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5: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与工业能源的需求相类似,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区域间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工业的节能潜力,为其转型提供理论以及实证依托。余晓泓、张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唐玲、杨正林(2009)首先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几种常用衡量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提升空间;工业能源效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转型特征,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屈小娥(2011)以中国省际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效率评价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全国30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可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研究了影响工业能源效率的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份工业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工业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节能潜力和节能规模较大,其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对于全国能源效率及节能力度有较强的拉动力。王海宁、陈媛媛(2010)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综合性研究
我国政府对节能、再生能源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巨大的节能潜力,庞大的节能市场,显示出节能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自XXXX年以来,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投资热的带动下,我国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煤炭告急,原油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电荒开始蔓延,20余个省市相继进入拉闸限电的行列。【政府商务考察邀请函范文。日趋紧迫的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资源浪费,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翻了一番,超过了13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则十分贫乏。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在各类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首选途径。已实施的节能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项目涉及楼宇空调系统改造、工业锅炉改造、废气及余热利用、电机拖动系统改造等。所有项目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平均投资回报率约30%,具有推广价值。
为了借鉴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国台湾省的发展经验,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迅速发展,由台湾青年创业协会主办,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组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1天的交流研讨活动。
一、领队:中心相关人员带队。
二、拟邀嘉宾:节能行业、再生资源协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
三、时间地点:第一期:每月15日、第二期:每月25日出团
报到地点:深圳市
四、考察内容:
1.拜访台湾绿基会节能中心,并与有关人士座谈。
2.拜访台湾大学,并参加由著名教授主讲的再生能源领域未来形势讲座。
3.考察参观台中工业区、CBD及CBD以外的次中心区等。
4.参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再生能源企业等
五、收费标准:
每人收取人民币8800元,含考察费、入台证、往返机票、机场税、食宿费、全程安排四星级或以上酒店等。
六、要求:
1、凡被邀请单位即日起报名,本次考察团限20人,额满为止。
2、所需手续:个人护照、身份证复印件二份、白底2寸正面免冠彩照8张、赴台考察申请书、带单位名称台头的手写体在职证明及单位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一份。
七、汇款方式:(指定帐号)
户名: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联系办法:
1、地址:______________
2、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考察邀请函经典模板【二】
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
由于我方项目的需求,特邀请贵公司专业顾问人员对我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届时将与贵公司商议双方合作事宜。
考察日期:
考察人数:
考察内容:
所有考察费用由我方负担,考察人员的住宿条件将不低于三星级酒店的标准。
我方联系人:
联系方式:
请贵方予以确认并回复。
【摘 要】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电机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微电机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微电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微电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高效节能化、机电一体化、直流无刷化已成为微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电机;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Micro-motor
NIU Xue-feng1 NIU Dong-mei2 ZHU Shu-jie2
(1.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2. The China Shipbuilding East Ika Industry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motor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micro 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icro-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were pointed out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mechatronics, brushless DC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motor technology.
【Key words】Micro-motor; Application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
基金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与gps的盲人导航关键问题研究”(14JK1669)。
作者简介:牛学锋(1973-),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微电机的研发与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微电机伴随着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家庭现代化的进行正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作为这些领域支撑技术和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执行元件和动力元件,现代微电机已发展为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其研发思路也由零件级产品上升到系统级层面。这不仅对现代微电机的设计、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微电机技术,结合国家政策方向,分析我国微电机研制、生产及应用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找出后续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微电机的应用现状
1.1 微电机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应用
微电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分布情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微电机使用量占总量的23%。[1]家用电器用微电机作为我国微电机研发制造业中的主导产品,其种类众多,生产应用数量庞大。应用到的主要家电产品有空调、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跑步机、吸尘器、抽油烟机、洗碗机、豆浆机、榨汁机、电动牙刷、电吹风、厨房废物处理器、搅拌器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空调产量为8840.29万台,同比增长16.31%;冰箱产量为5051.75万台,同比增长0.71%;冷柜产量为1026.85万台,同比增长1.39%;洗衣机产量3276.80万台,同比下降3.59%。[2]可以看出,家电行业和企业在全球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不断扩大。同时,新兴家电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也正大量进入家庭使用。家用电器在城市家庭的使用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其在农村市场的使用也正在快速拓展,家用电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促使配套用微电机的同步增长。
1.2 微电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家庭用汽车的普及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汽车用微电机产业的发展。微电机是汽车上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分布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三大部位及附件中,在电动汽车结构中电机还作为动力系统核心部件。现在的汽车车窗、门锁、后视镜等系统,都使用电机驱动。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微电机也在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车载通信系统等方向得到应用。据统计,每辆经济型汽车配备30台以上微电机,高级轿车至少配备60台以上微电机,豪华型轿车配备近百台小微电机,汽车用微电机占总需求量的26%左右。据工信部2014年全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372.29万辆,同比增长7.3%,销售汽车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3]以每辆车平均配备40台微电机计,估计对微电机的需求量达到数十亿台以上。另考虑汽车的二级维修市场,还有约三成微电机等零部件的需求。
1.3 微电机在医疗设备、保健器材领域的应用
医疗设备、保健器材用微电机是微特电机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和家用的医疗及保健康复器材需要量迅速增长,与其配套的微特电机数量和品种也随着快速增长。尤其是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慢性疾病、残疾障碍及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治疗、康复,对器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促使医疗产业、康复保健产业加速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具体应用涉及到人体疾病治疗、康复、检查、记录、监视、分析、整形美容等所使用的系统、设备、仪器、刀针及辅助设备。如核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全方位内窥镜、电动离心机、电动吸引器、电动轮椅、电动摇床、牙钻机等。由于医用领域的特殊性,要求微电机具有微型化、低噪声、运行平稳、可靠性高的特点。
1.4 微电机在各类机械设备、机器人、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
工业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微电机技术的现代化进步发展。在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微电机在军事、民用的各种现代化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火炮控制、导弹制导、飞机自动驾驶、数控机床、无梭织机控制、工业缝纫机控制、遥测遥控等领域都大量使用了各种微电机。在实际应用中,微电机也由过去简单的起动控制、提供动力的目的,发展到对其速度、位置、转矩等的精确控制,特别是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方面,几乎都采用了电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该类微电机品种繁多,技术含量高,系统综合程度高,不少是电机组件,按使用属性分为信号类微电机、驱动执行类微电机和机电组件一体化系统。
2 微电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微电机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缺乏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微电机生产大国,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类微电机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不管从电机可靠性还是性能指标仍有较大差距,其整体水平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4]工业用微型直流电机,国外可以做到寿命2000小时以上,而我国平均是1000小时,主要问题是电机结构工艺的不合理性及电刷材料等问题。国外无刷直流电机的效率可以做到80%以上,我国一般生产厂家只能达到60%~70%左右。步进电动机国外早已发展高性能的混合式结构,我国的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在90年代才开始发展。在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电动机方面,如无刷直流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直线电机等方面差距更大一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技术落后、投入不足和人才相对短缺造成的。
