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0: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
本组190例病人中,男88例,女102例;20~30岁9例,31~40岁43例,41-50岁76例,51~40岁50例,61岁以上12例;病史最短1周,最长15年。
2 治疗方法
2,1 颈椎牵引 使用枕颌布袋牵引法,牵引重量从4kg开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决定牵引重量的多少。
2,2 推拿治疗 ①先在颈部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等舒筋活血、活络止痛手法放松颈部肌肉。②脉冲式指压法:患者取俯卧位,在颈椎两侧两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分钟。胸椎从第一胸椎至第四胸椎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2分钟。
2,3 中药煎汤口服 当归15g,桂枝12g,红花9g,路路通10g,川羌活15g,五加皮12g,丹参20g,川芎12g,黄芪30g,白芍15g,桃仁15g,乳香12g,没药12g,络石藤12g,细辛3g,水煎服,1日1剂,每日2次。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好转:症状好转、体征未完全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本组190例病人,经治疗最少者6次,最多者14次;痊愈:男75例,占39.47%;女78例,占41.05%。显效:男6例,占3.16%;女16例,占8.42%。有效:男5例,占2.63%;女6例,占3.16%。无效:男2例,占1.05%;女2例,占1.05%。
从疗效结果分析:运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对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基底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非常好,而对脊髓型疗效最差。
5 典型病例
病例1:霍某,女,56岁,工人,颈部疼痛伴有头昏、恶心、心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初起以颈项部疼痛不适为主,易疲劳,未加以重视,之后逐渐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右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x光片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体后缘见有唇样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0天痊愈,恢复工作,随访2年未发。
病例2:张某,45岁,干部,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2个月,加重1周。患者自诉有颈部外伤史,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尤以低头劳作时以及转头时加重,夜不能寐,自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我科,x光片示:C4-C6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变浅,椎后缘骨质增生。CT示:C4、5C4、6椎间盘膨出,诊断为:颈椎间盘膨出症。经我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疗法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寐能卧,治疗10次后,头昏头痛颈痛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共治疗20次,随诊至今未发。
6 讨论
6,1 病因病理分析 颈椎病是复发性很强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颈椎综合征的人越来越多,40岁以上的人中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60%。
我认为造成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1)长期从事低头屈颈工作,高枕睡觉或颈部外伤致颈椎扭曲改变,使肌肉疲劳和劳损。(2)肝肾不足是颈椎病发作的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人肝肾气血衰退,肝血肾精濡养筋骨的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治疗颈椎病应补益肝肾为主、益气活血、祛风散寒治疗为辅。
以上几种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无论是长期低头工作者还是颈部外伤或肝肾不足者均可以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性减少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钩椎关节的增生、小关节关系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隙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颈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6,2 治疗和体会 通过颈椎牵引脉冲指压推拿、口服中药汤剂综合治疗可起到双重治疗效果,其机理:
(1)枕颌布袋颈椎牵引适用于各种颈椎病,对早期更为有效(但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牵引机理:第一,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第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第三,加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第四,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围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第五,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第六,牵引颈椎关节可使嵌顿的滑膜复位。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自2000年来,笔者治疗观察了56例脊髓型颈椎病,发现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5年,其中2年之内占80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术者立床头,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min。