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定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想政治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想政治的定义

篇1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努力奋斗。”张蔚萍教授2009年11月19日在河海大学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历史回顾”学术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是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荆惠民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认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认同、掌握的思想理论、政治取向、政策主张而进行的宣传、动员、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学理论。”袁礼周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基础》中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教育人民群众,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孙其昂教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政党或社会团体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采用多种手段对人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邱伟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个观点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内容。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陆庆壬老师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定义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以及社会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实践性。王勤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品德,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秦在东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杨生平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本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郑永廷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这个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变性、多属性、实践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涉及不深。苏振芳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义为: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这个观点与张耀灿教授的定义比较接近,但强调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的特点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也有共鸣之处。权威观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袁礼周、孙其昂、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王勤、秦在东和邱伟光等学者都直接指明这一特点,而陆庆壬和苏振芳老师则用了“社会行为”一词,二者大体相差无几;第二,以内容解释概念的倾向,以陈秉公和邱伟光老师为代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张耀灿和郑永廷老师都指出了这一特点。

近年来关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称谓逐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会一直继续下去,就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时,学术界仍然存在一些分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磋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也有着相通之处,学者专家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25-01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有序可控、经济结构合理、宏观调控有效、微观经济搞活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经济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稳定强有力的保障。提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崇高精神的培育”。 党的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现在的企业、集团想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下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应对经济发展的风险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功能,有利于人们接受正确的政治理论,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导向作用能够抵制落后、腐败的价值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具有的重要作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经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变现为:一是目标导向,即在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二是政策导向,即引导群众学习党最新的政策、路线、方针,增强人们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舆论导向,即通过激励、监督、惩处等不同手段形成一定的正确舆论导向;四是自主导向,即群众通过自主教育的方式提高自己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只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保证作用。保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具体体现,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原理规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政治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有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发展就会脱离原有的轨道。应对经济风险,保证作用就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方式、工作秩序,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面对经济风险时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觉性,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激励作用。激励作用是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来激发人们的动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主激励,民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是使群众行使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积极参与到经济过程和经济决策中去;二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促进各方面人才的发展;三是情感激励,情感的投入能够更多地保障人民大众的感情;四是奖励激励,奖励激励包括奖励和惩处两方面,一方面积极促进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主张,另一方面否定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感情、行为各方面的投入保证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有经济结构不协调、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过重等。想要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现阶段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调节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原有的经济利益格局被打破,但是新的经济利益格局尚未形成,各利益主体为争夺更多利益使得利益矛盾加剧。想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对经济利益进行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节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来提高各利益主体的自身觉悟和思想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调节利益矛盾,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稳定的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能更好地为人们对于处理和分析市场经济提供新的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加强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稳定价值的重要基础。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观念的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一定的管理观念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指导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二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路,扩大其教育范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注重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主要方法有:从“填鸭式”转变为“互动式”;利用科学手段,采用先进、现代的教育方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式的教育体系。

篇3

摘 要: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中存在着德洛尔定义的“逆境”。基于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思想,并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现状以及政策无能情况,应当从加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威,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提高公民对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几方面来改进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 :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德洛尔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82-02

政策科学家叶海卡·德罗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逆境中的政策制定命题。德洛尔指出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逆境是一个普遍条件。政府在逆境中进行的政策制定,容易暴露其政策制定的问题和统治方式的缺陷。改善政府的政策制定,必须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和缺陷。从2001年起我国政府各部门已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政策。然而,由于食品安全政策无能的存在,现行的食品安全政策未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借鉴德洛尔的政策制定思想,将德洛尔论述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改进政策制定的建议用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洛尔逆境中政策制定基本思想

