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3: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的经营风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措施(一)完善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几个人在一起策划成立,或者几个朋友合伙成立经营的,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股权结构,管理权限也分配不科学,导致企业的管理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完善领导层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依据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进行业务流程管理。让所有的管理人员明白企业所有事务的分工,什么样的事由谁去做、怎样做、做好的标准一目了然。职责清楚、职务分明、步调一致,会大大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去除部门间壁垒和职务与管理的空白处,避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固疾,让管理流程有序运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效率。(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科学有效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进行相应的投资之前,必须要全面考虑市场中各个因素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就要提前对于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走向;对资金的投入要做全面的预算,合理使用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超出预算的现象发生。科学合理的方案有助于企业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负债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筹资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取得资金,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或用以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企业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费,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负债经营风险,不仅指过度负债,还包括因负债经营而导致的企业再筹资困难、资金的周转和使用受到影响,和增加融资成本的风险,以及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过度的负债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将企业推向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一、负债经营应把握的原则
(一)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负债经营方式。
我国企业的负债能力只能根据其自身情况及融资环境加以判断,而内因即自身情况往往是发生某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企业一旦确定应采取负债经营的举措,然后才确定举债额度,力争合理地掌握负债比例。企业在负债筹资时,既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又要选择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负债经营方式。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向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投资的限制又受贷款额度的制约,其难度比较大。如果遇到国家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借债大户首当其冲地要受到调控,可见,向银行借贷隐含着较大风险。
2.向资金市场拆借
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组织,通过资金市场将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急用资金时可以向资金市场拆借,但是通过这种渠道所获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会太长,而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3.发行债券
企业发行债券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其优点是可以使全体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齐心合力为企业的兴旺而共同奋斗,其缺点是能够筹集的资金较为有限。还有一种方式是向社会公开集资,其优点是能够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其缺点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债券一到期就得按期偿还,一不小心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4.使用商业信用
使用商业信用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成本低且方便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它可以背书转让;而在资金紧张,可以到银行贴现。其缺点是急需现款时要严格遵守既定的经济法规,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5.引进外资
就目前来说,国内企业引进外资时必须考虑汇兑风险。我国关于利率政策的宏观控制较严格,而且在国际上的拆资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尽量克服盲目性,既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又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既定期限和来源结构。如果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较短,企业面临的还本付息风险就大;如果要降低风险,借入资金的成本就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对借入资金的不同期限要综合考虑,搭配要合理,保持每年还款的相对均衡,以减轻还款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压力。
(二)负债数额要适度,负债比率要合理。
企业要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负债经营风险,就必须做到负债的适度。衡量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的标准,是看企业的资金结构是不是合理,也就是企业负债比率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力求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这就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其稳定程度,以及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因素,以此确定最佳的负债规模,尽量保持负债和权益资金之间比例关系的适当。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控制在1∶1是较为适宜的,而流动比率通常要控制在2∶1。假如大于上述指标,就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比较强,反之则较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资金浪费,当然也不能过低,不然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在实践中,资金结构的最优化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且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一些;反之,如果经营不善、产销不畅且资金周转不灵,其负债比率就要适当低一些,否则就会在原有的商业风险基础上再增加筹资风险,无异于雪上加霜。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尽量降低资产负债率。
(三)制定负债财务计划要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和利率走势。
企业在外借资金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借款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依此安排资金,以避免资金调用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按照必要与可行的原则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制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如果负债没有可行性,或是还款计划不周密,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则会影响企业信誉,甚至酿成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等方面狠下功夫,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努力降低资金占用的额度,在提高产销率同时减少应收账款。制定还款计划是为了使举债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应该不低于其应保持的安全区域。另外还要注意,借入资金的长短期搭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结构,还款期不要过于集中。在利率比较高的时期,尽量减少筹资额度或只筹集当下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再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也应尽量减少借贷或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借贷。只有在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才比较适合负债筹资。尤其当利率处再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尤其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同时尽量采取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具体筹资过程中研究利率变动的趋势,做出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安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独立承担风险,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当风险来临时如果毫无准备,企业就可能一筹莫展,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以往有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链迅即断裂而陷入困境,不仅一蹶不振,有的还陷于连环债务诉讼。可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科学估测风险,正确防范风险,预防风险发生,并能有效应对风险。尤其是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估测风险、防范风险的科学方法。企业要立足市场,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如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既可以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安排来分散负债风险,又能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还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通过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从而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
