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共管理常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管理常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管理常识

篇1

在传统的经济学里,市场一般指私人品交易的市场。公共品由政府供给,政府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供给公共品不存在交易问题,因而不存在公共品“市场”。本文研究指出,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同样由一个特别的“市场”来决定,同样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则和秩序。

一、公共品的涵义

公共品的英文名为publicgoods,在国内被译为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公共益品、公共货物、公共财产、公共商品等。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概念为公共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译法容易给人以Publicgoods是有形物品的误解,而事实上Pubicgoods在较多的情况下是劳务(服务),是无形态的产品,较少的情况才表现为实物形态。故“公共品”的译法较合乎其本身的经济含义。

公共品是与私人品(privategoods)相对应的概念,其严格定义首先由萨谬尔森于1954年提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这是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之一,用数学语言可表达为:

n

X=Xi=∑Xi(i=1,2,3,…,n)

i=1

X为某一公共品的消费量,Xi为某人i消费这一公共品的消费量,即任意消费者i的消费量与所有消费者(包括消费者i)加总的消费量相等。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公共品的边际消费成本等于零。

而对私人品来说,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消费量具有累加性。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

NX=∑Xi≠Xi或X=∑XiЭXi(i=1,2,3,…,n)

i=1

即对任一群体的消费者,其消费私人品的消费量是各自消费量的加总。

公共品的另一基本特征为“消费的非排他性”,或称“消费的难排它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没有购买者排除在消费的范围之外;或是技术上可行,但由于排除成本高于排除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可行。而对私人品来说,通常其消费是严格排他的。私人品也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存在这种特征的私人品常称为“准公共品”(quasi-publicgoods)或是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的私人品(见下分析)。

公共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之间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消费的非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效用的不变使得公共品的所有者成员缺乏排除外来者的激励。“消费的非竞争性”主要来自消费品自身因素,即本身的消费容量。消费容量的决定来自消费品的规模和特性,一般物质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如国防设施;能量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和特性,如广播、电视决定于其覆盖面(特性),而电力决定于其规模;信息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特性,如法律法规、知识、技术,其消费容量趋于无限大。

公共品的“消费非竞争性”特性来自其消费容量对共同消费群体来说充分大,以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并没有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即使再增加部分的外来消费者,每个人消费效用水平仍然不变。理论上,具有这种足够大消费容量的产品称为纯公共品。现实中,纯公共品常见于信息类产品,如法规、政策、推广技术、新闻等,物质、能量类的纯公共品较少见,仅有国防、航灯、广播、电视等少数产品。

相对于纯公共品,如果一个产品的消费容量有限,并仅供一个人消费时其效用水平才最大和不变,则该物品为纯私人品。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消费容量处于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之间,这部分产品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容量会满载而出现拥挤,消费者的效用将出现递减。这类产品常称为拥挤性公共品或俱乐部产品(clubgoods),如高速公路、公园、学校、社区游泳池等。

公共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既来自自身的因素,也来自外部因素。自身因素方面,是产品主体(个体或集体)无法控制产品的消费流量或范围,原因是产品在消费时呈现效用外散效应,而这种效用又不可分割。如航灯,当其闪亮时,其灯光照便布满了所服务的海域,使得航灯的所有者很难把没交费的船只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效用散发型的外部性导致的“消费非排他性”。此外,还有一种毗邻效应的外部性导致的“生产消费非排他性”,即某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时,会引发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效用,这种效用可正可负,却又无法避免。如某人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果树,目的是收获果子,同时对周围的生态无形中贡献出一份绿化;又如某人喷自感良好的香水,却引起周围人的恶心。对效用散发型外部效应,不仅公共品有这一特性,部分私人品也有这种特性,如某人在自家门口栽花,其“美化”却无偿与周围的邻居分享。同样,对效用毗邻型的外部效应,公共品和私人品都存在,只是私人品存在的情况较多。无论哪种外部性,如果其外部性覆盖面是全局的,并且具有以外溢效用为主、外溢效用不可分割的特征,便为纯公共品,反之,则称为准公共品或纯私人品(外溢效用忽略不计)。

俱乐部产品和外部性产品虽然在性质上有相异之处,但两者都具备‘稍费效用不可分割“的公共品共同特征,都可称为准公共品。准公共品按消费人群可分为地方公共品、城市公共品、社区公共品、公司(集体)公共品、家庭公共品等类。纯公共品的提供者是政府,准公共品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里的经营法人、自然人。公共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品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出发定义公共品,广义的公共品从提高公共福利的高度上定义公共品。”按广义公共品定义,政府的所有服务均列入广义公共品的范畴,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社会基础条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障条件、提供社会发展条件。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

