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是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于国际化、全球化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要想迈开这一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践论证的经验学,再加上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精神。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系都是以原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现阶段农业市场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展很难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水平,进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业发展中规范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所重视的对象,并且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营效益,不断出台各种新规与政策,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要求。而这些政策、规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种口头传达的形式,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与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有传统的管理理念,仅适用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社会进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管理理念的进步,认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其不然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础上的,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管理理念认识不足,管理知识体系过于陈旧,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人员执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的主要体现,以此,加强管理人员执政能力非常重要。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够促进各行业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效益提升,当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观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使得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还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将农业科技成果逐渐引入到农业生产力中,作为重要的应用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员正确的意识到,引进信息化管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结构、经济市场、全球化进程的需要。2.2管理产业化。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专门的农业产品基地,提高相应的建设规划水平,并以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为基础,创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来农村因为财务方面管理不规范导致明显与其发展农业经济不想融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规范化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农村财务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财务上的质量。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公开来看:统一规定具体日期为公开日;其次,则到问题应随时公开;二是要要求公开的地点要求各个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三是规范各个步骤及公开步骤每笔经济都要经负责人严格把关来负责,一定要按照事先说的好的规章制度来办事,不能询私舞弊,根据对征用农村占地及补偿费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进行深入的调查,检查出哪里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审计集体资金的工作是有质量上的保证要针对有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地方,农村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来尽快更改对财务方面的资金管理要进行专项审计,找出不规范的地方,急结好的经理来推广给大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此同时所有财务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最后,严格解决村级费用的问题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条例,规定由谁来设置村户头,拨付到哪里都要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能交别人代管对资金一定要严格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能够在有限的数量里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
中图分类号:F323,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197-03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闭幕后,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河南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如何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开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要保护和改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从而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的需求,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构建适当的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2 农业发展水平灰色聚类计算
2.1 灰色关联度算法
2.2 聚类分析算法
1)确定对象(就是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定义一个表征对象之间差异的距离,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欧氏距离、马氏距离等[3-5]。
2)利用指定算法计算聚类树或聚类图,常用的算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平均距离法、质心距离法、离差平方和距离法等。
2.3 计算结果
根据2.1给出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归一化处理之后,在各级指标权重相等的情况下计算出18个城市各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排序结果见表2。
接下来以表2中计算出来的关联系数为样本,首先计算出各个关联系数的欧氏距离,然后采用平均距离法作出18个城市聚类图(图1)。
3 结果分析
第一类城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在9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中,均有1或2项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综合排名较为领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丘市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说明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加强;5个城市的农村用电量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农产品加工机械排名稍微靠前,说明这5个城市的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小型和微型加工厂较多,大型加工企业较少,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5个城市虽农业发展水平排名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原因。因此这一类城市今后还需要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第二类城市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位。该类城市中的郑州市为河南省的省会,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算太高,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排名第一位,充分证明了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大;该类城市中的其他城市,具备了冲击一类农业发展城市的能力,但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类城市中的鹤壁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等城市,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鹤壁市的煤炭矿产工业、漯河的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济源市的铅锌深加工工业、三门峡的有色金属工业等,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度都相对较慢,各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均处于较为靠后位置,需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 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2):103-105.
[2] 彭 素,胡新艳,罗必良.“农业强省”的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9-67.
[3]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4]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 张凤太,苏维词,张吉伟.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2):18-22.
[7] 冯光惠,尚爱军.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8):973-975.
