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5: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产管理理论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产管理理论知识

篇1

吉尔生化是一家国际领先的保护氨基酸、多肽及抗体产品的规模生产企业,公司在全球拥有五家生产基地,二个研发中心。十三年来,吉尔生化积累了大量技术秘诀,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项,申报中国发明专利20多项,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二十篇多肽领域科学论文。公司有目前有一个知识产权负责人员,有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律师服务人员。目前公司有25项发明专利,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二十篇多肽领域科学论文。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董事长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明显了。为此制定了专门的《专利申请奖励办法》,大致内容如下:

各部门或各小组,充分挖掘潜能,进行专利的撰写,凡是新方法,新产品,以前没有报道过的都可以申请。

当专利获得受理,即有受理号后,申请人即可获得1000的奖金,如有多人合作的,由主申请人进行奖金的分配。这里的主申请人是指公司员工提交给公司知识产权主管时的名字,如果因为公司申报项目需要,另外加上去的人员则没有奖金,或不参于奖金分配。

当专利正式获得授权,申请人可另外再获得1500的奖金,分配同上。

每年统计从当年的1月1号开始到12月31号的申请专利数(只看受理的),以收到受理号的日期为准,只要受理的就算,总数最多的为科技进步奖第一名,每年评出前三名。分别给予2000,1200,800元的奖金奖励。如果排名并列则按照以下方法排名:先看申请人是主申请人的数量大小,再比较员工申请时共同申请人少的优先。排名前三的每月分别加工资500,300及200元。

国外公司大多都有非常好的奖励制度,以鼓励发明创造,使得发明创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依据发明人的成果,产生出相应的累积计分制、等级奖励制以及各种各样的表彰制度,如IBM公司的累积计分制: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而设立了累积计分制的奖励方法,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一项专利为3点,同时可获1200美元奖励;点数累计达12点,再加1200美元奖励。刊载在技术公报的发明或,也计为1点。2002年,IBM获得3288项美国专利,整个公司约有5000人为此做出了贡献。

企业如此。各地政府也都有相应的政策制度鼓励支持。《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已经颁布,按照这一办法,北京市将根据发明专利质量及其经济社会效益不同,对一些发明专利给予奖励。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专利,特设特别奖1项,奖金额为100万元。北京市明确奖励的重点包括: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明专利;在本市实施并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发明专利;对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发挥重要作用的发明专利。奖励分别设立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奖金额分别为每项20万元、10万元、5万元。

《专利法》第1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74条第1款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2 000元。第75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

篇2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44-02

摘要:本文论述了生产现场定置管理的作用,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深化企业现场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 生产现场 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定置管理是“5S”活动的一顶基本内容,是“5S”活动的深入和发展。

把定置管理应用到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中。这是当今企业管理的一大进步。实践证明,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工作目前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界的共识,这主要表现在:

1、改变了企业面貌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企业生产现场的脏、乱、差现象,经过定置管理的推行,为企业找到了一个科学的规范化的途径,使企业生产物料堆放整齐。现场清洁卫生,让人耳目一新。

2、促进了安全生产

经定置后的生产现场通道畅通,安全标识醒目,降低了安全事故率,正如员工们反映的安全生产需要定置管理,定置管理促进了安全生产。

3、增强了员工素质

定置管理作为一项现代化管理手段,已被广大员工所接受,逐渐形成了员工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规范。

4、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经现场定置管理后的企业。工艺优化,物流有序,操作规范,节省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无疑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就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的定置管理工作来看,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提高:

1、停留在清清扫扫,摆摆放放,打扫卫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去发挥其效能比如对现场人、机、物的整顿。是否优化。是否达到最佳组合,还值得研究。

2、即使优化,也不能一次定置。永远不变,尤其是流动物更有一个动态管理的问题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3、定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万万不能单打一,亟待研究与其他专业管理的结合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深化生产现场的定置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方面花功夫:

1、对工业现场定置管理的认识需要深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提高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定置管理是一项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管理工作。就其定置管理本身而言,它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掌握一门科学知识,绝非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创新和提高,不然现场定置管理工作只能停留在现场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上,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很难深入。

同时,我们要对定置管理的标准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开始搞定置管理的时候,人们进行生产现场的清理、整顿,“打通通道,定置两厢”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若仅仅如此,那只能是浅尝而止。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真正做到“纵深发展。全面定置”。没有高标准,创不出高水平。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定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它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为各项专业管理创造了条件。定置管理与其它专业管理各有其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目标,两者之间不可能替代,要处理好定置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各项专业管理工作都可能或多或少地融入定置管理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要做好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定置管理的方法。

