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践教学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教学特点

篇1

职业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核心,以使学生成为合格人才为教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作为职业中职教学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促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体育方面一些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1.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教学任务具有针对性

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运动机能。田径作为职业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运动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中职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田径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田径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巧和技能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力量、灵敏度以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1.2教学专业具备导向性

职业中职体育教学应以学生后期的工作或继续深造为基础,有机地将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与身体健康素质培养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如教师更加侧重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涉及。

1.3教学时间具有间歇性

传统的职业中职教学往往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灌输,但是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却很少或几乎不受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即便学校开设了有关的体育课程,其开设该门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此外,职业中职的学生由于经常需要外出参加各种招聘、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系统的体育教学。因此,这些严重扰乱了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稳定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大大地缩短了体育教学占全部学科课时的比例,从而导致职业中职体育教学无法完成教学规定的教学任务。

2.提高职业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2.1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通过采取开展多样性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一方式实现体育的质量提高。我国职业中职的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很不稳定,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提高职业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率,职业中职学生必须要做到一专多能。而假如将职业中职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开阔学生研究,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

例如,职业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必备的广播体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为学生编排一些武术操和韵律操,并可以通过在学校中举行比赛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2.2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大量的中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通常都很不感兴趣。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其决定体育课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而一旦体育教师所决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形式或内容,学生很容易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样将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也会产生恶性的影响。基于此,在职业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为了使体育的内容适应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的结合起来。此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教学策略,然后让学生们来选择他们喜爱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

2.3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通过对职业中职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体育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封闭式教学模式,导致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过于呆板、沉闷,极大地制约了体育课程的活跃性特点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后期的体育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那些不适应当下学校教学要求的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少用惩罚的教学方法,帮助那些自卑的学生克服其自卑的心理,增强其自身的自信心,培养自身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目标。

职业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2013年的《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调查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设施数量达到521家,净增173家,增长率为49.7%,年均增长率为10.6%,国内目前大约有639家18洞球场,新建207个,增长率47.9%,年增长率为10.3%[1].在高尔夫入选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项目的新形势下我国高尔夫行业的势头将更加强劲,高尔夫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高尔夫行业内流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个学历层次和专业方向,大多没有专业性可言,且我国高尔夫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晚,普通高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无法胜任高尔夫专业工作的需求.对当今我国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高尔夫产业升级,提高高尔夫方向学生的教学质量,需要转变单一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和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办学为例,具体分析其在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方面的教学实践,得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尔夫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帮助.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法》曾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鼓励高校间、高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活动,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的普遍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为主,不注重实践或者不安排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短时间适应社会的压力.高尔夫专业作为新兴的项目服务于社会,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21世纪高校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社会,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1.2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2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2.1教学实践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同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技术设备设施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开展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教学实践一直以来是高尔夫专业锻炼人才能力方面的重点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知识能否运用于实际工作,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从以下三个方面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尔夫方向班的教学实习包括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和学术活动三部分.按照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要求,在完成毕业论文外,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在校学生注重在教室听从教师授课安排的特点,需要以大量实践教学为基础,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共参加两次实习,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注重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习的同时注重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加知识储量.

3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

3.1培养方向定位合理,在高校内别具特色

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是培养面向亚洲,掌握高尔夫知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方向班从根本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像俱乐部运营与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高尔夫赛事与管理等高尔夫专业,并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合理有效匹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计划,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学院的积极组织下,高尔夫方向班于每年五月份在校园内举办“高尔夫文化周”宣传活动.利用发放资料、现场答疑、观看电影、老生座谈、球场参观和挥杆试打等方式,宣传并将推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同学们也通过类似活动锻炼了自己,融入班级群体,增强了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挥作用,迅速得到成长.通过参与及观摩国内外大赛的现场组织活动,方向班学生已充分展示了自己风采.

3.2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

高尔夫方向班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联合国内的赛事组织者使方向班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国内国际高尔夫大赛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就业及更好地承担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每年北京举办“全国高尔夫博览会”上,方向班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制作视频,对学生的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向社会宣传,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在2002年4月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欧洲PGA巡回赛—JohnnieWalkerClassic,更有主办方IMG公司与方向班接洽,安排高尔夫方向班参与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高尔夫方向班,许多媒体如:央视体育频道(CCTV-5)、旅游卫视高尔夫频道、深圳电视台高球天下和新浪网、高尔夫时代网、唐高网及一些杂志等,多次报道方向班的相关活动与发展动态,使方向班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万柳》月讯每期都要开辟专栏,图文并茂地对方向班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其中有些文章由学生主动撰稿.

