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篇1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自己是一名画家,但是已没有时间作画,因为有太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失,他必须尽自己之力去拯救它们。另外,他提及的两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获悉位于偏远地区的一项由年过八旬的老人传承的蜡染工艺即将消失,他不远千里赶到那里,却见老人身旁有一个小姑娘默默地学习着,问及小姑娘一些问题,小姑娘却始终一言不发,询问旁人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个日本小女孩。是日本远渡重洋将她送来中国,专门学习这门工艺的。另一件事是一位欧洲女士,在贵阳住了六年,专门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而又精美的服装,并将其运送回国,收获极丰的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不知大家听了这两件事情有何看法,但就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丢失太多传统瑰宝,而别国,却对此异常珍惜。扪心自问,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不是太过忽视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哪些思考与努力呢?放眼目前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容易陷入深、空、艰、涩的境地,此种传统教育,内容往往流于表处,如此就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如此何谈热爱,何谈传承?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思考中,我发现,如果将传统文化具象化,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此时的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变得易于接受、可爱多了。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注意力不持久。

二、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

因为小学生年龄、阅历的特点,喜欢较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若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理论性知识,他们一定会摸不着门道,不知所云。而如果就地取材,用身边的事例来启发他们,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剪纸和甲骨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形态出现,从心理上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他们看见这一件件剪纸作品,一个个的甲骨文字,就会感到非常亲近、熟悉,学习起来当然也就很有乐趣,掌握也就容易许多。

三、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

不知大家是否发觉,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他们的智力如何,他们总喜欢涂涂画画。相对于文字而已,他们似乎更喜欢图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图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而剪纸作品就是对图画的高度概括,甲骨文,恰巧就是由一张张图画演变而来的。

比如在识记“鼎”字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难,因为这个字太“大”了,此时,如果投影鼎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鼎是什么样的,它的结构如何,同学们自然很轻松的就记住了此字的结构。

四、注意力不持久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只有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才能较长时间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及时地给予他们兴奋点,不时地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篇2

第一步:了解“春节”节日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步中,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1.春节有什么来历,有哪些传说故事?

2.“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3.过年有什么习俗?

4.贴春联有什么由来?写春联有什么

讲究?

5.现在有哪些国家要过春节?

6.各地过春节有什么不一样?

7.描写春节的诗歌有哪些?

8.你会猜灯谜吗?春节的灯谜有哪些

内容?

9.调查一下现在同学们的春节是怎样

度过的?

……

第二步:学生自主选择春节文化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学生在询问他人、查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言。从吃腊八粥的习俗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使学生对春节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的分工,自由组合,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习俗基本熟悉。

学生可以通过知识介绍、图片展示、采访视频播放、调查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步:总结反思,提出倡议

传统的节日习俗,免不了带有迷信、封建等思想糟粕。还有现在将过年演变成整天走东串西,请客送礼,搓搓麻将,斗斗地主……

应该把学生引导到旅游休闲、学习文化知识等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相信通过学生们的认识提高,带动家长的认识提高,最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岂不是好事一件?

二、其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有了春节文化研究的基础,可以将其余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分下去,大胆让学生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

预备研究主题:

*清明(端午、中秋)节各有什么由来?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节日还是节气?

*描写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有哪些?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中秋节为什么又叫团圆节?

*月饼是谁发明的?

*中秋的月亮为什么特别圆?

*月亮上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第二阶段:实践行动阶段

在此研究活动中,需要关注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相关图书的查找、相关知识的搜索、相关问题的调查访问等等。对其中的操作方法应该进行及时的指导。对内容的筛选等不要过多的制约,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好的内容不一定是最佳的结果。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阶段

在班上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评价。对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预计可能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对各个节日中的不良习气进行反思,提出改良的思路和方法。

三、国外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当前,国外的一些节日,比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和母亲节等,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很高。对国外的节日进行一下专门的研究未尝不可。

第一步:预设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

*国外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有什么由来?

*中国人该不该提倡过外国节日?

*外国的节日与我们中国的节日相比,哪个好?有什么不一样?

*调查:有多少人喜欢过外国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

影响?

*怎样正确对待外国节日?

*外国人有吃粽子的习俗吗?

*外国人怎样过“年”?

*外国人怎样看待我们中国的节日?

