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教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教学教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

篇1

1.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地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的昏昏欲睡。教育模式陈旧、呆板。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手段落后、贫乏,使整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3.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知识底子薄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有好多的课程没有开足开够,很多应该知道的东西也从未接触过,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就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地图、地球仪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更是知之甚少。

2.时间投入少

由于初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好多的地理学习任务也只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但有些学生没完成的课后也不去完成。结果造成课内不学课外更不去学。同时学生做的练习太少,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不愿动手动脑。

3.学习无方法

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好多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知识不能形成系统体系,不能抓住主线和关键词,知识很零碎。一些学生在课堂里会做白日梦,提问时站起来还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学生的思维没有跟随老师的思路。

三、教育观念的问题

在初中教学阶段,普遍存在着轻视地理学科的现象,另外,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文轻图、重课本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而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做与用严重脱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中指出:“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说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要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也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2.课堂中做好讨论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3.课堂上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4.课后做好巩固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对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曹日昌.

[3]《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学科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了,它是对各科知识的综合,对学生学习其它科目有一定的帮助。我认为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丰厚的、新鲜的知识,这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大问题。通过本人多年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不断探索,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利用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只有利用地图,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配合学生的地图册及课本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记忆在地图上。

比如,在讲述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分布、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矿产资源分布,世界地理各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物产等基础知识时,教会学生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在地图上,印记在脑海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和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持久。

第二,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理略图或自己设计地理略图,边讲边画,进行直观教学。这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是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本上的略图或自己设计的略图,一边讲一边重新画出来,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也可在笔记本上或纸上随着教师把图画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画图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手脑并用,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从直观的地理略图中衬托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第三,认真设计直观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许多地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教师凭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趣味教学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进程的推动力是求知欲。怎样调动学习的兴趣呢?设置特定的情境,如在学气圈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这样引入:古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这种 “下边下雨上边晴”的现象到底有吗?于是通过展示动画,从而导入“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的驱动下学习,自然而然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2、采取案例教学法

新课标的实施,使案例教学更为常见、更为突出,教材引入大量的案例说明原理、分析原因、寻求措施,使学生从抽象空洞的理论中解脱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知识就在身边。如讲到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及布局原则时,就可以利用本市商场的布局加以分析,也可利用身边东北人、南方人的增加来说明人口的迁移及流动等等。再如每年春天我们华北地区都会有大风沙尘天气的发生,结合实际案例,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沙尘暴?与扬尘、扬沙天气有何差异?2、它发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有哪些危害?3、对沙尘暴的治理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和设想?它的威胁给人类带来什么启示?等等。案例教学贴合实际,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采取探究教学法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地理学科,研究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电脑合成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各种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节地理课上,利用电视录像播放《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地球的各种景观地貌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并伴有动感优雅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变地球的呢?”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动机,打开本节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万分,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在对初中学生讲述时,由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性地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联系时事热点、诗词句子,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二、内容图解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图解法就是将没有地图或有地图需要转换的内容,通过描绘略图或变图进行知识信息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实际上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讲解地球运动、地图知识、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等内容时,运用图解法可以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内容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内容时,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但出现的地名较多,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呢?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大的中国轮廊图,然后让学生分别绘出各行政区的位置轮廊,标出其省会和简称,利用区域轮廓使学生产生联想,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教学,再指导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讲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相容的良好环境,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像在和上司说话,生怕说错哪一句。这也应验了这样的一句话:“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 培养学生自信

自信与兴趣相伴而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以增强其信心。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习中成功体验的机会要少些,这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兴趣较差的一个原因,教师应特别注意发现、珍惜和爱护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第二只要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一定在公开场合表扬;第三,尽量不在班上批评这些同学,这样可以增加他们享受成功的机会,减少他们因学习中的挫折而带来的苦脑。这种爱的教育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可避免多把爱心放在优等生身上的片面性。学生经常受到表扬、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愉快的心情,兴趣会油然而生。乐观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一改过去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引入电教媒体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沙尘暴产生、传播”时,通过看录像,老师再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及其传播的途径。各种报纸、杂志及电视等新闻媒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关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新闻媒体,让学生通过媒体来搜集与地理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中东地区”时,让学生搜集与中东地区有关的各类问题如伊拉克问题、以巴问题、恐怖组织问题等等。如果学生在看电视、读报纸的同时就能获得与书本相联系的地理知识,他们就会在平时多积累,更多的关注,更加愿意学习地理,对地理知识感兴趣。通过电教媒体,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了最近几年来一直影响我国的沙尘暴,从而激发学生更愿意学习地理,了解更多的知识。

