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31-01

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小学学困生问题更加突出,考虑三年级学生特点,以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解决小学学困生问题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引起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小学三年级学困生教育问题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要达到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德较差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庞村小学三年级为例,在50名学生中,学困生为15名,学困比例竟高达3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困生普遍有以下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缺少自我认同,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选择逃避等行为表现。二是厌学心理。对学习有较强的负面情绪,或对单科有厌烦情绪,选择逃课旷课,抵制习作。三是逆反心理。对行为禁止容易反感,学习精力转移,出现标新立异,吸引注意等其他行为。

通过家庭及学校两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学生学习经常关注的为67%,偶尔关注的为20%,很少关注的为13%;学生在家庭中经常得到家长辅导的仅为20%,偶尔辅导的为33%,很少辅导的接近半数为45%;学生受到家长肯定和赞扬的比例仅为20%,偶尔表扬的为45%,很少表扬的为33%。学校原因方面,认为老师对其不关心的占20%,偶尔关心的占47%,从不关心的占33%;认为经常受到同学轻视的占27%,偶尔的占33%,从未受到同学轻视的占40%;认为学校学习环境差的占13%,认为有这方面因素的占20%,没有影响的占67%;认为所学的某一科教材不适合自己,学习难度大的占60%,认为有这方面因素的占20%,认为没有的占20%。

2 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对策

我依据在所任教的农村小学做的调查和分析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要降低学习要求,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农村小学学困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喜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挫折。因此,老师只有降低他们的学习要求,发现有点滴进步时,就给予适时夸奖鼓励,让其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和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要求的方法很多,比如,在黑板上给学困生出相对容易的题目,回答问题相对简单,针对学困生情况降低作业难度和作业量,以后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让学困生尽快进入学习轨道,增加学习乐趣,重拾学习自信。

2.2要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一是采用参与式教学,把高效课堂教学与学困生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减少学困生被冷落的可能性,让学困生体会参与的快乐;二是坚持鼓励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应肯定多于否定,表扬多于批评,鼓励多于责难,让学困生逐渐赢得自尊,把关注他们的目光从外界的事业引导到学习上来。三是增加课堂习惯约束。充分利用课堂具有强制约束的特点,把学困生习惯培养前移到课堂上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留充足的时间培养学习养成,重点加强学困生的习惯养成,把课堂的教育和教学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2.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学困生重拾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一是通过黑板报、格言警句、红旗榜等形式,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营造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给学习小组制定阶段性目标,着力强调团队合作,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让学困生在学习小组中得到全面的提升;三是鼓励勇攀高峰。在班级设置不同的奖项,给学困生设置“学习进步奖”、“学习积极奖”、“提高最快奖”等奖项,奖品从一块橡皮到一支铅笔等等,号召全班同学为学困生的进步而鼓掌加油,让学困生不但品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更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激励他们充满信心,勇攀知识高峰。

2.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指导

学困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重视学困生的问题,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学困生的问题才会得到彻底解决。对老师和家长而言,必须加强沟通,尤其是农村小学,更是有沟通的必要性。老师和家长要共同打开天空,多一点语言的关爱,远离讽刺、挖苦、批评、责骂的语言,多说一些激励、悦耳的话,多一些中肯的评价,少一些“你不行”、“太差”的全盘否定。要多一点行动上的关爱,多一些暖心的交谈,多一些无私的帮助,多一些鼓励的技巧,教师和家长共同打开学困生的心灵,放飞梦想。最后,考虑农村家庭的情况,教师还要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在教育指导等方式方法上给家长多一些指导,让家长们尽快从传统的认识中跳跃出来,积极投身到学困生的转化中来,共同帮助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成绩。

篇2

一、对于课标的解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号称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作文,应该更加注重“独立”、“表达”、“文体”的需要。所谓作文梯度训练 ,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

二、训练目标梯度训练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言语交际工具,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促使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为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学生作文教学应从初一至初三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以下为具体的梯度训练目标分解:

