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相关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养老保险相关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养老保险相关论文

篇1

Abstract: China has experienced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old-age insurance,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urban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ne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coverage of old-age insurance. How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old-age insurance, has become a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social wo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 China around the expans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llection of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face the collection of endowment insurance of expanding the scope.

Key words: endowment insurance, coverag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我国首次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单位、个人都是负担的主体。这就使得大部分人不能去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扩大养老保险征缴面对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养老保险扩围的必要性

改革开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要有的放矢,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实行养老保险扩围是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现如今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很多私营企业没有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之内。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竞争主体,养老保险覆盖面不统一,不参保的企业相对就节省了成本,这样最终会影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二、我国养老保险扩围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准入门槛过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困难。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标准在扩面范围内已捉襟见肘,现如今,城市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低收入人群比重增大,拉开贫富收入差距,这也就影响了扩大覆盖范围的进度,制约了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只有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只能被排除在覆盖范围之外。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增幅过快,外加上在大多数私人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没能达到养老保险最低的缴费标准,这就使得收入低的困难群体更多在乎的是工资而不愿参保。

(二)养老保险体系不完善,处罚力度有缺陷

尽管我国《社会保险法》已经出台,而在实践工作中,配套措施不全,操作性不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存在,致使养老保险征缴面扩围工作难有所为。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确,处罚手段不到位,对于拒不参保的单位是束手无策,只能把要处罚的单位转交其他行政部门,这样一来,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按照政策规定“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最低年限须累计满 15 年,到法定退休年龄(男 60 岁、女干部 55 岁、女职工 50 岁)办理退休手续时才能享受社保待遇,领取基本养老金。”,因此,相当多的流动性较大的工作人员认为缴纳的周期太长,在 15 年后到自己退休年龄的时候政策还不知如何改变,不想交;有部分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则认为现在竞争大,企业普遍不景气,甚至有陷入破产、停产、半停产的境地,如果中断交费导致累计不满 15 年,那么以往的费用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不愿交。这两种想法也给社保扩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企业参保认识不足,劳动者思想意识淡薄。

一方面,有的民营企业,领导受眼前利益驱动,责任意识缺失,认为能开工资就算不错了,给职工参保就是“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有的私营企业不是全员参保,而是只给亲信和少数骨干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将大部分人拒之门外,老板认为其他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思想不统一,害怕效益减少,缴纳保险只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样一来,在大多数民营、私营企业中,经营者对养老保险产生了模糊的理解,认为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视为一种负担。

另一方面,有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不了解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岗位竞争激烈,不能得罪老板, 害怕被“炒鱿鱼”,能够及时领到薪水才是最实在的,没有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提出缴纳养老保险的要求;有的职工则是学历高、年纪轻的,对于公司是否缴纳养老保险漠不关心,他们只是追求高待遇,因为他们随时有跳槽的机会。

三、促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的对策措施

(一)降低门槛标准,切实解决就业者参保难问题

解决就业者参保缴费问题,对改善生存质量,保障基本生活,促进民生水平提高都至关重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和高低结合的策略,实行“低门槛,低享受”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业者可以按照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进行缴费,但在领取退休养老金后,也相应地享受低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待遇。对于自由职业者按一定比例收取社会保障费,按照“多缴多受益,少缴少受益,不缴不受益”原则,自愿缴纳,退休后根据个人的意愿按月领取或者一次性全部领取,这样既可以建立了激励机制,又能保证退休后享受更加宽裕的退休生活。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实施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养老保险体系。改变当前主要依靠养老保险这种单一保障形式,发展商业保险,建立专项社会救助。社保部门也要认真参与改制工作,大致掌握职工参保情况,使“断保”的职工重新参保,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对于拒不参保缴费的单位,按照相关法律,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提讼。法院接受申请时,建立快速执行的“绿色通道”,切实加大处罚力度。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员工观念

