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

篇1

对初中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健康成长是尤为重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如能用大海般的爱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敬佩他,从而接受他的教育,总之爱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就应有爱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学生的爱心亦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定能促使其思想发生改变,纠正其不当言行。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满怀爱心,用充满爱意的胸怀去了解班级情况、学习风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们注入无私平等的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平等博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根基。目前一些寄宿在学校的初中生,因为学校的客观原因,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不是很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花较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在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班主任还须与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是最为可靠的知心人,如此一来就能通过爱心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纠正。

二、改变学生错误观念,引导其形成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压力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改观,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根本无法管理自己,上课讲话、睡觉、不做作业,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知晓:构建温馨民主的班级氛围,需要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他律变成自律,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自主学习的状态,进而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具体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让学生充分理解自我尊重是以得到他人尊重作为根基的,是构筑自爱的品行特征。虽然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也期望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决定将过于僵化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时,我和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大家认为与老师交流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同学们希望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大家上课?大家理想中的班级氛围是怎样的?你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都表达了一致的意见:喜欢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喜欢温馨和谐、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我当即对学生保证以后一定朝着他们的理想老师靠近,并引导他们知晓和谐的班级氛围与教学环境需要借助大家的自我管理意识来完成,只有每个同学都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大家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唯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对于大家而言,实现自爱的最佳途径就是严格遵守班纪班规,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将学习视为自己分内之事,成为学习的主人公。第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过:“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r值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积极性,就要引导他们知晓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就是创新式的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进而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管理就是让其成为时展需要的人才,只有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之人。当学生理解这些道理后,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动地遵守纪律,不再被动地学习知识,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认为遵守纪律和学习都是分内之事,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三、从细微角度开展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 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 班主任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 班主任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如能根据上述建议大力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定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雷宏桔(1975-),女(汉),湖南衡阳。衡阳市珠晖区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化学教师。

篇2

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数学美

篇3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总结勤业中学的发展,我们深感唤醒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唤醒来自学校文化建设。该校由原来的九中改名为勤业中学后,把建设“勤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敬业、勤业,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我还特别注意到孙国平校长来勤业中学后提出了“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的办学口号。“仰起头走路”,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觉醒的表现,是向前看,是追求理想的表现。这种办学口号旨在唤醒师生的进取心,唤醒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而全校师生一旦被唤醒,就会集聚和勃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唤醒还来自学校管理的改革。管理,总的来说,有两种功能: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勤业中学很重视后者,尤其是重视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学校提出“优秀就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学校曾经开展两轮的责任意识大讨论,从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从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建立激励性制度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管理取向,体现了学校对唤醒师生内在动力的重视。

二是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勤业中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坚持教育科研,坚持改革探索。这种探索,抓住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核,始终把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这种探索是基于实践、基于发展需求的探索,他们提出“不在云端跳舞,而要贴着地面前行”,这种贴着地面前行的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

“展评学习法”,是勤业中学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样式。这种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力求把“教”与“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力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展评中的“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相互表达和分享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机会。展评的意义不仅在“展”,还在“评”。“评”是参与,是互动,是教学民主,是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协商性学习;“评”是思考,是思维碰撞,也是相互聆听。展评学习,力求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沟通起来,试图集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学习理论要求,遵循学习规律。当然,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仍然处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探索的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课程建设,是勤业中学的又一亮点。他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互协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共30多门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采用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管理制度来形成课程有效运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到该校的课程建设,不得不提他们一个独特的课程形态——“酬勤园”。“酬勤园”原先只是校园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没有被废弃,也没有被雕饰成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被当作课程来开发。可贵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而是动态的,意义不断生成的开发;不是仅仅作为劳动教育园地的开发,而是教育意义不断丰富,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开发。这种开发体现了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唤醒是动力的勃发,力量的源泉;探索是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培育。归因勤业中学的成功因素,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这就是“坚守”。

三是坚守。谈到发展,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和创新。诚然,发展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发展需要坚守。

这种坚守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坚守教育本真,学校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年来,勤业中学面对困境,没有急功近利,没有过于关注考试和升学,而是始终坚守素质教育,坚守规范办学。从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建设,从学校对德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从学生参加跳绳全国性比赛拿到大奖等现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教育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这种坚守表现在对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热衷于打造亮点,打造特色,热衷于一举成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夯实教育发展的根基。勤业中学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建设学校发展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成立“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乃至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到搭建PDS教学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无不体现学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充足后劲。

