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学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多元智能教学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多元智能教学案例

篇1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

(一)了解案例开发的主体

开发地理教学案例需要对学生的参与足够重视,学生是案例开发很重要的一个主体,而不能只注重展示教师的作用,毕竟教育是以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所以本文也是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究案例的开发。

1.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

所谓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所保持的长时间的内在反应倾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倾向、行为倾向和情感倾向。他们的学习态度既是进行地理案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后来开发地理教学案例的重要前提。其中,认知倾向指的是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开发的一些理解、认识和评价,比如学生是怎样看待案例对提高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帮助的;而行为倾向指的是学生在开发案例的过程里表现出了怎样的行为意向,比如学生在课前积极地阅读相关的案例材料;情感倾向指的是学生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或讨厌的情感。通常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学生分为俘虏型、好奇型和投入型三种,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态度,并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具体的促进措施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怎样的;其次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交谈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从而分析出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再次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开发的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一些看法,进而分析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最后是对第一节案例课进行足够的重视,以生动而富有悬念的内容和平等而紧张的气氛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

对于案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些新知识需要与原有的观念或知识相关联才会被接受和运用。例如,学生在参与到某“商业区位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假如学生原有的概念中连“区位”的概念都没有的话,就很难开发出好的案例出来。

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有哪些是错误的或是有偏差的,还有哪些固有的知识会影响到案例的开发,然后帮助学生改变和了解到这些问题,进而避免对案例的开发产生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对学生已有知识中那些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利的,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充分发挥其作用。

3. 学生的智能结构方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在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此外,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所以相同的优势智能也会随着发展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并在引导学生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结构,通过组织具体的活动或情景来展现他们的优势。

(二)明确案例开发的目标

泰勒原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任何课程的开发都应该弄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二是通过哪些教育经验我们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三是怎样有效地将这些教育经验组织起来;四是怎样可以确定这些目标正在一步步的实现。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便是设计课程的基本程序,首先是确定目标,然后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最后是教育的评价。所以说明确开发目标是进行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要前提。

1. 依据学生的特点

开发教学案例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地理教学案例不管怎样设计,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如果开发教学案例时,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很难被学生吸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外在物,很难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然而,如果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来制定开发目标,让教育目标语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协调,就会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2. 依据课程的标准

篇3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中都包含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而都有某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发展机会。

我国对多元智能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力求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智能全面充分地发展。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方法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例如,对《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中涉及的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可以将文学和地理相融,培养言语―语言智能;对《长江之歌》等赞美地理事物的音乐、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将音乐与地理画面、知识结合起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地图投影》的学习,可以训练视觉―空间智能等。

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呢?下面就地理教学各环节做些探讨。

1.备课

在地理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在开展教学之前,事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何备好一节课,这里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备课应是在基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当前可用课程资源而进行可行性最优化教学设计即教案设计。在这里面,有一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科学全面确定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要考虑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唤醒,如语言表达形式设计,是单纯介绍还是讲地理故事或相声;如地理空间差异知觉训练设计,是空白填图还是电脑游戏拖放……尽可能让原有智能生长,又要考虑目标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活动。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活动准备。让学生在充分明确把握学习主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初步让可能智能得到唤醒或强化。在这个准备活动中,教师只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准备,相信在这个准备活动当中,各种智能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步主要是活动展示。在展示过程当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这样,不仅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也不单一,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挥。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南北区域差异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很积极踊跃,不仅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区域情况,有的还带来了相关区域的歌曲,带来了诗词,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小品,带来了当地的物产等;形式上有个人的,也有集体合作完成的,如代表南方区的几位同学把巴山舞的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北方区的同学“扭秧歌”也扭得味道十足……这从不同方面极大丰富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这些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个性的张扬与流露,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多种智能都得到了培养。

第三步是活动总结。总结意味着提高,这里,不仅是意味着以后活动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总之,坚持开放性教学,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放性教学的统一,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81―02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是加德纳通过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这一重要的理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他提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范畴: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自知――自我认知能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交往――人际关系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他相信,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这种多元的智力通过后天培养是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

