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0]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11]新生代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2)[EB/OL] .(2011-11-01). .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6—127.
[13]2012年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4-07)..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0.
[3]霍科.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维护[J].法制与经济,2009(219):14.
[4]杨福忠,兰建勇,窦竹君.试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对策[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4):35.
[5]陶正丹.浅析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农民工的影响[J].青年科学,2009(11):284.
[6]李晓春.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136-139.
[7][8]曹向利.农民工工资的保障机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185):138.
[9]王本维.推进集体协商维护职工权益[J].人力资源管理,2006(6):48-49.
[10]裴小梅.论如何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兼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师服务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82-85.
[11]丁胜如.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健全――健谈工会组织的维权途径[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3):9-14.
[12]戴相如.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及对策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35-36.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项目理应得以优先确立。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群体从事的多为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同时农民工流动性大,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
(一)参保率较低
至十一五末,我国2.42亿农民工总数中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仅仅突破6000万,所占比例不超过27%。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者中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6173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为6329万人,仅仅约占参保总人数的39.1%。
(二)工伤理赔程序繁琐、耗时长
近些年来,工伤认定案件和工伤索赔案件数量日剧上升,但经办机构点少、经办人员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案件的及时处理。按照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从发生工伤到获得工伤保险待遇,一般要经历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待遇索赔三个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经历复杂漫长的过程。诉讼过程耗时长,成本高,所以很多农民工往往选择私了,然而这样,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及时维护。
(三)管理机制落后
工伤保险是由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三者有机构成的。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的第一道防线,阻止事故的发生胜于处理事故的结果;工伤康复则是工伤保险第二道防线,既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又可以节约制度成本,使受伤工人返回工作岗位,实现双赢状态。虽然有关国家部门已提出要抓紧工伤预防工作,但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仍偏重于对事件的处理,对于预防和康复方面没有完善的规定。
二、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法制不健全
至今我国尚无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工伤保险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或法规。从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到后来的《企业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再到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虽然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群体,但我国法律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具体处理等细节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及解释,回避了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问题。
(二)政府职能不到位
1.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政府对用工单位的要求不到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大、监督检查力量薄弱。
2.工伤保障职能不到位。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但现实生活中,工伤保险强制性措施在执行方面依然存在欠缺。
3.法律援助职能不到位。政府没有主动向合法权益受损的农民工伸出援助之手,即便是劳动监查和仲裁,也是“民不举、官不纠”。
(三)参保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工伤保险费用自身具有单方面性,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基金,也不愿意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另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工伤保险意识也是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之一。
三、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对策
(一)完善工伤保险的法律体系
在不断完善地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针对农民工群体的专门性工伤保险法的立法步伐,建立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使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在坚持总的立法原则下,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实施细则性的地方性法规。
(二)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
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各级政府理应成为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主导者。将工伤保险全覆盖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有利于加强政府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职责。
(三)创新相关制度,简化理赔程序
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政府职能在工伤索赔中的作用,简化理赔程序。劳动保障部门在农民工自身不能提供证据时,直接介入事件调查,帮助农民工走出求助无门的困境,简化理赔程序。
在现有工伤认定程序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人员配置、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人员素质,从而提高工伤保险事件的处理效率,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以及时实现。
(四)重视农民工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农民工工伤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民工工伤预防及事故防范的教育性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提供安全生产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民工及用工单位的防范工伤事故的安全意识,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在职业康复方面,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对于在城市指定工伤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返乡的农民,要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建立流动的职业康复站为农民工服务。
(五)强化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工伤保险意识
可采用媒体、公益广告及培训课堂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及农民工宣传工伤保险法律知识,并加强工伤保险预防教育,从而引起农民工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使企业知晓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后果,使农民工懂得享受工伤保险是其合法的权利。
四、思考
工伤保险是对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伤害进行经济补偿和生活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农民工这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言更是尤为重要。随着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伤保险制度分散了用工单位的责任风险,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一项正确的和重要的战略决策。因此,加快我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步伐刻不容缓,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罗莉莉. 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北京市建筑业为例[N]. 安徽农业科学报,2006,第34卷 第21期
