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统计学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统计学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统计学特征

篇1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

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着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篇2

During CBA League In 08-09 Season

JIANG Hong-Bin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455000)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n the 11 games of CBA ′s 08-09 season, analyses the use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by using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 1, in 08-09 season, the competition of CBA League intensified; 2, only teams with comprehensive tactics and moves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environment; 3, CBA league has the feature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defense than offense, and the trend of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emerged; 4 offensive capability is a main measure of a team′s grade.

【Keywords】 08-09season;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verages; Technical Indicators

一、前言

篮球运动是同场对抗表现准确的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探索制约比赛制胜因素以及控制预测比赛胜负的规律始终是篮球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将对篮球运动的技术训练要求、战术模式建立、临场指挥、心理调控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讲:“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藏在里面的形式。”因此客观事物(赛场上个别场次的胜负、技术指标的高低)通常有特殊性、偶然性,而总体现象(整个赛季技战术表现)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在研究工具及操作层面上,以数学学科的概率论(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为基础的统计学,从客观对象中抽出反映其特征及属性的数量表现,在收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为描述推断预测客观事物总体情况提供了一种可能;最后,用归纳的方法存在推断的可信度、以及主观判断能力等不确定因素,因此要用定性与定量、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多元多维动态因素制约环境下的赛场上的随机现象的数学关系和变化规律,为研究篮球运动竞技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本文仅以08―09赛季CBA联赛18支球11项场均技术数据为研究基础,对联赛各项技术整体运用特征、各队竞技能力均衡程度、以及不同等级球队主要差异技术指标采用相关以及纵横向的比较分析方法,以期对当前CBA联赛的攻守特征及发展趋势做出推断预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加08―09赛季CBA联赛的18支球队50轮474场的11项场均技术统计数据

(二)研究假设

1.CBA联赛属攻守平衡,技战术风格全面的比赛特征。

2.依赖强悍内线或精准投篮,即单项技术表现突出的球队将获得较好名次。

3.不同等级球队的各项技术统计均存在较大差异。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登录中国篮球管理中心及CBA官方网站收集比赛技术数据,

2.数理统计法

在Excel2000和Spss11.0操作平台上对08―09赛季CBA联赛18支球队的所有比赛场均技术统计数据进行描述和推断统计。

3.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场均各项技术统计比较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变异系数分别为盖帽(0.24)>抢断(0.16)>助攻(0.12)>篮板(0.09)>失误(0.09)3分球百分比(0.07)>犯规(0.07)>失分(0.059)>得分(0.052)>2分球百分比(0.045)>罚球%(0.040),说明在11项技术指标统计中,盖帽抢断助攻离散趋势较大即各队的表现有较大差异。

盖帽是离散系数最大的技术统计指标,是全队整体防守能力(补防、协防、追防)、良好体能状况、防守决心的综合体现,虽然场均绝对数量少且极差仅为3.3(江苏与福建),但对提高防守信心遏制进攻质量(投篮时机、动作、果断性)作用显著,观赏性完全可与扣篮媲美,希望各队教练员提高和统一认识程度,加强队员盖帽的专项技战术训练。

抢断是采用压迫性防守迫使进攻方传球运球失误的一项重要防守指标,集体或个人的抢断都是通过超前准确的预判、快速灵活的脚步移动,挥舞的手臂,凶狠的贴身紧逼,以及不懈的补防协防来完成的。它是球队综合防守实力与制约比赛胜负的关键指标,各队应强化集体防守意识,提高个人攻击性防守能力,使得联赛防守整体防守质量大幅度提高,以适应当今世界篮球的凶狠的防守和犀利的进攻。

助攻是全队整体进攻战术配合意识(挡拆、突分、策应等),技术运用水平(最优的传球、角度、路线、时机)和掌控得分机会(关键球、必进球、战术球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今NBA凤凰城太阳队的“跑轰”战术是它的典型代表;其次,它也是球队是否具有优秀核心后卫和衡量优秀后卫竞技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联赛中江苏队场均助攻数(NO.1)和胡雪峰出色表现是最具说服力的。

余下8项指标的差异都在小数点百分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联赛竞争日趋激烈,赛程观赏性和结果不确定性有较大提高,使CBA联赛呈现出良性的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二)球队各项技术统计均衡程度比较分析

秩和比(RSR)是集古典参数统计和近代非参数统计优势为一体的一套崭新的统计分析方法,秩和比是行(列)秩次的平均值,具有0~1连续变量的特征。它能刻画不同计量单位多个指标的综合水平,RSR值的计算公式为:RSR=∑R/m×n,R表示评估指标的秩,∑R表示评估指标的秩和值,m表示评估指标的数目,n表示评估名称的数目。评估指标的秩第原则是在所有计分对象中进行秩第分配,确定其位次,最后用RSR值来作为评估计分值,RSR值越大说明其综合水平越高。从图2中看出18支CBA球队联赛排名与各项指标秩的变异系数排序等级相关系数(Kendal)=0.84且Sig(2)=0.00,与秩和比排序等级相关系数(Kendal)=0.91且Sig(2)=0.00呈高度高相关,其中或两者等级相关系数(Kendal)=0.80且Sig(2)=0.00,呈高度高相关。秩和比较大即综合实力强的球队在联赛中有较好名次。技术指标变异系数小的即各项技术均衡发展的球队在联赛中才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世界篮球队伍技战术特征正向着攻守相对平衡、技术全面特异、战术多样高效、风格鲜明的趋势发展,CBA联赛的竞技模式及优秀队伍技战术风格基本符合发展潮流。按照“木桶原理”和“积木模型”原理,决定竞技能力高低的各项指标发展是不均衡的,全面高优指标的出现是理想化的和动态的,存在低优指标竞技能力决定综合竞技水平和高优指标弥补综合竞技能力的现象。结合竞技理论和频数分布来看,夺冠的广东东莞新世纪仅有一项技术数据犯规排序在八名之外即倒数第二(可能与凶狠顽强的防守风格有关),但毫不影响其卫冕的实力,名列2~3名的新疆江苏和第6名福建队分别有2~3项技术数据排序在八名之外,黯然与夺冠失之交臂,这些现象无不验证了竞技体育博弈的制胜规律(见图2)。

