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习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学习特点

篇1

(一)英语与汉语之间以及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造成了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而且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几乎是世界文化的两个极端。由于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者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回旋转换。过量的负迁移势必给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造成过量的困难。

(二)英语语言材料输入渠道极为有限

现代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会语言的首要条件是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的输入。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语言环境太差。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输入渠道主要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有限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几乎是接触、运用英语的唯一机会,使得英语输入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难以有效营造。

(三)缺乏足够的语言实践练习机会

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我国初中班级容量过大,加上受到教师本身听读说写运用英语的能力及教学能力、教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难以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熟练的语言基本技巧。

(四)英语教学条件较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学生面临着一系列不利的英语教学条件:如英语教学资料匮乏,除教科书外难以接触必要的文字和视听材料;缺乏必要的视听电化教学设备,先进的外语教学视听手段不能广泛普遍推广等。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努力,英语教学条件也逐渐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实际需要仍相距太远。

(五)学生大多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从事活动的原因,内在主导动机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强大而持久的。英语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动机应该是为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而使用英语这个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怀有外部动机,如家长的要求、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升学的诱惑等。但外部动机所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微弱而短暂的。所以,初中学生往往会因英语学习中产生的困难而灰心退缩,甚至知难而退,掉队放弃。

二、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根据以上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特点的分析,可以认为初中学生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英语。

(一)通过有意识的学得方式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能接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极为有限,又缺乏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练习和交际活动的场合。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大可能通过自然习得途径获得英语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学得方式去学习英语。即通过教师的传授讲解首先理解语言形式,再通过强行记忆牢记语言规则,然后通过反复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最后达到牢固掌握,学会运用。

(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已进入青少年时期,这是从具体的经验思维向抽象的理论思维转变,并逐渐丧失“语言习得机制”及机械模仿能力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重视首先理解所学语言材料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对知识和理解的重视,加上英语与汉语及其反映的文化之间差距太大,导致了学生习惯于首先追求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完整的知识性掌握。因此,对语言规则的需求被提到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也难以摆脱。因为母语有助于更充分的理解英语。

(三)英语阅读既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又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由于受到英语语言传播媒介的限制,再加上初中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与水平太低,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时,运用视觉大大多于运用听觉,是主要的输入途径。加之初中学生所接触的英语学习材料大多是书面文字,而且英语语言练习与测试多以书面形式进行。这一切都使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明显突出,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格外重视。阅读成了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四)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63-01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它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任务和特点。但是由于数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它在学生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学习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的必要基础和工具。因此,初中数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都有其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1)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语言等的理解和运用;(2)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用数学工具和仪器的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3)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初中数学学习的三个特点

1.1数学学习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积极的智力活动。由于数学内容是在人们对现实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甚至把它们理想化、纯粹化、形式化成为表面上好像与客观实际完全无关的符号和图形。它们都是不能单纯用感觉器官去觉察的,必须通过思维才能理解。另外,初中数学内容是采用公理法思想运用逻辑方法来论述的。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时,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解、推理、判断、想象等一系列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数学学习特别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如果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知识能够做到知道、理解、会用、系统化、沟通综合、迁移、推广、创新,必然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有人把数学学习譬喻为"思维的体操"就是反映数学学习的智力活动。

1.2数学学习发展规律与数学历史发展过程相类似。从初中数学的对象来看,初中数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与数学历史发展过程相类似。先学习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知识,主要是常量数学的内容,接着学习函数(主要是初等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的知识,主要是变量数学的内容。初中学习常量数学时,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思维形式。可是,学生学习变量的内容必须运用运动、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等辩证观点去考察数学对象。因此,教学思想方法从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发展到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对初中生学习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关头。

1.3数学学习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我们知道,数学对象普遍存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总是表现于非常抽象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来源,它们都反映丰富的具体的实际内容。特别是初中数学许多内容与客观实际的事物形象和数量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都有各式各样的具体的现实模型。数学方法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社会、生产以及各个学科的领域。数学与学生学习的各门科学知识都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特别与自然科学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数学学习要广泛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要广泛联系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以,数学学习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