(一)整体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各年级话题梯度目标

(四)各年级写作技法梯度目标

篇3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作文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不断地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跟随时展的脚步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制订出能够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于阅读的写作教学策略

“写”来源于“阅”,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立足于阅读的写作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学生阅读过程中所积累到的写作素材的多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安排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只有丰富自身的阅读量,他们积累的写作素材才会增多,而立足于阅读的写作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树立写作教学的目标及其方向

这主要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分析写作的技巧,在不断地讲解课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讲解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推及到对人的思想感情的描写。

2.培养小学生优秀的阅读习惯

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字词语、好句好段及其对文章的内涵理解,才会一点一滴地进步。所以,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小露珠》这篇文章中描写到:“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在学习这种描写非常细微的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拓展学生写作视野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首先要联系语文和现实的契合点,帮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中。

1.运用生活中的事物突出写作的感情

比如:“人的一生,最美好,最洁净,最单纯的回忆,莫过于童年旧事了。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童年如一段简约画般明朗――春山如黛,垂柳画桥,白云出[,倦鸟归巢。在山脚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捉一只鸣叫的蟋蟀,任由微风吹起束起的两条小麻花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奔向炊烟袅袅的村落。这样美好的回忆仿佛留在那个叫童年的记忆里,悠长,不复遇见。”这段对童年回忆的描写是通过对“野花”“蟋蟀”“小麻花辫”“炊烟”“村落”这种简单事物进行描述而突出作者对童年的感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将生活与实际相联系,针对生活中的事物展开联想,从而不断地提高写作的高度。

2.构建真实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融入写作教学

这主要是指在F实生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情境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善教材,补充语文教材中不足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石榴》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石榴的模样是否真实,由此来加强小学生的随笔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策略中,教师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拓展教材内容,增加课后写作的频率。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日益提高,实现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4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篇5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书院兴起于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宋代 D.明代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内容

B.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C.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感悟

D.“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3.语文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训练的习题,这一做法开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级教师马淑珍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A.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 B.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

C.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

5.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发展其“元认知”,这一做法说明

A.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

B.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C.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D.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6.“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我国古代哪位语文教育家的观点?

A.欧阳修 B.谢枋

C.王筠 D.韩愈

7.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口语交际应用的范围和频率得到极大提高,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将

A.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C.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只重目治、忽视口耳训练的现状

D.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下列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一项是

A.复现性 B.个体性

C.被动性 D.群体性

9.属于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的一项是

A.有感情 B.临场性

C.正确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教学研究类型是

A.评价研究 B.发展研究

C.基础研究 D.应用研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南北朝时期的《古文观止》是家喻户晓的语文选本。

12.从深层原因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13.《幼学琼林》是明朝人萧良所编,把常用的词句、成语和典故用对仗的形式加以分类组合。

14.王日休《训蒙法》提出:“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主”体现了“儿童入学集中识字为先”这一传统识字教学经验。

15.萨特“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这一说法很好地印证了“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

16.实践证明,中年级观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训练。

17.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

18.中年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达其学习成果。

19.简答题属于论文式试题。

20.弗兰德斯的“互动分类体系”是一种结构性课堂观察方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语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和________文字。

2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一条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________和审美情趣。

23.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24.建国后我国小学识字量的变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识字要求是________个,成为历史低谷。

25.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是选书、阅读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吴立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训练”把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三年级进行________,四年级进行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

27.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异。

28.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即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

29.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________等。

30.根据对变量的控制程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可以分为真实验、________和前实验。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研究

32.口语交际教学

33.听读识字法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36.简述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7.简要分析作文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38.简述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篇6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以后阶段的学习能力。因为后面的阅读能力必须建立在识字能力基础之上。所以,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那么,如此重要的内容的教学,如何进行才好呢?下面笔者分享一些看法。