(2)正骨手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也可用牵引下推正,约3min。(3)强壮手法:提拿双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穴:风池、肩井、肩隅、肩贞、曲池、合谷,约7min。(4)痛区手法:按摩四肢,约3min。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5)牵引:取卧位床边牵引4次/d,总定量时间15~20min,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min,3次/d。间歇牵引时间15min,在间歇牵引时,间歇时间为30~60s,反复5次。持续牵引力相当于体重的15% ~20%。间歇牵引力为体重的10%。因个体差异大,颈肌的发育程度不同,牵引力也因人而异可从小量开始,如5kg开始逐渐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适为止。牵引角度主要根据发病部位而定,因为牵引角度不同,最大应力作用位置不同[2]。
2.2 对照组运用《推拿学》俞大方教授的常规推拿手法加卧位牵引,1次/d,每次18min,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行走正常,肌力恢复4级以上;显效:原有症状大部份消失,行走可,肌力在原有基础上上升1~2级,肌肉稍松弛无萎缩,无纤颤,椎体束征(±);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减轻,行走尚可;未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略)]
4 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和其周围组织退变致颈髓受压而引起,是发生在椎管内较为严重的疾病,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免脊髓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出现,但同时也提出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应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进行,且手术远期疗效并不确定。[4]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在诊断上因其不常见,且症状复杂稍有困难,CT和MRI扫描,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至关重要,并可同时排除与其相关的颅脑病变、颈椎损伤和内脏器质性病变给予确认。辨证正确,才能施治有效。
此型颈椎病的病因,中医多认为属风、寒、湿、劳、疲引起,西医认为除颈外伤外是长期不正确用颈和骨及骨关节退变所致。尤其是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此型病人的增加,应注意防护。推拿手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其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日益受到广大医患的欢迎。推拿手法治疗脊位型颈椎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筋通络,活血散寮,整复错缝三个方面。采用正骨复位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可以纠正小关节错位,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突出物的神经压迫,可消除肿胀、分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使脊髓受压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卧位牵引有利于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后部紧张及黄韧带的舒展,对髓核产生推力,并可使椎间产生负压吸引,有利于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使颈脊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缺血变性得到改善。但推拿时,手法宜轻巧平稳,禁忌暴力及过伸过屈动作,旋转手法及扳法应慎用。因为颈过屈时脊髓被拉长、绷紧,紧贴椎管前壁,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的刺激和压迫;过伸时脊髓缩短变粗[5],脊髓同样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皱折的刺激和压迫,运用旋转手法只会加重关节面磨损,使突出物更易刺激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6]。
在临床中,若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无效或加重,或就诊时已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体征者,建议早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利杰.脊髓型颈椎病病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2):167168.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13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颈椎相关疾病以头面、五官症状、颈背及上肢症状为主,兼有呼吸、消化、泌尿、循环、运动等系统病症。近年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加速,尤其是相当多的行业,涉及颈椎的高强度工作,如办公文案电脑使用的高频度,长时间。以及驾驶,美容,美发等职业特点进一步加重人类颈椎的负担,甚至超过正常颈椎的生理承受,从而产生相关的病理症状。在颈椎的相关疾病中,与眼部症状相关的病症也由此增多。传统治疗往往疗程长。症状容易反复,并且手法治疗和治颈椎牵引是分开进行的,而在倒悬牵引的状态下可以很好的将颈椎牵引与手法整颈相结合。从而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数年末笔者采用倒悬牵引下配合手法温脊治疗颈椎相关疾病中与眼部症状相关的病例63例,均取得令人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27例,女性39例,职业分别为电脑办公,IT教师科研工作及美容美发等,均为长时间颈椎处于高强度,姿势单一等状态而积累,从而引发眼部出现视觉障碍的眼病症状。如视物模糊不清,或复视、眼痛、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 ①颈椎卧式牵引。②倒悬30°-90°度手法颈部整脊整合。③笔位颈部定位手法整脊。
