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七年级语文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七年级语文课堂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7-01

从我们上一年纪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学习语文,但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一直如一潭死水,难以有所突破,尤其在进入初中之后,授课作业的加强,使得教师上课就是"填鸭子",学生上课就是被动听讲,语文课堂练习少之又少,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课堂练习其实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的好坏直接可以影响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对提高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1.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1语文课堂练习重此失彼。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的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阅读理解地位增高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的地位一直在下降。从前学生学习英语我们说学的是"哑巴英语",此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变,之后学生们学习语文也将会成为"哑巴语文"。缺乏语言教学,缺少语言培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此问题绝不应被语文教师忽视。

1.2讲授内容多,学生自由发挥时间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在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除去讲课内容一般只剩余五分钟的时间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而在教师的教案当中就连这五分钟也并没有安排任何具有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它一般只成为教师复习新单词或者简单浏览新文章的时间,因为这段时间较短,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老师的预习或者单词的学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这五分钟浪费掉。现在课堂的缺点就是老师讲的多,提的问题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提出的问题少,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常常只是被动的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1.3内容简单死板,不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生字听写,新词抄写,不然就是感悟随想,学生语文课堂练习作业的内容空泛,真正需要学生从自己角度创新发挥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师也很少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精心编制一些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教师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此难以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2.对语文课堂存在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1针对预达到的目的设计合理练习。语文课堂练习不是单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要达到一个既定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并作出周详的计划,一次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学习《人生寓言》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寓言或者说出一些寓言小故事,设置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寓言,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再结合学生说的小寓言故事讲授课文,最后还可以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论、思考为什么会有寓言一说,寓言给我们的启事是什么?这种练习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同时还需要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的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

2.2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之前说到语文课堂练习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丰富课堂练习形式,不同的练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参与的动力。比如在学习《秋天》课文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可以画画,可以手工,上课时候让学生把他们心中的秋天展现在黑板上,看看他们心中的秋天和课文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让学生们口头表达,说说他们在秋天见到的景色、接触的人、发生的事。甚至还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他们不曾见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2.3抓大放小,针对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会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学生学习好,对文章理解透彻,作文时候用词准确,表达清楚;有的学生学习一般,处于班级中游水平,但是能够跟着教师思路走,虽然不致突出,但是也没有掉队;而有的学生成绩较差,讲授的难以理解,出现滞后情况。针对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练习策略。比如在作文课上,优等生可以展开想象,努力创作优秀的文章,突出创新思想;中游生可以独作,尽量展现自己的风采;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尽量模仿创作,学习其他文章中的优美用词,文章结构,正确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不应该对某某作广播批评,而应该对好的文章多赞扬,可以将优秀作文展览在班级的展览角,供学生学习参考。此做法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4多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很多命题难以说出答案,就需要学生具有这种语文的语感。朗读时候如果必要则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逐渐学习用声音表现文章内容,感知文章内涵,学生在朗读练习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习,学习了语文知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2.5总结: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学习中成长与成才将成为他们人生必然经历的阶段。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起到一个促进与推动的作用。当前世界我们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把学生培养的更加有素质,具竞争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从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加教学形式和趣味性,并且更加应当总结经验,将总结的优点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竞争力。

篇2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图文并茂,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贴近儿童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低年级学生无论理解词语、说句、阅读或说话,都依赖着“直观”的因素,所以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判断等能力。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笔者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x后提出不少问题,比如,稻子怎么成了稻海?又怎么会翻起金色的波浪呢?高粱是怎样的?我从来都没看到过呀!燃烧的火把是怎么样的?“稻海”“高粱”“燃烧的火把”这些我们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物,可在学生眼中都是陌生的。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许多稻子挤在一起,一片片的,好像大海一样。”接过学生的话头,笔者启发道:所以这就是――稻海。是呀,你看风一吹,稻海――学生就抢着回答稻海左摇右摆,就像海里起波浪一样……借助图画,引导观察,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观察能力、口述能力。

二、运用猜想,体验阅读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

猜想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猜测设想。猜想是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前识字少,大多数家长没空也没法指导。如何让他们自主积极去识字认字读书呢?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以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愿望。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通过猜想、看图、读课题,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学习。请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请大家猜猜看,今天郑老师要带大家去哪儿玩?记得告诉大家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师您要带我们到天上去玩?我看到图上有星星月亮了。

生:我知道要等晚上去。星星月亮晚上才出现呢!

