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管理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项目管理即对项目的管理,它具体包括一项工程、服务或者任何需要系统组织和管理的系统任务。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项目中的所有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分配,运用各种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实现项目的最大功用,实现超越预想的项目效果。知识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包括对有形的知识如纸质材料、数据库等的管理和使用,也包括无形的知识如人的头脑、智慧和想法等。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近年来,随着项目工程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资源类型和所遭遇的管理困境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就迫使项目管理者能够统筹全局,重视项目管理的每一个具体层面,并将每个层面都进行优化。未来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目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项目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和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项目內,个人与项目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项目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2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管理即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管理,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明确知识的不同类型,才能再次基础上展开有效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言传性知识
顾名思义,言传性知识也即可以用语言交换和传播,可以看到和互动的知识,它一般是依托于一定的文字或者语言载体实现的,比如知识文库、知识水平等等。言传性知识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知识材料。因为它有形地参与了项目管理,通过显性的知识外表对项目管理发生着相应的作用。比如组织一项活动,言传性的知识包括各种类似活动的举办特点,部门成员提交的项目策划,对项目的具体规划和设计等等内容。显性知识是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属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我们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
2.2意会性知识
隐性知识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它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和报告等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概括,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过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3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运行模式
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中,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呢?这涉及到管理科学的方方面面,试举一下例子简要说明。
3.1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
在成立一个项目的时候,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相应的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比如网络在线管理平台、相关知识数据库等等。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是贯彻项目始终的一个基本平台,只有在这一平台正常有效运转的前提下,项目管理才能通过其中的知识管理吸收到足够多的知识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平台一般平台内嵌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在线访谈、工作流、智能表单等多个成熟模块,支持不同网站站点集群管理、信息公开、多媒体资源等集约化管理,矩阵式权限管理实现组织结构多维度管理,提供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完善的服务。
3.2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
项目的成立具有不定性和偶然性,在管理途中根据用户需要临时成立的项目组织,因此每个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环境,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是集中众智的有效方式,这也是项目管理的内在要求。一个项目需要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而高效发挥团队精神,更需要项目内部成员实现有效的沟通。项目在经营管理和日常事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常常会遇到一些磨擦、矛盾、冲突和误解,这将影响到项目运转,甚至导致项目“死亡”。因此,加强项目成员内部的有效沟通,发挥团队和管理的最佳效能,才是企业未来更好的争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3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
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各种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融合到一起,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有效流通呢?众所周知,现在的项目运行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而流程的各个环节十分繁琐,如果没有得到科学设计将会导致知识的不同层次之间流通十分困难。因此,在项目成立之初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使各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够充分得到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总之,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以实现更高的效益。知识管理包括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两个方面,在项目中进行知识管理需要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等等。
作者:陈丹丹 单位: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新晨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四、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高等学校要维持竞争力和组织活力,顺应时代的挑战,知识管理或许能提供学校管理新的思维模式,并解决学校组织现有的困境。但是,高等学校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清、缺乏创新与整合等,造成了知识管理难以落实,没有收到实际成效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探讨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更好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组织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
一、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认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是个人与组织竞争优势维系的关键,也是组织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知识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有系统地管理及运用组织内部与外部包含有形及无形的资产,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分享,为其他成员共享,并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隐化,将组织知识成果产品化,这都是值得高等学校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知识管理是由学校组织、人、知识、科技等一系列过程组合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组织以有效的领导与策略,在组织文化、绩效考核、信息科技等因素的促发下,通过整合系统的方式将组织的知识进行收集、组织、转换、扩散、转移、分享、创新及运用等系统化的流程,学校组织不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知识筛选和优化整合的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都秉持专业分工、学科分离,又有“文人相轻”的思想作祟,造成学校教师间很少进行专业对话、知识分享。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也存在着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不能有效做到既分工又协调。因而,在学校组织中,会产生本位主义特性,这会影响学校的运作及效能,使学校组织管理过于僵化,造成效率低下,运转不畅,缺少生机及活力。
2、知识管理中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显著功能是促进知识的创造。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价值的产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创新知识的教育将成为主流,高等学校应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何培养有创意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创造思考教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传递、推广、应用,都强调其新颖性,教师是知识工作者,每天都在传递、解析及创造知识。教师工作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首当推动新知识、新观念与时代同步,若是教师们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何以教导学生迎接未来竞争激烈的世界呢?