(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负债总额和资产的流动性。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就是资产流动性。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财务压力,要以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作为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那它的清偿能力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通过负债得来的资金,除了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等长期性投入,还有一种情况是用于日常经营的投入。在针对长期投入进行决策时,要善于利用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等相关投资决策方法,科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注意从不同的投资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案。还要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做出定性分析,因为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企业预测到未来的经济环境将是通货紧缩,那么其资金投入的成功概率要大一些;相反,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那就意味着产品价格和成本同时有可能提高;而未来经济如果可能进入平稳期或衰退期,则产品实际销量会因此而低于预期的生产量,并且产品的价格也可能呈下跌趋势。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未来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此修正投资方案,力求提高成功率,同时降低风险。针对日常经营投入的负债资金进行决策,例如在对商品的采购预付货款等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则要考虑价格走向、市场风险等。总的来说,加强负债经营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差,晚支付、少投入;多产出、早产出,总之要有超前意识,适时举债投入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早期抢占市场。这样就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而且避免了负债过多、资金管理不善使企业再筹资困难,更不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和周转。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企业的筹资、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所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除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还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企业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作为会计人员,更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善于利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企业的筹资、投资方案等。会计人员必须摒弃“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负债经营既是企业筹措资金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一种财务手段,又是一种经营方略,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养,当然也具有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
(四)建立健全监督审计机制。
全面准确地把握负债经营尺度,科学管理债务风险,合理使用所筹资金,实现负债经营最优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从制度上来规避盲目扩张而导致过度负债的风险;其次,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分析,正确的认识到负债经营的风险,自觉运用考核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和面临的财务风险,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再次,要强化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彻底的检查和评价活动,搞清楚资金使用的现实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漏洞等,努力加以改善,提高资金利用的综合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负债经营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弥补企业资金不足,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促进企业发展;降低国民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将企业拖入困境,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企业理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有利的一面,保持合理的负债经营状态,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效应,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又必须正确认识负债筹资风险,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规律,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掌握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免负债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企业要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应有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负债经营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
[2]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
[3]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
[4]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
[5]王郑江.论企业的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负债经营也指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及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经营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负债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选择。通过负债经营,企业可维系正常运转、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创建新项目等,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但同时企业负债经营也存在着弊端。企业应尽力去寻找适合本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1、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分析
1.1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意义
1.1.1可迅速筹集资金
在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以适合消费企业,开拓创新,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通过负债经营,企业可迅速筹集资金,先发制人,抢占市场先机,从而获取更多收益。
1.1.2可增强经营者责任心和紧迫感
因负债经营改变了企业无偿使用资金的经营方式,所以它列具有驱动力和风险性,使经营者承担起还本付息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避免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闲置浪费的现象,提高了资金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1.1.3降低资金成本
负债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讲,债权性投资收益率相对固定,投资风险较小,大多能够按期收回本息,因此,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一般较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也相应较低。同时,企业还可从负债经营的“减税效应”中获利,因为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贷款利息可以计入企业经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而减少所得税支出,降低资金成本。
1.1.4负债经营可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财务杠杆作用是指负债筹资对所有者的影响。企业负债经营,由于利息固定,经营利润的增长,引起每股盈余更大幅度增长。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将使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并且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就越大。
1.2企业负债经营的负面影响
1.2.1借债不适度会增加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资本中由于负债资本比例的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或造成更大亏损的不确定性。由于负债需按期还本付息,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亏损,无力支付到期本息,就有可能被债权人强制申请破产,负债越多这种可能性就会越大。
1.2.2资产负债率过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
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当负债率过大,企业如果出现运用负债进行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企业短期借款资金运作不当等情况时,企业的高额负债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此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果稍有脱节,资本金无法及时收回,就会削弱企业的经营活力,影响企业的声誉,更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甚至无法持续经营的灭顶之灾。
