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5: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动物的发展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由日本五大商会联合举办。本次展览的宣传口号是“安全、环保、与社会和谐共存”。展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大福公司副社长小林史男在诠释这一口号时指出,从安全、环保的角度看,企业必须从高起点来审视新的价值观,解决方案中必须要加重环保、安全的元素,构筑一个企业、服务和消费者三方面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以达到整体社会和谐的效果。纵观整个展会,记者发现“安全、环保、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主办者的宣传口号上,它如同风向标,在展会上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大福公司的三大主题
看趋势必看龙头。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日本大福公司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次物流展的明星。这不仅仅因其展位面积最大(大约1350平方米),展区布置的最豪华,也不在于大福公司已经连续两次担当东京物流展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大福公司的龙头地位在于它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透过大福公司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可以洞悉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创建于1937年的大福公司,近70年来一直把持续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1975年开始生产塑料托盘,到目前提供全套物流设备,大福以“更快、更便宜、更安全”为生产方向,以“日进日新”为经营理念,不断将最新技术引入产品生产与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在研发方面,大福的研发费用约占公司销售额的5%,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从而使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本次展览上,大福以“大福物流解决方案,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主题,展出了三大主题板块,分别是世界上最高效的自动化立体仓库、RFID全球一体化的应对力、物流系统的安全管控。每个主题既有实物展示,又有现场说明会。
在“世界上最高效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这个板块里,大福展示的是一个未来概念的立体仓库,一个巷道配有两台堆垛机,它们在同一系统中搬运储存,其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让人叹为观止。他们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行走,有时各自分别运作,有时两台互相合作搬运货物,就像是两个体操运动员在你的面前翻舞。其处理能力达到每小时800件,实现了世界最高能力。
在自动化立体库领域,大福公司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巷道堆垛机的运行能力主要由机械的速度模式来决定,因此,当时的最高走行速度不过100米/分,最高升降速度不过20米/分。80年代后期开发的变频器速度控制方式大大改变了堆垛机的速度控制。运用这一技术,大福公司在2002年的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上推出了AS21模式自动化立体仓库。AS21模式实现了没有冲击的平稳速度控制,达到了高效能化。2004年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大福公司推出的是超高效能的堆垛机“H-V1”型,其行走速度高达每分钟500米,处理能力为每小时500箱。一次次向极限挑战,一次次向“高效能”冲刺,通过展览,人们可以见证大福公司的创新成果。当然,作为技术的先导,大福公司也享受到了创新带来的硕果。目前大福自动化立体仓库已经占据全球销量的半壁河山。
如何将RFID这项新技术应用到物流装备系统之中,是近年来大福公司一直关注的问题。在“RFID全球一体化的应对力”这一板块里,大福展示的正是这方面的成果。目前大福正在着力研究RFID技术与WMS系统有效配合,并在以物流箱为单位的RFID的普及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物流系统的安全管控”这个板块里,大福公司用生动的现实模拟表演展示了12种可能出现的物流系统的安全问题。这其中既包括与人相关的安全技术,也包括与系统相关的安全技术。同时,大福还演示了在系统进行的过程中如何预防系统出现的问题,当出了问题之后如何通过远程操作对系统进行诊断和维护,并排除故障。在应对自然灾害面前,大福公司的防震立体库的对比演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RFID成为焦点
在展会上,RFID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无论是物流集成商,还是输送设备生产商,都把RFID的应用当作当前研发的重点。事实上,RFID技术并非新发明,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物流界的新宠。原因何在?也许我们可以从日本大福公司FA&DA事业部物流计划部理事本方迁则先生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本方迁则认为,日本的物流技术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960~1970年代的省人力化、1970~1980年代的无人化、1980~1990年代的协调化、1990~2000年代的高性能化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彼此促进。在省人力化阶段,以人工操作机械为主,最具代表性的设备是运输机;在无人化阶段,大量采用条形码技术给货物加入信息,自动仓库、AGV、TU大型系统是其主流物流设备;在协调化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人相互协调,由于信息网络化,企业与企业间沟通便利,这一阶段设备的特点是制造机械和自动化仓库的结合;高性能化阶段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企业管理从内部延伸到外部从而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在物流设备方面自动仓库的高性能化得以实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关键,这恰恰是RFID技术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虽然RFID用途非常广泛,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RFID技术最大的舞台。
就在2006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举办的同时,日本第八届自动识别综合展也在比邻展馆同时举行,所以,观众得以在两个场馆穿梭,从比较借鉴中获得更多收益。有些RFID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和标签的使用创意,让人眼界大开。(见图)有专家指出,RFID在使用上的技术约束并不是最大的障碍,目前的难点在于标准。如果超高频频段(UHF)开放,那么RFID的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因为UHF频段的RFID装置发射功率大,电波传送距离远,又容易与手机信号相互干扰,所以UHF在使用上受到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更大限制。但正是由于在这个频段上RFID性能的优越性,业界认为它将能够解决最为棘手的应用问题,故而市场对它的期望值极高。9月12日,“2006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开幕当天的日本某报纸头版头条新闻就是《日本总务省决定在年内对远距离电子标签解禁》。这一消息无疑给业界一个极大的鼓舞。
环保节能产品唱主角
