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5: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1

1、根据《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补充规划》,不断充实和更新招商引资项目库,聘请有资质的专家或机构对项目库编制进行指导。

2、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含功能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健全激励机制并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

3、努力打造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引资项目平台,做好引资信息的联络工作,加强与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投资促进机构和招商中介机构的联系,并做好项目推介。

4、加大工业区对外宣传工作力度,搭建工业区网上招商平台。力争今年6月底开通招商网站,同时在媒体上多层次宣传工业区各项工作进展成效,提高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5、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与省、州举办的各项重要招商活动或商务会议、会展,精心组织好年内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活动,开展小分队招商、开展以商招商活动,有选择地参加国家级、区域性博览会、交易会和贸洽会及项目推介会,力求多开展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招商活动。

6、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逐步加快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服务体制建设,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建立健全投资者投诉中心,建立办证办照“绿色通道”,创建依法办事、公开公正、高效诚信的投资软环境。

7、健全协调联动招商机制和工作调度会议制度,使工业区与核心区、功能区之间做到联合招商,形成合力,口径一致、整合资源,落户项目布局合理,达到利益共享的目的。

8、协助工业区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开发投资公司,为招商引资夯实投资良好环境。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工业强州”发展战略和做强核心区,带动功能区的思路,按照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符合我区产业规划和优先发展资源开发型、规模相对较大的项目,尤其注重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度大、有长远效益的工业项目,适当发展服务业和房地产经济。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和资金到位率,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亲商、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在2009年实现协议引资6亿元,力争到位资金3亿元(含续建项目)的工作奋斗目标。

1、2009年争取投资和协调服务的项目

篇2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39-1

1实际研究方法

(1)评价的专题设置。目前环评单位设置的区域环评专题通常为:污染源分析和规划策略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价、生态建设与其环境的保障、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和公众参与等。通过规划环评实践,综合考虑行政审批单位的要求,应该进行区域环评与循环经济的综合分析专题,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污企业的环境清洁分析为基准,着重整体经济循环发展水平。

(2)评价标准的建立。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环评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地实际,做到标准的因地制宜。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针对各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环评标准与目标。做到环评有据可参,有章可循,为后续评估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3)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循环经济评标指标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组成特性与数量表示在规划目标上的反应。所以,通常把指标扩展理解成目标扩展。因为规划目标的目的性扩展决定了循环经济观念的全方位实现,因此,体系指标的扩展为循环经济找到了有效、快速、准确的突破口,即为指标体系的建立。

2建立指标体系

本研究体系采取树型结构研究模式。建立扩展指标和主体指标为系统层指标,其中主体系统指标由3个要素构成,为循环特性指标、生态效益的指标、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指标,可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在规划前后发展速度的变动。指标扩展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其并不做为区域经济的全面记录,为主体系统指标的完善和补充,使评价体系指标更全面、更完整。

考虑相关因素,本文对指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类,定性指标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其他皆为定量指标。

3确立目标值

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与最近两个“五年”计划研究调查为基础,明确了沿海东部地区的目标值。把循环经济的定性评价分为低、中、高三个值,选定相关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指标的范围等级,最后以等级范围划定合适的指标分数。以0-1为定性评价范围等级值,以就近取整和等量基本原则划定差异分值范围等级。分值等级情况见表1。

4研究案例

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组团之一金港区,包括了经济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得胜镇、双D港等区域。为合理有序开发金港区,大连市市政府编制出了金港区总体建设规划纲要。本文选取大连金港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方法为灰色关系度法,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工程各阶段进行环评分析,得出循环经济的优劣面,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确定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层次法与德尔菲法,得到各指标间的权重值。见表1。

(2)评价规划。以国内著名开发区和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四个年份的指标值,目标值间的指数通过灰色关联度运算得知指标的综合指数和分指数,与其他数值的变化走向。

采用专家咨询法,得到了分级标准,进行标准化的评价关联指数。

根据资料我们可系统观察到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在2000年时,综合指数发展状况最差(0.3409);到05年时,得到了提高,居中等;快接近10年时,增加较为迅速,值为0.7149;再到规划预期的2020年,指数值较高,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但差距依然存在。另外,比较分指数,2000的五项分指数发展水平低,根据预期规划,到2020年,生态环境的效益增长最快,并且相对发展平稳,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指数循环特征来说,缓慢发展,但从2000的十年间很平稳,再过十年发展增长幅度很小,水平依然处于中等;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最为稳定,经过20年的增长,由低水平迈向了高水平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在2010年的后十年间,增长速度缓慢,最终于2020年也没能上升高发展水平状态;产业管理系统指数同样缓慢发展。

