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5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事业产生震撼力的冲击。总体来说,价值观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本文以负面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阐述。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导致腐败的产生和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存在。在众多社会领域中,一些没有摆对价值观,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给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带来消极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互相交融,对我国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规范等,而来自西方的某些价值观更加容易使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富有朝气的中小学生盲目的崇拜,导致中小学生群体出现思想政治观念模糊、思想政治意识浅薄、理想信念多元化、道德判断逐渐被双重化、心理素质较差等严重现象,这给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2.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受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影响,追求实用和享乐,盛行“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人们生活方式各异、价值观念多元,为各种异样思潮的产生和渗透提供物质支撑和社会环境,认识不清的中小学生已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羡慕物质享受、崇尚个人至上、缺乏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等,以及炫富、“拼爹”、“小三”等社会乱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二、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剖析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但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题,值得探析。

1.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多元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大环境下,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而其中部分因文化的不同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在此情况下,学校如果继续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那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民主、开放的观念,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平等的,民主地对待来自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不歧视他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真正将道德规范本身与思想道德取向视为一种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以教条的态度去处理;这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重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创新观念的产生,使一些人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膨胀,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青少年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这一切,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3.社会价值观的变动,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在不断地变化、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也对中小学生造成了一定冲击。个别中小学院校思想腐败堕落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浅薄,这些都会对中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战。若教育不到位、不得力;将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对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不断更改和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为此,一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把渗透式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统一起来,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要结合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简单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主体思想价值观。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讨论意识的培养,增加中小学学生对话交流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进一步的形成和加大有关主体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共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四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以及实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观纵横交织的时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非常容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坚持和发展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乃至经济的发展,培养好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少荣.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篇2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可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文化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网络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使用观念,进而促进中小学生高尚思想品质的形成。

篇3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看,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指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近年来,学生自律性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如何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不仅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且更是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几种具体表现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疑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抄作业,总是想着去做一些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见不到太多的成效,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学生也渐渐养成不能主动去想、去做,必须要人监督才能完成任务的坏习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学习态度懈怠。由于缺乏自律性,导致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态度懈怠,缺乏自主性。课前不能主动预习,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并自主完成作业,不能积极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等。

2、自制能力差。由于自律性的缺失,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难以抵挡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诱惑,这是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3、人际关系紧张。因为缺乏自律性,所以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不少同学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以致形成孤僻、专横的性格。

4、经受不起挫折。因为习惯了“被管理”和“被监督”,所以许多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寄希望与他人,或听之任之,缺乏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二、导致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主要原因

纵观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自律性差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然而今天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不少学校和教师更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从而影响了学生接受自律性培养的积极性。

2、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对孩子的监管过度。他们常常替孩子安排假期、安排人生、左右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溺爱等原因放纵了对孩子成长的监管,根本不在心灵上与之沟通,这样孩子就变得内心躁动,致使他们不得不去网络中寻找知己或整天沉迷在游戏中,于是便开始出现逃学、翻墙、上课开小差等自律性差的行为。

3、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学校里或课堂上,学生接受的是高尚的思想文化熏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也是有效规范中小学生行为的标尺。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公共场所后,包围他们的则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在这些地方,他们能够听到的往往是一些污言秽语,见到的往往是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再加之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和对网络等媒介的监管乏力,都会对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小学生自律性培养中的整合作用。

1、变“强迫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中小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应是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启发疏导的方法,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学校而言,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重视德育和学生自律性的培养;应尽量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主动的精心备课,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外面的世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家庭也应该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模式,采用客观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既不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监管过度,应该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文化市场和信息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有效培养自律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80-02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际关系沟通理论指出,“共情、共感、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它体现了沟通方与被沟通方之间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艺术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感同”,学会体验,以期达到师生心灵之共鸣。

一、共情的含义

“共情”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这个词中文中有多种译法,如共感、同感、同理心、移情、同情、投情、拟情、神入等。心理学上的“共情”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当事人叙述,一面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来访者主观的想法与情绪,对来访者所处的情况要达到心领神会,然后跳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将他对来访者的了解,传递给来访者知识,对其进行帮助。所以共情,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同理心等等,是指能体会当事人之内心秘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通俗说,即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且把自己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表现为关注、理解、尊重,达到对当事人近况的心领神会。