方式各有特色。根据加德纳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学校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仅仅依靠数学或语文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个方面落后而责备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优质智能,并依此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带动学生弱势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相对于许多只能测量人类能力狭小范围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对人何以为人,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诠释,而且让我们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不再是一种理想。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获得发展的,承认智力具有生物基础,具有发展的潜力,也承认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社会对特定能力给予的文化上的价值也就成为人们谋求发展在该领域的能力的动力。文化影响了每一个个体,这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证明通过教育,儿童的智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因此,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是其发挥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第一,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智能特点,都有优势智能,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位学生都是优秀的,都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发展。第二,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是强调智力的多元性、差异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将学生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反对运用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来考查学生的成绩;认为教师在考察学生时,不能只注重学生语文和数学两方面的成绩,只运用简单的试卷考试就评定学生能力的高低,应该采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第一,教师是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发展需要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的智能要得到充分发展,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及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在这样开放的学习场景中,学生不能茫无目的地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是具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一些学生可能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优势,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继续努力,同时,对于那些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帮助,积极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带动学生弱智智能的发展。

3.教师应该提升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的智能优势。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不是一个教师只负责一项智能,而应该负责多项智能的培养,因此,就需要教师自己要运用、发挥并发展多种智能,为多元智能的教学创造条件。其次,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教师要同时兼顾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智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组织,自我设计,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最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在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综合能力的发挥,教师可以尝试集体教学,共同合作,各尽其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施多元智能教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优势智能的学习情境,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将教育内容统一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而弥补学生的弱势智能。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或多或少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按部就班,不能与学生的需要相呼应,也不能随机应变。第二,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情感发展的功能,语文重视语言的训练,却忽视人文的陶冶和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三,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学习结果,却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忽视“过程”的价值。第四,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欲望过强,把学生的服从、所谓“配合”看作教学的条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第五,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单一,很少鼓励多元智能成长的意识和努力。

2.传统教师角色的制约。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但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师在学生心中是权威,教师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受控者。这种观点制约着教师在多元智能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传授者,把学生当成是整齐划一的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而不是通过观察学生的智能优势,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上的控制者,而不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掌控学生的一切行为,为了课程进度不受到影响,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传统评价方式的制约。多元智能理论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可以说是传统评价和考试制度,因为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树立多元的评价观,而传统的评价制度却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除了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艺性科目,绝大多数科目仍然是纸笔式的考试,但纸笔考试反映出来的能力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许对有的学生说,二者是一致的,但对不少不擅长纸笔测试(即语言或数学逻辑智能处于弱势)的学生来说,肯定是不一致的。这使多元智能教学和单一的评价形式之间出现矛盾。学习时采用多元智能,考试却采用少数智能,平时的学习成果,在这种考试中往往不能反映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不强,这常常会影响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第二,测验的统一性。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考试的内容、标准、尺度是统一的。这就可能出现学生在某方面发展得很好,但在统一的考试中却不一定好,这也会影响教师或学生的积极性,尽管这不是普遍的、必然的。

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了告诉教师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难免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带来的启示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师需要接受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视野,挖掘自身的潜能,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的转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只要教师坦然地面对挑战,必将成功的战胜困难,适应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迎来美好的教育生涯。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9―60.

[2]牛实华,白晶.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素养形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了“Photoshop平面绘图”、“Delphi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实用软件课程。如果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重自主、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因此笔者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结合进行教学。

1第一阶段是基础技能的掌握,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和组织,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案例教学法流程大致为: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实现案例并评价。因此笔者将每一章的内容分为:实战演练、案例分析、经验总结、技巧点拨和实践提高5个模块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设计教学案例,实战演练

在讲每一块新内容前先引入案例,使用启发式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案例的具体实现步骤,在涉及新知识点时加以提示,对于概念性的新知识点加以解释,任务的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简意赅,中心突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室等媒体,通过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讲评结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每次实验后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在下次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对症下药地引导学生去研究理论知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1.2组织案例讨论,分析案例