(三)名次与不同技术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与相关两种关系形式,其中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不确定数量关系及密切程度的常用统计方法,用相关系数(R)指标反映变量之间线形关系强度的度量值,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愈密切。

从表1可以看出:名次与失分、总篮板数、3分命中率显著性中度相关(0.5

失分与助攻显著性低度负相关(0.3

得分与总篮板数、2分命中率非常显著性中度正相关,即得分=投篮次数*投篮命中率;揭示了篮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以单位时间内投中次数多少决定胜负,提高篮板总数及获取更多进攻投篮机会与较高的2分命中率(2分占总分值比例大)无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取胜手段。

总篮板数与助攻数显著性中度正相关;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后场篮板球衔接接应助攻后发动快攻、前场篮板球获取后的及时一传造成的空位投篮。

助攻与抢断显著性中度正相关;主要体现在防守过程中,突然的抢断球,及时发动快攻,造成防守方人员上的劣势,阵性上的漏洞,提高了助攻的效率及进攻的成功率,发动的起因与结束的完美诠释了指标数据的合理。

3分命中率与2分命中率非常显著性中度正相关;体现出球队需要有良好的中远投投篮技术及进攻手段的多样性,比赛中有良好的战术配合及获得适宜的投篮机会,合理的内外线结合及内外线投篮比例。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接近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属性的相似程度和距离的接近程度),将观察指标或对象(样品归并成不同类别的一项统计分析技术。本研究采用快速聚类法(将样本的数据进行标准Z分处理、分类数为3、迭代次数10、收敛标准0.02)对18支球队样品聚类分析,结果见表2。为验证聚类结果,将各队按名次划分为三个等级,1~4名为一等,5~8名为二等,9~18名为三等,运用等级相关法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endall相关系数=0.670,Sig(2-tailed)=0.002,呈高度相关性。聚类结果与比赛成绩的拟优程度较好,客观地反映了比赛结果,可作为后续分析不同等级球队的分类依据。所选用的11项技术统计指标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球队的竞技水平,效度较好。

(四)不同等级球队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方差分析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的一项统计分析技术。本研究以18支球队作为检验的对象即因素,因素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等级球队作为水平或处理,在满足基本假定(总体正态分布、各总体方差相同、观测值独立)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对不同等级球队的11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强弱球队在得分和2分命中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助攻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到底出现在哪两支球队,就需要作进一步分析即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一类和三类、二类和三类在得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2分命中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一类和三类在助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类与二类球队(各4支)在11项技术统计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进入八强的球队即参加季后赛的球队,在整个联赛过程中都表现得较为稳定,整体实力较为接近,尤其是进入季后赛阶段彼此的竞争将异常激烈残酷,名次的归属受到个别随机因素的制约,如,抽签对阵、关键场次、主力状态等;作为球队还是要从可控因素入手,提高球队的综合均衡竞技能力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战略上的控制预期的比赛对手及进程,针对关键场次的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分配主力及替补的场次及比赛时间,最大发挥核心球员的价值。

三类球队(10支),分别在得分、2分命中率、助攻与一二类球队存在差异;三项指标都是进攻类指标,其中得分与2分命中率相关系数为0.607且高度相关,2分的投篮次数与分值比例均占投篮次数及总得分的最大比重,高效的助攻是提高命中率和获取高分的重要技术保证;三类球队面对对方凶狠紧逼的压迫性防守进攻乏力,表现为队员相互缺乏有机娴熟流畅的进攻配合,后卫难以传出高质量的球,接球队员要么仓促出手要么单打独斗,进而出现命中率低和低得分的糟糕现象;该群体是联赛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潜力所在,教练员应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三从一大原则”、坚决的战术执行力、强化篮球基本功、),俱乐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与硬件设施,篮管中心应改革赛制与扩宽引进高水平外援与外教渠道。

四、结论

1.08~09赛季CBA场均各项技术统计数据的变异系数差异在百分位上及集中趋势明显,表明整个联赛竞争日趋激烈,赛程观赏性和结果不确定性有较大提高,CBA联赛呈现出良性的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2.否定研究假设2。球队各项技术指标均衡发展及攻守平衡、技战术水平全面的球队才能在现有赛制环境中取得较好成绩,依赖强悍内线或精准投篮,即单项技术表现突出的球队将获得较好名次的竞赛模式在高水平的CBA联赛中逐渐失去了市场。

3.否定研究假设1。名次与得分、2分命中率中度相关且高度显著性,与失分、篮板、助攻、3分命中率、低相关且显著性。联赛重攻轻守,属进攻型技战术风格比赛特征,不符合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及当前世界篮球发展趋势,需要教练员提高对防守重要程度的认识,以及探索新的专项防守技战术训练方法;同时组合技术的配合衔接表现集成化趋势。

4.否定研究假设3。不同等级球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进攻能力指标上,即得分、2分命中率、助攻方面,其中八强球队无技术统计指标差异,表明彼此之间尤其到季后赛阶段竞争将异常激烈残酷;后10名球队同八强球队竞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它们是联赛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潜力所在,应从教练员培训、队员日常训练、俱乐部管理以及篮管中心政策制定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监督与激励。

五、建议与思考

1.加强个案研究。

针对各单项场均技术统计指标及秩和比与名次不相符的球队(江苏、福建队),需要从赛制管理、技战术安排、大赛心理调控、教练员临场指挥等多方位深层次探析原因,碍于无法介入俱乐部管理训练层面深入了解,留下遗憾。

2.建立系统全面高效的技术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随着训练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外援引进,极大促进了CBA联赛的观赏性与竞技性;加之新的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的出台,使得原有的技战术统计指标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专业理论研究和电视转播解说的需要。建立时间序列(单节、一次进攻)、多区域(中近远)、不同组合(快攻与抢断、突破与助攻)、人员搭配(主力、替补)等一系列多元动态综合的技术指标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3.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竞技篮球的魅力之一是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及偶然性,统计分析以数学学科概率论中相关理论(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去分析过程及结果的随机性,面对数据与传统理论的矛盾,现象与本质的迷惑,应利用多元多维非线性的数理方法,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对赛场内外及结果做出整体全面的评价与预测。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曾国屏等主编.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惠林等.对我国少年女子(13-15岁)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评价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1.21(4):65-68.

