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市场规模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保健市场规模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疗保健市场规模分析

篇1

近些年来,自我药疗概念在许多国家已被扩大,不仅包括轻微症状的缓解,也包括解决一些可以自我确定的常见病和健康问题。例如自我药疗可以治愈浅表真菌感染以及某些慢性疾病。自我药疗已成为自我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在寻求一些产品和办法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它方便,实惠或节省时间。

国家提出建立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大幅度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因而研究如何支持发展自我药疗,无论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还是自我药疗产品的提供者都需要认真研究,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自我药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草药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有确切的药理作用并至今仍在使用。中医养生健身,食疗与药膳,中医药保健品及中成药,太极拳等进行自我保健的方法已有千年历史,群众十分熟悉。近年来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公众对非处方药的认知度和用药知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自我药疗的产品更加丰富多样。目前我国应总结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借鉴国外经验,赋予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以更科学和规范的内涵,并使之成为现代卫生保健体系的组成部分。

全球自我药疗产业发展迅速

当前使用OTC进行轻微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正在受到很多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的重视。

自我药疗有很高的成本效益。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综合考虑就诊耽误的工作时间及其它费用和治疗成本,消费者消费一美元非处方药物相当于产生了2.47美元的健康收益。另一项研究估计,用于治疗阴道炎的产品转换成非处方药产品以后的五年中,此类患者就医减少了15%,节省了6400万美元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日本的一项研究估计,一种用于治疗常见疾病的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后,可节省医疗费用达1700亿日元。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治疗可以自我药疗的疾病时,如果6%的患者采用非处方药而不是处方药的话,可减少64亿马克的医疗保健费用,在意大利则是361亿至861亿里拉。

正因为如此,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接受并扩大自我药疗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上加以明确,可以说使用OTC进行自我药疗正在逐渐变为一个更独特和更独立的领域。

更多疾病被认为是适于用OTC药品进行自我药疗和保健;

政府修订法规规章,鼓励一部分处方药转为OTC;

OTC广告规章进一步放开;

许多国家放开对OTC的价格控制或有限的价格控制;

鼓励支持OTC品牌建设,支持伞状品牌的使用;

用OTC药品进行自我药疗自我保健的范围再拓展;如反复发作的慢性轻微疾病,微弱的关节疼痛,失眠,偏头痛,ED,戒烟,防过敏,控制胆固醇,防脱发等。

近年来有些药品在某些国家将可能转为OTC;如预防心脏病,控制肥胖,降低血压,治疗哮喘,口服避孕药等。

OTC药品的获得将更加方便。如OTC分销渠道更加多样化(医院,药店,便利店,超市等),可以通过网络,电话,订购邮购OTC,建立开放竟争性的OTC市场。

总之,全球很多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已越来越认识到,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对于提高公众健康水平,降低越来越沉重的医疗保险资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鼓励支持提倡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制定OTC转换的特殊法规,支持OTC产业发展。消费者和病人也越来越主动,要求更多的自我保健权利。近年来全球OTC增长速度已大大加快。

我国自我药疗产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自我药疗产业特别是非处方药的生产发展很快,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更愿意也更有能力进行自我保健和负责任的自我药疗。

我国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目前已有几千个OTC品种、剂型在市场销售。OTC营销方式也不断创新,执业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积极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自我药疗发展中还面临下面几个问题。

初步构建了药品分类管理法规体系,但OTC管理的很多法规规定还不完善,处于试行和探索之中。除《医药管理法》第37条对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给予明确外,《药品分类管理条例》目前尚在讨论之中,包括OTC转换的许多技术法规还不成熟。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尚未变为整个社会共同行动的系统工程。各别部门单兵推进,显然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企业和公众对OTC的品牌意识有很大增强,但OTC品牌建设还未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OTC品牌是消费者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更需要企业努力。

政府对OTC的价格管理权限下放,体现了OTC由消费者自我选择的特点。但做到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由生产企业自行确定OTC价格,还需要各种环境和条件的成熟。

药店药师和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对于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非处方药还有相当差距。开展药师和店员培训,实施“优良药店工作规范”,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自我药疗已成为我国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治疗轻微疾病与不适的首选方式。但由于很多人缺乏医药知识,目前还存在许多误区和风险,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医药卫生知识普及。

