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传统文化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

篇1

二、华裔男性气概重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爱”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不自私。这种美德是体现中国男性气质的最重要因素。书中汤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个热血勇敢而又乐观的人。在去夏威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样被关在船的甲板下,过着几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同行的人对新生活的前景感到孤独和害怕时,伯公鼓励他们:“三年后你们就会变成有钱的男人了。三年匆匆就过去了。”伯公也是一个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人。当他在夏威夷吃到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和坚果时,“他希望可以给他的妻子”。他把自己见到的所有美丽场景都写信告诉他的妻子。同时,他爱身边的陌生人就像爱他的家人一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的工友,给他们端水递药。他热爱大自然,他热爱自己耕种的土地,当土地收获时,他激动得唱起了京剧。伯公的这些表现都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通过对汤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个不同于其父辈的阳刚男性跃然纸上。弟弟是生在美国的华裔,他骨子里一直把自己当美国公民看待。在对越战争打响之后,作为美国的一员,弟弟不得不参加。在描述弟弟经历越南战争之前,汤亭亭还特意对中国民间屈原的故事做了介绍。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爱好者,面对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都经历了相似的悲惨命运。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离骚》来表达一样,弟弟也一直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释放心中的压抑,他从早到晚都嘀咕着,无论别人听没听见。他极力试图说服学生对越战争是错误的,在战争结束时,他庆幸自己还活着,也没有杀人。汤亭亭以她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男子气概。这样的男性气概是一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来体现,而是对和平的向往。这种积极的男子气概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团结,在当今世界存在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战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传统社会遗传的生存意识

汤亭亭通过描述她的祖父辈在美国社会文化、经济上受到的耻辱,和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敌对国家生存下来的勇气重构了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男性气质也是中国男性的“文”的体现,也是他们从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遗传中得到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在新世界的人生奋斗中焕发出的人性闪光和生存的“智慧”。由于美国当时的移民法,汤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剥夺了与妻子见面的权利,因此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在建设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六年时间里,在没有妻子的拥抱和安慰的可怕长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铁路也不会带来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在毯子或树林里,看着它,“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终于“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在一处新山谷上空作业,一种强烈的欲望袭击着他。大自然的美完全把他给征服了,他在吊篮里俯着身子,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想通过来。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将射向空中。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他乘着吊篮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他在与整个世界。”被白人的中国男性,通过阿公这种方式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他在篮子里“操着整个世界”时,有力证明了他是一个男人。TomoHattori评论说:“这种行为使阿公有力的证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国男性父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美国的建设,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和屠杀。尽管阿公和成千上万的人为美国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当铁路建成时,这些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了不受欢迎的外来者。阿公走遍了美国,想寻找一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全定居的地方,但他却发现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是白人对中国工人的屠杀。面对这样敌对的生存空间,阿公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对抗,他像无数中国人一样忍耐着,“善于隐藏,消失数十年,下落不明。”当阿公用修筑铁路攒的钱观看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场戏,关公浴血奋战,三兄弟终于建立蜀国,他觉得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关公的戏和当时中国移民的处境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他们从关公的故事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对他们的不公待遇。而关公和阿公称呼里都有的“公”字,使这个神话的历史人物与汤亭亭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祖父成为美国的英雄。汤亭亭父亲的男性气质体现他面对敌对环境的忍耐智慧。父亲一直牢记,“如果他不说话,别人就不会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敌对的环境中生存,因为“没有人会伤害可怜的弱小”。所以当他被吉普赛人诬陷,他忍气吞声,当他被合伙人骗走洗衣房的股份时,他安慰妻子:“别担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呢,那儿才是真正的金山。”当他经历了种种的失败,最终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洗衣店时,这充分体现了在恶劣的种族和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权文化下的家庭责任感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支柱。《金山勇士》中大多数男性背井离乡的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战火不断,使得男人们很难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去美国“淘金”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汤亭亭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美籍华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们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自己的方式支撑家庭,养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开垦甘蔗田时,很为自己养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骄傲,每逢发工资,他就往家里寄钱。为了能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钱,曾祖父从来不去舞会,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去赌博,甚至在长期见不到妻子的情况下也没有花钱找女人。在他的眼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对家庭需要,个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的。因此,为了家庭,曾祖父放弃了一切个人需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谎称自己在农场过得很“轻松自在”。传统的中国,需要男性传宗接代以使一个家庭繁荣昌盛。不幸的是,广阔的地理距离将这些寄居美国的中国男性变成了挣钱的机器,剥夺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他们将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给中国的妻子和孩子。当曾祖父的妻子让他去赚钱,“别呆在这里吃”时,他立即前往美国。当曾祖父收到妻子的来信,要求他寄钱回去给她买金表,买新衣服,或是家里需要翻修庭院时,曾祖父为了拿到额外奖金,冲进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油炸弹。当汤亭亭的爸爸带着全家来到美国,他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突破。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渐渐摧毁他的愿望时,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男人,理应担起养家的重任。虽然爸爸的话越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也没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坚持着开创新的事业。同时,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孩子是他的职责。在孩子面前,他表现出温柔的一面,有时和他的孩子把蜻蜓当作玩具飞机来玩,有时将烦人的飞蛾带入游戏,有时或让他的女儿偶尔玩玩赌具。

