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5: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海绵城市专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几年的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进步,但是同时,快速城镇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这种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所以必须改变城市发展模式,转为内涵式发展和集约式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绵城市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
1.2概念解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开发场地时,为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采用源头式、分散式的措施。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原始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等水文特征不变。
2.研究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武汉也遭遇着水污染和内涝的严重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文章从规划角度出发,与城乡规划各个层级规划相结合,为将来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应具备的特色:1)保护性开发“海绵体”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这些大的水生态敏感区,这些是大自然原生态的海绵体,理应保护不被破坏,并且结合区域及周边有利条件进行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设置人工海绵体如植草沟、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实现地区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等,保护区域内河道不被污染,水体不被污染。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中,且各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做到多规融合,共同指导建设海绵城市。
3.海绵城市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繁琐又巨大的工程,武汉市人民政府理应作为责任主体,同时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园林和水利等部门,在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共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内容。
3.1总规定目标
在规划编制之始,应优先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同时为了更准确的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应结合武汉市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以及水系绿地、市政环保等相关内容,最终根据设定的降雨量目标制定武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实施策略、实施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同时应在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交通等专项规划里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结合武汉市的现状实际状况,展开专题研究的同时,也要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增加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控制率等指标,具体要点如下:(1)优先保护水生态敏感区。水生态敏感区作为城市里的大的天然海绵体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在空间管制里应纳入禁建区和限建区的范围,严格划定城市蓝线范围,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于城市水体做好衔接,保护水体不被二次污染。(2)集约式城市开发。合理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提倡集约式开发,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应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的规模,避免开发造成破坏。(3)确保合理的透水面积。目前城市地面都是大面积硬化,影响雨水的渗透,因此要设定不同性质的绿地率和透水铺装率指标,确保透水路面的比例。(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根据武汉的竖向分区,合理确定雨水的排水区,优先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建设植草沟、下沉绿地、雨水湿地等汇集分区雨水,控制地表径流。
3.2控规定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在控规层面应该与相关专业协调,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一系列方法,在控规内容里细化和分解总规以及上级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在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指标的约束下,应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和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的规划设计条件,要点如下:(1)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应明确。控规应该分解细化城市总规和专项规划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根据规划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对各指标进行分类分解。地块的地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看依据地块的分区而定,比如已建区、新建区、改造区等。(2)地表径流组织应合理。根据汇水区的划分,协调地块内建筑道路的布局和竖向,使得地块内地表径流有组织的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同时汇水区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3)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统筹协调。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及其规模,合理布局地块内规模较大较为复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一)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和制度框架