2.初中数学学习的四点要求

2.1学习数学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数学学习既然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积极的智力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更要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数学必须积极主动、刻苦钻研,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顺利地完成学习数学的任务。

篇3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因此,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语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科的融合,发现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语文特点

课堂教学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语言基于学科的特点要求严谨和科学;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又对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语文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营造课堂氛围上,具体表现为:(1)科学性。生物知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对细胞结构的阐述就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动植物细胞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语言不仅要符合科学的逻辑,更要符合科学的精神,而这与语文表述的逻辑性密切相关。(2)严谨性。生物学科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的语言通常都有深厚的逻辑作为支撑,因此,生物语言在实验的基础上,为知识论证找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论据,以有效地确保了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解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3)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物规律包含着深刻的抽象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热情。(4)情感性。生物学科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这与语文学科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陶冶情操、进而激发其心灵共鸣,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并树立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

二、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常常脱离人文理念,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化单一的困境:(1)课堂导入不够准确,即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往往不能抓住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语言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中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2)教学切入点选择不恰当,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找到生物与语文学科的切入点,就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时机切入语文教学,从而错过了教学的良机,使学生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突破。(3)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忽视学生的情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一)找到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切入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难点突破找到思路。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实验语言,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物品以及观察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在任务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情感的融入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特点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

课堂上的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并通过融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恰当的语言语气中得到情感的安慰和思想的启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自信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其突破心理障碍,树立主动学习,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特点,生物课堂语言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学科语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代玉杰.多元化教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9.

篇4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媒体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今这些设备已经普遍地应用到学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1.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更符合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当积极找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自己登录网站进行查询,这样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则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动机。

2.网络环境下增强了情境学习的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对新鲜事物也抱有极大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方面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新课标下设置的课本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感受到这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对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引导,并使其学会在新的情景之下还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同时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进行侧重性地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同时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多层次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宝库,这些信息与人们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超文本结构模式组织到一起。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管理有效的资源和内容。比如说,普通话语音是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软件我们就可以检测自己发音的错误和准确发音的方式,这就为准确地说普通话提供了教学工具;汉语课程作为工具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它的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学习。此外,教师对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或者说是教学行为也是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强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研究、正确理解和有效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力。《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是采用“网络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和研究来综合感受故事的内在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收集能力。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等原因在语文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指导他们针对性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文资料库。例如,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编制一个小组建立自己的作文资料库,组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粘进来,老师对内容进行检查,然后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组织讨论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对语文学习中薄弱环节的学习。这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合作交流精神,也是锻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理念。

2.开展主题式的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课程内容设立为包括生活、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专题,将教育和学习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课,主题可以由教师、学生自己或者教师依据课本定;题的方面可以是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或者科学自然方面等;题的目标可以是专门陶冶情操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学习的;文本的来源可以是课本,教师选择或是学生共享都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能够显著刺激学生的阅读神经,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情感、思想、知识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之中,这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主动介入心理过程,还容易使学生把握文本主题。同时对学生建立自主阅读和信息筛选习惯有积极意义。

3.科学处理好课本和网络资源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课本并不是学生应当学习的所有,也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要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来。现在的网络环境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远离消极的、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和便捷。但是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尤其受众的主体是青春期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要更好地引导好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帮助他们处理好网络和课本的关系。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sroom as a gripping device,elaborated how to aim a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eature, stimulates interest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causes student Le study,the love to study, arous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self-consciousness fully, thus enhances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teach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ychologically healthy;network

中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学科。而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如果能在教学中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好教学,那么,对于提高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质量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1 现状分析

1.1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一个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阶段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小于高中生,那么初中阶段就是这个差异性出现与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成绩的巨大差异,偏科情况的出现,体育、音乐等的不同特长在这一阶段也表现出来,甚至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方面的差异也开始出现了。