二、“共情”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确立的强力支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被形容为“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必须威严、庄重。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教师总以长者身份自居,以过来人的口气对学生说教、讲道理,将自认为行之有效、合乎情理的方法强加于学生身上。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只有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的要求,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共情”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绝对地位的撼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利用“共情”艺术,才能使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是一味教诲、劝说,它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以同理、一致、真诚、关爱与支持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被了解、重视、关心,才会让学生从心底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得到沟通,消除隔阂,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完善和健全他们的人格,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共情艺术的几个因素

共情艺术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它原本是一种心理辅导艺术,是一门沟通心灵的学问。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交流,达到思想的共鸣,真正做到师生“共情”,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增强“共情”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认真倾听是增强共情效果的前提

倾听是共情的前提。学会倾听,避免主观臆断和推测。在具体的思政工作中,教育者多是一味地对学生说,而很少认真去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是传统思政工作存在的一大缺陷。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中首要的就是认真地、仔细地“倾听”,并应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咨询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咨询者是否把握了来访者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能否有的放矢地解疑释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说,我们就可能知道问题的深层原因,避免主观臆断和推测。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我们要通过表情和目光引导学生,表明对他们的尊重、关心和理解,要善于在和风细雨中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说”的权利,留给自己“听”的机会。在聆听学生讲话时,要试着不带权威感和优越感地去听,不轻易给学生下断语,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尽量无我地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并正确过滤信息。通过提问了解对方的思想。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还要尽可能从对生活中小事的询问或关心开始,然后再逐渐切入主题,并且最好在肯定、理解和尊重的气氛中委婉地提出要求,既要让学生认识错误,又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倘若教育者能够与被教育者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自由和托付感等成分的关系气氛,即便不应用特别的技术,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理解是增强共情效果的基础

理解是共情的基础。理解与同情不同,同情只是给对方感情上的安慰或物质上的帮助,而理解则要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

共情艺术要求我们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都有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即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是基础。学生对老师敞开胸怀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关系。众所周知,共情是咨询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把心理咨询中的对应关系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建立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的从属地位,将直接带来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更好的理解,共情艺术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即将双方相互置换角色,从对方角度出发去体验当时的情感和心情。这对于教育者理解对方至关重要。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即使学生犯有非常严重的错误,也需要我们平等对待,尊重理解,而不是责怪和鄙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切忌板起面孔,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尝试着学会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以学生的逻辑来思考“他们的一切”。这样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受尊重的权利,从而诱发形成彼此充满体谅和关爱的教育氛围。掌握同感共情的艺术,要求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握学生的心理,善于观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困难与迷惑加以正确的心理指导。只有在共情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才能畅所欲言。

(三)处处体现关爱是增强共情效果的核心

关爱是共情的核心。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学会关爱,学会体验,以期达到师生心灵之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也失去了自己人格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和辅导者的资格。“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感同”,学会体验,以期达到师生心灵之共鸣。

首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脾气以及当前的思想状况,才能因材施教,把思想工作做到点子上。其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再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与信赖,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四)善于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增强共情效果的技巧

非言语传递通常包括目光注视、点头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音语调、相隔距离等的运用。面部表情轻松自然,生动传情富于变化,却又不显夸张;保持视线的接触及适时的变化;人际距离大致在一米左右,身体姿势自然松弛,适当倾向学生,维持一种开放而非封闭的姿态;恰当运用点头示意、语气语调,这些都有助于心理沟通。但同时,应注意双方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以免产生不当或相反的效果。所以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沟通过程中仅仅靠语言技术并不一定能打消学生的顾虑,伴随着一系列非语言的技巧,学生逐渐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心、友爱,才愿对老师坦诚心迹。

(五) 教师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增强共情效果的源泉

教师只有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各种困惑;也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学业指导和成才指导。这样的老师无疑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更容易达到师生共情的效果。

求共识和共情,需要教师深入把握理论观点,将教育理论和知识融入自身的主体结构之中,在教育中让其以自然的方式流淌出来。同时要研究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学生表像。这样,才能把握共识和共情,准确言说和提问,得到倾听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单一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孩子,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快又新,并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则有助于对学生的快速沟通和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尝试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有助于对学生经验、世界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共情”的发展,从而为顺利解决问题作出铺垫。而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汲取日新月异的知识,为自己的传统思想所局限、禁锢,又何谈了解、帮助这些存在困惑的学生。