产量大而技术含量低是在中国微电机产业的基本状况,大量企业缺乏独立开发能力,基本以仿制为主,整个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理想,缺乏创新。
2.2 行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布局不合理
从我国微电机发展的综合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江浙沪长三角和京津渤海三角等三个微电机产业带,以及福建、山东、四川等热点地区。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微电机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电机工业总产值的7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到30%。这一现状的形成受政策、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地影响。由于微电机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行业门槛较低,因此,容易出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现象,重复建设严重。而与此同时,不少新型微电机产品尚属空白,技术提升缓慢。
2.3 市场调研度不够,缺乏与相配套行业的互动沟通
在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离不开与其紧密结合的市场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微电机的研发与生产者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够,未及时领略到其应用领域需求的快速变化,缺乏对新产品的开发,只注重自身的效益与发展,从而造成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无市场需求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外在需要的影响和对科研、开发和生产的拉动作用。
3 微电机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我国微电机行业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差距,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3.1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型微电机
高效节能是微电机总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机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60%。微电机使用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巨大。因此,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被列为我国“十二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电机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各项举措的积极推行及高效节能电机补贴政策的逐步落实,电机节能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工信部表示,2015年将落实专项资金补贴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为了实现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微电机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结构、使用新材料。同时要从电机驱动角度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电机控制和驱动系统结构,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
3.2 微电机与减速器一体化设计
微电机一般为高速电机,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往往需要与一套减速机构相结合,经过减速后,方可使用。而减速机构与电机的转接往往增加了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可靠性,还降低系统效率和控制精度。有时受安装空间的影响,要求体积要尽量减小,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并提高可靠性,国外研发人员进行了微电机与减速器的一体化设计,主要进行了微电机与行星齿轮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滚珠丝杠减速器一体化设计、微电机与蜗轮蜗杆减速器一体化设计。这些设计均做出了样机,并进行了性能测试,但发现这样的改进后,整个电机系统的频带过低,响应跟不上,设计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国内尚未见到有相关的研发设计资料。
3.3 微电机的无刷化、微型化、永磁化发展
为降低微电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电磁兼容性能和电机可靠性,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各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发展各种无刷电机。但是,由于无刷电机所涉及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掌握相关电机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稀土材料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目前国内市场大功率无刷电机产品还是比较少见,电子产品日益微型化的需要要求微电机向小型化、扁平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随着微电机向微薄轻型化、无刷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永磁材料在微电机中的普遍应用已是必然趋势。
3.4 发展微电机新型测试技术
随着微电机不断的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建模、仿真、优化设计的正确性、有效性,需要微机械性能评测技术加以评价。由于微电机的重要零部件十分微小,产生的运动、位移微乎其微,无法用传统的测试方法测得相应指标。因此,必须开发微机械量传感测量技术,以适应新的测试需求。
4 结论
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微电机行业,其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正确认识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找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微电机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由微电机生产大国变为微电机技术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微电机行业发展市场容量分析[OL].chyxx.com,2014,4:24.
[2]2014上半年空调产量增长继续领跑白电[OL].whomea.hc360.com,2014,9:2.
[3]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Z].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1):23.
[4]中国微电机行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规划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OL].qqfx.cpm.cn,2012,4.
Abstract: 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mpor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is vital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一、建筑节能技术的分析 能源问题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而建筑节能则是其中重要的影响面。建筑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它是建设节能型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措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积极的应用各项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对建筑节能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经过了多年的经验总结,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节能框架体系。对于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我国主要采用的节能措施有:对于一些新建的建筑,必须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行业标准,对于节能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要严格执行;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新建建筑能达到节能标准的约占90 %左右,在建筑施工阶段的节能要求达标比例占到了80 %以上。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主要是针对一些老式居民建筑和已有的公共建筑进行的,例如对于我国北方众多城市的居民建筑进行供热节能改造,对于政府办公建筑和老式公用建筑的节能改造等等。此外,农村的建筑节能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开发和推广。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应从我国的环境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采取不同的建筑节能措施,积极的推行各项建筑节能新技术,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方面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的发展。
二、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管理1、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优化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后汇总,修改定稿;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3、技术文件管理措施(1)变更文件管理。工程变更作为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后果也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施工效益的高低。工程变更与否主要应参考是否对工程进展有利。是否可以节约成本,是否可以增加施工利润,是否损害其他方利益,是否会使工程受阻等因素。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强度、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
(2)竣工文件管理。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和建设项目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录音、录象等,是建筑建设项目的真实记录,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养护和破损后修复的依据。真正工作的技术难点在资料的搜集上,因为问题总是出现在组卷时和移交时,组卷时东拼西凑,移交时才发现类似于同一工作实体的各种资料日期前后不一、填写内容与规范要求自相矛盾的现象。 有效的竣工文件管理,必须做到:把握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对工程数量的增减,做到心中有数,不要遗漏任何相关技术项;详细检查实验资料,因其建筑施工环节紧密相连,加上同一实体各种资料日期对不上,后期整改的难度可以想象。这就需要在填写资料时认真、及时、准确、符合规范,特别是实验人员要监督把握。
(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减弱
2010年,我国经济基本走出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GDP增速虽然低于“十一五”前期的2006年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12.7%、14.2%),但超过两位数,高达10.3%,高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2008年和2009年的增速(分别为9.6%、9.1%)。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然是带动国民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二产业受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其后续影响,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高达55.1%,是“十一五”时期最高的一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减弱。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连续3年下降,2010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4%,比“十一五”最高的2007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
(二)工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达15.7%,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最高速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连续2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的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工业恢复快速增长良好态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国家通过控制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治理,六大高耗能行业③的投资和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恢复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东软、迈瑞、无锡尚德、保定英利、华锐风电等企业成为带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三)第三产业增速相对有所放缓,但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金融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高达12%)、房地产业(2009年该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12.6%)等重点行业由于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原因而出现增速放缓④,第三产业增速相比2009年继续放缓。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如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等发展迅速,促进了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同比增长14.6%,比GDP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快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软件产业2010年1―8月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286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设计业1―8月同比增长71.1%;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7%和37.4%。