(3)建议。通过分析,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和审批部门提高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增加值;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值,也就是提高包括中水回率、工业用水回收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开发综合利用在内的2010年与2020年的相关指标;建立详备的规划方案,着重建立区域经济机构设置管理与企业的考核准入制度。

5结语

作为具有较强系统性与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环评任务,本文在循环经济与规划环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了新型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可将理念与现实规划环评有效结合。

本文采取灰色联系度解析法进行了体系指标的评测,应用范围广泛。对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各要素的优劣情况进行统筹分析。采集的信息能为规划局对未来区域规划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金港区的规划实践案例中,以指标体系为指导做的综合评价显示,在未来20年,金港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提高完善的层面较多,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循环经济的指导管理等。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适度调整指标。建立健全园区企业准入制度,做到规范考核,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设置。

做好区域规划环评,是利国利民的措施,应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樊红波.循环经济理论在开发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篇3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又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为背景,在国内外循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从循环经济的理论的基本问题、霍林郭勒市循环经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促进霍林郭勒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有重点分层次的分析并找到了促进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1 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十二五”开局之年,霍市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全力将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努力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重要的铝产业基地和蒙东最大的洁净煤生产基地及煤炭物流中心。

1.1.1 霍林郭勒生态工业产业链状况

霍林郭勒市坚持把产业安防与城市建设、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推进能源产业向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现在已形成了以劣质煤发电,低成本电炼铝和铝后深加工为显著特色的煤电铝和铝后加工的产业链条,基本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集约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1.1.2 霍林郭勒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状况

(1)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的工程

为实现霍林郭勒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对企业产生的废水及时地进行处理,减少对霍林河水环境(松花江流域嫩江水系)的污染。因此,在大力开发霍林郭勒市沙尔呼热镇的同时,建设该区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现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2)挡风抑尘墙工程

霍林郭勒市现已总投资4200多万元建设挡风抑尘墙。挡风抑尘墙现已建成总长度为5400多米,高度从9米到18米不等的规模,其中南澳能源、工业园区铁路装车线、天河煤化工已分别投资700多万元、70多万元和60多万元建成了挡风抑尘墙,投资1376万元的煤炭加工公司露天煤场挡风墙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1.1.3 霍林郭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现状

霍林郭勒市专门规划并建设了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并从做强主业入手,努力整合网络,拓展经营的空间。

一是已将金属回收开发利用中心为龙头的全市六家收购企业和57个收购网点全部纳入园区,分为废旧金属区、废旧塑料区、废纸区、牧副产品区和综合功能区等五个区域,构建一园多区的经营网络,确定其在霍林郭勒市物资回收行业中的主渠道地位。二是按照“加强行业联合,变竞争对手为联手”的思路,优化外部环境,吸收和扩大外部网络,有效扩大货源的购进量。三是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废钢铁收购、废旧纸制品回收等主营业务。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与霍林郭勒市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1.2 对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依据新循环经济理论,结合实际情况,霍林郭勒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和具体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环境污染有严重的趋势

随着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霍林郭勒市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恶化,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煤烟、粉尘污染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直接影响是:在风向的影响下或者是无风的情况下,因工业排放气体和烟尘,再加上盆地效应,早晨和晚上市区比较容易出现“雾天”,严重时能见度目测在700米到900米左右,甚至有时会影响晨跑者和晚上的行人。

1.2.2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是以前的粗放决策和目前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抉择。过去强调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强调重项目审批,轻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的环保执法态度消极,生态保护意识尤为淡薄。现在即便加强了矿山治理,也造成了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两难境地。二是管理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存在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三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执法力度明显不够。

1.2.3 工业产业链条单一

工业产业链条简单,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形成闭合回路的链式发展,没有形成循环经济链,导致几处大面积的排土场的形成和大量有待处理的垃圾。尽管霍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着力打造煤、电、冶、化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延长了部分产业的链条,但是尚未形成规模的循环链条。

3 促进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以新循环经济理论为评定前提和基础,以霍林郭勒循环经济的调查现状为核心,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以上对问题成因所作出的分析,以区内区外极具典型的能源型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和山西省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成功案例为参考,对霍市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以下几点浅显粗略的建议。

