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标准农田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 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1.2 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1.3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强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引导,明晰土地使用权,并完善土地市场,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规模经营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比较优势的提升。
2.2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完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补充耕地2400万亩;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划期间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加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矿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复垦,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确权在先的原则,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没有产权纠纷。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确保调整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问题及隐患
1、投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由于各区的自然资源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区农村土地利用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其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它包括:(1)土地闲置费;(2)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3)耕地开垦费;(4)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5)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6)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没有可靠资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发生断粮现象,无力将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2、农民权益难以保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证所记载权属界线早已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导致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新增耕地质量低劣。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片面的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功能难以显现。现如今,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
五、土地整理的对策及措施
5.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土地整理,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沟通协调,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
5.2落实资金保障。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费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分配时与各地上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挂钩。结合土地流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5.3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理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实性强。
5.4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
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一种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农业,早期始于城郊农业,依托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建立。
都市型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相连,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态,不但有助于提升城乡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而且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净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出清新宜人的生态空间。随着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遍布于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部的农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深受城市辐射,与城市共享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多方位资源,逐步演变成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农业园。都市型农业其中一种类型设施农业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分布较广,主要以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类型呈现,也包括高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园等,如天津市西青区蝴蝶兰栽培基地、西青区果园采摘园、宝坻区蔬菜大棚基地。
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近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列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2008年全市种植业设施已建成面积有10.05万亩;2009年全市落实用地面积有15.21万亩;2011年底,新建了40万亩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建设12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使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的总体要求。
2.1设施农业用地定义
天津市近年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主要是指通过种植业设施建设,改变自然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包括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棚、连栋大棚和依托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起来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精品农业以及基于现代设施的畜禽养殖、花卉、秧苗培育等农业。
2007年8月10日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地类代码122)是二级地类,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分类
2.2.1根据用途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种植、养殖,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土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项目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用地服务配备的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配套用地,其分为附属设施农用地和附属设施建设用地。
2.2.2根据用地规模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分为五类,即用地规模小于1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亩(包含)且小于500亩、用地规模大于500亩(包含)且小于10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0亩(包含)且小于2000亩、用地规模大于2000亩(包含)。
2.2.3根据建设级别分类