3.3借鉴国外课程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运作,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对个别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球技课练习时间,高尔夫规则增加了判例及场地实战,减少了高尔夫发展史课时等),使目前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及更加实用.与此同时,方向班在办学前3年,万柳高尔夫先后投入三百万元进行教材开发和国际交流,先后开发出《高尔夫草坪养护》、《球场管理》等教材,组织召开了“中国高尔夫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研讨会、“中国高尔夫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等国际、国内会议.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情景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紧密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高尔夫课程建设中,坚持“课堂理论”与“企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注重及时获取高尔夫领域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以保持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3.4双方领导重视,部门合作愉快

超过了十年的合作,实践再次证明:校企联合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高尔夫方向班整合优势资源,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尔夫方向高等管理人才.北体大校级领导和万柳高尔夫俱乐部高层领导都对此项合作办学寄予厚望,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极大支持.北体大校办、教务处、管理学院、学生处、财务处等部门和单位对专项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办学的深入,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北京体育大学在高尔夫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开发、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高尔夫竞赛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发挥其在行业中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场地优势,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向及考核标准,把握高尔夫教育的方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4总结

近三十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国内迅速发展,再加上2016年入选里约奥运会带动了新一轮的高尔夫热潮.根据高尔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决定了高尔夫专业学生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对新经济形势的要求,校企合作若要长久良性地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合理定位人才方向,设计符合实情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并借鉴国内外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3年度)[M].深圳:朝向集团,2014.

[2]王幼莉.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14).

篇3

当前一些学者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而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例如,严冰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等5个方面阐述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有的认为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具有4个特点:实践教学的相对近距离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教学时间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许多学者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等也进行了探讨。张少刚5等提出制约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4对主要矛盾:远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固有模式的矛盾;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的矛盾;学生基础、能力差别大与实习计划相统一的矛盾;学生分散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的矛盾等。湖北电大概括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遇到的4个方面的矛盾,如远程开放教育分散性和实践教学集中近距离的矛盾,学员人数多与实践基地少的矛盾等有的学者还探讨了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校内软硬件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校外实训基地匮乏,实践教学师资短缺,教学质量监控滞后。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就目前来说,针对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拟对其中的突出问题做一探讨。

2实践教学的特点

关于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特点与解决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1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

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基础。当前人们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定位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研究认为,目前对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远程学习者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实践场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需进行实践教学3。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电大也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地位。是居于从属地位,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抑或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教学定位的核心问题。中央电大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工商管理专业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提高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和动脑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侧重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小企业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小企业从创办、制定计划,到企业运作的过程,目的是让成人学生学会如何创办和经营管理一个小企业。如果教师只介绍各章理论,讲解书本上一般知识,学生会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如果通过介绍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则一方面,学生面,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迸发新的思维火花,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极好途径。

因此,对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电大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摆正两者的位置: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主干,从课程教学到集中实践,学校应该自始至终把实践教学放在主导的位置,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紧抓不放,锲而不舍。实践教学的主导性,是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

2 2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

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要使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质量标准如何界定?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相比有何特点?这就要分析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它是界定实践教学目标的依据。(1)电大开放教育是成人教育,是利用成人的工作业余时间而对他们开展教育。相对普通学校学生而言,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业余生活。他们有工作,有家务,要为生计、事业奔波,虽然是学生,但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工”与“学”的关系上,他们以工作为主,不可能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集中精力在读书学习上。(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多在企业工作,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工作忙,加班多,压力大,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更是有限。如以前我们曾提出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作为课程教学实践的形式,但是后来感到不可行,难以组织起来。又有的电大学校提出建立实践基地,实践证明也缺乏操作性。(3)学生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比较了解,有些是企业的管理者,实际经验比较丰富。(4)学生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很多学生进校时的基本学习素质不高,学习习惯不好,这样有些实践教学形式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于六七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论文无法驾驭,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缺少专业理论,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对论题、论点进行说理、论述;语句不通顺,标点不正确等。甚至一些学生选题喜欢选大题目、易找资料的题目,以致论文出现抄袭现象。

