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源头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技术的源头,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技术的源头

篇1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多重目的。由此可见,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素质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概况分析

体育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技术和规范规则,利用必要的设施和用具,学习特定内容的过程。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课程组成。

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首先是传授给学生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能为中心的体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健美的体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又不仅仅如此。总体而言,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因此,体育课教学既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还更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体育课教师可通过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长跑比赛,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一场激烈的球类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其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理,丰富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志等作用。

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通过对体育课概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下面就文化价值的含义及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一)文化价值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则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决定了价值的高低。

(二)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第一,身心健康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而且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团队协作教育。在体育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并能促进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在体育游戏和各专项教学比赛中,特别是球类项目所具有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都具有显著教育作用。

第三,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乃至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他们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不仅引导着自身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一部分人加入到锻炼队伍中来,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四,社会教化教育。体育竞赛本身就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人们在竞赛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则执行。因此,这些规则在规范和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改造自己的行为,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通过各项运动的竞赛规则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到比赛中。通过参与各项赛事活动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

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途径分析

体育课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文化价值渗透既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又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具体途径进行分析。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第一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第二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发挥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现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排、足球和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开设尽可能多的项目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教育,结合各项目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另一方面,要把当前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现代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身心共同参与体育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如在练习中教师通过增大动作难度、运动强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

(四)加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力度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课堂,还应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相互结合,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为主线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生不仅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研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可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价值渗透,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文化价值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成果转化;科技传播;协同创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21-02

科技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也被国家日益重视。在国家的倡导下,各部委部门、各级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旨在培养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并鼓励其进行技术转化,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技术创业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应地高校中开展和从事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大学生数量和规模稳步增加、参与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通过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成为一种新趋势。

1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优势

科学技术始终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一直是国家科技领域工作的重点。国家对于公民或科研机构开发科学技术一直秉持支持态度,出台了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的协同创业模式符合国家支持的导向,是国家支持和倡导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的倡导下各级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有效的扶持措施,国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倡导高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获取技术。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如国务院明确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取消资金限制,降低创办企业准入门槛,同时更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

传统行业领域的自主创业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展,除了需要充裕的时间、资金及人脉支持,还需要专业化的工商税务、市场竞争、风险规避等诸多知识、经验和能力,需全身心的投入。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触新事物快,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但是由于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校以课业为主,无法做到全脱产创业,同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储备上均有所欠缺,从事传统行业领域显然是不具备优势的。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科技传播,承接企业项目研发、合作或者技术入股转让合营,具有更加长期和稳定的优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技能和科学技术的自身独占特性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协同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学生创业的市场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亲睐。

2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制约因素研究

分析

2.1大学生群体自身研发能力和转化意识不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兴趣、觉得没有用、成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主要认知。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及现有的大学教育整体态势,在步入高等教育前接受中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是亟需提高的。大学生交叉创新意识薄弱,也成了制约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主要需要交叉学科的能力培养,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同时更加涉及到社会科学方面,往往需要结合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的交际面和科技创新人脉的储备,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在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上有所突破。在对数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从源头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学技术能够成型的源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引导,科学技术的转化需要进一步系统的规划,扩大科学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只有首先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可能。

目前而言,由于知识和视野受到限制,大学生在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选题的时候,存在盲目的现象,导致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应用转化的前景,从而加大了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难度,致使大批量的科学成果,无法被有效转化。还有就是大学生科技研发产品、研发成果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应用价值,由于信息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缺乏有效的支持,现有的科学技术有时候无法实现转化,欠缺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指导。对科学技术申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的概念并不清楚,较多的同学因为不了解觉得很神秘,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信息闭塞。从而未能使其顺利的进行市场的转化和有效

引导。

2.2 大学生自身资源、人脉有限,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

各高校先后设置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例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申请。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科技制作类、人文社科类研究。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以及教师选题的方式进行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然而高校大学生提交申请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在自身的研究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更好。

就目前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选题的引导,通过练习对接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以及相关的课题的延伸和综合,提升大学生研究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围绕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进行非均匀的基金项目划分工作,改变传统的不论大小,统一一刀切的形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金实际使用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时候,需要技术以及相关硬件条件支持。现有高校运行机制应充分合理使用高校的科研设备以及教师指导资源,协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促使其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向科学申请技术方面转化的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更好更加平稳地的向科学技术