经过实战演练,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后,进行案例的分析,分析案例应用特点、操作(或制作)规范与要求、重点与难点等,对于图形图像类案例还进行其创意特色、构图风格的分析等。强调各知识点、技能点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积累创作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综合实例的分析时,可运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课件,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笔者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按照软件应用分为商品广告制作、数码照片处理、影视海报制作、动画网页处理等内容进行讲解,讲解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广告作品、数码作品、电影海报等,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也积累了综合处理图像的经验。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笔者还注意适时设计问题,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同时对案例相关的实用经验技巧加以简要总结,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对案例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简单而系统的点拨,升华学生的认识。

1.3实现案例并评价

教师在案例分析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笔者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环境进行点评,最后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创意新颖,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对于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学生生活在学习的成就感中。

2第二阶段为知识的灵活运用,采用项目教学法

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笔者在学生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部分工具和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素材、运用所学的工具自由创作一幅作品。在Photoshop课程设计时,也只提供素材,要求学生自由创作院徽、广告宣传画、数码作品等。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自由创作一个人网站,最后还将较好的学生网站作品在校园网上,既可丰富校园网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网页制作技术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这些作品还可以在今后的应聘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宏观的指导、信息资源和技术帮助,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小结。这要求教师有更加全面的素质,除了要精通软件知识外,更要用自己的榜样和示范力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实施多元智能评价

改进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应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多元智能评价。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只看最后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或者期末实验成绩,应该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综合。笔者采用的平时成绩模块由每次规定实例作品的成绩、平时上课的表现成绩和自由创作作品的成绩组成,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或实验)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很少有学生逃课或者旷课。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这是对学生掌握软件应用情况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例如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考平面设计师资格证。学习了Dreamweaver网页设计软件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考网页制作员、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证。持有职业技能证的同学在就业时会有优势,这样势必提升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动力。

在最后考核时如果学生获得了相关课程的资格证书,期末可以免考,在总评成绩上给予适当的加分。

4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高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美术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按照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样的划分,把每个领域的目的、内容以及所要让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各种能力的培养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控和学生的自我调节。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既要将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这些智能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又要在发展其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

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两年来我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寻找着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的结合点,努力使课堂成为创新火花不断产生、碰撞、交流的智能培养阵地,让课堂绽放“多元智能”的色彩。

下面我们就从实际的教学案例中来分析两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

如《城堡》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圆形、半圆形,用圆形、半圆形观察、概括景物,并利用它们画出简单的城堡图片。

开课时,我运用自己的语言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看图猜童画故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言魅力。接着,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智能进行畅谈,有的学生简单地讲了《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并进行了故事接力赛等等,这正是锻炼学生语言智能的好时机。

在欣赏环节,出示了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用语言去评价作品:你认为哪部分画得好、值得借鉴?哪里变成怎样会更好?学生们能争抢着发言。我想:语言智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是训练他们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只有说得出才能画得出。

美术课上的绘画活动,恰恰需要学生用图形概括结构,进而想象城堡造型和特点,最后才是在一张平面的纸上塑造立体的三维空间形象。这种组织画面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每个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体现。

为了上好《城堡》一课,我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城堡的资料和童话故事,通过查图书、询问家长和朋友,更多地了解了城堡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拓展了生活空间,学会了与人交往,这也是人际智能在美术课中得到发展的体现。

一节美术课将多元智能贯穿教育之中,体现了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发挥。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兴趣入手,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以探索与实践、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了城堡造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更是对学生自知即自省智力的一种培养模式。

篇7

1.1个性化教学内涵。个性化教学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提倡教育特色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和谐化和创造性。大学个性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体现,大学的个性教学是利用搞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使得每位同学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特长,促进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2个性化教学理论分析。个性化教学基于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课堂教学不死整体划一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智力、性格等都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现有水平”、“潜在水平”两种水平,潜在水平被称为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教育只有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重视学生的原有认知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美国哈弗大学的“零点项目”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对个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个性化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启示作用体现在:坚持“成功”教育,确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2.个性化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的教育在个性化方面比较欠缺,在教育体制、办学特色、院校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都缺乏个性和创新,高校的教育中常常出现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的现象。高校教育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的教育理念偏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和评级机制落后。