师:你们真棒!对,咱们要到天上玩去,不过要怎么去呢?大家再猜猜!也要说说你根据什么?

生:宇宙飞船吧!我自己想的。

生:月亮船,对!图上小朋友已经坐上去了!

生:是呀是呀!好美的月亮船!我从“小小的船”这几个字想到的!

师:你能认真看图,不放过一个字。向你学习!

生:我看见小小的船下面有个树叶的叶字,老师那是谁的名字么?

师:对,是写这首诗的作者叶圣陶先生。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读文字,捕捉每一个字里的信息。今天我们要学叶爷爷写的诗,题目叫什么呀?大家一起读。

师: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这个小女孩是谁?小小的船能再带上我们么?

师:了不起,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看、读、想是读好书的三大法宝。带上这三大法宝,我们一起坐上“小小的船”玩玩吧!

篇3

一、愉快游戏的互动,夯实拼音教学的基础

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表现,有意注意时间短,仍然保留着学龄前儿童具有的对游戏的兴趣。只有在游戏的时候,他们才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放松的、不受约束的。在拼音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他们这样的心理特点,注重用愉快教学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快乐游戏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夯实基础。因此,通过两个月左右时间的拼音教学,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游戏互动,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被学生接纳。

首先是开展一些与组织教学相关的游戏活动,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搭建了一座成功的桥梁。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节奏,带领孩子们用手、脚等表现出来,这是非常美妙的。我们还自由创作一些互动操。如:“请你照我这样做,我就照你这样做”;“小手拍拍,小脚跺跺,抬起头儿坐端正”。

其次是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儿歌或游戏,它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编一些有趣的儿歌,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且,我还经常把一些游戏带进课堂:如(1)小兔采蘑菇;(2)邮递员叔叔送信;(3)大风车,转转转游戏等。又如一年级的教材内容都是一些学生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儿歌,给课文配上有趣的动作,演一演,加深了记忆,巩固了知识,学生们往往乐此不疲。一句话,只要教师有一颗童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乐学生所乐,再枯燥再乏味的内容也能在“玩”中学会。

二、积累感悟的互动,丰富阅读理解的体验

语文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尤其要重视阅读的感悟,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理解、体验、参与、合作、表达来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感受成功的愉快,拓宽知识面。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小的船》一文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播放配乐朗读和课件,学生看书听读课文。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可以与好朋友一起读、与教师一起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是你在这样的船里坐,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其次,学生三读课文,思考:我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还会看见什么?学生自己理解、合作、交流后知识得到提升。最后学生看图自由说说我会和星星说些什么话。在此过程中,我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的点拨,发挥导向作用,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互动教学的设计比单向传意教学设计更富有挑战性。它需要教师具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高度责任感,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驾驭课堂互动的能力。放得开,收得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因而,教学方式必须有所创新。

三、语言表达的互动,拓展作文教学的途径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方法,古代孔子给我们开了先河。《课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实践的。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作文教学,它只是存在于学生语言表达和很少一些的看图写话中,只是萌芽状态的作文教学。如在教学一年级《愿望》一单元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愿望,然后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低年级学生的愿望会遥不可及,但是第二个问题要他们说出原因,又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因此,在要求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能力要充分的显示出来。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就这样写到: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像康老师一样的老师,因为她非常关心我们。孩子的话很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全来自她真实的内心世界。

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虽然还不能完完全全地称之为作文,但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由于师生互相参与对方的活动,教师及时排除学生说话上的障碍,激起来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话水平大大提高。

四、适时适度的互动,完善复习教学的完整

篇4

音乐与文学都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二者有着十分相同的内在特质,都具有滋养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素养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音乐资源,必然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趣与活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必然性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课本是由优美的散文、戏剧、小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以及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所组成的中国文学精品集,其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因素,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采用音乐资源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似乎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选择。借助音乐,教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自然地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美的教育润洒于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受能力。这也为教学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相关原则

音乐能够十分自然地唤醒欣赏者的内在情绪和丰富想象,并在头脑中产生十分“真实”而具体的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进行“调味”,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过犹不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下三点原则:

