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5: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参与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1.突出了两个“地位”。传统教学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的影响,一直把学科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的权力地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他的“儿童中心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基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突破了“师道尊严”、“学生容器”的格局。以丰富的活动,“师生共进”的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调动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事实证明,在“我发现”、“我去说”、“我能读”、“我会写”等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成长成学习的主人。
2.体现了人的“平等性”。“做学生式的老师,老师式的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参与式教学中充分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教育公平。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人人参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双差生,更能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3.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教学继承了古中国、埃及、希腊的“个别教学制”中的因材施教,从西欧传来的“班级授课制”中的集体化、同步化,美国“道尔顿制”中的自学、独立思考,“分组制”中的“合作研究”等多种授课制中的精华。早在《中庸》中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学习过程论,也是指导读书学习的经典理论。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善于接受,勇于展现自我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主人翁意识。
4.突现了教师的才干。“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参与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环节的框架,没有了思维的定式,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兴地驾驭课堂,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成长,一颗“成长”的心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了设计活动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如:萧乾的《吆喝》一文内容简洁直观,而言淡味浓,富有浓浓的地方情。在其课堂教学中,重点放在了模仿《吆喝》中的吆喝,畅谈家乡特有的吆喝,地处集镇的乡村学生,在不禁意的吆喝声中感受到临夏口头广告艺术的魅力,浓浓的临夏情飘荡在教室,师生热情高涨,体验较深。
二、参与式教学中的困惑
1.教师观转变方面的困惑。现行考对教师前途利益的挂钩,使缺乏参与式教学经验的每位教师的每堂课、每项活动都离不开“成绩”这个焦点,怕参与式教学过分,完不成与考试有牵扯的教学任务而影响到自身,不敢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新教法,仍偏重于机械式的基本功训练,忽视或轻视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等。
2、社会实践课的落实方面的困惑。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占30%的课时,但教师因诸多社会因素制约,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困难,又与考试关系不大而轻易地带过。导致在社会活动中践行语文,延伸语文学科这一社会性、工具性的特点难以实现,也未能实现30%的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
3.学生接受参与式教学方面的困惑。因教师对“新课程参与式”研究不深,对于新课程中资源开发及参与式活动设计方面的认识不足及方法欠缺,设计出的方案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每次活动安排,很少有人去精心准备资料,宁可闲了网上乱转悠,社会上闲逛,也懒得挖掘些课程资源。在展示汇报课上等他人的 “灌输”,懒得思维发散,缺乏创新意识,使课堂活动显得空洞死寂,师生都处于被动,难以实现课程整合。
三、对参与式教学的思考
1.考试、考核机制上入手。.建立适合参与式教学法的新课程考试机制和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课、拓展题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2.教师在“参与式教学”方面应多下功夫。确立好参与式活动的目标,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确定好合理的分组,设计好活动的过程,展示评价好小组活动的成果,是有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前提,积极探究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只有对“参与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参与式教法有了熟练的掌握,才能自由的驾驭课堂。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八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 3 . lesson 9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half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时,我用了一个用红卡纸做的大钟,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近来更帮部分同学交上了penfriend in america,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七班,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这一点也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却并没有给予人文精神教育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承载了人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所独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视;其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个体精神为原则,对人的尊严、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视;再次,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养为基础对人的情感自我发展和意志自我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并自主的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具备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判断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意境与底蕴,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来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形式均体现着人文情怀,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时,尽可能的多选择与表现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相关的作品,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中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这就需要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教材这一授课载体将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现象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最后,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也是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会自然而然的诉诸于阅读。因此,如果语文任课教师能够在组织开展阅读能力训练活动时,意识到阅读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量的多选择思想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往往就会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9-02
一、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设备与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高效性、易操作性等鲜明特点,成为目前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中学语文教学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1.增加教学容量,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容量大、视角广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教学效率提高。多媒体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局限,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画、视屏等形象直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耳、目、脑等多角度来理解文本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效率。
2.创设学习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带来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使得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
3.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教新课前,鼓励同学课余时间采用多媒体收集、整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资料,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积极参与者,实现学习的主动化。
二、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发展时间较短,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中发挥了许多重要作用,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水平有限,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有些教师,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教师接触多媒体时间较晚,技术掌握不到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经常出现状况,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过分依赖多媒体,固化了语文教学的流程。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做得非常细,将教学的内容与流程全部囊括,教学过程只能根据已经制作的课件一步一步进行,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受到较大的束缚,很可能造成新的“填鸭式”教学。