(四)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良好成绩:农业连续增产,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产。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0928亿斤,比2009年增产300多亿斤,连续4年越过万亿斤大关。在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油料基本持平、棉花有所减产、糖料稳中有升、蔬菜产销两旺、畜牧养殖稳步发展,全年农产品供需继续实现基本平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定,过度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业投资
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⑤。在消费需求日益发挥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的同时,投资需求继续成为主要拉动力量。2010年的投资需求有两大特征:一是政府政策性引导投资明显。我国政府直接投资已经比较少⑥,但政府为了追求GDP,通过人为压低投资成本(如压低土地成本、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来促进投资快速增长。二是房地产业投资在投资中比重上升。201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投资增速高达34.7%,而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25.4%,房地产投资占投资中比重上升,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特征明显。而房地产业由于销售价格猛涨使得国家对其加强调控,未来房地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将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出现波动。
(二)工业领域结构性和体制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十一五”以来,“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部需求急剧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国家4万亿元投资虽然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强大的投资动力和巨额的货币信贷,使部分产业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出现“逆向调整”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如钢铁行业,受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等短期性需求的影响,列入淘汰目录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复燃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2010年的产能过剩问题相比前几年仍然突出。和产能过剩问题相随的是,落后产能问题严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重复建设任务艰巨。⑦
(三)服务业整体质量仍然不高,结构不合理,需要加快服务创新和结构调整
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仍然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服务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电信、铁路、航空等垄断性行业供给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旅游业等服务产品受到投诉较多。二是服务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过剩。传统服务如传统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等明显供过于求,而新兴服务如通讯增值服务、科技服务、法律及咨询服务、信息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等供给不足,传统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发展滞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供求矛盾突出。三是服务业投入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除了房地产业投资旺盛外,服务业其他行业的投资增长缓慢。
(四)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突出
2010年,极端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农业灾害多发重发等因素给农业造成的灾害损失比较严重,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受流动性过剩、气候异常、投机因素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大蒜、生姜、绿豆等“菜篮子”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逐步加快的态势,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农产品价格上涨,若处理不当,可能进一步引发工业品价格上涨,诱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2011年产业发展趋势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产业发展将受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技术创新动力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大背景和出口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有所减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竞争压力加大等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国民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有所加强
当前我国仍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交织推进时期,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投资需求虽然减弱但仍然强劲,外需也将继续有所增长,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保持稳定,但工业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受我国工业继续较快增长的需求影响,生产业继续保持强劲需求,生活业也将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拉动而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将再次出现快于第二产业增速的态势。农业保持稳定增长,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将继续下降。
(二)工业继续较快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需求带动下,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增速加快,成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我国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由消费所带动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也有部分重工业如汽车等)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从而使得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速差距有所缩小。在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三)服务业加速增长,一些新兴行业继续成为增长热点
整体上看,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加速转移,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服务业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部分行业如金融业受宏观调控影响以及投资需求减弱,增速继续保持缓慢增长。而受工业较快发展的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政策的推动,大多数生产业特别是物流业等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生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商贸、旅游等居民消费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发展也将增速。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继续实施促进家电、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
(二)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重点放在民生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方面
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推动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生产业投资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着力优化和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 要继续加大以农田小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三)继续改善出口环境,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四)科学对待“产能过剩”问题,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加快并购重组等多种措施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强化设计能力,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提高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发展大企业集团。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并形成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提高国际分工和合作地位,不断提高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我国转移。三是支持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内资企业集团。
(六)继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放宽垄断行业进入限制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不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垄断行业领域特别是第三产业领域,并鼓励参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组改造。
(七)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抑制通货膨胀
要全力保证2011年农产品丰收。加快推进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投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拖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大粮食安全”支持方案,高度关注大豆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构建稳健的供给体系。启动农业反垄断调查,规范市场秩序。■
注:
①王岳平综合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25个指标,以我国2008年的数据计算判断我国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参见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国家发改委宏观院2009年重点课题)。
②2007年同期工业增速高达18.5%,是近5年来最快的,国家为此也出台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来抑制过快增长势头。
③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④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和股市低迷一定程度可以反映金融业的增速放缓,而房屋销售增长情况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房地产业增速放缓。
