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习习惯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59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在初中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特别在数学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一部分学生是不会学,他们看上去很认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生怕漏掉什么,练习也一本一本地做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以至最终丧失信心。
实践证明,他们就是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基本的学习习惯。每一个学困生,都有其困难的理由,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但是往往是因为习惯上存在缺陷。因此,推动学生数学学习,就要在改变学生原有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上下功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我们改变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看,如果教学失去有效性,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样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也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如果不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非常不利。从我们实际教育工作看,尽管不少教师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可是没有培养起下一代良好的个体素质,学生只会“死学”,而最终导致“学死”。学生有了知识没有实践,或者不会实践,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督促下才能学,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会学。这些弊端的存在,从小的方面讲,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对提高民族素质无益。
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也随之加快,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初中教育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和进一步吸取新知识的持续发展的愿望,并取得一定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具有勇于创新的能力和品质,是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把我国建成世界强国的一项奠基工程。而良好学习习惯正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必要手段。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处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时时运用。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的基本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山区里有一对父子,以打柴为生,每天上午父亲赶着马车拉着柴禾到城里去卖。在去城里的路上有一个急转弯,每当快到这里时,坐在车后的孩子就大声地提醒父亲说:“爹,该拐弯了”。他父亲一拉缰绳,一举鞭子,牲口就很快拐弯了。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父亲生病不能赶车,他只好赶着马车去城里卖柴并给父亲买药治病。当走到这个急转弯时,他再喊吆喝,马就是不拐弯。这时他突然想起喊道:“爹,该拐弯了”。马很快就拐弯了。这就是动物也会形成“习惯”。动物尚且“习惯成自然”,何况人呢。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养成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 认真预习的习惯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学习效率当然很低。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预习或预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看不到预习对听课带来的好处,更看不到预习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学能力,他们害怕磨刀会误砍柴工,不如等到上课听老师讲就行了。二是对初中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依赖性强。有的同学认为上小学时自己的成绩很好,可到了初中,感觉很吃力,有时花了好多时间,效果也不明显,成绩老上不来,心里着急,不知怎么办。这类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初中学习,没能及时调整,仍像在小学一样依赖于教师、等待着教师给予帮助,不知道初中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去预习。三是对数学不感兴趣,过去数学成绩差,不想学,因而对数学学习无激情,更谈不上课前预习。四是缺乏指导和训练,缺少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使大多数学生细读之后就能理解,从中培养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建立适当的检查职责,书写简明的读书笔记等,对检查中有知识缺漏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使之一起前进。对预习的指导还必须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才能克服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 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作为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内容,以新课标为准绳,潜心研究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要站在全体学生的立场上,权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单位课节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易受感情支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上新课前的几分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转化成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展开新课的教学。
其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听课效率。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听讲,将学生的努力和教师讲课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
再次是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勤摘笔记,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概念繁多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初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给予“动”的机会,约束精力的分散,是一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刚开始时,课堂上要给学生明确提出哪些需要记,哪些可不记,并要留有适当时间让学生抄写,防止学生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
3. 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学生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作业字迹潦草,马虎粗心,解法单一,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地,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1)要养成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明确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2)养成审题的习惯。在强调学生作业时要认真审题的同时,我在讲例题时,经常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3)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4)规范作业的习惯。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但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1、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培养良好学习惯的重要性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察思考方面的良好习惯、时间安排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方面的良好习惯、课堂听讲方面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总结归纳系统复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逐一进行介绍。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
(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
(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①一边听,一边看,以听为主,以看促听。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⑤积极参与,积极举手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说话之前应该想好的,有条理、有重点。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一是说话时应该尽力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二是尽力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①读书坐姿端正,书本与眼睛的距离适度为30~35厘米。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
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在朗读时,对每一句话里的关键字、词或短语,都要读重音影响我们情绪的字、词或短语,要读重音。特别要注意具有鲜明形象的形容词、比喻词以及重叠词等更要读重音。其次,注意停顿。
朗读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应根据标点符号而定。逗号停一拍,分号和冒号停两拍,句号停三拍,删节号或段落结束停四拍。但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显示某一语气,停顿的时间可以变化,
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语调就是通常所说的腔调,也就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
③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4)写的习惯。①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②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①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②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③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④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演示、读书、写作业等任务。⑤要力求当堂理解。⑥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 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7)、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1)练后反思: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2)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①重温课本,理清脉络。②归纳整理,把握重点。③比较异同,抓住关键.④遇到问题,主动请教。⑤认真实践,力求熟练。
(3)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要利用列提纲、绘图表等手段,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拉知识线索,提纲契领,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 每次考完后,都要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整理错题集找出缺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二)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历史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二、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1.严格要求,从最初开始。
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并不陌生,同时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他们觉得好老师就是上课能让我们轻松地抄笔记,下了课最多就是布置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考笔记,考完之后全忘记!