3.过分使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一堂精彩的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及时领悟。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师只是一味的演示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优化应用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其优化的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者进一步探索。笔者就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多媒体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加强中学语文教师多媒体培训,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可以采用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此外,通过开展中学语文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设计能力和定期举行多媒体技术知识竞赛,也可以提高教师多媒体方面的知识,加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2.摒弃多媒体课件唯一性,促使教学流程多样化。为了使教学课堂生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时刻把握主动性,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授课形式,不受多媒体课件牵制。在中学语文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分清教学信息的主次,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流程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3.适当运用多媒体,重视学生语感培养与文本教育。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不过图片、动画等会导致学生有更少的时间来阅读、领悟、品味文字的内涵。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标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应该重视学生阅读时语感的培养,深化学生对文字信息的领悟。
4.注重课堂上师生互动,增进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一堂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要同时发挥教师主导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因此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课堂中,要多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以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5.认清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处理好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采用多媒体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得教师展示出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还尚不完善,但是只要我们在运用中克服其局限性,发挥其优势,积极改进,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具有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祭友.不可忽视的媒介变革对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2):19-20.
社会的不断前进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向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则为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无法阻挡的趋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具有极大的教学可靠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了历史、美术、音乐、地理、人文乃至宗教等各种综合因素,是一项较为综合的学科。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中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基于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加强教学课堂内外之间的联系,扩展学生的视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技术大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中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大量增加为语文教师带来了重大挑战与压力,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加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根本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无疑为这一困境带来了良好的解决措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迎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教师放在了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乏味枯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违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以师生共同探索为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
中学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组织课堂学习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资源,不断学习各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进行教学多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授课的能力,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中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氛围与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简单的语言描述以及空有的想象力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何况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同,对知识的运用以及想象能力也各异,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语文知识较为苍白无力。比如,教师在教授一些较为具体的风景类文章或者是一些成语时,仅依靠语言的简单描述学生很难想象教师描绘出来的画面,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困难。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以具体可视的画面直观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较为直接的感官认知,再辅之以教师的详细讲解,就很容易理解知识,且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也更为深刻。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需要加强本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建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需要提高本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是以相当程度的技术设备作为前提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毫无阻碍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则必须首先加强本校的硬件设备的建设,要重视对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平台;重视建设学习语音室,为中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提供较为可靠的练习平台,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还应该注重教室多媒体的建设,实现多媒体的上网功能,为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授课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有将这些硬件设备的建设落实到位,才能确保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2、转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信息素养,才能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才能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教学素养,可以通过在职培训与岗前培训,针对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有目的培训,同时也可以提供信息阅读室,让语文教师阅读有关杂志报刊等不断丰富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在此基础上,尝试让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3、提高中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答语文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信息素养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实施有着直接性地影响因素,同样的,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实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中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答语文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举办一些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课外兴趣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入到活动中,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中学习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而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也可以开设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教授学生信息技能知识,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希望能给予相关教育教学人士一些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的教育意义越来越突出。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重视影视的教育意义,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更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影视观赏中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经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且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深刻意义。
一、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拓宽了语文教学空间
首先,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促进了教学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影视资源能够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且,影视资源能够运用语言、画面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在影视中感受人间百态;其次,影视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学生可以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与教师相互讨论,拓展教学内容