二、公共品市场

公共品供求理论属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范畴,其中,公共选择理论是其核心。在公共选择理论里,布次南通过研究政治投票与公共收支的关系,推出公共选择所依据的“政治市场”理论。公共品市场在国内外文献中是个空白的概念,因为一般认为,公共品是政府或集体团体供给的产品,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因而就无所谓市场的存在。对此观点,国内理论主流持赞同态度。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认识,如吴俊培1994年提出Publicgoods应译为公共商品,刘心一1999年提出“公共商品满足公欲,私人商品满足私欲,市场是两类商品的综合体”的见解,倡导公共品存在市场的学术观。

公共品是否存在市场,应从市场的构成、运行规则、产权特征等方面来考察。何谓市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广泛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通过多种交易形式达到交易的市场。现代市场随着交易形式的扩展,已形成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对市场的理解应上升到交易总和的高度上来理解,只要存在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便会形成一个市场。当然,市场有规范市场、残缺市场,公开市场、地下市场之分,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应指完善规范的市场,这种市场的构造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1)有完全产权的市场主体。这里的完全产权,指产权主体具有独立排他的所有权,能自由交换所有权派生权能和获得产权交易的剩余;(2)有合法的交易对象,即有产权被社会保护的可交换的商品;(3)交易遵守市场一般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自由原则、自愿交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违反市场规则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即进入市场的主体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从产权角度,市场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产权主体在法律保护和市场运行规则框架下能够自由地交换产权。从交易的本质上来说,商品的交易首先要完成产权的交易,然后才有商品的完全交换或部分交换。如农户甲用一只羊交换农户乙一袋米,这种交换过程首先发生在两者同意完全交换各自的所有权;如果农户甲把一只羊租给农户乙,每月收取1公斤米的租金,则这种交换是部分交换,即所有权派生权能束中的使用权交换。这两种交换都是交易双方先订立契约(产权交易),后才付诸交易行动,实行实物交换或使用权租借。

市场里的产权主体,既有独立的自然人,又有各种形式的组织(法人),如家庭、企业、各种赢利和非赢利机构。应注意的是,各种组织是通过独立自然人的产权市场交易,才以共同产权主体的形式“法人”进入市场的。如企业便是以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契约代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瞬间契约而形成产权共同体(企业法人)。市场里产权共同体存在的原因是通过较固定的产权交易形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或是共同产权增加的收益大于组织的交易费用。

对私人品来说,由于有着明确的产权边界,即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明确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而能通过私人生产和市场交换来生产和消费。而对公共品来说,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生产者无法收回生产成本(消费的非竞争性使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使消费者容易搭便车,不愿意生产或购买)。因此,公共品必须由公共产权主体去提供,这个产权共同体便为政府。

篇2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冗长而复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浮现出来,而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事故都与人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施工管理要从人入手,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在问题产生之前,做好防御工作。人是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实现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

2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不足

2.1标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水利工程建设不但牵涉面广,更有其复杂性,工程参建方必须联系实际,尽力做好标前各项准备工作,方方面面考虑周到,在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处理完后,才可进入招投标程序 实践中往往在工程招标后,出现政策处理设计变更等诸多问题,导致工期延误,合同纠纷,甚至于工程无法开工胡陈港水库排涝站翻水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前对一些不良因素考虑不周,也经历了同样难题。先是政策处理遇阻,土地征用过程中,部分村民提过分要求,造成工程无法按时顺利实施;接着是频繁的设计变更维修加固改造类工程,相对其它工程变数更大,由于当初设计单位勘测工作不够彻底,没有到各站点详细了解情况,设计脱离实际造成开工后难以按图付诸实施,只能进行设计变更,而设计变更程序比较繁杂 持续不断的设计变更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使投资成本无法控制的同时,既影响了工程进度,又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标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细致,匆促的招投标只会使后续工作更加被动。

2.2不确定性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都会对现场管理构成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都存在不确定性自然因素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和水土类型等人为因素包括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 技术能力的强弱配合能力的好坏等社会因素则指政治环境经济生态安全等背景因素一旦这些不确定因素对现场管理构成影响势必会打乱原有的管理程序从而重新进行调整。

2.3复杂性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比较宽泛,需要施工人员能够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水利工程不但讲究施工的效果,还注重整体的布局,水利工程的空间位置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复杂的因素使得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显得十分棘手。

2.4施工队伍素质低下

随着中央对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与各级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多工程大,而施工企业则出现了反差:普遍是人才缺失,力量不足 往往在工程中标拿到手后,没有精力去付诸实施,只能转让他人,挂牌赚管理费,扮演的是总包头的角色 造成实际现场施工队

伍赚的是二手钱,甚至三手钱,而分包头大多是人员不稳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连专业也不对口,加上是隔手账,没有参加前期招投标事宜,对设计意图理解不透,自然也对合同义务的履行有失偏颇 政府则是对参加招投标的企业各种资质加以审核限制,而难以控制后期施工队冒名顶替进入现场施工的现象。这种状况使工程管理难度增大,质量问题不断发生,安全无法保障,因此,工程要保质保量必须确保施工资源,尤其是充足的施工人员,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这是做好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的重要保障。

