价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

全面风险造价管理是在信息不完备理论、成本不确定性理论、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四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这四个阶段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而全面风险管理则强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发生于项目的全过程,它应该是一个连续的环状结构。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其确定性是相对的。对于影响造价的风险事件,可采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转移、风险、化解等具体方法予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造价目标,以使其满足工程项目和抵御风险的要求。

五、发挥定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一个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换言之,即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形成市场价格,实现市场交易行为。

从长远的观点看,建筑产品的价格也要由市场形成。然而,定额是确定建筑实物工程消耗量的依据,也是建筑工程标准化管理在造价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定额应当成为国家规范建筑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定额的指导作用。要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建筑市场,实现国家对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就要充分发挥定额的指导作用。

六、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按照我国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建筑行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方式非常必要。

“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是造价工程改革的第一步。这种计价方式首先将量、价分离,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工程量控制标准,权威性的建筑材料、机械、人工、建筑产品等国家指导价格,让企业在国家的指导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自主确定建筑产品价格。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三量”和“三价”进一步开放,按“指导量、市场价、竞争费”思路将“三量”由控制变为指导,把“三价”由指导价变为市场价。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实行“量、价、费市场化”。将“三量”、“三价”及取费标准全部开放,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条件,在市场竞争中确定产品价格。

总之,为使工程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调控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按照“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明确目标、认准方向、创造条件、解决难点、积极稳妥、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从工程造价、定额、价格、改革及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要提高造价人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使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篇5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事业是巨大的,中职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中职教育改变了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开始着手培养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市场经济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积极影响。以往中职教育在测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往往走的是单一化的培养路子,在课程设置上多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等基本知识,但是这种课程往往专业性强,但是实用性差,培养出来的测量人才很难适应各项建设部门的实际工作。这就使得中职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动寻求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培养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极大地推动了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变革,提高了其教学质量。

(2)市场经济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来带了一些不健康的观念。一些中职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在校期间挥霍学习的大好时光,不论是测量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不积极,应付了事,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双失”,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2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秉承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和观念,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面向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较高理论水平、过硬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的改革上,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进行新旧课程的整合,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测绘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继涌现,这些新事物给传统的测绘事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它要求中职测绘专业必须要进一步淡化专业的界限,继而拓宽专业面,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因此,中职学校在对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及工程测量等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要增加以计算机课程和地籍测量为主的拓展课程,同时,还要增加以GPS、GIS、RS为主的现代化测量课程。要充实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新旧课程的融合,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体系。其次,要在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越来越多地用到计算机技术。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等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测量软件。再次,要增加其他与测量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实际的工程测量中,除了需要用到专业的测量知识外,还需要用到各种工程制图知识、管理知识和概预算知识等。因此,要增加工程识图以及工程管理等课程作为配套课程。

2.2 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突出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特点

市场经济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空有满腹理论或者理论匮乏的“瘸腿”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以往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要拓展知识、延伸课堂,教会学生更多的操作本领。

(1)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内实习相结合。在工程测量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记忆。同时可以将各种能够携带的仪器带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检测各种仪器的性能,进行各种数据的采集演练,让他们利用掌握的测量方法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测量理论知识。

(2)采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诸如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讨论教学、探究教学等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掌握测量知识。比如在讲解测量仪器的构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测量仪器各部分构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测量仪器,强化他们的记忆。

2.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成立测量小组,加强实践训练。按照每个班的人数合理划分测量小组,人数控制在四人左右,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操作仪器的机会。

(1)校内实训。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小组测量任务。比如在一个阶段的控制测量理论教学和仪器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进行控制测量练习。每个小组要按教师的规定上交测量实践作业。

(2)校外实训。可以将实际的施工测量任务作为野外实训任务让学生完成,帮助他们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实际工作和岗位中。比如给学生布置道路测量的任务,并明确测量的要点,让学生完成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完成导线长度测量、完成水平角度测量、完成闭合导线内业计算,并完成道路中线测量、管线测量等。通过实际的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掌握实际测量方法。提高他们面对和处理实际测量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更能适应将来的工作。这种校外实训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面临的各种测量实践有相通之处,能够提高他们面对不同测量情况的适应能力。