1.2.3负债经营对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影响巨大
企业一旦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可能会陷入自己设置的债务之中,当债务到期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必须延期或举新还旧,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负担,降低了经济效益;由于企业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的筹资成本增加难度加大。
2、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但负债经营也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
2.1.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负债经营就会有风险,企业不能只为追求高利润,而不计后果,大举借债,增加了财务负担。过度负债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一旦生产过程中断、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偿债,企业就会丧失信誉、面临赔偿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企业应把生存放在首位,然后才能追求高额利润,不能冒生存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要正确认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以预防风险的发生。
2.1.2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及财务信息网络,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2.1.3建立有利的资本结构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小的风险程度、最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寻求风险和利益之间的最佳配合。
2.1.4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
企业负债比率应与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企业负债经营应适度,达到资金结构合理,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佳组合。
2.1.5借款策略的采取要合适
企业应慎重考虑借入的资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改善现金流量,有时可增加企业利润,但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如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没有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应知道何时借款,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才不会因盲目借款而而产生财务风险。
2.1.6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企业在资金安排上要合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期及低谷期,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以避免资金调度失误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应根据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
2.1.7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
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严格监督评价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企业财务人员可能为了某些私利会在投资和筹资方案中做出错误的估价,致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与判断。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健全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首先就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来防止企业经营者盲目扩张而导致过度负债;其次是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分析,运用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和偿还能力,使企业正确认识负债经营风险,从而合理确定负债规模,降低风险;最后要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及评价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漏洞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彻底的检查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综合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结语:企业负债经营是筹资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财务策略,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但也要科学严格地遵循财务原则,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好负债结构,加强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关系着企业生存和发展,而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筹资是不可避免。负债经营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的自己需求,并将这些资金投入到企业再生产中,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但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会伴随着相应的财务风险,因此,正确认识负债经营,并采取防范措施,保证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用
(一)为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因为企业利息支出是固定并且与盈利水平无关的支出,当企业的总体资产收益率产及利润增加时,企业是盈利的,带来留存利润的增加,同时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企业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地下降,这就是负债经营能为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最终为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提高了股东收益。在这种负债经营下企业获取的资金利益大于负债资金利息率,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对企业的经营是非常有利的。
(二)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
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等原因,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资金购买力下降,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市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而企业负债的偿还的本金及利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移给了债权人,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时款项的真实价值。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可通过负债经营相应地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减少了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特别是在投资借贷中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越大,企业获得购买力利益就越多。
(三)有利于企业强化内部管理
负债经营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心,以及企业在固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压力,使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更有计划性和实用性。负债经营下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会做好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价,以更加经济的观点来对待项目,从而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负债经营与筹资融资相比并没有分散股权,债权人也不会因为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影响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
(四)及时补足资金,增强经济实力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资金需求,如果面对市场机遇却而又遭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时, 企业就会难以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形势。因此,企业采取负债经营可以有效支配更多的资金,弥补企业资金不足,合理地协调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运用比例关系,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以提升经济实力,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力。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富有弹性有助于解决企业困扰, 即使企业处于自身资金充裕的状况下进行负债经营也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企业优先占领市场抓住时机以获得较大收益。
二、负债经营的风险
(一)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与财务杠杆紧密联系的,是伴随着企业的债务而存在的, 虽然债务的到期还本付息不受企业是否盈利的影响,但企业在负债经营中要求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成本率,否则将收不抵支发生亏损。事实上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很难完全把握的,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偿债能力将会下降,可能产生盈利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二)造成财务杠杆反效应