综上所述,电大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有区别,实践教学的形式要简化,目标要适度,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到企业调查实习、参观实践,毕业论

适度性,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

2 3实践教学的手段特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电大的优势所在。开放教育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教育项目,1999年中央电大进行开放教育试点的初衷,是注重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大教育已没有传统的广播电视的痕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已得到较快发展,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形成。“天网”指我国的卫星电视网络,“地网”指互联网,“人网”指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网络。而学习群体越来越大,截止到2010年底,安徽电大全省在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为3067人,专科生9300多人,而全省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不到20人。师资的有限性和学生的分散性,决定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覆盖面,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因此,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运用手段的现代性,构成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特点。

3实践教学限制因素分析

十多年来,电大在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了多种形式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问题。

3 1资金、硬件条件不足资金、硬件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wein)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7。相对于普通高校,全国各级电大的普遍情况是,教学投入资金少,硬件条件差。各级电大均存在科研经费严重短缺情况。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难以在科研中得到提升和成长;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研究、实验设施建设、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等,都受到限制。

3 2师资条件的限制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更需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例如,电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般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些还有多年的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需要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解对实际问题有综合的分析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毕业论文环节,电大学生基础理论普遍薄弱,写作功底、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要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

电大办学一直十分重视校内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一直以管理课程、现代技术教学、传统授课为主,实践教学除了毕业论文这一环节之外,始终没有纳入教学管理的正常轨道,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同时,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比如工商管理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经营的策划,带领学生实习参观等;参加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科研课题也比较少。事实证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均大有帮助。在这方面,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比电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普通高校参加经济活动研究较多、科研课题多,一些高职院校都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   3学风环境的影响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有人认为,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高校存在学风问题,电大开放教育也面临学风问题。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为例,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不端正,学习只为一张文凭;有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读书,不上课,不看网上资源;少数学生缺乏认真踏实的学习精神,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袭现象严重等。不良的学风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一些学生不愿深入调查,不愿认真查找资料,缺乏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精神,结果论文观点缺乏准确性,材料缺乏真实性,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环节未能真正体现实践特色。

3   4学生自身的因素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与学生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1)学习时间的有限性。(2)学生学习的业余性。开展实践性教学一般要求学生集中时间完成,而学生也要上班,时间上有冲突。(3)学生住地的分散性。特别是市县级办学单位,交通不便,学生分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更为困难。(4)学生基础的不平衡性。

4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4   1明确实践教学的形式关于开放教育工商管

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的有关规定以及不同的学者都提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暂行)》,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综合实践环节又分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文经类的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务、案例分析、课程社会调查、课程大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毕业论文环节包括毕业作业、毕业论文等。1184—185有些省市电大把平时作业、案例大赛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形式分类繁杂,且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其中,一些不应该列为实践教学的范围,如平时作业是正常教学所必需的学习环节,案例大赛只是少数学生偶尔参与的一种比赛活动,把这些列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显得牵强附会;有些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如参观、实习等。

本文认为,限于电大的资金、硬件条件一时难以获得改观,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删繁就简,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最终目的,按照“简洁、可行”的原则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可把以下4种形式作为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案例教学,课程实践,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其中,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形式。课程实践主要是结合课程知识的社会调查,可以与平时作业综合考虑实施。中央电大应及时调整平时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内容安排要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可以把平时作业作为课程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一。但是当前许多专业课程的平时作业实践教学特色尚不够,如“小企业管理”的4次平时作业,只有一次是涉及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

4  2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搞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对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和经济建设实际有更深的了解;

篇4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日益提高,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希望借助工具软件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工具、文件管理工具、图像应用处理工具、网络常用、多媒体工具、磁盘管理工具等。我校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专业五年制高职的第三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围绕课程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探讨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

2 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对策

2.1 工具软件种类多、重选择

日常生活中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功能的软件来解决,具备相同功能的同类软件又有很多,伴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换代,该门课程涉及软件数量非常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软件,可以选取下载量大、使用率高、最适用的软件。通常是选择最近最新版本的软件,但考虑到用户对软件功能的实际需求或是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的限制,也可以选择旧版本的工具软件。此外,一个软件的功能也相当多,教师应该重点选择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来教学,非主要的功能可以简单介绍。