对我国自我药疗产业发展的分析和展望

负责任的自我药疗作为一种生活理念和保健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未来几年,将可能成为公共卫生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发挥作用。可以预计,政府卫生、医疗保险、药品监管、药品价格等管理部门将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更加倡导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并做好相关工作。自我药疗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自我药疗产品包括OTC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管理法规将会进一步明确完善。

自我药疗OTC的适应症范围会逐步有所扩大;

某些经过医师诊断和处方的慢性疾病,有可能会有条件列入自我药疗范围;

方便消费者自我药疗的OTC包装标签、说明书将更加严谨、规范。

篇2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篇3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篇4

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可穿戴设备在国内也将逐渐成为市场热点。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预测,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升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也将取得快速发展,并且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度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目前市场中,可穿戴计算设备众多,其最根本的特点是体积小、可以穿戴在身体上,如手表、腕带、眼镜等;有些可穿戴设备可嵌入到服装中,如衬衫、鞋子、袜子等。 可穿戴设备可以挂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上,包括颈部、手腕、手臂、耳朵或胸部,配置了传感器或是屏幕,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通讯手段与智能终端设备保持通信,或是与其他可穿戴计算设备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信息获取还将可以通过语音虚拟助手与互联网上的各种设备进行交互。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并极有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甚至成为“第四金矿”。可穿戴设备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穿戴计算设备,是可移动计算设备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IT技术发展和应用,逐步走的是由大型机―PC―移动PC再到平板和智能手机的路线,发展的路径本质是由计算设备逐渐移动化、小型化,直至可穿戴设备产生。这是整个IT技术发展的体现,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体现,也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路径。物联网的本质是物物可以互联,未来物物还可以计算,可以传递,而可穿戴设备就是一个物物从可计算、移动计算、到物物可实现信息传递、物物相联的突破路径。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和获取信息,同时具有一定的计算功能,借助于移动网络,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与外部服务器构成物物相联和大型智能计算的闭环。可穿戴式设备成了用户手里担当大部分输入输出任务的主要设备。智能手机成了连接到互联网的服务器。

上世纪IT技术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微处理器的优势上,本世纪初的前十年反映在网络的优势上,而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人的优势将重新得到重视。可穿戴设备计算将重新以人为中心,构建人的信息反馈和控制系统,带来全新的人-机关系的变革,促成人-机紧密结合与协同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是通过各种创新材料和结构的应用使得可穿戴计算系统包含的各种传感、计算处理、通信、交互等功能得以微型化和模块化,并以附着或植入等方式部署在人体或织物上,相互之间通过通信协议标准进行体域内和体域外的数据通信,建立其身体传感网络,其具备了良好的对人体生理、运动、行为等状态以及人所处的多种变化场景的感知能力。

以健康应用为重点的设备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重要先行者其中,身体传感网络与可穿戴传感系统,是可穿戴计算在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支持对人的感知能力的增强、环境增强、个人参数获取和自然人机交互,这需要从底层建立支持富传感特征的可穿戴计算体系构架和网络。

可穿戴设备在移动计算的感知增强、智能增强、体能增强和环境增强支持下,使得人能够更加积极和理性的参与社会化组织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中去,引发更大量和频繁的“人―人”、“人―群组”和“群组―环境”非线性相互作用,将促进具有典型“整体涌现性”、“自发性”和“自下而上”特征的可穿戴群体智能的出现。因此探索该智能形式影响下新形态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结构,研究实现个人行为识别和挖掘、人机闭环中的信息增益策略,维护可穿戴群体智能的涌现性基础;研究基于可穿戴社区等创新组织结构,构建复杂适应系统,提高复杂任务执行能力和开放环境应对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穿戴设备的计算一种前瞻的计算模式,是“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理念的产物。发展到今天,可穿戴设备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为可穿戴计算系统或终端的多种形态的出现,在功能上,可穿戴可以与手机应用互动、查看电话、短信、邮件、天气和诸多社交网络动态,可以用于体育训练测试,可以用于医疗保健和医疗类,还可以延伸到衣服和饰品等健身和健康护理类,甚至工业和军事用途等等。其创新在于:更多地强调用户在工作空间、生活空间活动时,能得到信息空间和多人协作的支持,突出对人的感知和智能的增强,即人机交互和协同。

