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83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把学生看做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发现法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是一个“发明家”“思想家”;教师并不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其作用主要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教师应扮演一个“导师”的作用。教师如何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转变为新课程下的“学生主体”,是有效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不再仅仅是指人们必须学习某种东西,更是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了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才可以说学生真正地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意向和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Reading部分时,先将背景及其相关知识告知学生,但是对结尾要保持保留,不告诉学生,设置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二)维持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学生的注意力低就很难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而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无法在课堂40分钟一直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和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尤其是厌倦了呈示行为特别是单调、枯燥的语言呈示行为和文字呈示行为时,教师的有效提问就可以作为调节剂,往往能延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奋感。

二、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明确任务指向

研究表明,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将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清晰性、明确性和一致性。可见,教师的提问清晰明确是有效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和方向,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落实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呢?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设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Unit 4 Earthquake中Reading后,我开始布置学生写文章的概要,这一作业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主题“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在灾难中保护自己和他人”。这一设计显然并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于是,在这一环节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How can you avoid an earthquake and protect people around you when an earthquake is coming?”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篇文章的价值。

(二)提问要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如用封闭型问题、回忆性问题等容易的问题问水平差的学生,用开放型问题、思考性问题等难的问题问水平高的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提问时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面向全体。因此,教师在课堂设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些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比如,一些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提问,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促使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三、对学生的回答做智慧的评价

教师适当有效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观点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为主,但是我认为鼓励教育要区分对象,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挫折承受力,因此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更加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教师在不满意学生回答的时候更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追问,启发学生重新思考问题或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加深理解。

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学科,知识点繁杂枯燥,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非一日之功。而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恰当、合理、巧妙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启英语阅读教学的金钥匙,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篇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与书本、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对话”能力,不是简单地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要求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文章作者、文本之间的充分联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即是要实现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主动求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审美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对话”,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的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才能顺利达到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教学由于方法和理念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过程中感染力缺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优美的课文,不同的老师讲授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感染力不同。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体系、领悟能力和教学技巧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情感不同,关系到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激情和精心的教学设计,难以形成良好的感染力,难以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寻求变通和创新。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教学方式的求新求变,往往是所有的阅读大同小异,缺乏根据不同风格阅读的针对性,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难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后是在小学各阶段中的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同年级之间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要求是不同,但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降低或拔高了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热情。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根据阅读内容转变自身的讲授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并且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主动锻炼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总体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提升教学感染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可以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来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阅读主题,创造和谐轻松的阅读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较快的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另外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凸显感染力,通过融入各种角色和铿锵有力的阅读方式带动学生的情感,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注重板书的合理书写,从而在整个教学中都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

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一大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营造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其次要设定清晰有效综合性的阅读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设定的过高或过低,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不同的阅读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阅读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准备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三)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查验的重要形式。新课标认为教学评价中要转变以往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使得评价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首先,教学评价要注重多元化,防止用一个固定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要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不仅从成绩,更要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的思维,给学生留足成长的空间,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见解。其次,要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测试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方法,通过写即兴小作文、开放型简答题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实现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最后,要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了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应采用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等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以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评价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7.

[2].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3

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比较关键的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属于比较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内容较过去来讲,涉及的范围更广,涉及的知识更多。许多年轻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判断重点阅读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中的全部内容都强加给学生,这就将学生引入到学习误区中,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怎样进行有效学习还缺乏一定的判断力,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多目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学效率降低。

二、开展有效性教学的具体途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他们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例如,在进行文章的阅读和欣赏之后,立刻让学生写文章的读后感,有些教师还会让学生记录阅读中的优美词句,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从而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被阅读所吸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阅读潜能得以开发,在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后,就能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阅读生活当中,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五读法”。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读全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对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大体的了解,在进行阅读时,每次阅读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带着目的性去阅读,这样才能使阅读发挥作用。(1)在进行第一遍阅读时,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不认识的生字、生词,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连贯的阅读文章;(2)在第二遍阅读时,需要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大体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3)在第三遍阅读时,应该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重点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4)在第四遍阅读时,需要通过文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带有感情地进行全文朗读;(5)在进行第五遍阅读时,应该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教师不应该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应该记几句,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记忆,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学生对句子的记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都使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通过提问来引领学生的思路,但这时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在进行自主阅读时,便不知所措。在采用“五读法”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刚开始可能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也找不到学习的思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之后,学生就能够从这种阅读方法中掌握学习的要领,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学习,经过五次阅读,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时教师再进行讲解,就能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通过语文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拥有阅读的权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在课后,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阅读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就能够使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阅读教育,选择适合小学生使用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阅读,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本文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开展有效性教学的几种途径,希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够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红晴.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剑南文学,2011(08).