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理念上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其实践能力就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识字用字上。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尽量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识字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学材料内容要尽量体理儿童生活性,即所涉及的事物尽量是儿童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其二,教学活动尽量具有儿童生活场景性。识字教学不要就字教字,应把汉字置于有作用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汉字。比如结合跑步的场景,可以上学生认识“跑”和“步”,结合家庭生活环境可以让学生认识“沙、发、台、灯、电、视、墙”等等汉字。鼓励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儿童识字,比如带着儿童经过公交站,教他认识站名等。

二、注意把握“识字分流,多识少写”之要求

新的教材都强调识字与写字的分流,即一部分要求学生会认,另一部分要求学生会写。会认的字要多于会写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识字写字的不同要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400个汉字,这些字都是现实书面语言运用中的高频字,几乎涵盖的当前日常书报用字的百分之五十强。到二年级结束时,学生被要求认识1800个字,覆盖了书报用字的百分之九十多。从此,也即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基本上可以实现自主阅读简单书报。这里的“认识”分两个层次,一是会认,二是会写。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这些字中,一半以上的字只要求学生会认识,即看到字知道读音和作用,不必会写。而有一部分则要求会写,即不仅要知道音与义,还要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因此,整个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安排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只要求会认的字,尽量不要要求会写,因为这样会增加不少负担于学生。

三、适当借用传统的识字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中,一些识字策略是可以借b的,并不能一味否定。所以,语文教量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法应当予以适当的继续和发展。

第一,韵文识字。上文说过,把汉字作为一个个单一的个体来认识,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教学效果势必不理想。置于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则效果就好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的记忆建立针对汉字的认知网络,为汉字的学习助劲。

汉字和西方语言所用的字母不同。西文字母主要记音,不记义,而汉字则主要记义,因义而有音。由于汉字的这种特点,用汉字构建韵文就显得比西文字母容易。韵文由于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所以在汉字识字教学中,适当应用韵文辅助识字教学,可增加识字教学的效率。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经》都是古人用于儿童启蒙识字的读本,在古代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读本都采用了韵文的方式,如句式简短整齐,且押韵,读起来顺口悦耳,容易让人记住。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韵文识字读本,依然值得继承学习。当然,在当代社会完全采用传统的识字读本已然不适合,但教师却可以参照古代韵文的方式创作一些识字韵文。比如编一些顺口溜,或编一些儿歌,让学生在诵读顺口溜或儿歌的过程中识得汉字,同时培养汉语语感。

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3

分层预习属于分层教学的范畴,指的是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智力特征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设计并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反思问题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已成为一种共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努力尝试差异教学,但是大家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课中以及课后:课中实施分层教学,课后采取补救性措施,很少有人关注课前的准备与铺垫,课前预习处于一片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预习水平停滞不前

预习不仅仅是单纯地扫清字词障碍,而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第一次对话的过程,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体验(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时,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目前,大多数的中高年级的预习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三到六年级的预习处于一个层次,要么过于简单,只是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要么过于复杂,除了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外,还要查找资料、批注自读感悟、进行课后拓展等,不顾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造成了中年级的学生厌学语文,高年级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不消化、学困生吃不了的僵局,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被我们一点一点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过程流于形式

我校地处县城南郊,农民子女多、留守儿童多,生源质量差,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预习流于形式,多数学生停留在组词、标段、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背景资料上,忽视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好学生易于接受,学困生却听得满头套,一知半解,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消化不了。教师教得辛苦,学习效果只能靠机械重复式的课后作业来补救,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效率低下,造成了“耗时低效”的局面。