篇5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到2015年将超过德国,2025年将与日本匹敌。如果以平价购买力(PPP)来看,2025年,中国消费支出将达10.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届时,上层中产阶层将主导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尽管今后5到10年,仍然是下层中产阶层主导中国的消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EricD・Beinhocker说。作为该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伦敦接受了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

收入大幅增长,中产阶层崛起

麦肯锡研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型增长到消费型增长的转变,中国居民的收入虽然曾经落后于GDP的增长,但最终将迎头赶上。自1985年至2005年,中国已减少了53%或6200万的绝对贫困人口,按照200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他们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大多生活在农村。这期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倍,从人均2084元人民币(252美元)增加到8575元人民币(1036美元)。城市居民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总体GDP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将增加8%。

中国城市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1985年,99%的城市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少于2.5万元人民币(3019美元)。到2005年,该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随着大量人口跃入中产阶层。该比例还将继续下跌。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将诞生庞大的中产阶层。5年内,将拥有1.5亿个家庭组成的城市中产阶层,2025年将扩大到2.7亿。

按照麦肯锡的定义,下层中产阶层年收入在2.5万元人民币到4万元人民币之间(3019美元到4831美元之间);上层中产阶层的年收入从4万元人民币到10万元人民币之间(4831美元到12077美元之间)。上述收入水平在西方国家眼中可能很普通。但是,经过购买力平价的换算,下层中产阶层的收入在13513美元到21622美元之间,这种收入水平所能支持的生活方式,在大多数国家都能称作中产阶层。此外,年收入在2.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称作贫困阶层,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到20万元人民币的是富裕阶层,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则为全球标准。

储蓄率温和下降,中产阶层主导消费

麦肯锡认为,未来中国家庭储蓄率将温和下跌,原因有三: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退休后的储蓄降低;二、人们储蓄的目的多为医疗支出和退休生活做储备,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储蓄意愿会下降;三、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消费信贷的获取渠道将会拓宽。不过,由于财富初始水平较低,较高收入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储蓄,以及文化和历史造成的行为变化滞后,预计中国家庭储蓄率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因此,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和家庭储蓄率的温和下降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腾飞的动力。EricD・Beinhocker分析说:“上层中产阶层将主导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消费模式也将随之变化。今后20年,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支出将从生活必需品向灵活消费品转移,食品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的开支不再是家庭的主要开支,而住房、医疗保健、娱乐教育、以及交通通信将是灵活性消费品中成长率最高的四大产品类别。其中,交通通信的年均增速为10%,娱乐和教育为9.7%,住房和公用设施为11.7%,自费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率将达12%。”

这批新兴的中产阶层主要来自城市,不仅包括沿海城市的富裕人群,还将扩大到内地小城市,使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从目前占国家总消费支出的2.5%,提高到2025年的10%。最终彻底改变中国消费市场的地理布局。

“从地域上看,中国的消费力将从目前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城市向二、三类城市扩散,三类城市几乎占到了家庭总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与二类城市一起,其消费增幅远远超过了一类城市,是吸引力巨大的消费市场。”EricD・Beinhocker说道。

篇7

这是智能家居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物联网技术日益嵌入人类生活,从智慧家居生活领域逐渐扩展至行业应用、城市管理,与人们生活、社会运行深度融合。其日益进化的“类人”功能,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无处不在的家居应用

“物联网有三大关键主体――传感器、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设备。通过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解决方案,能为人们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应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李世鹏说。

应用需求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家居服务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称,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

海尔集团的U+智慧生活平台是业内物联网生活应用的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涵盖美食、安全、娱乐、健康等生活领域,就像给用户打造了一位“管家”:“馨厨”冰箱,通过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电子商务等技术融合,提供自动采购服务;智能防盗、防火和防水,通过手机APP实时告知“主人”家居安全信息;用户在客厅里说一句“我热了”,空调会听到并分析用户以往的温度习惯,自动打开、调整到适宜温度……

目前,国内外众多家电企业和IT巨头均在瞄准智能家居市场:联想创投5亿美元二期基金2016年5月初启动,聚焦四方面技术创新投资,首当其冲即是开发智能家居等下一代智能设备;小米公司也推出“米家”品牌――“小米智能家庭”;苹果、谷歌等均大力涉足智能家居市场。

