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项的成果形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立项的成果形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立项的成果形式

篇1

1.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动因分析

对于盈利性的创业投资活动而言,创造收益和控制风险是创业投资过程管理的两个关键目标,而非盈利性创业投资活动也具有其多样化的公益性目标,这些都是创业投资过程管理模式建构、尤其是管理卡片设计的目标所在;在创业投资运作实践中已存在诸多相关的措施与方法,这是由创业资本内在本质所决定的,也为管理卡片和相关建议措施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盈利性创业投资创造收益的角度

创业投资构造了一种特殊的风险收益机制,让创业投资机构在承担小企业相对较高的投资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对较高的期望收益。创业投资的整个收益机制包涵“创造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为“项目筛选”、“项目培育”和“项目投资退出”等具体环节。

1.2 盈利性创业投资控制风险的角度

创业投资的高风险主要源于投资对象的高度不确定性、资产的特殊性、创业者和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高度信息不对称和两者目标存在的不一致、以及投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的难度,相应在运作的不同阶段产生了“逆向选择”、“成长风险”、“道德风险”和“变现风险”。

1.3 非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的特殊性

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的目标即是最终的资本退出和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资本运作过程中的创造收益或控制风险的内在动因的根本都是为这一目标;而对非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而言,除了资本回收外,往往还有着其他多样化的公益性目标,一些政府政策型创业投资基金的宗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植当地某行业的创新创业活动等。非盈利性创业投资机构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在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恰当评价、实施风险控制并向创业企业家提供约束和激励,以保证项目运行能实现其多样化的目标和最终资本的回收。

2.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构建

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模式可从三个维度考虑,即管理内容、管理阶段和实施过程。在不同阶段管理的内容和措施各有侧重;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是管理卡片和案例库,管理卡片的设计和实施将创业投资机构的项目管理过程系统化,当创业投资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建立案例库,通过案例推理的原理为现有的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1 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内容

创业投资项目管理是创业资本运作的实质阶段。在完成投资项目的选择,并与创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创业投资机构不仅要按协议提供资金的融通,还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然而,创业投资机构也并非事无巨细地介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一些具体的管理内容和措施大都无法在投资协议中事先约定,因项目管理者的经验和创业投资机构的风格而具有灵活性。由此,创业投资项目管理成为一个重要但又难以深入的领域。

2.2 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阶段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鉴于创业投资参与的是创建企业,一个涉及到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前期的持续动态过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阶段也可相应划分为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前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具有其不同的特征,创业投资机构的管理重点和目标也相应不同。

3.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

3.1管理卡片评价体系的设计

管理卡片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基于产品或项目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以及项目与其管理领域成熟度评价实施方法。为对创业投资项目六个管理领域及其相应指标的现状进行监控,结合对被投资企业的实地考察,在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

各评价指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针对不同的创业环境会有不同的优先顺序设计或权重,需要结合创业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同时,根据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将项目管理控制的实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设立若干评价的关键节点,管理者通过管理卡片的成熟度检验功能对项目实施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价,并做出价值提升或风险规避的决策。

3.2管理卡片成熟度评价的实施

通过关键节点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项目及其各管理领域的成熟程度,识别出需加强培育的领域。

3.3案例库的建立和辅助决策

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是一种借鉴经验和重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业投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常常发挥着比管理方法本身更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项目,管理者习惯于借鉴原有经验和成功案例,试图找到一个与新问题相似的案例,然后把该案例中的有关信息和知识不断修改直至满足新的问题要求并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而,建立一个项目案例库将有助于充分利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为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提供检验目标值和风险预警线的参考信息,同时也可提供提升价值和规避风险的方法选择信息从而实现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82-02

哲学社会科学自“八五”规划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各学科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学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与1979年得到恢复与重建,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代表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而社会学科研究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1994―2015年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立项情况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规律,把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2015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重大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2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简单整理,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自1994―2015的22年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而在2014年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3,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如1996年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4―2015,2004年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从2004年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

过去22年间,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徘徊在5%左右,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其在1996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6.80%、6.76%,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l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1226项,其后是青年项目,立项数744,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西部项目是2004年,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1.08%,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立项数164,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立项数达到370,占比15.42%,而且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共1858项,占77.4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学研究而言,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占比14.21%,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占8.38%。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含20项)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共立项数740项,占总立项数的30.83%,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位列前三甲,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共立项623项,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这22年间,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w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占总比为7.23%,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多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学这样一个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日益趋向成熟和规范,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研究困境。笔者认为在未来社会学的发展中,一方面,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核心主持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时代,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打破 “信息壁垒”,加强各地区的科研交流,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从而希望以此增强科研弱省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法学研究状况[J].现代法学,2006(03).