风险与收益是同比的,虽然杠杆效应确实能够提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 负债经营也能使权益资金收益率下滑。企业由于市场或管理等原因企业经营状况陷入低潮时,就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 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将会大于负债利息率。负债带来的利润只能或不足以弥补债务利息, 而到期的固定本金及利息的支出又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这样就会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大幅下降, 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企业将逐渐丧失偿债能力,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继而面临破产威胁。
(三)降低企业再融资的功能和信誉
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适度负责经营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但如果企业负债规模过大就会导致债务负担过大, 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那么企业自身资金的流动性就较差,如果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债务,就使得短期债务长期化,迫使企业到期的债务不能足额还本付息,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同时过高的负债率会使企业对债权人的保证度降低,若企业再产生资金危机,那些经常拖欠债务的企业就很难再筹集到资金,从而增加了筹资成本并加大筹资难度。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一)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主体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经营者,都是自我经营和自负盈亏并独自承担其经营中存在的所有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前,必须正确认识并承认风险,科学分析企业内部状况以及外部环境,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来降低预期与实际经营的偏差,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对突发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举债过多会造成资金的闲置,而举债不足又会影响企业经营,因此企业在资金筹集上应以需求为依据,避免错失良好的投资经营机会,以及利息支出和资金浪费。企业还应加强经营管理,尽量把负债筹集的资金运用到收益好的项目中去,降低资金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预防财务风险是对风险控制的第一步。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使财务风险在刚发生时就得到化解,进行事先识别、分析和判断存在的风险,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将利于对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在资本营运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对财务活动中各种细微的变动迹象进行捕捉和监视,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应对出现的各种异兆,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四)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周期和竞争环境。从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确定,当企业营业收入稳定上升趋势时, 获利有保障,现金流量好,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比重。即使企业负债筹资数额较大, 也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因为企业筹资顺畅能够获得到期支付本息。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不稳定, 企则其现金流入不确定性,应适当降低企业的负债比重。如果负债规模超过临界点,企业不但会陷入偿债困境,而且可能导致破产。从行业的竞争情况来看,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 经济衰退、萧条的大环境下,为避免偿债风险,应考虑降低负债。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 市场的供求旺盛,竞争程度较低或出于垄断地位, 则应提高负债比例。合理进行负债经营,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所处的经济环境, 估计每一项投资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 选择适当的时机提高或降低负债比率, 避免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五)充分考虑利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因为利率会直接影响企业应付的利息以及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所以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财务风险。企业应关注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做出合理的筹资安排。当在利率处于高位时,应尽量少筹资或不筹资,并以短期资金为主,以便降低资金成本;在利率处由高变低时,也应尽量不筹资或采用浮动利率为主;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选择长期固定利率负债融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因外汇借款带来的汇率变动风险也应当关注。而控制汇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针对汇率变动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在筹资战略上和具体筹资的过程中做出防范风险的安排。
参考文献:
引言
2007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骤然放缓,现有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严重质疑。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快、更准地识别关键风险,进而规避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各国企业愈加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符合了企业的这种需要,风险管理才成为近来企业关注、各界聚焦的热点。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业务分布地域广、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合约和法律问题较多,并且单件产品规模大、周期长而复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着各种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坚持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经营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宽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工程任务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具介点多面广,集中度弱、周期性长、投资多、规模大、产品流动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加之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到风险管理活动,体现为合同签订风险、热资风险,工程分包风睑、安全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企业的前期风险
1.1.1 合同签订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僧多粥少,投标竞争激烈。某些企业为了中标,不考虑自身财务实力,竟相压低标价。对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是列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原则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责权利划分不均衡。施工承包商在十分苛刻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着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如过低价中标导致项目亏损风险,不良业主恶意走漏低价标底,而承包人盲目跟进所带来的亏损风险,报价过高而失去市场的风险等等。
1.1.2 项目经理风险
项目经理是受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项目经理任用的好坏,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效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有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项目经理,必定会给项目带来亏损的风险。
1.1.3 其他风险
投标前对工地的了解情况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障碍;或者图纸供应、设计变更不及时等等,都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负担,影响施工企业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也会造成施工企业的后期损失。
1.2 施工企业施工过程风险
1.2.1 工程分包风险
最近几年,违法分包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受到了经济惩罚,降低了资质等级等等。这就给企业的效益与声誉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比如,没有取得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没有资质的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名义进行施工的,这些给施工企业带果了较大的风险,也难以对总包合同安全、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保障。
1.2.2 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干扰事件,变更签证频繁。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负责合同的项目经理部通常只重视确保工期与质量,强调工作实物量,却忽视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证据意识差、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企业不存在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是按照合同规定而行事的。