2.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育方式,教师不再根据教材进行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引入影视资源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影视资源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影视资源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影视资源,认为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源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自行观看,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导致学生的影视观看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在影视资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讲解,但是,影视资源的运用仅限于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没有在观看影视资源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环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影视资源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2.脱离文本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的影视素养不高,缺乏对影视资源的驾驭能力,选择的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无法将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其次,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组织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中仅仅针对影视资源中的人物和事件,完全脱离了文本。由于影视资源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不是文本的客观呈现,仅仅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以教材文本解读为主、影视资源赏析为辅开展语文教学。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师时间,将课堂大部分时间放在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的讨论分析上,针对一些抽象的或重点的知识进行影视赏析,为学生播放5~10分钟的影视资源,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的补充,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选择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资源。并且,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来选择相应的影视资源,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不必再使用影视资源作为补充;其次,在影视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将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且,教师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影视赏析结束之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文本内容中,将影视资源中所展示的语文知识回归到教材文本中。
3.提高教师素质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影视素养,能够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此,初中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影视知识,增强教师的影视赏析能力。并且,初中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使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视资源,保证影视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语文教师应具备影视资源加工能力,能够正确截取影视资源的片段,避免过长的影视资源浪费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比较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适应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用包容性眼光看待世界的学科方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它宣扬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注重跨界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更显示了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它已步入高校课堂,成为中文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考陈惇老师的研究资料:1990年,它正式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其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还把比较文学列入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高教司在对师范院校中文系必修课设置的意见中还取消了过去多年开设的外国文学,而代之以比较文学,而在对综合性大学中文系课程设置的意见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分别开设的两门课。1998年之后,比较文学开始被列为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1]。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首先,它已经是师范性和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专、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中文系毕业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来源。其次,比较文学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衔接变得顺理成章。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的蓬勃开展,如教育部组织开设的各种中学语文教师“国培”、“省培”计划,以及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逐年扩大招生数量,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也在大大增加。最后,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以进入高校为主,不少人都选择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而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尤为突出,这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从学科发展角度而言,比较文学已经进入了中学,具有指导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连接途径也变得更加迫切。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国内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引进、介绍到后来的改造、纵深,并在国外比较文学普遍走向危机的情况下,成功接过了学科大旗。在相关学者努力下,中国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举,成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跨文明、跨文化”为标志的中国比较文学学派。尽管关于“学派说”尚存争议,但它起码表明了中国比较文学界已经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较强的学科主体性。在众多国内研究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中,典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这一定义中的方法论、“世界性眼光”、“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反映了比较文学强化跨界研究的学科意识以及面向世界的学科视野。近年来,比较文学界又提出“新人文精神”,倡导比较文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衔接,把比较文学理念往更高层次推进,显示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旺盛势头和新鲜的学术活力,以及与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变迁息息相关的学科敏感性。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是以中学生为授课对象传授汉语基本知识的教学、学习活动,它的目标除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外,更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根据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规定,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人以及生命的尊重。这与比较文学提倡的文化平等、跨文化对话、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新人文精神”颇有相通之处。从倡导理念而言,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视野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就在中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首次运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自成立(1995年)起也一直致力于该课题研究,他们曾计划出版一套丛书《比较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的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的参考教材《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由黄燕尤、葛桂录、赵峻、张晋军四位专家级学者完成。
山东省教育部门于2001年曾召开过全国性的中学比较文学研讨会议。山东寿光一中近年来与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比较文学的学术活动,为中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进行准备。西北师范大学李晓卫教授曾支持完成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的题目是“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研究”。在论文方面,近年来由高校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完成的相关科研论文大概有16篇,这些论文分为两个方向:一为理论探讨,如《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运用比较文学拓展语文课堂》《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邹建军访谈录》《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等;二为教学实践探讨,如胡亚渝的《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系列。后者为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范例,对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有借鉴意义。就目前成果来看,研究者已注意到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其中,高校研究者更多关注理论建设,侧重探讨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在学理层面上的衔接;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则从实践出发,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能性。但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过于强调比较文学学科的严谨性,限制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把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限定在对外国文学课文的解读上。在现有的课文解析中,影响研究的阅读方法占据主要篇幅,而采用平行研究解读的较少。但比较文学真的就不适用于那些与外国文学没有关联的中国文学作品吗?平行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就没有市场吗?笔者看来,影响研究固然能够体现学科的严谨性,保证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捍卫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尊严,但平行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毕竟与外国文学课文相比,中国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来源。