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

篇1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篇2

1 少儿图书的分类方式

1.1 按年龄分类

1.1.1低幼读物。

低幼读物是指针对0-3岁婴儿和幼儿的读物,2个月的小婴儿已有运动记忆和姿势记忆,尤其是能记住母亲的声音。这一时期的读物主要通过家长对0-3岁婴幼儿重复诵读,达到婴幼儿听读、跟读、复述的目的。低幼图画书好比是供低幼儿童看的电影,以优美的绘画,简练的文字,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加上细节的特写,既有符合幼儿语言特色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含着引人入胜的匠心设计。

0-3岁低幼读物又以绘本形式多见。有的绘本改编自著名童话或者民间传说,既经久不衰,又耐人寻味。有的绘本重教育意义,从孩子的视角寓教于故事,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影响孩子的三观。绘本画风优美,童趣十足,装帧精致,价格一般都比较高,一般家庭重复使用的几率低,到图书馆选绘本是多数家长的选择。此时采购的原则应以主题为主,重奢华轻内容的图书要少选或不选,以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保证服务更多的读者。

1.1.2学龄前儿童读物。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此时的幼儿语言及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与人沟通,根据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可以为其选择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的图书,如专注力训练。有的学龄前儿童已学会部分汉字,并且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以及记忆力,往往不满足于父母家长讲故事,而是开始探索自己阅读。包含简短句子的故事以及含义显而易见的图画是这一年龄段儿童读物的主要选择。

1.1.3小学生读物。

主要包括新课标推荐书目和作文辅导类图书。另外新课标要求学生小学七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145万字以上。

1.1.3.1小学低年级读物

根据2012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语文新课标,小学生的识字量要求为:一、二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1]。此阶段读物多数辅助拼音,可以根据读音认识字词与理解句子的意义。

1.1.3.2中高年级读物。

根据语文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五、六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除个别地名和生僻字以外,中高年级小学生识字水平完全可以驾驭文字内容,此阶段读物以文字为主,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科技等百科知识。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热衷于阅读诸如《查理九世》这样的赞美成长勇气、鼓励科学探索的既是大型儿童冒险小说,又是游戏故事书的作品,符合小学生爱动,爱冒险,爱探究的特点,通过阅读此类图书,可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培养科学发现的爱好。

1.1.4初中生读物。

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身份改变,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针对初中生年龄层出版的通俗易懂的读物仍然吸引他们阅读,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已非“儿童”的认知,“少年儿童”这一统称又使得他们羞于到少儿图书所在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借阅图书。

1.2 少儿图书的内容类型

1.2.1文学类图书

文学类图书为少儿图书中最大的类别。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活泼生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W、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等。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是童话作品,这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最常见的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无论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有纯文字书,有绘本,其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有多个版本,还有根据中国民间传说集成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等。

少儿图书的特点是随着读者年龄的增长,会陆续离开少儿图书,也就是说,读者群体在一个时间段是相对固定,但总体是流动的。而少儿图书会更人员破旧和磨损,不能单纯以馆藏已有收藏而不采选。

1.2.2科普、百科知识类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科学实验王》等多个系列图书一直得到小读者的追捧。每到寒暑假,即使有多于常数的复本数,百科知识的多卷册图书经常被一借而空。借阅率高使得图书破损率也相对较高,新的版本仍然有重复采选的价值。

1.2.3教辅类

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类似“作文辅导”的图书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小学生作文大全》等含范文与教师点评,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一定作用。

1.3 作品、作者和出版社的选择

1.3.1世界名著经典

经典作品和世界名著的少儿版,因读者群的成长变化而长盛不衰,一直是少儿图书的首选。

1.3.2知名作家

国内儿童文学的作家,包括曹文轩、郑渊洁、沈石溪、伍美珍、杨红樱的作品,常驻于采购清单。

以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为例,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感动着包括少儿的所有读者。再有“中国动物小说之王”称号的沈石溪作品,也在畅销书之列。“童话大王”郑渊洁更是以《皮皮鲁》系列收获无数小粉丝。这些作者以其一贯的风格坐拥稳定的小读者群,他们的作品可以被少儿读者包揽。