下到个体私营企业中,对经营者宣传为什么要参加社会保险,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有效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利用舆论的力量曝光少缴、拒缴养老保险的企业,促使经营者主动参保缴费,营造全社会都依法缴纳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使每个员工意识到养老保险是一种利国、利民、利己的保险制度,缴纳养老保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受其应有的权利,提高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篇2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由城镇向农村稳步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已经形成,但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遇到了城镇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而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2000 - 2009年是国内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仅就论文方面来看,根据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内共发表社会保障相关论文共12195篇,其中涉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为1240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10. 2%;而涉及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有463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3. 8%,农村社会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的37.3 %。特别是2007 - 2009年,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理论研究更加深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丰硕。据统计,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约有212篇,约占养老保障论文总量的45. 8%,反映了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方针指引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研究进人了新的阶段。

一、关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对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以及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邓大松等指出,农村地区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家庭户数总数比例为22. 02%,分别比城市和镇同比高出4. 69和5. 7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一人户、二人户的比重,农村地区均高于城镇地区。其他学者基本上也持相同的看法,李琼指出,2000年我国人口第五次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8. 3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36%,民族地区农村占7. 56%,到2030年,6. 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占17. 39%,民族地区将占18. 1%,可见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城镇,而且高于其他农村地区。邓大松等认为,农村高龄老人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成员、亲属的照顾,而且越是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老年生活保障越是依靠家庭。穆光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养老方式顺序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三者的比例是:1:0.7:0.3(以社会养老为1);而农村的顺序则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者比例为14. 6: 6. 6: 1(以社会养老为1)。可见农村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养老模式度过自己的晚年。当前的问题是,这种非正式的农村养老制度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其保障功能在逐渐衰减,已经不能单独承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一部分学者们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二、关于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关于从1992年1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至1999年7月国务院暂停执行这一方案期间7年多的情况,学者们总体认为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彭希哲、宋韬综合国内学者的各种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表现在:(1)农村社会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制度上的不稳定性;(3)是资金保值增值困难;(4)保障水平过低;二是执行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表现在:(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和完善;(2)机构管理费用人不敷出;(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

    当前我国农村是否具备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迥异,刘卫国认为,我国具备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理由是:第一,我国整体经济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进行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能力与手段;第二,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收人逐渐提高,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发达地区农村、城镇近郊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部分乡村,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基本具备;第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而何文炯等人则认为,国外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从经济指标看大体有:(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巧%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 %以下;(2)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50%以下,且处于老龄人口高峰期;(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按照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农村所处的阶段,总体上差距是比较大的,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差距会更大,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具备。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模式的选择

    由于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是否成熟存有分歧,因此在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第一种意见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实施分类处置,何文炯认为,就全国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他提出,暂缓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欠发达地区宜在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家庭养老;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四是发挥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养老保障功能。杨志玲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调查后发现,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不仅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表现出与城镇、汉族家庭养老模式不同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尊老、敬老的民族意识;二是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比较稳固;三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四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家庭养老形式难以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少数民族农村养老形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种意见是建立“三结合”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杨翠迎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

    第三种意见是“实物换保障”,卢海元指出,“实物换保障”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如年轻农民可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则实行“土地换保障”,等等,他强调,与一般建立养老保险的方案不同的是,实物换保障是一个能同时解决养老和发展问题的方案,而这正是该方案的最大特点,也是世界银行所倡导的新模式。

    各位学者还分别就上述三种模式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四、关于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角色及职能定位

    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如柴瑞娟、罗新铭认为,政府职能社会化已成为当代政府职能发挥的一个显著的趋势,这种从单一权力行政向公共服务行政的转变决定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是当今政府的职责所在,而稳定健全的社会秩序和一套合理的制度框架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公共物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就必然参与其构建和管理。尤其是当今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巫需国家出面支撑,政府之责义不容辞。

    石秀和等认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具体体现为:(1)政策设计: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行提供有效实施手段;(2)组织引导: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件的进程;(3)财政责任: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4)管理监督:使农村社会保障纳人规范化轨道。马雁军、孙亚忠则进一步指出,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职责边界。政府尽管在农村基本养老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履行责任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都一成不变。政府责任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动态性特征、区域性特征和层次性特征。这三个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责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其侧重点和功能有所区分并相机抉择,从而保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贯彻。