篇4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地位中十分重要,是读写听说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掌握英语语法、句型等知识。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更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问题简单,部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的英语问题,学生能够直接在英语教材中发现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高中英语阅读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帮助学生深度了解课文,对其进行理解、分析、探究和感悟等。其次,问题散乱,一些教师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就是学生阅读文本,学习单词、语法和句型等英语知识,所设置的问题多而散,缺乏主题提问,难以培养学的阅读能力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次,问题缺乏实际意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固守教材,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忽视英语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让学生联系到实际生活。让学生认为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实效性不强,学生感到没有学习价值。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具体途径

1.科学合理设计主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都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前环节设置有效问题,一般都根据课文的标题来设置。例如,在进行《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阅读教学时,在读前英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What areas of the world speak English?这一主问题能够让学生关于世界上哪些地区讲英语,感悟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激发其英语阅读兴趣。读后的主问题,一般体现阅读内容的功能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能够让学生综合理解英语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高中英语课文的具体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2.提问启发思维的问题。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能力,根据具体的英语阅读内容设置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提问来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其中提问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大多开放性问题都源自英语课文,并且又高于课文,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分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文有哪些不同?包括起源、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等。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材料,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挖掘不同层次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设置有效问题,提升提问效率,可以针对英语课文挖掘不同层次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最好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让各种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提升其阅读能力,实现全面教学。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的材料、目的、方法和个人阅读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可以具体区分为英语课文的表层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创造性理解三个层次,而教师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课文材料,挖掘各个层次的有效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水平。通过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单词、发音、句型和语法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所以在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篇5

0 引言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1 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大学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材 Unit 5 “The necklace”时, 先对故事细节、实事等向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回答, 最后提问:①What else could Jeanne say after she told Mathilde that her necklace was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and it was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at the most?②If Jeanne returned the real diamond necklace to her, what would Mathilde do? 通过这样的提问, 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例如教材 Text 21 “Prometheus”, 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的‘Asking and answering''后,教师提问:①Why did Prometheus keep the secret he possessed so long and through such sufferung?②In the text there are quite a few terms to demonstrate the Prometheus was unbending in his spirit. Can you fing them out? 启迪学生思维,使其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坚毅不屈的精神。并且让学生总结出该篇的中心思想: Man can be destroyed physically, but can never be defeated mentally.

2 学会猜测语义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过程,在获得这个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符号不断的猜测、舍取,然后检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①根椐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e.g A calendar is a list of the days, weeks, 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 通过is后面的解释可知该词为“日历”。②根据上下问内容,通过对比、对称关系,即同义语(以or, that is, 破折号,同位语连接);反义语(but, while, however, although等连接)等来猜测,知道其中一个词便可猜出另一个。e.g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这里grubby与clean意思相对,故该词的意思为“肮脏的”。If you agree,write “yes”,if you dissent,write” no”.这里agree与dissent意思相对,故该词意 为“不同意”。

3 采用整体语篇教学法

3.1 整体教学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抓中心、析标题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纵观全文结构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真正在阅读教学中既能放开又能收笼,既抓大又放小。文章无定式但有章法,英语文章尤为明显。其常见的写作模式:

篇6

何谓设问教学?设问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通过设计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思维品质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增强问题意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设问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借助于问题的探讨,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养成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与发展其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独立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

二、 设问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答式的基本流程是:问题编拟—提问—答问—应对与理答—后续提问。语文问答式教学中对话行为实施的教师一方,承担着以下任务:处理教学内容——整合问题素材;编拟问题——发问;组织答问——听答;应对与理答——后续提问。问答式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明确的指向性