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始,到2005年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指向愈加明晰。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再到2013年7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事宜,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正式步入前台。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9月26日颁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意见》(〔2013〕96号),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作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财综〔2014〕96号)对购买服务的主体、服务事项与目录管理、购买方式、流程、预算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采用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相关规定。2014年1月开始实施的《山东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办法》为推动和促进政府购买服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法制保障。事实上,这些要求和规定从整体上完善了政府购买服务的体系和制度框架,确保了政府购买服务从“纸面”到“地面”的顺利落地。
(二)政府购买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说,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
从广义上讲,政府购买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主体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从外延上看,在“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应买尽买”的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的需要,政府购买服务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层面,逐步扩展到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等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维护一体化服务以及连片开发等更为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势需要与目标价值
政府购买服务把政府公共服务的分配者角色同生产者剥离开来。由政府分配公共服务,以保证公共服务领域基本方向和公平正义;由市场生产公共服务或产品,以保证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与效率,从而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通过制度和长效机制,将政府购买服务赶进“笼子”,帮助政府从传统的公共服务生产者向组织监管者的角色转变,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解决公共服务短缺问题,对老百姓、政府都是“惠而不费”的好事。
二、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2016年,滨州市市直共有60个部门(购买主体)申报政府购买服务390项,其中购买项目246项,购买岗位144个。经严格审核,由编办提交,经编委研究,通过市直33个部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3项,既涵盖公共交通运输、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人才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也包含法律援助、慈善救济、公益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社会管理服务事项,涉及5大类21款33项的购买服务,项目概算总额达249.79亿元,融资额达110多亿元,其中项目概算投资额或拟贷款额超亿元的项目11个,购买岗位362个(部分项目通过岗位实现),均已纳入2016年度政府政预算。
从购买服务类型上看,在2016年市直部门(单位)申报的390项购买服务事项中,基本公共服务45项,占11.54%;社会管理型服务26项,占6.67%;行业管理与协调9项,占2.31%;技术23项,占5.89%,政府履职所需辅事项达272项,占69.74%;其他服务事项15项,占3.85%。
(二)主要做法
1.注重协调配合、规范引导。一是做好政府购买服务与机构编制管理相衔接。统筹考虑购买主体现有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实际情况,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的事项,不再增设机构和增加编制。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步调整,坚决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养人办事的“两头占”现象的发生。二是做好与财政部门的协调、联动。编制部门“依”指导目录、“看”服务范围、“审”履职实际,财政部门见文列预算、核专项、批投资。
2.注重问题导向,破解难题。一是解脱和释放了政府无形的手。过去,一些不需要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直接管了,结果是政府该管的没管好,又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通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范围审核,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效率。二是规范政府用工行为。近年来,伴随着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在编制总量有限的境遇中,部分单位临时用工情况有所显现,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尤为突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进和实施,对部门、单位招聘的政府雇员和所属事业单位自行招聘的临时用工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仅2016批复的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中,规范用工行为268个。三是明确政府购买服务主体不明确和有关情形解决办法。按照要求,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是经费由财政承担的各级行政机关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等,而实际工作中,各类开发区、园区主体地位不够清晰和明确,为确保各项重点民生事业顺利开展,滨州市对相关业态进行了集中和规范,例如,对涉及多个县区、开发区、园区的城镇化建设、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等项目,分别指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作为购买服务主体。
原批复的政府雇员等,规范纳入购买岗位范围。原无编外人员,属新增职责任务,如市科技馆、博物馆等,可结合实际考虑核定购买岗位。涉及公改革,一般公务车辆驾驶员不纳入购买岗位范围,检测车、执法车等特种车辆,根据现聘用编外人员情况,可予以考虑核定购买岗位。
