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问题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整体原则
在研究造型的法则中首先必须注重整体。形体整体性是造型从认识到表现的基本原则,即反映与素描教学的开始,也反映于最后完成,可说是造型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在素描训练中整体造型的要求必须贯彻始终。把握整体是属于揭示本质的手段之一,人们认识方法上存在的片面性与局部概念不属于意识的理性范畴,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反映了思维的局限,成为造型上一个比较顽固的障碍。正确的表现始于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促使学生明确把握住形体的整体性必须从对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明确认识开始。整体观念建立在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飞跃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形体分析比较,对于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通过反复的认识默想以洞察其规律直到融会贯通。当学生对于形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作到主动、胸中有数,才有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形体。任何一种素描习作如果不能使人在第一印象中突出地感觉整体的吸引力就意味着这幅作品已经基本失败。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先天带来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些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还没有确定好静物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细节描绘,这样就出现了画的是只有明暗阴影部分,无法将立体描绘与平面描绘去作比较,只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描绘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以立体去比较立体,从形态大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去进行细部的刻画。通过周而复始多次循环以逐渐达到完整。重要的是在比较着画细部结构时,一刻也不要脱离形体的结构大关系。在画局部色调小关系时,一刻也不要脱离色调的大关系。要懂得在素描塑造过程中,各个部分在同时比较中去发展充实的重要性。
二、完整性
素描作业的完整性意味着造型的目的和表现手法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单以表面上描绘的周到为标准。学生习作的完整表现在对描绘的内容已经理解并能将这一理解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素描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件思考的工作,在中职学校学生的习作上经常出现由于随意性产生的逻辑混乱,随意性往往由构图章法的不严格开始。因而完整性要求从构图开始一直到塑造的最后完成,应该显示出处理的完整性。素描习作完整性的要求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关,也是检验学生对画面整体控制能力的标志之一。
三、形神关系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一个美学原则。正因为形神关系在造型问题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素描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关系作为重要课题提出。在学画伊始就需要使学生理解静物造型上神形相互依存的辩证法,以防止求形失神、止于形似的偏向,而这种偏向往往又是片面追求物理产生造型僵化的重要原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准备掌握形体的结构法则,表达出形体物质属性,如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当然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想表达的意思亦无法体现。在具体的训练中要注意长短作业的互相配合,不能顾此失彼,片面强调于某一个方面。中期、长期作业对于掌握坚实深入的造型技巧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训练方式。长期作业的静物素描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重形似而忽视神似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习作经常产生的弊端。画一幅静物,主要是刻画物体、背景和环境则根据表现物体的需要或从简或概括地画,不应把物体和背景同等对待;另一方面,物体中也要有主次、前后之分,要抓住主要的物体重点刻画。相对长期作业而言,短期作业和速写是锻炼敏锐感觉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对于对象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对象形神关系的理解。实践证明善于画速写的学生其长期作业的造型往往比较生动、感觉比较新鲜。正确处理任务绘画中形神关系是造型领域里一项高难度的课题,与画者全面修养和敏锐感觉有关。
四、分析与综合
素描就其特征来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但与油画和其他色彩绘画比较,更多属于思维的性质,感觉仅仅是理解的前导。调配色彩需要更多的激情和新鲜的感觉,因为塑造问题已经在素描中解决了,在素描造型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将形体的塑造建立在形体逻辑上,形体逻辑体现于形体各个部分的联结组合关系中,不同形体的外观形态由不同物体内部结构关系所支配。静物、石膏模型结构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把握,中职学校学生通过静物与石膏模型写生学习到形体分析综合的初步方法。
五、结语
总之,素描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美术的基础环节。因此,在素描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在“就画论画”的层面上,而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素描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从而达到素描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参考文献: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高职化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由于化学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发挥基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化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大量存在,如此对基础化学教学的定位模糊,以致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化学自身应用的重视。
2.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
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从目前高职教材总的情况看,高职化学教材内容陈旧还普遍存在,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的尝试和改革,弥补了化学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但在教材设计理念上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的束缚,其知识构建体系仍然以学术性为主,不利于现代化学教学的发展。
3.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瓶颈。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上看,高职招收的多为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弱,不利于基础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不理解,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于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因此招收的学生中有思想、学习好、接受能力强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索质较差,造成了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4.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也使得高职教学基础化学教学陷入困境。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的考核方式上看,当前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内容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水平,在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
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将开放式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问题解答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促进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2.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
优化高职化学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无论是对化学体系的优化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因此,高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应注重体现技能培养、淡化理论,真正落实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培养人才目标,应以专业需要为主线,实训教材为主体,实训技能为目标,实训理论教材一体化。
3.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
强化高职学生化学教学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至关重要。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方面,可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方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来,化学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
4.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还应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力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目标对象,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对于考核方法的完善,应建设技能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为辅的考核体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其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而内容的设计又是由教师对本课的理解即教师的关于本课的教学理念决定的。从教学理念讲,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应该强调一个区别,一个联系。一个区别指与外语学院开设的国别文学课相区别。外语学院开设的诸如英语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日语文学(日本文学)等,是把外国文学作为学生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资料,在教学中以语言解读为主,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是把外国文学当作文学研究的资料和部分,正像以中国文学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因为这种区别,文学院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有整体视角,史的意识,要把作家作品放在纵(史的发展)横(同时代)构成的坐标系上加以解读。教师可以以作品为主,甚至可以以俄国形式主义或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解读作品,但这种解读不能以语言理解为目的(语言理解是手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外语学院的教师越来越试图摆脱语言解读而表现出较强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能力,正如文学院的教师越来越具备较强的语言解读能力。然而,外语学院教师面对本科生的教学,毕竟与面对研究生的教学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有所不同,文学院的教师也只能是具备一门或两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要教授的却是由诸种语言构成的多国多民族的世界文学。