2 讨 论
2.1 视觉障碍 颈椎病变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导致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理性损伤,发生视觉障碍。轻者视物模糊不清,或有复视症状,还会发生视力减退,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或失明,幻视等,还可能出现反射性视网膜动脉痉挛,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张力变化,眼底静脉扩张和动脉变细,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等。某些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瞳痉挛,结膜充血,角膜感觉减退,甚至形成溃痛,泪腺分泌障碍,球后视神经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椎动脉一般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第一段,是该动脉的第一分支。有时发自无明动脉动或主动脉弓。椎动脉一般从第6个颈椎的横突孔穿入,跨越于上位第6颈椎的横突孔,但也有见于从第7、第5、第4或第3颈椎横突孔穿入。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跨过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位枕骨大孔进入颅骨。左右椎动脉有时不对称,多为左侧大,右侧相对小。根据椎动脉循行的们置,可分为4段。即颈段,椎骨段,枕骨段和颅内段。颈椎动脉为第1段,自锁骨下动脉动发出,至穿经颈椎横突孔以前的部分,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内上行,当前斜角肌痉挛也可发生椎动脉受压迫。其后方与第7颈椎横突,C7和C8神经前支,颈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即颈下交感神经节相邻。此神经节发出交感神经纤维,与椎动脉伴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易于合并发生。椎骨段为椎动脉的第2段,穿颈椎横突的部分。颈椎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的前内方,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外翻,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动扭曲,造成椎动脉痉挛,管腔变窄,重者甚至可产生梗塞。枕段为椎动脉第3段。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到椎后方上面外侧的椎动脉钩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寰枕后膜向外上行,经椎骨大孔进入颅腔。此颈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纡曲较大,可因为寰椎椎动脉沟环,寰椎后弓骨折寰枢椎关节错位或转头运动,受牵拉或挤压而引起枕项痛,眩晕,眼、鼻不适,耳鸣、耳聋,失眼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颅内段为椎动脉第4段。从枕骨大孔进入颅腔达脑桥下缘,并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的颅内动脉主要分支有:脊髓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后动脉,内听动脉。其中内听动脉有时出于小脑下动脉,当颈椎移位使椎动脉受压,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3 中医对于手法定位的认识
3.1 平衡阴阳,调理脏腑 《内经・生气通天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2 宣通气血,温通经络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经手法推拿复位,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病痛则迎刃而解。
3.3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凝滞,为肿,为病,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闭滞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用手法按摩定位,使之行气活血,经络畅通,瘀肿自消。
3.4 滑利关节,松筋复错 脊柱相关疾病是因为椎间关节错位。小关节错位在脊椎的表现为关节屈伸旋转不利,而小关节错位的原因是慢性劳损,寒湿侵袭等引起的肌肉痉挛,或大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变性,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关节内外平衡失调。通过手法推拿点穴等可以促进机体机能恢复。
4 现代医学对手法作用的看法
4.1 纠正脊椎的解剖位置的失常 脊椎的相关疾病多与脊椎关节位置失常密切相关。所以根据错位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法使错位的解剖位置得以恢复正常,则相应的功能也得到恢复。纠正错位是对神经,血管刺激而引起的关节,器官功能失调。这就是手法整脊复位的主要作用。
4.2 解除痉挛,松解粘连,恢复脊椎内外平衡 椎体移位,小关节错位是肌肉痉挛的根源,而长时间的肌肉痉挛如果不能及时解除则可加剧椎体小关节错位的程度。故二者互为因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47~73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为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有锥体束征表现,术前行MRI及CT示多节段脊髓受压,并有脊髓高信号。其中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3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用将头部固定于屈曲位。常规颈后正中入路,暴露各个棘突,以C2棘突为解剖标志,依次确定C3-7棘突,钝性分离显露C4~7的椎板棘突,修整棘突,显露C3~7椎板,一侧为绞链侧,一侧为开门侧,在预开门的棘突根部以棘突打孔器打孔,穿10号丝线留作固定用,完成受压节段单开门,翻转椎板,将固定用丝线缝扎于关节囊上,收紧固定。于伤口低位放置引流管一枚,术后24一72小时拔引流管。指导患者在颈部围领保护下开始逐渐活动。