不断进化的类人功能

近年来,物联网正在不断“进化”,具备的“类人”功能日益丰富,呈现出日益智能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专家介绍,每个物联网应用方案,主要由三部分功能实现:一是全面感知,即具备各种前端传感器,广泛收集数据。二是可靠传输,即通过卫星、蓝牙、WiFi等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三是数据处理,具备数据分析、决策、执行、互动等功能。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赵峰说,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生活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比一个先进:控制阶段,即把手机变成“遥控器”,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远程控制家用电器,十多年前便已基本实现;感知阶段,家用电器增加了数据计算功能,如空调实现自动开关;思考阶段,电器实际上成为一个“能听、能看、会说、能思考、有情感、会执行”的“人”。

“它采用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自然交互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技术,并融合电子商务等多种‘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像人一样分析、决策、执行。目前,此类产品多数已开始在企业的实验室里完善。”赵峰说。

如今,不同品牌、不同行业之间的机器正加速兼容、互联互通。

华为荣耀公司总裁赵明表示,华为去年底启动了“华为HiLink计划”智能家居战略,将与越来越多的厂商合作,化解各品牌智能家居APP和产品之间各自为阵、产品互不兼容,用户家电不能很好互相连接、体验大打折扣的问题。

联想集团也表示,将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更加智能的连接,让用户能够方便地在多种设备之间迁移和切换。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预测,随着语言、手势甚至眼神和意念等交互方式和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技术创新推动,硬件之间、网络之间的交互将会变得更为智能。

万物互联前景可期

除了智慧家居服务,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向物联网农业(衣食)、智能交通(行)、医疗保健、政务商务、环境保护、治安及边防管控等领域深度延展。而且,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万物感知前景可期,电器和人的融合将会更加全面、无缝。

在近期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记者了解到,一种农业物联网应用,可根据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自动卷帘、打开风扇或喷水;一种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可实时监测并播报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引导人们选择交通畅通的道路通行;一种智能环保设备,可通过自动采集、分析排污口的水质指标,提示环保部门排污情况;一种智慧医疗保健产品,通过穿戴设备分析用户的运动习惯、血压等规律,并和权威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平合,能为用户提供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的健康指导……

篇8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 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篇9

医药研发外包(CRO)是一种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等服务,并以之作为盈利模式的专业组织。最初,CRO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方面,目前业务范围已经向化学结构分析、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理学、毒理学、药物配方、试验设计、药物发现、临床前沿研究、药物基因组学、I―Ⅲ期临床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安全性研究、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分析、药物申报注册、信息学、临床文件和政策法规咨询等诸多方面扩展。

二、医药研发外包全球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全球医药研发增长态势强劲

根据 Frost&Sullivan报告,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CRO承担了近1/3的新药开发组织工作,在所有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CRO业务额为76亿美元,到2005年为163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约为13.8%。临床试验外包业务将在企业研发预算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据Reuters Business Insights分析,2006年医药企业的内部研发费用为68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项目费用为190亿美元,到2010年分别上升为91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费用在过去5年内几乎翻了一翻。未来3年,医药研发年投入增速将放缓为9.6%,CRO将达到16.3%。

2、美国占CRO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且发展成熟

2007年,美国有300多家CRO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65%,如世界排名前列的昆泰(Quintiles)、科文斯(Covance)等,这些公司约占全球CRO的40%。美国CRO产业比较成熟,能够提供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市场推广、产品和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一系列服务。

3、欧洲和日本CRO市场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欧洲医药研发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位。欧洲约有150多个CRO公司,2007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3%,2010年上升为29%。日本CRO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7年日本以国际化为标准的新GCP颁布,厚生省(卫生部)对临床实施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上升,促使了日本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日本医药研发外包以每年30―40%的速度成长,EPS、CMIC等前3家CRO龙头企业占据了日本CRO业务50%的市场份额。

4、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承接优势

印度人力资源的费用只相当于美国的1/7,凭借人力成本和语言优势,在CRO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市场份额达到1.2亿美元。印度拥有61家经美国FDA批准的制药厂,是除美国以外最多的国家。印度目前已经从CRO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在基因测序、DNA 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前景看好。

(二)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展

2002年,世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163 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外包的比例为24.7%,也就是说,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外包方式。到2010年,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比重提高到40%左右。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正扩展到临床试验之外的更加广泛的领域。如,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Ⅰ期―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生产和包装等。大型CRO公司的服务也在增加。