2.2 课堂教学重实践、多操作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灵活性等特点,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会让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脱节,学生虽然记住了工具软件的名称、类型和功能,但是不能利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借助机房安排大量的上机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解决,这才是领会、巩固知识的最好手段,也是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2.3 考核全方面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不能单纯的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笔者对授课班级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法,即综合考虑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给出的百分比分别是3:4:3。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不仅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同时也能体现学生操作应用水平的高低。

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还是看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该门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多种教学方法。

3.1 提问式教学法

提问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采用提问法。

比如在准备讲文件管理工具软件的时候,提出“同学们是否有过因失误操作而删除文件的经历,那么有没有办法将误删的文件恢复呢?”,给学生留下疑问,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全面思考,进而提出“数据恢复工具—DataExplore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误删文件带来的困扰。”再比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把喜欢的歌曲下载下来?”,“怎样从一首歌曲中间截取一段作为手机铃音?”等等,如果提问的设计和现实结合密切、学生觉得有趣,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2 比较式教学法

所谓比较就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多方面对比找出比较对象异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种功能的众多同类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多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选择最适用的工具软件。

比如在讲授网页浏览工具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同样是网页浏览器,微软的IE、Opera浏览器、Maxthon遨游浏览器等,它们的使用界面、功能设置有什么异同?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下载安装使用这几款浏览器后来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学生通过对同类型的多个软件同时比较学习,了解各个软件的区别及优缺点,有利于指导学生对工具软件的选择。

在讲解磁盘管理工具时,会学习硬盘备份软件—Ghost的使用。同样是安装操作系统,使用原装系统盘安装与用Ghost硬盘复制安装时间相差2小时左右。通过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安装的优劣一目了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Ghost工具软件的使用,便于指导学生选择适用的方法安装操作系统。

3.3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比如,在讲授文件压缩工具软件使用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引出。第一步,提出当我们需要将很多张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朋友时,该如何处理?引导同学们得出压缩打包的回答。第二步,提出如何来打包和压缩文件呢?这时候有同学提到有WinRAR,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工具软件呢?第三步,同学们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如何压缩文件”的相关资料。得出常用的压缩工具软件有WinRAR、WinZip和好压。第四步,引导同学们使用已学的工具软件获取安装方法,下载并安装好相应软件。第五步,对于安装好的软件,该如何使用?鼓励同学们尝试自己做文件的压缩,并随时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工具搜索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全面讲解和总结该软件的具体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3.4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主题,学生则围绕主题进行课堂讲解演示,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讲授网络常用工具软件的内容时,将“常用的下载工具软件有哪些?你用的是什么工具下载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个讨论主题,同学们当场就讨论开来。同学们有用迅雷下载的,有用网际快车下载的,也有用BT下载工具的……然后让使用同种下载软件的同学代表上来演示这款软件的使用,说说这些软件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讨论、演示和比较,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的特点有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鲁娜.计算机专业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教与学[J].科技资讯,2010.4

[2]李彬.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3

篇6

张家界旅游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实践性教学纳入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性环节,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以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各种现场教学和专业实习活动。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传授专业技能,是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而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和思维逻辑,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此外,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很多不同点,种种区别使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只有透彻研究这些特点,并在了解该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实效。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所以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范围甚至明确的就业岗位的教学。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应用性为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所需的导游、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管理、外联、景区景点讲解员等相关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如上、下、平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报表能力等。

2.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是单个的行动和事件,是一个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是系统有序的,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应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资金规划、师资、期限、过程等,体现出各阶段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一致,要分阶段、有层次、有梯度地来指导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课程的内容后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参观、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部门业务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级通过案例教学、实操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实操的技能;三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后到相关企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具体、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认知,了解、熟悉技术的操作要领,突破时空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术规范创造条件,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例如,讲授“地陪导游中首次沿途导游”时,笔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导游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能很直观地明确沿途导游的内容及要领。

4.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际设备,所使用的设备未必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所组织的活动未必能在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内展开,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间内获得,所培养的能力未必能在师生单向交流中形成。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外,应把学生带到旅行社学习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还要让学生走进景区(景点),融入到现场导游的具体环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