3.注重围绕中心,服务民生。2016年,滨州市政府承诺新办的民生实事有10件,其中有5件是由编办审核、编委同意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的。包括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厕所改造、南外环道路拓宽、滨惠大道建设、大幅度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等。当然,在做好“大保障”的同时,滨州市还充分考虑“小服务”的个性需求,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提报的城市“小广告”保洁服务,港航局承担的港口危险化学品装卸、仓储的监督、检查、评估项目,市长质量奖的评审,市民健身广场和“一馆三中心”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服务等基本公共民生事项均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
特别是2015年以来,滨州市按照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5〕4号)精神,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拟定印发《滨州市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主要规范岗位的审核审批、人员聘用、工资待遇、聘用时限、预算经费以及管理考核等内容。该办法的出台,既有利于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整体推动,又对具体操作环节进行了细化和规范,进一步增强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可操作性。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以说,2016年,滨州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迎来了扩面、增量、提质的新变化,政府用市场有形的手解放了自身拘束的无形之手,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管理和服务必须由政府买单的工程和事业。当然,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既要解决买什么、怎么买等内部问题,也面临着买不到、买不全等外部障碍,如何解决报价低廉与服务最差的尴尬,实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期盼,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细化工作。
一是应以财政预算可执行、不增加政府债务为前提。政府购买服务审核范围丰富、类别广泛,仅凭范围审核需要批复的项目和岗位远远超出了政府预算或是中期财政规划。因此,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效不在于批复了多少项目、增加了多少岗位,而在于通过编制部门的范围审核、职能界定,合理确定购买项目、岗位的类别和数量,财政部门用可支配财力执行到位,提供急需、高效的公共服务或产品。经初步统计,2015年滨州市市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岗位通过率分别为13%和10%。
二是应促进社会组织、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社会组织、企业要承担起服务生产者角色的关键,需拥有足够的发育成熟的良好行政生态环境。唯有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改善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拓展社会组织、企业发展空间,尤其是放宽对社会组织的严格控制,才能形成数量充足的公共服务生产主体,也才能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局面。
三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主要根源是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而排斥竞争,政府垄断又根源于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开放公共服务市场,让社会组织、企业有机会成为公共服务生产主体,打破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让更多、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惠及社会。
三、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初步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全程监管和评估机制。完善的评估体系是一项制度良性运转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符合要求、财政拨付到位,那服务是否购买?购买的服务是否与审核的职责对应?是否满足公众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实践中,将事前立项、事中操作及事后后续管理、结果考核等逐步纳入和实现。对于那些履约周期长、社会影响面广的项目,例如,基础教育投入、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等,更要通过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信用评定等方式来保障服务效果。当然,对于这些重大项目更应该简化审核程序,通过规范购买周期、形成年度报告等形式促进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把这种监管和评估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的良性互动。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品德教材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不少农村品德课教师抱怨教材没有农村味,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难度大,品德课不好教。其实,教材往往只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出发,挖掘课程资源,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风景”激活教材,引领学生探寻美好的乡村生活,实现道德成长。
一、让儿童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
广袤的农村拥有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或风景宜人,或物产丰富。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领着学生亲近家乡的山山水水,欣赏家乡的一草一木,让孩子在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获得启迪和教育,真正让一方山水滋养一方学子。
例如,《春天说了什么》(一年级下册)一课,教材提供了一些春天的图片,景色虽美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激发学生情感。教学中,教师用自己采风制作的课件,将学生带入春意盎然的家乡山水间。孩子们在奇峰罗列、峰峰秀丽的穿岩十九峰寻找春的颜色,在碧波荡漾、眉目传情的沃洲湖徜徉,在“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流连忘返……最后,教师将画面锁定在游人如织、春在枝头的大佛寺。这是孩子们熟悉的家乡风景,不久前他们还到此春游。和着《森林狂响曲》,大佛龙井园里茶露新芽,马兰头在风中招着鲜嫩的小手,熟悉的风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更有饱满鲜红的野草莓、紫红欲滴的小桑葚、节节拔高的嫩春笋……春意盎然的特写图片,激活了孩子们春游踏青的回忆。此时,教材中一张张图片变得立体而生动,熟悉的风景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孩子们纷纷言说心中独特的春天:有孩子回忆一次摘野草莓的经历,在她眼里,春天是甜甜的;有孩子讲起吃完桑葚后紫嘟嘟的嘴巴、牙齿和手,在他眼里,春天是紫嘟嘟的;有孩子笑谈和小春笋比高的淘气,在他眼里,春天是生长的……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眼中的春天是最鲜活、最生动的。让儿童走进身边的山水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探寻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让儿童感受家乡的变迁之美