当面对由诸种语言构成的世界文学并且是以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时,教师能否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故事所孕育、传达的“意味”(艺术激起的审美情感以及诸如价值观、思想意识、文化倾向、社会趣味等)和如何体会、理解这种“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强调一个区别相关,强调一个联系指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系。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是两门课,有各自的理论范畴、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有人强调两者的相同相通而忽略两者的差别从而主张将两者合并[1],笔者以为不妥。篇幅所限,在此存而不论。但文学院的外国文学,以从异质语言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这就内在地使外国文学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不是简单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各科研究和教学都可以运用的方法),而是以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当强调了这种区别、这种联系,不难看出,外国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了解异质文学和异质文化,从而更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的必然途径,20世纪以来,这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这学生进行,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发现教学问题并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善于全面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初中物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出之前,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致使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次,教师没有一套固定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大多说教师只是根据课本或备课内容将知识读给学生听,这样的过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由此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言而喻。
再次,课堂教学形式太过单一,没能很好地将物理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单调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课开展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实验课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出现。
最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能做到全面的利用,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从素质教育的出现,我们已经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一直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缓慢发展的。因此,真正让学生从被动的环境中走出来,还需要教师观念的彻底改变,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例如,在进行电路学习时,对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状况,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自己向学生演示,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亲自操作,并在结束后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单独将电流表接到电源两端?”等比较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在单纯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注意到的。很显然,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2.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魅力
初中物理课每一节课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固定的45分钟,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教学方法足够灵活,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物理课来说本身就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像探究法、演绎法和实验法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笔者曾在带领学生学习内能与做功的相互转化中,通过演示喷壶喷水的过程,让学生探讨并分析其中功与能之间的转化情况。这一教学过程直接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中去,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同时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谐。
3.将小实验植入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除了必要的实验课外,将一些小而有益的实验课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古代计时工具时,在讲解了古代时钟的一般运行原理后,我便根据人数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让学生自制计时工具,其中一组学生应用滴水计时的方式,先记下十分钟滴下的水量,然后根据滴下水量的多少进行计时。另外,还有小组提出了燃烧棉线计时的方案。这些实验与探讨过程都能相应的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善于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及技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黑板向学生传递信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能替代黑板的传统位置,还能简化教师的备课过程。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呈现给学生一个新的窗口,更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堂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提高课堂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教学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都是紧密围绕着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这一核心进行的。希望同为物理教师的我们都能积极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引言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优美的旋律能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钢琴则是学习音乐最常见的乐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钢琴教学也在中职学校逐渐普及,使钢琴课变成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学习钢琴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钢琴教学是很需要受到教师、学校的重视。
一、中职钢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忽视了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学习好主课,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管”、“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等这一系列陈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思想根深固蒂,中职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钢琴教学上,对钢琴教学并不上心,忽视了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2.学生基础薄弱、基础较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及小学阶段没怎么太过于注重学习钢琴,在学生的意识里钢琴课程不是主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学习成绩好跟名列前茅就好了。所以这种潜意识的认知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学习钢琴的重视感,有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3.教学方式千人一面
一般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关系,导致钢琴教学在中职学校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而且钢琴教学课时普遍来说少之又少,甚至在高年级时期经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和化学等奇特主课所替代,学生就更没什么机会去接触钢琴了。
4.忽视了素质培养
部分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手指技能和演奏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将文化素质培养贯穿在专业教学与实际生活中。对学生钢琴学习目标和联系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也是在中职学校出现最多的现象,教师们也存在着一种功利倾向的心理。
二、改进中职钢琴教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和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职钢琴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秉持情理交融的教学态度,要记住学生才是钢琴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带领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导者,陈旧的教学观念会束缚人的思想发展,是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势在必得的事,也是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不断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2.改变教学方式,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陈旧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了,虽然这些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心理思想扎根营,但为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个良好的、热闹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快乐的进行钢琴学习。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接触钢琴,对于乐谱、指法等方面不懂的,教师要手把手教会每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对钢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有些学生钢琴基础较差,导致不敢弹钢琴也不敢开口唱,长期下来会有自卑的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弹自唱的习惯,对学僧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根据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教学
职业教学是社会就业教育中的一种。作为专门给中职学生开设的课程,中职钢琴课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就业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了解学生之前掌握的钢琴知识有多少,还有学生在学习钢琴中遇到的困境,了解的愈多就能够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熟练的掌握学习钢琴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结语
终上所述,钢琴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不足,这需要教师和学校尽心尽力去改进这些问题,教师要学会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了解科学的正确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变成合格的专业人才,回报社会。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有着他对音乐独特的认识:“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震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会有快乐”。音乐无处不在,一直生活在我们生命当中。音乐是门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激励人们奋斗努力,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听觉上的玄妙。钢琴作为音乐的媒介,钢琴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课程,可以传扬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妍. 中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174-175.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实。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课程设置讲求面面俱到,一些本应该细分、深化的课程都是点到为止。同时实践教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尚未真正树立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都呈现不稳定状态,随意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操作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三)校方与实习基地存在较大的目的差距
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