2.1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理念过于偏置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理念是支撑教育机构运行的核心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和教育时间的深层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重权威、重传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泯灭学生的个性。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上世纪的模式,教学方法以老师灌输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期末考核的形式,不注重学生平时表现。

2.2推进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尊重个体,正确对待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确立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关。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体系。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推行强调教与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将教学转变为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将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引进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方面检测教学的成果。

3.高校个性化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高校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采用分层激励、差异化发展,应用更多元切入实施个性化教学。首先通过摸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等级,A级别的学生以及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必在同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进行基础学习,需要为A级别同学专门制定“基于专题的学习策略”,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A级别学生的基于专题的教学案例为:以“北京文化”为主题,选用PPT、FLASH、WORD、FrontPage任何一种,内容可以涉及:北京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胡同文化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针对B和C级别的同学专门制定了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B和C级别的同学任务设计注重梯度性,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循序渐进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几个课时的逐渐弥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多元化的切入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不断改变教学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使用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一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一味灌输的模式,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的成功应用,为高校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王妤姝 单位:四川学政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培训方式 ;创新 ;案例课件 ; 教育、教学课件; 课件资源库

作为 培训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方式创新?对此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培训者应围绕这样的宗旨:培训要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得到实际提升。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

培训者应增强一个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培训关键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交流,合作完成某些研究课题,在共同实践中探索提高。培训者起参与、合作、引领、总结和指导作用。

培训者应提高一个认识:一个好的培训源于一个好的开端。培训开始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搞好需求调研。真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我认为国培项目专题设置了这个讨论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您最欢迎什么方面的培训课程”就是搞需求调研。这个调研非常好,能了解中小学教师和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需求。

培训者要严禁一个错误:培训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形式主义是劳民伤财的。培训工作应扎扎实实地做。这样培训者,尤其是培训者的管理者需要增加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地是教师,受益地是学生。这关系到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强;关系到每个培训者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培训者要突出一个中心:理论教学应与中小学的“新课程”相联系;与课堂教育教学、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因为当前很多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应根据“新课程”,引导教师共同探究如何“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

我考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情况多样,水平参差不齐。新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各有不足。。培训应教师缺什么补什么,可根据教师需要用多种培训方式。培训可以实行分岗、分层、分学科、分专题,分主题培训。组织培训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全脱产培训、混合式培训、远程项目培训、送教到校到课堂培训、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师徒结对、小课题研究、合作式的校本研修的新模式(IE-S教师研修模式)等。

教师的成熟是学习理论――应用――实践――反思――理论水平提高――再应用――再实践――再反思――理论水平新的提高――再应用――再实践――再反思――熟练掌握理论或发展理论的过程。他们的开端可能不同,但本身就是交互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么我们培训者就要与他们一起学习、实践,反思,一起成长;或学习在先,或实践在先,反思在先。教师培训就要组织一些理论水平高,业务成熟、精湛的优秀教师,培训指导理论水平不高,业务不成熟的、发展中的教师。培训者就是要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军。

作为培训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方式创新?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培训者深思。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培训不能只注重系统理论地讲解,也不能割裂理论谈应用。理论与当前所教“新课程”的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应该是培训主基调。

教育目标在学校主要是通过每节课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实现的,那么,培训就要从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抓起。只有帮助教师把各科教学的每节课上好,把学生的每项课内外活动搞好,才能把教育教学质量抓上去。每节课,每项活动的质量搞好了,积少成多,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就提高了。这样培训就要在帮助教师们教好每节课和搞好每项课内外活动上下功夫。培训要突出指导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让教师会教、教会、教好;让学生会学、学会、学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帮助教师总结教学规律、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如何从每节课教学抓起?我做过中学数学教师和班主任。我感觉,同仁们很希望能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资源可供参考。这样节约了一些备课时间,能尽快掌握每节课,每项活动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已经开发好的图像,声音等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培训工作开发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优秀教育教学课件,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课程”应该是非常好的培训方式之一。

