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表现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德育表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德育表现

篇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是提高可显示答案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

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

(+5)+(+3)=+8 (+4)+(-6)=-2

教师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尔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x3+2x-3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 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x-1)(x2+x+3)

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 。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转贴于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 轻松地求出:x=±1,y=-10, 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物质基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篇2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转第页)

    (接第页)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一、声乐演唱中表现欲望的含义和意义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转第页)

(接第页)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篇4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表现欲的强弱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受年龄的影响

年龄越小,表现欲越强。在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而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差。

2.受个性影响

开朗活泼外向型的学生表现欲较强,而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3.受爱好影响

喜爱绘画的学生在绘画过程的自我表现欲较强,没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二、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针对以上种种自我表现欲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智慧,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以利学生更好的发展。

1.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年龄影响学生的表现欲望,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八年级学习《艺术与科学》一课时,由于该课内容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赏析的作品中既有中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又有建筑欣赏评析,如果单凭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把这节课内容转化为小知识竞赛的形式,注入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抢答,这一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极强的表现欲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教学方法就把它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潜能完全地给挖掘出来了。

2.运用赏识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

学生的自我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绘画的参与意识。对学生的各种自我表现欲,教师应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表现欲望直接体现到学习活动中。个性不同,表现欲望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直接,有的含蓄。直接的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并积极举手发言,画一会,就会跑到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我画得好不好?”“我画得好看吗?”或许这位学生画得并不怎么美,但作为老师,一定要充满信任和赞赏地对他竖起大拇指:“画得真不错,你真棒。”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这个学生信心倍增,会激发他更强的表现欲望。对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能敷衍他说:“差不多”“还可以”,更不能打击他们。对于他们的任何一点表现冲动,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对于表现欲望较差,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更为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尽量创设机会,让他们多说多讲多练,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乐在其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

3.师生平等以待,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比较兴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生会边讲边画,画到开心处会手舞足蹈,完全忘记老师的存在。学生们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语言的描述,动作的模仿,丰富了他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唤起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如果此时老师一味强求课堂纪律,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呵斥学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会被遏制,自我表现欲会被压抑,他们的内心体验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创作潜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4.体现课改精神,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打破原来的座次,把爱好绘画的和不爱绘画的学生编排在一起,给他们创造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练习时,让两个或者几个同学完成一张作品,并进行小组比赛,让表现欲强的同学带动表现欲弱的同学。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讨论,既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和交往能力。

篇6

舞蹈,包含两大项群拉丁舞和摩登舞。拉丁舞激情四射,摩登舞高贵典雅,拉丁舞包含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五个舞种,摩登舞包含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每个舞种风格各异。体育舞蹈多以比赛和表演形式呈现,比拼的不仅仅是舞蹈技术还有每个选手的表现力。所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乐知者”,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直接接触的主体和客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激发学习动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报考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是有强烈爱美之心,在教学中要突出体育舞蹈这一专业的美感,从肢体动作美,到服装美,再到音乐美。[1]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萧伯纳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了自信,才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研究敢于表现自我。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暗示,充分利用舞蹈课堂,增加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表演,多锻炼。

三、文化修养的提升

文化修养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样,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音乐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舞者要想把一支舞尽情演绎出来,就必须了解这支舞的人文背景和风格特点。

(一)课堂讲解

体育舞蹈包含拉丁舞和摩登舞,拉丁舞包含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五个舞种,摩登舞包含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五个舞种。每个舞种风格各异。伦巴是拉丁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起源于古巴,是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舞蹈,动作舒缓而有力度,节奏慢而有序,突出身体姿态的柔美和舒展。恰恰起源墨西哥,风格与伦巴明显不同,动作中讲究速度和爆发力,节奏较快,较多的展示男士的帅气潇洒,女士的激情狂野。牛仔起源于美国,弹跳是其最明显的动作特征,舞步轻快,动作敏捷,节奏欢快幽默。桑巴起源于巴西,最明显的动作特征是身体前后的弹性,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斗牛舞起源于法国,发展于西班牙,其特点是雄壮亢奋。华尔兹舞,动作悠扬而缓慢,动作步伐连贯滑动。探戈舞,源于阿根廷民间,动作顿挫有力,节奏感强。维也纳华尔兹,源于奥地利的一种农民舞蹈,动作步伐与华尔兹有相似之处,相对于华尔兹来讲,节奏较轻快,重心起伏较少。狐步舞,20世纪起源于欧美,后流行于全球。舞步延绵不断,舞态优雅从容。快步舞,是摩登舞中速度最快的舞种,其动作特征是随着身体摆荡快速移动步伐。

