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概括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概括,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概括

篇1

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高考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很多学生平时因为积累不够,鉴赏能力不足,往往出现丢分的现象。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突破。

一、提倡反复诵读,增强情景想象

反复的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诵读诗歌是培养诗歌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中的韵味以及意境,诗歌写作的情景才能被学生所模拟出来。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也会不经意间展开对诗歌的想象,还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面和情景,不断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大量的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境美的理解。如在杜甫《登高》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泛读,语调中可以带着一些苍凉与沉闷,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当时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然后在乐曲的伴奏中让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全文,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写作心情。

二、注重日常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要注重日常积累。首先,要注重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要注重对格律知识的学习,如词牌、曲牌等。同时,还要高度地概括和学习诗歌的特点,对诗歌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与形象性要有所认知。同时要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的特点是以物言志。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与当时时代的背景关系较大,展现着时代的风貌,所在边塞诗歌的理解上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咏怀诗的特点就是记事抒怀。咏史诗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时,阅读诗歌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对于诗歌美的欣赏在于对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审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诗歌上得到提高。如在李清照的 《一剪梅》中,诗词通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典型意象来传达了词人比较细腻的心理情感。老师可以先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 “回文织锦”“雁足传书”,一直就是寄托思念、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词中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与锦书无有,怎能不引发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情感难以排解的表现。

三、强化书面表达,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答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诗歌的题目、作者的风格以及注释等,这些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基调和大致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潜在或者已知的知识进行答题。所以抓住以上三点,诗歌鉴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一首诗歌也大致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很多学生却很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以往阅卷的情况来看,老师也比较喜欢那些逻辑清楚、条理明显的答卷,所以书面表达的训练非常重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翻译等,让学生更加清楚文章的内涵和结构。在进行具体答题的时候,则需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注意其表达的语境,根据题干进行综合思考以防止片面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高中语文应该将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纳入重点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高中阶段语文的必备素质,而且是学生日后走向更高阶段学习的重要能力。诗歌作为文学的经典形式,学习好诗歌,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诵读诗歌、诗歌审美方面以及书面表达和日常积累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会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主办班级文学期刊,让学生进行诗歌投稿,对于优秀作品向一些专业诗歌期刊进行推荐,鼓励学生热爱诗歌,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高中诗歌教学的层次,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诗歌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惠民.创造自己的优质教学经验――研辩式教学:一项教学经验[J].新课程(综合版).2009(05).

[2]田云春.教师同“教学经验之树”共成长[J].四川教育.2010(12).

[3]刘明昭. 浅谈如何积累教学经验[J].成才之路.2010(28).

篇2

高中语文见面课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较多,但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因而,在内容选择、导入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语文释义法。语文释义法即在教师作自我介绍之后,开宗明义,直接点题,向学生重新定义语文在高中阶段新的内涵和内容,以及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然后进入新课的教学阶段。使学生在见面课的开端,就立刻进入高中学习的状态。这是传统开门见山式的做法,简洁明快,但不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名字导入法。在教师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如果教师的名字较有特色,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名字谈起,曲径通幽、不着痕迹地把话题引到语文学习上,在情趣和意味中,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殊性。那么,作为专门学国语言的语文学科,它的魅力就会更加让学生着迷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乐趣,发掘语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故事开端法。故事,是一种直接知觉的学习方式,但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已经趋于理性,简单浅显的故事不仅不会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觉得反感。因而,我们在高中语文见面课上选择以故事作为发端时,应该选取能概括高中语文特色又能启迪人心、引人深思,还能让学生忍俊不禁的故事,这对于学生入课是很有效的。

4、宏观比较法,初中语文学习与高中语文学习无论从内容、方法、考核、目标等都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经过初中语文学习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运用母语思维的成熟平台。现代心理学把学生语文运用的成熟界定在16岁左右,大体是初中教学期间。这个平台尚未完全成熟,还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自塑性。高中,就是实现这部分可塑性和自塑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的阶段。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这一差别,认为学与不学皆可。种种迹象表明,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之后,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厌学和惧学的心理状态,这对高中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因而,在见面课上,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阐明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别,一开始就预防、打消学生的这种心理的抬头,让学生进入自主、自觉学习语文的阶段,进入一个思维的、审美的、文化的、哲学的高中语文学习阶段。

5、即兴发挥法。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了触动教师心灵、有利于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事件或场景,教师应注意充分有效地即兴应变,采取十分巧妙的方式引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方法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机变和智慧,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大大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加深印象,一个巧妙的即兴发挥可能使学生在多年后仍然能记忆犹新。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9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调动一切因素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和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需要教师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原则。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认识到教学对象的行为主体是高中生,目标的确定要仅仅围绕高中学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有一点是“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怀”。在《雷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有一点是“通过课文绘制的故事情节发展进一步把握戏剧冲突。”