3.1 煤炭资源整合

我们应该在保证煤炭业生产力不减少的同时,更加合理的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增强能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且还要加强政府对煤炭资源的宏观调控,在煤炭生产领域重点抓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使用效率。要根据国家标准制定合理的政策,实行强制措施坚决关闭不达规模,不达标准的煤矿;兼并小煤矿,并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补助政策鼓励民营煤矿规模化和集团化;坚决关闭安全不达标的煤矿;于此同时,要切实加大整合执法力度,从严处理乱采乱挖的小煤矿,加强对煤炭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分别给予煤炭整合的保障。从而优化霍市煤炭工业企业的合理格局。

3.2 在工业产业链条中应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链

霍市应加大引进资金、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快建设起有规模化的循环经济链条。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更要引进技术、投入资金研究技术和方法,在尽早消化或解决境内大面积排土场的难题并尽早的按照循环经济原则逐步构建生态经济链,实现原料和排出废物的循环,尽可能的使生态产业链之间能够产生耦合效应。例如:钢铁厂生产后的废渣可以成为水泥厂生产的原料,与此同时,这个生态产业链又可以和热电厂的能量循环利用链产生很好的耦合。这种方法是实现能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更是应该长期坚持并实施的煤炭资源工业经济发展方法。

3.3 将生态系统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通过全面的对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切实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这是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生态及科技手段等一系列知识的新型工程,同时也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最需要的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大防沙固沙设施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扩大防风抑尘墙的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3.4 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的落实

要加大对电厂、露天煤矿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明察暗访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证电厂实现稳步达标排放,使排土场得到有效治理。监督露天矿增加采区道路的洒水频次,监督矿山企业切实落实和加快矿山的复垦。

3.5 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

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不仅仅是工业和有关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环保、规划、国土、水利、农牧林等多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加强有关各部门在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及其他工作上的沟通和协调,不仅是行政机构行政高效,执法力度适度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维系持久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学的角度全面考察霍林郭勒市近几年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通过以霍林郭勒市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该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做出浅析,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并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是,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不应该仅仅重点研究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因此本文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待更加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研究霍林郭勒的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66-04

1 前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传统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已为传统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经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我国人均GDP向经济高速发展大国迈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起始于西方国家,21世纪初引入我国,在经济责罚、法律层面、区域引导规划、税收等方面国外循环经济已经开展多方面实践,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无论从规划的实施角度,还是从问题的诊断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循环经济”概念初露头角,而后国内诸大建等人对国外生态效率、生态产业园区、静脉产业等理论的总结归纳,我国的研究已经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内涵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说明,国内研究认为,清洁生产、生命周期评价、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零排放和逆生等研究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提升3R原则为5R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在循环经济政策路径研究上,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主体作用,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监督(赵云君、文启湘,2011);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原始经济发展弊端(李兆前、齐建国,2012);③规范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针对特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评价,通过利用我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测评指标,创新性的评价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并从时空两大角度分析研究我国循环经济地域性、时序性特征,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指导。

3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3.1 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是此次研究的核心,通过参考各类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等途径,综合认定将产业与社会发展、资源减少投入、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少排放以及资源环境安全等5个方面作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要求:①3R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核心在于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准则。②水平指标和垂直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中既要反应时序发展指标,又要反映空间状态变化的指标。③相关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的选取,需要努力贴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实践,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原则选取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关联最强的指标。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是指针对不同的时间空间的影响程度结合不同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⑤数据可得性原则,选取的数据需要具有市局真实性与可得性。

3.2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

为了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5R原则,遵循上述指标选择五大原则,我们从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化量、循环利用、污染减排以及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设置5个二级指标。从上述领域分辨设置若干三级指标,这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个立体的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全面衡量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在权重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类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而操作指标的权重则用等权的方法赋权。在构建判断矩阵时,传统的赋值规则容易导致最大权重与最小权重之间差距不合常理的大,因此,在同一层次内的两两元素比较,以重要程度依次定值为1.0、1.3、1.5、1.7、1.9等。使用此赋值规则进行赋值后得到的判断矩阵见表1。

对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类指标权重采用均分的方法分配给各个操作指标,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

本次评价涉及31个省会城市,采用这31个城市在2014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提供的数据。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正项指标,标准化为各指标值除以最大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反项指标,标准值为最小指标值除以各指标值所得比值;对于适度指标,区别情况进行处理,第一步:相对化,即指标相对值=(指标最小值-指标值)/指标最小值;第二步:标准化,即指标标准值=指标相对值/最大指标相对值。