(四)维护传统文化与反抗现实的勇气

小说开头的短章节《论发现》讲了一个传说,传说里一个寻找金山的华人探险者,不幸身陷女人国,他的嘴巴被缝紧,耳垂被穿刺,双脚被裹小,脸被涂上脂粉。实际上,这个短章节是作者对中国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的改编,在结尾处,她指出这个女儿国实际上是在北美洲。哥伦布的“发现”给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带来了惨重的后果。如果说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是蒙受痛苦和剥削的开始,那就如同寻找金山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声音,也无法表达自身的感受。汤亭亭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失声”给她的男性祖先们带来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破坏性影响。书中《论死亡》的章节也通过改编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男性被剥夺说话的权利。汤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儿子的惨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药方被毁,人类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机会。紧接着的另一个小章节《再论死亡》同样讲述了一个寻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再次被打破,人类无法永生。既然人类无法永生,汤亭亭想要通过这两个短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张敬珏认为这两个短故事提供文本内的对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强加给他的沉默。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英勇、忠义、惩恶扬善的化身,被当作武神和文神来崇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气概也给予了中国移民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中国劳工,特别是那些通过假身份进入美国的人,要在美国生存就不得不长期保持缄默,无形间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权利。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对美国的贡献也被删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打破沉默。中国男性的“武”,不仅仅指身体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蔗园里,白人老板命令华人在砍伐作业时必须严守“肃静”的规矩。为了消除自己和同胞的暗哑之苦,曾祖父运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来进行反抗。他说道:“我生来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样保持沉默,早知道要发誓沉默,我还不如剃掉头发,出家为僧。”因此,当浓浓的烟雾和过度劳累使他咳嗽时,他将咳嗽变成一种自我保护和表达的方式。“当洋鬼子们吼叫着催促他们快点干活时,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长、响亮的咳嗽声似怒吼,如低吟,像大声喊出了心声一样舒坦。他在咳嗽中夹进了怒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是无用的。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在地上掘了一个圆圈,挖成一个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国!”“你好,母亲!”“我想回家!家!家!家!”由于他们的叫喊声太吵人了,洋鬼子们本应该向他们冲过来的,但这次洋鬼子们却躲起来了,他们被中国佬们的气势所吓倒。从此,伯公再没有因劳动时说话而挨鞭子。这是华人为争取话语权作出的反抗,是他们足智多谋、反抗性别压迫的最佳例证。很明显,《金山勇士》里的中国男性的反抗不是通过直接的对抗,而是采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条件,祖父阿公和其他华工一道开始罢工,要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时间。他们冒着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会没收其为他们存入银行的薪水的双重危险。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45美元—8小时制。”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8小时,中国人也同样只干八小时。”他们的罢工一直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白人鬼子宣布该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工人加薪4美元。虽然不是他们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罢工毕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中国工人的权益是通过协商对话和沟通来实现的,体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当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时,白人官员作了演讲。“这是19世纪最伟大的功绩。”“只有美国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功绩。”他们说的不错,因为修建了这条铁路,阿公和其他华工们也应该是美国人了。

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篇3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篇4