〔5〕贾俊平.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5-03

一、高校教学名师的内涵界定及评选标准

1.基本内涵

“名师”,是指有名望的、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王毓殉给名师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高校教学名师强调两个关键要素:高校、教学名师。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而且以教学为限定条件,即教学名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及受人敬仰,而且要立足于教育和教学,尤其强调教书育人的品质和成就。教学名师既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教师,只有在三尺讲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名师的教学风采。结合王毓殉先生的名师观和已评选出的名师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名师即立足于教育和教学的、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教学成就突出且有一定知名度、广泛的认可度(包括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和行政部门的认可)、美誉度和影响度的高校教师。

2.名师标准

从评选国家教学名师始,相关部门就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名师评选条件和考察指标。本科部分和高职高专部分采用了两套独立的体系,本科部分从教师风范、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以及外语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遴选;高职高专部分从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建设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评价。不管这些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本科部分还是在高职高专部分,都非常强调教学能力与水平,这一块的分值最高、要求最详细。最新一届的评选条件明确规定:“‘教学名师奖’评选优先考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优秀教师,特别是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优秀教师”,这说明了教学名师的评选立足于教学、侧重于教学。

二、教学名师的统计学特征

根据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结果,除了第五届有3位来自总参的获选者没有具体信息外,本文对此两届其余获选的总共194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基本背景资料做了整理和统计,其基本特征情况概括如下:

1.域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为111位,所占比例达到57.2%,占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来自中部和西部的比例则要小得多,分别为28.9%和13.9%。从这一统计比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名师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要远远多于中部和西部,西部的比例最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2.分布情况

年龄信息是以这些教学名师获奖的当年为节点计算出来的,统计的是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奖时的年龄,情况如下:

统计发现,第四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71岁、最低年龄为40岁;第五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92岁、最低年龄为39岁,两届获奖教师的平均年龄都为53岁。由表2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年龄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0岁以下和71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主要的集中在41到60岁之间,总和比例达到了79.9%。这说明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和奋斗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3.教龄分布情况

在2011年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条件中,明确限定本科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20年以上(含20年)高等教育教学经历,高职高专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10年(含10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这表明教龄对教师成为教学名师有直接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教龄在20~30年的名师比例占到了63.9%,其次30年以上的为20.1%,lO年以下的仅占3.1%,说明成为教学名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长期坚持和钻研,教龄的时间积淀是必不可少的。

4.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在194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有158位为男性,占到总数比例的81.4%,这一绝对的比例说明性别因素对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男教师成为名师的概率要比女性的大很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第五届女性教学名师的比例相对第四届而言呈明显上升趋势,也许这存在一定偶然性,男女机会均等应该成为一种追求。

5.学历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占绝大部分,部分大学本科学历的主要都是教龄长、教学与科研贡献突出的年长的教师,稍年轻一些的教师学历基本都在硕士以上。教师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发展,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挑战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6.任职的学校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任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名师为152名,占到总数的78.4%,这说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还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师为主要发展对象。但与第一、二届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名额极少、评选指标体系沿用本科院校的情况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不仅有了独立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名师评选的指标体系,而且名额分配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视和对其学校教师的认可。

7.担任行政职务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在194位教学名师中,担任校长、院长、主任等各种行政职务的有178位,占到了91.8%,有的教师还身兼数职;而从表7也可以看出历届教学名师当中,担任副系主任及其以上行政职务者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学名师与行政职务高度关联,为官与为师能否兼顾?这二者是兼容还是彼此剥离?这值得大众思考。

三、教学名师的“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其立足于教学,创造性地实施了教学基本环节,并卓有成效。

1.积极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纵观近几届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他们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往往有所更新和创造,他们大多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善于研究和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带入课

堂,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会重组课程内容,摒弃某些陈旧重复的课本知识,提炼课程的基础性内容。有的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会积极地组织参与编写或修改相关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灵活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可以看出,多数教学名师不仅仅向学生传输固有的课本知识,而且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重新编排和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得所教授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往往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一套科学而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研究第四、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参选资料时,笔者发现,这些名师都比较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现他们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互动式、发现式、探究性学习、结构化、开放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大多含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3.积极地开发与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也不只仅限于实体教室的平面教学,从实体课堂走向网络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这些教学名师也往往走在前沿。他们除了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外,还积极地建设和开发包括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各种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又各显优势。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层次类型学习者的需求。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扩充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助于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共享和推广。

4.一流的科研为教学提供支撑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托的。虽然现实中由于教师的个人精力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有限,教学和科研难以均衡发展,但科研对教学名师的成长和成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名师评选考核的指标也包含了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历届教学名师都积极地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撰写相关的专著或论文,及时地向学生传播最优秀、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项目,让自己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篇4

中图分类号 P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density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this paper based on DEM of Yanhe river basin and ArcGIS software,using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ean value change-poi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best gully system,and analyzed gully density in Excel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tal gully density in study area is 1.16km/km2,and the trend of gully density in partition areas is D1area>D2area>D3area>D4area;in different partitions,the average lengths of gullies and gully density with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e gullies with same classes in different partition areas have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density also exists;these gully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esults of landform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so on.The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and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ully density,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ing up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ertinently.