第二步:制订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研究实践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如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和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调整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培养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三步:交流小结,展示成果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图片资料、观察日记、文艺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进行展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小课题研究项目的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不服输的劲头充分激发着他们的创造力。为了在展示课上有出色的表现,他们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动足了脑筋,使展示课不仅是成果交流课,也成了一场各显神通的创意较量。

篇3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篇4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篇5

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教育的学生在设计灵感方面有限,缺少系统化针对性的教育训练。主要是在过去接受专业教育时,院校教师一般都是运用设计的基本功--绘画,作为教育引领学生进行设计的基本理念,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设计理念形成定式思维,只停留在绘画的基础层面,完全被绘画所束缚。在毕业后,这样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工作当中,会让很多学生变得异常吃力,设计灵感极度匮乏,失去了设计师最应具备的无限创意。

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大量对艺术设计专业有价值意义的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积累了宝贵财富。但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严重缺失,相关的艺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等对人生发展有益的哲理不了解,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没有引导学生运用独特视角创新设计,导致学生在岗位中的设计作品缺乏原创性、设计性,习惯模仿、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违背了设计师的职业原则。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教育的实践

(一)合理编排专业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了解并掌握社会艺术设计的发展形势与企业的具体要求,从而合理编排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较强,但无论如何发展进步,永远都脱离不了也不能离开设计发展历史、专业的传统文化,其有效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的内在灵魂。因此,继续教育院校要推陈出新、顺应时展,为培养现代优秀设计人才,将传统文化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内容,作为课程参考的重要依据,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领悟中国精神,意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专业的重要性。继续教育要增设相关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可以设置“带你走进传统世界”、“感悟儒家文化”、“民族特色艺术”等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更多历史艺术元素,有助于职业发展。

(二)采取有效教学方式

由于?^续教育面向的群体来自于社会成人,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相应做出调整,要运用成熟、有建设性的思维模式与理念,多在课堂中抛出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奠定好基础后,将问题教给学生互相合作解决,运用这样带动、引领、启迪的方式,促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要以朋友交谈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地讨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及对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个人独特见解,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与认知。此外,可以组织相关的知识主题讲座,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将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设计大师的发展背景以及艺术作品、设计理念等内容,深入研究探讨,然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比较,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中各时期的知识及事件,全面掌握了传统文化,开启了学生全新广阔的设计大门。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

篇6

当前工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97-02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就像平静湖面上的一道涟漪,它如一剂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提高参与的趣味性

轻松愉悦的活动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实验教材开拓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每一册都安排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社会调查、办各种小报、诗歌朗诵、演课本剧,故事会、调查访问等。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上,根据语文教材资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尽量把学生的自主性突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如第五册的《我的课余生活》实践活动,我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各种形式进行汇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有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有的以手抄报的形式,有的以表演的形式,还有的通过图片讲故事的形式,不管是哪种方式,我都充分肯定他们,并鼓励每位同学,只要他们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就行。

二、整合语文教材资源,突出活动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小型的实践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第六册第五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学习,我们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1)用三天的时间来观察父母的活动情况,并写观察日记。(2)请你当一天的家,亲身感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3)通过采访父母长辈等亲戚朋友,从侧面了解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或父母对长辈付出的爱,并做好记录。(4)对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5)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理话。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就把习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进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依据学生生活实际,重视活动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容忽视的丰厚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第五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知道多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孩子们先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知多少”活动。我先把活动的要求通过校园网平台告诉家长,取得家长配合,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接着再进行“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学生带上剪纸、对联等实物以及一些照片和关于传统文化的小资料到学校来,课上,我先请孩子们说说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简单介绍后,我再出示关于“年”来历的一段故事视频,然后我告诉孩子们大部分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好的传说,平时要多读、多看、多问,那样,才能真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最后让孩子们运用各种喜爱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或现场制作,或展示对联,或讲故事……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展示,加深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活动中我充分肯定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介绍喜欢的传统文化小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一些生字词,掌握了一些典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合作。同时还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了解生活,使活动落到实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篇8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篇9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找准课程整合关节点,

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通过找到多个整合的关节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各个年级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培养学生做“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学校分学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主要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点之经典诵读

充分挖掘语文国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编写国学读本校本教材系列,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成语典故》,四年级古诗词,五年级《论语》选读,六年级《孟子》《大学》《中庸》选读。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整合点之数学文化

学校数学教师开发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拼玩七巧板、创作剪纸、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领略算盘魅力、走进数学古代名著、挑战数学古题。学生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方式了解数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前人的智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整合点之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重要又富有代表性。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中华美食课,和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绘制重庆美食地图,学做饺子、汤圆、馄饨等传统美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教委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辅助活动,体育、艺术、科技、手工和书法每周各一节。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课表,创生了葫芦丝、国画、武术、围棋、书法这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整合点之艺术课程辅助活动