1贵州省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基于安龙县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土地破碎的实际,要想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个县或是小范围内要上大项目基本没有条件;已经申报项目落地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地势落差以及各种小气候明显等因素,导致作物类型分布呈多样化趋势,也决定了某种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绝对数量不多、规模有限。很显然,单就一个县而言,从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备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条件。但现实却是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各县市之间缺少配合,因而始终受困于资源条件和协调机制的限制,难于破局。
2区域统筹发展措施
2.1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
在资源类型相近的几个县、整个市州或市州之间,探索相关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一定区域内实行资源统筹和产业项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场情况,黔西南州已经有了比较宏伟的设想,晴隆县建立起了号称全国最大的肉羊屠宰企业,但仅仅一个县饲养的羊出栏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栏量也未必能够满足。另外,兴仁县也建立起了大型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年屠宰量并非1~2个县能够满足。同时,安龙、兴仁两县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业,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这2个县自身能解决的。这时就必须引入统筹的思想理念,将几个县的资源整合起来考虑,共同支撑起做大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理顺农产品生产供应和统一收购渠道,把分散的初级农产品资源聚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加工销售增值。若进一步拓宽眼界,不仅需要统筹好全州的产能,甚而至于可纳入更大范围来作统筹考虑[1-3]。又如当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业下订单,农产品供应远远不够。若是采取统筹的思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仍需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过观念和思路上以及实际操作上的调整,实行项目统筹运作,实现资源整合,扩大规模。
2.2形成统筹运作机制,实现农产品集约经营
某些产业基于各种小气候而在特定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又因为一定区域内立体气候差异明显的实际,某种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个县或特定范围内面积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积,却难以独立形成产业。对此,若能引入区域统筹的思维和理念,通过建立和形成一定的运作机制,由某产业领域或某特定经营方向的龙头企业对某一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组织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将一定区域内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同一资源集中起来,达到一定的集约经营,从而体现较大程度的规模效益并进一步实现创品牌、做大做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产品质量不自信且产品供应不稳定的尴尬,应采取化零为整的经营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产品批量供应,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产业[4]。
2.3运用区域统筹观点,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至于如何形成联动机制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探索。结合各地制定野十三五冶规划以及试点省直管县等机制的大好机遇,可以尝试融入区域统筹的思想来考虑问题,使产业规划和落实达到更高的起点和运作层面。具体到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也应当用区域统筹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结合龙头企业培植,可以重点打造和扶持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走集约规模经营道路,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起主导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场把握优势,更好地实行规模化生产销售,做大做强产业和品牌。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4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助力农业企业发展
联系到某些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煤矿、房地产等产业和行业注资农业企业,实行和实现转产、转型发展。
2.5统一质量标准,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野三抓冶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盘活资源,同时充实活跃了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的订单需求。
3结语
可以预期,若能实行区域统筹,化零为整,抱团发展,必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也只有这样,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才更可能成为现实。从效果上讲,只要集中精力、整合优势资源,不贪多、不虚耗,势必可以使农业发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实行区域统筹、整合推进,势必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化零为整,可以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动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激活体制机制,统筹市场运作,整合各方力量,盘活现有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希望在社会变革的春天里,在农业发生深刻变化的档口和过程中,看到更多积极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实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实现立足资源禀赋,找准产品及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发展独特优势产业。通过区域统筹,整合有限资源,实行集约节约经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企业及群众收入、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
4参考文献
[1]张光新.关于调整山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2)院41-42.
[2]杜亚填,吴金明.论山区农业逆向发展战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院12-16.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74-02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以及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集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渗透,是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这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资金积累,全面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建设统筹发展的城乡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发挥西咸新区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确目标定位,制定相应措施,促进西咸一体化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1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五个组团。区内现状人口约90万,城镇化水平23%。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在西咸新区发展都市农业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1.1区位优势明显
西咸新区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沣河,分布有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遗址40多处,而且拥有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开通了连接境内外77个城市的165条航线,全面覆盖了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重要工业城市、主要旅游城市,连通了首尔、东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北等国际和地区城市。西安又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境内陇海、宝成、宝中、宁西、西康、襄渝等铁路四通八达。随着郑西高铁的建成运行及西安到兰州和成都高铁的建设,西安与我国中部、西南、西部腹地的联系将更加便捷,区位优势也会更加突出。公路交通方面,沪陕、福银、京昆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市区到各区县及周边地区有西汉、西禹、西宝、西蓝等多条高速公路,公路交通十分发达。
1.2农业资源丰富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背靠秦岭,面向关中平原,境内河流纵横,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雨600—800mm,光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奶牛、关中驴、秦川肉牛、生猪、兔子、羊、驴、鸡、鸭等养殖品种繁多;西安大枣、核桃、葡萄、石榴、西瓜、猕猴桃、杏子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和各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植物应有尽有。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3农业科研力量雄厚
陕西省科教力量强大,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我国教育、科研中心之一。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高校36所,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陕西省还有省部级以上农业科研中心20多个。总体来说,科技人才荟萃,科研院所云集,又与全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相邻,具有较强的科研人才优势和技术整合优势,这也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持。
1.4合理的发展规划