Key words:Gully density;Gull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actors;Yanhe river basin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定量评价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侵蚀强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沟壑密度来定量描述。沟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单位面积上的沟谷总长度来度量[3]。沟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蚀程度越大[4]。目前,关于沟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外业调查法、遥感图像处理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地形图量算法等[5-6]。随着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数字地形分析领域[7-8],沟壑密度、沟壑切割深度等沟壑特征参数以及坡度、坡向、流域边界、沟谷网络、沟谷节点等地形特征参数皆可通过DEM提取[9-10],操作简便且提取精度较高,不失为一种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11],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切割程度极大,因而该区城沟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按高程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小区,对比分析不同小区沟壑密度的统计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助于揭示土壤侵蚀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沟壑密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全长286.9km,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7 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气温为8.8~10.2℃,年平均降雨量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质地均一,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即: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下游为破碎塬区,塬面窄小,冲沟发育。总体上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90%,水土流失严重。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为空间参考,空间分辨率为30m×30m。

2.2 数据处理

2.2.1 延河流域的生成 在ArcGIS10.2软件中首先对DEM源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网数据,分水岭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选择、导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数据,获得延河流域DEM数据,如图1所示。

2.2.2 沟壑密度计算方法 沟壑密度也称沟谷密度或沟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单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D=LA]

式中:D指沟壑密度;∑L指研究区域内的沟壑总长度(单位:km);A指特定研究区域的面积(单位:km2)[12]。

2.2.3 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 在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过程中,汇流阈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沟壑密度的大小,故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阈值。为了确定延河流域沟谷网络的最佳阈值,在ArcGIS10.2软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别选取100、200、300…2 300、2 400、2 500等一系列阈值,运用图解建模的方法依次运行模型(具体模型见图2),当阈值位2 500时流域沟壑总长度趋于稳定。由图3可看出,随着汇流阈值的增加,流域沟壑总长度随阈值增加总体呈幂函数减小,相关系数R2为0.999 4,拟合度较高,通过统计学检验。

为了使提取的沟谷网络更加接近真实沟谷形态,基于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曲线由陡变缓的唯一点,即为最佳阈值点。由图4可知,当汇流阈值为500时,所提取的沟谷网络最接近真实沟谷形态,此时流域沟壑总长度为8 903.55km。

3.1 沟壑密度 研究区按高程大小可划分为4个分区,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HD2区>D3区>D4区的特点,而第2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为D2区>D1区>D3区>D4区。

[m]

图5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分布

从不同分区不同等级的沟谷平均长度来看,在不同分区中,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1区以第3级沟谷平均长度最长,为1.15km,第1级和第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相差不大,第7级的沟谷长度最长,为14.65km;2区除2、5、6级沟谷外,其余沟谷平均长度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而减小,沟谷长度除6级沟谷外随沟谷等级的增大也呈减小趋势,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最大,为0.92km;3区沟谷长度及沟谷最大值均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递减,平均长度以1级沟谷最大,为0.81km,4级沟谷最小,为0.62km;4区1、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71km和0.56km,1级沟谷长度为2级沟谷长度的10倍左右。

同一等级的沟谷,在4个分区中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图5)。7级沟谷即沟谷主干有且仅有1条,仅存在于1区和2区范围内,主要分布于2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区的10倍之多;6级沟谷即沟谷的一级支流,仅有2条且仅分布于2区,沟谷总长度为73.93km,两条沟谷的长度分别为24.65km和49.28km;5级沟谷有7条,分布于2区和3区,其中有4条完全分布于2区,3条既分布于2区,又分布于3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68.95km,占5级沟谷总长度的84.09%;4级沟谷共38条,仍主要分布于2区,有20条完全分布于2区,其中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438.50km,3区的沟谷长度为103.06km,2区沟谷长度是3区的4.25倍;3级沟谷分布于1区、2区和3区,以2区分布最多,其沟谷总长度为1 168.26km,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826.94km,占该级冲沟总长度的70.78%;其余1、2级沟谷在4个分区中均有分布,为整个沟壑系统的主体部分,其中,1、2级沟谷在2区中的分布均大于3区,其沟谷长度分别为2 790.95km和1 451.34km,分别占该级沟谷总长度的61.79%和64.56%,二者在1区中的分布均最少。总体上看,研究区各级沟谷主要分布于2区和3区,且分布于2区的沟谷数量及沟谷长度均最大,其沟壑密度也较大,为1.66km/km2,表明研究区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位于2区,是该流域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虽1区沟壑密度最大,但由于其面积最小,且沟谷级别类型较少,且其属于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呈条带状沿干流分布,主要地貌类型为河流阶地且阶地面宽坦[13],故其地面破碎度较小,不作为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区域。

3.2 影响因素

3.2.1 地貌形态 地貌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一个地区的土壤侵蚀差异受到不同地貌形态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以堆积为主,山区和丘陵地区则以侵蚀为主[12]。沟壑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沟谷的发育程度,在研究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其与沟谷总长度成正比。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塬、梁、峁及各类沟谷,黄土塬部分地形较平坦,侵蚀较弱;梁峁区主要发育细沟、浅沟、切沟等多种形态的沟谷,且具有坡度大、坡度长、临空面大的特点,有利于水流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发展,故为黄土高原侵蚀最强烈、地形最破碎的地区[12];山地区则多发育深切冲沟,切割深度较大,且大多已达侵蚀基准面,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过程受到抑制,即沟谷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故虽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但地形破碎度较小,沟壑密度较小。研究区4个小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区(1区)、梁峁区(2、3区)和山地区(4区)。梁峁区的沟壑密度为2.43km/km2,较山地区(0.18km/km2)大,且山地区仅发育1、2级沟谷,沟谷类型较单一,梁峁区发育1~7级沟谷,沟谷类型复杂多样,沟谷发育程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