根据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即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和一般设施农业用地。
2.2.4根据投资利用主体分类
天津市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农户个体、村集体、企业和联合投资型。土地利用投资主体不同,设施农业用地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讲,农户个体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小,附属设施很少;集体和公司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大,附属设施类型多、面积大。
2.3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面临问题
天津市设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现状用地规模不算大,但是用地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加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出现空缺,致使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利用和管理面临问题如下。
2.3.1附属设施用地标准缺乏
2007年以来,随着天津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大量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设施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众多设施农业园区附属设施用地比较混乱,从附属设施类型到附属设施的规格、规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依据,用地管理时难以掌握。
有的投资商从收益最大化出发,在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希望在园区耕地上大量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有的甚至希望多建一些休闲娱乐和餐饮服务设施,借设施农业名义违法占地用地案件频频发生,农民土地权益时常受到损害,违背了都市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初衷。
2.3.2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过高
必要的附属设施是促进设施农业项目良好运转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比如园区内合理的道路布局、小型停车场、适用的农业物资、设备储放间和操作间。从多区调研发现,项目存在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较高的问题。经调研,有些园区不包括道路交通等用地,仅建筑形态的设施用地比例就超过项目总用地的5%,个别项目达到10%。
2.3.3附属设施建筑形态与耕地保护的要求不符
目前天津市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是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发展起来的,但一些附属设施包括道路、办公用地、停车场等的建设都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
实际调查发现,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道路较宽,主路大都在5-6m左右,支路在4m左右,主路普遍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相当一部分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都规划了较大规模的联体加工储藏车间、办公用房以及超大停车场和交易场地,有的已建成了较大的永久性建筑,造成耕地浪费和破坏。
3.天津市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管控
都市型设施农业是新型农业,依然是农业范畴,其发展仍是以耕地资源生物养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体现第一产业为主,同时都市型农业又融入了城市产业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需相应配套的停车场、办公用房、休息厅等附属设施用地,这类用地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否则有逐步转变成建设用地的危险。设施农业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类型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或等级对于附属设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设施农业规模和等级对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控制。
3.1设施农业用地标准控制
3.1.1设施农业用地主体功能控制
判定附属设施用地是属于建设用地还是设施农用地的标准应该以主体功能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种植用地面积控制在80%以上,园区以一产为主,主体功能用地为一产用地,不破坏耕作层,附属设施服务于一产,不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这样的附属设施可以归结为农用地。
3.1.2附属设施为农用地的规模控制
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中附属设施用地为农用地的包括直接服务于种植业的操作间、仓储、厕所、接待等建筑用地,不考虑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经多地调研,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设施农用地比例。
表3 设施农业用地中农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
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设施农用地比例 9%
(不鼓励) 8% 6% 4% 2%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上限为80亩(含道路),上限指标只能应用于1000亩以上的设 施农业园;2.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
3.1.3附属设施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作为都市型农业的一种主要形态,设施农业必然存在多种形式,建设标准也不近相同,附属设施的建设内容也会存在差异。经实地调研,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一是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接待、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餐饮、小型停车场、仓储、销售场所、娱乐休闲。二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生态设施用地、小型展示教育用地、接待、小型停车场。三是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仓储、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销售场所。四是一般设施农业用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大于1000亩的,考虑配备小型停车场和包装、销售场所。
经多地调研分析,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建设用地比例。
表4 设施农业中建设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比例 0
(不鼓励) 0.5% 0.75% 0.85% 0.9%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20亩;2. 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虑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3.本表中的建设用地不含园区道路用地。
3.2设施农业用地管控对策及建议
3.2.1设施农业用地投资利用主体的管理对策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合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的种植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附属设施用地中永久性建(构)筑物,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2.2设施农业主体功能用地管理对策
针对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为第一产业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和附属设施用地管理;主要用途为第二或第三产业用地,纳入建设用地管理。
3.2.3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对策
对于线状附属设施用地,依据2007年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如沟、渠、路、田坎等宽度小于2米计入耕地,不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宽度大于2米属于农村道路、沟渠、田坎,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对于面状附属设施用地,耕作层未受到破坏且设施高度小于3米的,属于设施农业用地,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3.2.4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