5.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类知识的积淀,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源于当代的职业世界,是对职业世界中技能的归纳和整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逐步应用于专业管理领域,专业管理教学应及时追踪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体系,必须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发生信息的交换,因此实践性教学也应有一个动态更新机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并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落实具体的课程,强化教学“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6.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在培养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识总量,但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学习内容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过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引开放性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受到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7.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像理论教学考核那样单一和客观,带有主观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的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考核标准以文字说明为主,除完成的字数、完成的时间是类似量化的指标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标及原则性说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考核标准的文意理解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教育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开放教育下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难靠自主性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教学质量。这种主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评价的多元性,从主体视角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从过程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实践教学除了技能评价外,还有知识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等。 但无论是谁评价,评价内容是什么,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活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探索,采用了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从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实训到技能强化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突出操作,重视合作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技能学习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作为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组织好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技能学习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可以分为感知认同实践和仿真模拟操作实践等方式。

1.1感同认知实践教学。所谓感同认知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利用感官了解职业工作的过程、企业的环境、设备的形态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喜好等认同感,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感同认知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调查、访问、演讲等,这些方式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内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门的工作流程,或让学生分批跟团了解导游员的工作实况。或通过演讲、班会等形式强化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增强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

1.2案例教学。在《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校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收集了许多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一般采用如下过程进行案例教学:①课前布置案例内容,由学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讨论;②课堂指定学生重点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③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书面归纳。

1.3仿真模拟。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是按照职业世界的真实情况、构造,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体现旅游服务业的原始原貌,营造职业工作的气氛,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顺序、动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学生经过模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这个阶段往往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一步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上实践性教学以在学校内部开展为主。

2.技能强化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需要开始强化这些技能,并通过教学项目等不断综合单项技能,以达到熟练再现技能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实训、见习和技能竞赛等。

2.1实训。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训是为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实训目前是我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相当大的比列,实训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专业课之后,是在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实训的内容不是仿真模拟操作实践教学期间的单项动作训练,而是单项能力、甚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因此,实训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等具有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实训的地点随所需条件而定,校内有实训基地等条件的可在校内展开,也可依靠企业资源展开。

2.2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采取招标的形式与旅行社联系,由中标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导游员组织学生到岳阳楼、衡山、韶山等湖南经典旅游线进行实地教学活动,这些带队的导游员既是学生的导游工作者,更是学生的“师傅”。从这些导游员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导游工作能力,还有他们的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来,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2.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促进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或参加全国、省、市、校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竞赛应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却不能用技能竞赛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毕竟技能竞赛前的强化训练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这是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性实践,进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3.1校外实习。以毕业实习这种方式为主,这是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中职教学中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策略及社会能力等。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还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难题,进行创造性实践,由此达到最高级别的的实践,因此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最终性特性,是职业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综合反应。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重视能力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不过当前由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变成了就业实习,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为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只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导游专业技能,学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提高并积累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始终在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必须要有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2社会实践。这是指导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常以3-5人为一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布置相关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是循序渐进、互相补充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是由简单技能的组合逐步形成复杂的技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发展过程,只有熟练掌握了单项技能才能学习复杂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反复操练的机会,即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强化操作训练,在最后阶段整合实践经验,联接所学技能,形成较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3.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2.

篇7

药学与临床医学一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实践教学在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也会产生极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但多年来,其一直是药学生教学过程中一个薄弱环节和教学难点,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变现状,我们有针对性地发放调查表,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对带教老师、实践学生的考核,收到一定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药学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1按照学生意愿,做好教学实践准备

为使参加药学实践教学的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与我们想象的有一定差异。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同学们认为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态度(44%)。实践教学中,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占到44%),认为实践教学的考试以边学边考的形式对巩固知识效果更好(44%)。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注重实践性(66%)。希望能与病人直接接触(92%);教学内容能够分级进行(58%);为使学生能重视实践教学,应把实践教学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活考研成绩挂钩(38%);实践教学也应该注重兴趣教学(48%)。