3.2.2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是影响沟谷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地表组成物质越疏松,沟谷越发育。延河流域主要的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土体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岩性主要为中生代的砂岩、砂页岩。黄土的这些性质表现为其机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物质越细、抗蚀能力越(下转116页)(上接110页)强,故地表组成物质由西北向东南抗蚀能力增强[14],从而影响了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各分区沟壑密度呈现出D1区>D2区>D3区>D4区的特点,3区和4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壑密度呈减小趋势。1区7级沟谷的沟壑密度最大,为2.02km/km2,2区1级沟谷沟壑密度最大,为0.79km/km2。研究区总沟壑密度为1.16km/km2,景可[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以不同起算点研究同一流域的河网密度,大小往往可相差5倍左右,其中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大小介于0.41~1.45km/km2,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通过对延河流域按高程进行分区,并且对不同分区的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不同地貌类型下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反映了地表破碎度即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性,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对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宏观上的空间规律性以及不同流域、不同尺度地域之间沟壑密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而对同一流域按不同标准划分分区,对比不同分区沟壑密度特征及空间分异性,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壤侵蚀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01):40-43,46.

[2]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中阳县土壤侵蚀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2-448.

[3]韦中亚,周贵云,罗万勤.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沟壑密度提取算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24-27.

[4]代灵燕.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党福江,戈素芬.沟壑密度调查应采取水文网络法[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6):34-36.

[6]郭兰勤,丑述仁.基于DEM不同路径算法的沟壑密度提取[J].地下水,2011,33(6):145-147.

[7]李丽,郝振纯.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51-256.

[8]谢顺平,都金康,罗维佳,等.基于DEM的复杂地形流域特征提取[J].地理研究,2006,25(1):96-102,87.

[9]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等.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7,32(2):138-140,182.

[10]李俊,汤国安,张婷,等.利用DEM提取陕北黄土高原沟谷网络的汇流阈值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75-78.

[11]陈伯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3-4.

[12]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篇5

[摘要] 医学统计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统计学的手段将一种医学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医学信息,医学统计信息中的客观表达以及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人的知识和道德水平。人的行为决定着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该文主要从行为角度分析了医学统计中信息失真的情况,总结了医学统计的几大信息特征,并且提出了几点保证医学统计信息质量的建议,旨在能够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使得医学统计工作能够准确,顺利的开展。

[

关键词 ] 医学统计;信息失真;信息特征;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76-02

[作者简介] 张秋颖(1962-),女,黑龙岗人,大专,高级统计师,主要从事医院医疗统计工作。

医学统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搜集各种医学数据,并且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一种客观事实,或者反映一种规律[1-2]。因此,医学统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如何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1 医学统计信息失真现象

基于行为角度分析,医学统计主要存在信息隐瞒、误用统计工具、操作缺陷、信息伪造、滥用统计工具五种信息失真现象。①信息隐瞒。主要是指医学统计人员刻意没有将统计报表中的重要信息呈报,导致信息不对称。比如,某医院出现事故死亡事件,但是相关责任人为了能够逃避责任,在统计报表中故意隐瞒。②误用统计工具。有时统计人员并没有使用正确的统计工具,会导致使用者转换信息的方式错误,这样会使对应关系错误,无法真正揭示统计结果的规律。③操作缺陷。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呈报系统有所缺陷,导致无法正常呈报一些信息。或者是由于使用者并没有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系统操作,但是医学统计信息并不全面。④信息伪造。这种现象和信息隐瞒的性质其实比较类似,但是信息伪造主要是指人为刻意修改统计呈报信息。⑤滥用统计工具。这种情况是指医学统计工作者在明确知道统计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统计结果达到自己需要的结果,故意采用不当的使用方法。

2 医学统计的信息特征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利用信息,这是导致各种信息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3]。然而,人的行为会受到不同信息源的影响,就医学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而言,主要受到信息特征的影响,而医学研究对象是信息特征的信息源。医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体以及和人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医学统计信息不仅具有机械工程、经济统计等领域统计信息的一般共性特征,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私人性

私人性是当前医学信息统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故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和分析。医学统计中的信息,主要是搜集人体以及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种问题,这就说明医学统计信息必须是和患者个人情况有关的。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个人信息都不允许随便向外部透露,也不能公开,除了患者患有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外。

2.2 控制难度较大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4],临床实验对象应选择动物为主,不能选择人,然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样会导致医学科研结果可能和临床信息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人体的系统较为复杂,人的行为也千变万化,这种复杂性、变化性导致很难有效控制临床结果等。因此,医学统计信息的识别、控制难度较大。

2.3 分散性程度较高

前面提到医学统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私人性,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医学统计信息分布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医学统计体系和社会经济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未制定合理的价格系统转换、传递信息,而且医学统计信息缺乏规范性,导致医学统计信息的传递效率不高。因此,医学统计信息在鉴别、搜寻等方面的成本比较高。

2.4 检验具有长期性

人体构造非常复杂,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检验时间会比机械工程实验的时间长得多。一般医学统计数据,都需要根据人体系统在时间维度下的演变,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才可以获得。

3 提高医学统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内容,统计对象锁定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而在《统计法实施细则中》的内容主要包含有卫生统计,并且明确指出卫生统计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下独立行使统计监督权、报告权及调查权[5]。这充分说明,医疗统计已经纳入我国现行立法中。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对统计的现行立法主要强调经济统计,并没有重视社会发展方面的统计,相关工作的开展没有严格的遵循体制的要求和工作的标准来进行,最终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对数据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不小的影响[6]。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相关工作的标准制定和科学化的准则研究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加上我国在统计监督方面的执行力度较差,导致很多医疗统计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发挥进行统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统计信息失真现象[7]。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医疗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和相关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方面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以健全的理念和正确的思想实现工作的稳步改进。并且在实践的统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之中还应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医疗统计的实施标准和细则。加强调查监督的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惩罚机制,一旦发现有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应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3.2 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的教育体系