2、要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管理方法引入到现场管理中来

定置管理的方法是一种优化的方法,它强调对生产现场的人、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优化,形成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最优组合。因之,这项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定置,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对生产现场动态的定置。这是生产现场自身规律的要求。静态定置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定置才是绝对的、永恒的。

首先,要求我们在对现场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应用排队论法则,图论原理,工业工程的方法,对人们的劳动动作进行优化,使操作者的动作最简捷经济,对流动的工作物进行排序,把它们定置在最经济合理的地方。只有引入这些相关知识,定置管理优化才能成为现实,定置管理的优点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一次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受益终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改变,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需要我们对生产现场的人、机、物的定置不断地进行优化。我们应该把这一过程纳入定置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作为定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次,生产上人、机、物的流动性也决定了生产现场定置管理的动态性,对这种动态的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它们在一定的时空内处于最佳组合状态。就需要我们引进系统工程的理论,应运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定置管理的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和控制。特别是一个处于多维空间的生产系统,若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控制,是很难做到的。

3、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定置管理既要有全体员工的参与,也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一样。需要全员参与和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需要企业有一支懂定置管理知识,熟悉本企业生产的专门队伍。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并赋予该部门相应的职权,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管理制度,纳入日常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活动在生产现场,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研究优化方案,不断地进行定置,才能使这项工作不断地深化,发挥作用。

4、要把定置管理工作纳入班组建设

企业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要靠班组来落实,定置管理工作自然离不开班组,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理解和应用。据有关企业的经验介绍,班组对定置管理重视与否。会直接反映在生产现场的定置效果上。现在有些企业把定置管理工作作为班组建设的一项内容,同班组核算、安全生产等工作一起抓,起到了与其他管理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他们的经验证明,把定置管理工作落实到班组,才能落到实处。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为企业国内市场的巩固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人,国外知名机械制造企业的涌入,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低下,成为国内企业市场竟争力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摆脱落后的生产管理现状,维持和提升企业现有竞争能力,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现状

1、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不协调

生产计划是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所制定的产品生产预期目标,生产计划的制定,对于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工作人员从企业经营现状出发,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科学的进行拟定,并且适时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产计划的合理性,保证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对于当前我国多数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性存在问题,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实际的作业计划存在较大的冲突。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的不协调,往往导致企业出现产品供应不足或者库存量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降低,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成本急剧增加,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对于多数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以产品为单位,即对生产车间下达产品生产数量目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约束,导致机械产品生产需要进行拆分,即按照零件数量制定作业计划。由于各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实际的作业时间和产品数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势必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

2、产品仓库积压严重

产品仓库积压严重,也是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产品仓库积压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较为盲目,企业虽然在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对市场展开了分析和评估,并且了解到市场的需求量,但是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没有对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行合理分析,在产品生产制造结束之后,由于产品性能、环保性能以及其他问题的影响,使得产品无法及时地投入市场,从而导致库存积压问题的发生。同时,部分客户发出生产订单后,企业由于生产故障以及生产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提供充足产品,客户则以生产周期过长而取消产品订单,从而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库存由此增加。此外,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企业生产原材无法及时供应,也会导致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生产活动,造成积压。

3、生产成本高

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生产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效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多数机械生产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管理,企业的成本核算、预期收益等分析统计工作不到位,导致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依据,最终使得企业生产居高不下,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者逐渐加强了对生产成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使得生产成本的控制流于形式。

4、生产管理范畴过大

对于现代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企业的生产管理涵盖了企业从原材采购、库存、生产到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企业不仅需要开展产品的制造活动,同时需要开展销售和售后等工作。随着企业生产管理范畴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管理面临更多挑战。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1、科学安排生产计划

首先,机械制造企业必须从生产计划人手,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活动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秩序。在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企业必须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科学性,即企业的生产计划必须要以产品零部件生产数量为单位进行下达,将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相统一,确保实际生产数量。同时,企业生产计划必须合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围绕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如市场情况、企业生产能力等因素,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企业必须要针对市场的变化和波动,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计划,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降低库存

企业库存积压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但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成本的增加,还会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并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影响。从企业库存积压原因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控制企业库存。首先,做好客户的选择和筛选,确保订单顺利落实,避兔违约问题的发生。同时,做好市场调查工作,防止由于盲目生产而导致的产品滞销。此外,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杜绝产品质量导致的库存压力。