2.5特殊性

水利工程相较于其他工程来说,其修建的地质一般都是高山、峡谷等,需要利用水资源兴利的地点,这些地点不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就是施工条件不是十分便利。也正是这种特殊性为水利工程的现场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目的是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降低工程成本、按时按要求完成。要实现以上目的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监管部门

建设监管部门是进行工程监管的前提,其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管理部门,如下图1所示。水利施工场地要按照单位的规定,遵守以下几点规则:全面规则、整体与个体相联系、简练的准则等等。此外,因为工程实施单位是水方面的建筑,相关部门要在本行业的前提下,按照职业计划、专业的综合性质和监管效果进行操作控制。相关部门建立的时候,还必须按照工程实施的特性以及实际状况,基于人际出发,尽量处理好员工的关系,使其更加主动积极,这样就可以加强操作的效果以及提高社会的收入。

图1

3.2坚持防治结合抓质量

施工过程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及时处理,并重点关注问题再发生的预防 对于施工现场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或缺陷,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坚决予以整改纠正,该返工就得无条件返工,以免留下后患 同时要查明原因,总结教训,专注于问题的预防,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再犯,杜绝工程质量事故,胡陈港水库排涝站翻水站在更新改造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因质量问题返工,其中洋礁翻水站渠道修筑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问题,我们不讲面子不讲交情要求施工单位全线推倒重来,有效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虽然出现质量问题是施工单位质量意识薄弱所致,该由施工单位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但多次返工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参建各方的精力和财力,大家都是受害者。因此,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参加各方的共同职责,各方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发生的质量问题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制定对策,以防问题扩大化。

3.3掌控工程施工进度 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梯次性,因此其不可能一气呵成的完成,其分为很多阶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能为了加快施工的效率,而不顾施工的质量。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检查方案执行在正式进行施工之前,施工方案已经明确了施工的相关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们对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相关的半成品进行及时的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格和质量。如若存在不 当的施工方法应予以纠正,责令改正。

2)做好材料的入场准备工作由于材料存在着不同的属性,诸如混凝土易产生离析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材料的人场工作进行总体的协调,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核检水、电、道路情况相关的配套工作也是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进行的基础,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就需要对施工所需要的水电以及道 路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才能使施工顺利进行。

4结束语

水利的工程实施的现场建设错综复杂,对于现场的监管人员要求保证周边卫生的清洁,做到安全操作,确保交通、以及数据等的有效的流通,必须按照施工现场规范化为目的,逐渐强化出产的部门,增强效益,使得监管制度更加全面、监管要求、操作水平等,实际监管投资产出,增强现场监管控制的效率,用极小的投资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而使得项目施工达到迅速、高质量保障、耗能低程度的同时顺利完成工程任务。

篇3

1公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概述

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是以实际的工程情况为基础,对工作人员、施工所需的各项材料和施工设备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达到快速、低耗能的目的。具体来说,现场管理是指借助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准则来对机械设备、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规划,确保各项要素呈现出最佳的状态。因此,将公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总结为以下几点[1]:1)对管理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现场管理科学化、高效化。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节约公路管理工作的成本投入,而且还能有效地对施工各项因素进行控制。2)不断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效率。对于公路工程来讲,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是以实际施工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工作,确保施工所需的各项原材料满足现场实际需求,从而确保公路工程平稳进行。3)不断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对于正在施工状态的公路工程来讲,施工现场管理需要引起所有人员的重视。在进行管理时,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在施工前调查周围可能影响施工的相关因素,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深入研究设计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2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特点

2.1公路施工的环境复杂

在进行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以天气、环境等客观因素为基础,对施工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客观因素来确定施工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天气状况和环境对施工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如下雨天沟槽底部受到影响,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此外,外界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业也影响了施工,使施工过程难以管理。

2.2公路施工对管理专业性要求比较高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涉及到施工材料、人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此外,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周期比较长,不同阶段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因此需结合各个阶段的施工特点,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对设备、人力和材料进行优化,确保工程施工可以顺利开展。

3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3.1路基质量问题

1)填料选择不合格。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材料选择不合理,存在含水量大、粒径超标等问题,土质处理不符合要求,选择填料不合理导致路基质量不高。2)施工质量不达标。路基未按照要求来进行处理,例如,在进行路基弹簧土处理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翻晒、掺水泥、掺石灰等,导致填料质量不达标,直接影响公路上层结构质量。在路基填方阶段施工人员并未严格按照填筑要求来进行操作,盲目地赶工程进度,私自采用一次性填筑方式来进行操作,即先对槽顶部进行控制,再对路面进行反复碾压。采用此方法进行施工的路段,由于碾压机械选择不合理、碾压遍数不够、漏压、路基超宽填筑和碾压等问题,导致压实度无法达到要求,公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该路段会出现下沉或浸湿现象,导致路段出现坍塌[2]。