设施农业用地需按照规划大纲控制要求,附属设施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要进行自身平衡,建设用地要走内涵挖潜的道路,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实施占补平衡,做到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
从多个角度设立鼓励政策,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从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在迁村并点、宅基地复垦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对非农地和沙坑、土坑、砖瓦厂等废弃地整理利用,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对于废弃地利用的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可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耕地中的水、路、林、渠等作为设施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鼓励多个园区合用附属设施,做到附属设施共享,集约用地,节约资源。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鼓励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和临建材料,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从建设措施角度出发,鼓励停车场、广场、路进行方孔砖铺等非硬化措施,房屋采取临建措施,尽量不破坏耕作层。
3.2.5土地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做到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紧密衔接,应用高新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设施农业用地及时进行监测;在出台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及附属设施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土地监督检查,对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翠珍,孔祥斌.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利用与管理的探讨——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109-114.
[2]叶军.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学报[J],2002,(6):39-46.
[3]http:///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1.
一、引言
总理谈到"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国家强行规定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突破,是因为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耕地仅为0.37公顷,粮食的安全问题非常迫切。耕地具有其他资源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纷纷从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耕地保护问题, 也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耕地保护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耕地数量,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耕地的质量。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上农作物的品质,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甚至是全国的经济发展大局。国土资源部在《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对城镇周边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的保护,探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制度,努力实现耕地增量、提质、增效。提升耕地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耕地现状的基础及充分挖掘耕地潜力,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耕地的质量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在分析萧山现有耕地质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在萧山各乡镇街道的实地调查,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的成果,主要阐述对萧山区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的选择,为萧山耕地质量提成和划定工作提供实际的参考,为萧山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助力。
二、基本概念及研究思路
首先针对相关概念进行集中的阐释,方便下文区域选择时的阐释: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分等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从而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工作。
农用地自然等别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下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利用等别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下、平均土地利用条件,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等别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利用等别是耕地利用状况,后期开发的一个体现,而农用地自然等别则是耕地自然属性,天然禀赋等的表现,将提升潜力指数定义为自然等别/利用等别,表示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比值越大,说明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就越大。因为自然等别高体现耕地的天然条件优越,利用等别低说明耕地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若投入相同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到潜力较大的土地区片中所得到的质量提升会大于投入到潜力较小的土地区片,所以选择潜力大的区片进行有针对性的耕地潜力提升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体现。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农用地分等的成果,利用ARCGIS、excel等软件工具,计算出各村的潜力指数,再依据区位论、数据挖掘相关理论,用耕地潜力测算的方法确定潜力值大小的分界线,并划分出一定的潜力级别,初步得出存在较大未释放潜力的耕地区块,将有较大潜力的区块进行重点的实地调查和深度研究。
三、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片的优选
1、萧山耕地基本情况
根据2010年的调查显示,萧山耕地总量为81.8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82亩,耕地资源极其匮乏。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杭州市萧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准后,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贯穿落实到土地利用、管理、调控和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萧山依照《规划》对未来10年土地管理与利用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控制和集约用地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对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51813.33公顷,确保42587.67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的优选
目前我国农用地整理中常见的潜力分级方法主要有增加耕地系数单指标法和增加耕地系数、增加耕地面积双指标法。这些指标和方法都比较看重耕地面积,而没有从耕地潜力指数这个角度着手来考虑等级的划分。
本文以村为最基础的研究单元,利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图层和数据,将每个村中所有图斑的自然等和利用等分别作算术平均,得出每个行政村的平均自然等和平均利用等,按照定义的潜力指数=自然等/利用等,分别计算出每个村的平均潜力指数。
