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篇1

一、经营风险

1.物资供应

(1)风险识别。当某项物资库存处于合理储备量与最低储备量之间,应黄色预警,当处于最低储备量以下,应红色预警。

(2)风险控制。一是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按规模大小、整体生产能力、信用度、与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协作关系好坏综合评定后划分优、良好、良、差四个等级,对规模大、信用度优的供应商加大合作力度;对规模相当,信用度良好的供应商提高依存度;对规模小、信誉差的供应商逐步淘汰。二是对生产必须的主要原材料建立保险储备,如:**原材料的合理库存量冬季为6000-7000吨,其他季节为4000-5000吨,警戒库存量为4000吨;**原材料冬季库存量为30000吨,其他季节库存量为15000吨,冬季警戒库存量为15000吨,其他季节警戒库存量为10000吨。三是当库存量低于正常库存量,应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补充库存;当库存量低于境界库存量,首先应限产,同时考虑提高运费、提高采购价吸收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运行。

2.销售风险

(1)风险识别。***仓库最高库存量4200吨,***仓库最高库存量2000吨,产品库存达到仓库容量50%以上,显示市场销售不畅,可能出现产品积压的风险。

(2)风险控制。调整销售方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进行;非常时期考虑对部分规模大、信用度高的客户增加赊销额度。

3.资金回收

(1)风险识别。客户第一次出现推迟付款,是存在风险的信号。

(2)风险控制。一是资金回收达到100%,建立严格的担保销售制度,谁担保、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二是对客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对信用度一般的客户和散户要求现款销售,对信用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客户允许跨月结算,超过三个月的货款必须催要,超过一年的货款采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超过三年且取得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予以核销,并在财务部门设立备查帐。

二、生产风险

(1)风险识别。生产方面的风险目前主要是安全、环保事故,无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小,只要发生就认定为一起事故。

(2)风险控制。一是在安全、环保上始终常抓不懈,注重加大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凡是生产工艺过程中能采取的保护监测手续必须采取,凡是能消除隐患的必须指定责任人限期消除,凡是能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必须落实,凡是安全措施的投入必须满足。二是把环保工作提到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看待,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三是对安全、环保的突发事故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移风险。目前,企业参加社会商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8%,***年应达到25%,以后应争取达到30%。

三、人力资源风险

1.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事后处理形成的风险

公司目前已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项社会基本保险,由于正常工伤保险的赔付额度过低,对易燃易爆、高危特殊岗位采取参加社会商业补充保险转移风险。

2.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所引发的风险

(1)风险识别。出现多人次、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集体反映工资、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异议,应是预警的信号。

(2)风险控制。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迅速调查部门或岗位技术含量和工作劳动强度,重新调整工资及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7)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转贴于

四、财务风险

1.资金风险

(1)风险识别。正常储备资金急剧下降、到期应收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回收,经营净现金流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红字。

(2)风险控制。第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与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接轨。①对各分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取消银行帐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②对控股子公司实行自行管理、监督使用的管理模式。第二,专项资金与流动资金相分离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放在第一位,实行资金审批一支笔,按计划使用资金。第三,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非常状况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2.财务指标风险

利润指标与负债指标。

(1)风险识别。利润急剧下降,出现保本经营甚至亏损;产品销售毛利率达到13%-15%,低于10%应预警;资产负债率达到70%应预警,达到75%应迅速采取措施降低该项指标;银行借款总额不应超过净资产50%,不能突破总资产50%。

(2)风险控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针对以上所述,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来评估决策和交易中的风险,计算实行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报酬和不实行风险管理所遭受的惩罚,处理好企业在减轻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与为股东创造竞争价值之间的适当平衡。以结构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针和制度,形成切实可行、易于操作、收效突出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项目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风险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且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工程承包风险,是指工程实施结果相对于预期的结果的变动程度,即承包商预期收益的变动程度。工程承包风险的起因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如果在投标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考虑风险因素,就会加大实际成本而导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但是,过多地把潜在风险因素的可能费用转移到投标标价的成本中去,又会使失标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要想获取目标预期利润,必须正确地考虑工程承包风险。