规划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效。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宣布西咸新区正式成立,同时《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在规划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都市农业和城市建设高度融合的新区,发展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同时,西咸新区将在组团间的绿色空地结合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文化旅游、农园风情、关中民俗和滨水休闲为特色建设生态田园小镇18处,以集约建设用地的立体城市模式建设重点示范镇,延续原有的乡村生活模式,形成“城市组团+绿色廊道+生态小镇”的城乡空间格局。规划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在五个新城中的布局进行了详尽的设计和安排,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既有规模化的产业运作,也有个体化的家庭参与;既有农田、果园、菜园,也有优美小镇、屋顶花卉景观;既可以休闲、娱乐、观光,也可以亲身体验农家生活;既有传统农业,也有传统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科技、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即奢侈品农业)的高度结合。总之,合理的规划、形式的多样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见表1)
由此可见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一般为初中文化程度,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趋势明显。
此外,关中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共有2.61万人,只占到全体农业从业人员的0.42%,按职称划分,初、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0.27%、0.12%,0.03%。(见表2)由此可见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员大多不懂技术,只是根据经验来种植农作物,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由于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科技能力普遍不高,人们缺乏科技意识,对新科技成果、新技术信息反应迟钝,不能迅速接纳、消化、吸收新技术,更不能将之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这严重阻碍了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2都市农业机会成本高
2.2.1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大
都市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所取得的收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1年,陕西省全年生产总值12391.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8%,55.2%,35%,更多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而转移到二、三产业,这也导致都市农业劳动力缺乏,机会成本升高,阻碍了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2.2农地的机会成本不断提升
农地的机会成本,是农地非农化的价值。理论上农地价值评估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但现实中受经济利益驱动,由于农业比较经济利益的低下,作为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所能把握的仅仅是土地的经济收益和小部分返回的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因此,转移中常忽略农地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导致农地资源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转移。这也会影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2.2.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都市农业的要求相比,西咸新区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户仍然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着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专业合作社发育环境欠佳,产业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结论
综上分析,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因此,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同时,要广开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都市农业的宣传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吸收社会资本,鼓励全民参与,更好地发挥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一座现代田园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规划范围.
[2]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简介[EB/OL].http:///Intro.aspx.
[3]陕西日报记者朱剑,王睿.蓝图在握:力筑一座国际新城——《西咸新区建设总体规划》解读,城市:以人为本 田园新城.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即对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1.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优势。
1.1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具有深远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但若农产品的流通不畅通,则会导致市场经济论乱,农民增收困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提供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服务,不仅能使农民生产的产品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可以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通过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从而提高其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我们认识到,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具有深远的发展潜力。
1.2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此外,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这些鲜活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防疫等均有特殊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而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企业的合理规划,农产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将显著降低,这样既有利于有效得节约成本,又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2.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劣势。
2.1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体制不健全。我国的物流管理咨询业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因此缺少相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如:我国咨询业至今没能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协会,没有成行的咨询体系,缺乏合理的咨询价格体系和保证咨询调查质量等方面的规范,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2.2物流管理咨询业人才紧缺。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业和管理咨询业起步都相对较晚,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设置时间也较晚,且其培养侧重于工业物流管理咨询人才而非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人才,因此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人才极为匮乏。据资料显示,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60余万。而企业对于高级物流人才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要有经验、有现代技术,还必须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有过硬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能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瓶颈”。
2.3农产品物流管理的设施和技术落后。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如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险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相关设备通常只能提供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这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而农产品物流管理设施和技术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所能发挥的经济作用。
3.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外部机会。
3.1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火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支持,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2网络化对物流管理咨询业的促进作用。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体制,其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经济发展的支持,信息网络化的逐渐完善和健全,对物流管理咨询业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智力支持。随着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从事物流信息技术的企业,他们制定专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技术。这对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4.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外部威胁。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物流管理咨询业的法律法规,因此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许多行为都没有法律依据而只依靠当事人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旦出现纠纷则很难调解,过错方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而非过错方也无法用法律武器有效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市场“门槛”的降低,外国各大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我国市场,其中就包括物流管理咨询企业。这些公司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管理体制,占领了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给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策略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SWOT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各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为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出对策如下:
1.政府方面。
1.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以实行政策支持。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各方面体制还不太健全,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尤其与欧美等较成熟的企业相比,更显示出了许多不及之处。需要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保护。
1.2改善基础条件并加强农产品物流载体的建设。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加强农产品批发的市场建设,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加大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流通市场内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检疫检测中心,为农产品贸易发展服务。农产品物流实现顺利运转,就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仓储、加工、配送、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联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要求政府一方面扩大高等院校物流本科和研究生的招手规模,培养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2.企业自身方面。
2.1规范咨询程序和保证服务质量。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企业作为新生企业,若想迅速提高自身的实力,一定要保证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而规范咨询程序则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保证。在物流咨询过程中,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其基本程序,包括整个咨询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2.2提高物流咨询水平。首先,农产品物流管理咨询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物流咨询项目数据库,及时对咨询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以减少不必要的咨询时间,提高咨询效率,进而提高咨询水平;其实,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咨询项目中有选择的利用现有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理论进行创造性调整,以保证咨询的科学性、合理性;再次,在咨询过程中要具有创新思维,并将这一思维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中;最后,采取适当措施,发挥物流咨询业的催化剂作用,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咨询业的良性发展,并依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平台地位,合理解决咨询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档案载体从传统的纸质形式大规模地转化为电子、光盘等新型档案材料,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档案“物的传递”转变为“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递”,其工作重点也从以往对纸质科技档案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提供借阅服务转化为主要是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随时跟踪农业科研最新研究动态,及时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科研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快速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服好务,这是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年轻人在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纸质和电子信息的产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必将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复杂化,任职年轻化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敏捷地接收新鲜事物和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大环境。同时,年轻人创新能力较强,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容易使人不思进取、工作懈怠,不利于在工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容易陷入“你交我才存、你用我才提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局面,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甚至出现一些农业科技档案时间久了就无人问津的情况,白白浪费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促进农业科研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新趋势,就一定要做到档案群体的年轻化,利于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和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专业化
由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服务、支撑于其他部门,造成其工作的从属性,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不受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在各个单位中都处于边缘化部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员都是由机构改革优化下来的人员承担,甚至是照顾家属从业,造成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形成“谁都能做档案工作的局面”,多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资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同时,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枯燥、单一、没有突显度,不像科研工作可以通过论文、科研成果等形式来突显工作业绩,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待遇低,属于各个单位被边缘化的人群,因此造成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一行工作,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大,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也逐步趋向于高学历、专业化。尽管档案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但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使用人才的标准,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举行了档案管理工作上岗前的培训考试,并发放了上岗证,但是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与标准,培训时间短且内容表浅,流于形式。而在国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建立了档案职业证书制度,建立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不同规格的档案机构、不同层次的档案岗位需要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考试。2004年,我国上海首先推行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对档案执业资格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预见,从业人员持档案执业资格证书上岗将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46-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发展事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局,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农业问题,农地比较效益区别明显,且二 、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迫切需要各投资主体加大对不发达山区的农业资源禀赋投入。目前,农业投资主体虽呈多元化趋势,然农业收益投资主要是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在权衡利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故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上明显不足。在永德县大雪山乡这类不发达边疆山区乡镇,需重点分析农业投入要素的有效运行模式,提高农户个体、农业企业、集体经济和宏观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对于开展山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和三农问题的可控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雪山乡农业发展基本态势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源丰富
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属滇西南边疆山区落后民族乡镇,全乡辖8村90个村民小组两万余人,森林覆被率超过70%。境内大雪山属国家级5A原始生态旅游景点,可共开发资源富足。 全乡目前栽种咖啡、各类果树三万余亩,茶树近万亩;种植玉米7600亩,甘蔗四万余亩。绿色生态农业进一步崛起,农户收入逐步提高,另有绿色生态庄园近30个。可以说,大雪山乡可供利用、开发的农业生态资源广泛,发展潜力巨大。
(二)农业经济聚合效应尚需进一步延伸
大雪山乡92%以上的村民生活在山坡或半山坡上,全乡立足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二、三产业收入而言,农业发展优势比较突出。近年来,大雪山乡立足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70%来自经济作物,但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大雪山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产品基本上在乡集街天靠车拉背背肩扛集中外销,与经济作物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尚未形成,除茶叶、家装等初级加工外基本没有,而且规模小。而精深细加工延伸度不够,导致经济农作物的加工聚合效应不明显。