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件资源哪里来?我想,目前教师可共享的“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少,可以开发一些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课件。培训的资源可取之于一线中小学校优秀教师上“新课程”课和组织课内外活动的教学案例课件。教学一线有那么多有教育教学经验、理论、能力和智慧的教师。而每个教师都有他的智慧和独到之处。

如何将培训的资源取之于教学一线?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可以引导教师校本学习,依据“新课程”,利用情境教学和多元智能等理论,搞好校本课例研修。发挥培训者与一线教师大团队协作备课、课例研修的作用,以文本或光盘的形式把研究成果保存下来,开发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学案例课件做为资料保存下来,供本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这样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受本校教师们欢迎。

市、县、区培训机构可以向所属中小学教师征集这一学年“新课程”的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并征集其它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资源,研究评比出一些有价值的。然后编辑成册或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制作成光盘,供本市、县、区的教师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本市、县、区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以此类推,逐级征集。各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所属市、县、区培训机构征集些所属中小学,这一学年的“新课程”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并征集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研究评比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然后编辑成册或制作成光盘。让本省、自治区、建设兵团的教师们资源共享。这样有利本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中央委托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兵团教育培训机构征集这一学年“新课程”的各学科一些课的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课内外活动的优秀教育案例课件资源,研究评比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然后编辑成册或制作成光盘。让全国的教师们分享。全国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全国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这样逐年累积,最好新课程的各科,每课都有优质教学案例资源,各项活动也都有可以参考的教育案例课件资源。教育教学课件有周期性地根据情况更新,不断提高课件的水平质量。

我认为:通过教育教学案例课件的征集活动,这样做有利发挥全国教师集体智慧,帮助中小学教师上好“新课程”的课;有利于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培训。也有利于收集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年轻教师更会极大地受益。这样做地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们的培训。选拔优秀教育教学教案例课件的过程,实际也调动了教师们教、学、研的内在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智慧潜能。这样优中选优的、范例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件凝聚全国教师的集体智慧,一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最后还可以把同一课的若干个优秀教育资源的课件取其精华,进行整合。编辑出更优质的课件。

篇9

摘要:技术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要求,即希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的素养,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自主地、有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目标,从而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技术知识。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案例 选择与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技术及其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强调的是学生探究技术本质和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强调的是学生对技术的终身学习和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是本学科真正的教学目标。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不是学生的听讲,而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而这种对话通常情况是由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发的。教学案例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思维方向的作用,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就会有选择地注意这一方面的信息,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案例更适合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呢?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关键是如何将教师要教授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想学的东西。这也是教师选择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发点。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苏教版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以下涉及教材均为苏教版),教材对通用技术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通用技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且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迁移价值的技术。因此,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真切地感受技术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切实理解技术与人们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用技术,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在教学“技术的性质”时,选取了“高压钠灯的发明过程”作为教学案例。高压钠灯是一种发光效率很高的电光源,并且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不诱虫,但钠蒸气放电时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玻璃管根本无法承受,所以高压钠灯的研制遇到了技术瓶颈。直到有了透明陶瓷,高压钠灯才得到实际应用。在教学中,设想借助高压钠灯成功得到应用的过程引出如下问题:人们为什么需要这种电光源?一个新产品或者一项新技术的问世是否需要技术创新? 是否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 废旧高压钠灯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如何保护高压钠灯的发明专利? 从而导出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五大性质。该案例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引出了教材介绍的所有的技术性质,整体感比较强。但是由于高压钠灯通常在车站、广场、码头等大型公共场所使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课堂上,学生对这个案例的反应并不强烈,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馈较少, 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缺乏动力,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较多,学生讨论思考不够积极,更没有达到引导学生运用通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学效果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所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应尽量避免。

