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6: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困生是高中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应当被足够重视,以使他们轻松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进而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学困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略显复杂,有的高中生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语文科目基础知识薄弱,无法接受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另外由于受到自身理解水平的局限,导致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负面情绪,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科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语文成绩较差。综合几种情况来说,在高中阶段语文科目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类型有基础知识薄弱型、学习能力不足型以及情绪负面消极型三类主要表现形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对学困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大部分的学困生情绪尚未稳定,学习兴趣不足,心存畏难怕苦思想。想要对学困生实施转化策略,应当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摆脱学习中的负面情绪,积极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行动中。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温暖的教学气氛,使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此的教学氛围对于引导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消除学困生心中的焦虑,使其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学习语文课程。其次,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管他们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在思想上遭遇困境,教师都要给予最真心的关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经常表扬学困生,激发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潜力,对他们的进步和认真都加以夸赞,加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困生打好知识基础
大部分的学困生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形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使其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补上之前学习阶段过程中落下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测验,掌握学生过去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考试内容应当包括语文常识、语法、字词、段落阅读等,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他们在语文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后,教师应当针对具体的问题制订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学困生薄弱的知识环节上有针对地予以辅导。比如有的学困生语文常识错误率较高的,应当要求他们将尝试的内容系统化,并制作成小纸片随身携带以便及时复习。有的学困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则应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深入探讨做题的技巧性。
3.指导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技巧
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重点注重对学困生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学困生能够随时回忆起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并对其进行技巧上的引导。另外,结合学习时的反馈进行方法指导,使其有针对性地提高语文成绩。如果学困生是在古文学习时存在障碍,那么,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五步训练法。第一步是分段背诵古文的内容,在背诵之前需要将古文的内容及层次理解清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步是提问法,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罗列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回答问题,锻炼学困生的思考能力;第三步是语意联想推断方法,使学生掌握通过联系文章的上文和下文来推断文章中心思想,帮助其解决文字难以理解的问题,降低学困生翻译古文的难度;第五步则是积累归纳法,这部分要求其可能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积累与记忆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学困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之后,学习的障碍将会减轻许多,特别是教师对于语文语法及古文阅读等部分的方法指导,可以使其迅速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有效地帮助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对于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需要对这类特殊群体进行深刻、彻底的研究,正确认识学困生的成因及表现特征,有目的性地对其进行转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转化的任务,提高其高中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J].考试周刊,2011(29).
[2]胡胜利.中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J].心理学报,2013(3).
[3]文海山.如何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11(8).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据调查,不少学生视文言文篇章的学习为一件苦差,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凡到古文学习的环节,便如临大敌,考试中更是害怕古文部分。而另一些学生虽然对古文没有如此强烈的恶感,却也谈不上喜欢。即便那些能轻轻松松的学好古文的同学,对古文也没有多少好感。然而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规定,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文均是“通俗易懂的篇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并非艰涩难懂,可为何高中生中对古文无兴趣的呼声如此之高呢?古文学习要求良好的氛围,而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此种氛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要有良好的氛围。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据调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⒈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⒉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⒊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文言文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⒈反复吟诵而后得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吟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其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名篇《赤壁赋》《滕王阁序》等,读来便是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篇目更应反复吟诵,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律魅力。
⒉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在《赤壁赋》中我们体会面对困境淡然洒脱的心态。《史记》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历史人物无不穿过历史的硝烟,给我们心灵带来震荡。其实文言文也是古人思想情感的结晶和展现。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 赣州 3421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新课标要求文言文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言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主要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实现“言”和“文”的结合
传统的串讲法把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字语法的梳理和归纳,没有把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当下入选的高中文言文大多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大概有以下几个主题:先秦诸子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孔孟、庄子的文章为主;传统英雄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的战争风云,以史传散文为主;士大夫的淑世情怀,治国方略;文人名士的审美情趣、处世方式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人间亲情,宗法社会的传统人伦。文言文教学除了进行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之外,还应帮助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此外,文言文教学还要承担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要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具体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课等同于语言课,当然也不能纯粹地上成文学阅读课,在教学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言”中品“文”,在“文”中探“言”。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言”“文”结合呢?