[2] 邓秋柳,刘海珍. 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思[J].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9 第29卷 第155期
[3] 孟繁元,田旭,李晶.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6,第2期
[4] 于欣华,霍学喜. 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第10卷 第6期
>> 社区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研究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支持体系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困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市民化的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研究 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作用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危机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47.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B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53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9亿。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农民工数量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农民工问题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参保与保障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后路”思想,农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单纯,觉得不管怎样自己都还有一份土地,实在不行回老家养老,缺乏参保意识;二是生存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工资收入不高,既要保证自己的城市生活又要供养全家,而且加上用工空间大和求职竞争激烈的不均衡,有时农民工不得不放弃法定权利、降低标准屈从与用人企业的苛刻条件;三是缺乏法律意识,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懂法,缺乏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了解,加上维权意识淡薄,大多数人因为怕惹麻烦,怕花钱,对用工单位的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不合法侵权行为,常常是忍耐态度。这些原因都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难度。
(二)农民工参保率低
根据下图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参保率少于15%,东部地区如大连的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仅为16%左右,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占整体农民工的14.3%,既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还有1亿多人。郑功成教授在主持有关“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的调查中,被访问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仅为23.4%而已。这一数据是来自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并且是我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单独设计最早的城市。可想而知,其他城市的农民工参保率了。参保率低是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养老保险政策和农民工对养老保险需求的不对等的表现。
(三)农民工退保率高
虽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办法》规定“不得退保”。但在新《办法》实施之前,许多农民工却纷纷选择“退保”。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近500万人参保,但到年底退保人数达80多万人,2009年,参保人数达494万人,同样到年底退保多达2万多人。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09年3月,已有97万农民工退保。农民工大量出现退保现象表明我们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待完善,农民工退保既损害了其自身的权益,同时也挫伤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投保参保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难
农民工的特点就是总量大、流动性强、工作周期不定,不仅表现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还表现在职业与单位之间,而养老保险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一是面临着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上不统一的问题,还面临账户转移操作上的技术问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和城乡保险制度还不能兼容;三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成熟,手续繁琐;四是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对农民工有不同的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带来不少困难。
二、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增强其重要性宣传
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普遍文化素质不高,针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意识薄弱的问题,政府应从开展相关宣传与教育出发,消除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存在的疑虑,扩大宣传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同时消除企业认为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增加企业负担的错误观点,只有加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民工群体才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养老保险。
(二)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缴费基数
由于农民工的“市民”和“农民”特殊的双重身份,加上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所以政府对其养老保险所负担的财政责任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要进行适当补贴,还要给那些主动为本企业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在缴费基数和缴费水平上,降低农民工缴费“门槛”,不仅要考虑农民工实际经济承受能力,还要与现行相关制度相符。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除了政府财政投入、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缴费外,还应该开辟筹集渠道的新方向,例如引入保险公司进入农民工保险市场。
(三)进一步加强立法,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证做其坚强的后盾。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得出的宝贵经验。现今,我国各地区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但立法层次与程度还是达不到实际的需求,仍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权威法律。就农民工群体自身特殊的特点,应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模式。另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不再是阻碍农民工参保的障碍,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从而根本改善退保率。只有农民工自身觉得他们是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才会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
在现今各地差异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加强转移续接机制建设被认为是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保障性举措。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转移续接机制,一是实行农民工个人账户实账运行,社会保险权益随人转移,退休时根据全国的统一规定支付养老保险金。二是对经常中断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保记录进行保留,参保缴费凭证相当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存折”,无论期间就业中断时间多长,等回城工作参保之后继续累积计算。三是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应该立足于现实,重点加强地区间社会保险的协调机制建设,无论是社会保险机构之间,还是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上的协调,以及参保缴费结算方面的协调。四是规定统一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享受待遇条件,使农民工不用再考虑流动范围,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关系转移续接。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已建立地、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为基础,逐步实现省市间、地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使相关部门能更加灵活、快捷、准确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如何才能有效又彻底解决现今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真正做到无后顾之忧,对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和指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成真正适合农民工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并且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参 考 文 献]