在1986年出版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一书中,德洛尔将逆境定义为各种社会紧张状态,而这种社会紧张状态是由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且难以消除。逆境泛指政策制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形式的严重困难[1]5。德洛尔的逆境中政策制定思想主要包括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以及改进政策制定的建议。其中,德洛尔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社会改造原则;临界质量原则;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准备承担风险,避免万一原则;产出价值优先原则;能动乃至强制原则。德洛尔提出的改进政策制定的九条建议则包括:为政府首脑建立政策规划和政策分析机构;针对重大政策问题和政策制定问题作深入研究的需要,建立高级智囊团;构建独立的国情与政策考查机构;提高高层干部的素质;建立国家政策学院;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制定应当考虑到军队;应当鼓励并给予基层活动自主发展的余地;提高公民的政策认识;应当定期进行宪法修正。

二、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现状与无能

(一)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现状

针对我国21世纪以来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频发现象,我国政府及相关各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政策系统。从2001年至今,我国在国家层面上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制定了以下政策:农业部分别在2001年、2006年、2012年推行并颁布了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产地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卫生部于2002年、2005年、2010年、2011年建立并颁布了追溯承诺和定点跟踪监测制度,《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家质检总局于2003年启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颁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颁布《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

(二)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无能

根据德洛尔的论述,政策制定无能是指由于不能满足政策制定要求而出现的失败,有时也要包括失败的原因;还可以把政策制定无能看成是造成了政策制定质量巨大赤字的原因[1]133。德洛尔认为几类主要的政策制定无能包括:利用过去的认知图示和教条来分析不断变化的现实,而造成的了解新模式的诊断过程固有的无能;集团决策的固有局限;组织具有的先天性特征;大众行为的顽固特征;各种结构与过程之间的内部矛盾和紧张关系;处于所有这些和其他无能之下的人类思维与精神情感过程的基本特征[1]133-134。

在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组织具有的先天性特征是一种政策制定的无能。我国目前的《办理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证书的手续》等规定多是为了解决八十年代末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于几十年前,而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导致政府的政策无法解决面对的新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组织面对食品安全逆境中易于满足现状和渐进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仅仅依靠以前的认知图式和教条来认识不断变化的现实,因而造成了其了解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诊断过程固有的无能。各种结构与过程之间存在的内部矛盾和紧张关系也是一种形式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无能。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各个部门会受到本部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各个部门之间关于利益的争夺会使得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产生内部矛盾和一种紧张关系,由此引起的不可避免的限制和摩擦构成了“固有的无能”。此外,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权限,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各部门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并寻求相互的支持,这就导致了政府组织具有集体决策的固有局限。

三、德洛尔政策制定思想对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威

从制定制定原则中的“能动乃至强制原则”可以得知,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中的逆境,政府的中枢决策系统必须享有一定的发号施令的权威,中枢决策系统的权力应当集中到可使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达到一个临界质量点。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基于各自的职权制定政策导致食品安全政策体系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权力集中的、超越各职能部门具体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一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可以由各学科专家和相关各政府职能部门成员构成,并要充分利用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的食品安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3]。此外,综合管理协调监督机构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监督体系,开展有关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积极评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情况。

(二)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

鼓励并给予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基层活动自主发展的余地也是改进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央的额外职能下放给地方和地区当局的办法可以减轻中枢决策系统的决策负担。无论从价值观上,还是结合实践来看,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活动的加强都是合乎需要。且可以结合地方的具体条件,可以使民众更好地参与食品安全的维护工作。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抗衡中央决策系统过分集权化的力量。针对我国各地区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必须有效利用并整合各地方已经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各地区所辖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应当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同时,也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构建独立而又协同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体系,在食品安全标准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保持很好的协调[4]。对于中央已经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或标准的,地方政府必须根据中央的政策或标准进行食品安全政策的细化。对于涉及到几个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则应主要由上级政府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政策。