1.2按兴趣分组,注重考核内容

药学实践的岗位较多,从药品采购、保管、入库到调配、使用,经历几个关口。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实践教学要求更高些。实践教学前,再次给同学们发放调查表,对学生的实践兴趣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先实践,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调查中发现,药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是临床药学,其中更关注临床。认为临床药学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其中(41%)。

1.3加强带教老师考核,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调查表汇总结果,我们关注了药学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及考核。6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进行情景教学、综合教学,把学生真正当作员工对待。据此我们把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际操作的技巧放在首位,并以此制成考核条款,带教之前先考核老师的准备情况,再上岗带教,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带教老师考核,我们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配合程度、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等内容,从学生关注点入手,提高了对老师考核的全面性,让师生共同重视实践教学。

2药学实践教学变更的内容和措施

学生学习的特点还在于兴趣。90后、0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培育,独立性强、接受能力强、敢于挑战是其特点。在实践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以大纲为主线变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需要了解较少,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无论是处方审核、药品调剂、病历调阅都缺乏感性认识(65%),根据调查,学生们还不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59%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仅少部分能应用于实际。对于医学人文的了解更少。59%的同学认为人文教育非常值得,给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这就更加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变更,让学生能有效地结合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实际工作

按照学生的意愿或兴趣的选择,老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如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在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前,先进行医学人文、职业道德的培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会诊带教。告诉学生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学会与患者沟通、与医生沟通。初步了解药学基础知识在临床的应用。另外,学会查看病历及相关检验单。教给学生如何结合实际了解医生诊断,如何合理用药。如何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处方审核。如何进行抗菌药物合理性评定等。把实践教学内容完全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2.2实践教学时间更加灵活

如何保证药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大多数认为教学的时间应该在3~6个月(78%),以保证扎实地学到真本领。并且希望能长时间在临床药学室、中心药房学习。也有部分同学喜欢中药、喜欢急诊药房。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我们既要结合大纲的要求进行实习,也安排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科室多带一点时间,多了解自己喜欢的知识。这样对学生的考核也要随之变化。重点变为各科室的操作技能包括审方、调剂、用药交代、用药教育等内容。即用什么考什么,真正让学生体会考试不是目的,掌握服务技能才是目标。

2.3对带教老师考核更加严格

对学生实践教学从内容、时间、考核的调整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要求老师的基本功要扎实,知识面要更广。而不是过去的靠着老经验就可以应付的状态。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学历、资历、性格等更加看重,也说明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可能比理论教学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考核体系更加完备

实践教学结束,我们从管理指标、实践指标、效果指标三个方面考核教师、考核学生。管理指标是从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分配、人员搭配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实践指标是指将能否调配处方、调阅病历、做好用药交代、用药教育、与患者沟通等内容作为实践内容。效果指标即考核学生掌握的程度。

4结束语

4.1按照目前的药学实践模式,提高了对带教老师的要求。老师带教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学生接受实践教学内容的效果就会差。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要求老师知识面一定要宽,善于学习。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大纲也提出了要求。大纲应该在实践教学单位的教师中很好的讨论后方可定稿。

4.2虽然按照学生兴趣分组,满足了大部分同学的愿望,但直接与医生、患者接触也给我们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与患者沟通?这些都不是固定模式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意识,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与病人接触。在今天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里,能否真正做到想及病人所想,让患者真正满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3药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给带教老师带来压力,需要掌握较多标准的规范化、统一化。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大纲和教学思想的落实。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因此,在实践教学方法探索中,我们仍需不断分析、查找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建立起符合当今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8-03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置的课程板块之一。《标准》之所以设置这一板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板块,“综合与实践”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只是当时被冠以“综合与实践应用”之名而已。“综合与实践”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在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这一课程板块并不重视,“走过场”或“搞形式”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课程板块何以备受冷落?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尽管我们可以把它部分地归因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功能(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方面)以及恰当的指导方法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在新课标正式颁布实施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有关“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以深化对这一课程板块的认识。其中,本文所要探讨两个的问题是:“综合与实践”课程板块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看,“综合与实践”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课程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具体地说,“综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标准》尽管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却并未具体规定教学内容。从所给出的“实施建议”以及所列举的问题案例看,“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活动经验、各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融通与整合;二是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地说,该板块的教学应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或跨学科、跨分支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为重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自主性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探究为主。换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放弃大包大揽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上;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确定研究方法,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可见,“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过程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通常是围绕一些研究主题展开的。这类主题或问题一般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综合性或现实性。因此,在教师“从前台退至幕后”的情形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调查、阅读、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生成性