3、合理管控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控制是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关注的话题。企业要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先进管理人才的引人,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科学、专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其次,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成本预算工作,使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有所依据,依靠预算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缩小生产管理范畴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管理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内容涵盖到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售后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企业生产管理负担不断加重,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陷人更为尴尬的困境。为此,企业为提升生产管理质量,必须要加强对生产管理内容的分析和归类,将生产管理中部分内容剥离,企业首先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生产管理工作对于机械制造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生产管理,做好生产计划的制定,采取合理的手段控制企业库存,利用先进的管理队伍实现成本管控,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全.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143-03

1 概 述

自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美、英、日、德、法等国纷纷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再生等均是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却因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因素使制造业的业绩纷纷下滑,且出现了工业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外迁的现象,这表明了我国工业制造业方面依然处于劣势,尤其是以代工为本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导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为了更好的重振企业雄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其中加强生产现场的管理便是一项重要工作,以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的目的。

2 生产线产管理的概念

所谓生产现场管理,即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度、标准、方法,实现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管理,促使每个环节都能够在有计划、有组组、有流程协作的前提下,达到安全高效、低耗生产的目标等。

在生产现场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等,通过一个科学、有系统、有组织、有效率的管理方案或者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于工作整体环境的营建、制度方面的人性化管理等,以此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水平。

3 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分析

在工业制造企业中,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根据我国现在大多数制造业来看,多采取此划分,即人员、设备、原料、规范、环境。

但由于在不同的制造业领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且差异比较大,因此为了更为集中的说明问题,将各个制造业中易于发生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与综合,然后,归纳为带有普遍性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便为各制造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综合而言,对应的问题有如下述。

3.1 在人员管理方面

①组织机构庞大、员工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低;

②在设备管理方面,设备运行的安排存在不合理因素,故障频繁、保养差;

③在原料管理方面,浪费严重、保管不善、物料使用比较混乱;

④在规范管理方面,生产周期控制松散,易于失控,成本管理不明确且生产中存在无序现象;

⑤在环境管理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安全隐患多、现场脏乱等。

3.2 从原因方面分析

在不同的制造业领域内,会因管理者的方法不同而暴露不同的问题;

以我国的普遍性为例,可以认识到,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经验比较缺乏;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美国首次因“实验与参与”而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然而,我国大多数工业制造企业因其企业性质、或者管理层缺乏对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的研究,缺失了提高效率的途径,只是单一的停留于“从量到利润”的追求,却不知在生产环节方面的调整与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可以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率。

认识方面的误区比较明显。

另一个原因,集中体现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与战略部署缺少规划性,也就是说,大多数工业制造业有进军世界五百强或者上市等发展雄心,但在实际上,走的却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不断的增加数量或者选择多元化经营来提高利润的外延性生产扩张之路,缺乏技术升级、生产转型、先进管理等系列强企举措的内涵,结果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是一条错误之路;

3.3 认识不足

造成生产现场管理措施比较匮乏的原因,在于对产业发展或者产业链的分析能力不足,对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不足,对于员工参与和利益分配认知不足,而是仅仅停留于雇佣关系、按劳分配等基本层面上,未考虑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福利是促进企业得到持续性发展与推进的动力。

因而未能在很大程度上、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企业向着一个良好的运转速度和质量提升。

4 提高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措施

4.1 设计方案前的分析

首先,根据上面的问题介绍与原因探析可以看出,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管理者对于生产现场管理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或者反应过慢,因此,应该积极学习一些新型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但要求对自身制造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现实情况作为基础,避免生搬硬套,并且根据行业的性质来反思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战略上的部署与计划,按照系统性的思维来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生产现场管理体系,也就是说,要面面俱到的对生产现场管理中的生产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如上面所说的五大方面就是一种划分方式,但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行业性质间的差异,应该认识到不同行业中的比较优势,从而找到重点与关键点,分层次的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制定何种管理路径与体系。

其次,对于全球的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管理水平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也就是说,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的生产现场管理的概念、内容、方法及其发展有一个评估,然后,针对与自身行业相同的行业进行经验分析与理念辨析;

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并对发展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另一方面,就是循序渐进式的进行转型与革新,不能全盘推倒重来,因为在我国的企业中,已经发展出了一些管理模式,并且多以经验为主,所以,推倒重来的做法不科学,应该予以摒弃,最好是一方面分析自身的模式,另一方面,对其它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再制定修正方案,进行一系列的缓慢的渐近式的革新,这样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也易于得到支持,尤其是在改革的效率不断突出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推进。

第三,以专业化作为基础,因为纵观全球各大企业的发展,虽然诸多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事兼有多种业务,但是对于工业制造业领域而言,其前身均以专业为主,也就是说,只有在专业化的方向与层面上,才能实现有效的生产现场的管理。

一方面,应该注重先进经验的复制和应用,另一方面,应该积极的进行一些实验尝试。

另一个层面就是以专门化的管理方法来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效率,即禁止以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分别性的管理,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有效把握,从而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因为在生产力的提高方面,只有透过对其各个要素的功能的最大发挥与最合理的优化配置才能完成其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4.2 具体的管理措施

以下就从五大方面,即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规范管理、环境管理方面展开具体的说明。

4.2.1 从人员管理方面看

一方面,企业应该将企业中的所有人作为核心要素,积极以人为本,突显出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生产现场的管理中,要符合人的本性,使人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让原来生产中的被支配的人,变成一个主动参与的人,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效率。

那么,这一点怎样才能办到?