[2]王永斌.知识社会学视域中的教育知识生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郑杭生.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08).

[4]周晓虹.中国社会学研究概况(2005―2006)――基于CSSCI数据的一种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

Analysis on the Last Twenty-Two Years’ Statu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篇3

哲学社会科学自“八五”规划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各学科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学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与1979年得到恢复与重建,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代表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而社会学科研究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1994—2015年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立项情况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规律,把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2015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重大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2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简单整理,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自1994—2015的22年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而在2014年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3,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如1996年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4—2015,2004年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从2004年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过去22年间,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徘徊在5%左右,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其在1996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6.80%、6.76%,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1226项,其后是青年项目,立项数744,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西部项目是2004年,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1.08%,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立项数164,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立项数达到370,占比15.42%,而且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共1858项,占77.4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学研究而言,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占比14.21%,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占8.38%。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含20项)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共立项数740项,占总立项数的30.83%,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位列前三甲,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共立项623项,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这22年间,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占总比为7.23%,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篇4

1.科研文件的分类

(1)某项科研会议

科研会议是科研管理的上级单位或者本单位根据某项科研工作为中心,召开的科研工作会议。这类文件一般包括召开会议的目的、会议地点、会议时间、举办单位、参加单位、会议议程安排、主持人、与会嘉宾等等内容。

(2)科研课题申报

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对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立项,为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积极研究会下发针对课题申报的科研文件。这类文件一般包括文件下发单位、文件编号、课题来源、可申请的课题范围、申请条件、课题结项时间等等内容。

(3)科研课题获批通知

对申报的课题,经过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评审,最后确认课题立项。对于立项的课题,相关单位会下发获批立项通知书。这类科研文件一般包括立项负责人、课题名称、立项内容、结项时间等内容。立项负责人拿到立项通知书后还需要签订课题立项合同等程序才能确认自己申请的课题立项。

(4)科研成果评奖通知

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单位)为了充分调动系统内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以更饱满的热情进行科学研究,促进本部门(单位)以及所属下属单位更加高质高量地组织开展科研学术活动,一般每一周期就进行一次系统内部的科研成果评奖活动,通过有规律地评奖活动,既表彰了系统内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优秀成果,又能激发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使各级各部门的科研工作,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把系统内的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使评奖工作顺利开展,评奖组织部门(单位)会下发关于评奖的通知文件,文件内容一般包括评奖目的、范围、机构、标准与方法、申报要求以及相关附件等内容。

(5)科研成果评奖结果通知

对于各级部门(单位)组织的科研成果评奖,经过材料收集、学术委员会评审,最终评出若干奖项,评出的奖项会通过科研文件的形式发到相关部门。这类科研文件一般包括评奖结果的概括介绍、各类奖项的等级、获奖成果信息、获奖单位和人员等内容。

2.科研文件管理的必要性

科研文件是重大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单位和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管理好科研文件,促进科研工作更好地发展。

(1)重要的科研活动都是以科研文件的形式进行组织

为了组织好每一次重要的科研活动,组织单位都会对即将举行的科研会议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文件中会指明科研活动的目的、活动范围、参加活动的领导以及单位和人员、活动的时间、活动地点等事项。这些内容都是以后进行相关科研活动的重要参考,需要我们保存好、管理好。

(2)科研课题的申报和课题立项通知都是以科研文件的形式下发

高水平课题代表了一个学校、单位、团队或者个人的科研水平,学校以及每一个单位、团队和个人都很看重这些立项的原始材料,在说明一个单位、团队或者个人科研能力时,比如在评估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情况时、单位争取另外的科研课题时、个人评优以及职称晋升时,这些材料是必须用到的支撑材料,所以这些文件的原件必须保存好。

(3)科研成果获奖最终都以科研文件的形式下发

科研获奖是科研管理机构对科研成果水平的认可,科研获奖是对科研水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每一个单位都对科研获奖进行相应的奖励,以鼓励科研工作者更积极努力地进行科学研究。科研获奖在认定单位或者个人科研能力方面更有说服力,占有更大的比重,同等级的科研获奖的含金量远高于课题的含金量。