首先,应积极改革医学统计教材、教育方法,应该立足于医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教材。同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医学统计中也引入了很多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医学统计教学中,应注意将统计模型的应用条件、统计模型功能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应适当增加医学统计的课程,并且进一步深化教学难度。

3.3 注重医学科研的声誉效应

由于医学统计具有分散性高、控制难、检验长期性等几大信息特征,因此,重复检验信息的难度较大,也增加了统计信息监督的难度,很难避免滥用统计工具或者误用统计工具的行为。因此,在医学统计过程中,应建立必要的事后追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目前,我国医学科研基金逐渐变得市场化,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选择机制,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诸多的影响都对当前相关信息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难以得到应有的进度和质量保障,并且最终导致对于医学统计的道德缺失行为约束力较差。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医学科研人员的声誉效应,一旦出现有滥用统计工具或者误用统计工具的行为,应立即公开。这样可以有效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减少败德行为。

综上所述,医学统计具有私人性、控制难度大、高分散性、检验长期性等几项信息特征,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工作难点,使得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而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这些特征使信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若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现象。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故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如何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医疗统计的相关立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医学科研的声誉效应,全面提高医学统计信息质量,使其作用和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

参考文献]

[1] 顾海雁,朱和新,等.医学统计学素质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讨[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2(3):343-344.

[2] 陈景武,陈建红,等.现代医学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及方法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2(3):368-371.

[3] 胡志德,胡成进,邓安梅.国内检验医学临床研究常见科研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辨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239-241.

[4] 董秀玥.医学期刊中的生存分析及存在的问题[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5):421-422.

[5] 王彦丽.Excel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9):536-539.

篇6

1.1供试虫源

于2015年6月在湖南农业大学周边菜地采集筒小卷蛾幼虫置于圆形透明塑料养虫盒(直径×高=13cm×17cm)中,在室温下采集新鲜蕹菜叶饲养,每天更换1次叶片,饲养至成虫作为供试虫源。

1.2筒小卷蛾各虫态形态特征观察

①卵将刚羽化的雌雄成虫配对置于放有盆栽蕹菜的透明圆形塑料盒中自由和产卵。成虫在盆栽植株上产卵后,将带有卵粒的蕹菜叶片置于培养皿内,用实体显微镜(LeicaDFC425)观察卵的外部形态并测量卵的长度及宽度。②幼虫挑取刚孵化的幼虫转移至培养皿(直径×高=9cm×1.5cm)中单头饲养,置于QHX-400B5-Ⅲ型人工气候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内,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0±10)%,光周期为L∶D=14∶10,并及时添加新鲜蕹菜叶片,每日用实体显微镜(LeicaDFC425)观察各龄期幼虫生长情况,并测量幼虫的体长、体宽、头壳宽等数据,饲育至幼虫化蛹。③蛹幼虫一旦化蛹,则置于实体显微镜(Le-icaDFC425)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学特征并测量蛹的长度及宽度。④成虫从新羽化的成虫中挑选体型完整的个体做成标本置于实体显微镜(LeicaDFC425)下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学特征并测量成虫的体长、体宽、前翅宽。

1.3筒小卷蛾生活习性的观察

将刚羽化的雌雄1∶1配10对,分别放入带有蕹菜盆栽的圆形透明塑料养虫盒(直径×高=13cm×17cm),将浸有10%蜂蜜水的脱脂棉置于盒中作为营养补充。每30min观察1次,发现则继续观察,直至结束,记录时间、时长。待其产卵,卵孵化后让幼虫继续为害蕹菜;同时观察成虫羽化时间、行为、产卵部位,幼虫为害部位、为害特征、活动习性、化蛹场所等生活习性。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学特征

①成虫体长(5.465±0.087)mm,翅展(10.833±0.154)mm。触角褐色、线状,头顶和下唇须棕黄色,第2节密被长的鳞毛,末节小,藏于第2节长鳞毛中。前翅银白色,有褐色、黄色斑。基斑占翅长的1/3,中带从前缘1/2斜向后缘,上窄下宽,前缘有一系列白、橘黄、褐色相间组成的钩状纹;肛上纹白色。后翅灰褐色;翅面基斑与中带之间区域形成一条浅黄白色横带,翅面中央的横带下缘呈褐色的条状齿突。成虫静伏时翅合拢,呈屋脊状;合翅时翅面尾部可见三角斑(图1A)。②卵卵粒椭圆形、扁平、中央略隆起(图1B)。长半轴(0.918±0.011)mm,短半轴(0.618±0.014)mm,相互堆叠成连续线状或不规则状,成堆或单产。表面附有胶质膜,表面光滑,初产时多呈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颜色加深,卵粒一端可见黑色虫体(图1C)。③幼虫幼虫圆筒形,共5个龄期,体表各节披有刚毛,环形分布。头壳黑色,具“Y”形蜕裂线。1龄浅黄绿色(图1D),头壳比体躯略宽;2龄黄绿色(图1E);3龄颜色同2龄(图1F);4龄初期深绿色(图1G);5龄初期为墨绿色(图1H),预蛹时亮绿色(图1I)。幼虫趾钩2序,趾钩环形,腹部共10节,腹足4对,分别着生在第3~6节腹节上,臀足1对,位于腹部第10节。前胸背板黑褐色,前缘较直,中部宽,后缘较窄,形成明显的颈部,后缘中部稍微内凹。上方有1排臀栉。各龄期幼虫的体长及头壳宽度见表1。④蛹被蛹,长(5.736±0.075)mm,宽(1.548±0.023)mm,纺锤形。初化蛹时,除头部和腹部末节为红色外,其余为墨绿色,带有金属光泽,复眼淡红色。第2~7腹节背面前缘及近后缘各有一横排钩状刺,近前缘端较粗大,近后缘端较细小。羽化前,颜色变为褐色。末端有8根臀棘(图1J)。