篇3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文献中养老保险被直接称为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筹资方式的不同,养老保险可分为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两种类型。现收现付制是从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以来至今大多数国家采纳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纪80年代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面临的财政支付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开始试行并逐渐实施的一种养老保险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叠模型(OLG)的基础上,多数研究通过对个人储蓄、收入分配、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从遗产动机的角度、Romer(1986)从个人储蓄、劳动供给的增长模型讨论了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等。不过这类研究通常不考虑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长理论形成以来,经济增长更加强调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资本积累与物质资本一样也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此后,许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资本积累这一桥梁来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在人力资本的新增长模型中,教育投入成为衡量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时间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三者之间是成正比的,延长受教育时间意味着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育投资越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时间少则教育投资则相对会减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也较低。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类,其中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表现为财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则包括企业、社会其他经济组织、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但从新近的文献研究来看,各类研究主要针对养老金制度与政府或者学生家庭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而进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如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教育的资助)的内容,且研究路径也各有差异。

二、养老保险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研究

通过世代交叠模型假定年青期和年老期人力资本和养老保险效用存在代际间相互转化,是研究养老保险制度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属于公共支出,需要符合公共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公共决策原则;而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则需要符合个人终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这样,通过2期或3期的世代交叠模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就可以针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这两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研究,约束条件为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微观主体效用最大化和经济稳定增长。

(一)养老保险与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基金制条件下的强制性储蓄或社会保障税使父母在年老时获得的养老保险与子女未来承担的赋税无关,也无法产生遗产效应,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资本水平下降,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Stuart,1998等);反之,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则能通过对年青期个体强制征收养老保险或社会保障税并转移给当期的老年期个体(或者父母),以保证年老期个体(或者父母)对孩子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也有利于鼓励父母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

Kemnitz&Wigger(2000)等则认为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外部性时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政策手段,它可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成人力资本积累达到最优水平,而基金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则与没有社会保障的自由放任经济一样会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其原因是,每一代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总是建立在上一代平均基础之上的。如果每个人都增加学习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还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劳动生产力。在具有基金制社会保障制度的自由经济中,个人并不能获取人力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资本水平而增加学习时间,因此个人投人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最优配置的学习时间。

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条件下,养老金的数量往往与个人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收入有关,而工资收入通常是与教育程度正相关的,这相当于将养老金数量直接与年轻时积累的人力资本挂钩,使得延长学习时间的人能够在年老时获得更多养老金,这种更高的回报是来自于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增加而带来的整个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从理论上讲,只有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体现出人力资本积累在代际之间的正向溢出效应,刺激各代人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产能力而积累更多的自身人力资本。

(二)养老保险与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离不开政府对公共教育领域的资助,许多研究还将政府人力资本投入引人理论模型分析之中。政府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其中,非生产性支出中包括政府用于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由于一国政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府每年预算的约束,增加一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则必然会导致另一个公共支出领域预算的减少。

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中,当期工资与养老金数量挂钩,这利,养老保险计划不影响当年的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将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支出领域,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而在基金制的养老保险模式下,个体的养老金数量或者说未来的福利是由他本人过去的储蓄和基金运作表现决定的,与下一代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没有关系,他们希望政府能将更多预算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将会减少政府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公共支出,从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因此从养老保险与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些结论也大都偏向于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在一个3期的世代交叠模型中,Buiter&Kletzer(1995)考虑了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的代际转移再分配政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发现当年轻个体不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进行借贷以支付他们的教育费用时,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会降低物质资本的积累,但却有利于公共资源偏向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Kaganovich&Zilcha(1999)的研究表明,假定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下存在市场均衡,那么政府会将大量预算开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这时养老金计划也许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在子女的福利状况是由人力资本水平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数由其自身消费大小和子女当期的人力资本回报来决定,因此,父母考虑到今后的退休福利水平,就必然会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这时政府给予家庭的教育补贴也会起到积极作用。此外,Bellettini&Ceroni(1999)还将公共支出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引入理论分析,指出只有现收现付社会保障才会增强公众赞成提高生产效率政策的意愿,从而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如Starketa1.(1997)、Panu&Poutvaara(2007)等从跨国之间劳动力流动或者技术转移的角度考察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结论是跨国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能够促进欠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并通过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提高欠发达国家的人均人力资本,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形式下,比例工资制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固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费用制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间的劳动力流动会导致前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和后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并由此带来帕累托改进。