3、学校教育缺乏与信息科技相融合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使用信息与通讯科技,特别是以开放、互动、虚拟社群的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搜寻与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信息教育应当受到重视,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配合各科教学,并不断更新其教学技巧,惟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保持竞争力。尤其知识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更突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专业人员若不能与时进步将无法跟上改革的脚步,唯有时刻保持专业智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这一场信息与科技的革命中,占取有利的位置。
4、知识管理中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失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有人文素养的配合。尤其现在高等学校教育太重视科技,技术理性至上,培养学生太注重逻辑思考,不懂爱与关怀他人,因此高校重新反省人文素养对学校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的成功仰赖的是一股知识管理的人文文化,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内的成员能够了解彼此、分享知识,这种认知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将成员紧紧相系在知识管理的架构之中,使成员乐意分享所知,也以此为荣。
二、提高高校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学校究竟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要在学校组织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际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途径: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管理程序
高等院校推动知识管理,是要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搜集与整理,以了解高等院校内部的知识状况,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是要将知识变成一种具体的符号,使其尽可能有组织、轻便、清晰以及易于被组织成员所了解与应用,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管理效果。
2、加强知识管理的有效领导
由于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学校领导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推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成功。高等院校领导者积极参与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包括知道如何协助高等院校教师来建立知识管理的愿景、发展高等院校的重要资产,提高教师核心能力,并推动教师不断创新的能力等。
3、建构知识管理的学校制度与文化
由于知识管理十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着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依赖组织文化的改变。为了知识的分享与创新,营造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文化,先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实践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自觉意识,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4、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知识管理
由于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得知识的编码、储存、交流与传播更为快速便利,因此,信息科技对知识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由于成员需要为数据与信息增加价值,才能把它们变成知识;而正因为信息科技能够轻易地掌握以及管理这些附加价值,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处理知识。信息科技的最主要任务,便是将原先存在于个别成员心智中、或文件里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相联结。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因特网的架设、搜寻工具与文件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普及等,均有助于成员间彼此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5、塑造育人的良好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中,教师就是知识工作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是学校组织中的首要资源,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用来促进并支持每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学校组织则是个人运用知识的场所,而学习则是使学校成员更具能力的基本做法。因此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组织与人的意识,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6、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成效的有效机制
知识管理评价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它可用来检测高等院校本身知识分享与管理知识的程度,并评估学校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也能明了各部门知识利用度的高低,从中指认出高等院校本身知识管理实务的优劣之处,以便引领教育重视需要加强的知识管理领域。
知识管理是提升学校效能的助推器,尤其是学校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和快速变迁的社会,更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增强学校竞争力。学校本身必须不断自我快速调适,才能克服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无疑将会助长学校的组织学习与快速革新,并促成学校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对策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7-7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诸如工业、服务业等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实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可见,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耕种历史,农业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相关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发展技术化、生态化农业是转变农业耕种方式的重要途径。
1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知识管理是随着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科技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内容是对企业管理的需求。应用和评估提出一个系统性的观点。它的工作流程就是将社会中的各种有效的资源集合起来,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处理方法,集中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分析和共享。准确来说,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是独立于信息技术科学之外的另一种新的领域。知识管理以知识的组织、知识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的利用为前提,对相关的产业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最大社会价值。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主体是人。知识管理不仅仅包括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还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管路知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一般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创造知识的资源,第二个方面是将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源应用到生产活动当中,使知识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主要是将知识资源应用到相关的产业当中,赋予相关生产者智慧,使他们意识到知识资源能够发挥效率以及实现知识的增值。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当中,这是因为企业生产与管理工作当中,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都离不开知识管理。而且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管理的方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以往的传统性的管理观念,使管理者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同时知识管理使人们对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使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变革。将知识管理用来解决“三农”信息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对进行新农村,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2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信息需求
2.1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信息需求
随着相关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运用知识管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信息进行一个指导。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有关的致富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生产技术信息以及市场营销的信息。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较晚,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的农村对经济信息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现有条件下的经济信息还不能满足。又由于农产品的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未能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价格进行一个有效的掌握,导致了农产品没有合适的市场。或者是农产品滞销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农业信息的引导和服务,便于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准确、实时的经济信息,以市场为向导,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的生产与经营。