1.2 信息科技学科特点

信息科技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同时信息科技教育也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在注重讲练结合的同时,更要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

信息科技本身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科技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

(2)信息流通网络化。在信息科技教与学的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3)信息反馈多样化。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3 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科技的关系

初中学生知识层次相对小学而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各种信息也有了一定得判断能力,这个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为起点,使学生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科技等等。

初中学生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有消极的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所以在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教书育人”。

2 把握尺度,教书育人

2.1 关注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

2.1.1 精心准备,提前预设

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比如在学习《网络信息的获取》一章时,由于许多学生经常能接触到计算机,他们大都怀有一种“平常”心理,觉得这节课太简单了,不就是上网嘛。作为信息科技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情景:“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网络信息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就会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再利用幻灯片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信息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网络信息世界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图像、声音、视频等色彩斑斓的世界”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1.2 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用提问来引发学生好奇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新颖有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相近,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在学习“表格的数据处理”一节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单,然后提问“如何能算出几门功课的总成绩?”,“哪个同学语文成绩最好?”等等问题,由于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大家都想尝试去得到结果,于是教师让大家分组讨论,完成成绩的统计任务。最后学生利用各种办法计算出了最后的结果,这时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就可以拿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也顺利学会了“表格的数据处理”。

2.2 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组织积极有效的教学形式

2.2.1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将所有的知识点讲透,留下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索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时学生你想让他学的东西他不太愿意去学,而你不想让他知道的东西他却越想知道。因此,有时教师有意地只讲授一部分知识,有时也会将这些知识只传授给部分学生,这样做,其他学生见状会主动要求参与学习,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须把资料交给他们,让他们去自己钻研,然后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2 利用学生好胜和好动的心理,多给学生有益的练习

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意识很强,总想寻找一切机会展示自我,以便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注意,而信息科技课是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进行一个阶段后,给每个同学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如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为单位,进行电脑小报竞赛、网页制作比赛等。学生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同时促进组内、组间,班内、班间的协作,在协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学生的作品比较好,老师会因势利导,不吝惜鼓励,大加赞扬他们,他们会很开心,而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取胜受到表扬,他们便有一种要继续保持并发扬成绩和优点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对于做的不好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个时刻向上的冲劲,他们在学习中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师要尽可能的激励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争当第一的心理,及时制造第一,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3 以人为本,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主题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在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

3.2 关注是最好的激励

在课堂中,同学关系仅是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让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可能仅是因某个很小的问题不懂、不理解,而让这部分学生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慢慢地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且这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双发现之眼,及时地发现掉队的学生,绝对不能忽视他们。可以采取谈心、鼓励等手段,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们,教师要将关注的目光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3.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实现自行设定难度合适的学习目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手指有长短,能力有高低。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存在个体上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设定难度合适的学习目标,自觉参与教学活动。

3.4 处理好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让学生心服口也服

现代教育观念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认知取向。学习内容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相反,学生有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来学习的自由。学生有参与选择教学活动的权力,同时也越来越渴求相对自由的空间。

总之,学生健康的心理,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让自己的学生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笔者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尝试、去实践、去总结,我们总会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属于自己的课堂路子。

参考文献

[1]冯增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中国文化教育网2008.9.24

[2]姚爱姬.浅析信息科技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2004.3

[3]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2(7)

[4]常守堂.浅论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2003(5)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53-02

初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比小学阶段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初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初中学生的身体个性特点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篮球教学训练的兴趣,又能在娱乐中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表现为骨骼硬度较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骼肌力量小,耐力差,易疲劳,恢复快。因此,初中篮球教学训练运动中重视基本训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篮球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后,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减少学生的畏怕情绪。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2.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篮球来代替猎枪)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了相互协作。团结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只是一种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挥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的培养。如开展比赛,如“三对三斗牛”等,把学生分成几队比赛,也可以举行班与班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心理的训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巨大压力,适当的放松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文化教学强调的是中考的重要性,而篮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时,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初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初中生毕竟还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优化篮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66-02