4 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情况

4.1 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0.198,最高值为0.439,最小值为0.105,最大值/最小值为4.181,标准差仅为0.076.可见,我国31个省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整体数值不高,且城市之间差异不明显。从二级指标来看五大方向城市之间的差距均较大,最大值/最小值均大于5.0,标准差也基本大于0.1(表3)。

4.2 主要特征

中国省域循环经济能力评价中宁夏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位居前列,宁夏资源与环境安全、环境减排程度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产业及社会发展程度位居全国第一,省区分布中广东省、云南省、北京市排在后列,主要因为污染气体排放以及污染水排放比重较高(表4)。

4.3 东西部状况

31个样本城市中,东部城市12个、中部城市10个、西部城市9个,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看,东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并驾齐驱,优越于中部地区,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也基本上呈现东西部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表5)。

但是,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差异远没有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那么大。2014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0倍、0.95倍,地区差距比较明显。

4.4 不同人口密度对比状况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来看,如表6所示,人口密度在小于等于0.01万人/km2和0.05~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最好,分别为0.21和0.25,人口密度在0.01~0.05万人/km2和大于0.1万人/km2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差。

从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二级指标来看,各二级指标的人口密度特征差异很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正相关,人口密度越大,产业及社会发展指数和循环利用指数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与省份人口密度负相关,人口密度越大,资源与环境安全指数越小。污染减排指数与资源减化量指数恰恰相反,在人口密度为0.05~0.1万人/km2,污染减排指数最低,相反资源减化量指数横向比较最高。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传统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发展,经济量的盲目追求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平衡,片面盲目的追求人均GDP的增加致使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时下经济发展探讨的热点问题,绿色GDP强调将资源环境消耗纳入经济发展水平之中,通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才能真实评价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从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在适当时机在全国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作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参考,在全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国热潮。

5.2 统筹东西部发展,安排均衡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布局要统筹点、线、面的协调,并通过循环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将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关于点、线、面布局的主要设想如下。

(1)从点的布局来看,通过人们衣食住行接触的生产、生活网点设立循环经济模范、宣传点,不断增强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自我约束作用,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

(2)从线来看,要借助沿海、沿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带。

(3)从面来看,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圈、带、面。以经济区、城市带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城镇的建设。

5.3 选择符合各局省域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全国范围来看,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各异,东中西部呈现较大的发展差异性,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模式,科学减排高能生产体系,在生产、企业领域建立循环有效发展体系。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同时结合地区工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时进行工业区的优化升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同时对于农产品市场存在多元化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建立绿色产业园试验区,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水平。

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考虑到经济起步较晚,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环境,要求大力建设新型能源产业,诸如绿色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产业。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创新发展共生型企业,加快建立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利用,循环排放。

5.4 加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激励制度体系建设

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的建立,实现区域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终极目标,例如,通过征收化工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税的方式,控制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从而实现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于废弃污染物进行回收,我们将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以实现废弃物循环优化和产品的再回收等等。

5.5 建立废弃物回收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回收渠道,如废纸、塑料、玻璃、钢铁等;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产品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回收渠道。通过建立类似具有促进利用价值或污染损害大的废弃物回收的制度,可以实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标。

5.6 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制

完善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必须包括环境资源本身的价格成本以及环境服务价格、人工产品环境价格三个方面,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环境产品价格的特征,来确定其价格实现的途径。例如对于休闲、旅游、高档商品房等具有享乐性意义产品的环境价格,可以通过测算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环境质量维护成本,通过环境补偿税、环境清洁税、环境享用调节征收税。

5.7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并根据不同产业企业的特点,建立企业环境影响挂牌制度,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环境动态监测制度,推进信息公开中介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之泉.人类呼唤:循环经济[J].广东经济,2002(2):11~16.

[3]诸大建,臧漫丹,朱 远.5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6[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5(6):21~25.

[4]戴备军.循环经济实用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冯之浚,张 伟,郭 强,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6).

[6]李惠明,王军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41~45.

[7]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J].产业与环境,2003(1):12~15.

[8]于丽英,冯之涣.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5.