(二)课下阅读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除了鼓励学生多阅读体育舞蹈类书籍,还需要鼓励学生读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等书籍,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包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四、表现力的培养

对于体育舞蹈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肢体表现力和面部表情表现力。

(一)肢体表现力的培养

1.重视基本功训练在舞蹈中,肢体表现是一切表现力的基础,熟练的技术动作和流畅的连接是一切表现的基础。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主席说过:“基本功就那么多,但却是你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舞蹈的枯燥与痛苦一大半都因为它,但它却是你进步的基础。”在教学中,无论是初级阶段还是后期的提高阶段,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脚下的步伐到身体如何发力,再到头部的转换,每一个动作的教学环节都不能少;从舞蹈的基础步伐到力量训练再到组合动作的重复练习,整个教学环节要科学系统。拉丁舞更多的要训练学生的速度力量,摩登舞更多的要训练学生的架型稳定和女士的胸腰延展。体育舞蹈绝非是短期内能够掌握的一项舞蹈技能,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2.舞蹈感觉的培养——从动作思维上来寻找舞蹈感觉是舞蹈者对动作以及由动作组成的舞蹈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有什么样的动作思维,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舞蹈感觉;动作思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感觉的把握程度,它与舞蹈感觉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并相互统一的。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在教学上首先要促进学生加强单一组合动作的重复练习和多套组合动作科学有序的大量学习和记忆,其次要在每套动作组合的学习和练习中,不间断的对学生讲解体育舞蹈在舞池中的运行规律和动作间的衔接规律。3.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跳动的音乐,舞蹈的目的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内心的情感,舞蹈的全部动律都来自于音乐的特定节奏,因此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对于培养舞蹈表现力非常重要。体育舞蹈包含十个舞种,风格各异,节奏鲜明,舞者在舞蹈中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肢体动作展现出来,音乐素养高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肢体动作融入音乐当中,把自己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音乐素养较差的同学甚至会因为听不懂音乐节奏而扰乱自己的舞蹈步伐,更别说展现表现力了。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养,给学生讲解音乐的旋律,分析其节奏类型,音乐的和低潮,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提升表现力。

(二)面部表情表现力的培养

面部表情是一切艺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最具有感染力,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的部分,能够最直观化的传达情感,在艺术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面部表情表现力指的是:舞者在表演中利用表情夸张放大方式进行艺术再加工,如惊恐、哀愁、喜乐等,在舞者充分领悟舞蹈作品的情况下,利用这些表情变化,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乐、人体)来直接体现人的内在情感,是传递情感的导体,也是艺术表现力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2]培养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第一,夸张。面部表情在艺术表演作品中切换速度较快,通常是转瞬即逝,每个情绪特征通过面部表情传达通常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要想通过面部表情打动观众,必须做到表情夸张。第二,虚拟化。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面部表情,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带有一定的虚拟化特征。能够通过演绎赋予作品中无感情甚至无生命的个体一系列人为的情感特征,来传递思想情感,有明显虚拟化特征。这种虚拟化表现与身体表现力结合,能够提升舞蹈表演效果。[3]

篇7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互补性需求,以及我们长期执行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政策和诸多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和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写实性素描教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松动,表现性素描写生教学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化素描教学模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学院素描教学的进步,它使得我们对西方素描有了更为全面而主动的认识,促成素描教学体系向着更加丰富、合理、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素描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素描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受到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作为素描教学手段的写实素描与表现素描在写生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学功能,以形成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结构。那种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风式的素描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教学中的素描问题需要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脱离开教学体系漫无边际的谈论素描,容易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的质量。