1.对串讲法的冷思考
串讲法的“讲”是指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串”是指贯通句子的意思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串讲的目的主要是疏通文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其实串讲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适时、合适、有效。虽然我们主张文言文教学要淡化字词教学,但并非不要字词教学,毕竟把握语言是开展文学鉴赏的基础。
语言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人类精神的外化。汉语不仅传递文化,其自身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忌把文言分解为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一个一个的高频考点,孤立地静止地讲解。字词教学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要在文本整体阅读中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还要从篇章结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此外,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串讲,要将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还要将串讲法和诵读法、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年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了学生发展的阻力。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真正的得益。
培养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上课要以学生的自学、活动、质疑为主,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以及以前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句,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文言常识的教学力求少而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构建文言知识,获取正确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要适当补充教学必要的语法常识,如词性、语法成分等,这些语法常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特殊字词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加强诵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法是对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继承,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强诵读教学的好处在于,诵读把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通过诵读还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引起共鸣,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诵读还能改变传统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只要学生始终在诵读中涵咏,就自然会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准确地传达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诵读可以反复进行,通过初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再经过多次的重复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诵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音乐背景下的诵读,也可播放录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有选择地去仿读。
当然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强调诵读,必要的文言知识的教学是诵读教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准备,因为文言文是古汉语,语言障碍是先天的,忽略了文字语法教学的文言课堂,注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必要的字词句疏通,就让学生用磕磕绊绊、干干巴巴的有声语言朗读
《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之类的古文,其朗读效果是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言都适合朗读,一些篇幅较长的传记就不太适合诵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必要的文言文作业
目前教师布置的文言文的作业基本上紧扣高考,是仿高考题型,应试性强,大多采用“每课一练”的形式,作业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文段背诵,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等,课外文段选的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但是除了必要的字词解释、翻译练习之外,教师要尝试布置积累型的作业,让学生整理、积累常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汉语特殊句式、必要的古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让学生有计划的积累汉语语言知识,不仅可以使之形成系统,还能转化为能力,让课文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要把文言文与写作结合起来,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变幻多端的表现技巧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方法,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名句和典故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例如,《游褒禅山记》中要求背诵的这部分,就可以挖掘多种思想,用来论证多个话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写一些探究类小论文,如让学生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或让学生走进名人,探索名人的人生观与哲学观等。
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多读多练,然而当下学生课业重,图“多”已不可能,那么除了教材外,还需要多少的文言文阅读量才能让学生具备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换言之,学生要具备多少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才能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切实避免古文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诚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天文、地理、宗教、历法、科举、钱币、习俗、书法等,无所不包。高中语文课肯定不能做系统介绍,也不能做深入挖掘。那是大学甚至研究院的职责。中学阶段,只是要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对常识有所了解,不至于浑浑噩噩。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这些语句无一不在提醒教师自己要有所积淀。当下教师的状况却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有关常识知之甚少,只是满足于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再者这块内容属于考试的范畴,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其实,教育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应试。难道我们忍心看到煌煌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裂吗?不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笔者案头就散落着《论语》《菜根谭》《阅微草堂笔记》等,闲暇时翻翻,给自己增加点营养。只有这样,在讲授时,才能有底气,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教师要杜绝学科本位思想
语文,就是纯粹的语言文字吗?不是。生活即语文。文化呢,有个比喻说的好,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人可能就要说了,语文和文化关系不大啊,倒是政治课里有个“文化常识”模块,看来文化是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语文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和政治、历史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推卸责任,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如此,学科之间的隔阂没有了,文史哲在同一个层面上得到了交汇和融合,这才是语文大课堂。
三、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
语文课堂知识传授,无论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课堂上完成的。它的样本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相当于传授传统文化。
1.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绝大多数靠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课前可以印发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课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就浓厚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2.构建师生交往交流的平等平台。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着力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完成教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身教,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3.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文化价值。中学语文教材经过几代人的筛选,留下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古诗古文,它们往往承载着厚厚的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比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积极入世态度等。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涵泳体会,进而受到震撼和熏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于“文言文”版块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往往蕴涵丰富哲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考中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总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板块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相关的文言文章还呈现数量大、篇幅长、题材丰富的特点,这便给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考验。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注重文章诵读、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营造情感氛围这四个层面出发,简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加诵读
文言文向来以韵律著称,引导学生对其多加朗诵,可以呈现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相关的辞赋骈文诸如《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将进酒》等,适用于学生诵读。以《将进酒》为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悲愤抗争、自信狂放的情感虽已在字符中呈现,但想要使得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还在于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诵读,通过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诵读”,并非真正的诵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意义的文言文诵读,还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为其设置任务。比如,学生在诵读文言文《陈情表》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所陈何“情”?为何要学陈情?陈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读硬背。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教师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识的总结。
这类知识拓展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向学生推介《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相关书籍,使其对古文词句有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学常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以介绍,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左迁”和“右迁”,前者表示官职降级,后者表示官职升迁;此外还有“拜”“除”“擢”“牵”等字,皆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以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扮演着“翻译官”与“记录员”的角色。这种单向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相关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关文章背后更是充斥着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介绍,可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随即离去,阁中众人发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个字。于是众人纷纷揣测,有人说该填“水”字,有人道填‘独’字,却都觉得不够到位,于是当地都督遣人快马追上王勃,讨要该字,王勃的随从向来者说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写了”。当地都督果真携带千金,亲率一众文人前往,请王勃补全该字,王勃故作惊讶:“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众人诧异:“那不是个‘空’字吗?”,王勃说道:“对,就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虽然戏剧,但对调动学生兴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空”字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心智,鼓励其在文言文板块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具备较大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辅资料和发达的网络技术,对相关文言文的基本含义和文章脉络进行自我学习和梳理,当然,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拨,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词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疑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
有人说"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是很有道理的。有记忆就会有遗忘,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因此语文总复习需要认真遵循记忆遗忘的原则。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记忆活动,才能实现高效复习。现代考试大多以能力考查为主,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较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总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记,因为基础知识的积累正是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总复习中,现代汉语的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意义、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等等,都离不开下苦功夫的识记性积累。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保持"阶段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环节。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对此,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遗忘的科学规律,需要记忆的很多知识就会长久、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备用,考试时自然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思维短路了。
一、深思熟读,抓住重点精读,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听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
二、归类练习,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
1.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读多了,练多了,就能逐步娴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逐渐消化、吸收。写作时就会涌现于笔端,考试时也可增强语感而得心应手。反之,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去死背字、词,必然事倍功半。
2.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借助复习范文,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掌握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特点。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