这些课文,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多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联,因而进行影响研究是不现实的。如果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可能更具实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平行研究,比较文学可以更全面地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者的担心可能在于害怕在解读的过程中出现“x+y”式的比附,从而歪曲了比较文学的原意。但是,其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重中之重,而非严格遵守比较文学定义,即使应该遵守比较文学定义,也应该是不同于高校的专业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解应该适当放松严谨性,代之以灵活性、开放性,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其二,即使平行研究变成了“x+y”的比附,它也有可能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角,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由联想能力。众所周知,很多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并没有继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而言,这种文学现象只能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劣质材料。但就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而言,这种简单随意比附却可能为教学增添趣味,使得学生以相似性为基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成为可能。尽管比来比去,可能根本找不到立足点,但在这种“乱联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记忆链,却可以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尽管这可能偏离了比较文学原意,但它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显然很有帮助。因而,就观念上讲,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应强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尽可能采用影响研究,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强化平行研究的使用,保证所有中学语文课文都能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之中。这就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以更为务实的态度面对中学语文以及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水平。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因素是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往往会被教师取代。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尚在培养过程之中,因而,这种取代是无可厚非的。在以往研究中,论者往往忽略语文教师对中学生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而侧重教材的编写和教改方式,实际上相比于其他客体因素,占有主导性的教师才是最需要特别注意的。因而,研究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考察的对象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具体来说,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比较文学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备课、授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实践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要学会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去分析具体文本,由此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国际性视野,形成宽阔的视域。前面已经提到,就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构成而言,一个突出现象是大批中文专业(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岗位,这种情况使得高校的专业知识得以更好地反馈中学语文课堂,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较少,中学语文想当然地就与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联系在了一起,至于与比较文学的链接则形成了观念上的想当然,即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想当然地把它归之于外国文学,想当然地以中国文学为本位来排斥它。一般而言,中文系学生如果立志进入中学当教师,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专业必然是其首选的专业课程。这其实是对比较文学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最终立足点依然是中国文学,它的跨出去和比较视野的中心离不开中国文学和文化本身,它强调的是在多维度、多视角前提下对本国文学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会大大丰富和扩大中国文学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大都开设在中文系课程里,它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这本身就表明它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厘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就不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这是把比较文学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二)实施策略
如何把比较文学引入教学实践呢?就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备课、讲课、课外指导、批改作业等。首先,备课要充分。前面已经提到,如果课文选自外国文学作品,那么比较文学的应用就变得顺理成章。教师备课的时候,除了介绍作者之外,更要强化学生对译者的重视,并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不能深入展开,但教师势必要让学生明白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明白文化语境不同,语言表达就会不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都直接被当成外国文学作品来讲,这是有问题的。除了翻译问题,同样要讲的还有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等问题。如果课文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并与外国文学有直接关联,那么就可以延续影响研究的思路,寻找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以及产生的中国式变化。如果课文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系,那么教师就需要用平行研究方法,扩展学生的思考宽度。比如教师可以用主题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文学主题在不同文化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类型学方法,探讨不同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里的表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要明确,即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要足够清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相关资料,扩展备课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备课质量。这就涉及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前述的《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以及用比较文学方法对相关中学语文课文的解读论文,都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这就能大大节省教师们查找资料的时间。这也为高校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针对中学语文课文形成配套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其他教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多种工具和手段把比较文学方法造成的理解困难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里可以采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等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异域文化特色,使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差异。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涉及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学特色,使之能够明白外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因素。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参照,理解和提升对本民族文学、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当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但当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化造成的枯燥化。因而在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文学现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求粗不求精,先使学生形成大致理解轮廓。
比如可以先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入手,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明白何谓影响,何谓平行,即使这种简单化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也在所不惜。然后再逐步推进,讲解翻译研究、阐发研究等。只让学生理解,不求学生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胸怀要宽、心中有世界,眼界要广、眼中有他国。尽管这样的要求有点高,但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初步意识。在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这个具体操作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因而,老师的比较文学素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再次,教师在课外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文学相关书籍,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进行最为合适。比如,利用一周时间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和相关论文,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世界文化的书籍,使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可以用推荐的方式减少阅读数量,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起码知道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的精品之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等工具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除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外,要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球村观念已经形成。