而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中“流程的设计”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为学校设计一份高一寄宿新生开学报到的流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首先,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第一天到学校报到的情形。这个出现在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 又有让他们去思考的地方。并且,我在开始教学内容前宣布了最后要把大家设计的流程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谁设计得最合理、最科学、最方便。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在设计环节,学生讨论热烈、互动较多。最后,他们不但设计出了很好的开学报到流程,更掌握了运用流程设计的步骤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流程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选取关注热点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提高技术素养

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把对技术的理解、评价、管理和使用的能力作为学生需要具备的技术素养。笔者认为,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技术,客观评价技术,科学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技术,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真正理性地看待技术。选取社会热点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全社会共同讨论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更全面、理性地看待技术。例如,2008 年,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中“技术两面性”时,选取了当时热议的“三鹿奶粉事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评论让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媒体上得知关于三聚氰胺对人身体产生的危害。由此,学生会了解到,技术如果被人不道德地、非法地使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奶粉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随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三聚氰胺除了毒性,有没有益处?待学生思考之后,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三聚氰胺在工业生产中的一些应用,如用来制造洁白、耐摔打的日用器皿、卫生洁具;制造抗皱、抗缩、不易腐烂的高级纸张,像纸币、军用地图等。此时,学生明白了技术既有正面的实用价值,也会因为人们使用、处理得不恰当或是不道德地、非法地使用带来负面影响。选取社会热议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不但能够切身地感受真实事件、接受到大量的信息,更能够通过网络等方式参与社会大讨论,结合事实真正形成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意识。

三、选取注重启发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物化已学的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技术。通用技术选取的课堂教学案例应该尽量考虑能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原因,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选取了“水池灌水”这个案例。首先,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了如图1所示的水池和3 个大小相同、外形不同的实物铁皮水桶(A 桶,没木把手,桶口卷边圆润;B 桶,有木把手,桶口没卷边、扁平锋利;C 桶,有木把手,桶口卷边圆润)。接着,笔者请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近距离观察3 个水桶?然后组织组内学生讨论:要向离水龙头10 米远的水池灌水,你们会选择哪一个水桶?并说明理由。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 学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C 桶。理由是A 桶没有木把手,容易勒手,B 桶桶口扁平锋利, 容易弄伤手或在提水过程中划伤腿, 相比较C 桶用得舒服又不易弄伤自己。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有1 千克、3 千克、5 千克、10 千克、15 千克容量,规格不同的C 形桶5 只(如图2),你会选择哪一个给10 米外的水池灌水?为什么?这次,笔者有意让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选择。结果,女生选了3 千克的桶,男生选了10 千克的桶。但是,他们却有相同的理由:一是选择太大的桶虽然一次可以运更多水, 但每一次用时较长,人比较容易累,也比较耗时;二是选择过于小的桶,虽然每次可以轻松地提走一桶水,但每次的运水量太少,来回的次数较多,人也容易累,最终耗时也不会少。因此,他们虽然选择的桶不一样,但却是最适合自己的桶。这样, 基于学生仔细地分析、充分地讨论,顺利得出合理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舒适、安全、健康、高效四大目标。通过这样的案例启发,又有了情景体验,经过自主思考和充分讨论, 学生自己就能够探究技术的本质, 自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知识这样的理解和掌握远比教师讲授要来得牢固、有效。