1 前言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的重点科研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为此作为为生物教学做基础铺垫的中学生物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新课标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生物教学和实验,实现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2]。在新课程改革中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这对于山区初中生来说生物教学变得更为艰难,长期以来,山区初中生仅仅是将生物当作一门“副科”去学习,他们只重视应试而轻视实际运用,导致学生迫于升学压力,不重视生物课程的学习。因此,研究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解决他们的生物学习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与迫切。本研究通过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山区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情况、总结其特点,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山区初中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于2013年9月,在陕西省商洛市某山区中学进行实地研究,分别从该中学七八年级各选取一个班,通过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记录各年级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课上所强调的知识类型,总结出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3 农村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特点

3.1 学生重视程度低

3.1.1 缺乏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被调研学校的生物课堂状况,发现约3/4的学生在课上听讲,约1/2的学生能根据教师在讲授内容上的重难点作笔记。少数学生或睡觉或做小动作,主要分布在最后两排。值得提出的是八年级学生中听课、记笔记的为数更少。课上当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只有两到三个学生主动举手。课后当问及他们是否喜欢生物时,1/3的学生表示喜欢,但他们对课堂活动却表现冷淡。

由此可见,山区学生缺乏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他们只体会到了生物作为一门学科带给他们的枯燥,而没有体会到它实践的乐趣。此外,通过对该学校生物教师的访谈,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对生物并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生物确实怀有好奇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部分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生物,有的学生甚至在生物课上完全不听讲,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3.1.2生物学习动机片面强调应试――以应试作为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类各种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分数、班级排名、教师表扬等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并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3]。

由于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生物课程并不在中考笔试科目中,迫于升学压力,走出大山的渴望,再加上学生自身对考试、对老师赞扬以及班级排名的看重,自然而然就偏重了应试的目的,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目的,主动放弃了生物课的学习,有的甚至上生物课,看的是语数外等其他科目的书。说明山区初中学生缺少的是生物学习的动机,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生物这个日新月异的学科在现在未来的重要性。

3.2学生动手能力低

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山区学生的特殊特点:他们认为学习是走出大山,远离农活,远离背井离乡做苦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且山区的艰苦生活环境及乡俗文化禁锢了孩子天性的灵活,他们害怕甚至畏惧动手做实践活动,他们在读书或写作业时,充满期望和享受,相当的认真。但在要求动手做实验或是实践时,就充满了恐慌,手足无措。而且,老师在要求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说,课都没听怎么做或是实验考试最多也就10分,不值得我浪费这时间,而且交通闭塞导致的与外界隔绝让他们认为,做生物实验没有用处。并且大多数的实验用具,这些学生都没见过,这无疑增加了讲解实验的难度,做起来更不用说了。山区教育资源和设备的有限,更是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愿望雪上加霜。种种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山区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对生物学科认知程度低

山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山区学生严重脱离现代社会,比如我实地研究的这所中学,四周都是大山,离城里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其中就有一个小时的山路要走,每天早上一班车去城里,下午有两班车可以回来,其余的时间都没有公交车。大部分学生的家里只有电视机,电脑几乎没有,所以在网上查阅信息根本是无稽之谈,有些学生甚至之前都没有见过电脑,直到上学后,才在学校看到了电脑。在课堂上,老师曾经向学生们提问袁隆平是谁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有个学生竟然说是动物学家,在一片哄笑声中,又不免滋生出一丝心酸。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要怎样去了解现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领先的生物领域,在他们眼中的生物,在他们理解中的生物也仅仅是那薄薄的课本而已,抑或是偶尔在电视机中看到的浮光掠影。所以山区自身的条件束缚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和认知。