过渡。

2.3 在校大学生于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市场的反应滞后,要加快对技术市场环境的预测监管机制,形成一个有需求有研究,有研究有科学,有科学有转化的一套尽力而为的推动推手,就要建立起一套高校自身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引导机制。科学技术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创新,需要满足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相应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科学案件的申请也是需要专门的业务知识,常常有科学机构来完成对科学的文件撰写、提交,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申请相对复杂,科学机构需要收缴一部分费用,因此造成了科学申请成本的增加,打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向科学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例如现有的科学案件的申请,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文件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电子科学申请,网络时代的来临,加快了科学申请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申请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鉴于此,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在完善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熟悉科学的申请流程,加强对科学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重点的突出学习,从而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研发出来的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及时申请成为科学技术,充分稳定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为后续的科学转化奠定相应的

基础。

3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协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需要引入外力进行推波助澜效益,协同创业模式一方面充分使用校内的教师资源,要引入高校专家、学者、例如教授、高级工程师,通过加大教师教学实践补贴,让教师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路上的技术引导者,借助教师科研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从事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对大学生原始的科技创新研发作品的性能做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符合工业或者市场的使用,其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特点,使作品形成产品,以便于同市场进行更好地接轨,获得企业孵化的亲睐。

协同创业同时探索“双导”牵引制。通过社会邀约、特聘的方式,开放理念,着力聘请社会上具有突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和营销能力、手段、资源的社会专家,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转化产品进行对接,促进产学研用同步协调接轨,实现在专利成果转化的源头有作用,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指导,在研发之后又转化,转化之后能够形成创业企业的配套推动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扎根生存、市场开拓,销售营销及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予以全程指导、并可通过其引入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将科技创新产品的科技创业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科技创新产品进一步进行市场推广研究,根据科技创新产品类别特点,设置大学生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营,对其自身的科学技术申请进行培训,同时进行开设相应的科学技术向企业创办转化过渡的培训学习班,以提升广大大学生群体科技创业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群体开展科技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结论

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基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业即将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主要潮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研发,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创业渠道,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但目前而言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过程还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互动协调机制。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基础,结合高校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建立起一套沟通协同机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并把控研发源头和方向,加快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程度,并探索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对接,引导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行协同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反促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无法创新或者不具备创新能力,都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要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进行引导。然而克服这个困难,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高校间、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协同工作,探索大学生科技创业、低风险创业的工作机制和机理,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径.以点带面推进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2]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197.

[3]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4]朱高峰.谈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5]刘连新.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活动;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现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社会的快速完善,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一个时代,但由于发展科学技术,难以避免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不断减少等等,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应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减少环境损坏。在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科学技术造成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兴起是为了使人类的活动更加便捷,加快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体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人类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过多的使用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一类杀虫剂,结果虽然暂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由于不断地滥用药物,十年之内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毒素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由各种方式进入了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杀虫剂的持续使用后,还造成了一些害虫的抗药性,使得虫灾泛滥,杀虫剂的效果已经逐渐丧失。在可续技术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开采。上世纪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地球上现存的资源含量越来越少,特别是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极为突出,江河湖海在不断遭受着污染,水体的级别一降再降,现在有许多地方的水资源稀缺,或者是水质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这对于人体的损害也是极其严重的。经调查显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下降,不仅仅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这与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森林和湿地的调节,自然的代谢能力会越来越差,带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生活中可体现为气温的不稳定、空气质量的持续下降等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

要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源头入手,在源头上减少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只是不断地治理和污染,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要实现环境的治理,首先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因为加快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与自然环境污染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其由于赚取利润不符国家要求的进行环境污染,在审查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应该加大力度,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的持续关注和教育,在教育上,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环境问题深入人心,使得人人关注环境问题,人人保护环境发展。在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利用的设备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该对如何减少生产设备造成的环境问题入手,研发出更加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的产品并大力推广使用,减少由于这一方面原因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就应该灌输给儿童要保护环境,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改变环境的重要责任,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坚持做维护环境的优秀公民。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将环境保护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更加环保的运行模式下进行。对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应该始终做到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结束语: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治理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到一起的合理途径,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始终秉持着减少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的心态,不能由于环境情况的不乐观而放弃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始终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只有不断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将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环境得到较好的治理和维护,还地球一片绿色、还人类自己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柳洲,王梅.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1)