篇5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遵循这一理念我对地理教学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二.“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①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三.“新情景”在地理新课引入时必少不可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采用下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地理新闻短片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国内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头脑冲浪法,教师提出地理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课件或制作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而目前,地理教师不愿、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并且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

五.“能力化”是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与地理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近年来,中考政史学科采取开卷考试,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欢迎,非毕业班的段期政史考试都这样进行。有的地方,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也由原来的闭卷改为开卷,开卷的范围从地图、课本改为只“开”地图,不“开”书,体现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重在读图、用图的分析能力,学生很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高,所以我认为,地理学科也要像政史学科一样“全开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操作上也比“闭卷”方便的多。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出学生真实的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提高读图能力,这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学生感到,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地理水平。

地理学业评价试题的特点应具备:

1.框架性,即公民必具备的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之最,世界地理之最等。

2.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包括为数不少的地名填图题。

3.开放性,如:暑假去桂林,东南亚,欧洲旅游的情境中应有方向、距离、车速、气温等各种查算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里的心理,同时也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

当然,以初中地理学业评价的改革为“牛鼻子”,也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双方“互动”面,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篇6

2 初中地理教学思维创新

2.1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演讲、游戏等形式,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组织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愉快;也可以运用幻灯、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思考,充分给予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产生疑问、辨别正误、探究科学、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多样方法灵活教学,让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多向启导,在思维活化区推陈出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2 激发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在教学中,创设愤悱教学环境与氛围,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多设计发散思维的教学类型,改变常态训练方式,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将已知未知相互对调,引导学生用正向反向思维去解答,或从所求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极度“困惑”与“激励”中,激起思维波涛,唤醒学生创造的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2.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系列提问,引疑启导。教师不单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还应注意多设计系列问题。系列问题是根据学生思维坡度编创的,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用问题链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流畅性,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否定常规“定论”。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自行解决。鼓励学生想自己所想,这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一方面热情鼓励学生读书时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计好问题,诱导学生质疑,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3.1 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

3.2 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之后,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因此每次讨论,辩论之后,都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地理学科知识中,拥有大量的自然美景、图片,也有许多美的诗句,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等内容,非常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艺术、多媒体手段、诗词歌赋、音乐等把同学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例如,学习《长江》一课,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画卷,配以《长江之歌》使学生感受长江的雄壮与伟大之美。之后,教师运用板图绘制长江干支流水系图,使学生感受干流“V+W”的形体之美,最后,在探讨“黄金水道”知识中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快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3.3 开阔视野、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学习地理知识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但要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还必须引导学生乐学、勤学、善学、会学,从不同渠道,如书刊、影视、生活等渠道获得新知,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检验思维的科学性。

4 结语

总之,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思维创新与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尔寿.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改革精神[J].课程.教材.教法

[2]孙景沂.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辅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篇7

精心备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是一节成功地理课的保证。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活动前是否教学研讨充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做好准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确定课堂活动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选择、设计活动的主题。课堂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研究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设计初中地理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课堂活动有无必要性与可行性。课堂活动是一种教学活动,活动本身是要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2.活动设置是否科学。课堂活动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尽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要偏离教学主题,课堂活动的进行也要科学,问题难度要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我们选择的课堂活动应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可以完成的。如果设题过难,学生会放弃探求;设题过易,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3.预测课堂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分组。在准备课堂活动阶段教师不只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还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预测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活动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中成员以好中差搭配可以促进学习差的同学的学习。正如哈麦多可斯所说:“课堂活动中,小组对那些学习速度慢的人来说,往往具有加速的作用”。成员的性别不宜单一。

二、针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实施对策

地理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针对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与克服。传统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被淡化,本次课堂教学比赛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基本代替了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能看到少数板书、板画外,其他传统教学辅助手段基本没有使用。地理教师的“三板”即板书、板画、板图的使用频率也较低,只有两位参赛选手的板书板画有一些功底,可见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三板”被弱化了。应该说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经济实用,更符合绝大多数教师所在地的乡情和学情,而且教学常态下“三板”的运用还是经济、实用、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重视这些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促使广大教师既能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也能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促使教学辅助手段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和发展。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地理教师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课堂教学比赛中,在选择和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管是否适合探究的内容都进行探究,将探究学习的方式泛化;另一种是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进行探究设计。虽然,本次赛课活动场地的布局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参与,制约了学生活动的开展;但是,参赛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受场地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与探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内容,一定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基本规律、主要特点上,进而提高学生认识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多选手都较多地使用了讲授法,讲授法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教法的选择没有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多寡、学生认知的准备情况等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容仍然以讲授为主,对于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讲”的形式将其封闭起来了,致使少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谈不上深度的参与,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运转。