[1]李亚鸽.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保险评论,2011
[2]何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习与思考,2012(3)
[3]张春雨,李亮.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会学研究,2012(6)
[4]陈桐,林婷婷.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完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城市的建设者”、“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一份份权威文件中肯定了农民工对整个中国的贡献。的确,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未来的社会稳定以及下一代的希望等一系列问题,都和“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紧密相连。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南京市区的农民工。问卷采用了非概率配额抽样的方法,主要发放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三大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3.8%,并对其中的10人进行访谈。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62%为男性,38%为女性;73%的农民工年龄分布在18~50岁;81%的农民工来自南京以外的江苏其他地区,以苏中、苏北地区为主。
二、南京市区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
现状1:在农民工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从接触的频率上还是从受欢迎的程度上,都有着明显优势;广播在农民工群体中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2-1,有将近一半的农民工每月在购买报纸、杂志上有10元左右的支出,而在电子媒介花费上,有将近一半的人的花费在40元以上。2004年一项对南京地区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59.7%的农民工每周用于购报的开销在3元以下①。时隔七年,对照笔者此次的调查,可见农民工在报纸上的开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七年来他们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把收入作为参照标准的话,农民工在报纸上的投入是下降的。很显然,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媒介上的消费显著提高。
从2-2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民工接触的媒介还是喜爱的媒介,手机的人数分别是18%和22%,两项排名都仅次于电视。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和较强的可视性,使得其依然最受农民工追捧,而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时,地位下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普及的新媒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现状2:农民工群体所拥有的媒介中,手机的比例最高,但是他们在报纸的阅读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从2-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手机的拥有量占35%,超过了电视机。令人惊讶的是,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4%,超过了收音机的比例。通过访谈发现,电脑的购买者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见这些年轻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新媒体的使用上并不逊于城市同龄人。
从2-4可以发现,在阅读方面,对报纸有着较高忠诚度的人数比例较少,仅有小部分人(13%)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
现状3: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等公共信息,娱乐节目排第二,国际国内新闻排第三,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艺术节目和致富信息等,是农民工最不关心的内容。
从2-5的排名可以发现,农民工虽然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对新闻节目不感兴趣。相反的,新闻类节目也是农民工喜爱的节目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依然受到广大农民工的追捧。这与他们生活压力过大、节奏紧张相关。而关注新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已是农民工通过大众媒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农民工不关心致富、招工等实用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信息的虚假性,造成了他们对于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信任。这跟笔者此次调查的另一项问题的统计2-6相吻合。
从2-6可以发现,47%的农民工通过其他人介绍了解本行业,这说明人际传播在农民求职和职位晋升中占重要地位。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青睐的找工作或者了解本行业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熟人、老乡等人际传播方式,这是值得媒介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
现状4: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目的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没有更高的上层追求,极少数的人有过利用媒介维权、求职等情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对网络、手机新媒体的接触方面,有47%的农民工上网是为了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有43%的农民工使用手机是为了上网、打游戏、听音乐。从农民工利用媒介维权的角度来看,有81%的人没有用媒介维过权。当在求职中遇到不合理、违法现象时,有39%的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5%的农民工会向媒体求助。
现状5:虽然长期在城市生活,每天对都市百态耳濡目染,但农民工并没有表现出更喜欢城市方面的报道,而把两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心三农报道的比例还要高于关注城市生活的比例。
如2-7所示,45%的农民工认为两者差不多,26%的人更关心三农报道。访谈中,不少农民工提到,如果有机会看电视,讲述农民兄弟通过科学种植、钻研技术而勤劳致富的故事,他们很喜欢看,但这类节目太少。农民工走进城市,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农村,但黄土地对他们产生的向心力却是隔不断的。
现状6: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媒体对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多加报道。
如2-8所示,有31%的农民工希望媒体能在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方面加强报道。而笔者在访谈中提到的工资被拖欠问题,只有26%的农民工提及。可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特点分析
1、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类型来看,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不管是新媒体的研发者、推广者,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在2011年针对北京市区农民工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②,结果显示,在106名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为42.39%,手机为40.22%。根据CNNIC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均超过45%。然而,当笔者在南京地区问及农民工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新鲜”事物时,很多农民工都说没有尝试过,并且不少人明确表示“很多都是骗人的”。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民工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如果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等隔阂依然存在,新媒体对于农民工来说,永远只是闲暇时间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而要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和更高层次的内在追求,对于农民工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2、通过各类媒体看新闻、长见识,已成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农民工依然对娱乐类节目“情有独钟”,他们关注的媒介信息依然呈现庸俗化倾向。
南京财经大学曾对南京市主城区的297名女性农民工进行过调查③,结果显示,在南京发行的诸多都市报中,女性农民工最喜欢阅读的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南京零距离)和《法治现场》,这些报纸和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区非常受关注的民生类新闻。
在看到农民工积极变化的同时,他们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的庸俗化内容的高度关注,依然让人担忧。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背井离乡,使得农民工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极度空虚,而大众媒介的一些庸俗化的甚(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15页)至不健康的内容,则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方式。