1.3评估指标: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A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情况,并计算改善率,JOA改善率=(术后JOA评分一术前JOA评分)/(17一术前JOA评分) ×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JOA评分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改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7士3.6,术后为13.4士2.6,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t=3.028,P
3 讨论
3.1 手术创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 主要在术后早期出现,主要原因为手术切口,电刀对软组织的损伤,术中肌肉韧带的损伤以及颈后肌群粘连肉萎缩有关,一般经过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上于术后早期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更有利于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3.2 颈5神经根麻痹: 颈5神经根麻痹是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由于神经根由脊髓发出,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受压的脊髓在向后方退让,而神经根的耐受力有限,若退让过多,势必会造成神经根的牵拉伤,因为颈脊髓在C4~C5节段位于颈椎生理曲度“弓弦”的顶端,故该节段向后退让最多,而在解剖学上C5神经根最短,所以C5神经根牵拉受损的可能性最大,由于三角肌为C5神经根单一支配,故C5神经根损伤后主要表现为三角肌麻痹。出现该并发症后,可行激素、营养神经、中频电疗等,经治疗后症状均可逐渐消失。该组有8例患者出现该颈5神经根麻痹,考虑与术中担心脊髓减压不彻底,开门过大有关,但术后给予甲强龙静点,并行营养神经治疗后,出院时症状即大为缓解。
3.3 术后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常见于颈椎椎板成形术后,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枕部、后肩胛区的慢性持续性钝痛,临床上可表现到上背部及上臂,常伴有头痛,出现一个或多个方向上的运动僵硬感。1999年,Kawaguchi[1]将此类症状定义为轴性症状(axialsyndrome,AS),轴性症状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发生率较高,可达45%一80%,常常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的一大顽疾。本组病例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9%,也证实了该并发症在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较为常见。目前很多学者对传统术式进行改良,以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锚定法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2],近年来许多学者[3]尝试将钢板桥接在开门侧的椎板及侧块之间,使抬起的椎板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重建了完整的椎管管状结构,有学者报道微型钢板法明显低于锚定法。
3.4 伤口感染: 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脂肪液化,1例通过伤口换药后伤口延迟愈合,2例患者再次行清创手术,术中所见感染均位于皮下脂肪层,未侵犯肌层及椎管。对于伤口感染的治疗,发现应立即敞开伤口,彻底引流,必要时尽早行清创,以免感染深部组织,本组3例患者均处理及时,未出现严重后果。分析感染原因,该组3例患者均为高龄患者,且体型偏胖,皮下脂肪层较厚,缝合后易形成皮下脂肪液化,故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注意患者伤口情况。
3.5 其他并发症: 如术后“再关门”现象的发生,随着该项手术技术的成熟,“再关门”现象发生较低,该组病例均未发现术后“再关门”现象,作者认为,只要缝线位置适宜,开门固定良好,术后避免过度活动,即可避免“再关门”现象的发生。其他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也未出现,分析原因,考虑与术后应用活血药物,且该手术术后并不需长期卧床有关。参考文献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该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对该型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口服对症药物等措施,我院从2000―2009年采用卧式颈椎牵引,配合颈椎按摩及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最短者3年,最长者15年,平均9.1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观察组)50例、卧牵组(对照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颈椎CT和X线确诊。
1.2方法
1.2.1综合组治疗方法包括卧式颈椎牵引、颈椎按摩、颈部应用电脑中频电疗仪。①卧式颈椎牵引:采用沈阳蜡疗机械厂制造的VQC-Ⅰ型颈椎牵引床,用颌枕布带行颈椎牵引,为仰卧位,牵引角度可调,病变在颈椎上段用小角度牵引,在颈椎下段用较大角度,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在6.5~8.5kg范围内,依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加量,20min/次,2次/d。②颈椎按摩:选择颈椎前屈30°,以此为中点,做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运动,同时采用颈椎压痛点穴位按摩并做颈后肌群放松疗法,40min/次,1次/d。③电脑中频法:采用北京翔云电子设备厂K8832-T电脑中频电疗仪,选用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机1号处方(治疗腰痛,颈椎病),采用4cm×6cm铅板电极一对,固定法,一极置于患椎部位,另一极置于患侧肩背部,电极下衬一层湿绒布垫,治疗剂量为耐受量,20min/次,1次/d。④综合组经上述治疗14d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3d,共两个疗程。
