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篇1

从旧社会的穿不暖、吃不饱,到改革开放后的穿得暖、吃得饱,再到现在的穿得好吃得好;从二三十年代的茅草屋,到四五十年代的黄土房,再到现在的砖瓦楼;从二三十年代的牛车马车,到四五十年代的黄包车,再到现在的汽车。

…………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

然而,从“喜剧”到“洗具”,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成了“悲剧”。

网络时代飞速发展,衣食住行的变迁也奠定了人们对网络依赖的基础。网络使人丰富眼界,开拓思维,使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有了更好的沟通与联系。

由“喜剧”一词,引出了“洗具”;由“悲剧”一词,引出了“杯具”;由“惨剧”一词,引出了“餐具”……网友们通过修改,使控制人们情感色彩的词条成为了耳熟能详的生活用品。一些类似的改变,也使乏味的词条变得更生动活泼、凸显主旨、诙谐幽默。对于新新人类来说,这是一种创新,是一种e时展的升华。然而对于那些忠于汉字、严肃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恶意的篡改,是对中华文化的调侃甚至不敬,这样的改变,使他们认为是悲剧。

时代固然要发展,人类固然要与时俱进,对于博大精深的汉字就这样在“地球村”中妙手偶得地改变,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是有,但给社会带来的负担同样也有,那就是教育方面的烦恼,如今,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作文中的网络用语太多了,从而使得两代人无法顺利地沟通。有这样的社会现象存在,也无怪一些人反对。

“信息技术要从娃娃抓起”,如果娃娃们接触的大都是些昙花一现的网络用语,他们的未来如何?

篇2

在广东省天柱文化慈善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天柱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詹树兴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要想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接地气,并且能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倡导文化慈善,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

中国财富:通过智慧节公益慈善月的系列活动,你们希望达成什么样的愿景?能否简单谈谈你们的公益理念?

詹树兴:今年的“智慧节”除了传统文化活动外,还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公益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佛教传统节日生活化,让佛陀成道纪念日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让普罗大众传承佛教文化智慧,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天柱慈善基金会以“倡导文化慈善、开启心灵智慧”为理念,重点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

中国财富:对NGO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大众关注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天柱基金会倡导宗教慈善理念,在信众中亦有一定影响力,在“攒”人气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吗?

詹树兴:在这里,我希望引用我们的师父大愿法师的教导,来说明天柱基金会的理念,就是要倡导互助与布施的人文精神,暖人暖己,同时,能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富足。师父说,这不单是物质的布施,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点赞,都是善和爱的传递。所以“暖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获得法喜应该才是根本。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如何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结合?你们是怎么做的?

詹树兴:重点是要与时俱进,加大公益创新力度,接地气,贴近生活,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比如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动的节庆活动,包括沐佛节、智慧节,还有感恩节、国际僧衣节等等。去年办沐佛节的时候,我们倡导广大会员,回家给父母、妻儿洗洗头、洗洗脚,备上一套新衣服,这就是传统佛教节日生活化。倡导大家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沐世间佛,沐身边佛。

关注公益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财富:基金会计划拿出30万元资助优秀的大学生公益创新项目,资助对象为什么锁定为“大学生”群体?

詹树兴:大学生思想活跃,最具创新爆发力和行动力。同时,让大学生参与智慧节公益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财富: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类公益项目?选择标准是什么?

詹树兴:主要是文化类创新公益项目。选择标准则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服务的范围大小,参与的人群多少,覆盖面是否足够广,以及关注这个项目能否推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社会问题的突破和解决。

中国财富:通过这个资助计划,基金会希望实现怎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愿景?