开学之初,我就对他们进行摸底,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来聊天,聊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但是我发现他们中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更让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于是,我首先从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训我的科代表,让他(她)有能力来指挥和管理学生。再通过科代表来督促全班学生的表现,主抓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课前的复习等环节。一开始学生的反映比较激烈,他们觉得这样很辛苦,很无聊。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评,对优胜的组进行奖励——有时甚至可以由他们提出需要的奖品。这样他们觉得有了吸引力,辛苦也就慢慢被习惯所代替;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同学的“坚决抵抗”,这时对规定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执行,对违反者一律公平对待,让他们口服心服。到今天他们都坦然地说:“习惯成自然”。
2.从小事着手,对不良习惯说“不”。
学生中有一部分过惯了在学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觉得我只要上课不说话,抄好笔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觉得思考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习惯我们当然知道是不良习惯,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就要教会他们说“不”。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能使学生们的眼睛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就是获取信息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因此,“神州六号”飞船,可以说是中国发生的最大一件事之一了,虽然这件事引起很大轰动,可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那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工具,就算报纸上长篇大论的报道着,可毕竟还是有限的,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的十分详细。就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收获就更多了。
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初中英语《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是具有中国特色比较鲜明,语言地道,好教易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现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现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农村初中英语良好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辞海》中对“习惯”的解释为“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两方面,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曾作过以下精辟的论述:“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际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英语学习必须要有大量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训练。通过我们课题研究,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状况
现实生活中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培养一定的活动习惯,英语是一门外国语,对它的认识和了解缺乏深刻的社会语言环境,那么“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就更为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与学习汉语的条件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而且,在学习中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不易被发现和纠正。“初中学生学了四年英语,由于农村专业英语教师不多,且学生不用考试,学习英语的习惯还是一张白纸,也是进行良好习惯训练的好时机。”
根据我们课题研究调查和观察,目前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方面的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书写句子时,写一个单词就随手打一点,如she.loves.her.mother;还有的学生喜欢把两个单词连在一起,如ihave a book onthe dest;或者把一个单词写成两个“单词”,如engli sh is ve ry import ant;或要么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要么斜体、圆体、手写印刷体三体混用,要么句首字母不大写、标点符号与汉语混淆等。还有朗读英语不是大声地读,而是在小声地读或默读;课堂上不少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怕羞,怕被别人笑话,不敢大胆开口,大声说英语,大声朗读,回答问题时几乎听不见;学习生词不是按音标去拼读,模仿录音和老师的读音,而是用汉字注音,并按照注音的汉字来朗读课本上的“英语”。
三、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这里讲的教学过程是指学生的整个中学求学时代。学生只有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学习,而且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无疑,它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学导向――在教学中,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可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改进,怎样去改进,并且还要采取强制措施,以免不良习惯发生。
(二)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从接触英语的第一堂课起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就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初一是学英语的基础阶段。“六年看三年,三年看入门”或者说“六年成败,在于入门”都是强调初一入门阶段的重要。初一学生的听觉敏锐,模仿能力强,而且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尽最大的努力,下大力气,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学生的书写关、发音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学习,初步培养乐于听说的习惯。
(三)加强课后辅导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英语要大量实践,就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45分钟课堂为中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英语学习课内外一体化。向45分钟要质量是有限的,在课余,通过师生交谈、考试、测验及平时作业等途径,反馈教学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存在问题,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补充形式多样的语言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如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演短剧、师生自由会话,形成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丰富英语知识,加大语言输入量,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素质。
(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严格要求和经过长期的训练,要重视开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有计划地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后,就要咬住不放,狠抓到底。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严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在严格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会时时受到不良英语学习习惯的干扰。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改掉不良习惯,才能达到整个目的。领悟能力有高低,习惯的养成时间有长短,有的学生有时还会有反复,因而教师要因人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需要学生长时间自觉养成听说读写习惯,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语境,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4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文字虽短,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外,教师应多赞许、少责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学习积极性会更低。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严重缺失,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意识
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内因决定了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自我思想认识抓起。“为了什么学习?”这个问题虽然一直讲在嘴上,但是真正落实到学生心里的很少。我们缺少蓬勃而鲜活的学习目标。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不断让学生深刻到认识“为什么而学习”,直至最终将学习目标镌刻在学生心中。当然,我们的立长志不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最终职业,而是要求他们在特定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轨迹予以规划。比如,七年级新生可以从入学要求抓起,从课前、课堂和课后入手给学生提要求;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介绍,看相关影视作品写体会等多种途径引导。
三、改进学习方法,搭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平台