日本物流管理系统协会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经济在度过了低迷复苏后,已经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订单上升,货量增加,库存和仓库管理业务需求上扬,库存周期缩短而流通在加快。这些表现对物流管理效率和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使第三方有效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也使物流设备,特别是高性能的装备供不应求。事实上,经济景气带来的市场繁荣在这一次展会上处处显现。托盘、货架、叉车、起重机、仓储系统、各种工业车辆、打包机械、第三方物流产品、软件等各种物流产品都似乎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更为明显的一点是,环保、安全、节能的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旋律。
关键词:实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与标准;发展现状
首先关于动物实验,实际上比大多数人想的给实验动物打针,灌药或者解剖之类的复杂的多,动物实验是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想得到某些预期的目的或结果而以实验动物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从而帮助人类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1]。动物实验在医学上、农学、药学生物科学、生物学等各个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
而作为实验基础的实验动物,则为我们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去关爱实验动物,感受实验动物“内心感受”,满足实验动物健康、快乐的外部条件,是实验动物福利所包含的基本内容[2]。为此,人们为了关爱实验动物,保障实验动物的基本权利,还专门制定了保护实验动物的法规和标准,这真是实验动物界的福音。
实验动物福利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些有识之士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动物,想通过法律来解决这个道德问题。曾有人在英国国会上提出过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提案在当时背景下,被议院否决,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关于动物福利的思考也渐渐日趋成熟。在1822年,马丁提出了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马丁法令”获得了通过。这是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动物的利益,保护动物权利,是动物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随即,在全球掀起了防止虐待动物的浪潮,动物福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在WTO中也写入了动物福利条款了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从此开始了微妙的变化。
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保护实验动物,英国的动物学家William Russell和生物学家Rex Burch,提出了著名的动物实验“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是指用无知觉的物质替代有知觉活的较高等级动物。
2、减少(reduction)是指为获得特定数量及准确的信息,尽量减少动物使用的数量。
3、优化(refinement)是指对不得以使用的动物,应尽量减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频率或危害程度[3]。
在1965 年,Brambell提出了动物福利的核心内容,即五大自由: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动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动物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具有享受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3R 原则和动物的五大自由共同组成了日后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基本要素。
总而言之,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保障就是保证全体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实验动物福利的国内外进展
在保护动物福利方面,欧美各国在科学、社会、法律多重推动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比如,欧盟了《欧洲公约》,美国的《动物福利法》等。
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的整体水平略有些落后。但是,在实验动物法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发达国家的精髓,同时具有我国特色,对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和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科学技术行政部主管的管理体系、许可证制度、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各个省市具有各自的保护动物福利地方法规等[4]。
2013年,我国首个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全国性专业组织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4 年,中国举办了首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2015 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H标准,国家标准花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在第两届中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上,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称赞[5]。
由于法律、标准的不断建立及完善,其强大的约束力,使得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并把保护动物福利伦理真正的践行到了相关国家部门的工作中去。
在人类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推动生物医学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需要利用动物实验来获得科技进步和突破,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成就。实验动物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因此,重视实验动物福利可以保证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使我国的生物医学研究等科技成果更好的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6]。
重视实验动物福利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于强大的人类,实验动物是弱者。如何对待弱者,可暴露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水平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职业道德。然而,不断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法规与标准,则是人们不能逾越的底线,更是实验动物真正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秦川. 医学实验动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SINGER P. 动物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M].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31-34,36.