3、从农民工对于媒介的态度来看,农民工对于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呈现着两级分化的态度:对于新闻类、科技类等信息,他们深信不疑,而对于招工、招聘信息,则认为大多不可靠。
现实生活中,各种虚假的招聘信息泛滥,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判定。农民工需要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就业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这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低、无法适应各种工作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都有危机意识,希望媒体多提供这些信息,而现实情况却是,大众媒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4、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农民工的媒介参与度很低,能够正确利用媒体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将媒介“为我所用”的则更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④。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传播权利,他们有权用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利用媒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使用媒介是农民工在城市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
结论
改善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现状,需要政府、农民工、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农民工媒介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农民工媒介接触权益的实现;农民工应积极主动争取知情权与话语权,提升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以改变整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精神风貌;大众传播媒介应通过开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农民工媒介接触提供便利,向农民工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完善大众媒介的职能。
参考文献
①汤晓羽:《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农民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②人民日报,《“进城务工人员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展示――106位农民工的网络生活》[EB/OL].(2011-3-22)[2011-6-12].
③张蓓,《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3):36-37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权益;城市化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在城市化推动下选择进城务工,追求更高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在很多条件下劳动没有保障,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歧视,医疗等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存在的现状,并进一步给出建议。
一、农民工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原本紧张的资源更加紧张,各种就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竞争,就业难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使进城务工的农民面临很大的挑战。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首先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初来乍到,城市农民工的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多从事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基础行业,工作条件和配套设施差且收入低。与此同时,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较低,还面临各种就业歧视,这些都使农民工进城难,进城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农民工潮流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
农民工大多生活不宽裕,没有足够的投资成本,许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又脏又累而且有一定风险的活,拿的是工资城市中最低的。农民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却还是不能有收入保障,面临拖欠工资没有上策。这极易引起怠工、罢工等现象,日积月累也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二)农民工引发的农业问题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城市化、农民工化近年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在威胁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利益集中地,新生代农民工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集中性。留在农村的农民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奔向大城市。仅有部分老弱病残者在家留守,农业劳动力呈现短缺,一定程度上威胁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市弱势群体,外出务工没有很高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他们大部分没有很高的学历,很多都是早早辍学,专业知识欠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甚明了。在外出务工时,不清楚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工作中,诸如没有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未办理相关的保障手续,等出现问题是不能合理地解决。比如遇到老板强制加班、在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工作地点劳动都无能为力。
(四)农民工社保医疗不到位
农民工身处异乡,对环境不是很熟悉,本身知识欠缺,利益受损不知所措。当前社会保障虽有一考定发展,但不够完善,城乡之间的保障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问题突出。一是外出从业的农民工参保率低,参加医保、工作保险的比例较低,险种较少。二是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除了一些重大节日外,平常休息量少,加班频繁,每天工作时间严重超标。三是工作与生活环境差,由于其文化知识水平低,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力支出,工作条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三、启示与对策
(一)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相关保障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既累又危险,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一旦发生意外,农民工在各种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此外,建立针对进城农民的医疗保障,外出农民工难以避免会生病,如果缺乏保障机制,将会使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进而会导致失去工作。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降低农民工的就业风险,改善城市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并落实执行。
(二)严格规范用工制度
企业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城镇人口所不乐意从事的工作,而且工资一般都比较低,如果不进一步用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单位的行为,那么农民工的收益就更没有保障了。这是企业,农民工以及政府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实行户籍平等制,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
虽然现今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却相差甚远,绝对平等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以此为目标。从古至今,等级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现代社会仍无法彻底清除这些残留,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他们迈出脚步走向城市时,却受到各种歧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户籍制度的存在,把农民工推向社会的边缘地位。这种差别化极大的影响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户籍歧视,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是作为政府,应当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城乡一致的政策,逐步消除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农民工竞争力。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平均低于城市工,一是农民本身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还有就是环境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及硬件设施,这些导致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加多种多样而且实用的技能培训。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只能从事一些下游职业。因此,农民工技能培训既能提高新一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还能切实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蓓 亓朋.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11(1):26.