二、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信息加工教学策略

现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通过课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即现代文阅读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选择、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在信息处理加工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现代文阅读文本内容较长,想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快速阅读文本信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阅读信息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比如高中人教版必修小说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其中《边城》主要选择了小说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一共21节。为了透过这21节内容了解翠翠、傩送、天宝的人物特点,感受到湘西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先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高度概括小说的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加工教学方式,确定“用200字概括小说内容”、“找到文章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两个教学目标。

(二)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

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适合篇幅较小的散文和诗歌阅读教学,针对篇幅长的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文选的一部分应用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其中阅读和思考结合教学策略中的读指的是对文章内容和精确语句的感知,从而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思考是指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色。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阅读全词,了解词的上阕和下阕所写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出上阕是写景,下阕是抒情。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词内容之后,教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独”、“尽染”、“竞”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用意的理解。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字句的推敲进一步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文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简单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语文教学内容则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对于主旨的理解,学生受个人经历的限制无法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遇到了阅读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的死应该谁来负责?”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得出了是封建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死,加强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再比如《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受年纪的限定对人、事的思考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学生对鲁迅那个时代了解不够,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生基本了解《荷塘月色》内容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为不同小组的学习提供不同学者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让学生划出文章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结合学者的研究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

(四)体验教学策略

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知,学习的体验也是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实现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来还原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学习,文章中会涉及大量的人物对话,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感受。比如对于抒情性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和背景氛围的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在《雷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角色的语言和描写这个角色的语句,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分析感受戏剧刻画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感受到人物形象。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雷雨》教学的原因是在文体上,戏剧本身是一门舞台艺术,会应用到丰富的语言台词和动作刻画人物,向读者展现社会现实。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体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要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篇4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篇5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与其他语言一样,也是由言语形式(文)和言语内容(质)两部分构成,具有言本位的特点。文质兼美一直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语言精辟、寓意深刻的文章,才堪称经典美文,也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于漪在其教育丛书中认为,语文是最具灵气的,最具人性的,充满了诗性灵动,无论教与学语文,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将语文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充分融合,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飘逸,充满激情,富于美感,以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和语文素质不断提升。

一、现状分析:诗性渐行渐无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石,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语文文质兼美、诗性灵动、人文美育功用的发挥,也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首先,部分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理念与思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施行多年,新课标也对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详细规范,但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创新性不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做到以生为本。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在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创新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缺少对学生学情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性与针对性不强,尽管教学形式得到有效创新,却无法有效彰显语文课的灵性与智慧,教学成效也得不到切实的提高。

再次,碎片化的教学窒息了文本的生气。文本是有生命和活力的,语文教学需要“披文入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文本的生命力,使其发挥出强大的艺术和人文感染力,从而促进教学目的顺利达成。然而,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习惯将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逐块进行教学,或者是根据高考要求,从语文课程中抽取重点来讲解。这种碎片式、肢解化的教学,可能强化了语文课与高考对接性,但却直接抹杀了语文教学的诗性灵动之美和人文美育作用。

二、策略选择:唤回灵动诗性

(一)教材挖掘:凸显人文元素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通常被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例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偏重对特殊句式、虚实词等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再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入选高中课本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内涵蕴意丰富、极具人文教育价值的优秀作品,这种教学方式未充分践行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育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W应加强对语文文化精神教学的重视,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强调至情至孝,而《项脊轩志》则突出至情至性,这些都是具有高度教化价值的人文美育素材,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养成,可谓是裨益无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树立人文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诗性灵动的基础和前提。

(二)内容呈现:强化灵动思维

灵动的言语思维是良好的言语表达的基础,思维清晰的人必定语言条理清楚。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言语内容教学中,充分贯彻灵动思维的训练。语文的听说最终是为读写服务的,这也是语言学科的共性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言语内容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与情感,以此来强化学生灵动思维的训练。一般来说,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训练:一是横向缜密性思维训练,横向缜密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完整和周密,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学生将其多种原因与结果罗列出来,并按合理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述;二是纵向性深入思维训练,这种方式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思考,探寻问题的本质,从而升华认知,提高自我;三是的思维训练,唯有比较,方能见真知灼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按照特定主体或逻辑规律,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的比较分析。例如进行《更衣记》教学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比如张爱玲的文字描述非常优美、热烈,然而其议论却往往冷漠,甚至一针见血,针对这个结论,找出文中例句进行评析。