1.2.2卧牵组其治疗方法采用卧式牵引,时间、刺激程度均与综合组卧式牵引法相同。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疗效用百分比,组间有效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近期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或恢复正常、颈部活动自如;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颈部仍有不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和影像学均无改善。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7-02
交感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且症状多、体征少、病因复杂、容易反复发作。观察近期国内外发表的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给予归纳、分析、总结,希望为医生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福音。
1 发病机制
早在1926年,Barre曾推测,由于颈椎关节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可引起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群;1928年,Barre的学生刘永纯对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症状作了详细的叙述,故今仍有人把交感型颈椎病称为巴-刘(Barre-Lieon)氏症状群。Chen XQ[1]认为颈椎间盘退变、外伤、炎症、肌张力失衡所导致的颈椎不稳定,可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引发交感神经症状。吴华荣[2]认为颈椎不稳不是唯一因素,还与颈椎管大小、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对缺血的耐力有关。郑思竞[3]等认为颈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胸髓(T1-6)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到脊神经、动脉及所支配的脏器。因此杜建明[4]认为只要在颈交感干走向通路中的任何刺激或受累都可以产生相关症状;即颈或上胸椎的肌痉挛或炎症、关节增生、椎体不稳、关节紊乱、脊柱侧凸、先天畸形、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寰枢关节半脱位等等均可成为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并划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两大病因。
2 临床表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两大类,且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比较多见,主要包括以下6点。①颈背部症状:颈、肩、背部酸胀或疼痛、颈枕部胀痛。②头部:头痛、偏头痛、头胀、头晕、头昏。③五官科症状:耳聋、耳鸣、耳胀、耳痛、听力下降、鼻腔疼痛或异样感、口干、舌麻、咽燥、咽部异物感、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眼眶胀痛。④神经内科症状: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共济失调、呕吐或干呕、恶心、睡眠差、四肢发麻、行走不稳。⑤心血管科症状:局部或上半身汗多、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发木、一侧面部感觉异常(热、胀、麻)。⑥其他:呃逆、月经异常、怕冷、怕热、胃肠功能紊乱、二便异常(无规律)。
3 诊断
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5]诊断交感型颈椎病标准:以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排除其他系统脏器病理改变(5分);多有颈椎退变,包括颈椎不稳,伴有神经根症状;颈交感神经封闭或高位硬膜外封闭能使症状减轻或消失(1分);压头试验症状加重,牵引症状减轻(2分)。总分6分以上即可诊断。杜建明[6]则诊断定义为:颈交感神经刺激或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并且与颈或上胸椎体征或病因相关者称之为交感型颈椎病。
4 治疗
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或上胸椎的肌痉挛或炎症、关节增生、关节紊乱、脊柱旋转侧弯、先天畸形等病因多采用保守治疗,目前临床报道手术治疗多为颈椎不稳或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如下。
4.1 手术治疗
李淳德[7]、吴广森[8]等采用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常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解除颈椎不稳病因,从而解除或减轻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其主要针对颈椎不稳或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笔者认为对颈椎不稳或伴有椎间盘突出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治疗。
4.2 推拿治疗
刘培太[9]认为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按摩能消除肌肉疲劳和痉挛,恢复其正常的张力、弹性和耐力,进而重建颈椎的稳定;杜建明[10]认为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调整或平衡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关。姜淑云[11]认为推拿手法可以改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减少颈椎节段的异常活动,进一步遏制颈椎的退变,从而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4.3 小针刀治疗
姚新苗[12]、杜建明[4]等认为小针刀治疗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关节囊、韧带达到松解,局部病变组织得到减张,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最终可恢复正常组织功能,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4.4 骶管冲击治疗