(三)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

德洛尔认为“政策评估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并确保其他独立的研究机构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是建立独立的国情与政策考查机构可以采取的恰当措施。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政策主要由政府来评估,缺少第三方组织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独立、客观地评估。而政府同时作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估者,就会导致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较低,主观性较强。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根本上改变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必须重视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的建立。首先,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建立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要重视独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评估机构的组织建设和长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的客观、独立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要将优秀的专门评估人才纳入评估机构之中,将群众的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评估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指标,更有效反映广大民众的要求。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独立评估机构的客观性,对于评估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采取合同雇佣方式,以免隶属于行政机构而受其影响。同时,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基金以维持评估机构的正常运转 [5]。除了资金上的保障之外,政府也应当通过法律途径确保其评估的结果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使评估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及调整的重要参考。

(四)提高公民对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

根据德洛尔的论述,改进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质量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便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的方式,恰当地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政策制定情况,政府可以引导公众的认知,并进而获得公众的支持。因而,政府要加强公民对于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在确保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知情权的同时,使公众养成对于食品安全政策的判断力。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以及形式之复杂多样,各地区应当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多样的宣传途径配合进行 [6]。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参与也是提高公民对于政策认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公民可以了解到政策制定的流程,并将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应在政策制定之内。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督,并可以建立以满足全体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政策要求为服务内容的智囊团,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公众对食品安全政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 王斌,魏江慧.公众评价下的食品安全公共政策制定模型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07):33 -335.

[3] 夏云娇.台湾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6(02):163 - 168.

[4] 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45-48.

篇4

研究表明, 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组织灌注,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具有较强的器官保护作用[1]。但是,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是否能够减轻再灌注综合征(PRS)的发生,文献描述较少。因此本研究拟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PRS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于2011年9月~2014年6月筛选成人亲体肝移植术患者36例,纳入标准:未合并肝性脑病,肺、肾功能无异常的患者,AHA心功能分级为A或B级,射血分数不小于50%。全部病例均是右半叶供肝,术式为非转流背驮式肝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18):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诱导后U组静脉输注乌司他丁30万IU,之后每隔4 h重复使用,直至术毕;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

1.2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肘正中静脉通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和东茛菪碱0.3mg。常规监测ECG、SpO2,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连接FloTrac/Vigileo压力换能器(Edawards Lifescienses公司,美国)监测心排量(CO)。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 舒芬太尼1 μg/kg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间歇正压通气,VT 8~10mL/kg、RR 10~14次/min,维持PETCO2 30~35mmHg,吸入氧浓度50%~60%(无肝期时为100%)。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及Swan-Ganz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2~3mg/(kg・h),舒芬太尼0.5~1.0 μg/(kg・h),吸入1%~2%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 mg/kg维持肌松。

1.3监测指标 分别于切皮前、新肝期3min、30min和术毕时记录MAP、CO 和PRS发生率(平均动脉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持续超过5min定义为PRS)。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时点监测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与C组比较 U组新肝期3min至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排量(CO)升高(P

2.3 U组PRS发生率42%明显低于C组61%(P

3讨论

再灌注综合征(postreperfusion syndrome, PRS)是肝移植术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剧烈波动,甚至心搏骤停[2]。PRS被定义为供肝血管吻合完毕,接受血流再灌注后平均动脉压下降基础值的30%以上,持续时间超过5 min,同时伴有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的下降,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升高。血流动力学参数可评价心脏收缩性能和评定心脏泵功能强弱,其改变大多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可以较好反映患者术中心功能状态。FloTrac/Vigileo系统是一种新型微创监测技术,它可根据外周动脉压力波形计算出动脉压、心排量和心脏指数等指标。该系统只需将一根外周动脉导管与专用传感器连接就可完成相关指标的测定,操作简便,创伤较小[3]。该技术与热稀释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乌司他丁(UTI)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由1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UTI具有抵抗外界刺激,减少损伤因子对机体的损害,具有器官保护功能。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减缓IL-6、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的升高,同时可促进IL-10浓度的升高,它通过调控促炎/抗炎平衡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肺、肾及脑等重要脏器功能[4]。大剂量的乌司他丁可以使脓毒症大鼠血清cTnI水平下降,并能减少心肌组织内TNF-a和内皮素-1的浓度,从而减轻炎症细胞因子对心肌的损伤作用[5]。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阻止炎症反应的发展,减轻细胞损伤,促进器官功能早期恢复,从而对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6]。乌司他丁生物利用度为较高,其半衰期为40min,并经过肾脏代谢。给药后4h患者尿中几乎全部为乌司他丁的降解产物。大量研究表明, 乌司他丁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组织灌注,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具有较强的脏器功能保护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丁组亲体肝移植患者新肝期心排量和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并对PRS具有改善作用,提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其心肌保护作用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减轻患者PRS反应。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亲体肝移植患者新肝期心排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减轻患者PRS反应。