[9]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篇5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天源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推动了主导产品的顺利跨越或发展,而且,循环经济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不计算节约的堆放费(罚金)外,仅以电石渣为原料一项,就比传统水泥厂的生产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艺上的创新带来了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国内同类厂家耗能低8%以上。再与传统水泥厂相比,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粉碎尘埃污染、噪声等问题得到解决,成本也将降低一半以上。在环保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打产品的废弃物电石渣的资源转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要堆置废弃物而占用大量场地、土地的问题,关键还解决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问题,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护作用。天源集团公司首家建成中国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环保工程,成功地创新了中国氯碱行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电石、化工、建材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繁荣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说了好多年了,非但没有改观,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中国用于包装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烧,污染空气;埋,二百年不烂。如果将北京每天扔掉的废塑料回收炼油,可得50万升无铅汽油和50万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约3万辆小轿车驾驶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种新的塑料制品,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有1 500多万吨,其中1/3是废弃塑料;而中国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约是1 100万吨,年产塑料只有600多万吨,缺口500万吨需要进口,120吨废弃罐头盒就可以回收1吨的锡,这相当于开采冶炼400吨矿石,而且还不包括经营费用。

目前,对各种包装材料回收较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回收率已达到83%,荷兰也为79%。中国目前的废弃包装回收利用率还不足10%。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容器包装的再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显得意义重大。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首次正式出现于1994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它遵循“避免―减少―再利用―限期处置利用”处理程序,要求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利于保护环境与减少公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按照循环经济的循环范围来看,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种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也称小循环;生产领域的循环,也称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循环经济的实施,跳出了以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它的兴起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各个国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现实经济中处处可以体现,如,容器包装、家用电器、汽车、建筑与食品业等的再循环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装的再循环为例,借鉴几个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二、中国包装业发展及容器包装回收利用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产品因外观不佳而招致的压价损失每年达数亿美元。后来当商家发现包装里有“黄金”后,包装产业发展迅猛,在无规则限制下以15%的速度连年递增之后,包装业发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包装业已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

可是物极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装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上的困惑,甚至让人反感。包装的尽善尽美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包装消费者不能了解商品内在的质量,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写照。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定,包装成本如果超过产品出厂价格的15%,则属于过度包装。

在中国,过度包装的典型市场为月饼包装。中国每年月饼市场的规模超过200亿元,包装开销占月饼生产总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饼包装的费用已达25亿元,加上搭车销售的茶叶、酒、金银珠宝等其他商品,过度包装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达80%。不仅仅月饼,补品、药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过度包装”的怪圈,包装后的体积竟然膨大数倍乃至几十倍。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晓悦指出,由于中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现在中国每年包装产量约3 000多万吨,而中国包装产品的回收情况除纸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转较好之外,其他产品的回收率特别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不到总产量的30%。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垃圾围城”问题,过度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生产量是工业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体积却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国垃圾处置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包装废弃物的增加无疑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将包装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费群体,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简约化,商品包装则可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包装最终还是要走上绿色包装的道路。所谓绿色包装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装要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这是世界包装业的绿色原则。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德国。

三、案例: 德国的包装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其管理态度非常明确:首先是“避免产生”,然后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

1992年,与废物再循环相关的商家、工业组织和其他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了德国双轨制度,即著名的“绿点”回收系统方法。所谓“绿点”,就是在商品包装上印上统一的“绿点”标志。这一“绿点”表明此商品生产商已为该商品的回收付了费。由使用“绿点”标志的生产商付的费用,建立一套回收、分类和再利用系统,经营这一系统的公司是非赢利性质的。所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将他们放到特制的黄塑料袋子中,经营“绿点”系统的公司有专人定时来各家各户收取。“绿点”系统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商品包装条例,产品责任原则首次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者有义务收回和利用使用过的产品。

1996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它规定对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废弃物必须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企业承担回收责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须缴纳“废品回收费”;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须交纳“垃圾清运费”。德国政府还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

2002年12月,德国最高法院颁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从2003年1月开始向顾客收取罐装和瓶装饮料的包装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饮料类的PET塑料瓶,连食品在内的1.5公升以下的缴纳0.25欧元;1.5公升以上的则需缴纳两倍的押金。商店在顾客交回包装时将押金返还给顾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装不在规定之列。

目前,德国政府正着手出台第3版的《包装条例》,计划对所有一次性包装饮料一律征收25欧分押瓶费。

据DKR回收公司的调查显示,89%的德国消费者赞成塑料广泛再造;约有40%的德国人拒绝使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包装。由此可见,该国在回收废物方面成绩出众,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四、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也提上日程,但是与循环经济工作做得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还应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1.开展教育工作,增强节约和环保观念。从发达国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很强,本人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就是环境是公共物品,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2.加强立法,政府执法需严格。立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严格执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且法律中定的处罚都比较严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这是作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的现象。

3.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如利用绿色包装材料,包括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和纸材料等的发现,都是科技进步的功劳。

4.运用经济杠杆。以往实施的“谁污染,谁治理”方针是一种被动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治理方针,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使治污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包网,省略.