三、养老保险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应用研究

与理论研究不同的是,养老保险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应用分析并不关注养老保险制度的唯一合理性问题,而是围绕着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这些主题,对不同经济体中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会福利及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Rojas(2004)的研究配合了内生生育率选择来量化1985年以来西班牙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结果显示:西班牙的政府教育补助的增加改变了人口教育程度的分布并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受教育人群中低人口出生率和高人均寿命改变了总人口的年龄结构,使得政府必须增加社会保障税率以平衡养老金预算,因此这一机制实际上降低了教育投入政策的社会福利。

在充分考虑了美国劳动者工作期内缴费形成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这些参数的条件下,CruzAEchevarria.AmaiaIza(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由工作期内劳动者缴费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支付制度会促使人们考虑提前退休,但随着未来社会保障费用负担人口的减少,预期寿命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单位资产GDP增长速度的提高。现收现付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促使个人延长受教育时间,增加家庭或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但随着社会保障负担率的提高会带来单位资产GDP增长速度的降低,使政府面临着预算平衡等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是现收现付型还是混合型模式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不过从目前养老保险资金账户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仍然处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中。针对这种情形,近来国内也有一些关于养老保险与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研究。例如,于凌云等(2008)针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养老保险和人力资本公共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人力资本这一指标来体现它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从公共支出角度来看,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公共教育投入对于长期人力资本及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很明显,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却不明显。超级秘书网

针对中国长期的城乡分割的现实情况,赖得胜等(2004)、田永坡等(2006)等的文献根据当前中国“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对我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造成了基层政府和农村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庭在教育投资领域的沉重负担,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提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

篇4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取得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基本走上正轨,而在大多数农村则十分薄弱,老年人口的生活难以得到基本保障。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国家负责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

本文对山东省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2、案例引入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是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临沂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全国的基本情况。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丁元竹、安体富等分析后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存问题有:一是不同领域较为普遍的存在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二是政府之间职责不清,权力分配不明。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a)关于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研究

王艳品、付素霞(2005)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对养老保险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保障力度不够、养老保险体系管理缺失。

(b)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些建议

学者刘昌平(2009)从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路径上提出:第一是要实现城乡两种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第二是通过城乡两种保险制度的合并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

2、国外研究现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Nagel认为,美国等国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每个儿童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二是失业人员能得到资助,维持基本生活;三是公民均有机会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四是每位老人在退休后仍有一定的收入来源。

(2)社会养老保险方面:

国外众多学者对西方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调查研究后,提出一些建议:提高参保缴费率;适当降低养老金偿付额,提高养老金缴费额;对基金进行科学化的运营;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总体上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做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分析新型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为完善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在查阅了大量的论文、专著、报纸文章和官方资料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其中对写作有帮助的部分,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

(2)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进行规范性分析,从而确定研究的内涵、外延、特点和本质,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规范基础。

3、创新之处

(1)视角的创新: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公共管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2)切入点的创新:以山东省临沂市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现阶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均等化,从而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二、概念界定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以维持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为目标,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障结合社会供给和个人账户,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适应,由政府组织实行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均等

临沂市农村中参加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民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出于自愿原则,还有不少人则是抱着一种跟风心理。

(二)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不均等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遵循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中央财政只“补出口”,不补入口;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进行补贴,分级财政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压力。

(三)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水平不均等

临沂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平台建设滞后,一方面组建人员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相关设施落后。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步伐太慢。

四、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台、网络等传播工具,广泛宣传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运用简明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各项政策的宣传,使群众真正了解它。

(二)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

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在养老保险均等化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合理确定中央地方的负担比例。

(三)完善管理平台建设及制度衔接,健全法制

要尽快落实新农保经办机构的组建和人员的配备,建立和完善新农保的管理信息平台。同时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地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政旭.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

篇5

一、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必要性

养老金即社会保险基金,也称退休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组成,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进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而个人账户则是基金积累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老金覆盖人数快速上升。数据显示,1998年养老金水平人均是410多元,覆盖职工人数1.1亿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养老金总规模为2.25万亿人民币,仅占当年GDP的6.6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全部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以及农村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养老金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末,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1100多亿元,有业内人士预计,仅个人账户做实一项就可能使得未来20年养老金的规模达到30多万亿元。与此同时,各种数据显示,作为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金存在巨大的缺口,部分地区个人账户甚至是空账运行,当期征缴的保费基本用于当期退休金的发放,一些地方甚至收不抵支。而目前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是,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将近2万亿,虽然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5万亿,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对应的个人账户。