参考文献:

[1]Shin IW, Jang IS, Lee SM, et al. Myocardial protection effect by ulinastatin via an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regio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n in vivo rat heart model[J]. Korean J Anesthesiol, 2011, 61(6): 499-505.

[2]Ryu HG1, Jung CW, Lee HC, et al. Epinephrine and phenylephrine pretreatments for preventing postreperfusion syndrome duringliver transplantation[J]. Liver Transpl, 2012, 18(12): 1430-1439.

[3]翁亦齐,喻文立,杜洪印,等.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活体肝移植手术患者血容量变化的准确性评价[J].山东医药,2013,53(28):43-44.

篇5

如今,不少学生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太强、晦涩难懂、答题无法入手厌恶该学科,这种想法与该学科的特点、教师们的读书、画书、默写的传统做法肯定有关。但是作为该学科教师来讲,除了将一些政治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还应学会将一些政治术语深入浅出。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一些知识后学会使用语言的艺术,改善自己的语言风格,增强高中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听得进听得懂上花功夫,进而在此基础上互动,让课堂逐渐活起来,最终增添思想政治的学科魅力。笔者试从生动情感性、幽默风趣性、逻辑严谨性这几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学习的效度和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的语言艺术———生动情感性

思想政治是文科中必学且不易理解的学科,主要是因为它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表述一些事例进而采取何种方式解决,理论性强,论证点多。如今,仍有不少教师仅用画、读、记、默等一些过时的简单方式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枯燥无味的现象。学生一直去听教师的讲述、说明知识点,无法融入到教学中去,感到课程的无聊,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应掌握并能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情感性,使教学语言里既有激情、感染力,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感染高中生的情感和教学产生共鸣,从而使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加深记忆,拓展高中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必不可少。通过提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教学内容对高中生的刺激性,吸引高中生的眼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语言的生动情感性,加强与高中生的情感交流,依据语言的独特性创设教学意境,从而帮助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想要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需要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观点的时候,将所讲的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或者相应的例子中,让枯燥无聊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化、简单易懂,便于高中生的学习与记忆,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思想政治的学科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没有教学语言艺术的课堂就好比佳肴里缺少了调味品,必然枯燥无味,不会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只有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情感性,才能让高中生更乐于去学习政治。

二、教学的语言艺术———幽默风趣性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艺术的幽默风趣性,让他们的讲课内容变得更加诙谐,帮助高中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展现出思想政治的魅力。结合自身的钻研和一些公开课教师的展示,我觉得关于如何使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幽默风趣性的问题,不妨对下面这个例子进行适当的参考。比如,在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以将部分比作一滴水,整体比作长江。长江由每一滴水构成,离开了每一滴水,长江将不复存在。然而,没有长江,每一滴水的存在价值将不能体现。所以,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又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构不成其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如同一滴水与长江的关系。这样,用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幽默风趣性,使死板无味的、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得更加有趣,简单易懂,感染高中生的情感,提高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记忆力,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教学效率。体现幽默风趣性,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出的情感。语言节奏性的改变需要较强的语言的掌控力,控制语言的速度、力度和语调。控制好语言的节奏,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高中生伴随着教师语言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去。运用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性,让高中生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的语言艺术———逻辑严谨性