(三)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
“十二五”以来,大雪山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各项上级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等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实现了支农投入稳步增长。从2008年的19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6万元,全乡用于农业支出资金总计达120余万元,重点加大了对农田水利、村级道路建设、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直接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幅高达35.4%。六年来,全乡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乡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0.8%、10.9%、11.1%、11.3%、11.5%、12.3% ( 见下图)。从增长比例来看,从2008-2012年均保持0.1%或0.2%的增幅,2013年增幅最大,达0.8%,这表明大雪山乡财政支农资金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 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性投资的重视程度提高,稳健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正逐步形成。
二、不发达山区大雪山乡农业资源投入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农业投资主体地位凸显不均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政府一直是农业投资的发展主体,其投资比重占70%以上,这也是其强大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现今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型时期,政府农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人均明显不足,而农户个体因农业比较收益较少,缺乏进行大规模农业投资的可能性。农民收入作为农业投入催化因子在农业要素的产出弹性上具有传导效应,只有农业产出效益对农户有极大吸引力,农户才会作为“理性经济人”出现。大雪山乡90%的耕地处于坡地之上,故有相当一部分农业资金是用于农村道路设施建设项目,虽然生产性投入各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但远不如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入重视,如2013年农业投入总计达45万元,而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性资金所占比例不足30%。这主要表现在: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性创收的总体资金投入比重较小;用于农户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渠道灌溉等建设支出的比重不大;用于耕地改良、技术推广、农业风险等实用支出项目较小。由于投资主体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滞租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
(二)项目投入资金错位导致农业竞争力弱化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和结合。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学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身处特定的教育情境,而对变化而生动的教育对象,要用心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幼儿加以积极引导,从而将学前教师的知识能力积累,积极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情景性知识。教育智慧还表现在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
人文素养。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提高学前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做好学前教育的前提基础。学前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关怀、接纳、尊重的心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幼儿,并平等、融洽地与他们相处,使每一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每天都充满欢乐,进而健康发展。学前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文行为。
合作和反思能力。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和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前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拥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受教主体幼儿和施教主体教师开展合作,而且还要能够与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以便争取到更多更好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提高教学质量。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拥有良好的反思氛围和较多的反思实践机会。学前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发现个人或集体的优缺点,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转化。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导着学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分布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相比较,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学前教育师资相对匮乏《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学前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学前教师应是师范学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任教。从贵州地区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学历偏低,以中师和大专为主,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大专学历还是通过成人自学考试获得的。此外,专业不对口,大部分教师是转岗教师,以前从事小学各学科教学,获得的是小教职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多为民办教育性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有的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三分之二,而实践课占的比重较小,不足三分之一。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相对滞后,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在某些地方即便有,也只是由师范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次数少,培训的级别较低,多为省级以下的培训,而且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参加培训的多为幼儿园园长、骨干幼儿教师,年轻教师相对较少。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缺少专门的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园设施简陋,硬件、软件建设,达不到国家对幼儿园的相关规定标准,幼儿园教师的数量、质量均与国家相关标准相距甚远。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幼儿教育呈现出小学化的倾向,办学理念落后。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认知相对简单,概念模糊,有进一步培训提高的迫切需要。在这些幼儿教师中,有的通常仅把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习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偏离了幼儿阶段教育内容应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教育方向;有的教师把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仅仅看成是对幼儿园的装饰,对其综合功效认识不够,缺乏环境布置会影响幼儿的形象思维发展以及幼儿安全保障的认识;有的教师只把保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看孩子有的教师则仅把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忽视幼儿保育。
由于受欠发达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而的影响,以及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对学前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观念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有人照管孩子,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小学,才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幼儿园算不上正规教育,上不上幼儿园无关紧要,于是将子女放养在家中。由于大多数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就由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中抚养。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师数量少,师资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幼儿教师缺口约为80万。在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师资更显短缺,学前教师供需矛盾问题更显突出。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张速度,学前教育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不合格教师比缺乏教师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必须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国务院于2012年9月10日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全而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国历来以师范教育培养师资,极大地保证了学前教师的专业训练。在欠发达地区,应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合格毕业生直接申请资格认证制度。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通过资格认证,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师范院校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则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其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以获取幼儿教师资格。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