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的德育观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的德育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的德育观

篇1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版权所有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不能只是口沫横飞地对他们宣讲“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口号,因为这样的语言太苍白无力,使学生既在认识上形成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能实到行动中。最好的方法是教师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教师身体力行,自觉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随手拾起掉在地上的纸屑,在食堂打饭时与学生一起排队……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正是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成就了教师的威信,彰显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做法也许比严厉的批评和训斥更能让学生信服。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这千百年来的古训当作指引我们行动的准绳。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大事,可教师却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作为教育工作者,小事情上的失信行为,将会带来大事情上的不和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理想、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这就必然对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负。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2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3

1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1.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班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班级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2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2.1确定目标,选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合理的管理目标带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效益。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教师要依照德育教育环境及今后职业需求设定班级管理期望值,该期望包括德育水平要求及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两方面。确定期望值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讨论,对该期望值进行调整并确定分解目标,提升目标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2处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师生关系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益的关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从德育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依照德育内容明确班级中的师生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握好细节处理:(1)关爱学生,以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要求教师学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会学生情感,从而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该工作要求教师体谅学生,以德育内容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尊重老师,尊重班级管理工作。(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和谐、积极的管理氛围。2.3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班级管理力量: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班级氛围,发挥德育班级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班级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班级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班级管理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德育教育规范约束自己,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要学会通过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内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强制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让班级管理内容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班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易连云.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4-7.

[2]许小娟.浅谈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28-32.

篇4

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学校体育不单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应包括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学校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魄,还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体验课上道德教育,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学校体育能通过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学生余暇生活,占领业余阵地,防止社会上各种不良道德风气对学生的侵蚀,抵制精神污染。教育学家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犯罪率会大大下降。因为在体育竞赛中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在竞赛中出现粗野动作和不文明举止会受到观众的指责,可规约参加者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良好作风。同时要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

二、优化学校教学环境,完善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德育场”,学校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课堂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体育课,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体育课堂要强化管理,保障学生德育教育的贯彻和执行。为了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学校要完善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要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各种场馆,配合各种器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辟第一课堂,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竞赛;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宣传栏等,人力宣传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发挥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科用,使学生自觉养成各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

三、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学校是德育的基地,体育教师是进行体育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就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这对教师的道德素质修养和专业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大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古语云:“艺高胆大,德高行正。”“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体,德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良好的师德、品格、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这要求体育教师与大学生一样提高道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良好的示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保持优美的仪表风度。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都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把握当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体育课堂每个阶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因势利导,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从认识、情感、行为和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入手。大学生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活泼好动和较强的归属感等心理特征,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在体育课上,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如课前整队,报告人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练习,爱护场地器材,与同学互相保护帮助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生动的道德教育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理性升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自觉遵守纪律,尊敬教师,互相友爱,艰苦朴素,具有勇敢顽强、果断、忠厚老实的道德意志,并具有热情、活泼、乐观、踏实、细心和沉着等心理品质,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运动场上的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体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等特点,从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入手,从发展身体着眼,有的放矢地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

篇5

2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德育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德育;二是社区德育;三是学校德育;四是家庭德育。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小学阶段中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属于品格形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中的德育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相对来说比较高尚的思想品格作为支撑,即便拥有再优秀的文化水平,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开始处于转型进程中。目前在新形势下也存在比较多的不良之风,充分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对德育教学加强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育人单位,在承担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加强,培养学生在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从小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属于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新形势小学德育教育的措施分析