篇3

中图分类号:J8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4-01

京二胡的历史悠久,它产生的渊源就决定了它在京剧演奏中的历史使命以及重要价值。近年来,京二胡的设计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改革,且保持了京二胡原有的绵柔的音色,但是音量以及音色明显宽厚了许多,使得演奏更加圆润丰满、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京二胡的演奏需要与唱腔的劲头、抑扬顿挫等相吻合,即与京剧的演唱在节奏、韵味、风格以及感情上相一致,才能完满地向观众展现魅力无穷的京剧作品。本文简单阐述了京二胡演奏的几点基本要求(技巧),以及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期望能够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京二胡演奏的基本要求(技巧)

(一)京二胡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演奏基础

优秀的京二胡演奏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如“裹腔”“垫头”演奏技巧。“裹腔”“垫头”是京二胡演奏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京剧开唱前气口的掌握、过门的处理、打击乐的配合、散板的伴奏以及摇板的伴奏。所谓的“裹腔”,就是指在原有简单的唱腔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与主旋律形成若即若离的感觉,使整部作品表达得更为流畅、饱满;所谓的“垫头”,就是指唱腔的间歇处加以小段胡琴演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亦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得音乐、情感等的转换更加连贯通畅。京二胡演奏员的基本素养即为一个“和“字,指伴奏与演唱和顺一体,相得益彰。因此,京二胡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演奏基础,做到以下三点:1.控制旋律走向,与演唱的旋律和顺;2.琴谱要与原唱腔保持和顺的关系;3.演奏习惯要与整个表演形式和顺。

(二)剧情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领悟及掌握

京二胡演奏员要十分清晰地掌握全剧各角色的每段唱腔以及其中富含的思想情感,掌握好弓法和指法,准确地掌握节拍点,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京二胡演奏的情感也要随之变化,可以通过揣摩歌唱气口、顿挫等,来掌握节奏,保持力度,用恰当的京二胡语言传达剧情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京二胡演奏员可以将自身的情感经验融入到作品人物中,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揣摩人物情感,增强自身的悟性,从而为完满地演奏京剧作品打好情感基础。

(三)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融入新元素的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变,止步不前,便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洗礼而被淘汰,京二胡演奏艺术也不例外,因此,面对京二胡演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其工作者改变传统思想,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京二胡演奏注入新鲜血液(如借鉴其他乐器的优点,或者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或许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各种优秀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能够促进京二胡演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元素纳入到革新的范畴,重新为京二胡演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促其健康发展。

二、京二胡演奏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价值)

京二胡演奏是服务于京剧演绎的,不同的流派,在京二胡的使用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不同,如“梅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便是妩媚大方;“程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是细腻深沉;而“张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是俏丽委婉。京二胡演奏与整部京剧作品完美配合,才会给我们留下不同风格的艺术享受,这也是京二胡演奏随剧情、人物情感等的变化而变化,给京剧蒙上的一层浓厚的艺术魅力,助京剧成为国粹。

在京剧表演中,京二胡与月琴、京胡的配合,往往使得整部京剧的演绎更加生动活泼,使整个故事情节的连接更加顺畅,能够与观众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京剧的喜爱。京二胡在整个京剧演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我国的瑰宝,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弘扬下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京二胡演奏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深地去品味,有利于我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魅力无穷无尽,对其进行探索研究,我们需要从它的主要“配角”京二胡演奏抓起。京二胡演奏讲究“和”,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演奏者除了需要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之外,还要熟练地掌握整部京剧作品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情感,才能抓住演奏的韵味,与整个京剧的演绎形成和顺的局面,完满地传达出京剧作品所包含的魅力及韵味,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完善、创新,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东坡.审美心理学视野下的二胡演奏与原型表现[J].艺术百家,2012,(5):237-238.

[2]宋飞.二胡演奏中的二度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393-396.

篇4

一是扩大收集范围,优化室藏。在档案收集方面的创新就在于要打破传统的收集理念,优化和调整档案收集范围,尤其要将一些新内容的档案材料如企业资产管理、知识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公益事业等活动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其次是要优化档案室藏,档案室应定期进行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及时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档案容纳最多的信息含量。

二是管理上淡化过程,注重适用性减少投入。对于归档后的档案材料的管理,除一些重要档案、珍贵档案和特殊档案应根据其重要程度、载体特性等做好重点整理、保管和保护外,对于大量一般内容和性质的档案材料,不宜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通常意义上的整理。