好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从文本实际出发,依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但在实际课堂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远远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变的现象。如《故乡》一课的设计:①你的故乡在哪里?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故乡的风土人情。②故乡向我们展现了什么?③故乡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怎样的印痕?留给“我”一些怎样的思考?④你对自己的故乡有怎样的评价和期待?这几个问题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对文本的学习无所裨益,如问题①④;二是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如问题①是指向主题探究呢?还是指向场面描写?是评价性的,还是认知性的,模糊不清;三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只看到教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如问题③。

2. 广博的多样性

好问题要有涵盖面,要涵盖主旨、内容、形式、效果等,切忌单一化。请看《敬畏自然》课堂问题设计: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②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摆了哪些实事,讲了哪些道理?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③文章内容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④本文作者借助怎样的语言表露了怎样的感情?⑤你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上问题,第①个问题主要着眼于对文本中心内容的理解,也就是理解本文表达什么思想(观点)以及对这一思想的评价;第②个问题着眼于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即用哪些内容来阐述观点;第③④个问题着眼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紧扣文章主题(观点)怎么写(内容呈现的形式,包括章法和语言运用)。这些问题在内容上涵盖了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观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以及学生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既有认知性的,也有评价性、创造性的,涵盖面广,能带领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学习,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3. 完整的序列性

好问题要体现完整的序列性,每一个问题都应是整堂课必不可少的有效环节,使课堂教学由浅而深地推进,使学生在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收获的喜悦。如《公输》一课的课堂提问:①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②墨子用什么计策劝说公输盘?③墨子在劝说楚惠王时为什么不直接劝说他停止攻宋?④你认为墨子阻止楚王攻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⑤你认为墨子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以上问题,由情节内容梳理到人物评价,由文中人物到自身成长,由认知性问题到评价、创造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方方面面引领学生打开心智,拓展思维。

4. 充分的激发性

好问题要富激发性,要能创设出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并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求知心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探究并发表个性化意见。如《喂——出来》一课,一头一尾分别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①阅读全文,思考“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出来”的到底是什么。②根据小说情节,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还会掉下什么?请展开想象,截取某一个情节,续写小说。这一“开放式”的问题设计既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引领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一石三鸟”式的思维训练。

编拟出一系列精彩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要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有效,还得借助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心应手的掌控能力。

三、 有效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 有效提问需要等待区间

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一堂课中问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多少。不重教师问的数量,而重学生答的质量。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预留相应的思考时间,不要刚把问题抛出,就马上请学生回答,一旦学生答不对,就急急忙忙直接呈现答案,或者是见学生不举手,就喋喋不休地重复自己的问题。欲速则不达,这种急躁的情绪往往导致相反的结果——学生思维打不开,参与程度不高,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主动、难深入。

等待区间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耐心的等待,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参与的空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情绪,找准思维角度,把握思维内容,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有创见的答案。

2. 有效提问需要有效反馈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时候,有些教师由于时间有限或不想伤害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仅点头示意坐下或简单说一句“好的”,而不对学生的回答作中肯客观的评价指导。特级教师薛法根曾对此发表看法:“现在许多课堂都是一种展示,而非指导。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即使是错误的也让他坐下去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导过程,那学生怎么可能有进步。”有效提问中,教师的提问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答题的具体指导过程更为关键。运用问题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或回答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教师不能“专注”在标准答案上,急于寻找下一个同学回答或者干脆自己抛出答案,而是要“专注”在这个学生身上,重点把握问题在师生互动中的分析和解决,请学生解释他的答案,举出例子,或是提供论证,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引导、纠正、总结和提高,来帮助学生思考,完善答案,形成共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辅导其他学生的过程,也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提问印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

3. 有效提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首先应培养会提问题的人才。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能实现,那时教学效率可以达到最高点。笔者在上八、九年级文言文时,词句疏通这部分内容,常常采用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堂学生提疑,相互讨论,教师答疑的方法,效果极佳。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是基于两种原因:当他们感到疑惑需要帮助时,或者当他们感到好奇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时。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作为教师都应以肯定为主,多增强学生上课提问的自信和勇气,让学生敢提、愿提、能提、习惯提,主动承担起参与课堂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责任,发挥自身主动性。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没有任何问题,只能表明学生课堂上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究,这不是好事情。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得到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应该关注哪些知识点,应从哪些角度、哪些层面进行点拨、引导、疏通等,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