2、向亚洲国家转移的势头加快

近年来,一个新药的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到12亿美元,且成本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力成本低廉、相关人才密集、病患者资源库丰富等有利条件,国际大型的CRO公司都加快步伐将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业务脱离出来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医药研发人力资源成本约为美国的1/10,而印度的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7。

3、医药研发外包联盟(CROSA)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单个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范围比较有限,特别是面对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病症难以应对,医药研发外包联盟可以把具有高质量服务能力及研发能力的机构联合起来,解决世界性的医疗疾病,所以这类世界性的联盟越来越多。

4、 CRO企业市场并购重组迭起

2009年11月,世界前三大CRO组织之一的PPD公司先后收购了依格斯医疗科技公司和保诺科技。PPD公司的强项是后期临床实验,保诺的优势是药物研发前期的一体化开发,依格斯在临床试验上占优,并购后PPD不仅增强了研发能力,而且成为目前在华运营的最大跨国临床研究机构。

5、医药研发离岸外包成为跨国医药公司最重要的创新模式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已不局限于将公司非核心研发业务进行离岸外包,而是在控制新药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业务离岸外包模式。如,美国诺华(NOARTIS)公司与世界范围的CRO公司开展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等全面的研发合作,将新药研发实现外部化;辉瑞(PFIZER)公司实施战略性紧密型研发外包模式,将化学服务业务整体外包给俄罗斯的ChemBridge公司,实行新药研发的部分外部化。此外,跨国医药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离岸全球研发中心,实现医药研发外包的内部化。

三、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医药研发外包总体增长迅速

2011年,我国医药研发(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亿美元。2006年临床前研究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51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7%;2006年临床研究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72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8%。

2、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量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以及我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医药研发外包得到了迅速发展。1996年,MDSPharma Service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CRO企业从事药物临床试验业务。随后,其他跨国CRO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我国从事CRO业务的各类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200家,集中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业务量达20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25%。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在张江药谷,业务量达28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30%。

从企业性质划分来看,第一类是昆泰、科文斯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合资型企业。如,Kendlewits,Ever progressing systems(EPS)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跨国企业及一些大型本土企业。第三类是本土企业。如,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约有200家,服务对象为中国本土企业,服务内容包括改变剂型、仿制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

从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范围来看,第一类是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内容。第二类是从事临床试验的CRO企业。第三类是从事新药研发咨询。当前国内的CRO机构中从事这类业务的占绝大多数。

3、医药研发外包专业性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

我国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欧美医药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06年,我国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毕业生分别达3.9万和2.2万人次,2006―2009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2%。其次,伴随着中国CRO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海外人才及中国留学生不断向国内流动,对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能力提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关村、张江、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许多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是留学生创办的。此外,较低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医药研发成本中,1/2以上的费用是人力成本的花费。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聘请研发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和招募受试者的费用都较低。据Quintiles 分析, 在中国及亚洲其它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比西方国家节约近30%的费用。

4、医药研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选择了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认定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0个生物产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医药产业园区100多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25个省市。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部分医药园区形成了集群效应,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泰州医药高新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外包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缺乏国际通行标准,以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业务。

在服务范围上,发达国家CRO企业比较成熟, 具有庞大的国际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 能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 服务范围涵盖了新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而国内CRO公司业务范围及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在企业规模和价值链上,中国CRO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以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以及新药注册为主。大多处于药物研发价值链的下游领域,目前的新药研发主要停留在改剂型、改规格、改包装、改变给药途径等简单的、低水平阶段。在制度环境上,国内实行的资质认证及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统一。这是国内CRO企业承接离岸医药研发外包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我国大力推进GMP、GCP等质量体系建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度的不健全。跨国制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将新药发现等方面的业务外包给国内CRO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知识产权考虑。

(三)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主要趋势

生物产业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随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政策支持体系将继续完善。同时,医药研发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竞争力增强,这些都将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壮大带来黄金机遇期。