3.2工程材料问题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材料的型号、属性、规格等都会影响工程质量。由于材料存在优劣差异,若管理人员对其忽视,使不合格产品进入到施工现场内,则会增加施工危险系数,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3.3混凝土质量问题

1)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水化现象,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外面温度扩张,导致内外温差较大。若混凝土外部温度扩散速度较快,则会导致内外温差较大,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裂缝。2)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为了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需对其进行振捣,且需要保护混凝土表面。但在实际的振捣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漏振、过振、混凝土配合比不合适、混凝土拌和不均匀等情况,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裂缝或麻面现象。此外,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需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及时补充混凝土表面蒸发的水分,避免出现干缩裂缝。

4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4.1施工方案要有一定的弹性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出几种施工方案,然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由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外界天气因素存在多变性,如阴雨天或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时,需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变更,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需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因素,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方案的设计,并且制定出应急预案,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在进行冬季雨季施工、夜间施工时,需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专项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

4.2做好材料进场检测工作

由于建筑物料容易发生质量问题,首先要对材料的出场合格证、材料规格、材料质检报告等进行检测。此外,施工单位需提前做好材料的试验工作,对施工中的各项原料进行测试,检查其指标是否符合要求,避免出现因原材料质量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此外,在对原料进行测试时,需建立完善的施工原料测试参数,保证材料质量。

4.3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为了有效地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积极培养自身的施工团队,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不断提高施工人的操作水平,确保施工质量。此外,借助定期培训能不断地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素质,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投入到工作中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4合理调配资源,提质增效

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在实际施工前,需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技术人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需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员、物资,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5重视施工工序的管理

1)管理人员需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整个工程方案,在开始操作前需召开施工人员会议,并向施工人员详细讲解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并对施工任务进行细化,并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2)每道工序完成后,需及时对其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序需及时进行返工整改直至符合要求,并且需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方案。3)施工单位需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进行操作,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召开会议,逐个环节进行分析,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影响下一道工序。施工单位需根据实际的工程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还需要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度,对路基、路面存在的废料、砂浆等进行及时清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6建立严格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出严格的管理标准。1)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制定出工程管理标准,并且所有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操作。2)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更好地约束施工人员和施工操作。管理人员需起好带头作用,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合理性。3)还需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异或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充分地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3]。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公路工程路面和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现场施工管理意识,并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进行协调,充分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积极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要求,从而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从计划制定到物料管理,从成本控制到安全管理,不但繁琐细碎而且每个环节都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施工管理者必须要经常学习,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才能够通过施工现场的完善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常见的问题

1、一些施工单位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 不能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优化采集, 使投资的成本提高, 造成了工程资金严重浪费;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施工单位对于采集到的建筑材料和资源不能进行合理科学配置, 造成材料和资源浪费, 势必给国家造成损失。

2、在施工过程中, 一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在施工现场安排相应的施工管理人员, 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偷工减料的现象。与此同时, 在工程的施工进度上存在延误工期的现象, 使工程的施工状态出现混乱。还有很多的施工单位没有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3、公路工程施工的档案管理也存在不足, 造成公路工程的管理缺乏相应的资料作为依据。主要表现在相关的公路建设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不能对建设工程的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整理和采集, 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不能够同步进行, 档案资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较滞后、不完整;在工程即将竣工时, 不能对工程的验收工作和档案资料进行严格验证, 档案的记录出现很多漏洞, 使工程的建设人员不能很好地借鉴以往的工程建设经验, 使公路施工建设中重复出现类似的质量问题。

4、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一定纰漏, 缺失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对材料的消耗量没有一定的控制目标, 对限额领料的制度没有严格遵循, 没有加强对降低料耗的管理力度, 对材料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没有及时追究责任, 不能科学地组织运输, 对于就近购料以及经济购料的运输标准没有按标准执行。

二、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1、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在施工过程中,人、材和机需求量不断变化,而合理配置施工资源能够保证现场人、材、机达到最佳的配置组合状态,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应该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并根据使用情况决定采购和储备数量,在路面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机械的配置,注意一机多用,在铺筑中根据主要机械配置适应的辅助机械;达到人、材、机、环境的协调统一。

2、做好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衔接

应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实现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良好衔接。首先,技术人员应通过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做好技术交底,其次通过建立现场实验室作好各种原材料的取样分析工作,并通过试验段施工初步掌握技术控制要点和工艺薄弱环节,建立相关的技术参数数据库,并据此对实际影响施工的各因素进行补充调查,以便尽可能在大规模施工前提出最完善、可靠、高效的整体施工计划。