3.1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

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给于尊重,要坚持做到一视同仁。小学生他们会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生的尊敬,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状况:越被教师看重的学生,他们起步往往都比较快,但被教师忽视的学生,起步比较慢,甚至没有任何的起步,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在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和学生用心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在德育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社会经历、阅历不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思想认识方面还处于刚刚萌芽阶段。所以要想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做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现象,给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严峻的考验,同时也进一步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阻碍。所以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3.3德育教育应该和实际相联系,把德育融于活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说教,大部分德育内容以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很难去体会。所以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班级中所有的学生状况充分了解和掌握,通过实施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对德育教育水平加强。在对活动选取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通常能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例如:学生中会存在个别学生对别人的铅笔或者笔记本等感兴趣,就会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遇到这样的状况时,教师应该找一些相关的拾物上交的事例讲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要把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这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伤害小学生幼小的自尊心。可以说是哪位同学不小心装错了,大家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应该勇敢的交到老师这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保证学生在实际实例和讨论中懂得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让学生知道拾到的东西一定要上交的道德准则,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4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要想实现德育教育就要要求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在各科课堂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在各科教学中应该合理、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由浅入深,保证德育教育的积极开展。

3.5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常规训练的开展进行提高

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72-02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都面临着很多困境和尴尬。有些专业甚至招不到学生,而能招到的素质又不高,学生德育教育遇到了多重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育工作要收到实效绝非易事。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建设一支有凝聚力的德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建设一支凝心聚力、共同作战的德育骨干师资队伍。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要全面地、系统地来抓德育教育。

首先,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担负起德育教育的神圣职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消除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的事情的错误认识,许多专业课的老师和其他管理者都认为和他们关系不大。这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让这些专业课教师、其他管理者都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把专业课培养和德育渗透结合起来、把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把德育渗透到工作的细节。

其次,在学生管理中,建设一支以专职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专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对德育管理工作有畏难情绪,这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表明这些老师还没有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还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能信任教师,敞开心扉,便于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爱学生,同时采取时代要求的新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深入宿舍,和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多数中职学校是由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类似基础教育的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机会较多,但是由于中职学生都是住宿生,管理难度大,还是建议培养一支专职班主任队伍,便于专注学生的思想管理。德育课在中职学校还是比较受重视的,加强德育教师培训,发挥课堂中德育教育作用,通过实例让同学们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德育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教师要提升责任意识,不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深入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

当抱怨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素质高时,教师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客观分析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新路径教学探索的必要性,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真做到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师德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此为起点,在教育学生时教育自己,提高个人素养。

可见,德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非常重要,学校要凝聚所有教师之力,重点发挥班主任和德育教育的结合作用,在学校各类活动中收到实效,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循序渐进的德育管理

中职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是整体素质。学校管理中不能把重心放在文化课的培养上,而应两者结合。德育管理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包括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荣誉感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各任课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和学校的精细管理。

首先,加强班集体管理。一个好的班集体是教育的一种强大力量。通过班集体教育可以培养出许多优良的素质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一个好的集体就是锤炼并完善一个人素质的熔炉。因此,培养优秀的班主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初次带班的班主任需要和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交流,掌握管理班级的好方法,树立良好班风,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注重学生礼仪的培养。中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职业形象的树立很重要,学生应该知晓一些最起码的社交礼仪,并加强训练。礼仪本身展示的就是一个人的教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各学校要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道德成就人生。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善于模仿的素质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光是传授知识及做人的准则,同时要展示给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

再次,加强各种形式思想道德教育。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管理。学校很多平台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首先注重榜样的力量,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中职学生渗透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力。各类中职学校根据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组织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如卫生学校,传光授帽仪式,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指引学生成为一名圣洁的白衣天使,还有“志愿者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其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有效开展诸如技能大赛、学校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在“第二课堂”中把专业素养、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重拾自信,增长才艺,陶冶情操,使广大中职学生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塑造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总之,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职业教育欣欣向荣发展的今天,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更需要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因此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者,要培养正确的教育管理意识,改变不合理、不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错误认识,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时刻做中国梦的构造者。

参考文献

[1]钟敏.中英学校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

篇7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所以,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讲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紧扣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优秀人物的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先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再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有三: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另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篇8