(四)学生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很难实现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五)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缺乏酒店行业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不足,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资格,不通晓教育的规律,也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六)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评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解决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改变院校与企业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高校应该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传统作风,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增加校外实践教学的频度和深度,将校内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即达到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限制了必然约束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的任务在学校。这个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应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课程定位是一门课程开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一直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不同院校之间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一,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在高职院校中只是一种“陪衬”,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仅保证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基础课程的开设,语文课则是象征性的。这样定位上的模糊,让整个语文教学和科研都处于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多数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比较低落,随之带来的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并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所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其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2、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和资源匮乏
课时量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一般来说,学校都是依据课程的重要性来安排课时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明显受到了轻视。多数学校中,语文课都是以选修形式出现的,这就从客观上让学生对语文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更不用说少数的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了。从短期来看,学校好像是节约了部分人力和物力资源,似乎整个教学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但是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没有了语文教学,注定是存在缺失的。而且语文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储备也不容乐观。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本科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并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语文是一门阅读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相关文学类书籍的储备也不丰富。
3、学生忽视语文课程
从大学生的共性上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将语文视为了一种考试工具,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反感这门课程,认为其枯燥和乏味,学习语文就是浪费时间,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来看。高职院校以理工科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倾向。相比之下,他们对各类实用知识更加感兴趣,没有认识到语文对他们综合素质提升的巨大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1、精准定位语文课程
课程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定位,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人文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语文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丰富性、广博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人文素质和人格培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文素质已经是一种现代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而且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指语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距离一般标准尚且有着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特征很强的学科,不但能够为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2、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前文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和灵活的课程体系。所以课程体系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结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是必修,既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为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继而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测试,测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意在表明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测试结果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次是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一些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而准备的。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会有很多学生为语文丰厚的魅力所吸引,继而产生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则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欲望。具体来说,选修课的学习内容是必修课内容的细分,可以划分为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多个具体的方向,学习可以凭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为他们终身喜欢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部门还应该和学校各类活动的组织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在校园中多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如最近央视热播的“汉字书写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在活动形式上较为简单,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认识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冷遇,和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都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旧模式、旧方法,学生被视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从谈起,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变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自愿的学习语文。如对话式教学法,这是一种近年来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语文教学,因为文学欣赏和创作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够使思路得到开阔,理解获得加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表达,都会得到教师和其它同学的充分关注,都会得到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喜悦中进行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1.教材应用相对刻板。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以教材内容作为基础,然而教材并不是高中英语学习的唯一依靠,教师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框架来参考。现阶段,大量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将教学重点放到考点上,其目标在于提升高中生的考试能力,还有部分教师完全根据教材教学进行授课,不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扩充,死板教学,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2.忽视情感教育。目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忽视了情感教育,偏重高中英语基础性理论知识教学,忽略情感价值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层面的认知不足,对于相关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不能够清楚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英语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状态下,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差,难以从根本上学好英语。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英?Z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高中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1.发挥英语教材作用。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材的利用,但是也不能够将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现阶段,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新颖,而且文章题材也比较贴近英美生活,其语言内容较为丰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逐渐增多,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应用教材语言技能,尤其是要在情感层面以及跨文化交际层面对学生实施大力引导,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化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2.重视互动性教学。从表面上来看,高中英语的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实质上,两者既独立又联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发散性思维,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而教师作为教学者,应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启发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研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相对较多,且知识的覆盖面也相对较广,相关的知识体系比较枯燥,从而使高中生很难培养学习兴趣。然而,新课标要求大力培养高中生在听说学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学会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闪光点,就学习方法开展班级讨论,使学习优秀者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在教师为先导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强化互动性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establishment,isreferstomathematicsteachingpresentstothecoursecontentusesthespecificmethod,achievesstimulatesthestudenttoassociate,theimaginationonowninitiative,positivelythethoughtthatobtainssomekindandthenewstudycontentrelatedimageorthethoughtachievement;Orcausesthestudenttohavesomekindofemotionexperience.Theconstructionprinciplebelievedthatthestudyistheknowledgeacquisitionprocess,theknowledgeisnotteachesthroughtheteacherobtains,butisthelearnerundercertainsituation,withtheaidofotherperson’shelp,usestheessentialstudymaterial,obtainsthroughthemeaningfulconstructionway.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