2.2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信息需求
我国针对农业的发展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广大农民群众在进行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时,对农业基本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农业产品质量的有关规定、农业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相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主要制度的了解,都有很大的欠缺。随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制度法律是有很大的需求的。比如土地承包制度的使用范围、承包的价格计算、土地的流转形式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转换等。再次是对农业资源保护制度的信息需求,比如说土地资源的保护制度、草原的保护制度、森林的保护制度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制度等。最后是城乡规划制度的信息需求,比如在进行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户籍的管理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的规划问题等。
2.3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信息需求
重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培养是对农村进行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掌握好农产品的新品种、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生产。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当中的转换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相关食品安全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很多的新名词,比如说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这些新名词使广大农民群众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做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所以,转变以前的思想观念,重视农业产品的产出质量十分重要。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不仅是技术的培训,还有质量安全意识的培训。
3对农业生产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3.1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正如上文叙述的那样,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当中,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量是特别大的,虽然成立了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站,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局限性,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地方农业部门也开展了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但是覆盖面不足,信息量少,的相关数据也没有及时性,对农业的信息服务起到的作用不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不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另一方面,设立的相关部门又不能对农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就在那里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于农业的信息建设还不是很到位,广大农民群众仍然不能有效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
3.2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管理需求
农业的发展受地域、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相关的农业政策都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借助知识管理来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目前,借助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相应的知识宣传平台,普及相关的农业管理的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增强信息的敏感度,有效拓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思维和生产观念,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农业信息服务,实质就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观念的转变。在农村,要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构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学习、培训的场所和机会,提高他们农业生产的综合素质,政府通过相应服务系统以及知识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职能,同时对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涛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常委”们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一张表格。蒋春宇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所要和大家讨论并要决定的就是订单的管理问题。组织内部为了保障产品订单履行的正常秩序,必须对体系、流程、资源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周期性或者临时性的改善,这些改善活动往往是以问题方式呈现的,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之为问题订单。它们的处理过程非常有价值,具体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组织的知识存在,形成组织新的能力。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新的供应链平台的使用,各种问题会越来越多,以前为了业务的顺畅,只是暂时地消除了一些现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常还会重复发生。另外许多工作不能转化为知识,让更多人借鉴与利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蒋春宇非常清楚问题的处理速度直接决定着这个行业供应链平台的竞争力,“软实力”才会是真正的实力。
“表格你们都见到了,我们过去的产品订单的处理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问题订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如何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如何构成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的认识还是相当不足的。下面请大家谈谈这事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操作才能落到供应链平台里。”
王成功打了头炮:“我们是做产品做惯了,干皮革行业也有20多年了,你说的这问题订单是不是有些悬乎,小毛总是弄些新词来忽悠老板……”
陈大明说:“我看问题订单的提法很好,我做销售知道,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的产品订单交不出去,是问题订单的处理上出了问题,但是这个方面如何高度结构化,能像产品订单那样进行处理就好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无底洞,我提议听听伟生的意见。”
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知识专家,以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因此,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高校师生用户解决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随着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演变,对于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其不仅要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提出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已在国内百余所高校实施。笔者将对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析高校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1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涵义
知识管理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最初体现在管理学领域,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范畴领域至关重要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日益深入,业界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教授PaulA.Dorsey提出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未能达成共识。因此,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必然无法统一。但对于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高校学科馆员自身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掌握新时代新计算技术,对高校学科馆员所负责相关学科的资源进行系统地采、抓、整和存,吸收为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实现自身显性知识的创新,最终向学科信息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知识服务。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以学科馆员自身为主体,以专业学科信息为基础,以定向学科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科资源有效传播为目的,来提高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服务,使高校学科专业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