篇6

小学生的这个学习阶段正好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心理状态,老师应该及时有效地教育、改造拥有初级心态的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观等,关于小学生的所有观念都需要有理想、有目的的教育,比如行为观以及认知观等。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一味的通过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最终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要在小学生平时的学习以及生活中融入品质培养、道德培养,合理的、科学教育方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慢慢地渗透与熏陶。

一、理想教育的意义

所谓理想就是在生活中追求或者向往可能会实现的物质,表达了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的一致目标,也就是指明人生的方向以及目标,支撑前进的人生,拥有层次性的结构,由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四部分构成。它们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联系,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可以有机的结合起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身心发展,使每个阶段的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提升。部分学者提议,对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学生要懂得爱国,将寓教于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寓教于史、寓教于事作为教学内容。同一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以及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作为理想教育在高一期间实施的基础。

二、理想教育在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占的地位

理想教育在青少年以及小学生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提高关于青少年理想的情况关注度。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就是属于由发育过渡到成熟,外界环境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尤其是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就容易使青少年树立歪曲的理想。

所以,在小学期间,对于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必须要加强的,将理想作为行动的动力,从而建立好的根基,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都能够从此时的理想教育中受益。理想教育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发展的,并且开创了不同种类的活动,把劳、美、体、智育很好的融合到理想教育过程中,从而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提高创新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实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三、理想教育目前在小学综合性活动课程中的情况

随着变革的时代、变迁的体制、进步的社会,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不断地被改变和解放。由于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改革开放后崭新的时代,所以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多体现出多样善变、宽容现代、理性务实的特征。如今主导青少年人生的俨然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图式和思想理念。之前的青少年多是“中规中矩”、“听话乖巧”,而现在便成了“顽固倔强”、“从心所欲”。换一种眼光看待,这种变化也算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有所进步,只不过得稍微对他们进行指导、引教。与之前的青少年比较,现如今青少年的视野更加开阔,眼界也放得更长远,对于认识了解世界有了一种激情,更有人甚至有了参与到世界中去的愿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综合教育的方法

(一)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坚定教育理念

一所学校的能力的强弱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是由学校的管理阶层决定的。管理学校的工作者首先得是能力突出的教育者,其次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条,最后还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去管理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群体和教学工作,时刻谨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管理者还要充分认识到理想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引导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时结合理想教育,让教育指导的作用更明显。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变得成熟,这个阶段也是发展智、美、劳育、德、体综合教育的好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此阶段,学生的理想教育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把综合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里。

(二)改变活动课程模式,增加活动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技术和劳动教育、研究式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类教育构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者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将这四类学习综合起来,要达到社会实践和理论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要以培养儿童兴趣为目标;有些学者觉得,1-3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从生活实践入手,4-6年级的小学生则应从综合的社会性实践学习入手。总而言之,选择活动的主题时,一定要贴合小学生的现实特点,要有生活气息,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活学活用。

五、结束语

学生只学习学科课程就会有很多的不足,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就会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把理想教育加进小学开设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里,综合性实践活动才会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小学生也会通过开展的实践活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定自己的理想,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篇7

一、德育光合作用的意义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为自身提供了营养,并储存了个体生长的能量。学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新的能量,即培养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基因,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发展并不断成熟。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了氧,促进了环境的和谐。同样,学生在德育的光合作用中外化出一定的责任行为,产生了利于集体发展的能量。因此,德育光合作用的可贵之处在于,学生在产生利己能量的同时还产生出利他的能量,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和谐了集体。

二、研究德育光合作用的必要性

德育与光合作用的有机结合,指出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净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历了催化、内化和外化三个阶段,即,光能催化了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内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物,并外化成氧;德育的光合作用同样经历了学生思想被教师的智慧所催化、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外化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德育的光合作用首先指出了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生命体,他(她)有着独特的能动的成长过程;其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教师的催化作用及时准确,学生思想的内化才能积极主动,责任行为的外化才能持久充分。