我们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教师虽然每天都在指导,但是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要求不够明确。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学,但是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学到什么程度,一概不论,这就导致学生变成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该通过“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进行突破。就单纯预习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完全可以分组细化,责任到人,具体的任务有具体的人负责。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预习时小组内成员应该怎么分工,分工后各自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及信息,什么时候必须干完,这个很重要。只要能利用很短的时间将这些习惯养成,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一、踏实认真学习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语文亦如此。但现在许多学生对此却满不在乎:读文章时不懂的字词“靠边站”,不去查工具书,只读不思,读完后不知所以然;写字马马虎虎,极不认真,作文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学习好语文?因此,我们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抓好他们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比如:指导他们预习课文时,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排除阅读上的障碍,学会摘抄好的词句;对部分书写不认真的同学,抽出时间指导他们练钢笔字等。语文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去完成。刚开始,老师也许会辛苦些,但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件“事半功倍”的好差事,同时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都将为你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续,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对话的能力,能说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的表述,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要达到这―要求,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花时间去训练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课文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流的经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我们需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调动起他们情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把握住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变为老师干巴巴的讲解,而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和魏书生,他们的成功所在就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情于理,让师生在激昂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多读书对学生具有极大的益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特别对于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老师要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的课内阅读,把读教材放在首位。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划下来,或在旁边做好批注,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含义。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优美之笔;默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解决疑难问题。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时而书声琅琅,时而静而无声,时而争论纷纷,而不是老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
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即是在进行各种语言素材的积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有130篇(其中课内80篇,推荐背诵50篇),我认为仅此不够。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熟读”即背诵,积累大量的语言必须靠背来完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篇、段应尽量要求学生去背,如朱自清的《背影》、《春》和蒙田的《热爱生命》等。同时还可要求学生每天记―个成语,每周背诵两条名言警句,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优美词句、精彩篇章。通过反复的诵读,这些材料将储存于大脑,就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素材,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写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作文教学让老师们费尽心机,学生却越写越不知怎么写。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老师未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作文创新的大旋涡中不知所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应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而且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作文素材笔记本,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好的语文素材(好的词句),每周读三到五篇优秀作文。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起来自然也就能“言之有物”,而不必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愁。同时还可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课外练笔。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有了,那么喜欢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学习语文来讲是受益终身的。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开始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学习有关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或趋向。学习方法则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措施。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辅导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密而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纰漏。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发现部分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审错题目、抄错数字、算错式子,导致平时的作业练习正确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平时多练习、多演算,多体会,并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必须保证授课语言的科学性,即严密、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尽量不出差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初中数学开始涉及平面几何、坐标系、函数等知识,这些内容对于解题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的内容较浅,解题步骤也相对较小,因而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比较随意,并未形成规范的解题格式。进入初中阶段,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例如,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要标明方法一、方法二等,在涉及复杂运算的题目中要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步骤,不可跳步骤,在解证明题时,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定义或定理,从题设或结论出发,根据规范答好题目。规范解题的习惯可以保持思路的流畅性,还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三、培养复习和反思习惯
复习和反思是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的重要保证。初中数学的内容多,而且环环相扣,如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好,会对后面的学习内容造成阻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学越差。例如,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那么在学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时将会更加困难,同样,如果学生未能掌握坐标系和函数的概念,那么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会更加百思不得其解。因而,让学生养成每天复习一课时,每周复习一单元的习惯显得迫切。此外,平时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及时反思错题和薄弱环节。
除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初中数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方法的培养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科学,取得了较好的数学成绩,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例如,有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偏向于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较少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有些学生则一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还有一些学生一旦遇到难题就放弃。面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指点偏好独立思考的学生,启发喜欢向老师求助的学生,鼓励不想面对难题的学生积极思考和求解,在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请教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升自学能力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课堂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课堂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当学生预习后,上课会更加积极主动,更快地接受新知识。由此可见,预习在初中数学的学习非常有必要,教师要在教学中试图让预习这项任务逐渐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三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最适宜的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打好数学基础,为学生以后升学和继续深造提供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效林.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1期
【具体措施】
一、抓实启蒙阶段的养成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开始阶段,以抓物理常规学习方法为重点,促使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尽快养成.因为这一阶段,物理知识以现象为主,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其它学习任务不太繁重,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我接任每一届初二时,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常规习惯.