3、 做好试验段工作

由于建设人员在施工前期对工程的认识不足,对自然环境、质量要求、施工工艺等还不了解,通过试验段的施工可以很好解决上述问题。建设人员通过试验段的施工,对工程的技术参数、进度、成本、机械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起着承上接下的作用。所以,试验段的施工是现场施工管理的一个重点。在试验段的施工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对计划的编制,明确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机械情况、质量控制标准、试验检测内容等;其次通过试验段的施工发现施工中的问题;最后进行调整,为以后提供一个实践依据。

4、 做好防洪排水工作

公路施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不然不仅不能在周期内完成作业,而且无法保证质量。对公路而言,水灾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对于水灾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施工前要根据公路的具体特点、施工方案和施工图来制定防洪排水的措施,做到临时性和永久性排水相结合的高效的排水;二是路基路面的位置选择要科学合理。保持纵横的坡度和路面碾压的平整度,让水能够快速排出,还要注意边坡的防塌。对在排水困难的地段应该避开雨季再进行施工。

5、 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永恒的主题。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公路工程中的质量通病有: 桥头涵顶跳车, 路基不均匀沉降, 路面平整度差等。加强现场质量管理, 要以治理质量通病为突破口。

6、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及安全工作

根据工程规模、复杂程度等情况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的试验检测工作,在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认真进行试验检测工作,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施工项目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施工工艺及时进行补救处理。确保工程质量控制由试验检测数据说话,避免凭经验办事等盲目的质量控制。对路基土石方工程,要重点做好路基压实度的控制: 构造物工程在做好强度、几何尺寸等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的同时,还要做好外观质量的控制; 路面工程要做好基层及面层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等主要技术指标的控制。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工程质量。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报表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达到事前预防、事中严格控制,扭转事后检测达不到标准的被动局面,避免质量事故发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点,要认真抓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抓好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安全。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避免违规操作、野蛮施工。对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部位。重点保护,设立明显的警告标志,制订事故处理预案,配置消防设施,加强检查督促,消除事故隐患。

7、加强施工进度,搞好成本管理

施工进度是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压缩工序衔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控制经济活动。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工程进度、质量的控制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总之,公路工程的施工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协作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各个部门的写作配合才能够使公路工程能够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推进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和国外的实践情况出发,阐述了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应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好公共服务市场化度的观点。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改革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的低效和财政危机,各国纷纷反思“官僚制”的弊端,进而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改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运用非政府组织和民营部门提供混合公共产品;重视成本和绩效分析,以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其中“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关注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主张重新界定三者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缩小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扩大市场与社会的作用;主张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半独立的公共企业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以英国为开端,西方的主要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降低了政府成本,缓解了财政负担,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型项目。其特点是投资资金量大、经济回报率低、社会效益居首位、具有显着的非排他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忠的一种最基本角色。这是由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是存在的市场失灵所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得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市场失灵”,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其外部性,由于外部性问题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出生的,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加以解决,只能靠政府来解决。

由于公共服务的特点,加上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以及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这就成为了政府干预公共服务的最充分的理由。

虽然,“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也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现象。随着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财政支出没有严格控制,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成本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这些迹象表明,市场机制做不好的事情由政府直接来做也未必能做好,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场。

因此,公共服务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也不能完全由政府负责,政府和市场都应参与,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使投入少而产出多;通过竞争打破垄断,使供给者对公众的需要做出反应;通过竞争推动人们去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市场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二、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适度

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问题,诸如: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政府过度垄断,财政压力过大,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水平不平衡;市场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全;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市场化过度的现象等。

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公共服务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一家独揽;二是政府依靠行政命令采用计划分配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公共服务体制不仅使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不堪重负,而且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难以提供。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化必须适度。在任何社会,我们必须分配有限的资源,一些公共服务可以市场化,而另一些仍由政府提供为好,那么,其是否得当的“度”如何把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加强监督和控制,在“政府失灵”的时候应该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必须在科学实践中把握公共服务市场化“度”的问题,从而使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包括:

1、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2、培育市场。有学者研究指出:“200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未超过50%,以此为基数,到2010年接近60%,2020年达到70%,成为准市场经济国家”。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只能在逐步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培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3、明确公共服务市场化对象,进一步研究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一些必须由政府提供,而另一些可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义务教育,以及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等,由于此类物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者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应该全部由政府供给。第二、具有非竞争性强和非排他性弱的服务,如邮电、电信、民航、铁路服务等传统上属于垄断,应逐渐打破垄断,国有公共部门可进行公司化改革,通过入股方式吸引外部投资主题的参与,同时政府发送市场准入的限制,将一部分公共服务的供给交给私人部门去完成,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施训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第三、具有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服务,如公共环境、文体事业、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则可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进行调配。

4、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各自责任。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非零和博弈”关系,在很多领域,政府和市场并非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抗性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合作态势。所以应把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利适度还给市场,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而政府则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由直接生产转为组织协调、规划决策、加强市场的法制建设及监督管理,实现政府在保障社会公平及市场良好运作的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将政府作用与市场调节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把握政府主导作用的尺度,把握市场化的尺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市场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2-26