1.3.3出版社

出版社对少儿图书题材的选材极为重要,选材广受欢迎,图书的装帧质量也是采编人员考虑之列,如果出版社出版掉页严重,经常漏装、错装的图书,如果校对马虎,甚至有严重常识性错误,那都是误人子弟,对于辨别能力较低的少儿读者将造成不良后果,这样的出版社都会在今后的采选中被屏蔽。

而标注油墨采用纯天然植物油墨的绿色印刷,因其安全无毒,健康环保,则会是绘本的首选。

2 采编人员的素质对少儿图书阅读推广的影响

2.1 敏锐的视角和触角

采编人员要自觉关注出版新闻,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新闻刚刚,一位馆员敏感到这是引发一波少儿图书借阅的时机,当晚就联系书店,预订了一大批曹文轩的作品,几乎清空了当时那家书店的库存,次日图书送到,当即做完编目,在当年2016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推出该批图书,抢占了阅读推广的先机。这充分说明,一个馆员要有知识的积累,更要有敏锐的触角。

2.2 善于发现读者的阅读倾向

要善于分析和沟通,包括与身为少儿家长的同事沟通,与小读者的家长交流,了解阅读倾向,了解家长推荐图书的目的,同时推荐书目给这些家长。

2.3 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有的家长注重作者,注重经典,也注重书的质量。如考虑到孩子近视,在孩子成长后阅读文字作品多于图画书时,就会挑选字体较大的文学书。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07-02

在目前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传统的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方式来教学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了。现在的中职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易集中,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主动并充分吸收教学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教学都刻不容缓。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的概念已经渐渐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中,微博、微电影等无处不在。“微”不再是微小如尘,“微”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微课是围绕一个独立的、小的主题或知识点,用录频软件加上讲解、音乐、精美的PPT图画制作出一个5分钟左右的视频文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常用PPT围绕着一课来制作,内容多,主题大,也需要教师现场的解释引导。微课第一个特点是简洁,用时少,内容精,一事一议不拖泥带水。第二个特点是具体,主题更加鲜明,知识点集中,情节完整,不仅有深度的剖析,也有具体解决的方法,还有理念的提升。第三个特点是内涵丰富,从新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且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方法传达复杂的观点,配以形象自然的图片、文字来感染学习者,这是微课最重要的特点。

二、微课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当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来上课,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答案,缺乏主动思考与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上中职生语文水平相对比普高生低,且参差不齐,所以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来说,有的课文主题不太好把握,有的课文需要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无新意、机械式的重复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所以,微课的运用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起到革新的作用。

微课小而精、具体有新意等特点正好弥补了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以上缺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题往往高、大、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对于教师来说,微课的制作所需技术水平不高,基于办公软件PPT的制作即可,也可学习简单的录频软件进行制作,制作的主题可简单鲜明,独立集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制作出结构完整的微课后,根据教学可重复播放,让教师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自行播放或暂停,学习的地点不再拘束在教室,可变为在线学习。教师布置好本节课所需做的任务,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或消化知识点。这就形成一个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制作微课,其实是在对整篇课文理解通透的基础上,寻找出价值点并进行深刻的剖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方法能直接用于实践,再通过一个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教师不单单从课本出发,还要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最常见的现象中引发大家的思考。比如,从《项链中的伏笔》得到感悟,学生对人物的命运悲剧理解得更深刻。此外,教师还需要将教学的主题进行整合,不局限于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注重学生对某个主题的理解,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对某项技能的运用,不必像普高一样掌握整篇课文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理解课文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并运用必要的知识点即可。但是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微课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让人“看得到开头,却猜不出结局”,以制造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等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整个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融洽。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制作的具体措施

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预习、课中理解、课后巩固练习这三个环节中进行微课制作。课前预习需要学生了解作家或是写作背景等,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提炼必要的知识点。例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时,就需要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被贬黄州前后的这段人生经历进行了解,才能理解他在黄州写这首诗时的抑郁心情,所以制作出有关苏轼一生的微课《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课中理解环节,指在课中对某些知识进行讲解时,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关于通感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就可以制作出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微课。在课后微课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为了实现学生能熟练运用通感手法进行写作的目标,就可以制作微课讲解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是如何运用通感手法的,并附有参考答案等,如此学生便可以自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课制作离不开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确定内容。因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制作微课,所以要选择有新意能给人以启发的篇目。此外,所定的内容要深刻,能在常见的问题中有新发现而且需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具有实用性,可以进行简单的学习后直接用于实践;富有启发性,有亮点,意味深长,能给予人无限的启发;具有真实性,真实的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发展,防止歪曲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也就是文稿设计。这一点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教师平时可将图片、音乐、小故事等素材进行整理排。比如在进行《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的微课制作时,就可用悲伤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素材是微课制作的铺垫,如果素材选择不合适,音乐、图片等在听觉与视觉上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选择素材也可按照内容来进行筛选。