写实性素描教学

广义上讲素描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观性素描和客观性素描。写实素描属于客观素描,是西方三维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艺术起源于希腊雕刻,发展于文艺复兴,成熟于19世纪科学知性的欧洲写实观念,即三度空间合乎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其造型方式不脱离自然对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再现。具体狭义的讲就是光影素描,通过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变化,塑造出立体、真实的画面形象,过去我们也曾把这种素描称之为“全因素素描”。从图像上看,写实素描比较接近一般的真实的视觉形象,要求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客观物象,素描语言隐含在真实的画面形象之中。严格的说,对写实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丰富而复杂的写实素描历史,这里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那么,写实素描在我们的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教学意义呢?首先,写实素描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艺术观。我们的艺术思想、创作力量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亲密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新鲜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不断的冲刷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化图像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写实素描是训练观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描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绘画。写实素描所提供的整体观看的方式方法,能够锤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形象中发现和提取艺术形象的本领。正如罗伯特.贝佛莱.海尔所说:“在你学习素描时,尽量养成把你所见的一切看成简单的几何体的习惯,它能增长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它是学习素描者所能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1]p7。

第三,写实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拟客观对象。尽管写实素描有其明确的“记实”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视觉艺术语言,写实素描必须通过系统的素描语言才能转化真实的视觉形象。因此,通过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造型语言,是对习画者控制能力的极好训练。如果我们在写实素描教学中能够明确上述三点教学功能,在心、眼、手(思维、观察、表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素描的教学,那么写实素描就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绘画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只为写实而存在,它源于写实且能够超越写实。

回顾写实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过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素描理论研究滞后,素描教学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没有把素描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认识,导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的写实素描体系的“误读”。具体的讲,就是对贯穿于西方写实素描中的“几何结构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只是孤立地注重表面的写实样式。第二,没有很好的把写实素描定位在素描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而是为写实而写实,致使写实素描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目标相去甚远,最终成为僵死的样式化素描教学模式。第三,写实素描的教学功能有其局限性,将其作为唯一的素描教学模式,其短处就会被放大出来,影响学生艺术思维的活跃性,局限了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素描语言趋于贫乏。

表现性素描教学

表现性素描倾向于主观性素描,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处于优先的地位。表现性素描是对传统的客观素描的超越,具有当代主流艺术的特征。西方绘画艺术自印象派之后,东西文化交流加强,艺术呈现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写实观念的艺术传统被打破,其艺术教育也日趋自由化。阿恩海姆关于艺术的表现性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这也许是过多科学教育的结果”,“在培养艺术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表现性的反应能力,并培养他们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凿刀似的用力基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这样作的。但是,另外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培养之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对表现性反应敏锐起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破坏”[2]p619-620。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新的西方艺术思潮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的艺术教育。表现性素描强化素描语言的学习,把我们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感受体验进行更大幅度的素描语言化处理,更加重视二度空间的画面视觉表现,主动灵活的分解、重组或强化素描的各个元素,以构成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表现素描在素描写生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性素描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某种程度相似,那么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可以转化学生完全西方化的素描观,建立起更加开放的素描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学习中国艺术,使素描的学习成为连接中西艺术的纽带。中国的美术学院是不应该无止境的克隆西方艺术,只有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第二、表现性素描教学的全过程还是要面对具体的写生对象,观察仍然是第一位的,目的是保持表现性素描教学的渐进性,使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事物的表现性内涵,实现由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跨越,而不是概念化的自我表现。