[2]张良.公共管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49

[3]张纲.公共管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1-56

[4]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2

[5]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32

[6]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31-34

篇6

今天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如今关注的不仅仅是通车里程数,还必须关注每一条公路的工程质量。公路作为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其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的要求必须非常高,这是对全社会的负责,所以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相应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完工后的各种养护维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理论

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工程管理,而现场管理又作为工程管理的核心,从这点可以得出现场管理在工程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施工进程、施工质量以及工程效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是否在施工现场得以到位,都与现场管理密不可分。现场管理要注意几点:

1、必须讲究工程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不能仅仅考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就严重忽略成本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杜绝一切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开支。

2、必须追求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在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是非常严谨的,所以对其的管理要科学化。不论是在工作流程方面还是在操作方法上都要有效地利用现场资源。

3、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二、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

1、公路工程容易受自然因素干扰,对人类和物料因素的控制也难以全面把握,施工现场往往是有非常多的劳动力,要对每一个操作工人都能实现很有效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因为个别操作人员所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同时,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对一些离散型较大的材料的控制也是一个令监理工程师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

2、在控制工程质量的过程中,所有产品的全面检查也是一个难题,现场施工操作的产品面非常广,要想采取全面的检查是非常困难的,一般都采取抽检的方法,但这样就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如何采取一种对工序产品全面的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3、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将施工现场的安全放在应有的考虑范畴,从而导致重大安全隐患的产生,作为现场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个安全、健全的制度是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关键。

4、由于施工现场的工作量非常大,纠偏的难度和损失非常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返工,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5、环境污染问题,在公路施工场地进行开挖、打桩会使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发生位移,过量的土体异常移动会导致邻近建筑物产生裂缝、水管断裂、煤气泄漏、路面损坏等环境事故。有些施工现场周围的围栏不进行明确指示,甚至在周围堆放物料或者垃圾,而且在施工过程中造成非常大的噪音,严重扰乱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1、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公路工程的特殊性就要求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管理者对施工图纸必须非常熟悉,了解图纸中的各个问题,对控制点进行严格的保护及保密工作,并实时记录。并且建立工地指挥实验室,对施工中各种原材料做取料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只有解决好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才能让施工人员了解其施工特点,提高施工水平保证其质量。从分的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前提,只有施工单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障施工过程中有序、协调的进行。

2、加强工人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好安全宣传工作,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所以日常的安全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把安全意识灌输到他们的心理,使得工程质量突出。

3、进行合理的施工资源配置,合理的施工资源配置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达到最佳组合的关键因素,才能使工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源、原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的投入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三种资源做最合理的调整,分配好原材料的供应和使用情况确定储备量,减少资源的浪费。

4、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机械设备进场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应该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尽可能的发挥其效率和利用程度,确保机械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5、加强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程开工后,施工单位必须对现场的自然条件、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有一个适应过程。通过开始试验阶段初步了解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主要参数和施工进度做一个统筹的安排,制定出明确的施工方法确保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

6、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治理,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检查,做好对施工现场的粉尘、废气的检测和监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并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

四、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1、公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软路基路段进行彻底处理,以确保其整体的稳定性。路面开裂,路基塌陷都是因为路基不均匀所导致的,所以在公路现场质量控制中必须做好地表的清淤和路基的压实工作,尤其是路基挖方交界处和施工分段处等不连续路段要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去重视。

2、严格处理路基与桥涵的接头,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桥涵与路基的施工往往不能同时进行,需在路基与桥涵之间形成接口 ,如果工程质量不过关,就会容易造成跳车,这给今后公路投入使用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这方面的控制显得非常重要,一般都是在桥头设置搭板,科学合理的铺设土工板等。这些措施也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保证。

3、保证施工便道的畅通,施工现场的畅通与否,决定了施工时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人员能否正常的开展工作。如果不能保证施工便道的畅通可能会打乱施工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以问题和经济损失。

4、施工期间要做好防止自然灾害的准备,公路施工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须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影响公路施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数水灾,如果施工中对防洪排水的措施力度不够,会导致今后路基易塌陷的严重质量问题。

小结

施工单位要明确质量管理与进度、成本的辩证关系,不能过度重视速度而忽视工程质量,有些施工单位认为只要过度强调工程质量就会使综合效益大大降低,他们没有明白其实只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效益和进度也会相互促进的。在经济效益方面应该搞好成本管理,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成本核算来计划工程进度以及质量,从而起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集约型的管理能使工程各方面的成绩非常出色。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措施力度一定要强硬,不能前瞻后顾,不能犹豫,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绝对不能有什么通融的余地。工作能力不强,安全意识不高的施工队伍,在进行针对性培训后还不能达到标准的,就必须换,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篇7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work, is the enterprise the construction business activities of a foundation, to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ite, both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guarante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r promote, and even to improve road enterprise their own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ha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Field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对于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起到了核心管理的作用,也是其核心的任务之一。施工现场的管理正是保证公路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的主要的基础。本论文通过对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阐述,探讨了提高我国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所必须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介绍