文稿的设计首先要从确定好的内容中抽出主题,一事一议,简洁明了。如果本篇课文有多个主题也可做成多个微课,形成一个大的主题系列。接下来拟定有吸引力直接揭示主题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例如《相由心生――通过脸部描写来分析孔乙己形象》。文稿设计是整个微课的关键部分,突出教师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与实现主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开头设疑,从课文的点出发延伸到生活中的面,提出课文中蕴含的问题、道理进行分析研究与思考。这一点重在启发、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最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适合的可以进行反复修改加工,直到符合主题适合教学为止。

如果说素材是微课的外衣,那么文稿的设计则是微课制作的灵魂。从阅读篇目中发现道理和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给学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视觉、新思考这是有难度的,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发现。

第三是脚本的加工。与电影的脚本制作一样,微课脚本制作不可像PPT教学一样有时可以满屏都是字,必须要以精美的配图与简洁美观的文字来呈现。脚本制作的首要标准是简洁,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思,用一句话能说清楚决不用两句话来表达,此外幽默的语言风格更能吸引人,这就需要教师打好文字功底了。为了能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可以在脚本的制作中设置巧妙的悬念或是提出问题等,主题与核心观念也可重复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微课不同于PPT可以看得出小标题,在进行完一个小节的播放后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过渡语,比如“明白了吗?”“接下来……”,使学生明白本环节结束了要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开头、过程、结尾这三个部分要注意的是过程要占2/3时间,开头与结尾不宜过长。

创作脚本要寻找精彩出众的点,梳理线路,加工调整才能达到呈现主题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微课制作将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改革,“高大全”渐渐不适合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微课小而精、具体明确、启发思考、实用有效,借助网络新媒体进入教学中,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但也引发了教师更多思考“微”时代已来,面对信息化的突飞猛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相对落后、固化。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广大语文教师仍然要保持理性的做事方式、科学的研究态度、创新的思维,才能在“微”的潮流中不被冲刷而去。

篇4

3000读者评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

近日,一条“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微博广为流传,这是微博加“v”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近3000名读者微博、微信留言作出的统计。在这个榜单上,《红楼梦》排到了第一位,《百年孤独》紧随其后,成为两部“最死活都读不下去的作品”。而因为中国传统四大名著都上了榜,不少人都对这个吐槽榜单进行了反吐槽,认为这是无聊之谈。但是,随后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针对名著到底难不难读,怎么个难读法,进行了热烈的大讨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作品分别为:

1.《红楼梦》 2.《百年孤独》

3.《三国演义》 4.《追忆似水年华》

5.《瓦尔登湖》 6.《水浒传》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西游记》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0.《尤利西斯》

经典传承为何于今日断裂

A面:“微浅轻快”

是当今阅读主流

榜单中所列书目,大都是尽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四大名著,不仅历年来都被列入各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很多段落还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些书几百年来就这么读了下来,想不到今天却被吐槽“读不下去”,可见问题并不出在书身上,而应该在今天的读者身上找找原因。

如今的“理想之书”似乎应是通俗的、短小的,而沉重的大部头经典显然是不受欢迎的。读者“死活读不下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络化时代,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潮流,青少年对经典的拒绝,对文化传承已构成威胁。

其实,在浮光掠影的现代时空下,重温经典不但可以滋润心灵,而且可以提升境界。如《红楼梦》,家长里短间道尽世态炎凉和人间沧桑,具有穿越性的文化力量;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反思,对今天深陷物质化与世俗化的人来说,可谓建构了一个心灵的“桃花源”;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令人深思。当然,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学习压力如此大的时代,让青少年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B面:经典作品也并非无可挑剔