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统一,也就是说应该对员工设定一个统一的思想,并做到说一不二,树立起权威性,建立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托责任”;

要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突出骨干、提高整体发展,即通过生产中的优秀人员来带动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另外,就是通过激励制度、人文关怀与具体的福利来巩固这些有益的成果。

积极关心员工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措施,能够让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个人也获得发展,即让员工与企业共发展、共同进步、一起享受企业利润增加所带来的红利。

归纳起来,就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评估制度、激励机制、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等共同协调下,让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获利。

4.2.2 从设备管理方面来看

应该对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中各种设备的功能、作用、效率进行细致分析,然后,增加设备的养护工作,即在管理中,加强包括制度方面的建设、措施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如保养、巡查、闲置现象的处理、更换等;

另一方面,要针对故障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处理措施设定,尤其是对于常见故障的及时处理措施要做到有流程、有速度、有效率,确保设备在工作时段内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对于大的故障应该有一定的预期,并做好备用处理方案,减少可能性的大故障造成的减产等问题;这方面,可以通过责任制度、岗位制度来实现具体的约束;

另外,就是对于设备的细致化管理的问题的解决,这方面,应该根据使用功能、可改进程度、提高效率的其它因素的联合来具体研究与分析。

4.2.3 原辅材料的管理十分重要

在制造业生产中,除了设备,最为重要的就是材料这一基础,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不力所造成的鱼龙混杂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材料的采购、市场调查、入库、保管、出库、试验、废料管理等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实施,以此保障其有效、合理的得到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生产现场材料的管理方面的堆放与利用问题,这方面,最好选择“零堆放”的方法,在材料应用的流程上,尽可能做到计算周密,现料现用,不拖延,以此来提升材料的应用速度;这要求有制度保障,有流程管理与技术性的监督共同发挥效力。

4.2.4 从管理制度方面看

模式要求现代化,也就是说严格按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与生产管理的流程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因素的过多掺杂;

一方面,具体的制度要有系统性、构建成为一个管理体系,包括各个机构、管理层级、管理流程;

然后,再制定对应的具有约束能力的各项机制,如责任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技术管理机制、竞争机制等,通过表格法的细致性,一一进行技术指标评估,从而让管理有监督、有执行、有技术指标、有数据,做到细致、精确、透明。

这样,才能透过评估机制让所有的机制得到有效的联动,从而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

4.2.5 从环境方面看

要求卫生、干净、清洁,给予生产者一个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保障其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在环境的营建方面应该考虑到地理、气候、工作性质、工种、岗位,实现差异化的针对性安全环境处理方案,使所有的生产都在一个安全、可靠、稳定、适宜于工作的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作用显现;

另外,应该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食品、产品、情绪、营养、思想、知识、文化、经济、舒适性多种因素作为考虑,全面改善现有环境,以此来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满足其需求,使企业有一个好的发展与重要的推动性。

5 结 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就要坚持与进俱进、因时制宜,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因为生产现场管理的模式、方法不科学,过于粗放等,未能通过对管理的优化来实现整体生产方面的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在比较了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后,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现状与亟需解决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综合应用了诸多方法中对于我国企业有益的部分,因为在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发展中的特色,所以,需要在克服教条与照搬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借鉴与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立军,李哲林.装配型制造业生产现场的三维图形仿真建模[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2] 陈伟伟.生产现场管理与服装企业裁床产能的提升――以某服装企 业生产实践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2).

[3] 张剑红,张宝明.借力生产现场管理,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J].企业 文化(下旬刊),2015(7).

[4] 吴明华.试论抓好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

报,2016(16).

[5] 刘长顺.提高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5(19).

[6] 马洲引.人性化管理优化生产现场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

[7] 刘永丽.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

(17).

[8] 宗志霞.浅谈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市 场,2016(34).