4 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影响因素

寻找影响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因素,可以有效纠正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上出现的盲点,也能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作出指导。影响山区初中生物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也较复杂。本文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最后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4.1缺少生物学习的物质支持

在我国,山区是贫穷落后的,像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能出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上课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在此次调查中,该校中学生连书本上的配套挂图、模型都不能保证全部展示,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大部分都只靠自己想像和理解,尤其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生物学科离不开生物实验,生物实验室推动了解生物,掌握生物的重要途径[4]。想要学好生物课程,生物实验和生物实践时是必不可少的。山区的实验条件差,实验器材简陋,限制了生物实验课的开展,也打击了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

4.2生物师资薄弱

当前,山区几乎没有专业生物教师,大部分都是其他科教师兼任,本研究中商洛市某山区学校生物教师由语文专业教师兼任,他同时还带了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山区生物教师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偏、生活条件苦和教学质量不受重视等[5]。导致很多生物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山区支教。再者就是初中生物在中考中的“鸡肋”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中学生物教师的选聘,导致以上现象愈加严重,山区初中生物教育的发展愈加受到限制。

4.3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属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父母的生活习惯、个性品质和文化素质都无形地影响着他们。调查中了解到:家长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2/3,学习成绩优良的约占1/6,家长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1/5,学习成绩好的约占2/3。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或外出打工者,儿童留守现象很严重,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具备指导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4.4小学基础不扎实

生物作为科学课在山区小学学习中未受到重视,生物教学条件较差,不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导致小学生物学习基础差。由于生物课程不列入升学考试,生物学习仍不受到学生的重视,生物学习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均较差,学生生物成绩低、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对生物更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城市学生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小学学习期间,已基本认识部分生物仪器设备,亲自完成某些科学小实验,对生物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较于城市学生,山区学生生物学习更为困难。

5 改善农村学校生物教学现状折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山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5.1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山区经济落后,学校教学环境简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投入专项资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完善的实验器材。另外,在城市大力宣传向山区学生献爱心活动,如让城市的学生把用过的实验册,实验仪器,和一些科普书刊捐给山区学生,这样可以为山区学生节省大笔开销,解决他们学习生物时所面对的困境。

5.2加强教育管理层对生物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学科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国家的科研建设也少不了生物学科的助力。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只有教育管理层以及各中学领导真正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摆正生物学科的位置,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才能招揽更多更好的生物师资,才能彻底解决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尴尬局面。

5.3对山区生物教师进行职前或在职培训

首先,应针对山区生物教学实际进行培训,而不要偏重理论说教。如针对山区学生实验操作的问题,就要对教师进行实验方面的培训;山区学生对生物学科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那就不但要让教师明确生物学科的发展史,还要让教师知道生物学科在各行各业的先进应用及相关人物。其次,山区生物教师的培训要经济实惠,最好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就近原则在当地定期举行培训,这样可以为山区教师节省差旅费,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精力充沛。

5.4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十个一级主题中,有四个主题是关于动植物研究的,山区学校位于山区,山区环境优美,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于天然的实验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周围这些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自然,融入课堂之中,还可以利用山区学生自身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导入,让学生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生物教学就能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6]。6 结语

山区生物教育是生物科学在山区中学普及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城市而言,山区生物教学更是困难重重,不仅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山区生物教师的不懈坚持努力,积极创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教学条件,让山区学生接受更好的生物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基于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

[2]许宗仁.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

(一)从语文内容结构的特点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为: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其中,对自我的认识内容包括“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对社会的认识包括“让世界充满爱”“金钱”等内容;对自然的认识包括“追寻人类起源”“探索月球奥秘”等内容。

(二)从语文学习结构的特点分析

在初中语文的综合学习中,可以将综合性语文学习分为“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口语――写作”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总体来说都是写作、口语和综合性学习三者间的结合,但是从不同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出来,两种形式中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写作为重点内容,而后者是以综合性学习为重点。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使学习的方式以及探究的重点出现差别,但是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语文内容含义特点分析

