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1: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自2001年9月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新课标改革,而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水平和教学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高中生掌握好文言文,不仅能够奠定传统文化底蕴,还能够汲取民族智慧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通过文言文架起与古代先哲圣贤的沟通渠道,陶冶情操、汲取文化素养,锤炼当代学生的思想。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缺少对文言文的理解等,再加上高考硬性指标的要求,在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不高,因此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强化文言文诵读能力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先是理清思路,再介绍重点和难点词汇,最后串讲文章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挤压文章朗诵的时间,不得已文言文的背诵被搁置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是实际上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韵律、文字描述、文章架构方面的差别,古文在吟唱中才能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兴趣,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背诵和朗读文言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将朗读放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方式下参与朗诵。学生掌握了话语停顿和文字断句后,再缕清文章思路、介绍文言文重点难点和串讲文章,最后理解了文言文思路后的朗诵,这样一连串下来,诵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欠缺,建议教师从历史背景、学生互助学习、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引入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和作者的立场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了解文章所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学习文言文知识,思考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学习先哲圣贤的思想智慧,引导学生在辩证理论的思想下考虑和分析问题。
其次,引导高中生互助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互助合作中增进同学情谊,通过反复诵读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不懂的问题,联想古代历史并反思现代生活,在小组讨论中牢记文言文知识和进行自我反思,不仅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再次,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开展视、听、触觉等多种方式语文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中搜寻和下载丰富的文言文相关内容,并挑选合适和正确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上,除了强化背诵能力和提高理解力外,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文言文知识的欲望。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是通过介绍作者背景这种单一的讲解流程,学生兴趣不浓,课堂学习氛围不佳,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产生疲惫感。因此,新课标下,应摒弃死板的教学方法,搜集古代影视作品和带给学生视听感受,将前后文言文作品串联起来,温故而知新,学生对已学的文言文产生兴趣,渴望继续学习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文学素养的知识迁移中检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用先哲圣贤思维反思现代生活的得与失。
五、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通过逐句解释的方式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产生疲惫心理。新课标下应以点拨引导学习为主,让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我反省,在对难以理解的特殊词句做出详尽分析后,应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整体思路和大体脉络。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文言文资料和背景拓展相关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内涵。如通过《出师表》引出《陈情表》的课堂教学,通过对《出师表》的评价设问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层层设问,在合作小组中相互提问和探究中得到真正的答案,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找寻文言文知识的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范丽萍.高中文言文教学激活课堂的策略――以《鸿门宴》一课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归根结底,导致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课标及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言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但是,这些内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学习的重点。这就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逐渐出现“断层”现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编排不合理
从目前学校运用比较多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高中文言文篇幅较初中来说长很多,解读难度较大,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另外,从选文文体看,初中教材以记叙文文体为主,内容大多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俩小儿辩日》《桃花源记》等。而到了高中,选文大多以抒情类散文为主,而且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包含丰富的思想蕴含,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理解鉴赏这些文言文,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积淀和素养,而绝大部分高中生是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及水平的。
2.初高中文言文缺乏基础性及先导性
初中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淡化语法教学,考查时也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题,即使有语法现象,也是隐藏在翻译句子中,评价时不做突出要求,学生更是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和语法,进入高中不仅需要背诵较之初中篇幅更长的文言文,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再加上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法适应。
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缺乏导向性
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教学及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及方法是考试。中高考试卷对实际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中高考命题缺乏联系,导向性不明显。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初中中考文言文命题文本多选自教材,即使有课外内容,选段也十分简单。这样的命题规律,让多数师生学习文言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到了高中阶段文言文考题全部选自课外文本,根据课标的要求,难度一下提升,这让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初中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改进对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无形中也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1.渗透文言文语法意识及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实词与虚词都分不清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有一定掌握。为了摆脱学生能从初中文言文的“毫无认知”状态,就应该在高中文言文单元开始之前就给学生补充词性及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这样的衔接教学可以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很好的铺垫。同时,作为教师要有长远的育人观,不能急功近利,即便文言文中的语法、句法等知识在初中阶段不考查,但是也要加强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法的重视。
2.改进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手段
初中文言文更多是死记硬背,而到了高中要在背诵的基础上,更系统化,不仅了解还要学会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进行衔接。比如初中《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这一典型的宾语前置,与高中《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3.把握文言文课程梯度及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要求中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传统教学中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从高一开始老师便给学生上这个“紧箍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渐渐将文言文学生简单机械地变成了文言文翻译。过分注重逐词翻译的结果便是: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被轻视;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单调无味,教师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渐渐迷失。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挖掘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师在疏通文章大意后,应该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所学文章有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并能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文化精神。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或让学生写出读后感,进行交流,我想这会让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感受。
三、强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诵读法,是一种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我们的祖先运用富有汉语特色的方法,学习这种超方言的语言,吟咏默诵、切己体察,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在学好这种语言的同时,也很好的继承了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渐渐遗忘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文言文的诵读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要做好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要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要派上用场。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范读,也可亲自范读,教师范读要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并且教授学生朗读技巧: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语气。
然后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分组朗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竞赛的方式朗读。每篇文章至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两遍。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情况,进行指导。有些文章在朗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比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属于骈赋,生字词也较多,教师留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进行朗读指导也不为过。
听范读感受情境,自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第三步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小结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目标可谓“路漫漫”,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只有“上下求索”,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探究文言文背后的情感与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宋振亚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谈》 《教师》 -2012年33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转贴于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理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承担着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灵魂的优秀青年。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校辅导员虽然试图贯彻此项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非技术层面问题。首先,一些辅导员所在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全面认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也就不能在机制建设和系统分工等多个层面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一些辅导员开展相关学生活动仍只停留在简单宣传阶段,致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高;再次,在发展思路和开展路径上,一些辅导员依然延续以前的风格,主要通过灌输相关知识、翻新活动主题及扩大活动规模等方式适应文件要求,活动路径单一,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实现依托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这些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也偏离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弘扬的初衷和预期。诚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担绝非辅导员一己之力能承担,但在高校转变思想及保障传播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和工作路径扩展已然成为突破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群体,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传统文化拥护意识
