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学情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课学情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所含有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必须要通过教师以实验这种直观方式的教学过程,而科学信息量的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实验都真实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去了解科学现象,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的“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课时,由于教师不可能把校园内所有的小动物都采样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作为样本,因此只有采用虚拟情景的教学法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把校园内可能存在的小动物通过PPT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在放映过程中,教师要配上自己的解说。比如播放蚂蚁的图像,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蚂蚁这一动物的特点,如蚂蚁的习性、蚂蚁的生活状态、蚂蚁的生命发展过程等。学生在观看到教师播放的幻灯片以及听到教师相应的解说后就会学习到关于“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的科学知识,了解到校园内存在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在这种虚拟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模拟实际现象,利用好虚拟情景,把最全面和最真实的科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虚拟学习收获到大量的知识。

二、用虚拟动画场景还原真实的科学现象

在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技术也为课堂带来了很多方便,而这种方便也能体现在虚拟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动画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还原真实的场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实际场景的还原,把客观存在的现象用最真实和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把液体倒进水里去”这个课题时,如果师生们自己去操作的话,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液体进入水中的具体现象,而虚拟动画的教学方式能够把这个现象进行放大和放慢,让学生观察到各类液体进入到水中时产生的现象,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控制画面来调节某一个环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反复地观看和学习,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所不能实现的。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怎样搭配食物”这个课题时,食物的种类也是非常多和杂的,所以采用实际操作也显得不太可能,而虚拟教学却能够解除这个不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每天的食谱,并根据学生所说的食物来将其展现在虚拟动画上,然后用动画模拟出食物被咀嚼以及被消化的过程,最后用动画归纳出食物是否符合人体健康,这样学生便能够意识到自己每天所吃的东西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同时也证实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篇2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的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的内容抽象、笼统、空泛,既不能准确反映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能体现学生情况,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情分析的手段单一、过程粗疏,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经验判断的方式,只见评判,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真正分析,也缺乏对学情与教材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备课环节,使得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呢?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惯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特定学科学习的期望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情分析结构要素应有别于其他学科,除兼顾其他学科共有的分析要素外,还应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分析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要素可包括以下五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条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言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口语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运用能力。这些语言积累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言语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言语学习经验,既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言语的正确搭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篇章的整体把握等。语文智慧技能是语文学情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3)语文认识策略。语文认识策略相当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等,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决听说读写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学习语文,如用联想的办法识记一些汉字的字形,用读一读画一画或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阅读文章等。了解学生的语文认识策略,便于教师合理决定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篇3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学情分析的做法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2.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3.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4.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1.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2.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3.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

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做好学情分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备课,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

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

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篇4

一、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有着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情分析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落脚点,只有切实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知识技能等方面阐述教学目标,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所侧重的实施,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总之,学情分析深入到位,才能具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达到以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风向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为了分析学情而分析学情,要把学情放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放在日常的教学课堂设计中来进行分析。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学情具体分析

1.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况明显改善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临高考,因而新课改以前,高中生物教学大都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观念保守陈旧,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也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严格照搬课本,强行要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机械化的记忆。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对于刚刚比较系统地接受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而言太过僵化,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单纯为了成绩而死记硬背,那么提高?W习能力就无从谈起,这与高中生物课教学工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新课改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定位为是生物学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生物学教学也由此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造开放、互动式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增加模型图片等教具的使用频率,配以多媒体等影像资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学生们也变得乐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过去生物课教学中的难点也变得容易掌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举个例子,诸如染色体和DNA结构,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免疫学基本概念等知识点,因为内容极其抽象复杂,信息量太大而难于记忆,在过去一直是生物课堂上令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自从实施新课改后,通过恰当的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等影音材料的应用,以及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推广,学生在教师生动直观的授课中更易于记忆和掌握知识,在引导式的讨论和发言中加深了理解,显著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新课改后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过去的应试教育常常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生物学其实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新课改实行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逐渐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学生的自我个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得到展现,学生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的学习,有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加入了更多联系实际的内容,比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呼吸作用》等章节中,都加入了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内分泌失调疾病,酒和酸奶的发酵原理等,另外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的课时得到相应的增加,内容也更生动有趣。这些课堂教学中的调整和改进,都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彰显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学习压力大与授课内容多存在矛盾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7-02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学习进程、效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准教学的起点。

原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的开始,学生已有了集合、函数等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将数列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注重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数列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其性质的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试用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始动、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成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依赖于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分析与甄别。