通过对语文内容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特色,能够突出现代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文化结构和表现的多元化,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利用人文专题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编排,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扬,而且将情感、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融合到综合性学习中。此外,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品德以及个人素养。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仍以升学率为主,从而导致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阻碍,综合性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浮躁的氛围下,影响了教育人以及受教育人平和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去看待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方式过于刻板

目前,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课本为主要教学依据,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综合性学习的进行,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而是要在教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的条件下,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不能被课本内容所局限,要学会利用身边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狭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都不够科学,无法体现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所以,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成为初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图书馆、活动中心、学校教育资源库等进行资源收集,同时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博物馆、社区、大自然中收集资源。但是要确保所收集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关,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地做无用功。比如“我爱我家”教学内容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家里面温馨的故事、家庭布置等资源进行收集,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发挥综合性学习的特色

万事开头难,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面对“难开头”的问题,但是起始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计划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对以后的学习和磨合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明确学习的主题,理清学习的思路,制定学习的方案,并对每个阶段需要实施的任务进行规划。

在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内容。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可以将语文与自然科学进行融合来创设学习的主题。主题的确定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创设,然后挑选最具创意的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从旁指导。

在综合性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还要综合考虑学习目标的可行性,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行探索和讨论完成学习目标,从而为学生学习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评价机制

综合性学习法需要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来适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制定。在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目的、原则以及手段等方面,并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包括:学习状态、平时表现、阶段性测评、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师的评价可以包括: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生成果评价、教学创新等方面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已经经历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综合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实施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9

推行新课改后,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动,作为教师,必须透彻地理解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才能上好政治课。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课改培训班,自学等多种形式来掌握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大体而论,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 以学生的生活主题为经(主线),以课程学习内容为纬,体现了综合设计编写教材的思路。教材打破学科分割,将适合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相关教育内容加以整合。

1.1.1 每个单元都尽可能地整合了与主题相关的道德、法律、政治、国情、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生活是一个整体,在任何一个事件中都可能包含政治、伦理、价值观、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教材突破以往根据学科体系编排内容的局限性,避免了割裂生活、孤立看世界的不足,在生活事件中渗透各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会学习”单元中,既有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珍惜时间、正确娱乐、文明休闲的价值引导,还有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等等。另外,教材重视以品德教育为核心,注意在综合的同时做到自然的渗透。

1.1.2 每个单元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加以整合。品德培养过程是认知、情感、能力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过程。教材突破以往偏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在每个单元中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在心理与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促进这些心理要素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中广泛采用了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方式,为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养成相应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1.3 整个教材考虑了前后呼应,层级衔接,螺旋上升。每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是整个教材体系中相互联系着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安排了规划初中三年生活的内容,在第五单元中有对一个学期生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第一册主要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展开,第二册就开始从个人生活扩展到他人的生活、集体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如第二册中“无序与有序”就是讲生活的规则问题。

1.2 充分体现以正视和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本。 无论是以思想政治的要求为切入点,还是以生活事件本身为突破口,都强调不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真实感受。如学生得失及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设法通过恰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审美、道德理性自然提升,尽可能使活动本身自然、贴切而不主观游离。

1.3 严肃地追求思想内涵与意趣的深刻和品位,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进行消化和思考的空间,以提升学生道德思维的品质。重视情感与理性的内在结合,并特别重视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重要性。

1.4 重视活动和实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高度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决定的,要上好课改后的政治课,我觉得必须掌握、理解新课程的具体目标。

2.1 转变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育目标的三级层次是:①知识,②实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而在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目标层次,追求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层次,那就是从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的顺序转向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的顺序。当然,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没有忽视传授知识技能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反对把知识作为追求的惟一或首要目标,而是强调具有技术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学生对待基础知识的情感态度和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发挥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2 优化课程的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学科门类,新课程设置的一大突出特点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加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时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2.3 更新课程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学校里教的和学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赶上知识更新和增长的速度,课程教材也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新课程大胆地删减、压缩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大力更新课程内容,大量增加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强调要给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的保证。