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他们都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如讲到大禹治水这一课,除了要告诉学生大禹治水的过程及意义以外,我还给学生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解忧,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中,我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林则徐是道光帝的一位大臣。道光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向我国引进鸦片,鸦片不仅使我国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失,而且还夺去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体魄,使他们日益穷困,妻离子散。在1840年,林则徐积极对鸦片进行清缴,并把缴来的的鸦片集中在虎门进行销毁,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欢呼。还有我们的好总理,他在私塾念书时,先生问学生为什么要读书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前好多学生的回答不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发财,唯有他是这样回答的。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祖国,担忧国家命运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回答。学生听了之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9

德乃做人之根本,德育乃教育之根本。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优秀的文化修养、文明的行为举止、健康的人生世界观等的重要方式。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灌输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以规则促规范

德育教育中有对学生基本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强化规则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的相关规章制度,如要求学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师敬友、团结同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规则为出发点,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两规”教育,即《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一日常规》。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秀的文明守纪、朴实勤奋的思想品德。

二、从身边小事抓起

俗话说,“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每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都是如滴水穿石般,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开展好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关注细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品德,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观。

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之母,必须要做好师表作用。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习惯,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用健康的行为习惯去熏陶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去鼓舞学生;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学校要加强德育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班会校会、升旗仪式等形式,大力宣传、表扬学生之间的“雷锋事迹”、“优秀行为”,通过正面的鼓励和宣扬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一旦发现学生身上有不良行为习惯的苗头,就要及时遏制和纠正,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净土和乐园。

三、将德育渗透到课堂之中

在学校,我们的学生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自然等多门学科要学习;这些课堂变成了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战场。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也要渗透到这些学科之中,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抓住语文课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来教育学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白杨》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们看到我国西部边疆的艰辛,燃烧起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詹天佑》这篇课文让学生们看到了詹天佑身上的优秀品质,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这些都是浅显易懂,且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人生道理,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稍加点拨就可以对学生产生启迪,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四、开展活动促德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源于习惯、止于行为的。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形成“知行”统一。例如才艺比赛活动,学生们通过将自己的才艺才华充分展现出来、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还要学会与同学之间交往、沟通,学会明确和寻找自己的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比赛,学生们也更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到其他同学身上的长处,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又如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将习得的优秀品德放到生活之中。组织学生参与“感恩父母”的活动,让学生放学后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件事情,可以是帮父母收拾屋子、洗碗、洗衣服、择菜,也可以帮父母揉肩、捶背。通过这样的小事情,让小学生们懂得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爱戴父母。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陪老年人聊天、帮助老年人收拾房间等;去大街上清理垃圾,并向社会宣传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更接收到来自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乐趣与成就感,感受到做一个积极健康的新时代学生的幸福感。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我们的学校肩负着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责任,我们的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改革方法,以规则为基本点,从学生的小事抓起,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真正做到引德育之水、浇灌未来之花!

篇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直很注重后辈的德育教育。如今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品德、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简称德育教育。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离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处于应试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能力,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以史为戒,以史育德。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我国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的青少年,有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表现出与其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在这些条件下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膨胀。一些青少年自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纵容,致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容易冲动、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2)民族意识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社会多元化发展,青少年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或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对他人存在不理智的认识,缺乏民族意识或存在狭隘的偏激的爱国思想,表现为对国家和他人漠不关心,或对社会不满、存在偏激的爱国行为,如暴力打砸泄愤等。民族意识的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3)极强的功利意识。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思想还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风气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如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等不良思想充斥于心,变得极具功利性。

2.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青少年存在的的上述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历史事件中折射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品德情操等,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了解我国古代的兴衰历程和近现代的改革发展,从中吸取教训和总结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从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史教学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方法

1.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制定的,不同的章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教育。

2.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历史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采取多样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的应用、表演式教学、角色互换、演讲式教学等。另外,讲解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多样教学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将乡土历史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育,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乡土历史教育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做事先做人,所谓的“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引导者,而课堂教育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平台。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解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对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进行评价,学生受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会高度认同林则徐的高尚品质,并心生崇拜,以此为榜样,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品德还未定性,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德育教育是可以灵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并注重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