篇5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控的意义

1.1 确保建筑施工的正常运行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和风险,及时地做出相应对策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提前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使建筑工程安全顺利地开展。

1.2 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

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工作是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保障和安全维护,是在确保工程|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当建筑工程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技术性能和结构耐久性。进而在建筑工程结构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的延长。

2.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对策

2.1 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

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明确质量目标并且将质量目标进行划分,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第二,明确施工工艺标准,做到质量控制有据可依;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岗,实施奖罚责任制;第四,要根据具体施工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完善的施工质量管控措施,实施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工作。

2.2 建立和完善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严谨的施工材料采购制度。在采购施工原材料时应该按照采购程序根据要求的技术指标和功能指标,筛选出信誉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供货,以保证产品质量。当材料进场时要严格依据进场材料的验收制度对材料进行检查,例如进场材料是否有质量合格证书,对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场。此外,对进场的重要材料例如钢材、水泥等材料进行抽样加强实验检测,进一步满足施工的规范和要求。其次,制定妥善的库存保管制度。将入库后的施工材料根据材料的具体性特点,分类进行妥善保管,以免因为材料的保管不当而造成材料技术指标或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3 建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施工质量问题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对预防和减少施工质量问题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分为5个环节,依次是识别、评估、评价、决策及处理。其中风险识别是5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质量控制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了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对于一些技术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项目实施有效风险管理十分有必要。

2.4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根据我国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人员培训体系,包含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培训周期及培训内容等等。对新招聘的工作人员培训相关的建筑工程质量专业知识、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岗之前要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3.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策略

3.1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

建筑项目施工之前,要首先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范方面的强化培训,使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生产作业。另外在建筑现场和办公场所设立相应的警示牌或者安全生产标语。每天上岗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佩戴安全帽等相关安全用品。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二是,在安全防护措施及手段方面的投入;三是,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带及安全帽等;四是,安全生产相关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例如安全生产警示牌、规章、标语等。安全投入是整个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施工的安全规范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严格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管控,投入新工艺新设备

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通常要对一些施工设施和设备如施工便道、供电系统、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检查,以确保施工安全。对一些施工相对较难的土方工程项目更要严格把关。在雨季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止滑坡和坍塌情况的准备工作;在酷暑的夏季还应该做好防暑降温的作用准备,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则应该做好路面防滑措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很多施工工地都配备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以防止建筑工地发生触电事故。而且施工机械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动式吊车进行施工,新工艺与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施工安全起到了极大的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3.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除尘措施

建筑施工避免不了会造成场地与周围空气环境产生大量的浮尘,对施工人员或者周围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项目部要派专人在施工场地及街道周围实施道路洒水措施,以沉降空气中的浮尘;另外施工场地中容易起灰的水泥及一些沙石散料应该进行入库或者进行覆盖处理,对长期的地面应该进行绿化或者覆盖,防止产生灰尘污染环境。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项目的逐渐增多,在新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从设计阶段到竣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深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大新设备新工艺的投入以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

篇6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首要内容,其目的是在既定工期内完成客户所需的产品。大型制造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以及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其生产进度管理也比一般企业困难。

在实际的生产进度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网络计划技术、甘特图、S型曲线比较法和香蕉型曲线比较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够反映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生产进度的比较信息,而不能回答诸如如何才能缩短生产周期、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生产进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将这两者的管理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1.1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形态,且比其它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研讨日益频繁,但管理学家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观点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传达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对知识的生产、组织、转换、获取、传播、共享等活动的各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学习与激励机制等密切相关,其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通过知识的开发、组织发展、分发、使用等步骤,改进传统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绩效逐步改善。

1.2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保护知识以获得竞争优势与实现竞争目标的组织能力。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关键工作。

(1)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知识管理不能独立于企业的业务之外单独存在,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功效。知识管理是企业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脱离企业业务的知识管理是无效的,也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

(2)知识的转换

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和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于编码和度量、存在于个人头脑与各种组织中的属于经验、诀窍、判断、直觉、灵感以及组织惯例的那部分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深深根植于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价值观或情感中。

在知识管理领域,关于知识转换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日本学者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知识的转换由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成。社会化是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综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为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完成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内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将综合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变速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达到良性循环。

2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2.1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一般过程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产品结构分解、生产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生产进度跟踪、偏差分析、进度调整,同时通过规范标准的方法对进度状况等信息进行沟通和文档化记录。目前大型制造企业对生产进度管理方法大都是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方法,它们主要侧重于对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步骤进行标准规范且细致的控制,来实现生产进度管理的目标。

同上述基于过程控制的生产进度管理方法不同,基于知识的生产进度管理更侧重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进度管理过程,通过对影响生产进度的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生产进度知识的运行过程,同时与生产进度相关知识库进行集成(如图2所示)。

生产进度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其中,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生产进度管理的目的,即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而生产进度知识共享促进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生产进度知识沉淀、应用促进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生产进度