有的学生缺少学数学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粗心大意,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平时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找到缺失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发挥榜样作用,如试卷评讲课,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一些问题在组内解决,另外,可以让会的同学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又可以检查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细节是否完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落实分层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四、分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分析课后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课后的练习检查反馈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6

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灌输知识为探究知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用认真倾听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三、利用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09-01

新课程改革为足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一堂好的体育课能够让老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之后,更多的工作是教师辅导学生去自学,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善于探索足球的内部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创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为足球运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新课标下的足球课

传统的中学足球课是严格按照体育大纲进行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的利益。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地位发生一定改变,新课改更多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特点

中学的学生处于学习动机不够稳定、易于冲动,兴趣不断分化的阶段。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加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足球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光要注重学生心理特点,还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学,运动过程中所设置的负荷不宜过大,注重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兴趣,使足球课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合新课改上好足球课

(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热身是任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足球运动也是如此。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足球课之前做好热身,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更好的进行足球训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热身活动安排,为了提高热身练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达到热身效果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上足球课的准备,让身体和心理处于最佳水平,这时开始上课,必定会达到显著的学习效果,还能避免学生受伤。

(二)营造轻松的上课氛围。在进行足球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教育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积极性才高。新颖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的课题氛围,还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足球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中学足球课上引入具体的有趣味性的游戏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动向的一致性。足球课不同于其他课堂的教学,它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为课堂的趣味游戏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课前开展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对下一步足球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逐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足球课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课前的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到教师进行补充,让自己能够学习到足球技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和欲望。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去做教师,让学生对一堂足球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一堂足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能够得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浓厚,促进足球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

(四)寓教于乐练习、巩固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最终要进行运用和巩固。针对中学足球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选取贴近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练习,形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例如:在足球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控球及断球的练习,让学生时刻控制自己脚下的球,然后抓紧机会去抢别人的球。被断的同学主动出局,一直到场上只剩下一名队员为止,该队员就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足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所以这种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掌握专业的足球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整堂课进行评价,同时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时刻有心理准备。足球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熟悉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足球运动的动机,有利于教学的衔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新课改的提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新课改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足球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更多的足球技能和足球知识。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面实现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如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课堂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因此应运而生―――情境教学。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这一论题展开详细论述和说明,旨在切实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思维源于疑问。”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说:“疑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的确,疑问是学生发现问题的信号,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才会摆脱惯有思维模式的束缚,用一种新颖、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和探究得出问题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设疑提问,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那么,哪个时机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最为合适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课堂导入环节为最佳时机。因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初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如果这个环节我们设计的新颖特别、精彩有趣,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兴趣,从而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节内容时,我们不必马上向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化学概念及知识要点,而是在上课开始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很熟悉铁这种物质吧,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你们知道多少有关于铁的问题呢,比如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得到铁的?窗户上的铁栏杆经常要刷油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又比如一些容易变质的食品会采用真空包装或在包装袋里装一小包铁粉,原因又是什么?”听完这些问题,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状,“以上几个问题,都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你们想不想学呀?”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想!”这样,我通过采用悬念式课堂导入,既将学生置身于了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突出了课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情境教学原则

在新型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错误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化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情境教学模式的创设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启发式教学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以此保证学生的德育.一般来说,情境创设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是科学性,其次是激励性,最后是应用性.这三点原则的遵守能够帮助老师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且,后两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活动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在了解温度不同的情况下,钠和氧气能够生成不同的产物,这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确保选择正确的方法,从而获取实验所需要的物质.另外,乙醇和浓硫酸共热的情况下,在140℃时生成物主要为乙醚,170℃主要为乙烯.这两种物质各自的特性也是学生需要自主探究的.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如今,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在各学科教学舞台上的应用正日趋广泛,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化学教材内容中抽象、复杂的化学概念、定理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选修五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实物球棍模型的三维空间结构,生动直观、清晰形象的球棍模型立即将学生带领到了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因为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强大视觉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以此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情感。比如,在学习选修一中“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这一单元内容时,我们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有了这些物质,我们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生长活动。那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我们又该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呢?本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这样,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立即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是由过去发展而来,也由现在向将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加入前沿化学知识,是很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例如,铝镁氢氧化物溶胶吸附脱色性能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铝镁氢氧化物溶胶的脱色效果很好,以1∶3的铝镁溶胶比则有最好的处理效果。其中,诺贝尔化学奖最能说明一个时期的化学前沿,例如2013年的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元素周期表中的新成员加入等。化学前沿知识让学生看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增加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篇9