3.科研文件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科研文件既是科研管理部门、科学研究部门以及科研工作者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总结,又是以后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资料,不仅可以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管理目标,又可以节省科学研究人员的重新组织资料,重新搜集资料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同时立项文件、获奖文件又是某些单位科研人员职称晋升时说明自己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科研成果的重要参考。所以,对科研文件的管理应该更规范、更细致,避免遗失。为了更好地管理科研文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进行科研文件的管理。

(1)原件送入档案馆建档

大部分科研文件的原件只有一份,相当珍贵,如果不慎遗失,则损失重大,为此,我们一定要将科研文件的原件送人单位的档案馆进行保存妥善保存。档案馆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必需的保管设备,能确保文件不会损坏不会遗失,并且检索方便。所以档案馆是重要的科研文件保管最佳选择。

(2)各单位和相关科研人员保留复印件

对于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工作,在使用科研文件时,大部分情况下都认可复印件。为了方便自己的使用,科研文件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在科研文件下发到本单位后,一定要首先进行复印,然后保留好科研文件的复印件,避免使用时再找寻科研文件的原件进行复印。现在的电子扫描技术也比较方便,相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将涉及到自己的科研文件进行电子扫描后,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电子文件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用时可以随时打印。当然,必须用原件的情况下,到档案馆履行相关的外借手续借出原件即可。

(3)重视科研文件电子版的保存工作

电子文件是指在各种活动中,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利用电子设备生成的信息集合。根据文件的载体不同,电子文件分为光盘文件、硬盘文件、软盘文件和磁带文件等;根据文件的用途,可以将电子文件分为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两大类;根据文件内部数据的组合形式,可以将电子文件分为数据库文件和非数据库文件;根据数据的表现形式,电子文件又分为字符文件、表格文件、图文混排文件、数据库文件、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动态影像文件等。

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具有如下几个特性[2]:

①非识读性。本特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电子文件人工不可以识读的记录符号,人类无法直接识读,必须通过特定的设备以及相关程序才能识读。第二层是指电子文件根据形成时使用的设备、存储介质、电子文件的编码形式以及传递方式等的不同,其识读设备也不同。比如通过计算机形成的电子文件,要想识读其信息,必须用特定的软硬件才可以读出其信息[4]。

②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原来的纸质文件其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之间具有不可分离性,但是电子文件不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载体之间转换,还可以方便地将电子文件的信息进行复制、移动、压缩、删除、修改以及格式转换、传递等操作,也就是说,电子文件的信息相对于其存储载体来说是独立的,可分离的[4]。

③信息的易变性。电子文件的易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本身易更改,即电子文件通过相应的读写设备很容易将文件的内容进行更改,并且更改后不易发现更改痕迹[4];第二存储介质易变质,即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比较容易损坏,比如光盘易氧化、磁性存储介质易被消磁,存储介质损坏后,存于其中的信息很难再恢复出来;第三电子编码易变化,即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的读写装置以及存储介质更新很快,新的读写设备和存储介质出现后,电子文件新的编码方式会同步出现,为防止电子文件信息的丢失,必须及时将电子文件转移至新的存储介质上,这就必然导致电子文件的编码发生变化;第四识读环境易升级,即读写电子文件的软件和硬件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升级换代,新的存储介质出现、新的操作系统出现、新的软件系统出现、新的编码方式出现,这些都会导致电子文件识读环境的升级。

④高密度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存储介质的存储密度越来越高,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存储介质容量的提高增加了存储的信息量,节约的存储成本,同时也对电子文件入档后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存储介质失效,存放在该存储介质上的电子文件都将受到严重威胁,这样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4]。

⑤集成性。相对于纸质文件,电子文件不光能承载文字和图形信息,还可以记载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并且电子文件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进行合成,形成多媒体文件。[1]并且超媒体文件可以将一个文件内部或者多个文件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关联,使电子文件的操作更方便。电子文件可以将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个文件中的特性可以更为生动真实地记录社会活动情况。

⑥可操作性。电子文件具有方便操作的特性,查询、追加、修改、删除、排序、复制、移动以及传输等操作极为方便,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提高了数据的共享能力,方便了信息交流,但是,对于档案文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保密性都提出了新的挑战[5]。

电子文件的特点为电子文件的使用提供了诸多便利,为了更好地管理上级下发的纸质版的文件,可以将科研文件扫描成电子版进行妥善保存。为了更好地管理科研文件,可以将科研文件按照文件标题、文件编号、文件涉及的内容(包括科研活动、课题立项、获奖等信息)、文件涉及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文件下发时间、文件下发单位等进行分类保存,方便检索,使用时也可以直接打印,方便快捷。