理论知识的讲解都要求教师拥有极强的逻辑严谨性,尤其是思想政治的教学,要由浅入深讲解基础知识,再根据知识的联系进行层层推进,引出更多更难以理解的知识,最后将所有知识环环相扣。做到这些的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层次清晰、语言严谨、充分论证,让每位学生在教师逻辑严谨的语言中对知识拥有清晰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中,要注意语言的逻辑与严谨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切记不可互相矛盾。当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讲解。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高中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又必要的课程,也是对和社会常识教育的系统教学,所以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谨性、科学性。教学语言要求用词符合,简洁利索和具有科学性。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讲的知识,不能含糊其辞,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语言往往拥有让人难言的征服力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度和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师在对概念、定义等易混词解释时更要注意语言的逻辑严谨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来误导高中生的学习,使学生陷入误区。运用教学语言的逻辑严谨性,让每位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程对语言的准确要求,进而养成学习严谨的习惯。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语言清晰规范,再加上以上几种语言艺术的应用,会让思想政治课堂锦上添花,极具感染力。另外,教师们应该不断进行语言艺术的学习和培养,将教学语言艺术完美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篇6

一、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下,创建思想政治教学的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课堂提倡合作、民主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知识传授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可以参与学习和探讨,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可以就思想政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做出鼓励和表扬,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有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5-01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类、环境的协调统一、持续发展为特征,其中尤为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其中情感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对人的一生发展意义深远。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动力,情感状态影响着主体能力的发挥,影响着主体活动的效果。”情感发展是人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促进人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的发展表明纯粹的知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对我国教育,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重要阶段一一高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尴尬因素影响,高中生对政治的关注很少,甚至出现务实而不谈政治的极端现象。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年龄范围大致是15-19岁,这个时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这些能力的运用都是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认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准确性和效率性显著提高。高中生思维能力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高中教育阶段,人格塑造面临由波动向稳定过渡,运用纯粹的理论分析的方法渐成主流,无论是社会学基于尊严和价值而定义的人格,伦理学开启道德和品质视角的人格,还是心理学认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反映个体整体精神面貌的人格,在实践领域均很难明晰高中生人格教育的目标[2]。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等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注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情感的培养少之又少,而实际上情感对高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力巨大,待问题出现时,往往已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

1 理论意义

情感作为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是个体的基本心理要素之一,是对于外部因素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体验。政治情感培养作为情感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分支,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要体现,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情感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目标”的延伸,为更好的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有益补充。

2 现实意义

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之所以形成一个固定的定义,这不仅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有关,还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理解有关。在研究视角方面,候惠君学者认为:“学生的工作机制是指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活动结构、操作方法的体系。”张崇生从长效机制的研究视角来给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他认为应该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结构性、实时性和协调性,张崇生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非常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方面,好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结合。两者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定义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张敏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以及科学和合理的工作机制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学者石其在他的著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目前,学者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的界定方面,在“物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高校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时候,总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往往重点研究的是整个高校,这样的弊端就是只把教育者作为整个主体,研究的比较片面。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只是从高校的角度理解教育机制的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自己理解教育机制的整体运行。第二,两者在主体上也有差异,教育者和管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是大学生,充当着教育机制中的客体。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中,大学生是整个教育机制的主体,而高校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物化”思维的方式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非正式教育和非正式管理。从上面很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为: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认知、实践能力,高校各部门、团体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问题