月是故乡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物产,民风民俗和地方特产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尽管对地方特产和民风民俗都有一定认知,但容易熟视无睹。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追寻地方文化之根,用熟悉的“风景”润泽孩子的心灵。
例如,《家乡特产知多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对于多数老师而言,教学资源丰富;教材也明确提示,要善于利用地方特产,让孩子了解相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变化。新昌县历史悠久,传统民俗丰富:传统的庙会、欢腾明亮的板凳龙灯、悠扬的唢呐、激扬古老的调腔……犹如一朵朵别致美丽的花,散发出浓浓乡土芬芳。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走马观花的欣赏只能造就浅尝辄止的品德课堂,难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向学生“求助”:有几个外地同学要来做客,该送哪些具有新昌本土特色的礼物呢?请帮助老师出谋划策。以此调动学生调查了解新昌特产。课堂伊始,老师请学生说一说、猜一猜、演一演、唱一唱,介绍调查成果。孩子们有的介绍了大名鼎鼎、香飘万里的小京生,有的吆喝起圆如满月、薄如蝉翼的春饼……最后,老师活动聚焦于“大佛龙井”主题探究。大佛寺是当地人常去的风景区,也是学校春游的常去地点;而大佛龙井久负盛名,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是许多家庭的常用饮品。学生们根据对大佛龙井茶的了解,又参考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了解大佛龙井茶的生长环境、采摘及制作工艺,销路和市场等,探究其成名原因,并通过视频回顾了新昌茶文化节的盛况和大佛龙井茶艺表演,了解茶经济带给家乡农民生活的变化;最后,教师设计了品茶环节,让孩子们品味茶香,领悟家乡的变化。
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通过动手调查,自己了解家乡的特产。同时,用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乡土特产展开探究,引领孩子们深入理解家乡特产,感受家乡独特的茶文化;更用身边的变化,让孩子们感悟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孩子的爱乡之情。
三、让儿童感悟师长的人格之魅
教师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教学资源。教师现身说法,即用自己的经历、故事、遭遇为例证,对学生进行讲解或劝导的一种教育方法。老师是学生最熟悉的人,其经历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将自身鲜活的生活视为课程资源,用自身经历与体验,拓展农村儿童视野,为课堂增添一抹别样的风景。
温州平阳的池昌斌老师,曾执教观摩课《我们这样生活》(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他用自身经历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学中,池老师引领学生认识生活的变化,了解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的幸福。学生踊跃发言,畅谈旅游带来的幸福感受。池老师适时现身说法,讲述了四次进藏的经历,并使用课件播放照片,向学生叙说了自己乘车进藏和骑自行车进藏的沿途风光和不同感受。这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分享了池老师旅游带来的快乐,更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对池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发言更加积极、精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默契。可以说,正是恰到好处的现身说法,加深了学生对池老师的认同,使这节品德课堂由“常态”走向“精品”。
生活千姿百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唯有以心换心,拉近师生距离,从中撷取紧贴学生生活的资源,才能叩开儿童的心门,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四、让儿童体悟榜样的真实之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刻进人们内心。而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更因其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而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模仿,其可学性与感染性更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认同与效仿。这为品德课教学提供了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
例如,《“问号”之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教材提供了科学家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这也是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榜样人物,人物事迹虽然独特、具有教育意义,但距离农村学生生活遥远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孩子们“发现”:原来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像我们一样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他更喜欢仔细观察,动手实践,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出示同校小发明家吴启翌的照片。提问:“孩子们,看到他,你想知道什么?想问什么呢?”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就像邻家的小哥哥一样亲切,孩子顿时产生了好奇。教师用视频分享了启翌“保卫铅笔的铅笔盒”的发明过程。启翌从发现铅笔放在铅笔盒里容易断,开始思考解决方法。他尝试用包苹果的网包过铅笔,用双面胶将铅笔固定在笔盒里,还用棉絮把铅笔盒塞满。他不断提问,不断实践改进,最后他在铅笔盒盖内加上一块海绵,压住铅笔,终于轻松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看得入迷,明白了好奇是科学的种子,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动手实践,自己也能成为小小发明家。身边的榜样,一下子让孩子感悟到发明就在身边,顿时与发明家拉近了距离,唱响了心中的“问号之歌”。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身边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正是这些熟悉的美丽“风景”,洋溢着生命气息,充满着乡土生活热力,拨动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品德课堂更加丰厚、灵动、精彩。
参考文献
[1]王蔷花.巧用本土资源,达成有效课堂[J].中小学德育,2010(8).
[2]吴永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