2.2生活习性观察①发育历期

筒小卷蛾的一个世代为(34.714±1.074)d,其中卵发育历期(4.250±0.125)d、幼虫发育历期(12.167±0.259)d、蛹历期(5.917±0.130)d、成虫历期(12.429±1.025)d,幼虫共5龄。②生活习性幼虫具吐丝习性,活泼好动,孵化后可迅速吐丝下坠向四方飘散。初孵幼虫取食叶脉周围的叶肉,留下白色膜状上表皮,或在叶片与叶脉间吐丝将自己包裹在其中取食,后沿叶缘将叶片卷曲,藏匿其中为害叶片。随着虫龄增大,取食量增加,高龄幼虫卷叶取食,喜好在老旧叶片中卷叶藏匿,常伴随咬断叶柄行为,卷叶掉落,受惊扰后,快速后退逃逸,被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图1L)。幼虫老熟后,吐丝将虫体固定在卷叶内化蛹。成虫羽化高峰期为8:30~10:30。成虫羽化时,躯体扭动,腹部拉长,接着腹部节间收缩,依靠头部顶裂蛹壳,身体前半部分爬出蛹壳,停顿几秒,接着依靠前足快速从蛹壳中爬出;部分成虫在出蛹壳后,尾部会立即分泌浅绿色蛹便。前后翅缓慢上下摆动2~3min,待摆动完成,成虫将前后翅直立并在一起,静止5~6min,直到翅完全晾干才放下,呈屋脊状。羽化完成后,静伏(图1K),直至夜晚开始活动,补充营养。清晨,雄蛾活泼好动,四处飞舞,随后在雌蛾附近降落,雄蛾用抱器触碰雌蛾产卵器,一旦用抱器夹住雌蛾产卵器立即转身与雌蛾反向呈“一”字形。高峰为5:00~10:00,时长1h左右。成虫交尾结束后1~2d后即可产卵,每雌产卵58~133粒。卵多产于叶片表面褶皱处或叶背面。

篇7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10-03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and its Rupture Risk Assessment

CHEN Sheng,LIU Cong-guo,CHENG Hao,XU Chang-lin

Third Clinical College of San xia University,Neurosurgery of Central Hospital, Gezhouba Group, Yichang, Hubei Province,44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rupture risk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from a singl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in 19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upture were divided into rupture group and 80 cases of unruptured group 11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3D CTA model,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ratio of tumor size, tumor length and neck width (AR value), there is no point to the top of different tumors, ASCI,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rupture risk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tumor rupture group was (6.55 ±2.85) mm, the average size of 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 was (6.38 ±3.71) m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R=12.895, P=0.001); AR value (OR=4.899, P=0.001); the top of aneurysm after pointing to the outside (OR=7.498, P=0.029). Conclusion AR, with daughter sac or not , Under the top of the tumor i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which can as its rupture assessment.

[Key word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upture risk

后交通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病因,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后的致死致残率极高[1-2],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研究大多从颅内多个部位的动脉瘤中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共193个后交通动脉瘤的资料,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80个后交通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13例(113个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3]:①排除由外伤和(或)感染所致后交通动脉瘤;②排除合并有其他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等的病例;③仅纳入单发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例。排除标准[4]:根据后交通动脉瘤的定义、影像学资料等均无法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其他脑血管畸形者、外伤性动脉瘤。最终共收治诊断满足条件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93例。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经CT血管造影证明的影像学依据。破裂组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48.66±12.78)岁;未破裂组113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0例;患者年龄18~64岁,平均(46.98±11.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CT扫描

CT血管造影(CTA)检查:头部由第1劲椎至颅顶,头颈部由主动脉弓至颅顶。

1.3 图像后处理及形态学特征的观测

1.3.1 图像后处理 图像经重组处理后,得到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造影,采用VR和MIP以多角度、全方位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包括整体观和前后视图、左切左视图和右切右视图,上切下切图以及局部图像等。

1.3.2 后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观测与结果统计 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瘤顶指向(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故瘤顶指向包括:后上外,后上内,后下外,后下内),有无子囊(光滑瘤体表面的局灶性尖角状、状及不规则形突起定义为子囊)。

1.4 观察指标

瘤体以7 mm分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以1.5分组、瘤顶指向、子瘤的存在情况等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瘤体以7 mm分组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后交通动脉瘤平均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例资料按后交通动脉瘤瘤体≥7 mm与瘤体

2.2 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AR值(1.57±0.684)大于未破裂组(1.24±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瘤顶指向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193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瘤顶指向分为:后下外148例(76.68%)后下内28例(14.51%)后上外8例(4.15%)后上内9例(4.67%)。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之和。经χ2检验,χ2=8.140,P

2.3 子瘤的存在情况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与否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经χ2检验,χ2=17.689,P

2.4 多因素分析

研究纳入瘤体大小、瘤体≥7 mm、AR值≥1.5、瘤顶指向后下外、有无子瘤,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剔除变量:瘤体大小(P=0.755),瘤体≥7 mm(P=0.842)。最终得出回归方程:Y=2.578D+2.540F+1.607G1- 6.732 (D、F、G1分别为赋值变量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

3 讨论

后交通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后交通动脉发出处的远测角、近测角,以及后交通动脉与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向后突出的球形动脉瘤;据国内资料统计,后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4,发生率为颅内动脉瘤之首[5];其破裂率极高,破裂后致死致残率也很高。但临床上对其破裂风险评估的指标尚未得到规范,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也甚少,因此在临床治疗时缺少真实研究数据的支持,难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治疗决策,治疗进度较缓慢。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研究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界AR值为1.5,AR值越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诊疗依据。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说明瘤顶指向是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的危险因素。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说明子瘤的存在与否显著加剧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子瘤存在与否可以作为评价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指标,与当前主流研究结果一致[6-8]。有子瘤存在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81.4%)显著高于无子瘤存在的破裂率(58.8%,P

综上所述,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知,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存在与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Morita,A,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J].N Engl J Med,2012,366(26):2474-2482.