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生产进度知识运作,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体系,不断补充完善生产进度知识库。基于生产进度知识库,企业中各部门、人员就可以共享一致的生产进度管理术语、指导原则、技术知识以及进度的控制过程等,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2.1.1生产进度知识沉淀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是指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在大型制造企业扎根,内部化为企业知识和员工个人知识,并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企业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扩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型制造企业不断地吸收外界新知识、新文化,同时在生产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大量新的生产进度知识,这些新知识、新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改进生产进度管理的关键要素。如果新知识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这些知识只是短暂地留在企业。学习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知识的主要载体。为了使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能够较好地在企业沉淀,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

2.1.2生产进度知识共享

生产进度知识共享是指通过企业员工之间共享交流个人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在企业的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生产进度知识共享实现了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向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换。在大型制造企业内通过交流,实现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生产进度知识不会因为共享而减少,却能使整个企业的集体智慧增加。若只是强调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最大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并长久保留下来;相反,强调成员的协作,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由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存在于个人脑海中;而且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能够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因此,建立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例如,麦肯锡公司为了促进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充分共享,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客户规模和重要基础上内部科层组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样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企业可以使用物资和其他激励措施,来奖励那些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企业知识库的员工。

2.1.3生产进度知识应用

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利用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去解决生产进度管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储备的扩展。随着员工把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运用到进度管理工作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便被内化为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知识管理促使大型制造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整理起零散的知识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的问题。知识管理把生产业务流程与知识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加强化个人经验的迅速产生和快速积累,这实际上是对生产进度知识编码化、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升华,从而提高了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2.1.4生产进度知识创新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基于已有的生产进度知识,包括企业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和储存在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提出生产进度管理的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储备扩大的目的,它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水平。它具有多个侧面,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而且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诸方面。

2.2支持环境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大型制造企业的环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和内容。

2.2.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如果缺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注定要失败。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使得成立一个跨越各个部门的核心团队成为可能,同时使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同。大型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和推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2.2.2信息技术平台

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离不开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信息系统提供的文档管理、知识地图、专家地图、协作空间、全文检索等功能实现了生产进度知识由数据、信息到经验、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完成基于二维综合知识地图的生产进度知识管理,同样也能够对大量的一般生产进度知识,包括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进行集中管理和多维度分类,并利用协作空间、知识社区等功能完成对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到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化过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速交流,提高生产进度知识收集和利用的效率。

2.2.3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大型制造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进度意味着效益;而生产进度对于员工收益没有太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建立与生产进度相关联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另外,在知识共享阶段,员工一般不愿将其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可以采取压力和奖励并举的措施,促进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

2.2.4企业组织结构

生产进度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和开放化,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有利于实现相关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工程项目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较之以往大幅增加,生产进度需要通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这些客观现实要求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积极构建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体系。

2.2.5生产进度文化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制造型企业管理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而预算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对企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预算管理分析预测未来生产过程中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能够使生产制造型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预算管理也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认可。生产制造型企业要重视预算管理的作用,科学地编制预算,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善于运用预算管理,制定合理恰当的目标,从而指导生产制造业的发展。

一、生产制造业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预算管理具有市场性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以盈利为目的,因此预算管理带有鲜明的市场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制造型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预算管理能够精确细致地管理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预算管理要紧紧围绕利益这个中心点,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研究市场的变化规律,紧紧跟随市场变化的步伐,从而科学地编制预算,为生产制造型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实现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预算管理具有指示性

预算管理是一种数量化的详细计划,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具有指示性。预算管理服务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预算管理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战略目标一致,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前提。预算管理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活动和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从而引导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

(三)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

预算管理要做到统筹兼顾,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编制预算。生产制造型企业不仅有与企业长远发展的预算,而且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有详细的预算。在预算活动中编制、控制、执行、分析等每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管理。除此之外,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员工都要参与预算管理,集中大家的力量把预算管理做得更好,为预算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能单单依靠个人独立完成预算管理。

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预算管理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制造型企业,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可以合理地配置资源,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工具。预算管理是预先计划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资源,使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尽量减少责任主体之间的矛盾。预算管理合理引导资源的使用,提升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预算管理来优化和配置资源,缓解了资源短缺的状况,也扩大了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可使生产制造型企业提高经营的质量。