第三,表现性素描的实验性特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素描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对象,多种表现,一幅写生可以有较少的主观因素,也可以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可以使用单一的绘画材料,也可以运用综合绘画材料。相对于写实性素描单一的语言模式,表现性素描增强了素描语言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方向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第四,表现素描可以较好的理顺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克服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脱节的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扬弃了以写实素描为“正宗”的素描教育模式,素描教学从单一的写实素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表现性素描也已经成为正常的学院素描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性素描的教学便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新课题。总之要在整体的素描教学体系的框架中去发展和推进表现性素描教学,不能任意炒作一家一派的素描样式,也不能不研究西方素描的历史,而自以为是的发明一些“新素描”。不要滥用表现性素描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了他的自由性。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理性地从画家的身份挣脱出来,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素描教学的研究。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一直是影响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一些教师的素描言论带有更多的画家色彩,而不具有教学的价值。

素描写生与临摹

进行素描写生教学,学生需要了解素描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教学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写生实践来完成的,但是,在学生对于素描语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单一的面对具体物象的素描写生,不应是唯一的素描学习方法,也不能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缺乏熟悉的素描语言的支持,学生一方面容易陷入盲目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学生别无选择地学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胸怀和教育理念,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画风“熏陶”学生,局限了学生的艺术个性。我们提倡素描临摹教学,首先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素描艺术,随着临摹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就会的得到加强。第二描临摹教学会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素描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体现,克服照抄和模拟真实物象的习惯,学会运用素描语言的转化描绘对象。第三临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建立起丰富的素描语言背景,形成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素描语言群,使学生既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素描语言,也能够博采众长融合出新。第四素描临摹教学需要打破单一的仅仅只是研究西方素描的格局,在西方当代的一些素描著作里已经将中国的水墨画纳入其素描研究体系,优秀的中国绘画艺术同样也是素描临摹的范本。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样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控制和把握好临摹与写生各自的教学任务,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临摹与写生就会自然的融合,并逐渐发展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素描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素描写生教学中的写实与表现以及临摹是三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不同的教学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描训练。学生既要接受写实性素描的教育,又要进行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同时也要研究优秀的素描传统。由此,真正全面掌握素描艺术语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而又富于创新活力的素描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07

过去,我们把学习差的同学称为差生。这个称号具有比较明显的歧视性。因为,差生一般是指品德方面有些问题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一定品德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后来,人们发明了学困生一词,用以表示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太理想的同学。这个词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剔除了歧视的意蕴,人们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出现了困难,并不意味着这些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同时,个别同学只是在某一科目的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科而已。本文就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问题来谈谈学困生的表现与转化。

一、学困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文学科学困生主要集中体现在读的方面、听的方面、写的方面和说的方面。

1. 读的方面。有的同学在读的方面体现出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1)读不流利。其原因一是读的少,从而导致读得不熟练;二是课文的生字生词太多,在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字生词,从而阻断了读的过程。(2)语气不佳。我们知道,我们语文学科的朗读是需要一定的语气、声调和情感在里面的。阅读并非就是把字认出来的过程。因此,很多同学在朗读时这些方面把握的不好,读的结果也令人遗憾。

2. 听的方面。个别同学在听的方面体现出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听课过程中,不能明白教师讲课的意图,对于教师发出的指令不能明白无误地去执行,从而导致在执行这些指令时出现要么是丢三落四的情况,要么是张冠李戴的情况。造成听的困难的原因一是注意力出现了问题,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容易被一些事情干扰,从而导致了课堂听讲过程开小差,从而导致对教师的意图领会不明;二是本身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根本听不明白教师在讲些什么,这些同学一般是课程落下的太多,从而导致无法正常跟上教学进度。

3. 说的方面。这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个别学生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或者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时发生了困难。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些同学要表达的意思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所接受的与所理解的意思是不相符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就给这些同学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定然会影响这些同学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其变得偏激起来。

4. 写的方面。我们都知道,写作是语文学科学习十分重要的方面,很多同学在写作上表现出困难。主要体现在:不愿意写作,从情感上不愿意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还是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缺少生活的积累,从而觉得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同学写作起来十分挠头,变得十分困难。

二、转变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措施

我们刚才分析了语文学科学困生的种种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我们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才能改变学困生,使其学起语文来变得不再困难,从而摆脱学困生这一称号。