四、选取引发思考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用技术不仅仅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训练, 更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也把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作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选取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曾经有幸听了一堂通用技术课,至今难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性质》,执教教师选取了“乒乓球捡球器的发明制作”作为该堂课的教学案例。一上课,教师在讲桌上放了十几个乒乓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这时,教师问:“平时我们打乒乓球时,是怎么收拾掉在地上的乒乓球的呢? ”学生都说是自己去捡的。教师又问:“那我们能不能发明一个捡乒乓球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捡乒乓球呢? ”从而引出了技术的目的性,并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出了能逐个捡球的第一代捡球器。接下来,这位教师在解决了单个捡球的基础上又循序渐进地提出了“如何解决倒球”以及“如何能连续捡球和方便倒球”的问题,他始终在利用“设计发明”不断遇到的层层深入的技术“难题”引发着每一位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出各种各样新颖又奇特的想法。捡球器也从既能逐个捡球又能方便倒球的二代捡球器发展到了能一次捡多个球又方便倒球的三代捡球器。在师生一起“设计发明”捡球器的过程中,教师非常自然顺畅地让学生了解了技术的五大性质。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设计,在对技术专利性的学习中, 学生就能从发明者的角度来理解。如何收拾散落的乒乓球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能遇见的, 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从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提问反馈积极。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学生思考主动,课堂参与度高,师生互动频繁,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但成了学生运用技术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0

一、通用技术与其它基础学科整合的意义

1.是时代的要求,改革需要

随着时展,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中通用技术”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设立的一门新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标志。通用技术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2.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我国首次将通用技术纳入普通高中的课程,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对该门课程比较陌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在教学中自觉地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新课改落到实处。

3.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学科的热情

通用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本课题试图探索通用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通用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用技术与其它基础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依据和原则

1.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把行与知、手与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异想天开”的能力。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显然,他所说的行与知、手和脑的统一,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重新认识知识,又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把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他所说的“异想天开”和“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言语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七大智能。大多数人在这七种智能的发展上都会有些差异,有些智能比较发达,有些比较普通。通用技术课程可以使某些对学术性课程并不敏感但在技术方面、技能方面具有特长和天赋的同学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借鉴生活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通用技术教学要注重联系各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联系,让自己富有个性而又全面地发展。

2.通用技术与其它基础学科整合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落实与进一步探索。

3.通用技术与其它基础学科整合的原则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要和课标统一,需符合通用技术的特点,在通用技术课标的指导下和其它学科整合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要具有启发性原则,预留出学生想象的空间,结合其它学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要具有趣味性原则,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三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拉近基础学科的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通用技术的距离,利用已有的资源完成教学;四要具有可操作性,与通用技术整合的案例,一定便于教学讲解,也利于学生理解。

三、通用技术与其它基础学科整合的方法

根据通用技术课标的要求以及其它学科的特点,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安排,在通用技术的各章节寻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探讨整合办法,形成整合方案。

1.充分分析通用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联系,来构建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案例

先找到通用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有联系的知识点,然后分学科进行讨论,让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能有机地嵌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同时,领悟相关基础学科知识,从而起到互相帮衬的作用。

通用技术知识点与其它基础学科的关联见下表:

2.找到通用技术的技术实作内容与其它学科实验的相同点,进行有机组合

通用技术强调的是学生的技术素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领略的实验中,也需要学生完成各种实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基础学科实验操作讲解的引入来完成通用技术的教学,比如物理的力学、电学实验;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的膝跳反射等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都可以作为实例。

3.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展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引入、讲解、讨论或是课后作业,我们都可以利用通用技术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安排具体的任务内容。

四、通用技术与其他基础学科整合的过程及案例

通过我们研究通用技术和其它基础学科的内容,不仅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经过实践、提炼形成与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

1.联系物理学科,创设教学内容

通用技术的很多内容都为理工科的内容,它与物理学科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在通用技术开设的初期,很多农村学校该学科的教师都是由物理学科转行而来,他们都在利用物理学科中的理论来指导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通用技术设计一的四个内容中,“技术及其性质”与“设计的过程”两部份,也及通用技术设计二的“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四章控制与设计”,都和物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通用技术中占50%以上的内容,都可以与物理知识进行整合。教学设计时,在导入、讲解、分析、讨论以及总结的过程中,都可联系物理学科,让学生看到曾经熟悉的力学、电学、光学等都在通用技术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1)力学方面。在通用技术结构与设计教学中,不可避免地用到受力分析问题,而受力分析是也是物理中学习力学的基础。例如《技术与设计2》中有个小试验――了解壳体结构的受力情况,将3只鸡蛋分别立于三个瓶盖上,再在鸡蛋上分别盖上另外3只瓶盖,取一块木板放在上面,再轻轻将砖头或石板压在木板上面,结果发现鸡蛋能承受住好几块砖的压力而不破碎。我就叫学生按照物理力学的内容作图分析,分析其各部分的受力情况,总结鸡蛋为什么不会破。通用与物理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性上认识了通用技术的壳体结构,而且更理解了物理概念,复习了力学的有关知识。