[2] 崔岩.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4.

[3] 崔岩,张明铭,蒋宇钢.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6):563-567.

[4] 吕楠,江澈,瞿米睿,等.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4):425-429.

[5] 蔡建勇,黄崇权,陈献东,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形态学特征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4,7(4):23-27.

[6] 袁金龙,徐善水,李真保,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4):216-218.

篇8

新课改中,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的共识和不懈追求。通用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包含哪些基本特征,笔者将结合2014年部级一师一优课《方案的构思方法》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所谓高效课堂,一是指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一种教学形态,体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二指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其目的是为实践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具有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节奏。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与“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等组成设计过程的整体。不仅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授课教师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即“卡片式手机支架设计与制作”项目实践活动。首先通过PPT展示师生课间手捧手机看视频的情境,提出如何解放我们的双手?又展示钱包中过期的银行卡、会员卡,引导学生利用废卡片DIY一个手机支架,切入课题;然后进行手机支架的设计分析和制作实践活动,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四种方案的构思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会方案的权衡和比较,让学生亲历方案的构思、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科学,符合学情,这是促进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

二、案例应用的情境性

案例应用的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是学生生活的某个真实情境,是为了让师生共同探讨生活实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以“卡片式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为载体,案例的选择贴近生活,课堂活跃,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便于思考操作,解决了新课导入时PPT展示的师生课间玩手机无法解放双手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9个小组的学生参与度很高,都按活动指导报告完成了作品设计,并进行了展示交流,获得了同学的认同,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均获得高效发展。

三、师生互动的多元性

师生互动的多元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元的。通过多元互动交流,丰富课程资源,扩大信息与知识总量,构建民主和谐课堂,增近师生心灵沟通,为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供保障。

四、课堂活动的开放创新性

开放创新性是指课堂活动要开放,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内容做创造性的增减取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发表见解,让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得以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气。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是一节偏重理论的课,教师根据课标,舍弃教材案例,别出心裁,设计成一节活动课,课堂活动更开放;利用卡片做手机支架模型,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但结构设计有一定难度,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时间充裕,制作积极性较高;把评价交流还给学生,引入网上留言,让学生的评价更民主自由。把枯燥的方案的构思方法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体验和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篇9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世界偏头痛的发病率8.4%~28%,日本偏头痛的发病率为8.4%~12%,我国偏头痛总体发病率9.3%。目前有关儿童偏头痛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比较公认的儿童期偏头痛发病率为2%~5%,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14岁左右发病率约为10%。

年龄因素 儿童偏头痛的发病年龄多在6岁左右,最小可见2岁发病。10岁以前男孩略多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多于男孩。儿童偏头痛有自然“痊愈”的倾向,约23%的患者在25岁左右头痛消失,而多数患儿发作至成人期。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逐渐减轻,恶心、呕吐倾向减少。

遗传因素 偏头痛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34%~90%有家族史,母亲的遗传因素强于父亲。双亲患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75%;近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50%;远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20%。

易患因素 偏头痛的易患因素及诱发因子包括劳累、紧张、日晒、生活规律改变、睡觉过多或过少以及特定食物等。特定食物主要有巧克力、奶酪、酒精、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浓缩的砂糖、奶油冰淇淋、腌制品等。头痛发作时咳嗽、某些异常气味、光、噪音、气候变化,又可加重偏头痛。

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偏头痛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血管源学说 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有关。20世纪30年代Wolff首先提出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因血管痉挛缺血引起视觉先兆;头痛期为颅内外血管扩张,使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此观点一直为众多学者接受。此后,有学者研究发现,偏头痛先兆期虽有脑血流量减少,但头痛期脑血流量并不增加,或头痛期脑血流量仍继续下降以及无先兆期患者脑血流量始终无变化。1990年0lesen等提出,先兆型和无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他们认为先兆症状是脑血流量降低的结果,因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最先出现视觉先兆,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可表现减少、增多或先减少后增多,而这些变化与头痛类型、有无先兆并无恒定的关系。部分患者头痛间歇期亦存在局部低灌注区或脑血流速度增快。总之,关于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阐明。

神经源学说 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继发性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Milner等应用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解释偏头痛先兆,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扩展的皮层电活动的抑制。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5-羟色胺神经元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和起始部位。总之,偏头痛发作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它是将神经、血管、递质三者相结合。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涉及3种机制,即供应脑膜的颅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神经释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中枢痛觉传导的抑制降低。

偏头痛患者存在高度可兴奋性大脑皮层,多种因素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使神经元对内外因素更加敏感,诱发皮层扩布抑制。皮层扩布抑制启动了偏头痛先兆,同时也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偏头痛先兆是由于局部神经元去极化和(或)伴随皮层扩布抑制的局部缺血导致。除皮层缺血外,皮层扩布抑制还伴有硬膜血管血浆蛋白渗出和脑膜传入刺激。偏头痛的疼痛发作就是由于上述过程导致脑膜血管的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三叉神经传入的敏感化,此反应包括逆行性三叉神经的激活和顺行性面/颜浅大神经血管扩张系统的激活,提示偏头痛发生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此过程中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环节,它是以脑膜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血小板活化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神经肽的释放及其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另外,β-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8、组胺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及血小板激活增加也参与偏头痛发作。但是,有少数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并不是偏头痛的主要因素。

偏头痛与遗传 60%~80%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多数为多基因遗传,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遗传因素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更常见。研究显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中有多巴胺受体(DRD2)基因C/C型突变,部分患者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以及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型呈高出现率等,这些研究显示偏头痛具有遗传学基础,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此外还有低镁学说、高钾诱导的血管痉挛学说、脑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线粒体功能假说以及免疫学说等。

总之,随着对偏头痛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防治偏头痛的发生,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篇10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和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