总之,寻求共识和共情并不是目的,它是建构对话情境的基础,是对话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需要掌握“共情”艺术。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79-02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二是工学结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而在当今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也不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

2.工学结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与传统“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这种与实践紧密联系、与企业无缝接驳、与行业、社会提前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各种工学结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1)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案例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结合教学。根据此种方式的需要,教师收集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将其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且也不能将其所学与实践相结合。虽然结合一些应用视频教学,但是取得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2)让学生融入到各种情境中,学生亲身去体会工作情景。从而可以使学生针对事实去做相应的学习与适应,还可以将所学理论很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3)将思想教育完全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教育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利用大学生“三下乡“、春运、志愿者、支教等各种社会援助活动来认识社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以上几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数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来采用,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一定的帮助与提高[2]。不过,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尤其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还需要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模式。那么,针对特有专业(如铁路专业)应该采用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订单培养的学生又要采用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二、在特有专业(如铁路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专业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最初融入社会是由所学专业开始,因此,学生应学会如何将所学应用于所从事的行业,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专业相结合,才能达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效果。

2.根据特有专业的特色,提出特别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专业不同,进行的思想教育方法也应不同。例如铁路特有专业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铁路司机和机车检修行业,最主要的一个职业素质要求就是要有责任心,无论是铁路司机还是机车检修人员,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人民安全。因此,此种专业就要从安全性、责任性进行特别教育,同时还可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

3.适时掌握订单学生的心理变化。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诞生了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由企业提出培养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计划,然后由学校进行培养,最后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验收,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诠释工学结合的教育效果。像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专业大二时就有90%以上的学生进入订单班,甚至大一就有部分学生也进入了订单班,如果在三年学习中不出现违纪及其他违法或违反校规的情况,基本上实现了一入学即就业的状况,从而解决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危机现状。但随着近几年铁路行业扩招,这种订单培养模式同样给学生的心理状况带来了一定影响。因为铁路行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促使企业大量招收新人,特别是对于本专业学生,只要身体没问题,没有违纪现象,一律招收,就造成了学生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错觉,认为只要进入了这个专业,就可以进入铁路就业,学习上放松,思想上摆不正位置,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当进入社会时不能够及时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另外一种现象是进入订单企业时,工作与自己所想象的行业又不一样,心里产生落差,造成三年所学白白浪费,甚至产生消极生活的态度。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将这些问题及时融入到教学中,针对进入订单班前及进入订单班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指导教学,使学生最终能够顺利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4.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结合式培养教学。学生的成长过程一般是家长教育到学校教育,然后是企业教育即社会教育。在中小学是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教育,而大学基本上是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也是个人思想逐渐向成熟转变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消极堕落甚至功利、腐朽的思想及生活方式总是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价值选择,个人信仰更趋于现实。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3]。不少学生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远大理想目标,浮躁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眼高手低,不愿深入基层,轻视实际工作和服务工作。因此,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学校给予学生社会化的思想教育理念,使学生更早的认识社会、学习社会;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支持,将企业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要从事的工作及将来的前景;而家长则是贯穿于始终,给学生一定的帮助,不能只施加压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指导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

1.相关政策的支持。在教师工作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合起来进行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不然会出现职责不清等相关问题,或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段的改革。如果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教师就要参与到课程内容设置里面来,给专业教师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都会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教学时间上也要进行重置,给整个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样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篇7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14-01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等几个方面来着手,其具体策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

构建良好的有效教学氛围需要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首先,从教育的相关管理部门来看,非常重视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1993年以来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进行了几次的重大改革,其中2001年第二轮教改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一轮德育课教改方案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其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可见,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而有效的教学氛围。其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就要提高教育质量,而要提高教育就必须以提高德育的质量为前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学校就要坚持创新教学的理念,以加强对教资的培训来促使其政治思想觉悟和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尊重教师的创新教学,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积极开展与有效教学课堂相关的各类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有效教学氛围。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显得更加重要的,因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之一,从自身进行转变会起到很好的主动出击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有效教学是高效率的教学,在相同的时间内能获得比以往更高的授课效率,让学生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并能通过良好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极具吸引力的课程,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的观念就要转变,要重新理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教育的本身是育人而不是简单而纯粹知识的灌输,作为辛勤的园丁就要恪尽职守,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体现,要以传承与弘扬的无私奉献精神来实现教师价值。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即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未能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实现良性的循环教学模式。目前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到的可行方法很多,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但必须指出的是所有教学方法的改进或引进都要基于教学本身,不是为了取悦学生,经验告诉我们,过度地迎合学生会使教师陷入不堪的境地。因此,在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或引进时要充分地把握好度,要以适合各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较为理智,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学方法可采用较为符合当下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教学或借用手机媒体等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明确