“目前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手段明显滞后,使其未来远远不能提供预期的保障水平,尤其是在高通胀时期,眼睁睁看着账户上的资金贬值。”陈良表示。据介绍,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规定目前结余的养老金主要是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不能用于投资。“由于很多年没有发行特别国债,因此,养老金也买不到收益率合适的国债。此外,在银行存款中,有近80%到90%的养老金都是短期存款,不仅存款利率比较低,增值幅度很小,而且如果和物价相比还是在贬值,这个损失也不小。”陈良进一步分析指出。显然,如何使“养命钱”保值增值已经变得日益紧迫。

有业内专家表示,国际经验和企业年金的管理实践,为整个社保基金投资探索了一条道路。华夏基金公司总经理范勇宏表示,养老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如何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养老基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最近三年来我国企业年金的实践也证明,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是成功的。

显然,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但同时如何控制好养老金的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

二、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建议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会推动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继续向前发展。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尽管企业养老金会计会不断向国际标准趋同,但始终只能立足于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之上,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核算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前面所作分析,对我国未来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的框架有如下建议。

(一)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的养老金会计核算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企业只负责缴纳社会统筹部分。这实质上简化了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的养老金会计核算,因为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保险从经济实质上来说属于既定受益型的养老金计划,而个人账户是完全积累制的,属于既定缴费计划,当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时,企业缴纳的部分只能按照既定缴费计划进行会计核算。因为取消了个人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的养老金将采取既定受益计划型的养老金计划。既定受益计划下的养老金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前期服务成本等等,它的核算需要一系列的精算假设。基于相同的精算假设,可以计算出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也就是企业的养老金负债。由于我国的基本养老金由社保机构统一治理,因此养老金资产计量的数据可由社保机构提供。

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由企业缴纳给社保机构统一治理,从而该部分的既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有别于国际标准中的定义,未来定额给付养老金的风险并不是由企业单独承担,而是由企业和社保机构共同承担。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养老金资产和负债时,采取非资本化的观点。企业将社会保障机构视为一个外在的独立经济实体,社保机构的资产和企业的养老金负债并不在企业会计表中反映。企业的义务在于向社保机构提存与当期养老金成本相等数额的资金,只有当提存资金与养老金成本不一致时,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并在表附注中揭示企业养老金给付义务和养老金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还应该在会计表附注中对既定受益养老金计划的有关信息做出必要的披露。具体说明企业的养老金计划,说明养老金成本的具体构成项目及其金额,养老基金提存的状况以及主要的精算假设等等。

(二)补充养老保险部分的养老金会计核算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为既定缴费计划,实行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为基本形式的基金积累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补充养老保险部分的养老金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年金,并确认为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中关于养老保险费用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已经体现了上述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但没有对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做出相应要求。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告时,还需要在财务会计告附注中披露:企业年金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该计划涉及的职工和期间、资金筹集的方式等;当期企业年金费用数,企业年金计划的基金投资收益和基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企业高级治理人员提取的企业年金费用总额。

我国目前的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与这种新框架下的核算方式还有一定距离,除了需要克服前面提到的障碍因素以外,还要注重这种养老金计划的转变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分阶段进行。首先只是在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中试行;再根据专业人员素质提高和企业年金发展的状况,逐步扩大采用新的养老金计划及其会计核算方法的企业范围;最后达到条件成熟,大多数企业都能够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补充养老保险费用分别核算,且采取不同类型养老金计划下的核算方法,从而完善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

(三)建设高素质的会计师和精算师队伍

必须首先清除欧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中小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要依靠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企业年金计划,而要使中小企业年金市场能够吸引基金治理机构的注重力则需要政府监管机构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需要依托国家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其知识储备,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导致形成高素质的会计师和精算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候新霞.企业养老金会计及其相关问题探讨.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季晓东.职业养老金计划相关会计问题探讨.四川会计,2001;8

篇6

我国宪法赋予了我国公民依法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的权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所谓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医疗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方面.是指劳动者在年老或者退休、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中断劳动.本人及其供养家属因此失去生活来源时,能够从社会获得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当劳动者达到某个年龄界限时解除其劳动义务,由同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建立.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国内外立法观察