⑤尽管外需增速相比2009年有比较大的提高( 2010年前9个月的出口总额增速为34%),但由于2009年同期(1―9月)的出口增速是-21.3%,可以说,2010年的出口高增长对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应该还没有恢复到“十一五”前期的水平。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接近70%,石油比重仅为20%,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都很低,急需进行结构优化。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是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占总消费的35%,其次是天然气、煤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量的增大,过度使用煤炭的弊端日益明显,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的特点决定了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支配地位,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在2030年将水电和核电比例提升到4.5%,其生产能力要提高3倍才可实现。(图1)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消费的产业分配与三次产业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第二产业耗能巨大。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GDP贡献率,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30.2%稳步下降到11.3%,而同时期第三产业比重由21.6%上升到40.1%。高耗能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上,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另外农业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中国的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相关性弱化,由于处在工业化粗放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中国万元GDP能耗为8.77吨油当量/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能耗仍然偏高。(图2)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将日益增大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总量逐渐增大,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将有所扩大。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4.46亿吨煤当量,比预计能源需求总量少2.54亿吨煤当量。
预计未来能源需求增速平稳,但总量可观。除了近期经济增速减缓外,还有多重因素有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减缓能源需求的过度增长,尽管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石油、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逐步改善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其次,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抑制能源的过快增长,目前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在40%左右,有关机构预测,至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上升至47%。
再次,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能源补贴逐渐取消,国内能源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日益攀升的能源价格无疑会对中国能源需求产生抑制。
最后,目前的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等政策也会逐步发挥作用,减缓能源需求增速。
多个机构一致认为长期内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有望得到控制。据IEA预测,2005~2015年间,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7%,此后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2005~2030年期间内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EIA的预测结果也十分类似,认为2004~2030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
但是,由于能源基数较大,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总量仍将十分可观,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5%。由于能源基数大、增长率相对较高,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最终超过美国。据EIA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垒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资源短缺中国策略
从三次产业看能源消费情况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同时能源消费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最高。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50%,但从能源消费量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超过80%。
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公式: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增加值)虽均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的数值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由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大,2006年东北三省均未能完成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已久。2006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为2,88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200S年,国家选定的10个行业1000、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山西省就占到90家。山东省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耗能产业。2005年全省消费能源2.36亿吨标准煤,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2007年排名前十位的高耗能行业均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伴随高污染,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目前,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
短期产业格局的调整
短期内,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抑制。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耗低效产能是近年来重点调控内容之一。2008年8月,中国的生铁、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下降;进入9月,降幅进一步扩大,分别为6.1%和5.5%。同时,粗钢、塑料、化纤、烧碱、纸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也出现负增长,其中粗钢和塑料降幅达9.1%和8.4%。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缓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必将进一步下降。
严格限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落后工艺技术将使高耗能行业的增幅继续回落。国家将会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落后炼铁、炼钢、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得到扼制,将使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避免再度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与盲目扩
张,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主要耗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技术,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在短期内,中国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因此通过使用洁净煤等技术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应成为一项重点战略。钢铁行业中,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作用。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体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中,新工艺的应用可节约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长期产业格局的演进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同时实行节能、环保等多重目标,核能、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国家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由于上游成本瓶颈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中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3~5年内大幅降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目前中国年利用地热能约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由于煤炭在生产、燃烧过程中易产生污染,在雾霾日益严重与国家实行节能环保战略的今天,国内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降低。火电行业是煤炭使用最为集中的领域,而随着清洁发电技术的日益完善,煤炭在火电行业的使用量大幅削减。为了遏止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趋势,政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煤炭产能调控手段。
一、煤炭产能调控概述
现阶段,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峻,为了平衡煤炭供需关系、保障煤炭行业的正常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煤炭产能调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合理运用储备、税费以及进出口等经济手段,在合法的前提下平衡煤炭供需关系,使得煤炭产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便是煤炭产能调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调控煤炭产能的工作要紧随时展潮流,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式,需要取得各大煤炭企业的支持,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煤炭产能调控工作的效果。
二、煤炭供需特征与规律
(一)煤炭生产的刚性特征
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煤炭行业起步较早,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煤炭企业的开采水平居世界前列。煤炭行业具有许多刚性特征,例如煤矿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用于采煤机械设备的购进、矿工安全保障投入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上[1]。
除此之外,煤炭生产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由于煤炭开采工作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开采工作的风险性较高,所以在正式开启煤炭开采工作前需要进行质量合格的地勘工作,同时也应当核查设备准备情况并强化对矿工的安全教育。由于煤矿中煤炭储量一般较大,所以煤炭生产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矿工的工作强度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煤炭生产工作也不宜间断。
(二)煤炭需求具有季节性以及周期性
应当看到,煤炭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以及周期性,周期性的强弱主要与经济发展走势挂钩,煤炭需求的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与经济发展趋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煤炭需求的季节性性较易理解,夏季气温较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人家里安装了空调,在炎热的夏季,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集中、大规模使用将极大地提扩大电力需求,从而拉大了煤炭的需求量。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也会使用空调来提升室内温度,因此冬季也是社会煤炭需求量较大的时期。除了空调的使用,冬季人们使用的电热毯等设备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这也是造成冬季煤炭需求量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与夏、冬季不同的是,春、秋季天气相对温暖凉爽,因此人们较少使用诸如空调、电热水器等大功率电气设备,这使得春秋两季的煤炭需求量相对较小。
三、煤炭产能调控手段
(一)市场调控手段
市场调控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煤炭产能调控手段,该手段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政府通过应用该手段能够有效地实现平衡煤炭供求关系的目的。上文提及到,煤炭需求具有周期性与季节性,而市场调控正是在尊重煤炭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遵循煤炭需求规律的基础上来帮助煤炭市场实现自我调节[2]。
通常情况下,在春、秋两个煤炭需求量较低的季节中,国家煤炭储备中心会从煤炭市场购进大量的煤炭,此时市场中的煤炭储量便会下降,煤炭价格得以提升,从而可以帮助煤炭企业降低损失。在冬夏两季,社会对煤炭的需求量较大,政府可以在调查市场煤炭储备量后适当地增加煤炭进口量,与此同时将储存的煤炭释放到市场中,上述做法益处颇多,既可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又能稳定煤炭的价格,保障煤炭市场的和谐稳定。
(二)行政管理调控
对煤炭市场的行政管理调控是基于政府行政权的煤炭产能调控措施。在煤炭产能行政管理调控工作中,政府占有主体地位,应当充分利用行政执法权来监督管理煤炭市场的运转,及时有力地惩治不法煤炭交易行为,为煤炭市场创建优良的秩序。现阶段,行政管理调控是政府应用最多的煤炭产能调控手段之一,其效果卓越、作用明显,在对煤炭市场实施行政管理调控手段的同时,应当注意倾听各煤炭企业的声音、了解煤炭企业的实际需求[3]。