1.辅原则

首先,要明确音乐资源只是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为了保持语文课堂原有的内在本质,绝不能过多过量使用所谓的音乐资源,使其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令语文课堂变成了所谓的“音乐欣赏课”。否则,一堂语文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人人热情高涨、参与其中,但学生对于掌握语文知识点却没掌握,该提升的语文素养却没提升,好像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和学习,实则却一无所获。这样就违背了使用音乐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更谈不上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2.“留白”原则

“留白”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原指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意在言外”的创作传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元素时,同样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探索,使音乐的音符和乐段在结合学生个人的文化积淀、生活经验、欣赏水平、思维品质,进而转化成为其内心深处那一个个逐渐清晰、明确和鲜活的形象时,再促使他们做进一步的联想和发挥,从而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艺术欣赏和感悟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3.恰当原则

音乐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互通性,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想要选择一段非常合适恰当的音乐却并不是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并且“文如其人”、“乐为心声”,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作曲家、歌词创作者和文学作者个人性格和心灵状态的真实抒写,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资源的选择时,要深入解读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仔细地进行甄别和选择,切不可想当然,更不可为了“使用”音乐而“用”,勉强为之的结果未必会好。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艺术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初次探索与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文本的不同类型和教学要求,运用音乐元素渲染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荡学生内心情感,使语文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1.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听觉受到一定刺激的同时,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形成更为鲜明的事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3.配乐诗文诵读

文学在产生最初,就是用以配乐演唱的诗歌,而随着文学独立性的增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韵之美使诵读成为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都可以配上与之情趣相类的音乐进行诵读,同时,这也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心灵享受活动。例如,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选取了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与欧阳修淡然恬适的内心情感十分符合。当学生在音乐声中朗声诵读古文,与欧阳修思接千载,同声应和。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样美好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更好更快地理解了这篇散文的内在韵味。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篇6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特别是当前,在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更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讲课的时候,过于注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却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视听盛宴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一晃而过,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样的语文课,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可能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进行阅读,更谈不上进行阅读的交流和沟通了,因此说,忽视阅读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课是失败的,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山的那边》,就可指导学生在阅读研读的基础上,体会理解感知课文。有些课文只需要进行一般性的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人生寓言》,只需让学生进行一般性地阅读,便可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商定哪些课文需要进行重点阅读,哪些语段需要进行重点阅读。

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内容之间相结合的地方,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准确的了解。在阅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阅读的内容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每一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文《伤仲永》,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来合理安排这篇课文需要教授的时间;其次,将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一一列举;再次,将这些内容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时结合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只有掌握了教学规律,才能对语文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如《威尼斯商人》一文,可设置为情景剧教学,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熟记台词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会导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因此,要围绕着语文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向多个方向进行辐射,和语文课文内容相关所有课外阅读材料都要进行延伸阅读,在补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开阔了阅读的视野。

释疑解惑型,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大纲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材料拓展,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情感,也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增长知识的储备数量。例如,为了使学生学习烘托这一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中对战争气氛的烘托。

比较鉴赏型,这是一种比较阅读法,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别阅读材料的内容,形成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木兰辞》时,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同为北朝民歌的《敕勒歌》,比较二者异同的同时,总结北朝民歌的共同特点。

学法迁移型,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课文的体裁或内容、写法相似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之中进行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教授课文《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深化延伸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或者片段是选自一些名著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后,把原文、原著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阅读,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使学生把文章和整个作品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是选自《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们介绍《水浒传》,并让学生进行阅读。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只有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有增强自我阅读的心理动力,才能进行不间断地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才可以取得成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培养高度的自制力。中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积极作用下,会发生很大的转变,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有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所以,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端正的阅读态度。可以采用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对语文阅读具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形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1、教学方法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这样,各种教学法的交叉,将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化“死水一潭”为“流水不腐”。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当然,一节课中,有时也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既运用启发法又运用讨论法等,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

3、软件或网络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电脑或借助软件进行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关、思维训练及能力训练。如:借鉴诸如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力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教学软件,也可自行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互动。