紫砂艺术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艺的独特性、造型形态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依然是一种日用品,也就是民间工艺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聚集了中国书法、篆刻、玉石、青铜、陶瓷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富表现力,也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2 紫砂《三潭映月》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笔者所制的《三潭映月》壶, 布局融洽,和谐统一,转折轻巧利落,弧度流畅优美。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静逸与虚空的韵味,于简练中蕴含高雅的意境。挺拔干云,气韵内收。鼓腹徐收,有玉树临风之态。一层醇厚的包浆让整把壶泛起柔和的光泽。可以看到紫砂器特有的细密颗粒。宛自天成。流沉稳,把别致。将沏茶,三千烦恼一杯尽。

《三潭映月》作品圆润、通透而富有张力。整体性把握娴熟到位,用简洁的线条来营造一种层次感、立体感和灵动感,从而达到视觉上的调和。充分合理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形神统一,内外相谐,是光素作品的极至追求。作品在精、气不减的前提下,力追韵律、韵味、韵脚。壶体以曲、柔、线为主旋律,飘飘然意高山流水,悠悠情为低吟浅唱,圆圆乎似绕梁三日,越看越惹看,越用越喜欢,越玩越有味,这才是紫砂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气韵所在。

宜兴紫砂壶的形式美源于创作和欣赏,紫砂的造型别致多出于奇巧,形制来源也相当广泛,遵循了美的原则和规律。紫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人们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到紫砂的造型艺术中去,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沉淀下来,把紫砂壶的内涵升华,概括进紫砂的造型艺术中。

紫砂陶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以材料的材质、色泽体现视觉感受的;紫砂陶参与物质文化生活是以其美妙造型与优良实用功能为物质基础的;还有,陶工富有智慧的思维与灵巧的双手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技术美的享受。

篇5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篇6

一、客家女子的传统服饰概况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饰便是大襟衫和大裆裤。大襟衫整体式样较为宽松,直线剪裁,浅领、右衽,衣襟两侧底端开叉,色调以蓝、黑为主。大裆裤腰高裆低,裤腿宽松,裤腰部分多用布带扎紧,冬天可以加上棉衬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凉帽,凉帽以篾片、麦秆等材料编成,呈圆环状,外围缀以15厘米左右的蓝色或黑色的布帘。客家女子平时以赤足、草鞋为主,只有走亲访友时才会穿绣花鞋,其造型与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饰多为银质,佩饰重体量不尚小巧,以中间细两头粗的银簪造型最为常见。

从以上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描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凉帽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裆裤分别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宽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裆裤装,又可以看到浓厚的当地特色――尚蓝的服饰色彩习惯和缠足习俗的废除。这种特殊的服饰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口迁移的推动下形成的。人口迁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二、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从。“服饰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从,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信仰心理、风俗习惯又使这一文化集从当中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②客家女子传统服饰与中原女子传统服饰、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服饰都属于同一文化集从中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鲜明的地域性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域性特征又是动态发展着的,其中以文化的迁移、扩散为最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把客家人的迁徙看作是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了闽粤赣三地交界区,打破了由当地土著文化所建构起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自然环境、经济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之间一度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并对社会产生过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不管它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碰撞,它们毕竟共存了下来,两种文化在互相接触中都找到了对方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认同的部分,并以此为起点借鉴吸收了对方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们是以本元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凉帽等都是在保持了中原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吸纳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并同时融入了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而成。

三、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式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知识控制的不同方式……我们将尽量不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减低为对社会互动性被动的反应,而是评估其作为能动者对社会关系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③客家女子服饰文化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群体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群体中,中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与先进性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与一部分当地居民融合,共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表述并不见得多考究。从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来看,尽管中原传统文化在当地众多文化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我们似乎不应该用“谁同化谁”或“谁压倒谁”的说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一种互相的适应性影响,在面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空间、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改变后,双方都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并最终派生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适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也不单单指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动,也包括民族间的互动、地域间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互动。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生存问题永远是人们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造物是伴随着从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化过程,依随着两者并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④。对我们主要讨论的客家先民来说,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最终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问题。现实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发展方向,简单说来就是客家先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我们所说的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畲瑶少数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们无一不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很多学者在提到客家传统文化时,喜欢用“一体多元”来对其文化形态进行阐述,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对比分析后,笔者更倾向于“二元性”的说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迁移打破了中原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将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带入闽粤赣三地交界区,两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类型。而同样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福建福佬文化却与客家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福佬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更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也无时无刻不在服务着现实生活,向外界传达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追求。

注释:

①帷帽是传统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毡所做,四周围以丝帛做成的帽帘而成,帽帘长度一般垂落到颈部,也有的垂落至脚部以笼罩全身。

篇7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种文化也是史无前例地交融汇织,当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追求时尚、个性、自我,主推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受益者。但与西方文化相比,他们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几乎空白,对传统文化了解严重缺失,这种对中西文化了解的失衡,势必会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他们中西文化的交流。如何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并尽快补充这些缺失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者应当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现状

在大学校园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差、底子薄,加之自我的个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认识不够,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更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节日文化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传统节日观念正在逐渐淡化,西方节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等;影视文娱文化上,他们推崇“西片”,崇尚“快男超女”,而非传统经典文化;吃穿用文化上,麦当劳、肯德基、香奈儿、古奇等西方品牌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淡化问题日趋严重,已逐渐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逐渐使他们失去价值判断,丧失辨别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欧美等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提高,信息传输更加便捷,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途径更广,接收的新鲜事物更多。而西方主流文化正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冲击,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接受着文化的洗礼,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由于西方文化的新颖性和传输的便捷性,无疑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他们辨识能力更弱,自我控制能力更差,追求时尚感更强,这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他们来说影响更加深远,甚至是言必称欧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中国的艺术是古董,西方的艺术才辉煌灿烂,具有实用性。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忽略和受经济大潮、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正在学子的心中逐渐消亡。

2、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世界的开放,文化的交流,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思想上所受的冲击也更大,社会上盛行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更是对他们影响巨大。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物资投入更多,受到的诱惑更大,接受传统教育更少,相对来说他们更注重学业上的物资投入和产出,因而更容易受到功利思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甚至出现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就业难、社会不公等矛盾相对突出,他们对传统文化更加漠视,甚至是“敬而远之”,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学生认识的偏差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考试制度中的设置,艺术类专业学生重视的一直是专业的学习,在他们的观念里,专业是必须的,文化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即文化学习只是专业学习一时的辅助。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大学,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偏差。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思考问题都更为直观,他们认为,对于专业的大量练习和学习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则认为空洞、虚幻,效用似乎看不到,也摸不着。另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客观上更需要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实践,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他们偏重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素养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

4、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

对艺术类专业来说,教育过程更注重言传身教,然而,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原本就有所欠缺,他们也存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误区,甚至对其采取漠视心态,这种心态在专业教学中势必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造成大学生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甚至抵触。

三、强化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重视对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培育,引入对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考核要求,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导引学生学习方向的舵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方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不够,则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高校应首先提高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积极提供教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同时在教师教学考评中引入传统文化素养考核,让专业教师从主观和客观上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进而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理念。这样,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在授课中也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具有文化的使命感,从而达到文化自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把传统文化仅仅放在理论的圣殿上,要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要求和价值诉求,避免天马行空似的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诸如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多种教学形式,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感、时代感,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方式,积极引入案例讨论、情景再现等研讨方式,将学生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方,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来诠释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师还可把当前互联网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孔子网、中国国学网、中华文明网等推荐给学生,并对他们加以指导和帮助。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里的主题教育活动,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除了专业学习外的,他们喜欢的另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在这里他们尽情发挥和展示着他们的艺术才能,主题活动是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时,可考虑引入传统文化背景。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是活动的展演者,为做好演出效果,他们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然后通过自身的艺术才能表演出来,表演效果与他们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在锻炼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随着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将愈加深厚,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在活动中将会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其传统文化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

3、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内涵中,在提升学校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亦可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在校歌、校训、院歌、院训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内化于行动,作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从物质层面上将传统文化气息构造到校园景观文化中。在教学楼、宿舍楼、学院附近的道路、山水、植物等物质上的形体上赋予其文化内涵,如粘贴经典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能在朝夕间耳濡目染,从而发挥其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郝建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21.