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下,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教育机构对英语领域的深层次、全方位改革作出一系列探讨方案,经过不断地研究,得出情感教学对英语课堂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实行英语教学,能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一、情感教学的概述

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主观上的一种体验,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反映的内容是主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客观事物。在稳定程度方面,情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情境性;在时间长短方面,情感是社会达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产物;在需求方面,高级社会需要中,情感和人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道德和友谊。

通过自身教学经历分析,笔者认为情感教学的内容,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审美认知和道德角度,对个体、班级和社会再次体验的过程。同时这一阶段教师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加强情感投入,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继而提高英语素养的过程。

二、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作用

(一)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封闭性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依旧把老师作为公正的代表和理想中的目标,他们渴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平等的关爱和理解。身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我封闭和沉重孤独感的后果,它会导致学生出现狂躁、寂寞、挫败感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厌学休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面对那些基础差、分数低的学生,老师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亲和力,面带笑容地对学生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多提问,让他们放开自我约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它在维持现有的学习模式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内部动机,从排序上看,可以得出从最初的关心学习成果转移到关心学习过程,学习的目的从外转向内,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鼓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应用

(一)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在中学阶段,学生和哪一学科老师关系融洽,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提高。所以,英语教师在无论是在课上课下都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学时期是学生对英语进行系统学习的开始,面对复杂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老师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选择最佳的授课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受害,会导致出现偏激行为,老师要理解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劝导教育,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一门交流语言,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短语,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厌烦情绪,老师要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讲述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经历,以此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人物学习英语的事例,如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中学习英语的经验,不但符合学生的娱乐习惯,还能从中领悟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举两得。对于正式接触学习英语者而言,口语表达方面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张口能说英语,落笔能写英语的能力。

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交流环节,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采用亲和的语气纠正,避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打击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打消他们放弃英语的想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的引导关心对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忽略差生的发展,对他们不予理睬,会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会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破坏。因此,老师应该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建立学生的自信。

(三)分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加强合作共同进步,老师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任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同学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安排分组,每组可分为6人,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采用轮流制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歌唱、对话表演。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和情感表述,加上动作表情,在课堂上展现出生动灵活的英语,表演是中学生的天性,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英语表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使英语这门课能趣味丛生。

(四)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英语作为外语,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因此要不间断地进行英语学习,在交流中掌握精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比如对学习用品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橡皮、铅笔等工具,辅助老师教学,当老师说“eraser、pencil”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可以用现实工具代为回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记忆力。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五)开展英语学习竞赛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单词拼写、课文背诵、作文评选大赛,由于中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比赛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竞争中的学习效果通常比平时的效率大。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老师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出现偏袒个别学生的行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课堂采用情感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老师,要全面地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促进中学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艳.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151-152.

[2]陈达,王随红,付明霞.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36-42.

[3]陈淑清.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1):124-125.

篇10

(1)在《锐角与钝角》(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多媒体演示游乐园场景,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我发现游乐园里很好玩,有小火车,摩天轮;我发现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我发现小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一共是6排,可以坐12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到老师预想的答案上去……听课之前,我并不知道上课的内容,坐在下面我也一直在纳闷:教师到底想要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最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问:你能发现这里的角吗?至此,学生才得领悟过来,纷纷又举起了小手。

这样的案例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遇着的,常常为了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教师煞费苦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知识的落脚点,用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上面的例子存在教师如何对情境适度掌控的问题,并不是有了情境就是好,教师的提问就是指挥棒,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那种太开太散的问题应绝对少出现,否则就会产生“高耗能,低效能”负面结果。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更何况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二十分钟,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无端的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情境的创设真正起到调动兴趣,奠定基础,丰富内涵,提高效率的作用。

(2)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中,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昨天到超市去买东西,发现有一种照相机很便宜,一架只要20元,于是就买了3架,请问老师该付多少钱?而后,在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她又将每架相机的价钱改成了每架200元,仍然是买3个,问应付多少钱?教学流程看起来似乎很流畅,学生也默契配合,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要点也掌握。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教学案例,一般老师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恰恰在一位新老师上汇报课时被我捕捉到,之所以还是要提起,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不顾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甚至于是胡编乱造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大量存在的。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理解、掌握、应用之外,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适应,既要有数学味,也要有生活味,两者要有机结合,把其中任何一面无原则地放大,都是不可取;案例中,这个情境有数学味:买3架,即3个20元(200元),可以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及算理。但这样的情境有生活原型吗?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人是这样购物的吗(尤其是照相机)?这样为情境而情境,太缺乏真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