(二)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预算管理为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状况而制定更恰当合理的企业目标,生产制造型企业把完成目标的总任务合理地分配到每个部门。每个部门再具体地把任务分配到个人,明确每个员工的任务,在一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目标。并且通过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把企业的目标通过预算细化成每个员工的目标,能够使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从而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这样,预算管理提高了生产制造型企业中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预算管理有利于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通过预算管理,有利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当生产制造型企业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之后,在生产经营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出企业长期发展的策略。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为生产制造型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预算管理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四)预算管理有利于控制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能够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中,预算编制能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及各个环节的目标,实现在生产制造型企业预算中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事中控制。生产制造型企业通过预算明确员工的具体目标,然后监控员工执行目标的情况,并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加以纠正,从而确保工作正常进行。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进行预算考评,通过预算考评总结工作的教训,积累工作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实现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总体目标。

(五)预算管理有利于规避风险

预算管理能够及时监控生产经营活动,为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保证。生产制造型企业能够通过预算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准确把握生产制造型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解决问题。因此,预算管理能够规避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风险,预测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努力改变这些不利的因素,从而降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风险。

三、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与其战略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两者的协同作用。预算体系必须以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前提条件,适应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要求,服务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同时预算体系也要保持较大的拓展空间。这样使预算管理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生产制造型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并且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要紧密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完善提高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真正地执行,并且使之行之有效。预算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使管理制度更加现代化。管理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预算管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有利于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等等。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的重要性,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最佳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当然,更好地发挥预算管理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的作用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要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企业的预算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昌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2]彭丽鹤,徐若鸿.如何编制企业财务预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赵团结.关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0,(2):117-118.

[4]韩吉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10,(2):81.

篇8

引言

电力企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潜在有很多安全隐患,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带来了不少损失。因此,对电力生产中的风险应予以严格控制,同时加强基建安全管理,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行。

1. 电力生产中的风险问题

1.1安全责任意识淡薄

电力行业本就有一定的风险,应将安全放在首位,但许多员工此意识并不强,缺乏责任感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施工操作或维修养护中,存在侥幸心理和骄傲自大的情绪,做事全屏个人感觉,而不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有所忽视,以致于常出现违规现象。另外,没有严密的操作程序,对设备不熟悉等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对企业、社会都形成了一定的危害。

1.2基层管理不够完善

基层安全管理与电力施工的质量、工期等有着密切联系,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不少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提升企业效益,而忽略了安全管理上的投入,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安全问题多流于形式,上级检查时则严抓,否则就很随意。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任务,没有准备也没有防备,一旦出现事故,很难及时解决。相关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长时间没有更新修订,与实际变化不符;检查维修工作不按规定进行,遇见故障,没有详细的总结记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

1.3相关设施管理混乱

电力设备是电力生产的主体,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运行中的管理和日常的养护工作十分必要,对于不运行的设备,应保持其处于一个安全状态,如检查其开关是否关好。由于购置时质量不过关,或其他因素,某些设备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性能急剧下降,磨损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设施,由于质量不合标准,很容易出现故障,延误了生产。对安全设备的疏于检修,使得某些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常引发一些安全性的问题,甚至有些设施已经明显地破损,却还在使用。

2.加强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2.1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首先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电力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保证每一个人员都能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领导,更应该将安全理念深入内心,身先士卒,充分发挥领导到头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给员工树立良好模范,并影响到他们,对安全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种规章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随着市场变化做适当的调整,领导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除了安全理论,还应通过实践培训来提高员工的自保能力。同时,教育和培训需要的是时间、资金,所以应加大两方面的投入。

2.2做好各种电力维护工作

电力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质量合格才能保证良好的维护效果,日常维护中,主要工作包括对绝缘子进行清扫,电杆电塔上的螺栓十分牢固,禁止在防护区进行砍伐,尽量保证地下拉线不被腐蚀等。

电力运行维护是维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运行中设备的管辖、运行调度、倒闸操作、技术改进、故障处理等都是变电运行人员的工作。对运行人员来说,必须熟悉基本知识,对一些关键部件,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防雷装置、继电保护、隔离开关以及互感器等,熟悉其性能、结构、原理等参数。同时,应不断学习,掌握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倒闸操作和一些事故处理。

最后是电力维护的核心,即电力系统维护。包括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将系统和用户连在一起,方便用户随时可获得所需数据,并实现了遥感和遥控的功能。还有就是对系统的监督,只有整个电力系统都能安全稳定地工作,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2.3创新管理手段

科技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今,各种高科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需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从根本上去实现安全生产,并将落后的工艺、技术等淘汰掉,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从当前的现状来分析,科技在今后的安全生产中有以下几个重点:做好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施安全科技示范工程,能够辨识较为重大的危险源、建立健全的评估监控体系,多研制使用多功能的安全防护用品。