2.4 革新学习的方式。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按照传统的观念,所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际上是一句空话,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训练,课堂变成了机械训练学生的工厂,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这种机械训练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校和课堂,甚至逃学旷课。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无生命的纯客体。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2.5 改变评价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功能。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评价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淡化了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其目的和方向。作为一个教师,其每一堂课都应有其教学目的,才能根据这个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具体事例进行生动具体的教学,更好地诱导、激励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政治教学目标遵循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统一,无论是文化科学目标,还是思想觉悟目标,都应当有规范的层次,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不追求单纯的模样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让青春充满活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就是:(1)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3)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感情、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往。

3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3.1 坚决打破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太注重结构的严谨性,教师一个人占领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那时的课堂教学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容器,不管学生接受不接受,教师硬往学生脑子里灌,这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消化不消化,理解不理解,一个劲讲个没完没了,学生都听腻烦了,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体现在政治课课堂上,就是教师照本宣科,然后根据课后问题,教师整理好答案,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新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有着截然的不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核心作用。也就是说,实行课改之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不是原来的那种“一言堂”的授课方式,突出体现在教师能够把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把整个学习的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主动探讨知识,学会自学的学习方法。政治课的行文中,不以居高临下的、规范命令的态势向学生传输规范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灌输与教训,而是在呈现话题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留下充分参与的空间。话题的叙述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要”、“必须”、“一定”、“应该”等强暗示性的词汇,而是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例如,在政治教学中,教材精心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活动建议”等栏目,还有多种形式的补白式的活动设计。力求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设计以话题引导和问题情景的创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思考、体验,而不是标准答案的集成。

3.3 把握课堂活动的新趋向。实行新课改之后,无论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实现这个变革,关键是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充分认识“开放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可喜的变化。我认为政治课课堂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3.3.1 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去学习。触景生情,以情明理,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所触发的爱憎,可推动人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图文结合再现情景,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和插图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例如讲解《学会负责》一文,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包括生活中的事件、爱护环境等图片,激发学生不仅懂得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而且还要学会负责。

3.3.2 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去学习。政治课本中有很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活动建议”等栏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对河南省某市两所初中13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p<0.05水平下,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学业满意度(F=4.084*,p=0.019)、整体满意度(F=3.977*,p=0.021)、环境满意度(F=6.857**,p=0.001)差异显著,初中男女生各个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在p<0.05水平下,不同学业成绩的初中生的友谊满意感(F=4.741*,p=0.011)、环境满意感(F=3.117*,p=0.049)、家庭满意感(F=5.508**,p=0.006)、自由满意感(F=7.001**,p=0.001)、学校满意感(F=7.850***,p<0.001)、学业满意感(F=10.028***,p<0.001)、整体满意感(F=11.559***,p<0.001)差异显著。结论:初中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初中男女生各个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不同学业成绩的初中生在友谊满意感、环境满意感、家庭满意感、自由满意感、学校满意感、学业满意感六个维度以及整体满意感差异极其显著。

关键词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学业成绩

作者简介:张若男,皖南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赵幸福。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最终表明了个体生活质量的基线。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2]。认知成分主要是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感而言的,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3]。不少研究[4-5]表明,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愈强。

学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对学生而言,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事件

国外研究(Huebner,2000)[6]表明,各生活领域青少年对学校满意度水平最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如学业成绩不良、退学、违纪等)。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中学阶段是人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学习是初中生活的主要内容,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何特点,学业成绩的好坏是否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查研究,以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某市两所初中采用随机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8份,有效被试分别由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构成,其中男生69人(占50%),女生69人(占50%);初一年级50人(占36.2%),初二年级48人(占34.7%),初三年级40人(占29.1 %)。