杜建明[4.6]等用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骶管冲击治疗可使药液充盈于整个椎管及相应的椎间孔中,使其中的颈交感神经得到充分的浸润,从而使颈胸椎管内病因所产生的症状得到恢复或改善。骶管冲击治疗的目的一是使药液在加压状态下能够充分抵达病灶处,特别是卡压的病灶处,发挥其药效作用;另一目的是多数患者在骶管冲击治疗过程中即出现交感神经症状,起到即时验证疗效的作用,同时也为诊断起到印证的作用。骶管冲击治疗较硬膜外封闭更为安全、便于医生操作,且药液作用部位广泛,符合交感神经分布广泛的特点。
4.5 牵引治疗
牵引以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患者舒适相结合为原则。坐位或仰卧位枕颌套牵引均可,有条件的情况下,以仰卧位枕颌套牵引为佳;其次牵引角度以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为目的,但是对于颈椎不稳者,应以改善颈椎内外平衡为前提,并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枕头的高度,让患者处于舒适角度为原则,否则会加重临床症状;第三,牵引重量以4~6kg为宜,牵引时间每次20~30min,每日1~2次;第四,牵引若有连续数次不适反应则应暂停或停止牵引。刘琳[13]、杜建明[10]等报道颈椎牵引可有效改善颈项肌的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从而改变椎间盘、小关节、韧带的异常应力环境,促进组织炎症的吸收,减轻神经的刺激症状,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4.6 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颈交感神经封闭、高位硬膜外封闭或药物灌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已有诸多报道,疗效得到肯定,甚至被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是即刻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可靠方法。
4.7 其他
赵建强[14]认为针灸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王庆来[15]用中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司马蕾[16]以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另外,还有电脑中频、毫米波等方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报道。
5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表现为症状多、体征少、诊断困难,故不少患者辗转于五官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治疗,都得不到良好的疗效,而造成医生头痛、患者苦恼的尴尬局面,张颖[17]的临床报道可窥其一斑。故杜建明[6]根据症状分类,结合体征、器械检查确定诊断后给予对症治疗;并且根据症状恢复情况,结合复查结果来验证诊断,这样既可以避免漏诊,又可以防止误诊。该病病因复杂,因而治疗比较困难,多采用综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吴毅文[18]报道即使疗效虽良好,但容易反复发作,故医患者之间需耐心配合,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减少病情复发,一方面需要功能锻炼,以增强颈项部的肌力,促进颈椎动态平衡的恢复;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以下6点:①颈肩背部保暖,②颈围固定(卧位不需固定),③睡姿:一般采取低枕仰卧位,后枕部高约3~4cm,项部7~10cm,肩背部2~3cm,以稗草籽或荞麦做枕芯、软硬适中为宜。④平时姿势:一般以保持中立位为佳(不宜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宜卧位阅读、看电视)。⑤因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而产生或加重相关症状,故患者因保持良好的心情。⑥本病易反复发作,需耐心治疗,一疗程约需3周左右。
综上所述,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任重道远,交感型颈椎病不仅有跨学科的症状,还存在着跨学科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是复杂的;深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n XQ,Sun BO,Zhong SZ. Nerve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 Spine,1988,12:1360-1364.
[2] 吴华荣,申勇,吴占勇,等. 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2-15.
[3] 郑思竞. 系统解剖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9,30(2):181-182.
[5]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5.
[6] 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 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5):656-657.
[7] 李淳德,刘宪义,马忠泰,等.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8] 吴广森,马远征,陈兴.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261-265.
[9] 刘培太. 交感型颈椎病20例非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03,24(4):236-238.
[10] 杜建明,田小武,沈国权. 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J]. 按摩与导引.2007,23(9):9-10.
[11] 姜淑云,严隽陶,房敏,等.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029-2032.
[12] 姚新苗,陈于东,万全庆. 针刀合并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84-85.