篇8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46-01

一、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江西省南昌市各阶层人群,包括老人、在岗工人、政府官员、个体经营者、学生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访调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抽样方法:总体分层抽样,层内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

二、调查内容

1.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活动参与程度及喜爱程度。

2.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及实施障碍。

3.复兴江西传统文化的意见建议。

三、相关结论

(一)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当代青少年更是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如今许多传统文化已被人们渐渐淡忘。

同时,人们对于江西文化的活动参与也不是很多,像红歌、戏曲等参与度还可以,但对于诗词歌赋的活动却很少参与,所以多鼓励人们参加江西传统文化活动很有必要。开展“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及实施障碍

当被问及“您未来会为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做宣传吗”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会”,可见人们对此活动持支持态度,愿意为此活动尽一份力,这就为此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可行性。相信在人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结果,人们也会对江西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当被问及“要实施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您觉得最先从以下哪个群体下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应最先从中小学生入手,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更好地了解江西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对于调查结果得知,部分人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未抱有特别乐观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受其它文化冲击、政府重视度不够等,说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活动的开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江西传统文化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复兴大业指日可待。

四、意见建议

1.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市民的文化建设;

2.培养大家形成对江西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发动人们主动保护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3.通过各大媒体(如电视公益广告等)的宣传,使人们对江西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4.在各大企业、高校等多开展一些有关江西传统文化的活动、比赛,从而推进江西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宣传;

5.开展江西传统文化培训拓展中心,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江西传统文化;

6.在不改变江西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注入新鲜活力;

7.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

8.学校可以开设一门关于江西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对江西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9.父母和老师平时多加强孩子对于国家及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从小抓起,激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

五、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人们对于江西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对于江西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行性等,也从调查结果中得知了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江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中受到一定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保证传统文化灵魂不变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复兴江西传统文化。

篇9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让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芳,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木兰辞》所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影片《花木兰》,为迪斯尼公司带来超过3亿美元的巨额商业利润,然而因中国传统文化诗歌而来的《花木兰》电影的商业成功,似乎只属于好莱坞、只属于美国,作为花木兰故乡的中国却没有从中得到一分一毫的版权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此就提出了如何通过版权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版权保护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知识产权冲突、国内地域产权冲突逐渐增多,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亟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一方面,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记载,为了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绵延,使传统文化发挥出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和管理,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也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美国动画影片《花木兰》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发现了我们在管理文化产品商业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只有做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并重,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共拥。

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不足的现状,本文试究传统文化保护不足的原因,在分析其立法困境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化权利主体、完善丰富权利内容、不限定保护期限以及创立数据库保护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二、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法律保护既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又是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手段。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传统文化虽是我国版权法律体系保护的内容之一,但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及宽泛。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在《伯尔尼公约》、《突尼斯版权示范法》中,都将民间文化作品列入版权保护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并未对其他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作出具体规定;国务院制定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也只涉及对传统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的保护。面对涵盖范围广泛的传统文化,国家虽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仍尚不成熟,存在空白遗漏和过于宽泛之处。2014年国家版权局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我们也期待这部条例的正式施行。

第二,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体系主要有版权行政管理体系和文化行政管理体系两个部分,申报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程序较为复杂,由此可能产生申报路径不统一、重复申报的情形。

第三,相关企业和个人缺乏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意识。以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陕西省为例,陕西户县农民画创作风格新颖、地域特色明显,当地很多农民都掌握这项技艺,也涌现出琳琅满目的农民画作品,但农民画作者却缺乏著作权登记的意识。与此相似的还有陕西延安剪纸,同样缺少著作权自愿登记的情形。

三、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不足的成因

传统文化概念难以界定、范围难以确定,是我国传统文化版权立法不足和实践保护不够的根源。

(一)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特殊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却有些模糊的概念,明确传统文化的界定与类别是实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关键。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能够反映特定民族风貌和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艺术、文学作品、工艺品、绘画、表演、民族服饰等。

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集体性,传统文化的集体性源于它的群众性,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是广大民众在长期历史实践和传承过程中集体创造的,它并非直接属于某个个体。比如年画技艺,可能同一地区很多人掌握这种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是属于该地区集体所有的。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特征。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历史的积淀去不断丰富完善,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其影响不仅及于当代人,它是源远流长的能及于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也具有变异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流传的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专有,人人可以改动,所以作品常常是不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处于变化之中。”

(二)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立法困境

1.权利主体难界定。传统文化具有集体性的特征,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不同于一般的版权保护。相比于具有鲜明的、确定的权利主体的一般版权保护,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我们应首先明确其权利主体。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最初它具有一个特定的创造者,但在世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其创造者已不单属于某个个体,可能是属于一个地区集体共有的文化,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使得界定其权利主体成为一个难题。