2.4加强安全设备管理

在设备的建设初期,仔细进行检查,保证每项设备的性能良好,都能够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一旦不合格,禁止投入使用,以便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运行中尤为重要,一般企业都设置有自动警报,当出现事故时,会发出报警,应当引起注意。制定报废制度,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严重损坏或性能严重下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维修过后,务必要做好详细记录,方便下回分析 。

3.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安全性广受关注,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在电力生产中,常会出现许多安全事故,轻则破坏电力系统,重则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提升基建安全管理水平,以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建东.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分析及措施[J].机电信息,将010,25(30):163-165

篇9

一、电子商务对工商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产权专用;另一方面,如何认定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最后,知识产权域名注册的新问题也引人关注。

(二)对经营范围核定和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经营范围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变更登记;其二,通过电子商务登记的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其三,对于特殊交易,如黄赌毒等应该如何查处与制止。

(三)对组织结构规范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组织结构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组织决策的分支增多;其二,组织结构的管理层减少、操作层增多;其三,企业组织具有虚拟化的特点。

(四)对市场主体身份认定的影响

所谓的市场主体,通常指市场中提供商务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且具有“经济户口”,同时开展盈利活动。在性质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概念,与传统的市场仍紧密联系,基于此,进入新兴市场领域的组织或个人在身份认定上就会出现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处理策略

(一)加强信息的互联网化处理

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工商管理机构要想更好的发挥管理的效用,就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网化,因为在其它资源上的投资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技能上进行创新与投资则能够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出统治大局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的改进与处理,推动工商管理机构更好的发挥职能。

(二)结合电子商务服务调整政策

具体的政策调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由国家工商局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特别是关于存在冲突的重点问题,要加强互通与合作,创建统一的标准规范,避免自成体系的现象发生;其二,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符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以此来获得网站经营者的欢迎。

(三)加强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的创建

要想推动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创建电子商务认证机构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创建的过程较为系统、繁杂,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巨大,并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全面的做好管理工作。另外创建认证机构要以国家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核心,由于同国家的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

(四)结合工商管理职能发挥优势

各个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配合,将各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共同实现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与促进,同时还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强对网站以及网上经营的管控,特别要加强对违反网上经营制度的行为的管理;其二,依靠技术手段、立法手段来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对电子商务的服务、管理作用。

(五)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在过去计算机网络还未普及的时期,工商管理机构也是要求构建社会监督、管理体制的,而在当前网络越来越普及的阶段,工商管理机构更应该高效的利用网络,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工作目标,将工作呈现到广大群众面前,制定符合时展的社会监督制度,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篇10

(一)管理者与基层骨干缺少交流

目前,企业中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是,很多基层党员认为自己是老同志,觉得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觉悟很高,不需要企业开展这方面的教育,缺少责任心,当管理者下达任务时,通常执行得很缓慢。所以,在进行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整合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与基层骨干进行沟通,首先让他们认识到这项任务实施的必要,这样他们才能与管理者通力合作。

企业作为一个个体,如果想正常运转,实现盈利,需要各个部门的精诚合作。同样,为了实现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的沟通必不可少。管理者向基层下达工作任务容易,然而,落实并且坚持干下去着实很难。一个好的管理者懂得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因为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这层关系。因此,要实现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整合,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与基层骨干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丢掉管理者的架势,积极听取基层工作者的意见。这样两者开展工作时,效率才会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管理不会受到基层党风建设影响。

(二)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优势

我国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对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也不关注企业文化,他们只专注于生产,认为提高效率就可以了,从而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不断扩展到工作领域,使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作用不明显,起不到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经营的作用。因此,为了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落实党建思想政治的工作,应当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对自身的发展有全面的规划,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让各部门的配合井然有序,这样才能在生产管理的同时,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企业党建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三)基层骨干人员在党建思想工作方面缺乏创新

企业基层领导干部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早已思维定式,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企业生产、管理关系不大,能够用来传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仅仅是书本。

二、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整合的措施

(一)首先,理清企业内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承担更多责任。首先,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对企业管理者、党员、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这些人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员工看到了企业核心人物的转变,就会去学习,也要适应新常态发展潮流。其次,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员工才能了解到它的地位,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对于企业中的党员,一定要让这些党员意识到自身责任,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也同时代表了企业的形象。

(二)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积极为员工处理各种矛盾

企业是员工的另一个家,所以企业发展的立足点就是让员工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都应向这个方向发展,创造出既顺应企业的发展,又能够处理员工矛盾的管理机制,企业对员工的关心不应该仅表现在生产效率方面,还应该关注每个员工的生活,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工会的作用,为员工创造更便利的条件,这样才能吸引员工参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这样的氛围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才能互惠互利,有效地开展。

(三)将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优秀员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