长期一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导的,所以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从“城市一农村”这个二元结构为基本划分的依据.即根据保险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失去了同有的根基,农村养老也逐渐走向社会化。

随着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化,一般的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运用法律的手段,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必然的选择。

(一)国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立法

为了了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先对国外的一些典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经验予以观察。对于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的立法,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国家不同的现实国情,有不同的规定。比如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将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与工业劳动者养老问题实行一体化的立法。日本和德国等则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采用了单独的立法。日本在1993年颁布了《农民年金基金法》,德国1957年颁布了《农民老年救济法》。

(二)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还显得很单一。我国到目前不仅没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法.而且也没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单独立法。现在各地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依据民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以此为原则而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

民政部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编号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规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制定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一些具体管理规定,如上海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法》、黑龙江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湖北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暂行办法》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暂时弥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空白的作用。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有效作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农民基本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群体来制定的。在此意义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立法的完善又是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作为基础的,两者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上位概念。本身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合时宜和不合“地宜”之处.急需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来予以规范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部专门的基本法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居民(包括农民)基本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缺乏统一的基本法律,这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层级不高.导致适用困难。从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现状而言。虽然国家民政部和各地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和规章。却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和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更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专门法律。我国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层级总体不高,只有一部民政部1992年颁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起着有限的作用。

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是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发展中也拉大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目前这些差距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些差距,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国家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立法的不足还和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农耕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在国家人口中占绝对多数。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如土地.所以一般都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而很少涉及社会保障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化和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家庭保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进行积极的变革。

篇7

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是衔接农村和城市的主要纽带。然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与他们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不对称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让农民工群体也享受到正常的“国民待遇”,需要有完善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和措施。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现状

1.政策设计不合理

第一,各地政策对接性不强。目前,国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并未全国统一,所以各地政策种类繁多,有独立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分开;有综合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分开;有纳入型养老保险政策,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共同纳入到社会保障中来。由此可见各地政策不一致,导致对接性不强。第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转移难。各地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的转移程序不同,部分农民工所在城市无法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或者即使可以转移,也有许多限制条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区域的互相分割,加之许多地方管理机构不全,农民工在城市缴纳的养老保险往往没有地方接收。因此,农民工面临着缴纳养老保险后转移难的问题,而宁可直接选择不参保,从而导致参保率低的现象出现。

2.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不强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社会保障意识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即使意识到未来养老的问题,也多寄希望于农村的“土地保障”以及传统的“养儿防老”等方式。对于朴实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同城镇职工一样,也享有工伤、医疗、生育、乃至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权利,在他们眼里,能够拿到工资,拿更多的工资,就是最大的保障。所以,即使有的地方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但如果企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缴或漏缴,农民工们也没有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的维权意识。同时,当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由地方政府举办,而农民工的流动性又较大,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缴费标准使得保险关系的转移成为现实中的难题,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多制度缺乏信心,从而更加弱化了农民工参保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第一,户籍制度。按现行户籍制度的规定,人一出生就被划定社会角色和地位,而且终身难以改变。户籍性质事实上的血缘继承性,使市民的子子孙孙永远是市民,农民的后代只能是农民,而市民则可享受多种生活、工作待遇和各种保障,这无形中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具有贵贱等级之分。由于户籍的限制使农民工无法得到与非农业人口同等的待遇。第二,就业制度。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的关系毋庸置疑,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只有先就业才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农民工在恐惧失业的心理压力下,根本无心考虑若干年后养老的问题。

2.政府方面。第一,监管不力。中央早在90年代就已出台了相关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且在2009年12月出台了最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2009〕66号),其中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具体的办法描述得更详尽、更完善。但是至今为止对于如此多的政策的实施却缺乏监督与管理,目前存在着的参保率低的情况,大多数是由于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给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造成的,同时大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差。政府对于自身制定的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监管,使部分企业能够堂而皇之地逃避支出这笔费用,使大部分农民工被挡在了政策之外。第二,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养老方面的体现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而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集体和家庭。除了少数农民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养老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与此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也未指定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也未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使政策的实施存在漏洞,即使不按规定执行也无惩治标准,并且无人能承担惩治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企业的不当行为。第三,宣传不到位。目前政策的推广和宣传主要是依靠新闻媒体、报纸等媒介来进行,通过这些方式将新的政策法规传播到人群中去,但是这些常规方法的实施却未能使农民工详尽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因此无法得知相关政策或精神。