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从承包商角度来看,存在着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工作和工序繁多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这些因素制约着承包商未来获取收益的多寡。建设周期长,各个时期的不可预见因素就会相应增多,与时间相关的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工期的按期完成;投资额巨大,若筹资、付款方式、利率或者有关合同条款发生变化,就会加大成本,从而减少了承包商的利润;工作、工序繁多,一旦施工组织不尽合理或者返工,同时发生索赔,就会极大地影响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使承包商的利益受损。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承包商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所以,承包商应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和控制研究。

一、承包商风险的分类

建筑企业风险的种类按责任方可以把风险划分为:发包人风险、承包人风险以及第三人风险等。这三种风险既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共同构成,即混合风险。例如,因发包人支付原因和承包人管理水平因素而导致工期延误等即属混合风险。

按风险因素的主要方面,又可将风险分为技术、环境方面的风险与经济方面的风险以及合同签订和履行方面的风险等三种。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1、地质地基条件。工程发包人一般应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但这些资料有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

2、水文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风雨、雪、洪水、泥石流、坍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3、施工准备。由于业主提供的施工现场存在周边环境等方面自然与人为的障碍或“三通――平等”准备工作不足,导致建筑企业不能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给工程施工正常运行带来困难。

4、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造成承包人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5、技术规范。尤其是技术规范以外的特殊工艺,由于发包人没有明确采用的标准、规范,在工序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进行协调和统一,影响以后工程的验收和结算。

6、施工技术协调。工程施工过程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存在不能及时协调的困难等;由于发包人管理工程的技术水平差,对承包人提出需要发包人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又没有作出及时答复。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

1、招标文件。这是招标的主要依据,特别是投标者须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要求、合同条款以及工程量清单等都存在着潜在的经济风险,必须仔细分析研究。

2、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

3、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4、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发包人供应的资金、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

(三)合同签订和履行方面的风险

1、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合同条款不全面、不完善,文字不细致、不严密,致使合同存在漏洞。如在合同条款上,存在不完善或没有转移风险的担保、索赔、保险等相应条款,缺少因第三方影响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条款,存在单方面的约束性、过于苛刻的权利等不平衡条款。

2、发包人资信因素。发包人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履约能力差,无力支付工程款;发包人信誉差,不诚信,不按合同约定进行工程结算,有意拖欠工程款。

3、分包方面。选择分包商不当,遇到分包商违约,不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分包工程,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

上述各类风险都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二、目前承包商风险管理现状 风险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在风险管理研究方面,西方许多专家曾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理论,一些企业集团在风险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经验。许多跨国公司都经历了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到财务风险管理,发展到今天的集成风险管理过程。与西方企业和国内其他先进行(企)业相比,我国承包商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还处在较低的阶段,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具体表现在: (一) 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绝大多数承包商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投标项目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有项目就去投标,中标率很低。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估计不足,因而风险到来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缺乏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二)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多数承包商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企业和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三)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承包商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分布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业务量,忽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更缺乏专业风险管理。

篇3

1、前言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公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与保险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当今社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实现对保险公司风险的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险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当前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使其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用良好的行业形象和信誉给客户以安全感,让他们对保险公司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有效地促进保险行业持续发展。

2、什么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通过利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衡量、识别,从而使保险公司所存在的风险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最终实现风险成本最小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衡量以及风险的分析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三个方面内容,要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准确地对保险公司当中的受损标的、风险源、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公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避免对公司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首先,对受损标的的识别有助于保险公司迅速判断受损标的内容是人力资本还是金融资产,进而能够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从对风险源的识别,保险公司能够有效分析出当前面临的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组成的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就是人们常听到的非保险风险。

再次,准确识别保险公司运营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能够让保险公司对其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等行为中存在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使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得到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最后是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即对保险公司经营环节中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使保险公司对有可能导致承保风险、定价风险以及理赔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认,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承保、定价和理赔风险。

3、当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公司主要指的是经营保险业的经济组织,在我国主要分为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大类别,这两者的业务范围并不相同。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下面就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类别进行现状的分析。