[3]孙德明. 中英第一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论文集[C]. 北京:2014. 102-12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抓住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货物贸易,使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05倍,从位居世界第32位跃居世界第2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从初级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机电产品(主要是处于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品种)已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994年的21.61%增加到2006年的49.82%(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升级,这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逐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绩效。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国情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以持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若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则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等数量的进口商品。
从表一可看出,自1980年到2005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8%(以1980年为基期)。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重在90%以上,所以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贸易摩擦增多
至2007年,我国仍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图一可看出,自2001年起,世界反倾销立案数呈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我国遭受了61起反倾销立案,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量的40.67%。此外,贸易摩擦产品所属领域不断扩大,遭到调查的产品从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到机电产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涉案产品数量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形式增多,除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外,入世以来,其他国家利用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等手段频繁发起贸易摩擦。因此,如果继续进行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三)低成本优势适步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近年由于劳动力短缺,这些地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工资才能留得住工人,而随着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工资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通过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当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比如广州市连续三年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3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80元/月,达到860元/月。
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过去地方政府通常把土地很便宜的出让出去以吸引投资。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而且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对企业经营构成巨大的压力。
(四)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难以持续
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3.5%、9.9%、15.3%、15.1%和10.6%,(根据各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出),而我国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7.5%、8.3%、9.5%、10.1%、10.4%。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供煤紧张问题。在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216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在当年达到了24.6亿万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产出率较低,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维持。
二、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攫取了极大的利益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服务贸易,以少消耗和占用资源能源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的服务品,并且利用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边、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2%,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速为11%,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2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其中,出口32600亿美元,增长18%:进口30600亿美元,增长16%,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近24.02%。
欧洲在世界各大区域中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2007年,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6620亿美元,进口14340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7%,均高于前几年增长水平。按国家进行考察,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其出口额分别为4540亿美元、2630亿美元、1970亿美元和13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3.9%、8.1%、6.1%和4.2%。2007年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其进口额分别为3360亿美元、2450亿美元、1930亿美元和15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1%、8%、6.3%和5.1%。这预示着在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
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表现。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近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上升至3.6%。商务部2008年6月6日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9%,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8.8%;逆差7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逆差规模显著下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届时服务贸易规模将比2006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将努力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获得和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同等好处,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发展不协调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情况排名,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较上一年增长了26%,位列世界第二;而在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依然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较上年增长了21%,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位居第七位和第五位,服务出口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73%,而美国的比重为13.93%,刚及美国的1/4。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我国的商品贸易额不相匹配。
(二)进出口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9.56%、26.56%和17.90%,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02%。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低于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得出)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直至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1997年为92.9亿美元,1998年下降到19.63亿美元,但2004年又回升到97亿美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贸易逆差大竞争力就弱。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与总额之比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这一公式推算1997-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指数为-0.09,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服务竞争力较弱。
四、利用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这与对服务贸易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植都不到位,虽然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近几年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更多地侧重于货物贸易。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服务贸易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要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