4. 有效提问需要有效反思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89-02

一、有效提问的特点

1.指向性。有效提问指向要明确,必须受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该文章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了解并把握演讲稿的语言特色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我讲授该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的那个“梦想”是什么?作者在说出梦想前先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布局?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饱含激情高声朗读课文,并说说这样的语言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就紧紧扣住了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教师若适时地点拨引导,就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五彩池》一课的导入中,我问学生:为什么说池水是五彩的?到底有哪五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以寻求答案,为本课的教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小女孩最后没有死,结果会怎么样?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主动阅读并思考文本,做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评判。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地的探索知识,才能启发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3.全局性。有效提问具有连贯性、逻辑性,环环相扣,或逐步深入,或相互辅佐,既能使学生从全局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又能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如某教师教《包公审驴》一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加三个小标题。(2)包公为什么要审驴?(3)包公怎样审驴?问题(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问题(2)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问题(3)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体会包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之处。这里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文本的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性强,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

4.探究性。有效提问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使学生面对问题,自觉钻研课文,深入课文之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教师执教《愚公移山》,欲让学生理解“孀妻”、“遗男”时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男孩去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由寻找小男孩的爸爸到进而发现他没父亲,于是“孀妻”、“遗男”被学生盯住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和语言环境中得到主动理解。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探究性得到充分体现。

5.开放性。阅读教学往往存在教师把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按照老师的“套路”来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大多是记忆性的、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需要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想和体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语文教材有许多空白处,教师抓住了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上《我的战友》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战士们的潜伏时间是从天还没亮一直到黄昏时分,然后才发起冲锋,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会遭遇哪些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并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这样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性,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对话的理念,误认为让学生对话就是师生互动,于是,阅读教学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思考,立即叫学生回答,回答“正中下怀”,老师喜形于色,如果回答不上来,则另请“高明”或不断“启发”“诱导”“暗示”,直到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吻合为止。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地进行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

二、对话成了漫谈

对话理念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出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但真正的对话又有别于茶馆的摆龙门阵,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而不是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地胡侃乱谈。如学习《敬畏生命》,有的学生说人类扑杀苍蝇、蚊子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并侃侃而谈;学习《背影》,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有了,学生的主体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的主题遭到了严重的漠视。这样漫无边际的对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补;这样游离文本的对话,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在课堂上,真正的对话必须完成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任务,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放任自流。

三、浅尝“文本”,仓促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进行“生本对话”,然后就让学生谈感悟,或进行质疑,或进行小组探究,结果一部分学生成了袖手旁观者,“老师你提问你的,我玩我的”。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或启而不发,或缄默不语……造成这些课堂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由于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研讨文本,学生就没有很深的阅读体会,怎么会有感而发,产生共鸣呢?没有共鸣,就不能与别人交换思想,不傻坐又能干什么?真正的对话,应该在学生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展开。

四、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淹没了教师的“主导”

因为要彰显“生生对话”,课堂上时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加任何调控和引导,致使对话长时间游离于文本之外;或者在对话中当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严重错误时,教师也不加以纠正、引导,整个课堂随心所欲,扯到哪里算哪里。其实,真正的对话不能缺失教师的主导地位,即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己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也应该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的作用。

以上种种误区,是对对话理念的曲解。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坚守民主平等的原则。在阅读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师生平等的思想,这是对话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心中有学生,才不至于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只有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师生心灵互撞,才能开启“思想的大门”,迸发智慧的火花,从而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多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的时间。课堂对话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只有对文本充分阅读并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感悟。也只有对文本细致研读、反复琢磨,才能用心聆听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获得深层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提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价值,进而培养语文能力。

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有时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有较远距离,若不适时提供相关资料,会让学生出现阅读障碍甚至产生误读。因而,教师应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以确保课堂阅读的顺利进行。

篇9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有效问题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曾言:“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语篇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语篇,也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新标准英语六年级《Hellen Keller》一课,分别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谈谈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

一、阅读前,“扔石子”,创情境

教学片断1:演唱歌曲When I was a baby。学生进行两两对话展示:When you were a baby, what could you do ? I could … 然后教师揭示课题,T: Could you read books?Ss: Yes./No. 师拿出《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T: Who wrote it?Ss: Hellen Keller.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前奏,我们可以通过“扔石子”的方式,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通过问答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创设与文本接近的语言情境。