3.1、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1.1、公司业务员缺乏风险意识

当前我国的许多财产保险公司过于注重公司规模的发展,而不注重对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且在对公司业务员的管理上不够严格,只注重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得业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片面追求业绩以提高薪酬,严重缺乏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导致财产保险公司存在严重的风险。此外,当前社会道德风险问题突出,表现在投保人或被保险对象在投保过程中存在隐瞒、欺骗等情况,甚至是编造保险事故企图讹骗钱财,保险公司员工和管理者如果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就会助长这种行为的滋生。

3.1.2、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

财产保险公司核保核赔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其在承保理赔中面临严重风险。许多财产保险公司没有严格依照《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核保核赔,使得擅自承保定损理赔、违规支付手续费、盲目签单承保以及违法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等行为盛行,严重破坏了保险行业发展秩序[1]。

3.1.3、资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机构不规范导致资产结构不合理,从表面上看,这些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高速增长,但是其中大量资产属于泡沫资产,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产结构风险。

3.2、人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2.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当前许多人寿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当前人寿保险公司中存在的违规资金运用现象的滋生,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日益严重[2]。

3.2.2、核保人员素质不高

核保人员素质偏低会影响人寿保险公司的核保队伍建设,进而会导致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存在业务核保问题和承保风险问题的突出,这就严重阻碍了人寿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3.2.3、恶性剥削现象严重

恶性剥削现象的严重存在会使人寿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的行业生存发展规则中被淘汰。因此,人寿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厘订费率,简化费率审批手续,同时,加强对费率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存在利差损风险

长期存在利差损风险是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人寿保险公司都会存在的问题,这主要归结于经营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导致在短时间内人寿保险公司无法避免盲目追求公司业务规模等问题的存在。

4、做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4.1、将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引进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软件,如: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一种风险价值模型,也称风险价值法,常常运用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将VaR风险模型有效进入到保险公司凤霞管理与控制工作中,能够实现保险公司对个别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

保险公司有效利用VaR风险模型进行风险控制,可以让保险公司的客户能够明确他们在进行的金融交易面临着多大的风险,还可以为所有保险公司客户设置VaR限额,防止出现过度的投机行为[3]。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严格执行VaR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部分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

4.2、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风险管理,积极培养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经常召开风险管理会议,使资产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建立宏观和微观的风险管理模式,形成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4.3、将责任细化到保险公司员工个人,完善核保承保制度

保险公司必须要在业务拓展同时加强对公司的管理,包括内部员工管理和内部风险管理等,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责任细化,使每位员工在权责督促下更好的展开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明确员工职权范围,完善核保承保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有据可循,避免盲目签单承保、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等现象的滋生。

4.4、加强费率管理工作

强化费率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有效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和健全保险公司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对公司的费率管理办法要根据不同险种的风险程度、经营期限、业务规模以及技术要求分别制定实施报备费率、审批费率、标准费率和自由费率,并在费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行稽查制度,加大保险公司费率监管力度,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费率管理高度统一造成的恶性剥削现象[4]。

4.5、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的引进工作

人才是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懂得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懂得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让这些人才进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除了对内部员工能力的培养,保险公司还要积极做好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使保险公司整体员工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

5、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利益团体对保险公司风险认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们对于风险在保险公司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重大影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是保险公司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只有更好地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使保险公司能够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哲宇.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2,15(19):133-134.

篇4

1 项目管理的概念

1.1 项目管理的定义

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展开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活动。对于项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1.2 项目的基本特征

各种不同专业领域中的项目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同项目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从本质上来讲,项目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不管是科研项目、服务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的共同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制约性和其他特性。项目除了上述特性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性,这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和风险性、项目过程的渐进性、项目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等等。

2 项目风险管理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也就是说,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理,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一般由若干个主要阶段组成,这些阶段不仅期间相互作用,而且与项目管理其他管理区域也互相影响,每个风险管理阶段的完成都需要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努力,对于风险管理过程的认识,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是不一样的。根据我国项目管理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管理实践,可以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六个阶段和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2.3 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识别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文档。

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项目风险识别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全员性;系统性;动态性;信息性;综合性等等。

2.4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过程控制;过程输入;过程输出和项目风险估计几个部分。