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要努力保持其优势。同时,要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通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业务,以取代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的货物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要把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S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4-3
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克服保护地土壤因连作而带来的病害和盐渍危害,国外就以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在世界范围来说,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由来已久。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已开始向要求更高的有机蔬菜发展。而我国无公害蔬菜起步较晚,大规模的开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纵观世界各国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作一个对比,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有一点启示。下面就针对几个典型范例做一下对比。
1.1 日本模式
日本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农户+农协+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商人+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市场+批发市场”、“农户+批发市场”等,其中以第一种为主要发展模式。农户负责蔬菜的生产,然后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而所有的方式几乎都要通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在日本无公害蔬菜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及时调节供给、信息以及促成市场价格的形成。无公害蔬菜的等级检测也是在批发市场完成,然后才由批发市场分发到各大零售店及超级市场进行零售。正是由于批发市场的这种关键作用,日本政府对于批发市场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专门对批发市场的通讯设施、人员配备、销售方法、卫生检疫以及维护市场环境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使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2 美国模式
美国农业属于大农场农业,产业化程度很高,其蔬菜种植同属于大农场种植,全美有一半的蔬菜产于加利福尼亚州。“农场(公司)+农协(非政府组织)”、“农场+企业”模式是美国有机蔬菜发展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说农场规模都很大,现代化程度很高,由农场完成蔬菜的生产,之后由农协等非政府组织负责对蔬菜进行检测并推广,进入超级市场零售。
1.3 国内模式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当前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蔬菜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等,其中以后两种模式最为常见,也最为成熟。三种模式中农户均作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源头负责生产,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中合作社或蔬菜经纪人负责蔬菜的销售,通过这一中间环节的联结,蔬菜进入龙头企业进行加工或包装,最终进入零售渠道。龙头企业的作用较为重要,其负责蔬菜的检测及再加工,是这种模式中的关键一环。“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已不再仅仅是起到联结作用,更多的是起到辅助及引导作用,此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结构已非常健全,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销售队伍及运输队伍,掌握着最新的市场信息,不但能解决蔬菜销售问题,而且能够带动起地方市场的发展。上述几种模式各有特点,支撑着我国各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情况
2.1 西柏店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必要性
2.1.1 区位因素的限制 西柏店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西部,村域面积1.2km2,耕地面积800亩,用于蔬菜生产330亩、养殖业用地200亩、林果业用地200亩、养鱼水面80亩。全村现有220户、村民707人,其中劳动力420人。地处京郊的天然优势,加上村域面积小、劳动力少的条件限制,决定了西柏店村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只有为京城提供日常农副产品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西柏店村距离北京城区只有1小时的车程,具有产地即市场的优势,且市场需求巨大,具备新鲜农产品生产的一切条件,这也是西柏店村最终选择蔬菜种植作为村庄主导产业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市场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渐增强。尤其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居民对食品卫生及食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而相关部门对食品市场准入的监测更加严格,传统上用化肥、农药种植的蔬菜已不再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的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消费趋向的变化迫使西柏店村村民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将很难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看到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跟上市场的脚步。虽然在无公害蔬菜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但由于其在价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均具有优势,也就打消了人们之前的顾虑。因此,市场是西柏店村选择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最大动力。
2.1.3 建设生态文明村、开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西柏店村2006年荣获“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京郊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先进村”和“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首都绿色村庄”、“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和“全国绿色小康村”荣誉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定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示范村”。如今全村上下正齐心协力向着创办“全国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努力,而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西柏店村还正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的项目,无公害蔬菜也是循环农业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出了客观要求。
2.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及发展状况
2.2.1 市场催生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并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种植及经营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西柏店村首创,而是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开展的一种模式,西柏店村只是将这种理论上的模式运用得比较到位、发展得比较成功。西柏店村建设成规模的日光温室之初也是在无公害蔬菜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并非一步到位发展到今天这么规范。最初菜农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品牌和销路,自产自销,工作量大且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村庄年产约200万公斤蔬菜在市场上已经颇具规模效应,北京三安科技公司主动与村庄洽谈合作事宜。为便于收购保证蔬菜及时上市,公司建议村内注册成立蔬菜合作社。于是在韩素菊等人的带领下,2007年3月北京西柏店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西柏店村的蔬菜生产也逐渐实现了订单化。
目前,西柏店村120户菜农已有约100户自愿加入了蔬菜合作社。菜农与三安公司签订供货合同,供货价格与市场价挂钩并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每市斤提高一毛钱。这种订单模式不仅比原有的自产自销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益,还省去了小批量销售的工作,大大减轻了菜农的负担,因此对菜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西柏店村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还负责邻村农户蔬菜的销售,足见这种模式的魅力。而三安公司收购蔬菜之后经过加工包装,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或卖场,凭借无公害蔬菜特有的价格优势,也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从而保证了买方的利益。此外,根据合作社与公司的协议,三安公司从西柏店村收购的蔬菜还要按市斤返还一部分利润给村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经费及主要成员工资。如此一来,凭借市场这一无形手的支配,从菜农到合作社到企业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益,即三方共同获利,也唯有如此,这种“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图1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运行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高市场认知度及竞争力,西柏店村还将本村生产的蔬菜注册了商标,名为“柏店二仙”,现在这一品牌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本村菜农为了维护自有品牌的形象和信誉,也都自觉努力达到无公害要求的各项标准。
2.2.2 无公害的取得 为了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西柏店村在种植蔬菜过程中从各个环节入手保证蔬菜远离污染、符合无公害标准。具体分为产前预防、产中保护、产后检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贯穿蔬菜生产的整个过程,确保生产出的蔬菜时真正的无公害产品。而在这三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每一步都与西柏店村的这种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即都涉及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参与。