三是利用上加快开放,体现档案的最终目的。为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控制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因此捆住我们利用的手脚。一些本该解密的档案不按时解密,应该开放的档案不按期开放,使档案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和利用,人为地阻碍和限制了档案信息作用的发挥和效益的实现。在当前的形势下,应秉承档案开放的范围应最大化,档案的保密范围应最小化的方针,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特例”的理念处理好档案保密、利用和开放的关系。对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密级档案以及企业商业秘密的档案的利用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并做好高度防范;对于一般性质的档案材料,尤其具备公共信息内容的档案,要加快开放进度,为利用者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创造一种宽松的利用环境、氛围和条件。

二、服务机制要与时俱进

一是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对于县级企业来讲,作为其主管部门的中小企业局(现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已并入),就应当建立工业系统档案信息资源中心。首先以某一产品的研制开发、某一事件的发展作为突破点,组织系统内各相关企业单位,按着统一模式和要求,提供相关档案信息数据,建设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信息库,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情况下,逐步向其他产品和专题推广和扩大,逐步建立起工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库,资源库的档案信息数据内容要新,技术含量要高,借鉴价值要大。保证这些信息在不违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能够向整个工业系统内的所有单位提供服务,实现行业系统内的资源共享。

二是整合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现代企业不但要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软实力。企业的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够“做多大、走多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说明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软实力的彰显和推广方面将大有可为,因此,应对企业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尤其将分布在企业内不同职能部门中的档案、情报、史志、宣传、展览、展示等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在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存史资政作用、依据凭证作用、宣传教育作用、为民服务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文化资源作用。

三、服务方式要与时俱进

一是通过网络建立自助服务系统。依据于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建立起一个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和实用性的网站,开展档案自助服务。利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部门把开放的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无障碍的不间断的服务。自助服务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减少相关的纸介质,使档案信息利用者获得更高的服务水平。

二是设立网上档案信息论坛。论坛系统亦称电子公告板系统,是网上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互联网站提供了一种极为常见的互动交流服务。论坛可以为利用者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服务,进行市场档案需求信息调查、信息反馈、在线服务、技术支持等活动,它能有效地增加对需求的了解程度,也加强了对利用者的服务效率和亲和力。

三是建立智能检索系统。随着档案信息数量的海量增加,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创新就在于,在继续提高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为档案提供利用打开方便之门。

四是设立特种档案室(柜)。浩瀚的档案信息资源,给档案管理和利用都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为了真正有效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对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档案和利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档案进行重点和特殊管理。这些档案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珍品档案、重要档案以及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档案,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珍贵的、重要的档案以及经常使用的档案材料进行重新整理组合,组建起实体的或虚拟的特种档案室(柜)。

五是建立档案展厅或展室。每个企业都收藏有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档案珍品,这些档案珍品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对于宣传和弘扬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档案开发利用中,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和挖掘档案中的珍品和各类信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向企业、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六是设立开放档案室。在企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档案信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年来,企业档案室所收藏的档案材料往往只面向相关工作人员,而不面向全体职工,其结果是档案部门表面上给员工的印象是一个神秘的,与普通员工无关的管理机构,而实质上部分割断了档案信息的利用和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中的文化资源对企业员工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有必要对档案资源中所蕴含的对提高企业软实力具有决定作用的文化资源进行开放和推广。

四、服务领域要与时俱进

一是为社会服务打开一扇窗。企业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技术和人文的发展,它往往就是当地的一部发展史。所以在不违背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把一些档案信息对社会公开或开放,为社会提供可能的服务。这是展示和宣传企业的一个机会,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应有一种开阔的视野。事实证明,在对别人开放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和展示自己,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篇5

1840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抑制。许多人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是过去式,早应该抛弃。但是,经历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却发生了极大的危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似乎只有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回归传统,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应有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在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上,马克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9世纪60、7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被德国知识界视为“一条死狗”时,马克思却公开承认他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公开表达对黑格尔的敬意。这件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它对内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对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世人惊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缺点、长短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现实问题。2500年前,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探索中华文化,对于其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等思想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都要发扬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三纲五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纲常伦理,仍然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些不良传统政治文化,都需要我们鄙弃。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认识