3 项目风险应对

3.1 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

风险应对的依据主要有:(1)风险管理计划。(2)风险排序。将风险按其可能性、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缓急程度分级排序,说明要抓住的机会和药应付的威胁。(3)风险认知。对可放弃的机会和可接受分先的认知。组织的认知度会影响风险应对计划。(4)风险主体。项目利益相关者中可以作为风险应对主体的名单。风险主体应参与制定风险应对的计划。(5)一般风险应对。许多风险可能是由某一个共同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下为利用一种应对方案缓和两个或更多项目风险提供了机会。

3.2 风险应对过程活动

风险应对过程活动是指执行风险行动计划,以求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程度所需完成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几项内容:(1)进一步确认风险影响。(2)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措施。(3)研究风险应对技巧和工具。(4)执行风险行动计划。(5)提出风险防范和监控建议。

3.3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共有六种:减轻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储备风险

3.4 项目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风险监视:不管预先计划好的策略和措施是否付诸实施,风险监视都一日不可缺。如果发现已作出的决策时错误的,就一定要尽早承认,及时采取纠正行动。如果决策正确,但是结果却不好,这时也不要惊慌,不要过早地改变正确的决策。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

3.5 风险监控的依据

风险监控依据包括风险管理计划、实际发生了的风险事件和随时进行的风险识别结果,主要内容包括1 风险管理计划 2 风险应对计划 3 项目沟通 4 附加的风险识别和分析 5 项目评审。

4 结语

1.合理安排项目的进度,有效使用项目资源,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并降低项目成本。通过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图和关键路径、资源平衡、资源优化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可以尽早的制定出项目的任务组成,并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有效安排资源的使用,特别是项目

中的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有效降低项目成本。

2.加强项目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项目管理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方法,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团队合作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士气和效率。

3.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其实,这些工作是在传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会对项目产生毁灭性后果的因素之一。

4.有效控制项目范围,增强项目的可控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求的变更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势必会对项目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总的来讲,项目管理可以使得项目的实施顺利,降低项目的风险性,最大程度的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5

关键词: 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 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篇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制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上,因而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导致了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致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如果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所解决的问题不一致就会增加企业控制的成本,如果两者所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没有必要制定两种控制规范。由此看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有效的企业控制体系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目前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方法,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减少企业经营不善所带来的损失,有效规避企业的各项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风险管理主要由八项要素组成: 内部环境、事件识别、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而内部控制主要由五项要素组成: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能有效的预测风险、发现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主要是通过目标制定过程和事后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不必设立企业的具体经营目标,只需评价目标的制定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以企业风险为主要制定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依靠企业风险来制定。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管理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应该被企业管理者看作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当然企业内部控制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石,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如果企业缺少内部控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观点,即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所使用的风险控制方式包含了风险控制的目的,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没有指定其实施的目标那么其实现方式与手段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必要的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 如果缺少必要的控制方式与手段,其风险管理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由此看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理论上其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差异,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外延的扩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为同一事物。企业内部控制是在财产不安全和信息不真实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企业风险的产生大多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失误,内部控制从自身而言,就是风险控制, 进而控制风险以求达到企业风险的管理的目的。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互为前提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事先预测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企业只有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从逻辑的角度来推理,企业的风险是来源于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因而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就是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企业风险控制就是企业风险管理。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收益达成企业的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进行任何风险控制都会产生成本,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需要企业管理者在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控制效益之间做出权衡,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经营的成本。总之,企业的设立始终与风险相伴,而风险是否发生则与企业的决策有着重大关系,从这个意义出发,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互为前提,都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异是同

对于企业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二者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一般都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的。笔者也认为,尽管二者在字面意思上存在差异, 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其实质而言是相同的。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两者具有同一性。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其实际要达到的目的,也都是有效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例如,企业性质由自然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其风险控制也由内部控制发展为风险管理。此外,COSO内部控制标准的名称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企业的风险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只能使用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防范,而且,企业必须具备承担一定风险的能力,不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无法生存下去。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第二种观点是等同关系, 第三种观点是互为前提关系。既然两者的关系如此密切甚至完全等同,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作用,以内部控制为方法构成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