萧山所有村的潜力指数在区间[1.095,1.4375]内,1.26635为萧山耕地的潜力中间值。萧山区有包括荣庄村、明星村、宁牧村、朱家村、联华社区、高田社区、严家埭社区、宁安社区、6860农场等共153个村(社区),耕地提升潜力在中间值之上;有包括团结村、平阳村、山北村、八里桥村、琴山下社区、临东社区、湖头陈社区、东湘社区等共340个村(社区),耕地提升潜力在中价值以下。
在潜力指数在中间值之上的区块进行投资,耕地质量的提升效果会高于在其他区域上相同投资的效果。利用这一结论,可以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在相应的区域进行对应的投资,方便投资收益的预期,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四、结论与不足
提高耕地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耕地生产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这样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引入潜力指数这一代表耕地开发潜力大小的指标,总体来说,萧山还是具有一定的耕地质量潜力的空间。后期,可以在上述153个村中进行进行更加详尽的实地调查,可以进一步划分,找出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大区,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将这些区域发展成为萧山的优质耕地区,集中耕作,机械化操作,利用规模效应对高质量耕地进行充分利用,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区片选择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从萧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耕地提升的目标,依据萧山区当地的实际,制定出投入少、提升效果明显的最佳耕地质量提升方案。尽量大的挖掘农用地的利用潜能,达到有限土地的最大化集约利用。为萧山基本农田提升工作给出实施意见,同时也能为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切实提升萧山的经济水平、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若能够在对每个图斑计算潜力指数,并在每个村中按照图斑的面积大小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每个村的潜力指数,在进行划分和优选则会更加细致和完善。
如果能够按图斑、按村、按镇(街道)分别加权平均得出相应的潜力指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将会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赖红松,吴次芳.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12).
[2]王婉晶,黄贤金.基于MAPGIS的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方法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
[3]张蕾娜,郧文聚,苏强,王国强,王洪波,赵玉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产能核算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8).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93-01
今年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及市农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本着“规模更大、投入更多、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广泛发动群众,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田、林、路、渠综合整治。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6.78亿元,投入义务工163.2万人次,出动机械1.75万台班,完成土石方793.12万立方米;秋季植树10.2万株;秋覆膜7万亩;整治村社84个(其中重点整治40个)。主要做法如下。
1紧盯目标,加大力度,全面超额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
1)坚持不懈地狠抓扬黄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围绕扬黄灌区节水灌溉总要求,突出抓好砌护渠道、平田整地和修农路、打小畦等工作,累计完成玉米秸秆清收27.43万吨,机深翻28.9万亩;畦田建设16.8万亩,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12%;清淤支斗农渠453条1 015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66.3%;整修农路675条705.1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49%;砌护渠道296条328公里,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105.8%;完成配套建筑物7845座,占吴忠市下达计划的234.7%。
2)千方百计用重点水利骨干工程支撑起同心治水、治土和民生水利的主框架。一是投资9 444.16万元,完成东部引水扩建工程,解决了东部6个乡镇12.8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今年完成1.1万户4.95万人的自来水入户)。投资10 380万元、铺设输水管道800公里、新建泵站4座和净化水厂1处的西部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目前,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支管线开挖112公里,安装管道16公里,入户1万多户。工程完成后,可有效解决扬黄灌区6个乡镇57个行政村175个自然社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投资1 633万元,全面完成了固海扬水七干渠改造工程,砌护渠道16.52公里、翻建及加固各类建筑物45座。此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及周边地区20万亩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作为县一级,首次实施干渠改造工程,得到了自治区水利厅和吴忠市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三是投资1 697.17万元,实施了“三个万亩”坡改梯工程,目前,下马关镇郑儿庄项目区和申家滩项目区分别完成坡改梯面积9 600亩和8 750亩,石狮开发区余家梁项目区完成坡改梯面积12 000亩,工程完成后,可新增旱作基本农田3.055万亩。四是投资3 893万元,实施了清水河二期治理工程,完成土方190万立方米,形成景观水面2 000亩。
3)举全县之力,唱响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主旋律。继下马关以色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挥效益后,我县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及靠近水源地实施的坡改梯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特色种植提供支撑。一是投资1.15亿元,实施重大土地整理工程下马关项目区(7.8万亩),目前已完成7.35万亩,新增高效节灌面积7.35万亩,已发挥效益5.7万亩;二是投资1 111万元的兴隆乡王大套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泵站2座、高位调蓄池2座,配套首部枢纽系统6套,铺设输水管道32.85公里,配套建设各类建筑物131座,修建道路3.3公里,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三是开工建设投资1 312万元的余家梁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发展高效节灌面积1万亩;四是自筹资金500万元,聘请新疆建设兵团水利设计院,对下马关一期节水工程进行改造,覆盖4.8万亩节灌土地。项目一次性设计到位,争取资金分步实施;五是引进中石化宁夏易捷庄园枸杞开发公司,在下马关生态移民村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发展节水有机枸杞2万亩,目前已完成节水、整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1)明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路,突出主题,制定全面建设方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事关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9月初,全市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召开后,我县把农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明确全县水利工作思路,即扬黄灌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节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主,旱作区以覆膜保墒增产为主,水土流失区坚持小流域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做到“一次性谋划到位”。今年抽调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组成农建技术组,在深入各乡镇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全县2011年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治理区域、重点工程布置、田林路渠治理规划及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片区规划;二是确定了“三个突出”、“六看”和“两个不让步”的工作思路。即:在总的方向上,突出节水,突出区域特点,突出发动群众;在具体工作上,看规模,看进度,看质量,看内业资料,看机制及产生的成效,看人力、机械投入;在目标要求上,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不让步,达不到区、市、县验收标准的不让步,为统筹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掌好舵。