2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与实践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2001年编制的学科馆员工作指导书中“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组织。随着学科馆员的不断发展,21世纪数字环境下学科馆员定义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新兴媒介,具备一门或多门学科专业背景,了解用户的专业资源需求,提供给用户专业且精准服务的图书馆员。国外一般称之为“学科专家”或“学科联络馆员”,国内一般称之为,如“学科馆员服务”、“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络员”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将学科馆员称之为学科联系人。按照学校学科群设置及学科特点,将23个学科联系人设置人文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法政学科、理工学科和机关等6个学科服务组,负责14个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并聘请图情教授指导学科联系人的具体工作。图书馆要求学科联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综合的专业背景,将学科联系人实施分散式管理,也就是说将学科联系人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部门,提供多对一的学科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系人个人知识管理在其具体学科服务工作中实践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科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与宣传、学科用户培训、学科信息导航、学科动态跟踪。2003年,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信息联络员制度。2004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开展专业学科服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及图书馆业务分配,有10名学科馆员专门负责所在院系的学科服务,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开展嵌入式教学等服务。2008年,沈师馆制定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使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迈向了新高度。
3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应具备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保证个人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6种技能,每种技能的实现与各种技能之间的结构可用以下图形结构表示。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的6种技能分述如下。
3.1信息、知识检索技能
信息、知识检索技能是高校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技能。检索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直接获得相关学科信息、知识,即通过与其他馆员进行口头交流、熟悉馆藏概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科馆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检索全方面信息,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学科前沿信息。
3.2信息、知识获取技能
知识获取指学科馆员通过一定检索方法获取显性知识和提取隐性知识。首先,学科馆员作为某学科的信息专家,他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参加新技能培训,更新隐性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显性知识水平;其次,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领悟不同群体的隐形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反思及实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学科馆员要熟悉本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学会从新型媒体中(WiKi、RSS、微信等)及时捕捉相关学科用户所需的有价值信息。
3.3信息、知识组织分析技能
新媒体视角下,学科馆员不仅要从无序的海量信息资源中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还要具备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能力,过滤无用和庞杂的信息,对需求的专业学科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中抓取学术价值高的学科资源。通过对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分析模型,利于日后用户所需专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3.4信息、知识共享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缩减获取资源时间;激活学科馆员显性及隐性知识,共享信息、知识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具体学科工作中要做到两方面:把获得信息、知识充分运用于服务用户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积极主动把自己了解的信息、知识与同事、师生用户进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知识有效传播与共享。
3.5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技能确保信息、知识安全是学科馆员实施技能的前提条件
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技巧和方法,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数字信息、知识的保护技术包含数字水印、数字加密和数字权限等。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实现新媒体视角下的信息、知识协同。信息、知识的协同是保障学科馆员及时回复用户专业资源,如协同工具QQ、FAQ、微信等;利用FTP资料库上传与下载相关学科的最新数据、文档资料,保证用户信息、知识利用的方便快捷。
3.6信息、知识创新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信息、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价值的终极体现。学科馆员能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精准、便捷的获取学科用户所需的资源,实现自身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合;能吸收、借鉴他人的隐性知识弥补自身的能力,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能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通过不同技能的融合,不断激发创造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科馆员能做好信息、知识导航,建立专业特色知识库,提高学科专业个性化知识服务。
4结束语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每个学科馆员从信息、知识的检索、获取、组织分析、共享到创新是其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不断完善的组成体系。因此,随着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学科馆员的职能也有所转变,体现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合作;工作重心从以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以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学科馆员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做到与教师、科研人员合作的全过程。只有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日益提升,高校学科馆员逐步开展定向的学科用户服务,才能在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为青.高校图书馆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127~128.
[2]邱锦.高校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实例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信息,2012,(4):410.
[3]高雅佳.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李梦诗,宋雪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模式述评[J].情报科学,2016,(3):173~176.
[5]王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导,2016,(6):158~161.
[6]董绘丽,焦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9,(4):43~45.
[7]孙小丽.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及能力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2,(2):57~60.
[8]岳庆荣.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10):137~139.
[9]周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20~621.
[10]蒲放.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179~181.
[11]王晴.“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的网络调查分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9~14.
敏感企业依赖的不是核心产品,而是核心能力,这是一种能创造未来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一种知识,它让企业知道顾客现在的需求是什么,并能使企业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看到未来的需求是什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人员和合作伙伴体系内部的明示的和隐含的知识来获得。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知识管理是促使其成长和其反应速度基准不断超出人们最大胆预期的唯一希望,从而使对员工智能的管理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技能。然而对于究竟该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许多企业并没有做系统的计划和执行。
本文探讨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使企业真正能挖掘、创造、积累和应用特有的知识,使之成为企业不竭动力的源泉。
相信知识管理
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巨大障碍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在许多企业的领导内心就不相信真的能够将知识进行收集、储存、分析、传播以便共同使用。其实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抽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产业都是建立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的。企业中的知识可分为声明性的(关于什么的)、程序性的(知道如何去做)、原因性的(知道为什么)、条件性的(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关系性的(知道与谁有关)等等,这之中包括所谓“明示的知识”和所谓“隐含的知识”。在企业内部,伴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知识不再是一种特权,当员工总能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形式获得所需内容的信息时,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就可以顺利完成流程,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