(三)法律调控手段
在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法制化工作成绩斐然,煤炭产能调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因此立法部门必须要尽快健全与煤炭产能调控有联系的法律,从而实现推进煤炭行业进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经济调控手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较常运用的煤炭产能调控手段,该手段具体构成与特征如下:1、奖罚与税费体系。煤炭生产与使用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环保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对煤炭污染的控制。目前,政府实施的煤炭税费体系较为合理,具有显著的表彰与惩戒的作用。现阶段,对于污染较小、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煤炭企业,政府向其征收的费用与企业的产量大致相当,而对于那些不主动整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大的煤炭企业,政府还会向其征收带有惩罚性质的税费,如此便能在经济层面上刺激违规企业,令其尽快整改。2、税费的合理运用。从煤炭企业征收而来的费用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政府通常将煤炭税费用于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与治理因采矿而造成的地面塌陷。除此之外,政府还会将部分费用用于补贴下岗或因伤失业的矿工。
四、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煤炭产能调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政府应当认清市场发展形势、积极地运用合理手段、不断地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厉地处罚破坏煤炭市场的人员与企业,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能源行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各类机器和构件的一切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材料产业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材料产业成为其它高新产业的基础,同时带动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技术的革新,材料的创新程度是判断国家科技进步的标准之一。
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而在科技创新中,材料创新是基础和根源,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发展。鉴于此,本文对材料创新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考察,实现材料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1,2]。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新材料在材料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新材料是指具备优异性能和功能的先进材料,是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新材料,分为特殊功能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现代科技发展表明,新技术的产生,大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革命性力量。
(一)我国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现状如下。
新材料发展势头强劲,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特色产业集聚趋势的区域特色,新材料学科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某些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我国某些新材料领域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如碳纳米管、有机发光材料和功能陶瓷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具有中国特色。
另外,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近十年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稀土功能材料、超硬材料、先进储能材料、有机硅、特种不锈钢、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从市场规模来预测,中国新材料市场规模将以约20%的速度快速递增。
(二)国际上主要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目标概况
美国新材料战略目标是发展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有关的新材料,满足此类重要部门的需求。
日本材料科技战略目标是发展具有实用性的新材料。
欧盟新材料目标重视航空新材料的重要地位。
二、材料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已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源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新材料产业列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验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规律。
(一)信息材料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的每一次创新,例如:存储、处理、传递和显示等信息材料的蓬勃发展,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为止,我国的电子信息材料研究单位大约为2500家,解决的工作岗位约30万,信息行业在信息材料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3]。
(二)环保材料创新促进节能行业的发展
当前环保压力日益严重,环保材料创新对于节能、环境保护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保温技术验证了新材料对于节能的巨大促进作用。此类新材料具有承重和保温双重作用,是建材领域对传统混凝土的变革性创新,彻底化解承重与保温这对矛盾体。
从经济效益来看,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工程实效综合成本降低,达70%-75%建筑节能标准,带来保温行业的变革和混凝土技术的创新 4,5,6]。
(三)稀土发光材料对照明行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光源的不断涌现,促使发光材料产业进入了规模时期,同时稀土发光材料的利用存在较大问题。当前,稀土紧凑型荧光灯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能耗、消耗大量稀土材料国土资源的特征。
201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约为1200亿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地区、江西及福建地区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聚集区。
我国地域辽阔,稀土资源储藏丰富,全世界稀土产业的年平均增长值为25%,而我国则为60%。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稀土产量将达5.4万吨。2010年和2011年灯用稀土荧光粉市场均为8千吨,比2009年增长35%。
然而,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废弃的灯管中含有大量的稀土元素和有害物质。目前我国虽有处理回收废弃荧光灯的设备,但大多简陋。为了循环利用稀土资源,应该完善电光源产品材料如废弃荧光灯的回收处理制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绿色消费,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7]。
(四)材料创新驱动汽车轻量化发展
汽车轻量化是现实节能减排的最佳选择。从实验数据可知,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8%;汽车整体装备质量每减少100公斤,100公里油耗可降低0.06升;汽车重量降低1%,油耗可降低0.7%,碳排放可以降低0.5%。
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其中大约40%的汽车零部件源自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开发。过去,材料主要用于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改善车外观,而现代,因材料的创新,实现汽车结构部件、覆盖件零部件、车身玻璃等零部件的轻量化。
例如,采用三明治复合材料汽车发动机罩,与金属罩相比,重量从原来的9公斤降到3公斤,减重效率高达70%,同时能满足静载性能方面的要求。塑料玻璃具备了使车身玻璃重量减轻约50%左右的潜力。这对降低燃料消耗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加剧,车身轻量化发展的要求已越来越迫切。开发轻量化零部件新材料,既满足市场对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降低油耗,节能环保,又能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8]。
(五)材料创新催生3D打印技术在诸多产业方向的发展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在材料创新方面,主要使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性新材料作为主体材料。近年来3D打印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是因为此技术的产生能制造新的工业革命,能极大的降低制造业建立工厂的基本要求和投资额度,3D打印催生了大量有竞争力的小型企业。
(六)超导材料促进电力行业的节能发展
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材料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为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发电、输电。利用超导材料制作超导发电机的线圈磁体,发电机的磁场强度提高到5~6万高斯,实现零能量损耗,与常规发电机相比,发电效率提高50%。
超导输电线、超导变压器能把电力几乎零损耗地输送给用户,而在采用铜导线做为导体时,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上。据统计,中国每年的电力损失达1000多亿度,若利用超导输电,则节省的电能相当于新建数十个大型发电厂。
对于超导计算机,采用普通的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工作时,密集排列的电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相比较而言,若利用电阻接近于零的超导材料制作连接线或超导器件,则几乎无散热问题,提高芯片的寿命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三、未来材料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
现如今,新材料产业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而我国原材料工业现状存在如下问题:规模巨大,资源有限,开采率低,无长远规划,可持续增长的意识淡薄,所以需要加快研发新材料。未来材料创新及驱动发展的思路对于指导各行各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
材料创新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方向,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重视新材料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坚持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进行推广,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四)完善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
建立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国家重点扶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实现与其他行业如科技、财税、投资、资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五)提高材料创新能力
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六)培育并促使核心新材料产业成为材料创新的主体
突出新材料产业的引领效应,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部门资金投入,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七)重视制定新材料产业标准
实时了解新材料领域国际最先进水平,完善新材料标准的制定,重视产学研用联合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积极与国际接轨,掌握国外材料行业先进技术标准,并加强国际标准在国内的引用和创新。
(八)加强新材料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
重视稀土、萤石、稀有金属、石英砂、稀贵金属等资源配置,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和开采效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促进资源再生。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要以材料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材料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带领作用。
当前,新材料产业正进入新的创新发展时期,“产业升级、材料先行”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将继续发挥引领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作用,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 经济学家, 2013, (1).
[2]曹磊等.新材料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方法探讨[J]. 新材料产业, 2010, (4).
[3]刘祯等. 北京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 新材料产业, 2012, (1).
[4]颜臻. 材料创新达到“75%”节能标准[J]. 中国建材, 2013, (11).
[5]杨珂.耐火材料粘接剂新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术规范概念研究的现状与重新界定[J]. 绿色科技, 2014, (3).