2)抓住要害,全面发动群众。一是以宣传促发动。坚持把宣传作为壮大声势、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专门制定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方案,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农建专栏”,广泛宣传中央和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今秋农建工作。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简报、标语、传单等形式加大农建宣传力度。制作了农田水利建设宣传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和吴忠电视台报道3次,吴忠日报报道6次(其中专版1次),地方电视台报道40余次,编写农建简报50期,在各乡镇制作农田水利建设永久性标语110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精心的准备、周密的部署,彻底打破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以行政问责促发动。由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对各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度实地督查、统计进度,并对进展情况通过县电视台“农建专栏”每3天通报一次。对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由县委、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兑现了奖励资金。各乡镇出台了发动义务工与村干部业绩挂钩制度,对出工不力的村干部给予诫勉谈话、警告及免职的处罚措施,全县共对5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发挥了警示作用,推动了工作;三是以政策促发动。出台了《同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筹劳实施意见》,对筹资筹劳的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支持各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今年群众出义务工、筹资筹劳的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义务劳动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已逐步在群众中树立,经过几年的扭转,群众出义务工正走上了正规渠道。
3)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将水利、扶贫、农牧、“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围绕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在确保项目资金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情况下,统揽全县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农建工作上台阶。今年以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78亿元。其中:“一事一议”项目21个,完成投资0.1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个,完成投资0.34亿元;农村公路项目9个,完成投资0.55亿元;土地整理项目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水利工程12个,完成投资2.31亿元;农牧项目7个,完成投资0.6亿元;林业项目13个,完成投资0.85亿元;县政府投资2 000万元,主要用于以奖代补及基础设施改造。是历年投入资金最大、实施项目最多的一年。
3结论
通过几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不但锻炼了干部,也锻炼了群众,使全县上下从不会干到学着干、从学着干到创新干。要想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必须在各级领导层面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动干部群众;必须着力突出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必须整合涉农项目,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必须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土地整治遵循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指导要求发展到今天,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的重要途径。但在近20年中国式的土地整治中,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预算编制等的规范规程日臻完善,而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绩效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无法衡量土地整治项目真正效益。根据历年来的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实施情况,后期的绩效评价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实施和验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定义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一段时间内,为衡量项目的真实效益,指导后期项目的顺利开展,对项目综合效益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活动。农村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指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使用国家或自治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农村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2.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学上的绩效就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总称,包括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两方面。行为过程是指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是否符合规定;行为结果则是指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有效性,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一般来讲,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是由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部分组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其实就是对于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等级划分。但是,简单的项目效益等级划分分析不能够完全体现一个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改变,而在项目前期、资金使用与管理、财务决算、实施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更为精准和全面。全面的绩效评价分析,不仅仅是衡量了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也为项目的验收带来更为有力的支撑。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整治的开展,为有效增加土地,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土地质量、生产环境和土地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但随着土地整治项目数量的增多,也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规划设计脱离实际”等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效益的同时也给后期土地整治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对土地整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水平,准确掌握资金分配的有效性;第二,有利于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推动土地整治顺利发展;第三,有利于土地整治绩效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第四,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增添新的衡量标准,在原有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基础上增加效益评价,更加全面的突显了土地整治可持续性。