电子文件的特点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3]。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电子文件具有信息易变性和可操作性,其中的信息容易被更改。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和入档以后,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信息不被无意或有意的恶意修改,以保证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电子文件生成的过程真实,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可靠,并没有被篡改或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的一致性是在电子文件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同一项课题的多个相关电子文件中的数据必须保证完整和一致。完整性可以保证电子文件中的数据准确可靠,满足基本的约束条件;一致性是指在电子文件的格式转换或者迁移过程中,保证相关文件和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档发[1987]6号).

[2]谭必勇,王新.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17-22.

篇5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2.同类相比原则。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篇6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篇7

(二)科技项目奖惩设置不明,竞争动力不足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课题组,具体落实到研究组内的各个成员,科技项目取得研究成果后,得到的科技项目奖励不是归属于实施者个人,而是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而当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时,又是对单位进行归责,对科技项目实施的具体个人来讲,其风险性与效益性都很小,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研究动力不足,缺乏尽责意识。

二、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加强科技项目审查,引入事前评估机制科技项目管理机构在审查立项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研究进行价值,考察国内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情况,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现象的发生。引入事前评估机制,对项目的风险性、实施性、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项目在立项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项目实施监督,提高研究实效科技项目立项后,为保证取得良好的项目效果,就要对科技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项目进行中的审查监督,形成内部监督机制,预防捏造数据和篡改实验结果的行为发生。监督不仅仅是短期的,形式化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效的监督。

篇8

文科院校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阵地,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教育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职能,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盛行的单一、刚性、“年检式”的科研评价,不仅对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带来了伤害,同时对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构建较高普遍性的理论模型,为我省文科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既能维持今日繁荣又能促进明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提供参考与指导,对于构筑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1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概述

1.1现状

辽宁省现有高校115所,其中,以文科为主的高校15所,①科研管理方式基本上均为量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教育职能的轻视,成果的转化问题也同样不被重视。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近视眼”现象愈演愈烈,急功近利性的研究很多,使不确定性较高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这又必将导致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科研领域难有重大突破,影响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项目的立项与结题,忽视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的阶段性目标是否实现少被重视。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不能相互支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②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大多数的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科研立项,轻视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立项前狠抓课题申报,项目一经获批,少有科研管理部门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作为重要的方面来抓,项目的中后期管理流于形式,对项目的监管也缺乏力度和长期性。尽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但是对检查试点的选取、检查结果的等尚未形成规范,使中期检查流于形式,③科研立项基本上都有对于最终成果的明确要求,比如论文或者专著、研究报告等,但对于项目的具体进度、项目实施后要达成的效果以及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缺少明确的规定,或者确定的目标可考核性不强。同时,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论证阶段,没有形成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的互动机制,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自行决定。④(2)职能部门分工过于细致,协调沟通机制缺乏,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管理上存在脱节现象。职能部门通常各司其职,项目的组织申报部门、项目获批后的过程管理部门、课题结项后的成果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部门之间少有沟通和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成果转化的有效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项目申报部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新项目的催生,同时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3)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引导。目前,我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的科研管理模式是重成果数量质量,轻成果的转化。学校的奖励制度、激励制度多是针对成果本身的,对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则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机构的引导,科研人员对社会的需要了解不够,多为出成果而科研,为做项目而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4)科研管理信息化滞后。目前,我省文科院校中已在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11所,占总数的73%,其中,一些高校虽然使用了科研管理系统,但是因基础信息采集,日常维护、系统升级等一些问题,导致科研管理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能得以很好的共享和高层次的分析处理,资源没有得以很好的整合和利用。

2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的构筑

“创新”一词源于20世纪初,他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构建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需要、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需要,使科研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实现科研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2.1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