产前预防:无公害生产最忌讳的是农药与化肥的施用,而不使用农药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为了从源头杜绝污染,打好无公害生产的基础,西柏店村在土壤中施用由三安公司提供的“三安生物土壤净化剂”,从而吸附重金属,降低土壤中有害金属含量。对于病虫害防治问题,西柏店村菜农听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专家的建议,在蔬菜产前采取高温焖棚的办法,借此杀死害虫及其幼虫。根据农科院相关人员用温湿度露点记录仪试验得出一周内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室外温度为32-37℃时,测定焖棚期间棚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为76.1℃,而土壤温度采取深5cm、10cm随机观测,同期最高温度分别为54.5℃、44.0℃,这一措施虽不能完全杀死害虫,但已经对一些不耐高温的害虫形成了极大的杀伤,具有不错的杀虫效果。
产中保护:为了保证蔬菜的无公害化,西柏店村蔬菜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化肥,而是用经过腐熟的农家肥搭配本村沼气站生产的沼肥,这种搭配不但能保证肥效,还能降低成本同时减少虫害,效果非常显著。经过试验比较测定,施用沼肥与不施用沼肥,黄瓜平均增产28%,增效40%;番茄平均增产22%,增效20%;西葫芦平均增产25%,增效15%;青椒平均增产35%,增效27%。此外三安公司还为菜农提供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有机肥料,保证不同品种蔬菜生长的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西柏店村禁止施用传统的剧毒农药,取而代之的是物理除虫、生物除虫,如采用黄板杀虫、沼液浸种、防虫网防虫等方法。即使偶尔使用农药,也是使用符合无公害标准的低毒生物农药,如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剂,这些药剂均已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及瑞士(欧盟)IMO有机认证,从而确保蔬菜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如遇到比较难处理的病害或虫害,菜农会请合作社及时联系三安公司,对方会派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解决难题,这也是惠及三方利益的举措。
产后检测:生产过程的预防及保护是确保无公害的重要环节,而产后检测也是无公害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唯有通过权威检测得出的结果才能得到认可、让人信服。西柏店村虽然与三安公司事先签订了供货合同,但双方在交货之前需要由三安公司专业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三安公司标准进行检测,只有各项指标合格的蔬菜瓜果才能进入正常的销售程序,而不合格的产品只能由菜农自己解决,这也就逼迫菜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能抱有半点侥幸心理。在整个收购检测过程中,蔬菜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负责各方协调及收货工作,确保菜农的产品能够及时上市。
2.2.3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成果 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几年以来,在相关科研单位及合作方的指导支持下,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一套比较完善的操作规程,村民无公害生产的意识及技术都已经能够紧跟当前无公害发展的步伐。无公害蔬菜的开展同时也给西柏店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凭借无公害蔬菜的市场认可度及价格优势,西柏店村菜农的收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6年尚未建成规模绿色生态园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而建成投产后第一年即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就有很大的增长,达到11472元,2008年西柏店村人均纯收入12619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13860元。如今,“柏店二仙”品牌蔬菜通过了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借助这一利好条件,2010年西柏店村菜农收入一定会有更显著的增长。
2.3 对其他城郊村庄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启示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其“农户+蔬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然而此种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就是过分倚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其他城郊村庄在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决策。
2.3.1 注重品牌价值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品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建设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而当前我国许多蔬菜种植地区品牌意识淡薄,仍处于粗放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使建立品牌后,对品牌的保护也不到位,没有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发挥出来。这些都是包括西柏店村在内的有志于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村庄应该注意的问题。
2.3.2 严守操作规程 如果决定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由于无公害蔬菜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隔绝要求较高,相应也就带来一定的难题,许多菜农抱有侥幸心理,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照章操作,最终导致蔬菜不达标,遭受巨大损失。西柏店村的发展经验表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也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优质优价。
2.3.3 重视合作社的作用 西柏店村虽然创建了蔬菜合作社,并且合作社在蔬菜的产销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极致,龙头企业的强势将合作社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对于那些没有龙头企业的地区,合作社在无公害蔬菜的运作过程中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由农户来负责蔬菜的销售既是对人力的极大浪费,也不具有市场话语权。而如果由合作社负责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蔬菜销售,既节省了人力,也会在价格谈判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3 北京市开展无公害蔬菜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倡导并支持蔬菜合作社的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政府涉农部门工作范围限制,权威民间组织较少,结合其他省份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经验,北京市在大力开展无公害蔬菜过程中应注重蔬菜合作社的作用,鼓励建设蔬菜产销合作社,间接提升地区蔬菜经营的规模。如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村1999年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已颇具规模,截至2005年合作社所属的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8万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80万元的经济实体。市场日上市车辆2100多辆,日均销售蔬菜60万公斤,日均交易额50万元,客户遍及晋、冀、鲁、豫、辽、吉、黑、蒙、京、津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鲁西北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正是由于蔬菜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才激活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但仅凭合作社自主发展还不够,政府还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在财政及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制定相应的减税政策等。
3.2 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标准陆续出台,涉及范围更广、规定内容更细,为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当前已有的无公害标准不仅包含了无公害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蔬菜质量要求,还具体到了某一种蔬菜生产的操作规程。如由北京市农林局提出、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对所有无公害蔬菜均适用的标准,还有诸如《无公害蔬菜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绿菜花生产技术规程》等具体某种蔬菜的推荐性标准。然而,北京市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距离科学化、标准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还需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并加强宣传和指导,确保标准的顺利执行。
3.3 加大蔬菜质量监管检测力度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全程性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全程监管,确保蔬菜生产符合操作要求。同时,作为蔬菜上市进入消费领域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质检部门除了应规范检测方法、完善检测体系外,还应加大检测力度,确保民众的食品安全。此外,在确定检测标准之后,应建立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蔬菜禁止进入相应市场。
3.4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无公害蔬菜属于对质量要求较高的食品,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在当前无公害蔬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应同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既能对蔬菜生产者形成震慑,又有利于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品采用标准包装,注明产地、厂家、联系方式等,从而有利于责任追溯。
参考文献
[1]郭文龙,等.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施肥技术发展概况[J].陕西农业科学.2005,(1):64-65.
[2]张晓玲.日本无公害蔬菜的产销模式[J].世界农业, 2004(3):33-35.
[3] 郝利,等.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9(3):104-106.
[4] 郭向东.无公害蔬菜的发展[M].中国民艺出版社, 2006:19-22.
[5] 胡继芳.制约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07-108.
[6] 郁樊敏.美国、加拿大的蔬菜产销[J].长江蔬菜, 2000(2):37-39.