篇4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21202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这些高新科技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如何在日渐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速度以及安全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思想,这是对自主创新在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层面的释义。此外,自主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其指的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方式,一般来说,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是指原始创新,也就是从基础的原理、理论出发,通过创新而获得的新的科学发现以及发明成果;二是指整合创新,也就是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成果;三是吸收创新,也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形成新的科技成果的一种创新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首先,原始创新是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源动力,大多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均是来自于原始创新。而整合创新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将新老技术、国内外技术的有机融合,以一些有着较强的技术关联性的重大产品或者项目为实施对象,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或者技术的变革。最后,吸收创新则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以迅速地提高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其是原始创新和整合创新的延伸和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军事技术的概念涵盖军事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全部武器装备,以及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制、设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科技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完整和国家的安危。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向世界范围的先进技术进行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军事技术的原始创新、整合创新和吸收创新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进而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军事技术创新要求在独立掌控创新目标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相关军事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不断提高军事技术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形成先进、尖端的军事技术设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军事技术装备体系,进而提高军事技术装备对军队的保障能力,最终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并且形成军事技术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意义

第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相关思想的良好体现。马克思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被应用于军事目的,那么这些技术将会不受指挥官意志的控制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技术决定战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的提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也提出要围绕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提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工业的现代化为军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完全依靠国外技术的引进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促成我国现代化工业的转型并解决军队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面临着较大的限制和困难,工业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的引进难度日益加大,军事技术的核心技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投入经费对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并且探索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互动,掌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主动权。

3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部措施

3.1 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强科技竞争实力

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推进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对军事技术相关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为军事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军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现阶段,经过我国军事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我国的军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整体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下一步,要再加大对军事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3.2 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

在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科技型人才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研制出代表先进科技的武器装备,形成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有机融合,将国防科研与社会科技、资本相结合,实现军事技术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军队科技体制,以便军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事业,更好地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军事科技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1 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1.1 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新的价值观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不仅是可用的资源,但也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在科学和技术的考虑,不仅要考虑自然的发展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能力,使它成为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在人类发展的考虑,既要考虑自然人转化的能力,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消费观念排斥过渡的新铺张浪费,倡导绿色消费,也适度消费的材料,消费水平。储蓄与自然生态平衡,材料消耗低,产品,服务和注重健康,环境保护和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更多的消费,耐久性,减少一次性消费。它是一种无损伤或威胁环境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也考虑到资源的浪费,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1.2 是由绿色技术和生态经济伦理学的支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技术和生态经济伦理学作为支撑点。绿色技术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此也被称为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的功能和社会功能和技术而言,它涉及到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价值。绿色科技或生态科学和技术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的是促进协同进化,共同发展,是天然的生态观,生态意识的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为主,生态价值的限制,这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统一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是更安全。自然与人的本质是绿色技术的主要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经济伦理的产生。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与经济伦理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道德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价值。要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人类和环境友好的追求,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思考人类不能把这个大系统本身,而是将自己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该系统的经济原则的一部分。充分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的战略,全面,对材料的转换过程的预防措施,减少对资源和环境对人体的负面影响经济活动的过度使用,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少,低排放,高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无害的。与工业和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和农村地区,行业和产业,结合生态链,从自然经济体系,更好的人类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循环和自然循环。

2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重点

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的重点放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强调如何使用“3R”原则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在生产,流通,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消费全过程;热爱生活,创造,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绿色流通,分配,以物质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吸纳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利用太阳能或氢基的要求,生产,消费和废物的闭式循环的全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毅力。在碳排放方面的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气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经济形式。

3.2 来解决不同危机的突破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突破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反映;绿色经济绿色分布,如最低收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生态经济是人类最先进的智能生物,实现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共同的环境创造,依赖性和协同进化的关系;通过减少碳排放的低碳经济,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是一个深刻的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的保护。

3.3 不同的核心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循环,使各种材料的回收,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最大的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生态和经济情况的研究,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低能耗低碳经济,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的根本性转变,供人类消费的概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篇6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篇7

    读了《自然》杂志关于新形势下科学与媒体关系的几则报道,有一些感想。

    首先,科学与媒体本应成为好朋友。6月25日《自然》杂志的社论说得好:科学与媒体都坚信三点——“下结论是需要证据的;证据对所有人都应该是开放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质疑的”。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科技界对媒体是心存戒备的。“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个玩笑说法,至少有两层含义:某些官员怕记者报道自己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所以防记者;科技界怕记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歪曲了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这是常有的事,我本人深有体会),所以防记者。我们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将这种不友好的、甚至是敌对的关系转化为良性、互惠的关系。

    其次,博客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不可低估。科学传播的意义无需赘述,科学界与媒体都有义务参与和推进科学传播大业。在过去,不通过大众媒体,公众是难以听见科技人员的声音的。有了博客,对科技感兴趣的公众可以直接阅读科技人员开的博客并与其会话。3月19日《自然》杂志的社论,也提到了博客这一新兴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潜力。目前,无论在外国还是中国,很多记者都十分关注科学家的博客,一方面,他们试图从中找到值得报道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本人一向是热衷科学传播的,过去,我的传播渠道无非是报纸杂志,科普讲堂。自从2007年4月在科学网开博以来,才发现这个渠道甚为宽阔。两年多来,我贴出了800多篇博文,它们共获得了148万多次点击,5200多条评论,平均每天的点击量是1800多次,平均每篇博文获得6条评论。