(一)文化转化要与时俱进

文化的转化是文化在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一个过程。所有文化传承有着模式化的要求,转化是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等特点的重要表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中华文化更具有自我进行转化的“基因”。百家争鸣以后,两汉经学兴起,两宋理学,明代心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转化是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二)坚持先进文化和精髓的原则

先进文化的导向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世界各国文化业发展的特点优点,在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予以借鉴。我们要以促进生产力提升,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标开展文化转化工作。同时,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核心内容和核心工作来开展转化工作。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最为关键的是“和谐”、“仁爱”、“道法自然”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这部分精髓都应该被发扬光大。

(三)以开放性的心态来开展传统文化D化

文化的转化发展一定要站在开放的视野角度进行审视。开放性,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工作,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上来看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看待,充分发挥群众作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转化和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一)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来已久。新大陆发现以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历史性相遇了,“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这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树立创新思想开展传统文化复兴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新事物就不会发展起来,世界就不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内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优秀文化营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构建;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天资源优势,以文化产业的拉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6%,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从这一数据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机会更多。

篇6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歌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音乐基础,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就是突出美学价值的过程,在当代艺术文化中不断凸显。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产生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当代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特点

1.1 鲜明的民族性

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当代艺术歌曲鲜明的特点,它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音乐界经过探讨,普遍认为艺术歌曲的演绎需要民族化,要与中国大众接受的风俗人情、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相结合,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都应该具备气质的气派,最终对艺术歌曲的唱法达成了共识,并将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 改革开放以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奏出现多元化状态,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中华民族的艺术歌曲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学习和借鉴的姿态容纳世界上政治和文化上的优点和长处。艺术上的体现更是丰富多彩,多种新思潮的融合让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传播迎来了鼎盛时期。当代艺术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潮流。

1.3 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

将源自于西方的体裁中国化、民族化是创新,用中国传统诗词作为艺术歌曲创作题材是创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是创新,将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伴奏形式引入艺术歌曲表演是创新,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和民歌演唱风格融入艺术歌曲演唱依然是创新。[1] 当代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中,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贯穿于始终。中国艺术歌曲既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音乐元素。中国艺术歌曲不断融合的过程不仅表现在体裁的西为中用方面,而且表现在中国艺术歌曲对西方艺术作品的理解、认识、应用上。

2 艺术歌曲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有接近于欧洲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也有具有美学价值的突出形式。当代艺术歌曲一方面体现了学习欧美作曲技术,走发展民族音乐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诗化”的意蕴和典雅的气质等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歌曲作曲家在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为发展民族音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艺术歌曲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1 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

诗贵意境,词贵意象,是诗界的一种习惯的说法,并非歌词歌诗无须讲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国艺术歌曲歌诗的重要的美学特征。[2] 中国古代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将其引用到创作当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道家的自然乐论和儒家的礼乐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思维方式。

2.2 兼收并蓄的技巧之美

当代艺术歌曲是一种讲究技巧,对音乐技法有严格要求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歌曲是旋律与歌诗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才能将优秀的艺术歌曲演绎出淋漓尽致的效果。音乐艺术是技术性很高的一门学科,作曲家没有技巧就没有话语权。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忽视技术的掌握,让情感表现代替技术运用,用内容来取代形式,这种行为得不偿失。方式技巧的欠缺,会使作品编得无力与贫乏。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业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技术之美。作曲家在创作中体现出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努力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技巧,突出了中国美学品位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3 贴近社会的现实之美

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之美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最普遍的美学特征。例如,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有《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描绘爱情的有《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这些歌曲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了大众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曲家不仅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突出了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之美。在人民的现实生活积极地讴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之美,起到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承担着反馈、监管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整个艺术歌曲创作的历程见证了不断走向中国的复兴之路。在社会实践中,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存在,用这种方式真实地记录社会,及时地反馈社会,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