一、“十一五”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点
(一)无机化工原料业
硫酸和氯碱:**年我省硫酸和烧碱产能达226万吨和90万吨。鉴于两行业都将出现产能过剩,不再支持新建硫酸和氯碱生产装置,重点支持现有硫酸和氯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
浓硝酸:我省至今无浓硝酸生产装置,而浓硝酸的需求量已超过5万吨/年。有条件的企业可研究新建浓硝酸生产装置,但必须做到技术装备先进,安全环保措施落实。
工业气体:目前产能已远高于市场需求。除大型工业园区配套需要外,不再支持新办空分、乙炔等气体生产企业,重点规范现有气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
(二)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业
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启动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重点是: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的实施,支持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支持建设TDI项目。根据涂料等相关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丙烯酸、丙烯酸酯项目和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乙丙橡胶等产品生产装置。支持LG甬兴、台塑进一步做大ABS生产规模,并率先建设特种树脂生产装置。争取国家批准我省的PTA规划建设装置的实施,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满足PTA生产的原料配套需要。
(三)化肥工业
重点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浓度复混肥;增强小氮肥企业的生存能力,继续保持碳铵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发展一主多副产品,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关停并转规模偏小、效益不佳、缺乏发展后劲的企业。
(四)传统精细化工行业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素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催化合成、生物化工、高效分离等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按照清洁生产要求,组织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限制新建传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督促技术装备简陋、“三废”排放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经贸、环保、安全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加大行业监督检查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淘汰一批规模偏小、布局不当、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农药、染料、颜料和有机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
农药行业:以国家实施农药生产企业延续核准为契机,严把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增农药厂点。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加快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的生产。在限制有机溶剂型制剂品种生产的同时,鼓励发展新型农药制剂,进一步调整三大农药品种结构。
涂料行业:支持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限制油脂树脂漆类、脂胶树脂漆类、沥青树脂漆类、酚醛树脂漆类等四类低档品种的发展。
染料行业:调整品种结构,加快淘汰已禁用的联苯胺类等易致癌染料,发展皮革、羊毛等高档制品用染料。活性染料重点发展高固色率低盐型品种,酸性染料重点发展聚酰胺纤维、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档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重点开发环保型分散染料和超细旦聚酯纤维用分散染料。推广使用液体染料。
(五)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把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深、做精现有产业;支持传统精细化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化工企业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支持各地引进国际知名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内基本依赖进口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生物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按照电子、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生产各类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后处理剂等高档助剂类化学品;鼓励企业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新型功能化的海洋精细化学品。
(六)氟硅化学品行业
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鉴于我省氢氟酸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50%以上,不支持新办氢氟酸生产企业。我省有机硅单体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形成45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且目前国内该产品投资过热,不宜再布新点。重点支持现有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骨干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其延伸拉动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无机氟盐产品:支持发展高纯度、电子级产品,改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淘汰一批环保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
含氟中间体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系列化发展,促进含氟化学原料药和含氟农药的发展。
氟材料:重点支持巨化集团等企业以含氟单体生产为依托,延伸发展含氟材料产品。加快ODS替代品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促进CFC和哈龙等ODS产品的削减、停产与替代品的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有机硅下游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开发汽车、电子、电力等相关行业配套所需的硅橡胶产品,纺织、皮革、日用化工、涂料和塑料等领域新的有机硅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
(七)橡胶制品业
支持橡胶制品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知名品牌。除国际知名轮胎跨国生产企业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外,不支持新办轮胎生产企业。全钢子午线轮胎,鼓励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2010年实现无内胎全钢子午胎占主导地位。半钢子午线轮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应做到安全、节能、环保。按照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汽车生产的需求,积极发展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创造条件为国内轿车配套。工程机械轮胎,积极发展子午线轮胎。推进充氮硫化工艺等新工艺的应用,促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汽车用橡胶制品,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发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加快输送带行业升级换代。
二、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着力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进一步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乍浦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在温州、舟山和嘉兴白沙湾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工作。支持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以巨化为主的氟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杭州临江工业区、温州苍南芦浦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的筹划,并适时组织实施。严格限制在园区外新建工艺复杂、“三废”产生量大的流程型化工生产装置。
(二)加强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
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项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年)》项目的建设。根据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适度加以限制;对氯碱、工业气体等高耗能和能力过剩行业,运用土地、电力、环保等调节手段加以限制。禁止新上列入国家和省明确限制与淘汰的项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项目建设。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适应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密集的特点,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之举。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和品牌战略,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国内、国际间技术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实现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太阳能光热市场
为节能政策唱“赞歌”
在第9届中国国际(长沙)太阳能产品博览会上,太阳能行业领军品牌——四季沐歌,借机推出了专门针对城市市场综合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水系统,并提出了“城市热水银行”的概念。早在2011年下半年,国家就已经启动了“全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目前已有近40个大中城市入选。按照数据统计,每个重点城市未来2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太阳能热利用改造成本计算,近2年来我国40个重点城市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项,就将带来上百亿元的太阳能光热市场。
随着国家、各地政府以及普通老百姓等各个层面对于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中国的光热行业仍大有可为。四季沐歌等同行业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城市市场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上,从热水到热能、从单一能源到复合能源、从低温领域到高温领域,包括太阳能热水、工业锅炉、商业制冷、烘干在内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应用到造纸、纺织、化工、医药等多个行业。
事实上,相比较显而易见的汽车、工厂的碳排放,建筑碳排放在社会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城市节能将成为节能减排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表示将适时开展新建建筑强制性应用可再生能源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新建绿色建筑11亿平方米,对5.7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四季沐歌所提出的“城市热水银行”概念,在功能上针对“城市热水和热能”的覆盖性定位;技术上针对“城市智能”的一站式管理定位;服务上针对“银行概念”的合同能源管理定位;竞争上针对“工程市场”的产业链优势定位,很好地全方位地提出了解决城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
从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建筑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但绿色建筑仍然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流程。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应用,实现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是却消耗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要想实现“十二五”的建筑节能目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必不可少。太阳能仅占建筑整体成本的1%,却可以减少10%的建筑能耗。