3.企业方面。第一,经济成本增加。企业运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盈利,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雇佣农民工是因为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供过于求,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虽然目前的政策规定,企业在雇佣农民工的同时必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但企业为保留更多的利润从而逃避应负担的责任,因此更加造成合同签订率低,也就造成参保率低的现象。第二,责任模糊。目前,在农民工数量庞大,供大于求的现实下,许多企业可以明目张胆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肆无忌惮的逃避本应负担的保险费用,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因为农民工对于自身的责任不了解,企业对于自己该负的义务不清楚,或者是不愿意去弄清楚,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不按规定来做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制裁。

4.农民工方面。第一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并且农民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在农民工看来,养老远远没有目前的生活重要,因此才出现了不参保或退保的现象。第二农民工流动性大。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赚钱。因此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便成为了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农民工来城里打工主要是因为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当所有的社会关系转移后,他们也会跟着转移。由于流动性很大的原因,这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阻碍,因此很多人宁可选择不参加。

三、改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措施及策略

1.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种类繁多,统一的难度较大,之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目的在于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现已宣布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使得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转移难”有希望得到解决,但是除此以外,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最终实现全国统筹。第一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法律的准绳,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迷失方向,进而陷入混乱。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相关法规,是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建立和实施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必须重视法律的规范及指导作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第二,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其基本框架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国家级和省级管理中心参与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核算工作;在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最大限度的平衡地方利益。第三,建立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方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与接续。第四,建立以银行为依托的基金转移与支付平台。,由银行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转移与支付的平台,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有利于基金的安全。这种做法也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通常做法,便于和城镇养老保险系统和农村养老保险系统接轨,减小未来的转制成本。

2.建立多元化基金筹集机制

由于我国实施养老保险政策不久,各方面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和资金筹集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基金的筹集更需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建立多元化的基金筹集机制。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政策规定企业与农民工共同出资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实施效果说明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惜牺牲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愿意缴纳或者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筹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一方面,政府可以对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省财政应加大对省级调剂金的扶持力度,形成长效、可持续性的财政投入,保证省级统筹下的调剂金规模,真正发挥其调剂能力,确保农民工未来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3.建立多层次灵活的缴费基数与方式

农民工养老保险金的来源是企业和农民工个人,而农民工收入普遍低于城镇职工,这一特点也是造成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如果降低农民工的缴费基数,或者建立多层次的缴费基数,使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进行缴费,则可以更好的使农民工老有所养。同时,由于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很难按月准时拿到工资。因此应该对农民工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比如可以分为按月缴纳、按季度缴纳、或者按年缴纳,对缴费金额和时间实行累积计算,真正地从农民工的立场出发,为农民工着想。

参考文献:

[1]肖军梅,王志峰.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74-175

[2]谭樱芳.由农民工退保谈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篇8

    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一个以企业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的现收现付制走向了统筹面广、层次多,部分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体制。但是,目前的新旧制度转轨遇到了人口老龄化、企业缴费负担过重、巨额历史债务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力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亚洲平均为6. 8%,我国为8. 9%。我国已进人老龄化时期,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18%,届时全世界将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集中在中国。政府制定了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同时也挤掉了商业性人寿保险发展的空间。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养老保险金只能靠企业和职工个人来积累。

二、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一)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人口正在走向老龄化。从世界各国的综合比较看,由于我国是在人口出生高峰之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老龄化速度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期水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征:未来老龄人口的规模庞大;未来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说:“实行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自1978年开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逐步确立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政策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保险费供款率过高,企业负担过重。(2)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较窄。(3)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在财务上面临不可持续的前景。

三、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扩大公民参与,完善决策程序。

    1.建立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纵观西方一些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知,各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决策在形成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表达的影响。工人阶级通过工会或行业协会组织表达养老保障需求;中产阶级、雇主、政府官僚阶层、社会活动家都通过正式合法的渠道表达各自的意愿,这些需求与意愿极大的影响了养老保障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规划的设计、评估与选择。