转变观念是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的基础,科研创新是科研管理的目标,适应时代的发展,摒弃过时的管理理念,改变落后的思维方法,通过了解国内外前沿的管理理念,形成全局性以及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使科研管理科学有效,淡化管理人员的行政身份,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现代化,建立高效、高利用率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将正确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始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2.2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1)建立网状结构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省内文科类院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多为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树状结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利于院系间协作的科研创新平台,为文科院校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决策咨询参考,增强文科类院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力,对于实现科研管理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非常重要。(2)建立适当分权且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自受到极大的制约,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基层部门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制定管理方案自主管理,资源和信息可以实现共享,而高层管理者则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统筹和部门间的协调上,提高科研管理效率。2.3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科研潜能(1)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提倡以人为本。竞争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常用的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意义非凡,对于文科院校更是如此。倡导科研人员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竞争机制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文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加大文科院校的科研奖励力度,建立更具有激励效应的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奖励机制,将有效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文科高校科研竞争力。一方面支持并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机制体制,要量化考核指标,把考核指标细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现有科研激励评价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尚多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体系,对激发文科院校科研人员动力和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分工和行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潜能。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者,在考核时,着重考核的数量和质量,以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科研人员,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成果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营造以效益论英雄、论成败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凸显科研管理的时效性。(3)注重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只注重提升科研管理的理念创新,是无法实现科研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还需有与先进理念相适应的创新性管理人员。因此,培养一批相对稳定和有才干具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人员迫在眉睫,这对于科研管理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⑤科研管理人才队伍问题是科研管理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断提升现有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同时整合和配置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形式和实践锻炼,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管理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考核体系,以优者胜、适者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科研管理队伍增提优化的目标,做到工作中责权明确,考核中奖罚分明,实现管理队伍的素质优化,不断挖掘管理人员的自身潜力,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3结语

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构筑是需要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去构建的,其在科研领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意义深远且不可替代,需要我们在认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①辽宁省教育厅官网

②刘俊峰,牛志敏,刘颖等.国外高校科研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38-39.

③宋东林,葛苏行.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4.28(2):46-49.

篇9

主体层面

一,课程建设自评

1.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①队伍结构

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③综合素质

3.教学基础建设情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资料

教学文件

教材

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

4.教学改革

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考核改革

5.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

教学评价

6.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后续建设方案

二,课程特色

支撑材料层面

一,课程介绍

二,课程组主要成员简介

三,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在主体层面中没有体现的数据表)

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考核大纲等纳入学院课程建设备查材料中.

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参考清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2,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3,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4,科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5,科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6,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7,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8,教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9,科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10,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1,教学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2,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文件复印件

二,教学基础建设:

1,实验开出率统计表及实验课程安排表

2,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及实习基地合同复印件

3,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规划措施及效果实证材料

5,实践活动情况材料

6,反映现代本学科教学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数目,清单及资料

7,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查阅制度,查阅记录,资料建设负责人

8,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9,多媒体,录像等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10,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

11,试卷库,试题库

三,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落实记录材料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材料(思路,方案,标志性成果)

3,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成果

4,多媒体课件研制,引进,推广计划

5,课程教学考核内容改革材料(方案,考试样卷)

6,考核方法改革材料(方案,试卷,答案)

四,教学效果:

1,统考,抽测成绩表及及格率统计表

2,学生,专家,后续课评价材料

(以上材料目录仅供参考,请各课程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

附件: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职称

学位

备注

数据统计

任课教师数

高级职称教师

30-50岁教师比例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

学位的比例

人数

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学术活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学术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活动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科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开出率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应开实验个数

实开实验个数

实验个数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个数

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校内,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签约时间

指导人员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验室名称

管理员姓名

职称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材(参考书)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获奖教材,规划教材,推荐教材,新教材,外语教材.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电化教学配套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使用占总

课时比例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录象,课件,幻灯片,投影片等.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自编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自编教材名称

编者

篇10

1 引言

作者在航空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多年,参与和主持多个科研项目管理任务,根据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实际,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科研项目从选题、立项、实施、结题乃至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同阶段管理工作的内容、要求与方法,适用于多项目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2 科研项目实现流程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就是分析、识别项目实现过程的组成阶段及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运用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进行组织、协调、管控,实现或超越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

从管理学原理来说,识别项目实现流程可以避免出现监控盲点,实现运行过程全面控制,从而最终达到有效的项目管理。一般来说,完整的科研项目实现流程包括以下活动节点:科研立项、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结题、成果转化。

3 立项管理

3.1 立项流程

立项是科研项目诞生的基础,也是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步。科研项目立项的流程是:选题、编制立项建议书、申报立项、初步筛选、专家评审、行政审批。

3.2 选题要求

科研项目选题应立足企业专业特长,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或针对现有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水平开展。企业科研项目选题的一般要求是:(1)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符合专业发展方向;(2)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3)选题难度、研发经费、技术条件与企业能力相适应;(4)能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可靠性的专题研究;(5)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3.3 立项评审