篇8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法不够有效。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适应性来决定的。在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与受教育者的层次和规模不相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生数量也是急剧增多,这就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油于学生的层次和规模不断增加掌生之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差异性也变得越发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要求也是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的配备、场地的扩建以及教师的补充体育等方面没能跟上发展的势头从而出现了辅导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超标体育活动场地也是严重短缺这种矛盾就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教育措施不够得力。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育措施不力主要有:

1.组织领导不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着通高等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体育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和专职干部。然而从北京、四川、重庆、湖北等29所高校的问询结果来看,这29所高校都没有设立起独立的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而配备专职的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仅仅只有三所高校。

2.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度不够。一是对于课外组织的体育锻炼的指导不够。在一项对江西省的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的研究调查中得知,有35%的女生和44%的男生认为影响他们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教师的辅导。有大约53%的女生和79%的男生把缺少管理与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运动会的教育性。目前由很多高校仅仅把一年举办一次的学校运动会作为例行工作更有不少院系及年级把参加学校运动会当成了了一年一次的任务,进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性。四、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结合教材特点。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每一种教材都是从某些方面突出体现高校的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比如说,长跑就重视培养大学生们的顽强坚韧的精神,篮球则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进行篮球的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张扬个人的风格要求勇敢、果断然而在篮球的战术教学过程中则重视整体协调配合、冷静、沉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

(二)抓好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体育的教学任务、特点以及其它实际的情况对器材、场地、学生等进行合理的安排时所应当采取的措施。它一般包括教学分组、体育课堂常规、体育骨干的培养使用、场地器材布置以及队列队形的运用等。组织体育教学既是教学工作所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进行严密有序的组织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有效表达教育者所提出的规范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7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参考文献

篇10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社会热门话题,当然也离不开教育界的广泛参与。关于人文教育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它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根本目的

在于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一、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

1.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的中职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然而一方面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底子薄、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人文教育课程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少数中职学校并不十分关注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从而助长了学生乃至教师轻人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发展。由此,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全方位综合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也是人文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中占首要地位,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中职思想政治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和专业培养目标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中职思想政治课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教育。中职思想政治课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诚信、艰苦奋斗、豁达、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在教材中都有直接体现。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中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和“建功立业,为民造福”的正确职业动机和择业观念,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明“理”、动“情”、笃“信”、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知情统一、知行统一。

二、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1.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切入点,准确捕捉人文思想。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藏着人文思想的深刻底蕴。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讲授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职业观、择业观,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养成教育、就业指导。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方向,又是学校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一。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审美、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的统一。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经济常识部分对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及张扬的自由的个性;二是在处理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帮助学生树立效率、发展、竞争等观念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具备公正、正义、诚信、责任等经济伦理观、道德观。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问题,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政治基础知识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要求具备国家观念、法制意识,要学会关心他人、服务大众,等等,这些也同样属于人文思想范畴。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人文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感情的培养和群体内聚力的增强,展露个性,发展个性。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初中毕业后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这些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问题比较多。由于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因此中职学生往往主观认为老师轻视他们,厌弃他们,比较敏感,有敌意。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正是在经历各种试错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人文化的教育应该是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面镜子,引导学生将试错的过程演变为试着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培养自省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要关注、研究、引导和防范;学生犯了错误,要给他们留点面子,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要包容过失,张扬叛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考,使其回归“性本善”的天性。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绎人文精神。

传统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是以“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师呆板讲解,机械说教,口干舌燥;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注意力分散。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变静为动,变虚为实,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思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巧妙而合理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一个精心设计的电脑课件,一首激昂豪迈的歌曲,一段直观、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录像……恰到好处的课堂艺术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使枯燥的讲解有声有色,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高科技时代、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不丧失人文精神,他们既能充分发挥潜能,又能形成非常高尚的人文素养。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能引导中职学生追求自由精神,激励学生寻求光明,探索真理,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这不正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吗?因此,我们有责任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培养人文精神,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维忠.对中职学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

[3]李建国.职教课堂呼唤人文教育[J].职业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