4、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5、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核舟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再如:《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6、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副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课文中“散步”时的一幕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地将这一幕定格,并将作画的意图和感受说出,那么,学生对此文内容的理解,思想的感受已基本到位。学生也将受到较好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而怀疑又是创新的基本条件。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养成质疑问惑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爱国主题,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强迫鸽子用德语唱歌”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泰拉(Treicher)著名“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个统计说明,语文课要尽量让学生听、说、读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倡讨论式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1、个人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

3.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课,如果把它们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便可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4.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1.个人阅读阶段。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

3.全班讨论阶段。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的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2-02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由2001年秋季学期使用新教材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就出现了变化。我们大胆地进行改革,不断地探索、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然而,时间也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教师,10多年来,有多少教师是真正地在坚持走课改之路,有多少教师仍然以为使用新教材就是进行课改,又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了课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初中任教的语文老师,笔者根据本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就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单一,如只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教学目标。殊不知,由设计单一的教学目标到设计多元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重大改变。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还要注重体现隐性学习目标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而生成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例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2.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积累文言词句。3.深入理解,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后获得感悟和启迪。这3个教学目标看似简单,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讨论采用何种方法找到石兽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体现的课堂教学的隐性目标。

二、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缺乏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意识,有的教师是不会或不擅于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例如,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课文《》时是这样导入教学的:1.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南京的昨天、今天。2.同学们,电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整个教学导入环节,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导入显然是无效的。

不可否认,虽然这位老师创设了教学情境,但是在教学导入环节为什么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原因在于,这位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创设教学情境。在乡镇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电影《》,以学生的经验积累来看,也不知道南京的“今天”,更别说南京的“昨天”了,结果教学导入环节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有创设教学情境的意识,还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地毯下的尘土》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选取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的插图,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出处。2.举例说明图片中的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当学生看到熟悉的图片时,都抢着回答,整个教室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教师也很轻松地切入了教学主题。可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够较快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进入教学。

三、进行扎实有效的基础知识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把生字新词一次性地全部板书出来(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然后让学生认读,或当堂听写,这个教学环节往往在教学导入之后或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进行。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生字新词固然重要,但这样的机械记忆却无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的教师喜欢把认读生字新词这个教学环节单独拿出来,完成教学任务后便匆匆收工,有的教师则是省略了这个教学环节,以为实施新课改就不需要讲解生字新词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职能决定了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呢?笔者认为,生字新词的学习应采用随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和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例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教师在讲解词语“蛰伏”时可以提问学生:“针鼹还有那些生活习性?”当学生回答针鼹在冬天蛰伏时,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个词语,同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蛰伏”一词的含义。又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标本”一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提问学生:“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能够依据前面学习的苏州园林的知识来理解“标本”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可见,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群体无意识问题多的现象,如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层次,没有突出重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时,一共提出了9个问题,并且常常是两三个问题一起抛出,学生显得手忙脚乱。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时,提出的群体无意识问题更多。

我们在课堂上为什么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呢?这些提问都是有效的吗?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要控制问题的数量。试想一下,教师如果在1分钟里提出2个问题,学生还有思考和自学的时间吗?笔者认为,教师要学会控制问题的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围绕课文重点多提一些非确定性答案的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巨人和孩子》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巨人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是孩子们的童真与爱。为什么孩子能给花园带来春天?3.这篇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围绕这3个问题学习课文,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显然,这组问题不多,但富有层次,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出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适度

篇10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情感比较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呢?下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用爱心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因喜爱老师而热爱语文学习。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七年级时,各科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唯独语文成绩很不好。在八年级我接手教他时,我向原语文老师了解到:原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说这一学生缺乏兴趣,上课经常开小差或者睡觉,所以学不好;然后我又找他本人进行了解,他告诉我说原来七年级教他的语文老师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满嘲讽,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经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课堂提问,由于他答错了,该老师反问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过境迁,老师早已经忘记,然而他却还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对一门功课的态度,甚至还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以爱心热心去换取学生对学科及课堂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的博怀和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的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直观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完成学生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见,在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创设出作品的佳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必然使之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

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 。然而,作者写影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 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开头做了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尽然,作者对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思路,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又一目标。

四、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用具有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更佳。事实证明: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能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

五、发挥联想的“调情”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进行深入的学习。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以下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