1. 针对读方面的困难。一是及时弄清一些生字生词,因为一些生字生词的存在导致自己读起来困难,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在读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不会说话的教师,弄清楚这些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及时地标注在课文上,反复地识认,使其变得熟悉起来,从而将这些读的方面的拦路虎拿掉。剩下的就是反复地去阅读了。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尤其是利用我们语文课早读的时间,放声朗诵,在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试着找到合适的语气和语调,而不是一个声调的去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真正地融入进去,这样练习多了,我们自然就会读得流利了,读得富有感情了。

2. 针对听方面的困难。如果我们在听的方面出现了困难,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多沟通。在我们无法准确地理解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图时,我们一定不要放弃沟通,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时机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希望其他人给我们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或者变化多种方式进行说明,以达到充分理解他们的意图为止。只有这样去做,我们才能不断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如果我们因为听不懂别人的话,害怕别人笑话,从而不愿意去和别人接近,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变得更加困难。

篇9

从教几年,批改了不少的作文,但是每次批改作文总能发现有相当多的作文是按照中文习惯炮制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十分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开始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些汉语思维导致的错误进行关注,现总结如下:

(1)不注意英汉差异,句首直接用人称代词,导致中式英语。

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倾向于用与人有关的名词和代词作为句子的开头,如people,we,I,he,she等,往往容易使用中式英语。

如: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greatly demanded all kinds of nutritious food.这句明显是Chinglish,应改为: There is a great demand across the country for all kinds of nutritious food.

(2)There be 句型中动词的错误使用。

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wait for the bus.

There be句型中已经有谓语动词be,因此其后的动词wait应改为非谓语动词waiting,或者将there be 后面的部分改成一个定语从句: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wait for the bus.

(3)错误地使用逗号“,”取代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在语意上完整的句子。

如:He has three sons, all of them are scientists.

此句应为: He has three sons and all of them are scientists.或He has three sons, all of whom are scientists.

(4)缺少主语。

如:Mentally unhealthy increased by 15.5% in 2006.

此句应为:The mentally unhealthy students increased by 15.5% in 2006.

(5)在特定时态中的主谓不一致,尤其是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或相当于第三人称单数的动名词短语或从句时,忽视了谓语的变化。

如:The house stand near a railway. 此句应改为: The house stands near a railway.

(6)不注意谓语动词的语态。

如: Nothing left in the house after the big fire.

leave为及物动词,应用被动语态. Nothing was left in the house after the big fire.

(7)单数可数名词前无限定词。

如: Film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book in the original.

此句应改为: The film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the book in the original.

(8)及物动词后缺少宾语。

如: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此句应改为: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sth.

(9)动词连用时,不注意连接的方式。

如: He likes read in his spare time.

一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只能用一个,其余的应根据需要变化形式。此句应用reading. He likes reading in his spare time.

(10)置于句首的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不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

如: While reading books, the telephone rang.

read 动作应该为人发出的,此句应改为: While reading books, we heard the telephone ringing./When we read books, the telephone rang.

以上错误主要是学生对英汉语言差异没有很好的认识的结果。因此,平时应加强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方面的关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其一,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对比并领会两种语言在选词、造句、谋篇方面的差异。分析英美民族的思维活动方式、模式和观念原则;其二,注意收集一些典型错误,在课堂上加以点评;三是,实行面批;四是,作文的训练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级训练(词—句—段—篇),学会谴词、造句、组段、谋篇,是提高英语作文能力的关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99-02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1 消除心理障碍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小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1.2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小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1.3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2 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2.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2.2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十要有社努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2.3教学活动要多样化

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这种一问一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形成某种交流,学生参与的面不广。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成了必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可以采取听说读写训练,采取讨论、演讲、研讨等方法,这些教学手段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有针对性,可行性,才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

2.4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对学生提问不加重视甚至反感。而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一样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学生提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次要得还是重要的,无论是紧扣原文还是离本万里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作出回答,如果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

2.5要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境

(1)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如:“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以此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