我们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规划,确定了关键技术、关键总成,以及关键的车型动力系统。我们把动力系统称为由电池和管理系统,电机和驱动系统,多能源系统为主要核心技术,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为能源发电系统来处理。这样在这些关键技术,在三条技术路线上得到了一个关键技术的排列,即“三纵三横”的排列。
混合动力正在从过去重度混合向插电式发展,今后增程式的发电机将变成发电系统。燃料电池也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用燃料电池作为主动力,另外一个用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式电电混合动力源,这三条路线最终就变成一个由电机驱动,由发电和储电系统组成的技术路线,它的发展能够集中最大的力量攻克最关键的技术,作为政府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科研激励、标准检测、法律法规推广的等等应用。
在这样的系统下,我们最重视的是基础研究。电动汽车最重要的是动力蓄电池,在科学研究方面从基础开始,在交换膜交换机理研究,在纳米技术的应用,在整个电池失效原理,以及温度场分布上做了巨大努力,在电池成组技术和控制技术也进行了投入。正是这些投入支撑了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从2015年和2011年相比,电池单位能源密度提高了一倍,与此同时制造成本降低了50%。规模上的发展和基础研究的发力,是我们整个动力电池发展方向。今后我们会加强对基础技术的研究,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凝练科学问题,找出科学解决方法,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第二个驱动电机,按照不同的阶段来攻克不同的关键技术。我们在电驱动的基础部件上还有短板,比如电力电子器件,电磁干扰的研究,防护安全等等的都还要继续加强,这是我们在“十三五”当中要做的重要的工作。
电动汽车时代仍然要加强发动机方面的研究。小型、轻量、电子化将成为发动机的未来,可以通过混合动力通过涡轮增压降低发动机的排量尺寸,为电机增加布置空间,在长距离方面发挥电机的更大作用。发动机和电机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形式。
这样情况下中国企业也研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我们最低要求是50公里,大多数中国汽车产业用了70公里或者75公里。中国汽车也推出了一些很好的产品,比如北汽、比亚迪、江淮,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客户们的欢迎。主要是在性价比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在高端上面还要努力,还要走向前锋。
燃料电池也在走入市场,相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燃料电池的市场化路径要长一些,要多一些等待。从2003年第一辆燃料电池开发以后,持续不断,先是高校组织开发,逐渐进入企业。例如,去年上汽完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低到高,一直到青藏高原的试车。但是在纯电动发展快速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用燃料电池来做补短板,使创新的投入能够更加集中,更加高效。
安全是电动车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应该在这方面下很大工夫。在电池安全上,整组安全上,布置的安全上,意外情况下要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互联网时代安全保障应该是最新的技术,就是全程实时控制。所有的公交场都做了全时全控制,也就是说,所有的公交车运行过程当中,每一个电池都被监控着,一旦有过热就自动报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时代下保障汽车行驶高度的安全。
另一个发展就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与车网的融合。电动汽车不仅作为储能终端,甚至可以在能源互联网、车联网、信息互联当中相互交融。这样就为新的商业模式打出了更好的供给,即分时租赁,每个人出门就可以知道身边有什么样的车可以租,停车也可以实时找到电动汽车,包括充电的位置。这在“十三五”规划当中要进行综合研究,已经逐步进入了综合交通系统。
新能源汽车推广不光是研发的事,不光是汽车制造商的事,更多是全社会的支持。对于新能源汽车取消摇号,取消限行,保证优先停车,能够给予政策发力,全面创新,才能够真正地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全社会为新能源汽车叫好,多提宝贵的意见,以及增强媒体宣传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能够上路。
到2015年底全球电动车产量超过145万辆,2008―2014年全球EVI16个成员国都加强了对新能源车的投入。在今后的五年当中我们将和20多个国家一起在清洁能源方面增加研发投入。这也是今后在能源使命当中研发的一个重点。
同时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进行了国际合作,有中国和德国电动汽车研究中心,有中国和美国的清洁汽车联盟。最大特点就是所谓2+2模式,中方产学研的结合,和外方产学研的结合体形成,共同在基础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发力。
联合研发的汽车同样得到了所有的政策优惠,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开放的,在中国市场上都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从这个角度上说起来我们更加支持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国际化。
一、中国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网络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公认的大趋势,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国内,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奋斗,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用户规模、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在易观智库《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4年6月,我国移动网民达到6.86亿。与2013年12月相比,用户数增长5%。我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全球移动通信大市场,这包括最多的用户、最大的规模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
通常情况下,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使用手机、平板灯无线终端进行的商务活动。然而,笔者认为移动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如此,其正通过移动终端的互联而创造着消费新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除了各种应用技术的创新,同时得益于运营商、金融业、制造商以及新型电子商务提供商等多方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1.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
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网络的提供者和支撑者都是电信运营商,其推动的商业模式为“通道+平台”,这是因为在移动电子商务这个产业链上,运营商具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就是传递信息的核心地位、巨大的潜在用户以及多样的信息通道。当然作为电信运营商,要主导移动电子商务,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劣势:不具备专业化运营团队,不具备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这些劣势单凭运营商自身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2.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是一种“品牌+运营”的商业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在移动电子商务这个新模式下,依然具有运营管理经验丰富、商品渠道多样、物资存储能力强以及多年来造就的自身品牌等多种优势,因此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如果能尽快的将手机登移动电子作为用户的接入通道,就能够实现更多的订单和客户。在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个运营规范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淘宝、当当、Amazon、Ebay都属于此种商业模式。
3.设备提供商主导模式
设备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作为市场上的主要设备提供者(移动设备制造者),主导的是“设备+商务”的商业模式。目前以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为代表。这种模式主要能够提供高效快捷的软件销售平台给第三方软件提供者,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软件提供者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又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进而使得手机软件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规模对于网络运营商、银行、信用卡结算单位、相关设备开发商来说将更为受益。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呈现出下列的发展趋势:
1.商务领域重心转向企业应用
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企业会向客户移动使用、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体现等方面转变。以无线的客户关系为途径,在维护、销售管理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若想要实现转变为移动互联网,只需要通过企业应用,从而构建移动互联网应用便可。其中,企业应用具备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且稳定等优势,与个人用户比较,优势极具明显性。由此可见,商务领域重心转向企业应用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移动电子商务重点获取信息