    再次,弥平两种文化的鸿沟,要从源头抓起。为什么本应成为密友的科学家与媒体记者会形同路人?原因之一是,新闻界从业人员多半是文科出身,尽管他们努力去理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往往仍感到力不从心。而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在传播技能方面又有较严重的缺陷。解济之道,是我们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培养。2008年6月在瑞典召开了第10届科学技术公共传播国际会议,有关学者在会前、会上进行的调查表明,发达国家有不少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科学传播计划,有的设在人文学院,有的设在新闻学院,也有的设在理学院。这些科学传播计划都包含四大块:科学技术的内容、教育学的内容、科学技术论的内容和传播学的内容。我国也有少数机构设立了科学传播计划,如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中心,等等。但是,与社会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强烈需求相比,这样的科学传播教学研究机构还太少太少。

篇8

进一步完善发展和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除系统的经济社会支撑和政策保障之外,非常重要的还包括农业的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在农业现代化和不断促进与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科技支撑作用起到了导向和支撑作用。在促进农业粮食生产科技利用方面,首先最为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农村科学技术服务体制,使农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站、种子站及其他相关农业技术服务部门更好的为农村粮食生产安全服务,使农村得到更好的与当前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一方面对农业生产要起到较好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不断借鉴农村发达地区先进的农业粮食生产经验和做法,同时注意做到技术、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紧密集合,也高度注意与当地的农业粮食生产与气候、地质类型紧密集合,以更好取得因地制宜不断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时也注意在不断提高农村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严格保护和促进农民的利益,并将农业的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证和强化农业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非常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首先使农民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农药、化肥和种子合理使用的技术的能力,使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到不当或者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可能会给粮食生产和粮食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民不断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同时农民不仅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而且也是人口占多数的消费者,而对于农民的粮食生产、消费的链条相对来说监管更加薄弱,所以农民自身更加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实现,既需要农民自身的自觉意识,也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媒体和其他个人对农民的帮助、支持和引导,这实际上也体现为整个社会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粮食生产安全的实现,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引导和监管,这首先体现为对化肥、农药和种子本身,对农业生产过程,对粮食收获、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等等方面的全程监管,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高度支撑与合理利用。另外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要注意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不仅有可能是由于农业生产本身所造成,由于不合理的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所造成,其中最主要的还有可能是由于工业和城市等农业、农民和农村等之外的原因所造成,这样如何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就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和整体环境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所以,加强对污染企业和城市垃圾、汽车尾气排放等方面的治理就显得极为重要。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不断给粮食生产与科技应用与推广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管理与应用,不断完善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各种病害水库和水利设施的治理。同时通过一定的组织与经济形式,不断提高农业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使农民的粮食生产能够更好的享有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农业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农村不断发展的需要。

2未来趋势与方向选择

加强农业粮食安全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归根到底还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问题。如果不断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和完善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安全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挑战。农村现有、地块分散、农民各自经营的生产方式,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逐步走土地生产经营的适当集中,走粮食生产大户到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的道路,大规模的农业粮食生产经营公司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粮食生产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生产的监管,而且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展开和运用。现有的农产品也包含粮食生产的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组织体系对农业生产的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管,但是如果农产品、粮食生产的源头只对应农产品产量极为微小和高度分散的农户来说,则可追溯和监管的难度会加大,即使实现了可追溯,一方面成本会相对较高,而且改善和处罚难度以较大,就目前情况来看,往往某种农产品或者粮食出现一定问题,市场与社会对其反应往往过于猛烈,而且这种反应往往会对整个产品造成损害,或者会贴上地域标签,使某地的某种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某一时期的产品造成全局性的伤害,这里面在相当程度上会造成误伤的可能。而且一旦受到损害,恢复期往往较长,损失因此可能是较为巨大。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保障和维护粮食生产安全,还应该不断改革与完善,逐步形成与建立农民现代的生活方式,因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民的住宅即使生活场所,用时也是部分农药、化肥、种子和粮食的暂时存放场所,所以,农民的生活方式如何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谋生与生产的变化,如果不把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思考,是很难较好的解决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的。从这个意义上,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28-01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程步伐的加快,光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的开发研制和生活生产制造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中国过去的市场状态,我国工业生产之所以在长时间的努力后仍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生产产品太多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质量不高的产品在进入国外市场时检测不合格,以致与其他工业国家相比竞争实力减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缺乏,测控技术不高。