问题设计策略一:紧扣话题,激活知识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话题,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在Hellen Keller一课中,教师“扔石子”,两两讨论When you were a baby,what could you do? What couldn’t you do?引导学生自主回顾语言知识,归纳相关语言信息,激发其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为新旧知识的迁移铺垫和过渡。

问题设计策略二:围绕课题,铺垫知识

揭示课题后,教师抛出“你知道海伦·凯勒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的问题必须基于语篇话题,问得好,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阅读中,“瞄靶心”,抓重点

教学片段2:1.初读课文,学习词汇could,couldn’t。2.细读课文,理清语篇框架。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读中活动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从而获取文本的具体信息。课堂教学的“靶心”, 即语篇的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瞄靶心”即针对重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干脆利落。但须难易适度,巧而不死。只有这样,才是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也有实效。

问题设计策略一: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语篇的主线设计一些主干问题。巧妙地将整个语篇融合在一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展开讨论。随着问题的解答,很自然地获取了重点信息,把握了文章脉络,建构了语篇的整体框架,形成了相应的阅读技能。

问题设计策略二:层层深入,关注细节

有些语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时教师不能盲目提问,否则只能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浮于表面。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Blind people are normal people.这个句子时,提问紧扣靶心blind people、normal people,帮助学生层层剖析文本,把握语篇内涵,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问题设计策略三:借助资源,挖掘文本

语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懂的词汇,学生无法根据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义。这时,教师可适当借助课外资源帮助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全面地理解语篇的内容。教师播放Hellen 学习读写的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她怎么学会读和写的?”观看真实的影像代替冗长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挖掘了语篇内含的思想。

三、阅读后,“点豹斑”,促升华

教学片断3:说一说,写一写。教师呈现贝多芬、阿炳和张海迪的图片,引导学生张口说出他们的基本情况,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设计策略一:巧用文本,创建范式

在Discussion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教材文本已有的句型She couldn’t…She could…并以此为范本,增加了She can’t…She can …等句型,让学生结合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试说仿写。学生说和写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创造—基于文本范式又高于文本范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设计策略二:渗透情感,升华语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本课教师首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贝多芬、阿炳和张海迪的事迹,在学生认知与情感积淀的基础上,教师循循善诱,一句Disable people are normal people. They can work and learn, too.以“一斑”引出“全豹”,升华语篇情感,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做到和正常人一样能读能写,进而增强学生永不放弃的意识。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小学生提高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把问的机会逐渐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学会、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之路。

篇10

一、影响小学阅读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不能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因为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如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方法筛选以及教学模式安排等,没有教师的参与任何阶段都不能正常开展。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结果也是差强人意。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语言训练不被重视。课堂上由于老师无法设定合适的教学思路,教学思想无法准确传达给学生,甚至连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导致阅读无重点,或者重点无法得到关注,文章解读不够深入。另外,大多数老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过于看重情感训练,而忽略了小学语文的宗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过于关注文章作者的情感,却不知将文章的写法与佳句应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3、教学模式中规中矩,没有创新性。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教师,教学方法依然走传统理念。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训练作为首要训练目标,忽略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孩子的天性是玩,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当以孩子为主。仅凭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带给学生新鲜感,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忽略教学引导的重要性。新式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然而在阅读课堂上,同学们在经过分组讨论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老师不能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评价,从而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对于传统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多数持批评态度,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自信心,使阅读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提高小学阅读有效性策略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教学目标是舵,为阅读教学指定方向,而教学方法则是将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开展的核心与基础工作,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阅读的有效性提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要综合考量教育理念与阅读目标,在遵守教学基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看到语文的教学特点。作为教师,第一、务必要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与准确的研究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第二、抛开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摸索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促进课堂的教学互动。改变教学模式的单向传输,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快乐王子》,题材属于剧本,可以让小朋友分角色扮演,置备适当的道具,使用幻灯片等高科技设备为表演设定英国城市的情境,采用“话剧”教学。《快乐王子》有多个角色可以扮演:王子、燕子和市民等,通过表演让小朋友深入了解课文内各个角色的心理世界。最后展开分组讨论,分别对快乐王子和燕子的善良无私、燕子对朋友的赤诚之心、市民的冷漠和唯利是图等进行分析。教育孩子们对处在困境的人要给予帮助,为人真诚,不可见利忘义。老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核心导向,应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