1.2.3 项目施工管理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规模大,管理上难免由于顾此失彼而产生风险。比方说技术风险,施工企业的技术风险是贯彻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中的。如果出现技术方案错误等现象,必然加大技术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单位对建设工期的要求通常很紧迫,再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造成施工企业工期压力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1.2.4 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材料价格时常变动,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到工程造价的70%左右。就是说,材料价格的变动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但是,材料价格并不是施工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其价格的变动情况有时会远远超出预料。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没有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2.5 施工安全和质量风险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施工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伤者与其家人造成灾难与不幸。施工企业轻则罚款,重则降级甚至吊销资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此产生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
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建筑业的老大难问题。此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对施工企业至关重要。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要求。再加上建筑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企业存心拖延工程结算日期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施工单位错过了最佳催收工程欠款的日期,不少建筑单位余账未清,新的拖欠款又会出现。
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前期的风险管理
2.1.1 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保障合理承接工程任务。企业取得招标文件以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全面考虑风险成本,评估合同所存在的风险性。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条款,让合同的隐患消失在前期的评审阶段。
2.1.2 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要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确定是否投标或者投标的标价。要对企业的实力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投标的实际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评估要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机城设备能力、索赔能力、偿债能力、施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并且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一并列入合同条款当中。
2.1.3 必须审慎选用项目经理,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工程项目当中,项目经理担任着全权负责的管理者角色。其承担着企业的种种受托,应该拥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对高级管理层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对项目经理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设立离任审计制度。
2.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2.2.1 合理运用分包第略
施工企业在实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分包,寻求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利用好、管理好这些专业分包企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合理规避风险。要对分包商承包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管理,促进其认真、积极地履行分包合同。
2.2.2 完善合同管理,实行专人专责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管理合同的机构与部门,完善合同管理岗位,实行专人专责管埋。有关合同文本最好套用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举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2.3 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
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证据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同时,要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将项目成员纳入到人事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视察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2.2.4 努力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要向市场以及工程工期进度、安全、质量要效益,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保障工程质量、工期等各项指标真正落实到人,与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益进行挂钩,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强化对工程节点结算与竣工决算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流量波动。
2.2.5 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接收工程项目以后,应该和材料供给商及时签订供给合同,以避免因为材料的涨价造成施工企业的损失。施工企业还可以经由银行或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担保,或者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时,可向保险人索取一定赔偿,从而将未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第三方。
2.2.6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制度风险。好的制度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企业不制订,不执行有关制度,管理上出现漏洞,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危机。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以保障企业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施工企业可以和当地税务局进行协商,以税法为依据,与其进行交涉和沟通,从而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减轻项目的税负。
2.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工作,做好结算前的各项准备,如变更签证、实物量核对、索赔、结算书的编制与送审等,避免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结算工作的延误。
其次,设立项目清算小组以及类似的部门,实现专人负责项目清算事务,催讨债权,还要保留有关证据,避免失去索赔的法律时效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3 结语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险一般被认为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当中,经营风险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企业经营的目的就在于赢利,但企业风险大大的的制约了这一目标。因此,在国有企业中,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最终目标,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就成为一道必须解决的课题。
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合同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财务风险等,外部风险则包括市场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风险等,下面以合同风险、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例,详细分析如下:
(1)合同风险。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是企业的经常性事务,但是由于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从业人员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缺乏认识等原因,就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在合同签订阶段出现的合同主体不当、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不全面有漏洞、违法签订的无效合同等风险,如果企业不重视这种风险,并且想法面对,就可能因此承担违约责任,对企业的信誉和日后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2)质量风险。随着消费者自身权益意识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如不重视商品质量对消费者可能是身体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对企业自身也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制度管理上的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可能会出现虚构支出,公款私用等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财务管理的现象,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勇于面对,并通过制度的设计,监督的强化来降低财务风险。
(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表现在两个层次:①市场竞争,企业在特定行业特定地域,必然面对着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改进自身从而增强竞争力,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其中,被其他企业吞并或由于没有竞争力难以为继下去。②市场行情,这主要是指企业面对的经济形势,比如所需原料短缺,可能就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来购买材料生产。 二、存在其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收益与风险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二是决策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部分的国有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三、如何对经营风险进行防范、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其次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此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结语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建立一套有效的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使国有企业在未来前景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杰,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J],时代报告,2012,9