光合作用下的德育直指学生思想变化的本质,对于德育光合作用的研究可以使教育者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学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反应使物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化和转化。德育亦是如此,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教育者价值引导的自我构建,而教育效果的达成,就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而言首先是道德认知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经历了反省和转化,接纳了新的思想并与原有意识间发生矛盾冲突,然后形成新的认知。

三、德育的光合作用如何有效发挥

德育的光合作用要想有效地发挥,就应该紧紧抓住光合作用的各个要素,规范德育的各个环节,使其达到光合作用的要求。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光能”作用。教师的“光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智慧和爱心等方面。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植物生长的化学能,教师同样需要将自己的智慧和爱心转化为学生思想进步的能量。做到以智慧启发学生思想,寓德育于情感熏陶之中。

教师要有理性的思考、高超的教育智慧,盲目的缺乏智慧的教育活动是无法影响学生的思想的。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后,一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并力求通过教育智慧的引领启发学生的思想,用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话语启迪学生的心智,并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要有一颗感性、真挚、善良的心,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该挖掘情感教育要素,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出学生本身具有的向善、积极的内在潜能,以教师心底的爱心之光扫除学生前进中的障碍,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记得初涉德育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让我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打招呼。学生也许是自卑,也许是对老师“不以为然”,后来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在一次校会中跟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你跟老师打了招呼,不是给了老师面子,老师不需要这样的面子而存活。老师对于你的问好报以微笑,是因为老师认为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为你感到高兴。”这段话中带有对学生浓厚的信任和关爱。通过解释和宣讲,学生的心结打开了,自信心提升了,他们见到老师开始主动打招呼,现在走在学校的楼道中,学生们都会有礼貌地问候“老师好”。

作为“光能”代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挖掘其思想根源并予以引领,通过富有智慧和爱心的教育,水滴石穿般地打磨,学生做人的根基一定会被打牢。

第二,要精心选择教育材料。绿色植物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促进生长,光合作用下的德育将水和二氧化碳比作学生成长所需的各种教育材料,其中包括规范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教育等领域的各项主题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校情开展活动。

植物的生长需要因地制宜,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结合校情和社区周边的文化特点,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

我们学校地处一个老城区,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同时,学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校情和地域特点,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爱我家乡,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校歌创编活动,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通过查阅家乡的资料,增进了对家乡和学校的了解和热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曲抒情、婉转、耐人回味、带有浓郁人文风情的校歌被创作出来,下面是歌词节选:“渤海之滨,海河流长,晨雾轻抚着风情之乡,鸟儿婉转,绿阴红墙,那就是九中,她团结勤奋文明向上,她立志有为进取报国,师恩难忘,伴我飞翔,同窗难忘,一生珍藏……”

一首校歌代表着学生在校的美好时光,校歌的创编使学生被浓郁的乡情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提升了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感受到实现梦想与承担责任是不可分割的,师生情、同窗谊流淌其间。这种结合校情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根本,打牢了教育的根基。

2.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性,要根据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

关爱学生要从丰富学生的思想着手,没有思想触动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育内容要有浓厚的思想性。现今社会上个别价值观的扭曲,给成长中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利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一重要养料,对学生进行熏陶和修正是有效的途径。鉴于此,在“十二五”之际,学校承担了“品读国学经典与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研究方案”课题,此课题的研究旨在“取国学精髓涵养生命,用国学经典铺就人生,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在校园中创设一种“儒雅、向上、进取、担当”的文化氛围,用国学文化渗透,日积月累地将国学的责任内涵于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洞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现在需要什么,应该掌握什么,选取哪些教育要素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3.教育内容要有系列性,要持续稳定地开展活动。

系列的教育内容,持续地予以呈现,稳定地感染着学生,将给予学生思想的能量,滋养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以主题班会课为例,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的主题班会课要形成系列,可以包括亲情系列、励志系列,等等,涤荡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课的功能。

篇8

让儿童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使其能够,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但近十年来的小学教育却给儿童留下了这种感受。

2000年我刚到学校就任教英语科,发现孩子们学习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太累太苦,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中国新华网做过一个调查显示小学生书包重10斤压弯学生腰。小梁是市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今年12岁的他已经近视250度。每天放学后迎来的不是休息和玩耍的快乐时光,而是作业和课外补习。放学后回到家中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接着便做爸爸布置的测试卷。做一份试卷要用40分钟左右,通常要做2、3份测试卷。做完后还要听1小时的英语才睡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就是狭隘的人才观念的束缚,许多人认识只有升入大学才能成才,导致他们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于是,"片面最求升学率"首先危机高中教育,随后染及初中、小学。学校忽视与升学无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抹杀了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把知识孤零零地"塞"进儿童的大脑,使儿童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作业成堆,使儿童无暇寻找快乐;考试频繁,使儿童在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体力消耗和精神压抑使得尚未成熟的儿童难以承受,有的逃学,有的弃学。对此,[2]有识之士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减轻学生负担,把欢乐还给儿童!