2.4 给学生创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习条件

中职学校要积极地与建筑企业或者工程测量单位合作,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顶岗实习的条件。要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必须要让他们熟悉实际的岗位操作条件。学校可以和建筑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跟随专业的测量团队到实地进行测量。学校也可以自主联系生产任务,让学生负责村镇的地籍测绘,让他们在实际的测绘实践中得到测绘综合能力的提升。

2.5 进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考核制度的变革,将评分标准量化

篇7

十年来,涉及区域和城市的许多政策、决策都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提出相关的建议,引起城市、部委乃至国家决策层的关注而被采纳的。《中国城市经济》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地宣传报道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广大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者、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本刊迄今拥有288位城市市长顾问和42个理事会常务理事城市,使杂志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思想获取专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中国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及效益大小,离不开学会的学术影响、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学术期刊与图书相比,出版周期短,发表文章快,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理论成果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报纸相比,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更能集中、详细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讨论,也便于保存和查阅。因此,《中国城市经济》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把本刊形象的比喻为“永不落幕的学术会议”。

从1999年创刊至今,《中国城市经济》也曾面临严峻的考验。众多平面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刊物作为学会会刊,没有分文财政资金支持,没有人事编制来吸引人才,完全依靠市场运作,而资金和人才恰恰是制约发展壮大的瓶颈。在学会领导和众多城市、企业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社发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009年,对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业来说,注定不平凡。9月26日,国务院确定了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将稳步增长,文化消费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2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正在到来。事实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包括经济、文化在内软硬实力的竞争,让“把蛋糕做大以应对全球化冲击”成为不二的选择。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的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领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持续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策略来迎合城市发展。

1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讶〉玫某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 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 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篇9

二十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历届学会领导的组织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对中国城市经济应该怎么做,有很多学术交流和经验总结,也有很多理论探讨。中国国土辽阔,城市比较多,而且城市情况差异很大,有直辖市,又有中等城市,还有小城市,城市研究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既有经济范畴,又有社会范畴,还有人文范畴,所以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战线。特别是有这样一个学会来分析中国城市经济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你们的杂志报道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我通过阅读杂志,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的情况。城市发生很大变化。

去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开局非常好。党的十七大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希望学会按照中央的精神,把城市研究搞好,在原来成绩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辉煌。现在我们国家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总体上讲很有成就,发展的比较好,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去年我在江苏考察时去了昆山市,昆山市原来是小县城,现在户籍人口65万,2005年的财政收入是150亿元。当地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从起步时投入的600万,经过自我开发建设,特别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种巨变,令人鼓舞。西部的发展和中部的崛起,如果能学习借鉴东部好的经验,既合理规划又美丽优雅还不浪费资源,具体来讲,就是如何用好土地资源,在座的各位了解的都比我多,希望大家能够做得更好。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篇10

十九年来,研究会先后在常州、九江、宝鸡、温州、攀枝花、汉中、荆沙、新乡、苏州、黄山、天水、十堰、桂林召开了13次年会、8次中等城市经济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当年城市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研讨,并多次举办征文、参观考察、小型研讨会、课题研究等活动。

在桂林召开的最近的一届理事会――第五届理事会上,会议的研讨主题围绕“民营经济与商会”展开。讨论认为,会议不久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往只提出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大家认为这是在十六大基础上的很大突破和创新,这个突破必将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去和公有经济相互融合,平等竞争,才能积极参与国有股的转让与重组,形成股份制形式的混合经济。会议进一步对民营经济的现状,如何营造发展民营经济良好外部环境,商会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

在黄山举办的2004城市发展研讨会上又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融入大都市经济圈;二是市不管县后将会出现和需要应对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与会同志对“市管县”体制的改革十分关心,讨论热烈,认为“市管县”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十多年来它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和缺陷,主要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环节,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同时,“市管县”体制不但没有摆脱城市的行政羁绊,反而强化了城市的行政管理职能,这与改革的市场取向是相悖的。它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弱化城市的行政管理功能,强化经济功能,从“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不再依靠行政隶属关系,而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配置,协调城乡共同发展。

2005年9月在座谈会上,以我国第一个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中等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常州当年的改革翔实反映了我国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和成功经验,并在会上首发了汤永安的著作《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议座谈了现阶段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认为一个重要特征是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带来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座谈认为这不应归咎于改革本身,恰恰相反,是因为改革的不到位所造成的,当前改革有必要对改革的目标和重点重新加以思考。改革的目标应该从单纯的GDP经济增长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并使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的稳定。改革的重点应该从经济体制改革转为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