1.预习习惯
新课教学之前,我先紧扣课标、围绕教材,精心编写预习案,就新课所需的知识准备和所要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和习题,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和预习课本.
2.作业习惯
对书写要求清晰工整、统一格式、教给先结合笔记复习一遍知识后进行作业的方法.
3.反思习惯
要求建立错题集,一星期一反思,一单元一小结.把平时作业与考试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整理,写出必要的分析与感悟.
4.阅读课本习惯
学生的语言常常口语化、随意化,表达起来不规范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这与他们不重视阅读课本有关.为此加强培养阅读课本从而使表达严谨科学的习惯.
5.笔记习惯
课堂教学中适时停顿,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出重要概念和规律,或在典型的易错题上圈点出关键词,做必要的补充记录,以便今后复习能抓住重点、有意注意,提高效率.
要养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在半学期的教学工中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地逐步实施.通过检查,个别辅导令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智能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达尔文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离不开通过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到.若没有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则不能学好物理知识.教师可时常向学生灌输上述这些观点.
2.教给观察的方法
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新奇且有强烈刺激的表面现象,而忽视反应本质的现象.因此,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以下四点:(1)明确观察目的,即弄清“看什么”,而后再去观察.(2)确定观察主次,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3)端正观察态度:要求学生踏实严谨,不能心浮气躁.(4)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不仅用眼看,还可用鼻闻、手摸、耳听.
3.创造观察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在观察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总结结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胆小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他尝试发言,给以鼓励.课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需要减小摩擦,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学习了杠杆知识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并使用老虎钳、镊子、杆秤等用具,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如何打好基础,谈一谈个人几年来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 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 《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 ”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
1.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每名学生的情况不同,相对应的要求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 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做题马虎、错误率高;有的学生作业不规范、格式不符合要求;有的学生对作业不及时地订正,没有反思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习惯. 因此要求学生在数学作业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 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做错能及时、认真地订正. 作业不拖拉,及时交作业但不单纯为赶作业.
② 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又能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③ 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3. 想要学好数学,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中生通常是不喜欢预习,主要是他们不知道预习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他们所谓的预习单单是流于形式,草草地看上一遍,但是看不出问题和疑点. 因此,预习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粗读,先大概地看一遍教材的有关内容,记住本节知识的重点. 其次细读,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等要反复地阅读理解,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 预习前可以先列预习提纲,使预习有目标、有重点.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在学习效率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让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
1. 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牢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用辩证的方法看,只有从学生做错的题上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不足. 改十道错题的价值胜出做十道题的价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循环模式. 所以,针对每次的错题我们都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认真地作出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发现题错在哪,为什么会出错,指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变“不知”为“知之”.
2. 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敢于问问题,从而在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知识. 发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地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道理,然而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不够重视此问题,不求甚解;二、不好意思问出口,怕老师训斥,怕同学嘲笑. 可是抱有这种学习的心态,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学不好的. 不知还不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知识本身都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理解,后面的知识会更加难懂. 这种问题已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学生对此学科逐渐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跟随其他学生的脚步,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所以说,对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作出提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作为教师,应经常用课间时间和下班时间与学生进行交谈和讨论,从交谈中和学生拉近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协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他们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教会他们敢于问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