如前所述,本板块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这一原则性规定使得“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生成性主要表现在: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在内的诸多课程要素,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并不断演进的,而不是事先设定的。换言之,由于教师不再直接干预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有权决定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所以探究过程及结果往往都是事先无法设定或预料的;同时,这种以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或成长。例如,在“估算全班同学往返乘坐火车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所需费用”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采取多种方式获来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自主制定多套活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哪些知识,积累了哪些经验,提升了哪些能力,往往都是事先难以预期的。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上述特点也是《标准》对本板块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中,切实落实这些要求是发挥该板块在育人方面独特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走向极端。

(一)重视拓展,但也不能无限延伸

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标准》设置“综合与实践”板块的重要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设计或设置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及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按照《标准》的规定,本板块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学习主题统领或间接规定的,因此,其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综合问题。有了跨学科或跨分支的综合问题或实际问题,就有了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设计、提出问题时,师生所做的综合与拓展也应该是有限度和有所侧重的。一方面,应该确保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反之,如果问题的综合程度过高,知识覆盖面过于宽泛,以至于远远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望而却步”,自主探究可能就会“无功而返”。另一方面,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必须要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板块,“综合与实践”毕竟不是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以数学为核心,彰显数学学科个性是本板块教学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反,如果随意进行泛化处理,致使学习内容丧失“数学味”,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数学教学了。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根据书籍的某些数量特征对学生所在城市的某大型书店中的书籍进行分类。实施过程中,在了解有关事物分类的常识以及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其长宽比、厚度、页数、封面面积等进行分类。显然,这是一个“数学味”颇浓的学习主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在本学段要求学生去探讨“适合高血压病人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医学或运动生理学问题,所用知识并不以数学知识为主。

(二)倡导自主,但也不可放任自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就学校教学而论,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去发现。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以接受和模仿为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那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己任,尽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能力,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但是,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及不完善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背后,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就是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支持和帮助。”[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排除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和障碍,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和人身安全,既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重视过程,但也不可忽视探究结果

如前所述,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必须要以主体相应的认识或实践活动活动为支撑。在“综合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全程参了每次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必须做好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但是,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探究结果。事实上,如果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过程而不在乎学习结果,那么,由于缺乏目标的指引和评价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就会逐渐减弱,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良学风可能就会滋生蔓延。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结论和完善的方案,并且依据评判标准对其研究结论或成果作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深度卷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本校占地面积以及教学主楼的建筑面积。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弄清“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词语的含义,灵活运用多种测量和计算(或估算)方法,而且还要提出“结论应该相对准确”的要求。相反,如果不对结论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作出要求,那么,学生绘制和分割平面图形、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能力训练就失去了保障。

(四)重视生成,但也不应放弃预设

何谓生成・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5]就学校教学而论,重视教学生成,即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从教学效果上看,生成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反复磨练和显著提升。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享受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重视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摒弃预设。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经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它是实践者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6]对于学校教学来说,预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预设性源自于教学永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因为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生成没有了预设,那么就会蜕化为无的放矢的自发行为,同样也失去了教学意义。”[7]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探究主题的基础上,对探究活动及其指导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方略应当有别于其他三个板块:既要突出重点以彰显板块特色,又要统筹兼顾以顺应教学规律;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才有望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黄德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53-55.

[3]斯苗儿.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J].人民教育,2006,(17):24-29.

[4]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131-159.

篇9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篇10

所谓学生视角,简言之,即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应表现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起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换句话说,一节课的教学预设,连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太清楚,那么体现学生视角便是一句空话。唯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恰当,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合理,教学活动的推进上有序,教师才能对“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给学生以帮助”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

2.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

我们知道,一节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但终究是学生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因此,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始终需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帮助者”。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一般在材料提供、问题引出以及活动推进时,介入得多一些,而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可能退后,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应始终牢记,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学习环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其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态建设,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不单单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它同样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生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智慧生长、情智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认为,生生交流渠道通畅也应该是学生视角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起点的发掘、学习过程中独立精神的维护以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对构建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