2.权利内容难确定。相同的民间传说,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上就有不同演绎。某著名喜剧演员在一个喜剧小品中戏说“花木兰”,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怕死的形象,被认为戏说尺度过大有恶搞嫌疑,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再如“乌苏里船歌案”中,歌唱家郭颂在赫哲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出《乌苏里船歌》,这首《乌苏里船歌》几乎成了赫哲族民歌的代表,而后法院认定《乌苏里船歌》系改编作品,郭颂不是原创作者。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国际间因翻译问题而产生的版权纠纷也日益增多。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被英译为“dragon”。然而,“dragon”一词在《约翰启示录》中被描述成魔鬼撒旦的化身, 代表着异常邪恶的力量。所以一些西方人的惯性思维十分乐意视中国龙为“dragon”, 把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与“dragon”挂钩, 妖魔化中国。针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版权纠纷,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应当包含哪些方面才能全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值得我们探究。

3.保护期限不统一。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期限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应有期限限制。从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来看,知识产权是要保证权利人在法律所规定的期限内收回其所投入的成本和获得回报,在超过了这个法律规定的期限后,此权利即进入公有领域,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如果权利人可以无期限的垄断该知识产权,那么就会中断创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期应不受时间限制。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征,是在民族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演进、形成的,很难给传统文化的形成确定一个起点。同时,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逐渐完善并永久的流传下去,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都将永存。因此,很难给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界定一个期限。

四、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到商业领域的今天,笔者试从版权保护立法角度提出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一点建议:

第一,在版权立法中确定传统文化多层次权利主体。在“乌苏里船歌案”中,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为诉讼原告,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既是赫哲族部分群体的政治代表,也是赫哲族部分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在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可能受到侵害时,鉴于权利主体状态的特殊性,为维护本区域内赫哲族公共的权益,原告作为民族乡政府,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这说明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主体可以是集体,事实上,很多传统文化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群体作品,不存在个体著作权人。另外,当发生版权纠纷时,以某个集体例如地方政府组织为代表提起纠纷解决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其诉讼结果可能惠益到这一地区和社群,也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

同时,也应当鼓励企业和个人树立版权保护意识。我国目前的版权保护制度为自愿登记制度,由著作权人向各地登记机构提出申请,登记机构审查合格后依法予以登记并颁发著作权登记证书。经过登记的文化产品可以明确其版权归属,降低被侵权后的诉讼代价。拥有如年画、剪纸等文化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对具体产品进行版权登记,如遇盗版侵权等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根据《著作权法》、国务院《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主张许可、监督、收费、救济等权利。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可实行多层次权利主体,传统文化的涵盖面较大,单一权利主体显然不能满足其版权保护的需要,多层次权利主体在司法实践中有利于变通实现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目的。

第二,丰富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针对目前传统文化版权纠纷状况,我们发现关于传统文化的改编、演绎、翻译纠纷较多。前文所述的“乌苏里船歌案”涉及对传统民歌的改编、戏说花木兰小品是对“花木兰”故事的歪曲演绎、“dragon”是对“龙”形象的恶意贬损。因此,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应注重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演绎、翻译、改编的过程中,禁止他人歪曲、篡改、贬损使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此外,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的权利内容还应包括传统的表明来源权,即表明传统文化的来源地名称、来源主体等权利。以及复制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等财产性权利。

第三,不限定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时间。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应不受时间限制。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产生时间无法确定,其内容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要确定其版权保护期限几乎没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期限加以限制,则不利于载负着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依托传统文化产生的、非集体创作的具体文化产品,则应依据《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保护期限加以限制。

第四,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模式。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新模式以促进版权保护,例如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保护模式。依据欧盟1996年的《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数据库保护模式是指,将独立的作品、资料和其他材料进行系统的或经有条理的方式整理过,并可用电子或其他方法单独访问的数据集合。建设传统文化数据库,可有效实现传统知识保护的最广范围公开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体系下,实现对传统文化予以相应产权的保护、地域文化的跨国尊重及更正宗地广泛传承。将电子数据库运用到传统文化版权保护制度下,建立版权管理体系和文化行政管理体系共同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版权申报路径的统一,有助于简化版权申报、查询的方式,避免重复申报版权情况的发生。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既是精神财富也具有经济价值。完善传统文化的版权保护,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与困境,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方面健全完善传统文化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尽快实施传统文化版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使我们的立法、司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版权体系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