(2)电学方面。通用技术教学中,在控制与设计的单元中,也选择了一些涉及电路问题的教学案例,这些知识与物理教学上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也是相关的。

通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模块的学习中,对传感器的作用及应用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实践,而在高二物理的电学中也讲到传感器、与门电路等这些知识。如果能把物理的这部分知识整合到通用技术中,这样就可以运用物理学中所讲的基本门电路、传感器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设计出通用技术中要求完成的自动控制及智能机器人等相关内容。经过这样过程,学生不仅能对通用技术的自动控制思想有所感悟,同时又能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2.联系数学学科,创设教学内容

经过对通用技术必修教材的分析,通用技术中大概有20%左右的内容与数学学科都存在很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通用技术设计一、设计二的设计过程与设计优化中材料的计算,图纸的设计等都是在利用数字知识,尤其是通用技术设计1的三视图部份,用到的均为高中数学空间立体几何的知识。因此,在通用技术中涉及到该模块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数学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通用技术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知识转变为成果的价值。

比如在通用技术与设计1第3章第3节“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之“三视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三视图作为一种技术图样是设计交流与表达的一种常用的技术语言形式。利用学生熟悉的空间几何体及空间思维的基础,根据三视图的概念,尝试绘制其三视图是本节的任务。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数学上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同时还可以达到通用技术上培养学生“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的目标。课堂中经历三视图的作图过程,体验技术图样的魅力,真正掌握“能绘制简单三视图”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一种设计交流的技术语言。通过这部分与数学的整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联系生物、化学学科,创设教学内容

在通用技术中,大概还有20%左右的内容和生物、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通用技术2的第一章结构设计与第三章系统设计这两部份内容中。其中结构设计这部分很多都是生物的仿生学知识,而在通用技术中讲解系统设计这部分时,“人体系统”“反应系统”等这些内容又和生物、化学发生联系。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在生物或化学中熟悉的“人体结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增加通用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元素,及时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通用技术与设计1的第二章设计基础第一节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中,有很多著名的创造发明都是通过观察生物和动物的特殊结构和技能,然后不断试验而产生的,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同学们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是鲁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草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刺,然后回家照着这个原理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锯子。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思考,就有可能创造出奇迹。类似的例子还有人们从鱼类能快速在水中游动受到启发,设计出了流线型外形的潜水艇和汽车等。另外一个故事就是蝙蝠与雷达,蝙蝠的特殊构造同学们在生物知识中已经知道,通过这个故事就把生物学的知识运用到了通用技术中来,告诉同学们只要肯动手动脑,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生物知识,你也有可能很快会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像这样的案例书上列举的只是少数,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生物、化学方面的实例,启发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生物、化学知识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五、通用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后带来的成效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在2003~2005年叁届全国创新大赛中,我校每年均有二名学生获金牌、一等奖,在重庆市的科技大赛比赛中近三年已有9名学生获一奖,多名学生获二、三等奖。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通用技术课程结业考试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今年合格率为100%,位居全区第一。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校教学质量也年年攀升,2011年上线率94.1%,2012上线率95.3%,2013年上线率96.4%,2014年上线率达98.6%,而今年达99.5%。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虽然目前在我市未纳入高考,但它并非边缘学科,可有可无,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内容,对学生善加引导,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段青.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2010.

[2]韩钰.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广东教育,2008,(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

[4]何斌.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通用技术课的综合性和深刻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5]汪正华,如何进行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的教学工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