2011年8月中旬,《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等目标要求。9月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提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将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城镇新建住宅和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将强制安装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首,太阳能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并被大众认可。目前,城镇居民使用的能源逐渐向新能源转型,对全社会建筑节能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也越发重视太阳能产品在城镇领域的推广普及。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对国内未来能源结构转型越发重要,同时建筑节能领域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节能领域,除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之外,国内二、三线城市对建筑节能的落地执行尚待加强,这不单是太阳能光热领域,也是整个建筑节能领域将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日,北京市即将出台的《太阳能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计划将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老旧住宅楼进行节能改造时,只要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据了解,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压力下,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太阳能“强装令”,以及相关资金补贴政策,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太阳能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到2015年,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900万平方米,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亿平方米以上,这对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
太阳能技术
改写建筑节能市场的产业链
按照《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和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和2,267.8万吨总体下降了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和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和2,273.6万吨总体下降了10%。c从环保部对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研来看,节能减排并不乐观,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如果能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实现工业生产的部分能源替代,将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已建成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热水、空调和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则可有效实现建筑中的能源替代,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的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的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节能效果显而易见。
眼下,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正遭遇严冬期,业界纷纷期盼国内光电市场能大幅启动,以推动光电产业别“冬”入“春”。《规划》的出台,将使得这种预期渐渐成为现实。未来,以光电建筑一体化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望成为行业转暖的“急先锋”。尽管发展迅速,但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测算,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量占建筑用能比重的2%左右,这与我国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比、与快速增长的建筑用能需求相比、与调整用能结构的迫切要求相比,都有巨大差距。而进一步的市场测算显示,当前我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将形成5亿千瓦太阳能电池需求市场。如果按晶硅电池每瓦16元的安装成本计算,将带动上万亿元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
2011年颁布的《河北省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在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具备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以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中,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新规定指出,从2012年开始,具备条件的12层至30层左右的新建高层建筑,也要强制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据悉,邢台、邯郸等市已对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近几年,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已建成了一批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示范项目。从居民需求来看,大家对使用太阳能的积极性非常高,另外,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说,眼下不仅强制推行的时机成熟,相关也政策也陆续,这令太阳能市场的未来前景如火如荼。太阳能光热系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如楼顶集中或墙体外挂等,但重要的是必须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积极推广,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建筑用能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我国是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照值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积极开放和推广建筑集中供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工程,既能解决居民的热水、采暖需求,又可减轻政府投资其他供热设施的压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逐步健全,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强制应用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并与建筑工程同步实施,可谓国家下大力气的一番能源革新,可以预见到该政策的前路璀璨。
据报道,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江苏昆山,由于城市建设速度飞快,建筑能耗也随之升高,昆山为了节能减排,坚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近期还荣获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县级示范城市”荣誉。浙江海宁,地处美丽的太湖东南岸,这里是全国3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科技园区里聚集着大批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
然而,自2009年以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全国太阳能行业一片低迷,令海宁的大批企业陷于停产或倒闭状态。但是,与海宁接壤的苏州、无锡,太阳能工程市场,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苏南经济发达,太阳能热水市场成熟早,自然市场竞争激烈,然而这里很少看到浙江太阳能热水工程的影子。在即将交付的苏州城南的吴中区的“国香园”前,工地上一片忙碌,一座座楼顶上整排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特别显眼。原因在于,江苏推动强制安装太阳能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苏南各地市贯彻得比较好,加上苏南楼市并未受调控太大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工程量很多,很多建筑对太阳能需求量较大,未来几年依然会继续上升。苏州本地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很少,当地太阳能市场基本被国内几个大品牌占领,江苏人做事讲究细致、认真,不急功近利,对太阳能热水工程的质量、技术和服务要求较高。苏南的开发商作为甲方,做工程都挑选大品牌,与上升快的企业合作,偌大的苏州,能进来做成太阳能工程的企业可能不超过5家。然而,成功布局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有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做后盾,其次是要有好的合作模式。所谓术业有专攻,企业再大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在互联网和高铁的连通下,城乡的差别正在缩短乃至消失,城市之间界限正在模糊,由此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趋势的特点是利用好人才、信息、关系等当地资源,实现专家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作配合、效率提升,并提高整体的开发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后,企业应当提供充分保障,做好后台技术支持。
太阳能产业
是清洁能源与微排能源的同义词
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路灯……写字楼、住宅社区、度假酒店、厂房、学校、交通等所需能源,几乎均由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参与提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0%以上,使得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0%,整体节能80%以上。这就是位于山东德州的皇明“中国太阳谷”与德州住宅小区“蔚来城”,它们都是节能建筑的典范。今年,皇明在“中国太阳谷”的基础上,规划建造了微排立体城市模板——“未来方舟”。这个集10多种生活方式、几十种建筑形式、上百种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科技为一体的“微排立体城市”里,处处可见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打开窗户就能触摸到植物,在家就能享受到原生态农房、水塘、植物等自然风光。
新能源建起宜居建筑节能新城,充分利用雨水,看起来是池塘,其实是一个个集水点。城市建设带来大面积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而在未来的西部新城,雨水将被得到充分利用。在节水方面,西部新城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就是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在当初设计路面的时候,专门布置了一些雨水收集点,每当下雨后,雨水就会顺道路的地势流淌,既不会造成危险的城市积水,又可以灌溉土地。西部新城还在道路绿化带中,设计一些作为景观的池塘、湿地,绿化环卫人员在浇花、浇树时,可以充分使用这部分自然雨水。关于新能源的系统利用方面,太阳能将成为单体建筑的一种补充能源,太阳能发的电不是要并入电网,而是用于供应建筑物本身的能源。这些太阳能设备已经不是以往大家看到的单一的黑色,现在很多太阳能设施可以根据建筑物(酒店、公寓等)的整体色彩来设计,也许是五彩斑斓,并且从外表难以看出是太阳能装置。新城色彩主旋律的关键词被确定为“深暖淡彩”。规划墙面主色调以黄红、红褐、灰褐等暖灰色系为主,并含有少量的浅灰色系,屋顶主色调以褐色系和红色系为主。光是灰色就有好几十种,而且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有玻璃、瓷砖、涂料,使得色彩迥异。
微排与低碳相比,微意味着比低更低,排所包涵的比碳更广。皇明已经与中科院联合成立“微排地球研究院”,研究推广以太阳能为核心,集成各种新能源科技的能源替代方案。基于“微排地球战略”,皇明还推出了一整套微排集成解决方案,整合了所有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它作为一个智能清洁能源管理平台,对家居、酒店、公园、工厂及城市等各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实现生活、生产中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耗。