二、愉快教育:一种给儿童以欢乐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

针对儿童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社会的强烈要求,我们确立了一种给儿童以欢乐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乐学教育。先从学科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减轻学生负担;变"苦学"为"乐学"的实验。它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将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乐学教育"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出发,把社会对教育应有的统一规范要求有机地寓于个性化教育之中,努力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充分发展。

发挥学校教育诸要素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有机地寓于个性化教育之中,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管理过程和活动过程等方面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健康、充分、和谐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整体教育效应。

我校旨在实施乐学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育人功能,探索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及个性充分、健康、和谐的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施乐学教育,使学生在接受小学五年义务教育后,达到以下目标,即具有优良的品行、创造的才能、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个性。通过实施乐学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觉悟高、教学业务精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实施乐学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师资保证。

三、满足自我构建与自我表现的需要:愉快教育的根基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快乐成长所追求的目标,而促使个体健康成长则是它牢固的基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表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 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倘若从小强加给孩子过重的竞争压力,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明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强迫孩子做分数的奴隶。但是,与成千上万中小学生相比,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四、全方位构建:愉快教育模式的特点

我校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表明,要想使愉快教育这一教育系统有效运行,首先必须尊重儿童的自我构建和自我表现的主动性,给儿童提供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包括:让儿童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儿童的兴趣;在班级或学校管理中,给儿童一定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让儿童自我管理;在校园或教室建设上,征求儿童意见,让儿童亲自去做,并向儿童提供完全自主的活动天地,如:我们开展体育与艺术"2+1"活动、少先大队部组织、兴趣队活动小组、办墙报、开设"谈天说地"课等。这样就将使儿童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非外力所迫。

其次,要尊重儿童自我构建的需要。好奇是个体自我构建的开始,环境刺激富有变化性是保持和强化儿童好奇心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做到校园布置层次化,教室布置特殊化。环境刺激与儿童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是自我构建的前提。我们必须像音乐、美术等科目开展愉快教育那样,对那些与儿童已有经验有一定距离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也要通过愉快教学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要把知识孤零零地教给儿童,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直观教具,等等。

篇9

21世纪的国际历史舞台,国与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以及是否始终把教育、科技放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培养问题.只有拥有了具备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否则,改善教育质量,改变教育现状,培养优秀人才就是1句空话。作为教师必须博学多识,既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思路开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引经据典、深人浅出、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明显提高教学的效果。

1 教育素养是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

教育素养是对教育工作者所要求的一种专门素养,它是教师按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的知一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提出教师要具有专门的教育素养的要求,是由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l)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产品是活生生的人.高等教育是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人,培养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灵魂工程,对此,不仅要看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还要看到育人对象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性,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过程中的隐蔽性、反复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这些是任何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所无所比拟的。

(2)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和配合。在不同时期,学生将从不同的教师那里,分别或有侧重地接受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因此,从事这种复杂工作的人,不但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工作艺术,使各阶段、各环节的教育有机衔接起来,起到增效的作用。正是教育工作的这种复杂性,才导致了任何国家都对育人者提出了要经受专门的师范教育和训练的特殊要求。而且在师范教育中,要求除开设专业课程外,均要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实习等,强调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打下基础。

2 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施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严谨求实,公正无私,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2)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大学是知识传播和扩散的中心,教师的知识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青年教师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一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要给学生l杯水,自己就必须成为1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深造,注重知一识更新.同时,应努力致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实际说服力,只有教学与科研相长,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水平。

(3)具备广博的知识层面.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间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因此,青年教师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拥有宽厚的知识根基。

(4)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按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获得需要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得到.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善于组织教学的能力如课堂讲授能力、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设计操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等等.