作为企业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他应利用自己的头脑以及所能借用的一切,从而谋万世,谋全局。实现知识管理就相当于组建了企业智能智囊团,无论是对于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对于中层管理的生产运营决策,还是对于普通员工的事务处理决策及作业方法指导,都具有动态实时有效支持。企业领导只有相信知识管理能带来巨大的能量,才会下决心支持企业围绕实现知识管理所做的一切行动,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挖掘身边的专家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雇佣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最大财富,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仍主要局限于规范工作时间、按专业规范工种上,而没有立足于挖掘、管理、利用员工的智慧,这就是工作效率经常难以提高的原因。每一个员工在其处理各种事务的工作过程中,都会用到各种知识,这其中,就包含了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针对自己经常面对的问题,他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下一步该做什么,然而这些观点却极少公开,无法共享。组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经验只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自己工作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专家。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的知识既涉及理想,也涉及创意,它们总是来源于个体,企业的力量之源是多数人所掌握的信息。关注企业的员工,挖掘身边的专家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企业可以对每位员工进行评测,请每位员工把自己所具备的可能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列举出来,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产生知识资源库,供全体员工共享。具体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实施,但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要营造一种可以使金子发光的氛围。
欢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当我们已经知道员工就是企业知识的源泉后,下一步就是要设法让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安全范围内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共享,唯此知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企业成员都是企业大家庭的支撑一分子,大家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方向螺旋式上升,这是个双赢的过程,使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实现互动促生,这是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的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站立在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也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魅力型领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中核心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水平。作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企业领导应该是知识的推动者,当社会上所有的力量正在促使知识资本更快地流动时,他应该构建一家留得住知识资本的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挑战,员工不会留下。能否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战略管理而实现企业从无法壮大到不可阻挡的转变,取决于企业领导管理人、工作程序和技术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水平如何,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魅力型领导就是那种能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领导,他在知识管理中懂得困难不在于说服人们接受新观念,而在于说服他们摒弃旧观念。
首先,在用人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魅力型领导要学会制造和利用冲突,不能只聘用和奖励自己所欣赏的那一类人,而要设法让具有认知差异的人在一起工作,在工作的冲突中得到创造性思维。
然后,由于知识管理是全员过程,而变革的速度和性质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参与终身学习,包括领导者自身,所以魅力型领导应该知道,要做到持续改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模式与平台,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创新的环境,将企业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对于学习型组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在以下方面应该是出类拔萃的: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他人的经验的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把握以下环节:
鼓励创新。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以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
鼓励交流。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积累、处理、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激发,在交流互动中,知识才会迅速增加。
鼓励执行。一方面,鼓励对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执行;另一方面,鼓励知识充分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的执行。只有执行了,才有可能有效益。
支持学习。既支持员工的个人学习行为,也要为其创造定期培训的系统学习环境。只有人人都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企业大系统才能具备动态知识更新的特性。
创建知识网络。信息化为知识的提取、整理、记录提供最好的手段,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就可以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就象自然界一样无情。进行知识管理归根到底要在需求引导下落到实处,执行了才会有效。那些具备了真正知识管理的企业,是具有生命活力,能够进行自我进化的主体,它们欢迎市场竞争,因为竞争会使它们脱颖而出。
参考资料:
1.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著,陈岳、管新潮译,《SMART知识管理》,第1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
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它们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创新更有赖于他们固有的隐性知识。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如何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其显性化是知识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瓶颈。
一、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按照隐性知识是否可显性化,可将隐性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文档化的隐性知识,一旦某个经验被员工整理成文字,其他同事就能够阅读学习并快速掌握经验;第二类是较难文档化的隐性知识,或者即使整理成文,其他人员也难以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人-人的模式实现。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与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员工通过经验累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保护企业知识资产,避免因为员工流失带来的知识流失风险;同时,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培养新员工。
对于个人而言,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虽然个人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组织成员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优势受到威胁,降低个人的专家权,但是整体而言也给个人带来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可以分享企业的共同利益;可以获得与企业激励系统的回报。
隐性知识要实现由个体到组织、由组织到个人的不断循环与深化,应重点参考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知识共享文化;
——紧密结合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建立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高效激励机制。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1)组织统一梳理的方式。企业组织对隐性知识进行统一梳理,首先要梳理出隐性知识点,把隐性知识点对应内部可求助的专家,再进一步,就需要组织知识贡献者(知识专家)把隐性知识点显性化。企业可以定期(例如每年)组织隐性知识梳理工作。可以按照职能和项目两种类型梳理隐性知识点。
职能型隐性知识指与企业部门的职能或具体工作直接相关,由承担这些职能的员工掌握的知识。职能型隐性知识梳理的内容一般包括:职能分类分级、隐性知识点内容、现在的知识管理方式、建议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还是需求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项目型知识梳理方法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切入,按照任务的阶段、类别、隐性知识点类型,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有需要的隐性知识。项目型隐性知识梳理内容包括:该工作任务阶段的划分、隐性知识点具体内容、已采用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以采用的管理工具、是否可以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是需求的知识还是已经积累的知识、贡献知识的人员等。
以上两种方式梳理完成后,就要针对优先级比较高,可以文档化的隐性知识点,组织相关贡献者做整理工作,作为内部的最佳实践。
(2)在业务流程中获取的方式。作为第一种形式的补充,企业有必要结合业务流程,制定常态化的规定和机制,促使隐性知识能够不断地从流程中获取、积累和沉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工作总结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部门或者项目组定期做的总结、暴露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