(三)评价预习存在“一刀切”现象

考试成了现行评价学生的指挥棒,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横向”评价学生,无视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优等生的一切成了全班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让这些学生永远生活在优等生的阴影下,评价预习作业时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三年级开始,在我们班进行了“预习学案”的尝试研究。这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有梯度的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作业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首先,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层次高低不同,他们所需要预习的作业应该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学生选择做的。因此,预习作业也应该有弹性,像套餐一样,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层完成。根据学生的差异,我将预习作业分为A、B、C三级。A级作业是针对学有余力和自觉性较强的优秀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B级作业针对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C级作业是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求略低于B级作业,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注重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随着这项作业的深入开展,级别也在不断增加。在具体的要求上,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出题进行整合,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使预习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预习作业也应该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呈阶梯性。

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年级至六年级的预习作业以“l两个梯度三个维度”展现,两个梯度就是两个学段,三个维度指“字词掌握、课文理解、自我探究”三个方面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预习作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难度逐步加大,自主性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另外作业量也是由少到多。

(二)指导分层,授人以渔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因此,安排预习,教师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扶到放,逐步放手。三年级的学生预习的能力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预习,教师可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口诀:一读、二查、三记、四写,让每个人记住预习的基本步骤。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觉性的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指南。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预习时做到有步骤,可以请学生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分层评价,激发学习原动力

分级预习不仅能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续的热情,还能鼓励学生自我竞争,不断晋级。如果连续得到五个红星,学生就可以自动晋级,由C级升到B级,由B级升到A级,纵向评价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既培养了优等生,又转化了差生。平时,出好的题型,完成得好的作业,有进步的作业,我都在旁边画个小红花,写上激励性的语句“你进步了”“加油”“继续努力”,赏识每一个学生,定期在班内及时表扬,并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成长档案袋”记录下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分层预习方法,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尝试“预习学案”的编制与应用,构建“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实践中分层设计、分层管理、分层评价课前预习,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一、创造性思维特点及重要性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和别人有不同观点,敢于怀疑,敢于推陈出新,具体为思维的独立。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在教育上主要体现在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更新自己所知所想,打破自我的条条框框。

2.多向性

多向性主要是从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待某个问题。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得到各种不同问题的答案,然后从这些答案中选择出最优答案。

3.跨越性

跨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现为省略联想思考,能够直接把某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在思想上能够对某几种知识或事物进行直接转换。

4.连动性

连动性表现为看到某个问题后,能够立马想到相关的问题,然后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特点和相似之处。

5.综合性

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创造性思维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组成科学概念和系统,能够对现有的知识或者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改革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积极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此阶段的心智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教学重点,使农村学生能够缩小与城里学生的差距,从而实现统一发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与城市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有一定的差异,其具体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农村小学生读书不易,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很好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把握好课堂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入一定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好学,他们一定会把所学到的东西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小学语文的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但是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低记忆力时期,所以,教师要加强在听说读写上的教学,要积极为小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任务发展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但是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需要不断发挥其想象力,是对某一些事物的质疑与否定,那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正确的质疑与否定进行肯定,并且从旁协助。小学生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想象力非常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很多的文字描述都需要靠脑海中画面的想象来辅助理解。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小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质疑与否定,从而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

(四)开展语文活动

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实现,一般是以课外活动为主。农村小学生对于自然世界都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一系列与语文有关的教学活动,让课外活动变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

(五)案例分析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写作题中,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发现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个要求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说,在春天组织学生出去踏青、春游,把学生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所有感觉通通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结束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然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关注,这样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9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国家的均衡发展,重视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素质教育的提出,很好的印证了重视教育的决心,针对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开展针对性和目标性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将创新性教学模式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语文水平。首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分散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求为后续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

1.教学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小学生存在着课堂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且相当严重[1]。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注意力分散,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仍旧以灌输与填鸭式的方式开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

2.学生因素

除去教学因素之外,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管控能力也是导致其注意力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效果平平。小学生生性活泼,自主学习与自我管控能力差,是教学管理中的难点,课堂纪律性差,对教学内容满不在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兴趣不高,对知识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1.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烘托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更为人性化、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开展情境式教学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营造更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情节来设定情境,让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让学生将注意力全面集中在语文情境之中[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与“铁罐”,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对课文中两个罐子说话的语气来揣摩其面部表情,让学生表现出来,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目光的目的。