篇8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篇9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篇10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阐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本质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大体上是根据企业目前的专业管理机制以及策略,同时主要是以风险管控、风险预防、风险监督、风险评估等这几个方面为主的工作,再借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管控方式进行生产以及经营中各种类型业务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从管理视角出发,企业内部控制在定义上来说有点像是风险管理的下属子系统;但是从管理范围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完全可以作为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时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是从内部环境为视角出发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机构设置有诸如企业内部审计、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奖惩制度等等;而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管控时,就更需要企业内部控制的管控方式进行更为科学与合理化的目标确定,严格根据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争取做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优化结果。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任何目标在达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更是不必说的。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层在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及企业当下管理模式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只要是背离或是阻碍企业共同目标的因素与风险,在企业实施风险管控的时候都应该给予治理与规避,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风险管理中风险是最主要的工作范围,而这其中信息化程度也是影响着整个风险评估与判别的重要影响环节,这也是现代企业注重信息化的原因;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与检测时,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控方面还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布置相应的内部检测,同时也要针对企业的日常内部监控,一旦在某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就可以针对该环节进行分析,分析出是政策、机制还是相关实施措施的问题并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时不仅避免了风险还不断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缺陷

(一)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不成熟

(1)我国企业对风险全面评估不够重视。企业经营风险的诞生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风险界定以及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对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这就自然形成了不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2)我国企业未设置单独的风险管控部门。当下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大大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波及程度也逐渐加深,从中可以看出设置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我国企业在风险管控这方面的意识薄弱,并没有设置单独的风险管控部门,甚至有些企业连最基本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系统都没有。

(二)企业风险管控意识不够强烈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之上,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有诸多企业涌向国内。在上述背景下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国内许多企业仍是缺乏风险意识,许多企业管理者所重视的风险也仅仅是在财务风险单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薄弱的程度;我国企业普遍在乎的是公司盈利,在风险管控方面实在是无法关心,这样就极易造成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无法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相反,国外因为经济的发达,许多企业早已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三)企业公司管理结构不够完善

企业的内部管控要想有效的运行就必须保证企业拥有着完善的治理结构,这是给企业内部管控造就最基本的实施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当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但是如果企业的权利设置以及制衡体系之中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无法有效的实施,企业治理结构中作为企业风险与内部管控的核心――董事会,该核心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担负主要责任的,而在我国中董事会存在着职权交错的问题,在实质上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利的,容易造成职权混乱的局面,自然企业就无法有效的运行内部控制机制以及风险管控。

三、企业基于内部控制下的风险管控策略

(一)逐步强化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以及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

(1)对企业风险类别进行明确的区分,这是为了企业能采取相对应的科学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管控。企业在分类风险时可以从业务活动方面与企业整个方面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通常来看,企业的整体风险主要是由内部与外部构成的,内部因素有组织、经营、财务、战略等等风险;而外部就是宏观与不可抗力因素,诸如法律政策、自然天灾、市场技术等等风险。而从业务活动层面来看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来进行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身的风险种类。(2)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自然包裹各个风险指标的检测等等,尤其是要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机制。企业的审计机制可以处于相对客观且独立的审查机构,能更加从公正的角度来对企业内部与风险管控作出评估与监督活动;充分引进相关的审计人才,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提升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水平。

(二)增强企业内部风险与内部管控的理念

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才能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管控的基本环境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基础条件。增强该理念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将该理念融入到业务活动层面,这样既能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更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对该方面的学习,企业也可以加强之间风险管理的理念,这样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理念;企业定期请相关的学者教授主持讲座,召集职工进行风险与内部管控的理念学习,这样能提升整个企业的风险与内部管控的氛围。这样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风险与内部管控时能将对策更有效的实施。

(三)加强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应当涵盖内部监督与反馈系统、谨慎的业务执行流程等等,只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会产生混落,才能为管理措施提供稳定的环境。企业要充分重视独立董事的功能,要发挥出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心的核心监督位置;企业要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所占比例,要将独立董事的收入与承担的风险进行挂钩,这样才能让独立董事明白自身应该作出应该做的贡献。另外,企业经营中的特别事项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不能总是常规问题,总有部门非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这个特别的委员会对该类事件进行有效快速针对性的处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预防与处理各种风险的出现。

四、结束语

本文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本质,着重针对企业在企业内部控制下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希望我国企业能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王洪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分析[J].财会通讯,2014(17).

[2]陈冬梅.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贵州茅台酒公司为例[D].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