1.内容残缺化

所谓的“制度内容残缺”指的是制度不完善,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没有制定制度,造成这种制度缺失主要是因为是大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有可能是小制度方面的缺失。另外一种是只是制定了一部分制度,制定的制度不全面。这种情况就是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大制度,但是与其配套的小制度还没有制定,因此,就会导致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状况发生。国际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就是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世界各地都会有大批量的交流生往世界各地交流学习,这种现象在我国也非常常见。我国的高校每年也会输送大批的人才往世界各地。一些西方国家会对一些国际交流生进行思想的转变,他们打着“民主”和“人权”的口号,扭曲大学生对思想的认识。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在国际交流生出国之前,首先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如何捍卫祖国的尊严等。同时在他们进行交流期间,还要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和纠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他们的思想有不良的变化,就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矫正,促进他们身心教育的发展。目前,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非常缺失,上面所述的那些工作具体由谁来做、怎么做,都还是一片空白。

2.制度过密化

所谓的“制度过密化”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制定的制度太过密集,不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去制定制度,而是为了盲目地崇拜制度而制定制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往往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很大,这不仅是因为实际情况需要这种制度,更是因为不存在更多的制度问题。因此,就会过分的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因此,就会毫无节制的制定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想以此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好多学生就会对这些制度感到厌烦和逃避,或者是对这些制度胡乱的遵守,导致最后效果不佳,互相推诿的效果。最后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发展。

3.实际参与度不高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指的就是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这一过程当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老师基本上都是给予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但是由于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主体变革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代进行有效的配合和发展,不能达到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4.时效性维持不长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起步较晚,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对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同时,我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研究还不是很多,“制度万能论”和“制度无用论”等现象依然还频繁出现。好多大学生都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行,因此,对于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好多大学生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认真学习,因此,这种活动在他们的过程中维持的时效不长。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

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一定要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专门安排相关的人员监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对政府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应从长远利益进行考虑,专门成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经济、生活和社会等很多方面。因此,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机构是保证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领导、组织、协调制度化各组成要素机制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全局为重,从整个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发,一定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上级的文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较的研究规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任务中来。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持有坚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落后手段和陈旧方法给出了纠正。老师直接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受教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缺乏实际性,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没有很好的创新,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非常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到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时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随时和学生形成互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应该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所谓的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不再依靠传统的板书或者是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的课堂效内容,达到生动的课堂效果。传播速度快、内容生动、形声结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

3.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高校的种种原因,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多的实践活动。通常教师习惯于为学生一味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从不注重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提升,因此,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培养思想政治人才的主要任务。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型的符合人才,要从思想上和观念上优化实践教学活动,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高校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高校还应该定时让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一些企业的实践能力。其次,一定要成立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使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很好的统筹规划起来。明确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的硬件设施一定要到位。鼓励大学生通过媒体深入学习,收集信息,促进理性思考。

三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区分专业时,可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案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制定出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实习、实验或者毕业论文中,充分利用时间,利用相关的资源研究探索。争取建设出功能强大、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在社会上的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品质。假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获得的有利资源,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工作当中,还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至今,高校一直以来很鼓励大学生能积极投入工作当中,加大实践管理力度,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比如,动员大学生定期参加“三下乡”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感。还可以引导他们到山区支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为我国的教育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在这期间,还可以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特点,打破传统型、局限性。假期实践是大学生的财富,而且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具专业性,实践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了深深地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提升,培育除了完整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只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充分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时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动,为学生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充分保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实际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一定要及时创新,随时开拓新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对教育的客体进行相关的评价,这种评价和协调的过程就是在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

[3]胡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德育变革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11

篇9

一﹑对于新课程的认识

(一)生活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使“思想政治”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活动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有关道德信念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心中。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鲜明的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这一改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同时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原理去指导生活;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实践性

“实践性”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开展的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遵循高中生活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记得前几天我们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讲到婚姻时,我先让学生举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引出课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要成为合法的的夫妻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应到相关部门去登记。

(三)人文性

新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包括人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

二、如何实施新课程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第四、政治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时,要注意教学实效,要把教学形式的更新与教学的效果很好地结合起来。成功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务实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保证“双基”的落实和学生的实际收获,课堂教学再热闹也是需要质疑的。

第五、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第六、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篇10

一、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

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

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四、总结

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作为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河北省召开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观摩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