当然,看这个榜单,我们也不宜把板子全部打到读者身上。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认为其妨碍了理解故事;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是因为外国人名过分冗长,微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读者多是嫌弃其篇幅太长,建议当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其实,平心而论,这些观点并不是都没有可取之处的。如《尤利西斯》这部小说,是英国现代小说中带有实验性、最具争议的作品――一些评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却觉得它“言语粗俗、不堪入目”。小说本身就很艰涩,萧乾先生在剑桥研读《尤利西斯》后,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天书”二字。这样一部小说,若要广大青少年去读,确实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有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局限,人物“高大全”,读者读不下去其实也比较正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是公认的优秀之作,不过,对青少年来说,其繁复与古奥,也构成了一道鸿沟,“死活读不下去”其实也不算过分。

毋庸讳言,名著也有种种不足之处,除了上述理由外,有些还有语言晦涩、叙述唆、桥段雷同、情节拖沓等缺陷,这都减少了阅读的,有的甚至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有点毅力还真的“读不下去”。读者对经典的批评,也许缺乏根据、充满臆断,但这都可以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经典阅读做得怎样,使得我们的阅读观充满活力。所以,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至少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

声音

这个排行榜靠谱吗?

众网友纷纷表示不信服

@楚庄_43143:或许每个人都读下去就不是经典了。

@边月3243:其实名著都是当年的畅销书,畅销了几百年就成了名著了,有些书是禁了又禁最后流传下来的。读不下去还是因为缺少时代感,看书还是要耐心一些,读一本好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嘉粲:所谓经典,就是太厚重,现代人哪有时间啊?

@悠悠他:还是静下心来读读再说吧,很多人连看都没看过就说不好。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其厚重、深邃的意蕴是可以跨越时空、长久流传的。读不下去不能说明书不好,而是人的问题。

@山西老西儿:《红楼梦》拿下“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感到惊讶和尴尬。但导致这个结果的究竟是名著还是读者?在网络大行其道、生活节奏加快、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读者们平心静气地品味经典或许有些奢侈。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阅读,不只是经典。

@田朝晖:网络投票选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我不认为这是网友的幽默感,这是耻辱。

@mabokov:读或不读,书总在那里;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无须你去证明!如果你认可这样的书单,那恰好证明了你自己的浅薄,仅此而已。

方法

如果名著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技巧:从看得懂的地方入手

读书不是做算术题,不要求每字每句都要看懂,“只观大略”未尝不是一个入门的好方法。看过了,产生兴趣了,可以再回来读第二遍、第三遍,把之前那些没有读懂的地方弄明白。说白了,阅读就是一个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古代人讲的“诵读、讲贯、涉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上来就死盯着字句不放,非要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每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每次读到前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拿《红楼梦》来说,前三回基本上是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第一次接触的读者往往卡在这里读不下去。初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可以直接从第四回开始阅读。这一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初中的时候就会学,读来就不会感到有门槛,可以轻松地看进去。

还有许多人是被《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所打败的,人物和人物之间对不上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鲁迅当年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边看边绘制了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用这张图来作索引。现在的网络资源很发达,读者们也不必自己亲自动手去画图,只须从网上下载一张,对照着《红楼梦》的正文看,就能解决人物众多的难题。

比如《三国演义》,没有入门的读者大可以直接从第三十七回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读起。这之后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起来就毫无障碍了。等到看过诸葛亮的故事,对整个三国世界产生了兴趣,再来读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的惨样儿,就不会觉得那么无聊了。

态度:经典还须下真功夫去读

当然,阅读经典终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技巧只是进入这个浩瀚世界的敲门砖,我们更不可能通过接触名著精简版、动画、电影、评书、游戏之类,来替代对名著的阅读。宋代诗人尤袤评价读书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如饥似渴的读书态度,大概就不会发出“死活读不下去”的指责、抱怨了。因而,面对名著,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耐住性子,钻研进去,就一定会读出奇妙情趣,满载而归,理解到古人“养性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高雅意旨。

说到底,要想真正体会到经典里传承的智慧,“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智慧

聆听名家对名著的解读

编者按:很多读者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红楼梦》,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为何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北大学术泰斗钱理群先生的这篇文章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怎样读,这篇文章里都明白地交代了,希望它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好”

钱理群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巴金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这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地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人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我们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只见到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但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结语

在这个各种排行榜流行的年代,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确实让人唏嘘感叹。世道人心如此浮躁,人们在拒绝名著的同时,也许关闭了一扇通往幸福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