1.2研究工具

①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共37个题目,报告在过去几周以来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记分在7点量表上进行,以“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说不定、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7分。快乐感量表由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量表组成,共14个题目,分别包括6个和8个项目,报告在过去一周时间内所体验到的情绪,记分在7分量表上进行。以“根本没有、1/6时间、1/3时间、1/2时间、2/3时间、5/6时间、所有时间”分别计1-7分。生活满意度量表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5,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与大五人格中抑郁和焦虑量表(幸福感的负项指标)的负相关分别为-0.45和-0.39,表明该量表具有一定的辨别效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7-0.93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间隔一月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80-0.85之间。正性情感的同质性信度为0.76,负性情感的同质性信度为0.82,同时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内容效度和聚合效度。张兴贵报告的样本的同质性信度介于0.71-0.91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54-0.85之间。②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用最近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作为指标。先求科目总分,再将学业成绩前27%的学生分为高分组,后27%的学生分为低分组,中间46%的学生分为中分组。

1.3统计方法

调查人员为心理学专业人员,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同时发放,统一收回。数据处理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进行3(年级)×2(性别)的方差分析(见表1)。由分析结果可以观察到,初中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依次降低,其中,在p<0.05水平下,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学业满意度(F=4.084*,p=0.019)、整体满意度(F=3.977*,p=0.021)、环境满意度(F=6.857**,p=0.001)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初中男女生各个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

2.2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p<0.05水平下,不同学业成绩的初中生的友谊满意感(F=4.741*,p=0.011)、环境满意感(F=3.117*,p=0.049)、家庭满意感(F=5.508**,p=0.006)、自由满意感(F=7.001**,p=0.001)、学校满意感(F=7.850***,p<0.001)、学业满意感(F=10.028***,p<0.001)、整体满意感(F=11.559***,p<0.001)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高分组的学校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分组(p=0.001)和低分组(p=0.001);高分组的学业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分组(p<0.001)和低分组(p<0.001);高分组的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分组(p<0.001)和低分组(p=0.001)。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在初中阶段,影响学生的重大事件是中考,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由此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也降低了学生整体的生活愉悦度和幸福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逐渐进入青春期,初中学生对待主观幸福感的标准有所改变,对于幸福的定义标准要求更为严格,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趋于增加,而对于学业成绩的满意度也逐渐下降,因而主观幸福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降低的趋势。对此,可以针对性的给予初中生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压力,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更好的渡过青春期,积极的应对身心发展的各种变化。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处于初中阶段的男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整体以及各个维度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女之间的地位越来越趋向于平等;初中生尚未进入社会,对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男女不平等现象还没有体验和经历,对社会上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引起的主观幸福感受的不同尚不敏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初中生对于性别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因此,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不同成绩的初中生在友谊满意、家庭满意、学校满意、环境满意、自由满意、学业满意几个维度以及整体满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我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是绝大多数初中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好学生,是否有前途的重要依据,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成功的积极体验,而且能够得到来自老师、家长以及周围环境更多的支持和肯定。根据Cantor和Sanderson的理论:当个人实现被其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的目标时其主观幸福感会增加。所以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社会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综上,应当给予初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对学习成绩和生活满意度有更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学习是初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生活中唯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友谊、家庭、环境、自由等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也可以增加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和幸福感,而且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使自己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4结论

初中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初中男女生主观幸福感各方面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的友谊满意感、环境满意感两、家庭满意感、自由满意感、学校满意感、学业满意感几个维度及整体满意度差异显著,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社会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自信,从而更幸福。

5不足

一方面,由于对主观幸福感在初中学习教学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尚在研究探索之中,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入全面,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时间、能力有限,对于课题的理解掌握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而且未能更多的收集国外有关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文献加以论证,未来的研究学习中应继续关注、学习、研究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 542-575.

[3]周天梅.汉羌彝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5(6):83-87.

[4]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