2.提倡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代名词,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并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建设[3]。为此,在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多媒体设备几乎都已经得到普及,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丰富课堂内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视角,选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渗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能够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文本、图片、Flas等都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播放本单元“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的相关故事情节,将课本中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画片形式,能满足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娱乐的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具高效性。

3.开展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参与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游戏等趣味性的事物毫无抵抗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应开展趣味性教学,将趣味性元素与语文课堂建立联系,让学生参与趣味互动的过程中吸收和学习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绝妙之处,是增强学生注意力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相声、小品、游戏等元素融入课堂,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定会达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时,教师将整个事件制作成动画形式,对“晏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的展现,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故事情节进行演绎,可以适当加入创意性的观点,如肢体动作、表情和道具等,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刻画的更为生动、形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其主要归咎于教学与学生本身,改变小学生自主性差、活泼好动的特点是不现实的,应从语文教学着手,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集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注意力,可将趣味性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应用其中没能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让小学生无暇分散注意力,是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在学业水平测试不断推进深入的大背景下,各中职院校积极研究对策应对学业水平测试。各学科在命题方向、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成绩评价等方面相较于以往考试均有变革。其中语文学科更是由传统的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变化为重点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做出转变,以应对新的考试形式和考查标准。

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既要把控教学过程,又要防止禁锢学生思维探究;教学策略不仅要重视“学得”,更要强调“习得”。

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传统地通过掌握生字词、语法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到愈发注重阅读能力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传统地语文教学不涉及单纯的文化因素到注重语言点和文化点的结合;由传统地教材覆盖到考虑学生需求扩大阅读面,反向选取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由测试学生“不会什么”到评估学生“还能做什么”思维的转变;由传统地教师传授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地注重听说读写单项训练到注重语言学习三种模式的培养;把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关联起来教学,注重教学形式的普适性。第三,在教学策略上,由传统地课程按教材编排进行到课程以专项单元形式进行;由教师讲解式,注重结果到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创造中学”,注重过程;由传统地学生的反馈者只有教师到学生互动性反馈、创造性反馈;教学注重个性化和分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学生参与设计制定教学内容。第四,在教学场景和手段方面,由传统地语境多为教科书中的模拟场景,教学环境受限于课堂到创设真实语境,创造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由传统地使用传统教学媒体和工具到更多的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工具融入教学。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语文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探讨出一些对策。

一.日常教学注重结合教材话题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课本话题为背景,实施拓展阅读。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提供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文本拓展话题,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相关话题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泛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覆盖率。材料选取要贴近学习、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呈现过程可适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开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水平为依据来设定,针对语文教学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话题的选择;第二,语言点和文化点的选取。其中选择与确定话题一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兴趣。除此之外,教学设定要参考《标准》和教学大纲,合理进行调整与补充。选取语言点一定要与文化点紧密相关。一个好的话题需要教师协同学生共同设计完成,同时需满足以下两个准则:第一,话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第二,话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体裁要多样化――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还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结合。内容的来源至少有以下几种:兴趣、书籍或读物、社会热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也可结合教师的兴趣或专长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新教师在选择话题内容上会面临如何取舍的问题,关于这部分笔者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话题情景,关系最紧密的作为教学重点,凡是可以融在这一情景中的可作为教学补充。设计中可将话题分为不同等级,等级越高包含范围越大,内容越多,复习中可据此将话题不断缩小,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逐步确定学生重点学习内容。同时话题内容设定要注意话题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在一定的组织与逻辑关系中检验内容的设定是否合理。

二.日常教学中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敢于打破学科界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通识教育”打破关联学科界限,融会贯通,艺术,历史,地理,国情民情,社会热点等。分析近几年的测试真题可知社会热点、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传统历法等方面考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的去联系、去渗透。