以传统技法创作与现代技法创作的现代艺术歌曲,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整体美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让听者感受到了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艺术歌曲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折射出了贴近现实的社会之美。伴奏表演的技术之美,影响着艺术歌曲界的发展方向。对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平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传递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我们要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大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为中国艺术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类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应该认识到: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缘故。企业文化是指: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果“企业的文化”不能承担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要求,那就有必要建设强势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要求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变革的推动者和战略合作伙伴,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并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得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设企业文化,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理解中国国情和弄清楚企业自身的特点,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企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很少,我们的企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过于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得不够。而且这样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本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适我所用,不能替代。

50年来,太原市政工程公司始终坚持“诚实奉献、敢为人先”的企业品格,努力实现“实践无限、追求无限”的企业目标,以“办好市政事,做好市政人”为标志的市政信念,是对市政人做事原则、做人标准的规范,对市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感知、理解与评价的尺度。市政文化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不断丰富市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市政人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市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给人以思想、精神、知识和技能,发挥对人的凝聚、导向、激励、规范作用,满足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自豪感,引导职工认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切实培养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信为根,以诚待人的行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定并实施文化建设,使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实现长期战略,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把三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行业管理模式,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市政。

2 打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减少人才的流失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尤其对于太原市政工程公司这样的大中型的国营企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员工对文化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把企业文化认为是老板文化、高层文化,这是片面的,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而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有得到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才是有价值的企业文化。

要得到大家的认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太原市政工程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倡导者,建立和改善了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阶段通过有目的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让潜在的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特别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原则和宗旨;并用合理的测试手段分析判定应聘者的价值倾向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是否一致。对招聘来的新的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即入厂教育(规章制度奖惩纪律方面的教育及企业发展史的教育),接受本企业好的传统。这种上岗前的培训、入厂教育对于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势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8

二、丰富群众文化内涵,提高公众文化修养

在人们普遍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大环境下,美术中的书法、国画等表现形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不同于专业化的美术活动,群众美术活动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大众化的特点决定了群众活动中的美术活动更具广泛性。美术活动与其他的艺术活动相比,其参与性和普及性都比较高,不受场地和年龄的限制,各个阶层的群众都可以参与,这就令群众美术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基础。参与基础的广泛决定了其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所以,加速群众美术活动的建设,能够以点带面地丰富群众文化内涵。群众美术活动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现象,作为提高群众文化修养的主要阵地,必须受到正确引导。群众文化贴近生活,举办群众美术活动有利于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众文化修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群众美术的创作任重道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开拓发展的新思路,才能把群众美术工作开展好。

篇9

宣武最能代表“京腔京韵”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外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对于为什么选择“文化”作为宣武未来发展的中心词,王宁给出了几条理由。

宣武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宣武区地域并不大,从面积来讲北京倒数第二,但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既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文化的渊源很深,形成了独有的宣南文化,可以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特征。

宣武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突出这个地区的人文文化,使这个地区更有自己文化的特点,更具有人文特色。人口众多说明这个地方是一个宜居地区,宜居地区打造一种以人文文化为特色的浓厚氛围,我想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构成一个宜居地区不仅仅需要一个美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这点来讲,发展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种醇文化,最有魅力的文化,同时要有最现代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人文文化氛围,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方面就是多年来宣武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包括人文精神挖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个重要战略。实际上“宣南文化”这个概念也是经过几届区委区政府总结出来的精髓,我们也正在锤炼这种精神。宣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我们现在正在打造宣武精神,实际上这也是宣南文化的一种延续,这也是我们重视文化的一个亮点,形成地域文化的氛围,而这种地域文化不只是宣武的,实际上它更代表北京。

另外,从文化创意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一些典型。当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文化氛围的时候,实际上宣武已经做了这样一个尝试。我们的大观园,实际上是我们最早文化创意的一个产物。那个时候搞影视城、影视基地,这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雏形。这几年形成的商业和文化的集合,比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马连道的茶叶、还有与传统商业相结合的大栅栏,这些都是我们的特色。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演艺园区,正在规划天桥演艺园区的建设,也正在形成演艺产业的聚集。还有新搬来拘国家话剧院,正在谈的中国文化传煤集团,我们正逐步把文化向产业化过渡。过去我们是从一个点,现在正逐步向一个链条、一个产业去打造,这也是我们区委区政府的一个想法。我们就是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现在这个产业已经逐步丰富了它的内容,就是怎么把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起来,作为一个、产业支撑。同时要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还要把传媒这个概念打造出来,我们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更综合的、更大的范围来考虑。