[13] 刘琳. 颈椎牵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110.
[14] 赵建强,陈颖,李军,等. 廉玉麟“五型三线”治疗颈椎病经验[J]. 中医杂志,2009,50(1):24-25.
[15] 王庆来.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5):344-345.
[16] 司马蕾,高军大,樊碧发. 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J]. 中国疼痛学杂志,2005,2:104-106.
颈椎病这种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曾多见于中老年人,30~50岁人群中有25%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以上老年人中达到50%左右。但近年来的统计表明,青少年颈椎病患病率可达10%~20%,且有低龄化的趋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
病理特点 与中老年颈椎病的骨关节退行性变不完全相同,青少年颈椎病通常没有骨关节的异常改变,而是颈椎附近肌肉韧带的劳损与肌肉的痉挛所致。青少年颈椎病可被视为一种肌肉与韧带的急性或慢些损伤,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病因及诱因 一是长时间伏案读书、写字、玩电脑或打游戏,使得颈部长时间固定在前屈位置,得不到充分休息,造成颈椎血流减少,使得颈部肌力减退、劳损,是青少年颈椎病的最主要病因。二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如果经常使用的桌面矮、坐椅高,或者喜欢睡觉用高枕头,迫使颈椎处于屈曲状态,易造成颈后肌肉处在长期超负荷状态,易致颈部肌肉劳损。三是猛然转动颈部,颈部肌肉损伤,以及颈部受风、受寒、过度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引起肌肉痉挛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颈椎病的常见诱因。
临床表现 脖子发僵、发硬,颈肩酸痛,有牵扯感,有时可伴头痛、眩晕、上肢发麻、视力减退等异常感觉,当颈部转动不当或转动过快时可使症状加重。由于青少年颈椎病可使记忆力减退,因而孩子学习成绩较前明显退步。所以,当青少年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颈椎病的可能,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防治原则 避免长时间伏案学习或玩耍,至少1个小时要活动10余分钟;避免坐桌矮椅高及枕头过高;防止颈部直接受到空调、电扇风的直吹;冬季寒冷时最好围上围脖;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自我防护,防止头颈部发生损伤等。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手法治疗、拍打疗法、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状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疗效,减轻其对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一般来说,积极应对青少年颈椎病,大多数可以得到较好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脑TCD(脑动脉血流图)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壮年患者的影像学及脑TCD表现。结果:发现其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100%),脑TCD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辅助诊断价值。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中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壮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颈椎病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今年工作中发现年轻颈椎病患者增多,其他文献亦有报道,其影像学改变与中老年颈椎间盘变性引起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关键词】青壮年;颈椎病;影像学;脑TCD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5年1~5月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40岁以下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21岁,平均30岁。
1.2 方法:收集其平片、脑TCD资料,并按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别制成表格并填写进行分析。
2 结果
82例青壮年患者,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平片表现统计结果如下,生理曲度异常82例(100%),其中包括颈椎曲度变直56例,反弯曲14例,侧弯12例,一般侧弯均同时伴有侧位颈椎曲度的改变,椎体前或后缘骨刺形成8例(9.8%)椎间孔狭窄5例(6.5%)。67例脑TCD有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 讨论
一般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颈椎间盘退变通常在30岁以后才开始[1],所以颈椎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而30岁以下年轻人患颈椎病者则较少见。但近年来笔者发现青壮年颈椎病并不少见,且有增加的趋势,和所见报道相同。颈椎病临床症状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食管压迫型、混合型。本组病例仅可看见颈型53例,神经根型18例,椎动脉型10例,其中包括混合型12例。
中老年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椎体唇样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等。本组病例中偶有8例看见单个椎体后缘稍尖,其余未见骨质改变,4例椎间隙稍显狭窄。
3.1 青年颈椎病的病因
3.1.1 发育因素:有人认为青年人颈椎细长,再加上颈部韧带和颈肌薄弱可能是颈椎病早发的因素之一[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可能是青壮年颈椎病又一发病因素[3]。表明发育性因素是青年颈椎病的重要病因。应该指出,发育性因素仅是成年人发生颈椎病的一种病因基础,当加入其他病因时,容易发生颈肌损伤、颈椎失稳、挤压神经根、刺激椎动脉引发临床症状。
3.1.2 损伤因素:本组9例患者有过颈部损伤,笔者对部分患者职业生活习惯进行了简单询问,2/3以上的人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看书、写作或电脑操作等时间长,这些因素易致颈肌慢性劳损,使韧带和关节囊松弛,椎间盘突出、生理曲度异常等压迫刺激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进而导致颈椎病。