3.土地整治绩效评价作为土地整治验收内容的可行性
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指的是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管理、权属管理、后期管护等进行全面的验收。一般来说,项目的验收较为注重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工程完成情况等方面。而对于项目的后期管护和绩效评价不够重视,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一项定性的描述。比如,项目后期管护只要有一张项目的工程移交单就可以通过验收,而对后期管护多长时间,如何管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项目的后期绩效更是只需要参考一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告中的效益分析就可以通过验收,并没有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有效评价。甚至于,没有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实际核算或者简单调查研究一下项目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原因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不够重视,忽略了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更重要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实施评价的体系。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没有作为项目验收的一项内容和标准去实施。
土地整治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一项土地整治工程和投入多少资金。效益能否持续才是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的意义。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对于衡量土地整治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单是一个手段,一个验收的标准,更是衡量一个整理项目成功度的价值尺度。将一个整治项目的效益落在实处,是指导今后项目实施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一,绩效评价的实施从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等方面论证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果和意义。第二,绩效评价为项目的前期管理、工程实施、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证明,项目的好与坏,利益是否长久都可以用绩效评价来论述和证明。第三,绩效评价可以在效益长久,工程持续利用方面完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通过后期的绩效评价,针对项目在工程有效期内达到的利益水准和长久利益方面替代传统方式的验收。第四,绩效评价的使用可以说是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的新的方向,在原有传统的验收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衡量标准,用项目长久的利益化验证项目的成功性和可持续性。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镇办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地处鲁西北偏远农村,学校周围就是农田。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杜郎口镇的农家子弟,杜郎口中学的老师绝大多数也是当地人,学历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的第一学历是中师毕业,所以,我对杜郎口中学的定义是朴素的平民教育。然而,杜郎口中学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参观学习者至少200多人,多时上千人,这说明杜郎口中学的确有过人之处。
走进杜郎口中学,我们看到:校园干净,没有果皮纸屑;行走的学生两人或行或列,三人及其以上必定是一列,没有追逐打闹的;站队做操,集合迅速,队列队形横看竖看斜看都是直线;几百名学生在餐厅一块吃饭,听不到说话声;课间时间,除过上厕所和检查常规工作,学生都在教室或走廊里或读或写或讨论,为上课做准备;课堂上,或写板、或读背、或讨论、或展示,都在积极的学习,没有学生干与学习无关的事;再看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每天上午7:30-8:00、下午1:30-2:00,全体教师在大礼堂召开反思会(反思会前是教师锻炼时间,跳两首曲子的广场舞,反思会的议程主要是,教师背诵文本,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不到位及改进措施,分享自己的成功做法或经验,通报之前半天的检查中的不到位及排序,最后是随机发言),上午全体教师反思会后是学科组反思,下午全体教师反思会后是年级组反思;教师除过上课,或备课、或坐班听课、或转听课、或查课、或作报告、或写业务材料、或准备教师反思会和精彩30分;教学楼大厅里摆放着教师个人周反思白板和年级组、学科组、校委质检组的周考核排序白板,黑板上是教师粉笔书写的听课评价(每天一换),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年级组、学科组、校委质检组的每天听课评价;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人人都会演讲,个个都能做报告,平均每天有6位教师为外来的学习者作报告,有6位老师在全校反思会上发言,有9位老师在学科组和年级组反思会上发言(全校不到60人,发言人占三分之一);……一句话,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学生,你看见他的时候,他们都在忙碌着。
对于杜郎口中学,我感触最深的是:
1、学生行为习惯好,素质高。
2、学生学习热情高,劲头大。
3、教师责任心强,用心工作。
杜郎口中学留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场、一种魂魄。他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一个道理: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通过听课、听报告、看早读、跟操、转晚自习、观察、交流,我发现杜郎口中学的理念和做法有以下几条:
1、做事原则是,一事不优,不做二事(将做事和做人挂钩,以具体的事为载体,树立高标,逐一过关,养成习惯,形成素养)。比如说就餐的训练、在黑板上写字训练(8612标准:一行八个字,一个字6*6厘米大,字间距是1厘米,行间距是2厘米)、宿舍管理训练等。
2、评价(比)是最好的武器。学科组年级组考核排序、质检组每半天对学科组、年级组、级部排序,反思会上点名反馈优点和不足。评比就有优劣,他们强调的是让优秀者得到名和利。优秀教师奖金多、外出讲课、作报告的机会多、评优晋级优先。让做得差的自律,也就是反思和罚款。
3、严格是真正的关爱,批评是最大的福利(互相找不足、找不到位,批评你的人是你的恩人,(孟子说,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闻过则喜)。对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近似苛刻。反馈的、反思的都是不足、不到位,如何整改。
4、反思成就自我(反思融入角角落落)。“反思三年成名师”。学校反思大会上轮流反思、学科组会上、年级组会上、班组会上都反思、每周写反思白板。反思一方面是进行自我批评,另一方面是分享成功做法。比如说,宋斌主任的反思分享异常精彩,实际上是两个教育故事:一个是智慧教育后进生的事例(因材施教),另一个是机智找到丢失的钱的事例(教育智慧)。
5、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做好示范,比如说课堂展示: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体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表率。不乱扔粉笔头,教师不扔,还要主动捡(我听课时,徐立老师就在学生做题时自己拣粉笔头)。
6、人人是主人,个个是主任(发挥团队精神,优势互补)。全体师生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同时人人都是管理者。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分工极其细致,人人都操心,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查。而且能持之以恒,成为习惯。好比战争年代的全民皆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7、教师和学生同背诵课本(多说、多读、多背)。目前。杜郎口中学的最新动向有三:一是强调背诵课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背,教师也背;二是重视教师板书的引领和总结,要求教师把规律方法重点内容总结成口诀、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三是推行“无师课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
1、从小事(易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一点一点抓,一点一点过关,每天每周每月改变一点点,有改变就是进步就是成功。
2、(老师和优秀学生)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3、人人操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4、(师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