[13]刘展超,柳九邦.“土地财政”将再破3万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31230.
[14]佟达.中国城市化之痛[J].江西农业科技,2005,(2).
[15][美]陈金永.中国人口发展、农民工流动趋势与刘易斯转折点[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0,(1).
[16]Wang 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7]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8]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J].政策望,2010,(9).
[19]刘永.河南西辛庄“建市”一周年之考[N].中国经营报,20130624.
[20][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1]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
[22]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4).
[23]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4).
[24]李杨.“村级市”背后15个村庄的诉求与矛盾[J].村委主任,2012,(8).
[25]John Friedmann.China’s Urban Transi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26]铁锴.新型城镇化中的政府责任[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1).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现状
1.养老保险。目前各地存在3种办法:一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二是对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双低”的办法。农民工基本沿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但降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门槛,参保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为12%和4%;三是少数城市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或非城镇户籍职工实行综合保险。如20xx年9月1日上海开始实施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包括了工伤或者意外伤害、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保险待遇。
2.医疗保险。目前各地也存在3种办法:一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广东等地采取这种方式。二是参加综合保险,上海、成都等个别地方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参加农民工大病住院保险,如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
3.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发生工伤的,享有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待遇。
4.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不过,农民工个人不缴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
难点在养老保险
实际上,国发[20xx]5号已经明确提出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应当说,目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没有法律障碍,关键是如何加强执法问题。
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都有,国家应当允许农民工选择参加其中之一,并且应当允许农民工体验之后作出新的选择。同时研究制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互衔接的具体办法,以及研究制定农民工医疗服务结算办法,保障农民工灵活就近就医的需要。
目前,比较困难的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
2011年8月,江南都市报按照等部委的要求,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编委会要求采访一线的同事,要沉下去,抓大鱼。“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这条大鱼就是在我们身子沉下去的过程中抓到的。
2011年10月19日下午3时10分许,南昌市西湖区广场东路恒茂华城附近,在南昌打工的浙江籍女孩巩梦露突然被失控的蓝色小轿车卷入车底,在附近等活做的19位余干籍农民工快速冲上去,挺起脊梁,用手奋力抬起车体,救出被困女孩,并将女孩送往南昌大学四附院治疗。
此事件发生时,正值全国舆论反思佛山“小悦悦事件”,质疑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现状,考问当前中国人的道德沦丧与信仰缺失等问题。记者采访中,现场参与施救的农民工话语质朴、感人,“不要说车底下压的是一个大活人,就是一只小动物,我们也一样会去救。”他们面对记者很淡然地说,这是应该做的,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想到这也属于做好事,还再三恳请我们的记者,不要报道,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我们感觉到,从见义勇为的农民工拒绝冷漠这个角度出发,现场的新闻更具价值,更有社会意义,更能彰显我们的舆论引导力。2011年10月20日,江南都市报以文图各一个版的篇幅,在同城媒体中全景呈现了农民工现场抬车救人的感人事迹。随后,我们再次深入新闻现场,与救人的农民工朋友谈心聊天,绘制了一幅救人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图和救人的英雄谱。此独家报道见报后,迅速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跟进。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受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的委托,专程看望救人的农民工朋友,与他们面对面座谈,称赞他们是“义举唤醒人性真善美”,并邀请救人的农民工参加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闭幕式晚会。江南都市报继续跟踪报道,让救人农民工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脑沉,就能用思考的笔写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系列报道延伸而策划推出的“寻找平凡的良心”,从2011年10月20日启动,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温度不减。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记者不仅身沉了下去,深入到了现场,还能脑沉下去,用思考的笔书写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发生时,我们的记者没有拘泥于现场新闻本身,而是“跳转”出来,与佛山“小悦悦事件”进行对比,书写余干籍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绘制救人农民工的英雄脸谱,挖掘江西老表的平凡良心。这一系列报道是记者平时积累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
从10月19日“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发生之时起,记者被余干籍农民工身上的质朴精神深深感动,被采访对象所洋溢的人性真善美深深触动。正是因为有了采访过程中的这种质朴的感动,激发了记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有了将这种人性的真善美完整无缺地呈现给读者的冲动,也正是基于此,让读者看到的系列报道才能栩栩如生,带有真情实感,具有现场温度。
心沉,就能“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一种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