3.1.3 感染:有报道感染因素在颈椎病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4],如感冒和发热引起的免疫反映和毒素的化学性刺激及眼部的急性炎症,可引起颈肌紧张、颈部血管痉挛。阻滞充血水肿、脊神经或脊髓循环紊乱。但本组未见到类似病例。
3.2 影像学特点:青壮年的颈椎四位平片,表现分为非骨软骨性和骨软骨性改变。老年性颈椎病其颈椎四位平片改变多以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及各颈椎椎体骨刺形成等退行性改变为主,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在本组病例中达100%,可见青壮年颈椎病患者不同于中老年人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说明颈椎曲度的异常可能是颈椎病早期的重要影像学征象之一。因此,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可以早期对颈椎病予以诊断,正确的治疗和预防,减少本病对人类的困扰,脑TCD是平片检查的补充,对颈椎曲度异常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在基层医院可以作为除颈椎平片之外的辅助诊断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克勤,张之虎.颈椎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6~64
颈椎病是颈椎或其附近软组织出现急性或慢性损伤,压迫神经根、颈段脊髓或椎动脉引起的综合症,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以及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又叫颈椎骨关节炎,颈椎炎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1]。大多数患者因长期不适当的使用颈部或者长期处于不利于颈椎的姿势导致颈部肌肉或关节劳损,伤及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而致病。本研究主要探讨物理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4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男性17例(70.83%),女性7例(29.17%),年龄41-78岁,平均(58.3±5.9)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27±1.87)年;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6例(66.67%),女性8例(33.33%),年龄43-79岁,平均(59.1±5.9)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07±1.87)年。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入院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主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查明患者病因,根据需要给予卧床休息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改善循环[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物理治疗,如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缓改肌肉紧张与痉挛,以减轻疼痛,改善症状。20天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用疼痛量表、颈部残障指数量表以及SF-36生活量表对患者的疼痛、颈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肌力恢复正常,能参与全部劳动或相当部分的劳动,尤其是轻体力劳动;有效:自觉症状大部分减轻,颈肩背三大部位疼痛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体征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先建立数据库,计数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进行验证,如果计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社会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也有身高趋势,并已经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者多会出现颈椎疼痛或不适,工作时颈部易劳累,使患者无法继续工作,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和行走困难,并有可能导致四肢瘫痪。引起颈椎病的病因有很多,但大多数患者引发颈椎病的病因都是因为颈部长期受到损伤或过度劳累导致颈部肌肉或关节收到损伤,累及椎体和椎间盘,引起椎间盘、椎体等部位发生退行性改变,而这些改变往往是无法恢复的。发病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受到疼痛的困扰[3]。因此,我们只能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延缓或消除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为探究物理治疗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根据颈椎病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损伤部位的差异,制定了综合治疗的方法,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还对患者进行了物理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物理治疗可以消炎镇痛、活血化瘀、消除水肿,减少了患者颈椎病的复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物理治疗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是否可以采用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患者,因此采用了对照原则,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和物理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即20天的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79.17%;对照组总有效率54.1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X2=14.8207,*P
综上所述: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有利于患者颈椎病的康复,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岩,杨学颖,付恒娟.应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07,3(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