1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简单介绍

所谓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其实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电子,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的一门高新科学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学科。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所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泛,小到工厂制造车间仪器的检测,大到卫星以及火箭发射过程监控,还有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光盘生产制造。其特点是以光,电,机械,计算机为主要,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广泛的技术发展空间,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测量与控制等多种领域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对培养人才格外重视。在工业革命到现在以来的长时间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方面想要快速发展,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并且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测量,控制领域方面有关的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机械运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不但是因为市场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的需求紧缺,再者也是国家想要发展科学技术,并且走向世界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晚,技术条件差,只有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开设比较完善,而且这种高等院校在我国数量较少,严重束缚了我国应用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2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在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在逐渐完善该专业教学体系的同时,还有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本科课程可以使三年为一个阶段,进行体制改革,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及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部分技术改变,逐年完善技术专业的教育课程,逐步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

(1)依据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制定合理的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计划。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定向培养本专业创新性,应用型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才,在教育体制中,不仅仅要参照课程教材进行施教,而且还要进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这个至关重要。在技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地基,那么实践操作就是上层建筑,而非纸上谈兵,二者缺一不可。

(2)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的格局布置上过细,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课程中的各个分支课程过去一直强调重要性,独立性,完整系统性的特点,其实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发现,其实这种教学观念是不正确的。把明明是一个整体的课程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在进行教育,而且着重点却不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体制中,应该把曾经独立的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科合理的进行交叉式,融合式教学,使此专业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针对以上内容下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在保持原有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力度,以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基础学科的设计上,再加上实验教学,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拥有实验室设备作为基础建设,对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检测技术以及自动化仪器的测试计量技术的熟练操作,是专业课程向高水平进军的特色改革之一。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教学,转化为主动研究思考,操作的方向上去,使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立探索性学习的新模式当中,进一步提升测控技术及仪器操作的水平。实践操作课程对于测控技术及仪器的掌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材知识只是对技术规范,操作步骤和方法的介绍及延伸,要想真正熟练操作机械,测量设备等还是需要实践操作的实验课程。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程。高校的硬件设备要求要有所提升,不但要有电子阅览室作为资料库,还要有计算机操作课。因为,在未来科学技术环绕的时代里,所有程序有以计算机为基础,设备操作也要求计算机作为基础技术条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网络资源相关的课程,不但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在教学研究上节省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师互动,完成课程任务。

其次,中英相结合的课程设计。高校针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内容里,既要开设中英教学,还要有普通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选择,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中英课程,对于英语成绩稍差的同学也要进行分班教学,课程层次的难度性也会有所不同。在师资力量方面,配备外教,在课堂上有英语互动交流的环节,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现阶段的技术及仪器或多或少都有外国友人的国际接触,还有设备的使用,参考文献的查阅也有外语标注,所以课程设计中融入英语课程也是未来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3 结语

测控技术以及仪器专业,是现代化催生下新课程,是工农业生产制造,科学技术的研究,设备监控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和标志,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在不断高新产业崛起,技术监督要求的推陈出新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测控技术以及仪器专业的课程教育方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作出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篇10

973计划的实施,调动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集成,解决了大批关键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973计划在凝聚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造就基础研究骨干团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73计划还凝聚了大批海外归国的优秀研究人员,大大提升了973计划的研究水平。经过十年的发展完善,973计划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

973计划在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战略需求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一些成果已经体现出重大应用价值。

(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自2006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科技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我国加强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有重要意义。部分科学家评价认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面向前沿科学领域发展的关键行动计划,与面向产品、装置与系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成为我国骨干科技资源经纬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年来,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批准156个重大项目立项,共安排经费30多亿元,在蛋白质结构、量子通讯、纳米材料和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

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合作承担ITER 计划的七个成员是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科技发达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ITER 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使用聚变能,从而将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2007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 (以下简称ITER 计划专项)。该专项是具有明确国家目标、针对国家热核聚变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能源需求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聚变及相关科学前沿问题,提升我国热核聚变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我国参加ITER 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致力于核聚变能源开发事业。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是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球科学、生态与资源科学、宏观生物学和农林科学等学科发展必须依赖的基本研究手段和试验基地。建国以来,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等部门和有关高校相继建立了若干长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观测研究网络。自1999年起,在部门建设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国家需求,整合资源,择优支持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目前,科技部已在生态环境、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材料腐蚀、地球物理等4个领域建设了105个国家野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