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应从意识层面上认同并拥护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种局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必深刻透彻。因此,辅导员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思潮前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价值、道德及精神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掌握其历史渊源、政治背景、价值理念及时代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传播者;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展现中国声音内在的思想动力,全力以赴立德树人。
2.现代媒介运用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途径和媒介运用,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面对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转变简单的说教式宣传观念,具备传播意识,善于综合运用现代媒介,融合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目标。大众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意识;人际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旋律意识;组织传播方面,要有抓好团学干部和班委队伍,使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最终打破多种传播形态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众传播内容深耕、人际传播深入讨论、群体传播强烈互动的综合叉传播网络②。
3.文化内涵挖掘意识
《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既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过分夸大,而要本着追本溯源的态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播内容应包括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等,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活动和王牌社团,依靠活动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拓展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隐性文化源于历史形成,而显性文化则靠人为打造。作为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要从可塑的显性校园文化着手,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知悉校史、校训、校徽、校风、校园建筑及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系统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精品项目,引导学生成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或社团,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倡导以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引导学生争做遵守“静、敬、净、竞”的华夏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端庄得体、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第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展、民族舞蹈晚会、书法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第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风采,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等。通过学习报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交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检验和内化,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服丈缁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号召学生开展“家乡故事”、“民俗民风”等假期调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爱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小组和拯救小组,针对民间传统文化存续现状展开社会调研,以视频采集、访谈记录、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现况和问题,并在学校组织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达到以学生和现实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进而产生共鸣。同时可以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③。
4.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倾向,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背离”④。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调整创业指导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发展尚待完善的区域去就业创业;其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辅导员要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诚信道德建设⑤;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遵守爱岗敬业、自强进取的职业操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志存高远、吃苦耐劳,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现代意识与职业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组织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评价设计等每个部分都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细致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这一系统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能有效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沿着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知识的运用这一主线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文文化,增强语文意识。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来实现。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情,了解现有的教学条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了解学生。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情感意志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熟练,有的学生则对语文知识掌握得较生疏;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反应机敏,有的则沉静内向,举止沉稳;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但耐性不足,有的同学则沉稳有余但悟性较差……还有诸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等等。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如何合理制定符合各班级的教学目标,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进行深刻地思考。
现有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连贯等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必然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编排体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尺度,明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每一节课所应有的教学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新的收获。
二、教学设计在内容上要呈现梯度和适度,力求贴近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对象依然是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中的“有效”,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易学”、“有用”。两方面相互促进,彼此巩固,这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承认这种差异、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适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都有所获。这样,才能维持、巩固学生的“想学”、“愿学”心理,延续学习过程中的“乐学”心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认知内容有梯度地灵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循序渐进,预设问题要有多个应对方案;教学时间的安排要适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和知识水平,把来源于社会生活热点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合作研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语文”与“用语文”融合在一起,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先投影探究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发言交流,教师点拨评析,师生共同探究该词的思想内涵。投影的三个问题:
1.词中上片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如果把周瑜换成诸葛亮好不好?为什么?
3.下片“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周瑜的英雄形象是否协调?
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语文学习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以点带面”的作用。这样的“梯度”设计和教材内容编排密切相关,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适度”的要求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关注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要求的多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充分互补性、学习方法上具有的典型相互协作性、教学结果的多样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教法是实施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进程,教师要突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处理,转换角度,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便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何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提倡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一个共同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中的重点是“任务”,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的动机。“任务”要想吸引住学生,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进行设置,并且最好能够紧扣文本而又源于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获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时,本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考虑到刚入高一的学生文言文基础相对较差,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第一步先利用阅读期待,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探讨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这样就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需求;再鼓励学生探索烛之武说话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容易完成了,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紧张有序,有独立思考、相互协作,也有老师的点拨指导。问题较集中的地方笔者再统一进行答疑,整堂课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培养协作精神的“协作引导”教学方式
“协作引导”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辅导,合作和探究,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负责引导;学生的分工要具体明确,便于完成,并注意不同个性同学间的搭配和协作。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时,决定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笔者让学生结合注解及课后练习研究探讨,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合作研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热情很高。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答疑解难,并及时评价和展示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启发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组内的任务。
四、教学设计中对“教与学”实际效果的评价要有效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有着教学成果展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独特的评价方式来体现这些特点方能检测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关注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况,及时地展示教学成果,关注过程性评价。实时呈现教学成果既能有效检测教学效果,也具有示范和鼓励、评判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有自评、生评和师评等多种形式。语文教师要全面评估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步掌握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实际,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思维上。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如果思路清晰,见解独特,在评价时也要给予肯定。
总之,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有面向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也才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汉林,马金星,赵亚夫.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