所谓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其实就是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之管理,换句话讲,也就是指施工的平面图设计。包括施工的现场上消防安全的管理、临时性用水的管理、施工用电的管理等等。施工的现场管理是工程上项目管理的相当关键的部分之一,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强各项现场管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并降低施工成本,保障工程的工期,提高了工程施工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对公路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更是其在生产和经营的建设中集中的表现。因此来讲,笔者认为,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尤为重要,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以及建设者的高度重视。

二、提高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应该采取的必要的措施

通过笔者以上相关的介绍和简单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明显地意识到,涉及到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的因素其实很多,而且施工现场的管理也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形,科学并合理地编制其施工方案,同时,要严格地组织并具体实施 。 施工组织的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的准备以及施工之全过程的相关技术经济的文件,它的内容根据工程的具体性质和规模和结构和施工的复杂程度和工期的具体要求以及建设地区之自然条件而有所差异,相对合理的组织设计不仅可以指导工程的项目部门合理地利用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更是能够以最低的投入来满足工程合同的要求。我们知道,对于一项工程来讲,其前期工作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对工程的具体施工提供计划,而且有利于降低工程的成本,对工程的造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其特点有所不同,这自然也影响到对于人力和物力乃至财力的控制,因此,科学合理适合的施工方案对于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二,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执行行之有效的项目负责制。从目前来看,很多施工单位还是对项目负责部门的监督不严格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技术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在公路行业,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很多项目经理疏忽管理,责任心不强,自行解决一些财务问题,造成大量资金的流失。我们知道,一项工程的完善体现,其资金的控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它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利润。因此,笔者强调,完善施工现场项目部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部署工程施工人员各尽其职,树立现场施工人员的经济意识,加强其成本管理。

第三,把好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关。众所周知,公路施工的现场,材料的费用是占绝大比例的,公路工程的材料费用大概要占到整个工程之造价的一半以上。因此,在施工单位施工的过程中,对材料的管理应该受到格外的重视。从施工单位来讲,在施工前就应该综合考虑材料的购买流程,对于报价和信息的收集过程,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包括进行一些必要的市场调查以及货源比较等。购买了材料后,还要保证能够看护好施工材料,加强对不同材料的保管,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严格记录各种材料的进退场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材料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做到材料有明细,责任有归属。

篇8

关于公共管理要素说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与公共管理的资源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质的亦非心灵的,是社会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种“中立”的东西。所谓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权力、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素质和公共管理环境。

公共管理权力

公共管理权力,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所拥有的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控等职能的权力或权限。公共管理权限的行使标志着某一公共管理主体有了公共管理权力的要素,这种权力需要社会的授予或承认,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组织想有就能拥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管理权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授予的管理权力,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传统的体制下,公共管理权力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的,其他公共组织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分散。

公共管理权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对公共管理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种公共管理权力有时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组织随便可以拥有的(例如,上面我们讲到的不求回报的治理公共厕所和不求回报的打扫公共卫生)。但是,拥有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报的公共管理要素却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组织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一般地讲,拥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权力属于政府,例如国家机器、国际间的公共事务、国家的发展计划、对国家整体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纳税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权力等;而拥有一定的管理回报的公共管理权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对特殊的公共管理组织所拥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权力、提供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力等。

公共管理资源

公共管理资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权力要素与公共管理资源要素在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应当特别注重于公共管理权力这一特殊要素,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来配置公共资源或者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私人组织、市场的行为的。

二是对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当他们拥有了生产这种有形公共产品的权力以后,他们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获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资源是这类公共管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这种公共管理组织生存的命脉。

三是对于介于政府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中间的公共产品主体来说,拥有公共管理权力与公共管理资源两种要素是一样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管理组织无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还是在组织生存发展方面都没有上述两种公共管理组织自主和主动。

公共管理素质

公共管理的素质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一方面构成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综合素质好坏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组织内部的所有的成员综合素质非常好,但不一定要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素质就非常好。这是因为,作为单项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个人的要素,必须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综合素质达到最好。

公共管理环境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还包括公共管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环境。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组织重视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内容。

我国公共要素的政府垄断现象与特征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拥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现为政府垄断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权力,即一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资源,一切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处置权都是政府的,政府对社会的一切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揽的供给式;政府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权,包括社会的一切劳动及其劳动人员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的环境也是政府全面考虑的。因此,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有是政府统一所有、统一支配的。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应变能力差。公共产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就越少,供不应求的现象就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实际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产品,在现实社会中是比较实惠的。所以说,冲淡了政府集中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形产品(如国防、外交等)的根本职能。政府应该管的事管不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败温床。当公共管理走向社会化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创造控制收益权力,社会其他公共部门为了获得相应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经济的手段与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借助于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因此,客观上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可能。