3 几点认识

(1)当代科技教育背景下,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大有益处.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78-02

1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混乱。近年来,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关于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关问题,试举几例来讲,2006年在校女大学生的经典语录:

① “我爱你,宝马。”当一位女大学生将自己的求爱名片贴在宝马车上时,女大学生揭开了猎寻宝马,并渴望与宝马同居时代的序幕。

②“我的宿舍在几楼?”一位大三的女大学生在其宿舍楼下徘徊迷茫时,这样问别人。大学三年来,她在宿舍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③ “必须承认,这是一条捷径,因为我有天生的优势。”一位参加全国模特大赛的女大学生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这样如实回答。据悉,女大学生放弃学业参加全国各地的选美和模特比赛蔚然成风,成为令各高校和家长头痛的大事。

④“你献爱心,我献爱情。”一位受资助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资助者,并非常自豪地说。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些现象不但没有减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的德育刻不容缓。在思想道德养成和教育上,“80 后”、“90 后”大学生凸显出高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们在家人的簇拥和娇惯下,很少独立地接触社会和迎接困难与挑战,缺乏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的深层认识,缺乏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深刻认知,缺乏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全面认可,在思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过程中,往往容易迷信错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甚至出现思想道德养成的“盲区”。为数不少的“80 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德行操守、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特别是生命价值的偏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更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严重。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数大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少数大学生在考试、就业、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不诚信言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博学”的至高境界。但是,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如考试作弊,这已成为高校难以根除的痼疾。考前要求老师辅导,想方设法打探考题;考试时夹带偷看、联手作弊、手机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抄袭作业、拼凑实验报告和伪造实验数据等现象已习以为常。

(3)高校德育与社会的道德需求脱节。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道德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授的道德教育内容通常是道德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然而现实社会并非高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高校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往往使德育教学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德育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不能真正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所以就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现实感,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4)高校师德建设落后于德育工作需要。在一些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也存在着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无疑降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言行一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在课下与学生“ 交心”时又谈另一套,给学生讲一套、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

2 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迫于社会压力及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开始冲击高校德育并形成严重的挑战。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2009 年我国有近700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压力,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前途的忧虑与渺茫,在客观上冲击着德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思想不够健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寻求更加简便快捷的赚钱方式,更加适合他们,比如做小姐等。

(2)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并瓦解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诚信观念。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尚未建立,这就为、制假造假、追求短期利益、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人利用制度和体制的漏洞大干违法乱纪、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之事。而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也必然会受到转轨时期经济道德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3)学校德育的抽象化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社会需要的茫然。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反差,往往会使高校五天的正面教育与双休日社会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抵消。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这种差异,使得大学生误认为在学校讲的道德知识是空的、抽象的理想教育,因而不能把道德知识、理论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形成道德的“知”、“行”不一。受社会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有的学生把理想、前途歪曲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学生若讲起理论也能口若悬河,但实践中却是另一套,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4)学校因素和师德建设缺失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高等院校诚信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问题和不足,诚信教育实效性较差。第一,目前大学德育虽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但目前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第二,高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管理教育方式不科学,出现简单化倾向,如以罚代教等;高校中的一些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病和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从相关的调查结果中来看,12.7%的学生选择考试作弊是因为“考场纪律松、随大流”。第三,高校诚信本身存在问题。据新华网的报道,有记者在某地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采访,发现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导演“签约戏”,组织学生与单位签订假合同。

3 增强高校德育的对策分析

(1)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注重个体的倾向性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的教育倾向,其内容缺乏层次性,德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有许多共性,但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不同,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德育不但要从整体上进行教育,更应该注意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教育。只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2)高校要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学习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规范日常行为,加强法纪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之中,使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化功能,发挥高校各种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及学生自身的作用,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和管理。

(3)大力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就必须一切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现实建立紧密联系,建立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改造和社会参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建立学校与企业、乡镇、农村的广泛联系,让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军训、参观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大胆拓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领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强化道德意识。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相当知识、可塑性相当强的群体。加强个人修养,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认知”,是解决知行脱节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另外,大学生自身还要学会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增强自律能力用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把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心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向导,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5)增强师德的培训,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把德育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在确定德育内容时,要及时增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力避内容的空泛、无序和混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