1、国内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首先,随着中国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提升、设备条件改善、政策环境完善等因素,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将新药研发业务持续向中国转移。温德尔・巴尔说过,跨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迅速扩大的医疗保健市场,并分享其庞大的研发外包人才库。其次,随着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水平、保障能力、保障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城市高消费群体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层次提高,将使国内医药研发需求持续扩大。这既为本土CRO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又为外资CRO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第三,国内外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普遍提高将直接为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带来增长效应。随着全球疑难病症增多,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制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普遍提高。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左右。目前,中国企业不足5%,有的甚至不到1%,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国内制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政策支持因素,也将带动国内企业医药研发投入有所上升。

2、医药研发外包行业集中度、专业化及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上海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原华大天源)等企业都有相应的外单。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到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在专业化上体现出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中国本土CRO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业务领域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较为明显。

3、战略联盟将成为我国医药研发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模式

随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对承接方的专业化及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加强,纵向一体化战略正成为CRO行业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关村、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中关村CRO联盟、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作委员会等CRO的联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CRO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整合自l6家外包机构,通过品牌共享和营销协作的形式,提供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登记和签约生产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务”,使联盟整体经营收入翻了一倍。

4、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市场。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主要承接美国、丹麦、瑞典、日本和韩国业务。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则主要承接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瑞典、法国业务。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应针对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特点继续完善减免税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注重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国CRO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创造条件。要重视各类医药研发外包平台、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承接各种国际新药研发业务提供帮助。组建国家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产业联盟等机构,推介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高承接大宗国际业务能力;创办国家医药研发外包专刊、网站等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增强国内相关机构对CRO的认知度。

第三,积极推动国内医药研发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企业联盟等形成发展壮大,形成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

第四,实现CRO企业与新药研发企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已成为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建立外部知识产权网络的重要手段。CRO行业的成长对于推动中国新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中国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10

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低速增长期,欧美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还没从金融危机打击中恢复过来,中国投资出口、欧美消费的经济循环基础被打破。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人口红利时期已过。在这种情况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去年,政府通过调控加大投资,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弱周期复苏,2012年4季度经济增长7.9%。但部分投资浪费会导致产能过剩,长期来看有可能使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只有通过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动态均衡的投资/消费比,建立新型经济增长循环基础,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扩大消费将会催生哪些投资机会

那么国家在扩大消费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引擎、三项改革、五个热点”。具体来说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推动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三项基础性改革,催生金融、地产、文化消费、医疗环保、旅游休闲五大投资热点。

“一个引擎”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通过提高落后地区城镇化率、减少城乡公共服务差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居住地、生活方式、和产业三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利给农村居民、让农村居民搬房子、向新城镇居民提供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加快发展服务业。

“三项改革”分别是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通过改革为消费增长保障护航。通过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新一轮,释放出更多财富,从而带动农村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金融改革,做大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创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建立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整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让利于民的目标,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五个热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这个过程中,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五大产业。

首先是金融,我国要提升消费占GDP比重,推进消费转型。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成熟而高效的金融市场,居民作为资本的提供方,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可以有效筛选企业部门的投资项目,实现消费/投资率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信用卡消费、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服务也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提升消费增长。因此,扩大消费,首当其冲就是要促进金融创新大发展,为消费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国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行业整体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第二个热点是地产,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搬房子,住房消费将是新城镇居民的一项最大消费支出,但鉴于目前过高的房价以及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风险也在不断积蓄。投资者可以待政策明朗后再行介入。

第三个热点是医疗保健,2004-2011年,我国城镇化从42.76%提升到52.57%,医疗保健消费、医药制造业、医疗卫生花费的GDP占比从8.9%、2.0%、3.0%提升到10.8%、3.6%、5.0%,保持了与城市化率同步的增长。另据统计,目前城市人口人均医疗花费是农村人口的2.7倍,当城镇化率提升到65%时,预计将产生约1100亿的增量市场。生物医药的投资前景十分广阔。

第四个热点是文化消费,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快速增长;当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井喷。我国2012年人均GDP达6100美元,而目前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很低,近期文化部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借此东风,文化产业有望快速增长。另外,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只有城镇居民的20%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文化消费需求也会大幅提升。

第五个热点是旅游休闲,据统计,我国2012年人均GDP及居民人均出游次数仅相当于美国1972年水平,我国旅游消费增长空间广阔。同时,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花费约为农村居民的两倍,城镇化将有助于加快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释放,助推旅游消费增长。从旅游消费形态来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望加快旅游消费形态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升级。

插排:在新城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这个过程中,金融、地产、医疗保健、文化消费、旅游休闲等五大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