另外,难以与国际接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公共管理的转型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许多方面不能与世界各国接轨,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动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途径

具体的说,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途径具体包括:

公务员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从现实出发,我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因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实际上就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

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压缩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强化自己的功能。

公务员市场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有机会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争夺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市场化发展时,政府对公务员的垄断对于其他公共组织来说,似乎不大公正。因此,当公务员市场化以后,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流动,每个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趋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也是一个公平化的途径。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问题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且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制性地压缩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于无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釜斧底抽薪”,断了养活他们的财源,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来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检验公共产品的有用性,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公共产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资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换取得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第二,建立、培育筹资者队伍。推行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失去了“天然”的资金来源,而一旦社会有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服务的要求时,就会因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一批专业化的筹资者队伍,从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场,对整个公共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促进。

第三,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就会使政府的强制性公共管理彻底废除,民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强。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资金推向市场,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公众有进一步的民主。

第四,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当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推向市场后,对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必须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问题了,在降低或控制资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应的微利收入来进一步发展公共组织。

其他资源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的市场化是一个体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公共管理物质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市场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人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正确、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体系,是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篇9

2提高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质量的措施

2.1加强施工队伍管理,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建筑工程施工队伍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首先就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对了解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坚持以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施工人员积极工作。第三,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培训,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实践能力,促进提高建设工程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并且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够及时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技术和能力,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得到较好的控制。第二,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细节质量管理,促使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能够积极落实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该句不通,我也想不出怎么修改)。第三,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督和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工序都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

2.3抓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还应该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源头消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抓好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严格执行现场施工的检测力度,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部门也应该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尤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竣工时的验收检测,建筑工程施工监督部门应该加强对验收的检测,进而根据相关的规定来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为了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部分为后续的管理重要性不大,和本文的标题(现场管理)有点出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建筑工程进行验收,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能够符合相关的规定。

2.4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可以较好地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和使用不安全的设备,应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强化现场管理,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意识。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对于检查出来存在安全问题的设备,应该及时进行修整或者更换,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绝对安全性。其次,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体系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现场施工中的不安全设备,为进一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依据。最后,结合现场施工的情况,采取有效手段把握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安全施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适时添加些检查周期,如经常性检查施工安全措施的脚手架等,并整改落实到人)

篇10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一、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及总体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总体要求和目的施工现场管理的目的总体上是为了建设高质量精品工程。优良科学的现场管理要达到以下目标:施工现场整洁美观,设备进出通道通畅,施工进度控制严谨,材料管理和使用有条不絮,施工安全高效。还要注意环保文明,不对周边产生过多的不良影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现场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土建施工单位经营活动便是将合格的建筑产品(商品)提供给市场和社会,从中获取利润。这个过程是商品交换的过程,符合商品交换规律。只有提供质量好、工期和造价都合理的建筑产品,才能站稳市场。施工现场就像加工车间,就是企业将各个生产要素组合后转化成生产力的综合场所,有了施工场所,就需要对场所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产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施工进度以及效益高低,都跟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现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资者对一个建筑企业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一种严谨科学的管理文化,必然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国的土建旌工现场管理普遍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土建施工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在土建项目施工中将会涉及较多的主体,如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单位、拆装单位以及设备租赁单位等,对于这些主体所设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管理部门不知道该管谁,监督部门不知道该监督谁。现在土建施工往往采取分包形式,有些企业在工程的转包与分包过程中,同时将安全风险转移。多级分包体系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行政监督部门很难抓住各种施工主体,若是出现安全责任也不容易找出承担主体。

土建施工管理存在盲点科学良好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的本身,还包括建筑施工的过程与建筑的环境协调度。可以说,现场管理是全面的,从材料的采购,堆放,施工工序,人员协调,安全生产,设备可靠度,环境危害度都要统筹于有效地监督之下。垃圾、噪声影响了周围环境,引起周围单位的反感。这就是我们管理上的盲点。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某些单位在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现场安全与效益等几个方面发生冲突时,经常注重效益和进度,而忽视安全生产。有些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即使有安全设施的工地,也成了摆设,利用率不高。有些防护用品,工人不喜欢用,管理单位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有紧迫的安全意识。这样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安全生产本来就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管理上意识就薄弱,还指望工人安全生产吗?

三、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探讨

抓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事关整个土建施工工程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做好土建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管理控制、分析处理以及监督监管等。要在施工前认真对施工重点、路线以及高程控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对严格控制土建施工过程的质量,不容出现丝毫误差。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下程的各种情况、指标等进行随时随地抽查检查.对于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行为应及时禁止,并勒令施工位进行整改。要通过监督监管等有效形式。加强对土建施工过程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施工单位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限期进行整改落实。此外,要严格保证施工现场的材料品质和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在施工现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施工工程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时处理有质晟、安拿等隐患的事故,高度重视有危险苗头的区域.并及时上报和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抓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