1.把握适切的学习起点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那么,实践中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以下介绍两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1)课前微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微调查的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手段简便易行,调查材料简洁,数据分析简单及时,突出实用性。课前进行微调查,操作时一般需要围绕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者掌握状况,以帮助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一课时,就是在采用课前微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后设定教学起点的。

调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内容为“计算8道加法式题:1+4、2+3、4+1、3+2、6+3、4+5、5+3、3+7”。第二部分,随机选取一个大组学生(11人)访谈两个问题:问题①,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请学生口头列出算式;问题②,请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基础是: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及价值的认识尚未建立。于是,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模型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教学进程设定为两个层次:前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后半节课则重点关注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意义提供更多的帮助。

(2)课始重尝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合理的学习进程

所谓尝试,即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再讨论。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之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前5分钟设计一个组织学生尝试的环节来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通过媒体逐个呈现三组图形,每组图形在屏幕上出现5秒后消失,随即请学生说说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是怎样的一组图形。三组图形中,前面两组图形是按重复排列规律排列的,第三组则不按规律排列(如下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活动后,请学生围绕“记忆的难易”,谈感受、说体会、找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两组图形容易记,没有按规律排列的那组图形不容易记。

接着便组织学生尝试。问题: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记起来容易,那你能不能画一组有这样的排列规律的图形呢?试试看吧。

没有研究规律的特征,只是凭着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观察与体会进行创作,这本身便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的尝试,后续的学习材料也便足够丰富,既包括“简单重复排列”(即2个或3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又包括“复杂重复排列”(即4个或5个,甚至有6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活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则暴露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对“重复排列规律”的认识经验,二则利于教师随后组织交流活动时设计更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2.设计独立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多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已经在一线教师中达成共识。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独立性。现围绕《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就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空间谈几点做法。

(1)关注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活动的参与面

人人参与是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是需要设计的。笔者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人人参与”的基本活动。

一是课始“画钟面”活动。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然后提出任务:这些各式各样的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要求每位学生动手画。

二是课中“画时刻”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并能够初步认读时刻后,请学生根据电子钟呈现的时刻(6:00和12:00),在教师提供的不完整的钟面上画出相应的时刻。同样要求全体学生动手画。

三是课末“做时刻”活动。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电子时刻(3:00和9:00),请学生用肢体表示出来(左手臂为时针,右手臂为分针)。同样是全体参与。

以上三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活动目标。活动一,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为后续的讨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活动二,引导学生建立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建立钟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三,在进一步巩固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关系的同时,强化空间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活动都有“人人参与”作保证,使得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能够适时帮助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注独立思考,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独立思考既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是保证学习活动有层次、有深度推进的关键。从本节课来看,“认识钟表”的显性知识点是知道钟面的构成,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知道生活中表示时刻的记录方式――电子计时,理解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从思维角度来分析,这又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解,从直接反映到间接反映的过程,是思维从实物形象逐步走向概念表象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作保证。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维活动,即在没有人帮助下的个体思维。比如任务一中,学生在观察了一部分实物钟面后进行的尝试“画钟面”,需要其结合看到的实物钟面,独立分析钟面上的本质要素,去掉无关要素,在此基础上画出比较完整的钟面;任务二,同样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短针(时针)与长针(分针)的作用,画出相应的时刻,特别是在画“12:00”时,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时针和分针重合的问题。

二是在交流学习成果后的思维活动,即在同伴启发下的个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是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而成果交流后的个体反思,同样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学生自我反思的环节,以保证学生自我比较、自我调整,激起学生反思性的思维活动,调整或完善自身的思维成果。如在交流所画的钟面时,请学生自我修改;当学生在做游戏时,又请学生自己调整,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修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3.营造生生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除了个体的努力之外,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学生视角的课堂在保障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工夫。生生交流平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减少师生对话,增加生生互动,让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的现象多了起来,而“满堂问”的课堂其实质还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学生视角的课堂更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对话,即教师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活动“组织者”、问题“协调者”的角色,尽可能将学生呈现的问题或材料,作为“皮球”抛给学生,由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主张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建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反映在实践中,则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请学生结合这个实际情境问题讨论交流,从而完成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就不失为一种改变教师“一言堂”或“满堂问”现象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