    2.扩大公民参与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涉及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政策制定反映民众的需求与利益,使政策制定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在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就应该扩大公民参与,改进决策机制。最初的政策设计可能不尽完美,关键在于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相关的主体都能有表达自己养老意愿的合法机制。同时,建立传导迅速的反馈机制,将政策实施中的种种问题反馈给决策层,而不是只到出现了累积性的爆发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社会保障建设巫须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转变。

篇9

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一个以企业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的现收现付制走向了统筹面广、层次多,部分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体制。但是,目前的新旧制度转轨遇到了人口老龄化、企业缴费负担过重、巨额历史债务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力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亚洲平均为6. 8%,我国为8. 9%。我国已进人老龄化时期,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18%,届时全世界将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集中在中国。政府制定了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同时也挤掉了商业性人寿保险发展的空间。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养老保险金只能靠企业和职工个人来积累。

二、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一)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人口正在走向老龄化。从世界各国的综合比较看,由于我国是在人口出生高峰之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老龄化速度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期水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征:未来老龄人口的规模庞大;未来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说:“实行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自1978年开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逐步确立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政策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保险费供款率过高,企业负担过重。(2)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较窄。(3)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在财务上面临不可持续的前景。

三、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扩大公民参与,完善决策程序。

1.建立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纵观西方一些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知,各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决策在形成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表达的影响。工人阶级通过工会或行业协会组织表达养老保障需求;中产阶级、雇主、政府官僚阶层、社会活动家都通过正式合法的渠道表达各自的意愿,这些需求与意愿极大的影响了养老保障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规划的设计、评估与选择。

2.扩大公民参与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涉及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政策制定反映民众的需求与利益,使政策制定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在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就应该扩大公民参与,改进决策机制。最初的政策设计可能不尽完美,关键在于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相关的主体都能有表达自己养老意愿的合法机制。同时,建立传导迅速的反馈机制,将政策实施中的种种问题反馈给决策层,而不是只到出现了累积性的爆发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社会保障建设巫须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转变。

篇10

(二)基金征缴不力导致的新债务。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但基金征缴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基金征缴中的“打折征收”,导致了“新隐性债务”。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采取“优惠征收”、“打折征收”的办法,加上我国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漏洞”,形成新参保人员“缴费少、受益多”的财务失衡状态,“新隐性债务”正在大面积生成。

其二,社会保险费拖欠、拒缴严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低,导致供款不足。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1月8日全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有20余家。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2000年5月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累计发生企业欠缴养老金已达376亿元。另外,参保不缴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省区高达20%,全国总计达800万人。

(三)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问题。但我国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最低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我国当前面临的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其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平衡的冲击也最为严重。

(四)提前退休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剪刀差。由于提前退休现象对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少缴多支双重侵蚀,所以成为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

(五)基金投资管理不善,无法满足养老保险基金刚性调节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几乎全部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受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及国债期限结构的影响,基金收益甚微,保值增值困难。个人户收益也不理想。以辽宁的试点为例,2002年底个人户基金全年收益率只有2%,2003年通过协议存款等方式,个人户基金年收益率提高到了2.45%,但都远低于7%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水平。在滚存结余基金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的问题,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比较严重。

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变当前的“统账结合”制度为“统账分离”制度。统账结合模式下的混账管理导致了空账问题,空账的恶性循环是本质上的现收现付,既有可能导致即期养老金待遇的扩张性支付,也无法应对老龄化危机,同时还会阻碍劳动力正常流动。因此,必须实行“统账分离”制度,推行个人户“实账化”,并完善个人账户的有效管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提高个人账户的经济效益,使个人账户资金能够名副其实,能够有效地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债务危机。统账分离后统筹基金的资金支付缺口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包括居民的福利住房)等方式筹集资金解决。

(二)加强基金征缴工作。一方面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资金来源。扩大全社会参保范围有利于筹措资金,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社会。因此,只要符合参保条件,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自由职业者等都应作为扩面的范围和重点,做到应保尽保。在养老保险征缴方面,新经济组织的职工要和国企职工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规范征缴基数,杜绝渗漏。目前,参保单位通过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逃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抽样测算过程中发现,1999年缴费工资比1998年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根据全国参保单位缴费工资与平均工资的统计比较,前者比后者也低了10个百分点。如果将参保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严格核实,至少可以使基金增收10%。

(三)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工人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工人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