力诺瑞特中温技术支撑下的太阳能制冷和采暖技术,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大型建筑的高能耗问题。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综合利用太阳能,全面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应用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据了解,力诺瑞特不久前的全球首个CPC中温太阳能工业热力系统,可以在印染、造纸、酿造等8个行业实现10%以上能源替代,并减少相应废气排放。其实,在力诺瑞特一直有一个“一台太阳能等于8棵大树”的阳光指数,就是说1台适合3口之家使用的120升力诺瑞特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标准煤138元、电610.7元、天然气260元,减少351.7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还相当于减少8棵大树的砍伐。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达11,295万吨,累计实现SO 减排365.19万吨、NO 减排164.16万吨、烟尘减排282.36万吨、CO 减排24,246.6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展开,能源结构调整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手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得以快速发展,太阳能中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建设推广将取得长足进步。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将达到15%,势将成为完成40%减排目标的中坚力量。
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诺瑞特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一系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直接推动了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有效开展。从直插式太阳能到阳台壁挂太阳能,从分体式太阳能到太阳能空调,从Aqua系统到FU集热模块,从景观太阳能的推广到“零碳馆”的建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致力建筑节能的实力与决心。力诺瑞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成功让太阳能热水器爬上了30层的高楼大厦,还在工程推广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出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标准图集,为太阳能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第一部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图集。目前国内,力诺瑞特被业内公认为“建筑一体化”专家,将热水器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新型城市。对此,力诺瑞特在行业率先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并普及,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表率精英,未来整个行业会有更多企业站出来,共同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太阳能企业
建立光电地热一体化“大本营”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众所周知,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成为耗能大户,我国每年新增房屋20亿平方米中,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日益增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财政政策以扶持节能、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面积,也从2005年的约3,000万平米,上升到了2010年的1.2亿平米,LED照明、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行,节能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是,因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节能建筑在使用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地源热泵技术受地下热能波动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地区不适合推广;由于我国电力格局不平衡,峰谷电价政策不统一,导致蓄冷、蓄热技术仅在南方部分地区使用;光伏发电技术由于难以并网导致造价较高,现阶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是完全取代市政供暖还为时尚早。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各节能技术厂家、以及各可再生能源技术各自为政、各自宣传自身产品的优势,从根本上忽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系统工程。它们需要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从系统方案、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工程施工,直至后期的运行维护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无法实现建筑整体节能或可再生能源建筑整体应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节能领域急需一种系统性、复合型的综合节能技术或节能系统,目前国内外多家公司推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据介绍,这种太阳能光电应用系统的设计,普遍适用于住宅、广场、道路等照明设施,通常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外侧等,以便最大限度吸收太阳光,既节约空间又节约能源。
近年来,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尝试去综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供暖、制冷、热水和照明问题,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或微能耗。据悉,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胆创新,积极研发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技术将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地热能作为基础能源,配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梯级利用、蓄冷、蓄热)及能源存储技术,将供暖、制冷、照明、生活热水等常规建筑能源供应、输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开发,以实现建筑的能源供应系统独立于常规的市政能源系统,从而最终构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该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能源层、能源转化层和能源利用层。基础能源层由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和地热能3种可再生能源形式组成,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的组合,如地热能特别丰富的地区,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大部分负荷由地热能来承担,将太阳能光热作为一个补充,在满足建筑热工指标及空调负荷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某一种可再生能源优势发挥充分,达到最优化的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建筑的微能耗或零能耗。
从2009年开始,北京世能中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该领域开始了小规模的应用实验,实验项目取得了成功,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供应满足设计要求,实际使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2011年,北京世能中晶竞标国内规模最大的节能建筑项目——内蒙古国泰150万平米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项目,并基本实施落成。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二为建材市场和车站等附属建筑群,面积约70万平方米。该项目全部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和全年热水。
世能中晶按照当地地热资源的特点,采用以地热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工艺路线,利用热泵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技术,供应住宅及建材中心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热水需求。地热结合热泵负担基础负荷,燃气锅炉负担尖峰负荷,生活热水部分采用地热尾水,在去除掉铁、锰、硫等元素后供入小区和建材中心。住宅小区末端则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材中心主力店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冬夏均可使用,建材中心无需供冷部分都采用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而置于建材中心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列阵,提供机房用电和整个项目照明用电,既节能又敞亮。按照世能中晶的设计思路,该项目多出的投资在系统运行1年后即可收回,此后年收益约2千万元人民币左右,按照25年的运行时间计算,项目投资方可获近5亿元收益。该项目将地热能和太阳能的配合通过DCS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两种能源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达到效率最优、效果最佳的运营指标,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集成,提供了现实版的示范经验。
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系统本身不消耗常规能源,也没有能源费用产生,是比较彻底的节能系统,非常适宜在建筑节能领域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相信光电地热一体化建筑技术,必将成为大放异彩的节能奇葩。
未来以“太阳光”之名
让零耗能步步成真
当人们经历了电荒、水荒和油荒之后,已经开始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不可再生能源匮乏的中国,能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50%。四平八稳的整改,已经无法应对迫在眉睫的短缺,确实是该下“猛药”的时候了。
随着当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令“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其实,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筑节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节能是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节能减排在建筑业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太阳能热水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一轮政策扶持在国内更多城市展开,只有更多地区加入到建筑节能行列,节能减排目标才会更快实现。因此,适当的政府扶持不失为一种刺激方式。
在不可再生能源愈发紧张的今天,太阳能的节能优势愈发凸显。看似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0~150公斤。截至2010年底,中国拥有太阳能热水器1.68亿平方米,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吨标准煤。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将达4亿平方米之多,为全社会环保节能持续做出贡献。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开始蓬勃发展,楼宇自控、火灾监测、门禁系统等为当时的建筑增添了活力,但诸多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缺乏整体性。作为全球楼宇自控领先企业的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方面已有所突破。对于建筑来说,能耗的70%来自于暖通和照明。仅是安装普通的楼宇系统,便可实现20%的节能效果。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适当应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和措施,不断优化运营,及时维护,楼宇的能耗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西门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医院、办公楼、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节省了很大的热能和电能。对于普通的楼宇系统来说,通风、供热、空调、照明、消防、安防等系统运行相对独立,西门子可通过楼宇解决方案,提供集成平台,整合相关系统。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储能、蓄能和智能电网的研究,将各种技术巧妙结合,使未来的楼宇更加绿色、智能和环保,实现零排放。遥想未来的趋势,必将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转变成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相互呼应的一体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