对中国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未来中国的主人,更会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直接决定了以后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果从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心中就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以后他的人生之路就会更宽。比较文学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核心就是“世界性眼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核心也应该是这种意识,要把具备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意识当成比较文学教学的最终指向。除了学习、阅读之外,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交换学习,在视野和境界上拓展自我的世界性眼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国际化的中学生。这当然过于理想化了,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把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到此可以归纳一下。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主要方面就是教师。提高教师的比较文学素养,这是核心环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促进学生具备初步的世界性眼光和意识,这是落脚点。为达到这样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具体方式着手:(1)教师培训。中学应有针对性地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比较文学的培训。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培训政策,组织了相关项目,现在需要的是相关培训院校强化比较文学的教学内容,这是强化中学语文教师理解和接受比较文学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应该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理念和实践方式。(2)授课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国外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3)课外阅读。阅读有益于学生初步接受比较文学基本理念和方法,并拓展其文化视野和文学的民族空间。
三、结语
比较文学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势必会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解视域。它将会促使学生形成国际性视野,以包容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以更广阔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对比较文学本身而言,长期以来它一直纠缠于繁琐的理论讨论上,空谈学科人文关怀和价值,缺乏具体现实指向性,而该问题的研究势必对比较文学提升学科品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培养初具国际化素养和世界性眼光的中学生将不再是一种空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必将会有崭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72-02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其中,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社会和中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一、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和具体特征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
目前,我国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以教学原则为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相作用活动;(2)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使用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3)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征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依存性。语文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目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依存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并且受到语文学科性质、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不能够离开语文教学因素而独立存在。(2)灵活性。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态度,选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果。(3)交互性。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作用的一个过程,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当革新教学观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讲解课文时,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处理好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会给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学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营造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优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无论从教育形式或是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使得作为美学载体的语文学科,不仅能更加精确的展现出文学形态之美,还能对教学形态做出完善的审美表现。对于此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入美学与美育的环境之中,此种做法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能够使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使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工具课程,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丰富,在此种现象中,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还能使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得以达成。可以说,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均代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环境,这使得各个作者间对于审美或艺术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不同的审美能力,均会因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这便会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和探索文学美感的兴趣与热忱。同时,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还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在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魅力做出深刻的感受,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即是采用分析语文知识内容及其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思想与内涵。并通过美的感知,使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出的思想与内涵,以美的理解去定义和传达,从而切身体会到语文课文内容之中包含的美感。并且,随着学生对语文课文美的感知逐渐深入,教师应教授学生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美的自我发掘与自我领悟能力,使学生将语文课文阅读,或文学作品阅读,当作是自主型行为,此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更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更加深入的自我理解和w会。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做明确的感知,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主体心理得到有效的激发,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面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时,便能对其做出美的判断。
2.2提升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知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审美的鉴赏能力上,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对于审美感知有着高低的差异。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对于普遍审美及特殊审美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以及领悟等过程,逐渐感知到的,随着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产生。而对于学生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延伸。在此种环境下,审美情趣的激发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达成,如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影音设备的应用等,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发现美、感知美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激发等手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予以达成。这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辨别意识与审美鉴赏能力,而此种意识与能力,正是为美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创造美而服务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讲解后,教师可对文中知识进行中心思想与内涵的审美总结与归纳,并使学生阐述出通过课文的学习,自身对此篇散文的审美角度理解,随后,还可以此篇散文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身认为带有美感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小篇幅的美文写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审美的多样性,更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环境下,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审美方面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能使美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若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并使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则需要中学教师队伍立足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语文备课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美好词汇、语句等的美好想象,情感的美好表达,以及更加感性的美学领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