5、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干部和小助手)。
U412.36+6
引言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时期,有效解决高速公路建设给周围景观、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今后建设工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要考虑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出后来者对自然的尊重。线形和沿线景观的协调是高速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速公路设计者来说,如何使路线以一种自然平滑的形态与地形契合,给道路使用者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美感;如何使线形与自然地形完美地结合,不影响沿线的自然风景、历史和文化资源,且达到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重点考虑的问题。
1.公路线形设计的定义
公路线形包括公路平面线形和公路纵断面线形。公路平面线形是公路线路在平面上的投影;公路纵断面线形是公路线路空间位置在立面上的投影。根据公路线路所处的地形、水文、地质条件,设计符合各种行车条件的公路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的工作,即为公路线形设计。
2.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景观问题
公路路线设计的关键是路线方案的选择和平纵指标的掌握,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公路线形本身及其与结构物、沿线环境之间的协调设计,并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
2.1路线方案的选择
公路路线方案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公路速、设计速度、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候、环保、社会等因素,以往路线方案的选择比较注重工程本身,如路线长度、工程量、投资造价等方面,而对环境保护,公路与环境的协调重视不够。从长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应强调安全、环保、社会等因素。路线方案选择,除了结合地形、地物、地质等选线外,还应充实安全选线、环保选线、景观选线,选择有利于构造物本身及行车安全、有利于环境保护及沿线景观的协调、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案。也就是说,应该把对社会的协调发展,环境的保护,减少占用有限资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工程本身和投资造价放在第一位。
2.2公路景观的协调
公路对景观的影响是由所选择的设计要素综合造成的。因此在确定设计速度时,除了考虑交通要求和经济因素外,还必须结合地形条件和自然经济状况,充分考虑维护原有景观资源。公路选线、定线时,应注意路线及其结构物的所有设计要素均衡统一,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并使土石方的开采量尽量做到最少,尽可能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如风景旅游点、文物保护区等。对生态景观空间(河流、小溪、森林、湿地)和视觉空间(村落、集镇等建筑群体),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无法避免,也应在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公路沿线的平原、山岭、坡地、江河、湖泊等构成了自然界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公路作为一种线形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和谐统一。为此路线线形走向应尽量与山川、坡地、河流等地形走向相吻合,不应强拉直线,硬切山梁,而应在满足标准规范指标、并保持线形指标均衡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顺坡就势。线形要连贯平顺,自然流畅,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2.3线形指标的运用
公路项目标准需要根据交通量预测,结合地形、地物等多种因素确定,往往不是所有因素都能达到标准规定的条件,或者说很难使整个项目或大部分路段均达到标准规定的条件。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标准规范灵活机动的掌握,既不能片面不顾地形等条件,追求高指标、高标准,也不能不顾行车安全,降低平纵指标标准。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在确保行车安全情况下,结合地形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线形指标,保持线形指标的均衡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
2.3.1平纵指标
高速公路平面、纵断面指标的灵活掌握对于公路环境保护及公路与景观的协调十分重要。不少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出现了大填大挖现象,造成公路景观与沿线景观的不协调,严重影响沿线景观和环境。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路线平纵指标选择不当,特别是平面指标选择偏高,长直线较多,圆曲线半径偏大,曲线长度较长。平纵指标远远超过规范规定的一般值。在公路选线、定线过程中,应注意灵活选择平纵指标,对于标准、规范规定的主要指标应严格遵守,如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小竖曲线半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等;对于次要指标,可根据地形情况灵活掌握,以保证车辆行驶顺畅,平纵线形连续优美、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如同向曲线、反向曲线之间直线最小长度的规定、缓和曲线参数范围等;对于受地形、地物限制需要突破的技术指标应通过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谨慎采用,如最大纵坡、纵坡坡长限制等。
2.3.2平纵组合
平纵组合问题一直被高速公路设计所重视,但往往达不到规范规定的理想状态。规范指出,平纵组合的理想状态是“一对一,平包纵”,既一个平曲线包含一个竖曲线,竖曲线在平曲线范围内,且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落在两侧缓和曲线范围内。高速公路由于平面指标较高,平曲线较长,有时一个平曲线长度能达到三四公里,如果曲线内仅设一个变坡点是不现实的。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我们认为,当平面或纵断面指标达到较低值,特别是平面与纵断面指标同时达到较低值是时,强调平纵组合是十分必要的。当平面或纵断面指标均较高,放宽平纵组合的要求,当平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可不考虑平纵组合的要求,但应避免将变坡点放在直圆点或圆直点附近;当纵断面坡差小于1%时,也可适当降低平纵组合的要求,一个平曲线可包含两个或几个变坡点,但应避免将变坡点放在直缓或缓直点附近。
2.3.3横断面
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道较多,横断面宽度较大。为了加强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横断面布置应结合地形、地物等条件灵活掌握。对于地势平坦,自然横坡较缓的路段,一般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地势较陡,以挖方为主,自然横坡较陡的路段,可采用分离式断面,水平布置或上下错开,以减少开挖量,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增加路容的多样性。
3.小结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该引起公路设计者的高度重视,在路线方案确定过程中就应该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从公路平纵线形入手,优化平纵组合,改善公路总体空间线形,使其流畅连续,同时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路线设计开始就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既要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又要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周围景观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魏涛.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与生态资源保护.公路交通技术,2007.
一、思路目标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绿色建设目标,按照建设区域生态保障体系和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资源总量为基础,以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增强林业功能为方向,以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重点,坚持量质并举,突出质量林业建设,在提高造林质量和绿化水平上求突破;坚持重点重抓,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在增强示范带动和绿化品位上求突破;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突出绿色家园建设,在加快沿海造林和高效林业发展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林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强化资源管理,切实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的目标任务是:完成成片造林3.1万亩,其中沿海成片造林1.4万亩,新拓经济林果0.5万亩,新造林中高效林业比重占80%以上;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15万亩,四旁植树150万株,新建优质苗木基地1万亩;新建林业达标村100个,其中里下河地区50个,林业示范村3个;新建完善绿色通道100公里,农村集镇新增绿化120公顷,新增林木覆盖率0.5个百分点。