(三)教法甄选:激活想象智慧

形式与内容是统一在语文教学中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融合的关系。平实的言语教学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的发展,而生动的言语教学形式,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则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审题的基础上,概括出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列表分段落进行内容分析与概括,最终形成清晰的、整体的认识,并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简明、准确、清晰、连贯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形象表达方式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场景画面,并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灵感。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美化。例如,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到诗歌意象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从而实现对文本情感层次的解读。

(四)学用结合:放大应用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艺术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和品鉴这些优秀作品,将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语文工具性教学功能,侧重知识灌输和写作技能培养,导致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不足,学生的想象力、写作灵感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l挥,使得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缺少生动的趣味,学生也无法做到文思泉涌、佳作频出。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实用性和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维度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实用性角度来说,以作文教学为例,“凤头、猪肚、豹尾”是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写“乐府”的章法,现已成为优秀作文的“六字标准”。别具一格的开题能让人眼前一亮,而精彩的结尾则会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各个击破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教学,例如,强化作文的开篇与结尾练习,深入理解材料,准确立题等等。从创新角度来说,创新本来就是语言艺术的特点,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满分作文,这些作文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精神。高中作文创新性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对于具有一定写作天赋、文笔优秀的学生来说,要加强其作文创新性的培养,引导其打破常规思考,写出立意独到、见解深刻、酣畅淋漓的佳作;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要在保证实用性教学效果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和剖析,以生为本,改革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作文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日渐臻于高中语文教学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常玉荣.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实用策略浅议[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

[2]王晓亭.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运用探讨[J]. 语文建设,2015,(12).

篇6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目标。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四、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语文素养教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外,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多写,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积淀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篇7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前言

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作为个人教育历程的关键阶段受到个人与社会化的高度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与内容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往往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策的探讨又成为高中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本文拟从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初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形式重于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其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失当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三,学生缺乏讨论的热情.缺乏探究学习的需求,缺乏表达的欲。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本课表现出来的,作为高考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生对它学习的热情反而很低.数理化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讨论激烈的场面-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问就不做: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合作、探究,课堂上产生对话,思想撞击的火花,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首先,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由于单一、一贯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所以相对来说大的教学变化会让学生们越来越琢磨不清,也不能够形成规律,所以作为教学方法来说,很多时候应当进行不断地思考以及改进,就好像是我们去做饭一样,需要时时更新,这样才吃不腻。教学也是一样,有时候的课堂讲解应当去讲解那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让形式多样化起来,要进行那些比较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以及练习。

其次,通过研究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它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而语言则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科,它是一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很多时候,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思维的运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明确文章的风格,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章的语言。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解释以及所要表达的运用,这些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所以说,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来说,必须将语言与思维相互运用起来进行训练。

再次,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

最后,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重内容展示和评价讨论,进行有机梳理与合作,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有真正的服务于教育的意识,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正确利用资料,钻研语文问题,积极反思语文教学。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领导要多学学教育理论,要清楚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耗时性,而会创设一个温馨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的教育领导还应多一只“法眼”来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郑晓芳.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误区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32)

篇9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评价以及欣赏的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对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进行培养,提倡有创意和多角度的阅读,通过学生进行阅读反思以及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的质量。”这些都是围绕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但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仍旧停留在较低水平。如何改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让学生真正地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保持一种平等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揣摩文章。在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的心理会感到轻松愉快,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从而对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潜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阅读能力是学生个人语文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文学修养、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情感,对文章进行解读。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抓住形象特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仔细感悟,联系他们的知识积累,对祥林嫂、陈奂生、阿Q等人物形象进行想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里寻找出类似的原型。加强学生形象感的培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杜十娘与刘兰芝、祥林嫂与刘兰芝以及杜十娘与崔莺莺等,对这些女子形象的描写,对其眼神和形态是怎样描写的?应该怎样描写她们说话的样子呢?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想象,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在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时,也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在讲授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秋天万物凋零,在深秋季节,在北风的吹动下,枯叶飞舞,让人感到忧伤。但杜甫在描写深秋景色的同时还描写了奔腾的长江水,向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壮阔感受。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利用分析概括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词语、句子进行正确的理解。正确的分析词语的本义以及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每个句子和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进行分析概括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判断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分析作者是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学生每天都会学习到大量的书本知识,阅读众多的语言材料。学生只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准确的概括和总结,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阅读过的材料,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文章的描写,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描写的相关文字进行概括。在学生进行概括总结时,指导学生要避免片面性,不能只注意到文章的部分描写,忽视其他的描写。还要让学生不能简单地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必须认真地阅读文章,抓住重点。不能只是看到现象的表面,要深入地分析。通过教师这样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保证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真正地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㈠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㈡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㈢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七、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八、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九、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十、增强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