篇8

1.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

1.1在地理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方法,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巩固记忆,撑握技能,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或穿插使用启发式,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协调,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诱导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宽,感性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使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以利用。

1.2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记忆。如在讲授长江以后,讲授黄河就可采用比较法。比较黄河的发源地、入海、长度、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两河在治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教学优化,实现素质教育。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讲述课

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例如,讲授一个新的 区域或国家),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 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 ?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 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 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4.培养学生动态地观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态地观察、分析问题,也是此次课程改革追求的价值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比如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钢铁工业的区位就出现了由煤炭区位向铁矿区位又向市场区位的变化,家具厂也出现了由市场区位向原料区位的转变,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案例,培养学生动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应该重视地理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从多元化的地理视角去思考、去分析方可获得清晰的思考力。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要动态地观察、辩证地思考、分析,找出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注意“有利”和“不利”的相对性,然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其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给了老师一个专业发展的空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法、改进学法,才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以提高、热情得以激发、思维得以优化,也必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5.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6.运用多种电教手段,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篇9

目前,地理学科以基本加入中考系列。这样导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满堂灌”而不注意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并且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地理教学20多年,现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篇10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初中地理只是一门副科,地理学科被摆在了一个不合理的位置上,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和同学都不够重视地理学科。然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地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努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做到这些,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兴趣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先在兴趣教学上做好准备。

一、做愉快教师,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就会在同学当中形成一定的威信,使同学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里学习,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同学的集中力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无形之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一个成功的教师,不管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教法单一、形式死板、当讲不讲等等,而这些现象与教师本身不够愉悦密切相关。要想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身心愉悦的听讲,教师本身就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做一个愉快的教师。因为初中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的动力更多是基于感情层面上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有好感,一般就会对这一学科更感兴趣。一个会心的微笑就会使同学们提升对教师的好感;一句幽默的发问就会引导同学们积极地思考;一个诙谐的动作就会使同学们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这些课堂上的肢体语言看似简单,但对同学们的心理导向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教师整洁、适当的衣着,也会给同学们带来积极的心态和对地理知识的渴望。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同学们对教师不同的行为举动的不同反应,进而了解到同学们的喜爱倾向,更好的对自身作出调整,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同学们对教师的好感。同学们喜欢地理老师,自然也会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创造新颖课堂,避免死板教学

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仍要将重点放在课堂教育的方式上。传统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即老师在课堂上照着书本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则认真听课,同时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这是一种“静态”的教学。而传统的“静态”教学导致了同学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下降,知识面变窄,缺乏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新课标的背景下,地理教师要避免死板的教学方式,创造新颖的课堂。任何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而学生们也是一样,不同的同学个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办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从以教师为主变为学生为主,课堂教学形式从单一乏味变为丰富多彩。在此,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法:

1.“百闻不如一见”

现实生活中,诸多的地理知识是以景观的形式呈现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与其单纯的用口述的形式进行讲解,不如直接叫同学们通过视频资料自己体会。往往这种形式的效果要比教师口述讲解要好得多,同学们理解的更形象具体,对专业名词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定义的背诵层次,而是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景象。这样,当提起某些地名,同学们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是去过一样,当提起某些地貌,同学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观察过一样。而且,采用视频的形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又调动了同学们的听觉,充分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地理课的学习便不再单调。

2.身体上的地理知识

众所周知,无论是任何学科,死记硬背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为了让同学们既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又能避免死记硬背,地理教师该怎么办呢?用身体!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总结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找到一些简单可行的记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利用“拳指法”来解决极地地区坐标的问题。“拳指法”的操作方法为:将右手握成拳状,大拇指朝上(指向北方),其余四指所指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的方向看,地球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的方向来看,地球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转动。正如上例,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正好可以解决一些地理的难题。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既便于记忆又有很好的操作性,相比较繁琐的书本方法而言更便于理解。同学们会发现原来学习地理并不难,学习地理很有意思,也会将同学们带出死记硬背的误区。教师不仅自己要总结一些方法,同时也可以鼓励同学们自己寻找简单方法,经过教师鉴定方法可行的情况下,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提高作用匪浅。

3.倡导互动学习

地理课堂的学习要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要以同学们为主体。因此,发动互动学习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既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又可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让同学们了解某个地理知识后,进行快速的记忆,然后开展同学之间的“快速反应”活动,即某个同学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回答。提问的同学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提问,目的是难倒回答者,而回答者则要在不被难倒的前提下尽量快速的回答问题。又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分布情况、各自的分布特点等等,发动学生相互“考一考”各自的填图能力和画图能力。通过这种老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同时会使同学们的记忆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