一. 前言
去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极其罕见,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以及与我们施工企业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随之显现。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和建筑业市场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施工企业面临异常严峻、异常复杂的局面,风险显著加大。
二.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
(1)施工企业设立及管理结构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
注册资本不实和公司设立后抽逃注册资金是公司设立时出现最多的问题,根据《公司法》,出资人将由此承担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的责任。而公司管理结构不规范的法律后果更是不可言喻。或许还存在产权不清晰、家族化管理、资合与人合不分等诸多风险。
(2)巨额拖欠工程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近年来,长期以来严重困扰施工企业的拖欠工程款问题日趋严重,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建筑市场供求的失衡,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一些建设单位故意拖延工程结算;二是建筑市场法制不健全, “拖欠有理”的风气盛行,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巨额的工程拖欠款造成施工企业利息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坏帐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施工企业的经营者还有几种催款不利的情况,可能导致存在风险或直接损失
一、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二、由于货款拖欠时间过长,欠款企业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或经营状况恶化,甚至破产,丧失偿还能力。同时,由于企业诉讼措施不当,也导致案件败诉或无法执行。一是选择对象不当,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二是没有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导致被告人的财产被其转移、处分或被其他法院查封、冻结,失去了偿还债务的机会;三是有关事项没有保留书面材料或材料丢失,导致无法向法庭提供证据;举证不全面或不及时,导致超过举证期限而失权;四是经过诉讼程序胜诉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执行,使生效的判决、调解丧失强制执行的效力。
三.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
(1)施工企业设计及管理结构规范化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是施工企业,公司章程是不可或缺的。而公司章程不但规定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公司董事、经理的产生办法、职权范围,以及公司的决策程序等等。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如果能严格依照公司章程实施,就可以减少很多法律风险。反之,如果对公司章程不予重视,甚至束之高阁,对股东特别是直接参与经营的股东没有有效的约束,出问题便是早晚的事了。
(2)企业增强法律防范意识和个人保护意识
建立企业“风险诊断”和“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诸如注册资金不实、企业资产与家庭财产不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补救;同时,还应该建立企业和个人的风险应急预案;此外,在财务、法律等方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外欠工程款已累计达7.2亿元,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显得非常吃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面对出现和潜在的危机,八冶建设集团公司高管层的决策者冷静分析,积极应对。从8月起,就相继出台了《关于规避市场风险,加强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制度》等文件,并组成防范经营风险检查组,历时1个月分赴全国7个省区的33个项目部,对105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防范公司经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职能
所有工程项目要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应当规定,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业主也应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建筑业的行业协会应当在防止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中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自觉抵制业主的不合理要求,帮助和组织企业清偿债务。要建立信用档案,对于严重或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以及搞不正当竞争的建筑业企业应向社会公开曝光其不良行为。
(4) 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任务开发力度
大力实施诚实战略、精品战略作为化解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在工程开发上,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企业延伸,巩固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在高端客户、高端项目上下功夫。对一些资信好的优势项目和老客户,实施领导、部门包干制,划分责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争取开发到手。同时,坚持为大客户、老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为业主和社会提供精品工程,充分体现合作理念和合作境界,为企业化解风险,赢得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永名.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J]. 时代金融 , 2009,(01)
[2] 李彦明.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 山西建筑 , 2003,(15)
二、企业的生产经营盲目扩大,缺少长远打算。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只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或者说只将目光放在短期的经济效益上。企业在未经研究和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所谓当下的热销产品进行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就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渐加大。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目前部分企业都能都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内部控制不到位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渐增大,而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根本无法估计。
四、企业针对赊账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拉到生意,增加产品的销量就会才采取赊账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建立客户关系。但是企业的这种赊账销售就会造成企业大量的账款回收困难,甚至出现死账的现象,造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情况。而对于企业来说,在未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细致的了解就盲目的赊账,最终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无法回笼,而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变弱,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首先企业的领导层要深刻的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只有领导层先树立的正确的风险意识,在企业的决策上才能更加全面。其次领导树立了正确的风险意识之后,就应该通过培训和教育将意识树立在每位员工的脑中,让员工深刻的意识到风险到底会给企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由此树立员工心中正确的风险意识。
除此之外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一,规避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的发生是存在可能性的,所以企业针对风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和回避,由此才能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损害。
第二,分散风险:当企业预测到将要来临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回避的时候,企业应将风险进行分散,分散到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中,由此保证风险的损害相对降低。
第三,转移风险:面对无法避免的风险时,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将风险转移出去。
第四,控制风险:在面对风险的时候,要重视风险因素的变化,防止出现风险恶化的现象,并且最大化的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以及市场的要求来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此让企业的内部可以做到科学管理、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可以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不仅如此,国外的很多投资机构都很看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所以国外投资机构会选择将资金投给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更完善的企业,而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对于企业控制风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应保证信息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保证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人员的权责清晰,还应保证组织机构内部存在风险机构。