由于科研项目面向的是高、新、尖、难课题,潜在风险发生概率必然要高一些,因此必须进行立项评审,即深入分析项目收益与成本,全面论证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科学统筹的基础上决策是否立项。一般按规定在一定时间组织申报,由主管部门进行初步筛选,然后组织评审。评审内容包括技术先进性与创新性、应用前景、技术途径、经费概算、能力条件等。

3.4 可行性论证

项目立项批准后,项目负责人应抓紧组织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这既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也是项目验收的标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项目立项建议书的基础之上,依据立项批复的内容进行编制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及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及实现途径分析、技术考核指标、项目成果形式、项目实施计划、项目组主要成员情况、经费预算等。科研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之后项目组编制项目实施计划,正式启动项目研究工作。

4 项目管理

4.1 项目分级

科研项目分为公司级和部门级(经费大于1000万元的为公司级,单独设立项目经理;经费小于1000万元的为部门级,依托部门指定项目负责人)。对各级科研项目,其计划、预算、技术状态管理,由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质量工作由质量管理部门归口管理,科研经费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4.2 计划管理

4.2.1 科研任务工作令

新项目立项一周内或每年一月,主管部门编制科研任务工作令,提出项目里程碑任务安排,明确交付成果形式、完工标准、文件审查与归档要求,同时注明经费额度。科研任务工作令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指挥、调度项目组的统一指令,是编制项目计划的输入条件,同时也是考核项目任务绩效的基本依据。

当企业科研项目较多时,主管部门应编制企业年度项目计划与进展概览表,汇集各科研项目年度里程碑任务节点,并实时监督其进程。

4.2.2 计划控制

科研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项目计划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和困难,促进项目有序开展。一般以日常、月度、季度、半年度为周期,采用现场检查、会议汇报等形式。检查结果应形成纪录,并予以公布。各类计划检查的对象、依据与方式是:日常管理、月度检查、季度总结和年度考核。

4.3 技术状态管理

4.3.1 技术评审

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基础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评审,负责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评审以及工艺评审,组织产品技术规格书审查。按照企业有关设计和开发控制、技术状态管理方面的要求,编制评审报告,记录评审结果和专家意见,并跟踪闭环。对企业承担的各类政府基金课题,在申报结题或阶段检查前,应事先内部评审,以保证上报文件完整、准确、规范,符合规定。

4.3.2 技术状态管理

有些重大的新产品研发项目,要求实行技术状态管理,以保证产品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全过程受控、可追溯、能实现。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技术状态归口管理。组织制定技术状态管理制度,规定技术状态管理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明确技术状态识别、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技术状态审核的组织分工,组织制订技术管理计划,保证技术状态项目在研制、生产中受控。

4.4 成本管理

企业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于利润,因此要求:一要保证资金预算的合理性;二要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从科研项目管理角度讲,还要求保证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做到经费支出与计划任务相协调,开支名目与数额经得起审计。具体表现在经费预算、成本控制、经费审计等方面。

4.5 质量管理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归口质量管理部门。通常重大新产品科研项目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设置质量工程师,负责项目成员质量培训,会签项目质量计划并监督落实,负责产品质量验收和处理质量问题,协助项目改进和建立质量档案,负责项目质量业绩考评。参加项目设计评审、技术状态审核、供方能力考评、采购合同审查。

4.6 产权保护与专利成果管理

知识产权与专利成果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之一,通常由企业专职岗位负责。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总结、申报形成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参加科技交流活动或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应进行保密审查,以防泄漏企业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

4.7 项目结题

当项目计划全部完成、输出成果符合要求、科技文档整理完整,可申请结题。结题验收由科研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应根据本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制定科研项目结题流程,明确结题条件、步骤、要求。5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企业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密切技术、营销跨部门合作,建立市场与技术联动机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前,科研主管部门应组织做好项目设计验证工作,加快技术成熟度。新技术的转化对象是新产品设计和老产品升级改造,充分开展试验验证并通过技术鉴定。对新研制产品来说,除应经过充分的试验验证,还要开展必要的实用确认,确定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满足要求后,方可投放市场。

6 结语

科技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实施多项目环境下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方法与模式。本文基于岗位工作实践,以企业科研项目的实现流程为主线,论述了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项活动的管理,覆盖了项目纵向和横向工作面。既带有经验性知识,也贯穿着管理学思想,有助于企业科研项目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