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3.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
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的风气。预计具备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很快就能供货,这种新功能将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使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全面整合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将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手机支付方面。电信运营商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将更具深入,并且合作的方式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整体层面分析,目前已经存在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形式及格局将会被取代,对于电子商务产业链形态,将呈现网状产业链形态。此种产业链形态的主体是多产业链,并且在多层次协作的作用下共同实现。因此,全面整合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也发展改变,主要转变为互相交叉、重新组合的的模式。如前所述,我们知道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当中的电信运营商、传统渠道商以及软件设备提供商均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因此,采取相互交叉、重新组合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更具优化、更具科学性,进而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面向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扩展除了突出自身的移动优势外,还应当注重解决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种种发展初期的难题,同时要与电子商务特征充分结合,才能做出特色业务,形成规模市场。
参考文献:
二、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在法律中的体现
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在《劳动合同法》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作出进一步细化。
三、劳务派遣工在我矿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第一,完善劳务派遣职工的地位。
目前我矿的劳务派遣职工有300多人,占全矿在岗职工总人数的36%。我矿在开展劳务派遣职工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视劳务派遣职工为最大财富,将人力资源与我矿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尊重劳务派遣职工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意见和建议。
开拓劳务派遣职工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来,让更多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职工很快的成长起来,并在不同的岗位中任要职,起到了骨干作用。
目前我矿的生产一线岗位已由派遣职工担起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积极性,我矿除了努力实现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的福利待遇外,还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工作平台,让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务派遣职工进行表彰,对于长期表现优秀的实干型人才和有特别才干者,我矿都会向公司请示转为正式职工并得以批准,这对我矿的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劳务派遣职工安心踏实的与企业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工会组织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加强劳务派遣工组织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务派遣工已经我国职工队伍的新成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劳务派遣工队伍的稳定与否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的政治、劳动、经济权益,2004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的通知》,要求“凡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从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务工,不论户籍关系在哪里、用工形式如何、就业时间长短,都要依法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2009年4月全总还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都必须建立工会组织,都有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这些规定,我矿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员工“一视同仁”,履行对劳务派遣工的日常管理,组织这部分职工同本单位正式工一样参加工会日常活动,参加或选举代表参加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让其享受与正式工会会员相同的待遇。
第三,转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观念。
在转变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的过程中,管理层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识,不单纯的把劳务派遣职工看作攫取利润的工具,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合理的人才结构,和谐的劳务关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催化剂。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长远战略的规划,这是企业发展必须拥有的理念。
只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劳务派遣职工,消除存在的差异和歧视,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在管理观念上改变对被派遣职工的歧视,他们将是企业发展中一股重要中坚力量,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因为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在劳动岗位能力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他们有权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起用有能力的派遣职工加入到了管理岗位的行列之中,使企业生产经营得以稳步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逐步提高派遣工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
劳务派遣工同正式职工一样,都是企业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我矿从和谐劳动关系入手,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维护权利。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动员组织劳务派遣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要用长远的目光审视企业及劳务派遣职工个人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和指导劳务派遣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队伍稳定;
二要深化劳动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活力;
(网经社讯)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是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的。
人类历史已经经过了三次生产方式的重要革命,第一次是农业革命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时代,第三次是刚刚过去的信息革命时代,而物联网即将带来的就是第四次革命时代。物联网所能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全面的改变,物联网所能带来的还有更多的可能,比如社会管理功能的变化、比如智能化以及更深一层的智慧化。