二、工作重点
2012年全市农村绿化工作主抓三个方面的重点。
1、全力战胜农村绿化四项工程。2012年是农村绿化四项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必须按照全面达标的要求全力组织推进。村庄绿化上,按照绿化覆盖率35%的要求,重抓绿化薄弱村的扩绿增量,尤其是村内主干道必须全面达标,村民家前屋后做到见缝插绿。高度重视里下河地区老村庄的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围庄林。建立健全村庄绿化长效管护责任制。集镇绿化上,按照“五个一”项目建设要求,各镇要建成通村林荫大道、园林式街道、街头绿地、精品水景和森林绿地或苗圃。每镇重点抓好2~3个精品工程。集镇主要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面积25%以上,集镇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0%;镇区单位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30%以上,单位绿化达标率达95%。建设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园林内花草树木、景观和谐搭配。新建一处15亩以上的苗圃,为绿化建设提供苗木保障。道路绿化上,重点抓好国省道绿化完善提升,以及通村公路护路林带建设。按照“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有路必有树、有树则成荫”的要求,坚持规划引导,依法妥善解决绿化用地与电力、广播、通讯等设施的矛盾,按照市提出各种级别道路的绿化宽度标准,留足造林绿化空间。新建公路必须做到路成绿化成。要不断提高公路绿化标准,扩大公路用地外的绿量,增强景观效果,全面推进绿色通道“联段成线、联线成网”进程。针对352省道两侧2010年新栽果树保存率不高、套种严重的实际,沿线各镇(场)要全面流转土地、深挖界沟,对20米林带进行完善提升,一并改造重要节点、居民点、工农业园区绿化,努力将352省道打造成标准较高的绿色通道。已建成的农村四级公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道路两侧各栽植2行树木,有条件的可适当加宽,做到乔木与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绿化与净化结合。园区绿化上,要按照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绿化建设,优先搞好节点和主干道绿化。各镇(区)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园区及入园企业绿化率必须达到30%以上,彰显生态建园的特色品位。
2、加快突破沿海造林。沿海绿化一直是我市农村绿化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沿海绿化是实施沿海大开发的基础保障。突出新林场建设。按照“三年再造新林场”的要求,2012年新造林0.5万亩,重点建设好沿路、沿海堤、沿河堤林带;在市林场建设1000亩耐盐树博园,建成沿海规模最大的生态林园,形成耐盐树博园、森林保育区、生态游乐区、森林宜居区和生产经营区的“一园四区”布局。重抓成片造林。226省道和老海堤之间的农林场圃,今年要按照森林覆盖率20%的要求全部达标,农田林网控制率达100%,达到国家二级林网标准;老海堤以东的金农场等单位力争2年内全部达标。市堤闸处、弶港镇和仓东公司要确保完成成片造林各500亩。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区绿化。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积极打造生态园区,完善原有绿化工程,新建新城南北路、迎宾路、通海大道等3条绿色通道,加快建设50米环区生态防护林隔离带,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要按照营造不低于50米宽的乔木林带或景观带的要求抓紧规划,适时启动建设,同步推进两侧2000米范围内的林网和集镇村庄绿化,因地制宜选择生态、经济、耐盐树种,确保两年内建成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具有区域文化经济特色的绿色通道。
3、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发展高效林业,提高林业收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发展设施苗木生产。引导和扶持苗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建设连栋大棚、钢架大棚、全自动遮阳棚、玻璃温室等先进的设施林业项目,促进全市苗木、花卉、林果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花卉苗木组培繁育、穴盘苗生产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先进技术的集成运用水平。积极发展果品生产。调优果树林木布局,在204国道等交通便捷的区域,大力发展以鲜食葡萄为主的水果生产;在堤东旱作地区,示范推广果材兼用的薄壳山核桃等品种。全市新拓果园2500亩,其中葡萄1000亩、薄壳山核桃500亩、其它果品1000亩。推广普及林农复合经营。主要推广林下套种农作物、食用菌、中药材、苗木和林牧复合经营等模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确保当年新增林农复合经营1.5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重点培植林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果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企业,实施品牌推动战略,努力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在城郊结合部筹建综合性花木市场;按照增加品种、规范管理的要求,扩大提升新街花木市场;坚持现代园艺成果与传统园林建筑相融合,认真做好现代化园艺示范区规划和建设。加快黄海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开发,在新修编的黄海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基础上,加强引导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期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培育成省内外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三、保障措施
1、深入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的重要意义,讲清绿色建设是每个部门、单位和每位公民的法定义务;宣传发展高效林业的必要性,讲清只有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宣传建设沿海生态林的战略意义,讲清植树造林在沿海大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宣传年度绿化工作目标、重点,讲清主攻方向,增强加快农村绿化建设的责任感。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激发全市上下植绿爱绿护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绿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农村绿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各镇(区)、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绿化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造林绿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特别是没有达到小康林业指标或生态镇指标的镇(区),要自加压力,强化领导,迅速改变面貌。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全年绿化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绿化规划,明确具体要求,将各项任务细化到工程、细化到小班、细化到具体地块,责任要求落实到各个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市农委负责农村造林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推进,扎实抓好所属五条市管国有河道的植树造林工作,加强农业园区绿化建设,牵头组织实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绿化工程;市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绿化造林必要的资金;市经信委负责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市交通局牵头负责绿色通道建设;市住建局牵头负责集镇绿化的达标建设,严格执行城镇绿色图章制度;市水务局负责所辖水利工程管护范围内绿化工作,抓好“三堤”退耕还林;市教育局负责校园绿化;市卫生局负责医院绿化;市农委、水务、农开、国土等部门要按照突破沿海林业的要求,督促系统内的农林场圃围绕年度造林目标全力推进场圃绿化,确保全面完成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