[2]左铁键,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克强,赵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也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是保护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文明行为。

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采取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以达到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目标。由于所有废弃物都是消耗资源产生的,所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为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框架内引入了环境规制和环境交易制度体系,把环境作为经济要素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之中。它们通过对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进行专项立法,进而发展到进行综合立法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以解决经济外部性――环境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这便产生了西方现代循环经济。

一、福建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福建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基地。但从资源、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角度看,制造业追求经济利益同时消耗资源和排出废弃物的必然性,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本质的矛盾。因此,制造业是导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造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主要源头。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于福建省而言,更是资源紧缺,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83种665处,潜在的经济价值2377亿元,仅居全国第25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亩,其中沿海地区仅0.3亩左右,是全国除京津沪外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福建又是个多山省份,受地理条件影响,比较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要继续实现经济翻番,单纯依靠能源的消耗增长显然已经行不通。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要求经济发展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现由传统的线性经济向现代循环经济转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型制造业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新型制造业强调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福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不能再像过去20多年快速发展期那样,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来获得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走集约化、循环型制造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福建突出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福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突出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资源消耗减量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加强对制造业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定额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二是资源利用循环化,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技术,提高制造业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是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工业生态化,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技术与工艺流程,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园区层面上着力于生态化产业链的建设,整合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制造业,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实现园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

福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制造业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铁民.产业融合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认识[J].东南学术,2005,(1).

[2] 郭铁民,蔡勇智.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开放潮,2004,(3).

[3] 陈晓声.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J].上海统计,2001,(11).

[4] 樊纲.论竞争力[J].管理世界,1998,(16).

[5] 佘传奇,叶静.西方产业竞争理论来源研究与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

篇8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科学的态势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要符合我国国情,应转变发展观念,进行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走自己的路。

一、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必然性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篇9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意味着循环经济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之一就是企业,如果确保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我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实施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今后继续加快促进循环经济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重点探讨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几点建议与措施,以期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障企业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属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范畴,其核心理念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主要是借助于生态学规律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式经济。

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可以从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三个角度进行剖析。从生态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就是要达到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经济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节约,提高使用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现状简析

循环经济的实施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在推进过程中显现出诸多不足,了解这些不足,对于今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重节能、轻减排”的现象在企业中比较突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减量化”,但不少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节能”,对于节能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远高于减排方面。其实,企业过于重节能主要目的是想达到减少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而“轻减排”的实施需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2.企业决策领导层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缺乏积极性。多数企业领导对于实施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没有被领导层完全认知;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注重营利,不想放弃短期的经济利益。

3.我国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缺少规范化的政府引导机制。任何企业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资金的投入与工艺技术的研究,这就需要配套的措施与法律法规。若相关措施与机制缺乏,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很难推进。

四、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有效对策

1.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循环经济意识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施时间不长,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没有将循环经济理念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更多企业只是被动地实施循环经济。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宣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讲座、专栏以及会议等。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也可以更好地将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指导思想。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带动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

循环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企业要想真正实施循环经济,就必须在改造原有落后生产技术上着手。因为旧的生产技术通常都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等不足,所以企业一定要从生产工艺等方面加大技术改进与创新的研发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更应该注重技术革新,同时争取政府对其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上的支持。

3.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培养,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智力保障

企业若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不仅需要物力与财务的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持。对于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应该有规范化的系统培训,要让其不断掌握新方法;对于企业的管理型人才,则在给予循环经济知识培训的同时,还需通过学习成功企业案例来不断充实管理经验。同时,企业还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

五、总结

综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但也已得到了不少企业的重视,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针对现有问题,实施有效的对策能够更快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于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按照《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为此,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市市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建议针对*的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办法、废旧汽车回收办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办法等。还要针对*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政策;制定鼓励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经济引导机制。此外,政府还应针对电子垃圾的价值与污染特性制定电子垃圾回收办法,明确电子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与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比例。确立制造商责任制,明确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回收旧电子产品并交给制造商的义务,消费者有将旧电子产品交给零售商,作价回收的义务等。针对目前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建立电子垃圾拆解管理办法与电子产品拆解技术标准,规范垃圾回收拆解行为。

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收费改革。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

(3)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O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4)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5)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1)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2)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包括废塑料、废玻璃、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

(3)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以政策推动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融通资金,确保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