物联网最初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研究的产品电子代码为核心,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构造的实物互联网。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等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相关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在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与切入点是感知与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物联网服务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综合服务与管理、致力于提高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手机物联网产业已经逐步进入实用阶段。手机卡运营商首推物联网手机技术,这一应用不仅为用户提供传统的手机通信服务,还可通过手机实现门禁、考勤、食堂消费、信息等多种服务。推出基于一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的消费生活体验平台闪购,通过杂志、报纸、DM单等纸质媒体赋上的二维码,手机扫码下单,即刻实现商品随时随地买卖,构成独特的手机物联网商务产业链。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与切入点是感知与应用致力于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来源:互联网科技蟹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在国内,你打听“周君记”也许没多少人知道,可你要说“三九火锅底料”,可能很多人都会眼前一亮,尤其是爱吃火锅的人,会禁不住爆粗口来形容对它的喜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太喜欢了,喜欢到没有辞藻来形容对它的喜欢。“周君记”就是周英明的企业,“三九火锅底料”就是“周君记”的前身。而“三九火锅底料”这样一个小厂子就是在诚信的推动下成长为“周君记”食品工业园这样一个大企业的。
1993年,年近花甲的周英明从干了大半辈子的印刷岗位退休下来的时候,仅仅凭着“爱做饭”的爱好就干起了火锅底料的调制。其实,在一般人眼里,“爱做饭”算不得什么特长或优势,充其量也就是个勤快人,爱干活儿而已。可周英明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技术活儿”,因为,他不仅爱做,而且做得特别“好吃”。这“好吃”不是自己定义的,是身边一帮朋友公认的。因为,只要他下厨,去他家“蹭饭”的人就络绎不绝,赶都赶不走。
“周君记”的起步就这样简单,一个“爱做饭”的老头儿带着三个人一口锅就开始招呼了……经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就干出了数亿元的年产值,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去过“周君记”的人都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而且对于这个发现所带来的感受也是惊人的雷同,那就是诚信。
诚信,应该说是贯穿整个“周君记”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和企业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他们卖的不是食品,而是诚信。这一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之所以选择“周君记”也是冲着它的诚信来的。因为他们清楚,诚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事实也证明,用诚信来控制食品安全比靠制度来规范更给力。
前言
排舞运动自2004年引入我国以来由于其在步法变化、动作循环、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和内容的广泛特点深受国人喜爱,且经历了快速传播与发展期,特别是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排舞运动列为一个比赛项目,并首次编写了《全国排舞比赛评分规则(草案〉》,这也为高校排舞运动的开展与推广提供了依据。自2011年全国性的排舞总决赛更是形成了常规赛制,表达了官方对排舞运动价值的认可。由于高校学生是一个对文化理解能力、新事物传播能力和创造性较强的群体,在高校推广排舞运动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推动该运动的广泛发展并较易形成长期性、持续性的影响力。早在2013年我国首次主办了高校专业排舞教师培训,为{校排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看到高校排舞运动取得可喜发展的同时,而体育课堂是高校学生了解排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课堂观察及调查问卷手段不难发现,排舞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排舞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目的在于为排舞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1 高校排舞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课程设置水平整体低下,缺乏理论性、科学性、体系性,严重影响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虽然自北京奥运会后不少高校都将排舞纳入了体育教学体系,但由于国家体育总局至今仍未编写出一部统一的、权威的用于高校排舞教学的专门教材,这也制约了高校排舞课程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使得高校排舞课程无论就课程大纲、编选教材、教参、还是堂教学的的组织与呈现及评价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在调查问卷所设置的关于“排舞运动教学资料来源及依据”问题上,85%的教师填写了“自选音像资料”、“来自网络排舞视频”及“自身对排舞运动理解水平”,仅有不到6%的教师是经过各级官方组织的排舞教师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如整合排舞运动的理论与培训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来科学设置课堂教学,而高达90%的高校排舞并未经过专业训练,仅仅是掌握几种排舞曲目之后就开展了排舞教学活动。排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运动,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全国性教材,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无法完成课程设置的重任,这也就使得我国高校排舞课程设置水平整体低下,严重影响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
1.2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培养及建设意识,不利教师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排舞运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对排舞组件的步法、音乐、编舞等方面认识和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排舞的呈现水平,因此高校排舞教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养,良好的师资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全国性的高校专业排舞教师培训每期所接纳的学员数量及其有限,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赖学校和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高校排舞运动起步较晚,难以达到能够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水准,在短期内也不会出成绩,在学校荣誉驱使下,绝大多数高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育部门并未对排舞运动投入应有的关注和扶持,特别是对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上更是缺乏投入,不利教师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这也必然导致排舞师资力量薄弱,不少教师由于从健美操等专业转入,对排舞运动的理论及艺术价值缺乏体系认识,在教学上显得捉襟见肘,又由于缺乏学校的支持,更不愿担任排舞教师工作甚至积极推广排舞课程。
1.3 学校缺乏宣传及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较低
宣传和比赛是校园活动推广的重要手段,由于排舞教师数量上的紧缺难以形成推动排舞运动校园宣传的组织力量,更难以组织更为复杂和耗费精力的校园比赛活动,这也就制约了学生群体对于排舞运动的认知程度,不少学生之所以选修排舞课仅仅在于一时的好奇,当真正选修该门课程后,由于受教师和教材的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难以体验到排舞运动自身的魅力,随着热情的减退,学生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程度也随之猛降,这对高校排舞运动的良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高校排舞运动发展对策建议
2.1 相关教育部门正确认识排舞运动价值,加快教材研发及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国家体育总局是我国体育项目推广的权威部门,教育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学校是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要想彻底改变我国高校排舞在教材和师资上的尴尬局面,必须提高权力部门的认识,并形成多层级研发、培养力量,尽快组织材的研发工作及持续性高校排舞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进修等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排舞课程的教授水平。
2.2 形成多层级校园推广力量,提高学生对排舞运动的认知度,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排舞教学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将反过来影响该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要想提高学生对排舞运动的参与热情,则需要学校层面加强认识并形成以“学校―教师―学生社团、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多层级校园推广力量,通过各级比赛的组织、社团和校园展示等形式创设良好氛围及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尧. 推进高校排舞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 搏击・体育论坛,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