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艺术课程辅助活动选取了葫芦丝和国画作为切入口。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感知民乐的表现力。二、四、六年级,则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葫芦丝,会画国画。

整合点之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体育辅助活动静动结合,围棋和武术单、双周交替进行。学生学习棋史、棋品、棋道,体验“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培养勤学苦练、自律守规的民族武德。

整合点之书法课程辅助活动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和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技巧,三至六年级学习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学生稳步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学校构建了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对传统节日文化和公民知识及礼仪的了解,并在广泛的公民行动中践行“公民素养教育”。

整合点之传统节日课程

学校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精选“春节”“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这六个富有文化蕴涵的传统节日,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活动,3年一个周期,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主动传承民族美德。

整合点之修身课程

学校创生了校本课程――修身,一周一课时。该课程脱胎于传统蒙学教育的“洒扫应对”,同时也融入现代文明礼仪,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修身课选取了“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六个主题,学年落实一个重点,积极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化育功能。

篇10

近年来,我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有规划、有措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了一系列有益地探索。下面我将从主题建构现实背景、主题分解策略、课堂实践活动片段展示、课程实施效果和总结等方面来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二、主题建构现实背景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主题设计应该强调因地制宜,发掘各种课程资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这更坚定了我校立足于湘西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研究性学习主题的信念。

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建构主题时往往出现大而无当、无从下手的情况,根据这种情况我校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利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 建构高中研究性学习主题》。

全校围绕这个核心课题,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出发,开展了系列的校本课程建设活动。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子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向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集中,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更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兴奋度,促使其更好的制定计划、完成课题、最后结题成册。

三、主题分解策略

教育实践证明,“方案的设定”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高效的方案计划是活动成功的保障;反之,目的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地计划对主题活动来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在确立主题后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分解,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计划方案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综合实践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技巧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这里以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为例。高脚竞速是苗族孩子们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也是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当学生面对“湘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支系庞大的主题一筹莫展时,教师适时指出传统体育高脚竞速这一学生认知度高,相对也较容易分解制定计划的方向,学生立刻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状态。快速准确的将“湘西民族传统文化”分解为生活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文化、节日文化……再选择传承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细分,尝试着制定传统体育高脚竞速的研究性活动方案。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结合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了自主分解大课题。这里给大家展示学生分解“苗族传统文化”片段(插入学生分解课题视频),可见学生已经学会选择身边熟悉的传统内容进行研究方案制定,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四、课堂实践活动片段展示:

课题一: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将调查了解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引入课堂,在重点课题的建构下开设了以《湘西民族传统文化调查》为子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具体分为3个课程,每课程1-2个课时。

课程一:《绘制吉首地区自然风景地图册》

我所任教的高167班是一个美术特长班,学生对绘画的热情和扎实基础是别班学生不能比拟的。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请住在同一个区域的同学组成神秘绘画小组,我们来看看谁能不用语言和文字,通过一幅画图让别的小组成员猜出你住在哪一区?”因为住在一起的同学常结伴回家,所以他们很快分好小组,也很兴奋。紧接着,老师又提示到“想想怎样才能用图画直观来演示一个地域呢?”有的孩子提出“画房子?”、“画道路?”、“把地名图画化?”……这时老师并不需参与评价,只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画成图形即可、在展示图片时学生发现当地特有的自然风景的描绘是最能让人眼前一亮迅速联想到地域范围的,于是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直观且形象的展示吉首地区区域风貌?”

这样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之下,《绘制吉首地区自然风景地图册》这一课程主题就被提上议程了。

经过与学生们的热烈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学生把问题归为以下几类“地图的作用”、“地图的最佳表现形式”、“如何精确合理的分配地图布局”、“如何选取当地特有的自然风景入册”……

确定了主题之后,就必须科学地构建活动小组。我们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整合各组资源优势,最终成型的吉首地区自然风景地图册以其独特的视角、精确地表现形式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肯定。

课程二:《“吉首地区我最喜爱的人文景观”问卷调查活动》

课程三:《湘西州博物馆资料汇编》

这一系列的主题课程开展最终实现了:培养学生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目标。

五、课程实施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兴趣的去研究问题,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在建构高中研究性学习主题时,由于有效地引入了湘西民族传统文化,学生的兴趣稳定,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环境又让他们有归属感,使得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体现都贯穿于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在课题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学校以“校园活动节”为校园活动平台。学生将课堂实施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汇编,设计完成了一系列主题板报。还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并高兴的进行了成果汇报演出。最后教师也以“反省自身 交流分享”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