最近我们把区里划分成三个发展带,一个叫传统文化保护带,一个叫高端产业发展带,一个叫现代商贸完善带。我们的文化产业主要在传统文化保护带,以琉璃厂、大栅栏为代表,同时在高端产业发展带里面我们要打造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新园区。这个园区已经开始建设了,我们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的园区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外部条件。

因此,不管宣武怎么发展,文化应该作为特色贯穿始终,文化产业都应该作为支柱加以推动。别的地方也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要寻根的话,没有宣武这么淳厚,历史这么悠久。表现京腔京韵,宣武最能代表北京。

两种文化互相融合

上任之初,王宁在心里就勾画了文化创意产业蓝图:那就是重点聚合打造两个中心,一个是北京传统文化创展中心,另一个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中心。那么,这两种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存在一个侧重点?

王宁说:“我并不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存有界限,我反倒觉得弘扬传统文化里面不能没有现代文化元素,同时推广展示现代文化里面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东西。如果单纯打造传统文化,不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那就失去了现在的市场,也失去了保护价值。如果我们抱着传统的东西,说它原汁原味的,不考虑作为产业来发展,我觉得还是空洞。”

同时,他强调:“如果搞纯现代文化,这并不符合这个地区发展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就是要把现代的东西融入我们民族的元素,在民族的元素中要加入现代的东西。所以说,打造两个中心并不是打造两个割裂的中心。我们现在也在尝试怎么把这两种文化结合。最近,在传统文化保护区里面,像大栅栏地区,我们也在进行改造,结合旧房的改造我们打造了一些经典的院落,既具有传统老北京四合院特色,又具有现代风格的一些小剧场。我们还在策划打造一些既富有传统意义的但是又加入现代元素的剧目。在策划过程中我们有一些想法,比如茶馆的厅堂版,我们和庭院走得更密,离大家更近,既要保持它原汁原味风格的一种,又把它作为小剧场,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想做成艺术沙龙、会所。所以说,打造两个中心,实际上不如说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更强调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相融合的。”

篇10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爆了人们对诗词的热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多地会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思考这种现象:如何教学生读诗词、写词?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诗词?如何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不容置疑,该栏目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对古诗词的兴趣,掀起了新一轮古诗词学习的热潮,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点赞的。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看到诗词热的同时,应该有更宽更广的胸怀和视野,在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多媒体时代焕发光彩。

我们的教育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涉猎的内容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形式,可以极大激发起全民的诗词学习热潮。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限于诗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仅限于诗词这样的视野,同时加上娱乐化和功利化的形式,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但不能只仅限于诗词。如果只把眼光盯着传统诗词,继承和发扬的空间必然受限。任何文化都要与时俱进,诗词更不例外。

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更加多样化。我们要学习和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可厚非。但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形式,不得不承认一点,我们必须得加大阅读量和背诵量。为了参与性与娱乐性,必然掀起全民诵读古诗词的热潮,看似热闹,但传统文化的提升,不是仅靠背诵几首诗词就能实现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及普及,是个庞大的工程,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靠背诵古诗词,只能触及传统文化的皮毛。而在我们这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传统文化的普及靠全民背诵古诗词,从目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中小学教育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诗词教育上,大有剑走偏锋之嫌。读经、读诗词等这些传统教育方式,还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探索过程,不能盲目跟风。

我们的教育模式可以更灵活。在古诗词推广问题上,我们也应该广开思路,努力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且大胆借鉴一切新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在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按部就班,靠几场比赛、几个朗读朗诵会,是不可能让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在我们的微信圈、交友圈,如果我们能及时转发或者扩散与诗词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娱乐媒体上,加大类似节目的挖掘,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下大力气,同时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人气场,结合其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新诗等艺术形式,让全民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何乐而不为呢?这同时会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如果在传统教学中,加入这些现代的内容及形式,我们的教育效果会不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