四、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很对客户的赊账条件、形成日期、还款日期、欠款数目等信息做好原始记录。并针对赊账客户中超过信用额度的客户进行掌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企业应针对赊账客户的经营能力、实际情况、偿还能力以及信用度等进行分析和实时的监督。对于赊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那些金额大、时间长并且经营状况不是很良好的客户,要防止这些客户的赊账变成死账、坏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080-02
一、企业风险的产生与分类
1.企业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企业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预知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利润与预计利润发生离差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贷款利息、折旧、人员费用、税费等企业固定费用的存在,导致企业经营有杠杆效应,这是产生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
2.企业运营管理中风险的分类
企业运营中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财务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费用杠杆由此产生,原因上看,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和外部市场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融资决策的变化。
二、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指企业在运营中因经营管理上的各种失误、缺陷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具体可以理解为公司的管理决策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从而产生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经营风险强弱程度
在企业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论企业的市场销量如何,企业的固定费用都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市场销售量越多,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固定费用就越小,企业所获得的经营利润就越大,反之,销售量越少会使企业的获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销售额变动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则表明经营杠杆风险影响的强弱程度。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分类,可划分为经营风险明显型企业和经营风险不明显型企业。
2.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企业的经营风险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由于产品价格、战略选择、销售手段等经营管理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特别是企业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作经营风险。因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经常发生变化,结合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影响被放大,使息税前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系统不能良好适应外部环境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在企业外部,但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快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具体表现在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应对措施不力、反应滞后,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必然伴随在财务活动中。然而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的淡薄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导致财务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恰当。为了避免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必须的。许多企业财务决策都有主观经验拍板的现象,“一言堂”、家长制、情感用事的决策风格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造成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
企业财务风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间、企业与上级企业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权责不明确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资金发生流失现象,资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及协同性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关系到市场的不断变化,也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内部管理、技术水平等,经营风险是相对长期的一种风险,而且企业在防控经营风险上,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
而财务风险更多地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相关联,财务风险相对经营风险来讲,比较短期,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应对财务风险虽然没有应对经营风险那么复杂,但是却需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产生机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风险的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协同性,才能达到最优的管理效用。
五、加强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措施
1.经营风险的防控管理
(1)明确受托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实质的实质就是基于一种受托责任的法律合同关系,并以此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并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增强公司价值的组织架构上的保障。从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闭是因财务舞弊引起的。但实质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严重缺陷,才导致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造假行为成为可能,公司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但要有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责任下的企业治理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风险,必须建立相应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控。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经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做到有效运行,以防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水平
通过会计政策和策略防控当前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任何步骤和环节发生错误都会给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经理必须始终贯彻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要注重建立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系统,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决策,采用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做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的决策,应避免主观臆断。在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合理准确地预测资金需要量,再通过资本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资本流动是周而复始的,可以说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快库存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做到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的高速周转。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决策,会大大减少发生失误的可能性,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4)大力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种财务计划,反映企业未来的特定时间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宗旨,把销售预测作为起点,进而预测生产运营,经营成本和现金收入和支出,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预算表,来反映在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推行全面预算并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全面预算本身,是为了将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通过全面预算紧密联系。全面预算立足于企业整体战略需要,经过科学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实物和货币、证券等多种形态来反馈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成果和运营成果等综合性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全面预算执行能使企业将资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对企业各部门的业绩也能更好更准确地衡量、监控,使公司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